化肥地发展史
中国尿素发展史

中国尿素发展史中国尿素发展史是一部漫长而曲折的史诗。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尿素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依赖进口到自给自足,再到引领世界的重要变革。
以下是关于中国尿素发展史的详细描述。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尿素生产技术尚不成熟,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然而,中国政府坚定地意识到尿素作为重要化肥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引进国外技术。
1958年,我国第一套国产化尿素生产装置在南京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尿素行业的诞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尿素行业经历了多次技术革新和产能扩张。
随着国内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尿素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中国尿素产业的蓬勃发展。
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尿素产能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进入21世纪,中国尿素行业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国内农业持续增长,对尿素的需求稳步攀升;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尿素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升级换代。
新型工艺、高效设备和环保技术的应用,为中国尿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此外,中国尿素行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凭借着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和品质优势,中国尿素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如今,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尿素生产国和消费国,还是重要的出口国。
尽管中国尿素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未来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等因素都对中国尿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尿素行业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和国际合作,以实现更加绿色、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
回顾中国尿素发展史,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创新、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产业的重要性。
正是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中国尿素行业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未来,我们相信中国尿素行业将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
中国化肥发展史

3、新型肥料的发展趋势
1. 高效化:不仅有效地满足作物需要,而且还可省
时,省工,提高工作效率。
2. 复合化:无机复合,有机无机复合,生物有机复
合,农药、激素、除草剂复合;
3. 长效化:一季只用一次肥。 4、多元化:大、中、微量元素;
5、功能化:改土、促根、抗倒、壮秧、返青、缓控、
除草、杀虫、灭菌;
A、降低成本:控释材料高价位,工艺高成本, 设备规模小,包膜肥披着“金衣”无法走到 大田,只能用于花卉、草坪等高档消费领域。 占世界化肥总量的0.5%。
B、开发新型高效控释材料:聚合物包膜控释材 料的重点是是可降解,木质素、纤维素、工 农业废弃物、草炭、风化煤进行控释改性, 制作廉价高效的包膜、基质复合、胶结控释 材料。
优点:培肥地力,改善作物品质,养分全; 缺点:体积大,养分浓度低,脏臭;
有机肥提供养分的比例
1949年 99。9% 1980年 49。0% 目前 30%
有机肥的资源:蓄禽粪便、城市污泥、工业废渣、 农作物秸杆
目前的处理状况:
蓄禽粪便:沼气,发酵除臭,腐熟灭菌, 脱水烘干;
土壤所的快速发酵连续烘干脱水技术。
肥料发展简史
早在公元前3世纪,我国劳动人良就已经知道落叶腐烂可以肥田,并且开 始利用泥粪。泥粪是一种含有较多腐殖质的土壤,包括淤泥、塘泥、河 泥、湖泥,以及其他肥泥。
2020/3/2
战国末期,人们认识到在高温多雨的夏季除草,可以利用象热汤一样的 水,把杂草浸死,沤烂肥田。西汉时的《汜胜之书》已记有:用腐熟的 人粪肥田,用蚕粪拌种,用兽骨汁作肥,以及种植稗和小豆喂猪,以猪 粪肥田。
特点:生产成本低,效果好,不污染环境; 效果: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减少化肥用量,防病。 品种:固氮-根瘤接种剂、溶磷、解钾;
中国化肥发展史

中国化肥发展史一、引言中国化肥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起步、发展和成熟阶段。
本文将从中国化肥的起源开始,梳理出中国化肥发展的历程,以及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起源与初期发展中国化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传统的有机肥料已经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农业需求。
因此,中国开始探索化学肥料的制造和应用。
最初,中国引进了一些化肥生产技术和设备,开始了化肥厂的建设。
随着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中国逐渐掌握了化肥生产的核心技术。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大规模生产化肥,并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三、迅速发展与技术进步上世纪70年代,中国化肥产业迅速发展,产量和品种不断增加。
中国化肥工业化的进程加速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肥料选择。
此时,中国化肥的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开始向国际市场输出。
在技术方面,中国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化肥生产技术,并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合作,中国化肥产业在生产工艺、设备改进和产品质量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技术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化肥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四、改革开放与市场竞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化肥产业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内市场逐渐开放,国外化肥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竞争。
在这种竞争的压力下,中国化肥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加快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步伐。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化肥企业开始注重产品质量和环保要求。
他们积极引进和研发环保型化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为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中国化肥企业还加大了研发投入,开发了一系列高效、特种化肥产品。
五、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化肥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中国化肥产业逐渐向绿色化肥转型。
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的改进,中国化肥企业致力于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供更加安全、环保的肥料产品。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化肥企业开始推行循环经济,利用废弃物资源生产有机肥料。
化肥的发展史

在作物生长中的作用
氮是作物体内蛋白质、 氮是作物体内蛋白质、 核酸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 核酸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 氮肥能促进作物的茎叶生长 茂盛,叶色浓绿。 茂盛,叶色浓绿。 磷肥能促进作物根系发 增强抗寒抗旱能力, 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还 能促进作物提早成熟, 能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 增多,籽粒饱满。 增多,籽粒饱满。
钾肥能保证各种代谢过程的顺 利进行、促进作物生长、 利进行、促进作物生长、增强抗病 虫害和抗倒伏能力。 虫害和抗倒伏能力。 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 元素, 元素,能同时均匀地供给作物几种养 充分发挥营养元素间的相互作用, 分,充分发挥营养元素间的相互作用, 有效成分高。 有效成分高。
钾Cl
复合 磷酸二氢铵:NH4H2PO4 磷酸二氢铵: 肥料 磷酸氢二铵:(NH4)2HPO4 磷酸氢二铵:
硝酸钾: 硝酸钾:KNO3
L0GO
CO(NH2)2
Ca(H2PO4)2 和CaSO4
K2SO4
(NH4)2HPO4
NH4HCO3
企业的SOLOGEN 企业的SOLOGEN
钙和镁的 磷酸盐
化肥的出现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在世 年 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尿素。 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尿素。 维勒的研究打破了无机物与有机物 之间的绝对界限。 之间的绝对界限。但当时人们尚未 认识到尿素的肥料用途。直到50多 认识到尿素的肥料用途。直到 多 年后, 年后,合成尿素才作为化肥投放市 场。 1838年,英国乡绅劳斯用硫酸 年 处理磷矿石制成磷肥, 处理磷矿石制成磷肥,成为世界上 第一种化学肥料。 第一种化学肥料。 李比希还在1850年发明了钾肥。 年发明了钾肥。 李比希还在 年发明了钾肥 劳斯又发明出最早的氮肥。 劳斯又发明出最早的氮肥。解决了 氮肥大规模生产的技术问题。 氮肥大规模生产的技术问题。
我国化肥发展历史

我国化肥发展历史哎呀呀,说起我国化肥的发展历史,那可真是一段了不起的历程呢!以前呀,咱们的老祖宗种地可没有化肥这玩意儿。
他们就靠着天然的肥料,像什么农家肥呀,辛苦地种着庄稼。
那时候,粮食产量可不高,大家都盼着能有啥好办法让地里多产点粮食。
后来呢,慢慢地,咱们国家开始引进一些外国的化肥技术啦。
就好比一个饿了很久的孩子,突然发现了新的食物一样,大家都兴奋极啦!化肥一用上,庄稼好像一下子有了力气,长得比以前好多啦!这难道不让人高兴吗?再后来,咱们国家自己也开始研究化肥啦!科学家们可努力啦,没日没夜地做实验、搞研究。
他们就像勇敢的战士,一定要攻克这个难题。
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尝试,终于研究出了适合咱们自己土地的化肥。
记得有一次,村里的王大爷用了新的化肥,那庄稼长得绿油油的,麦穗沉甸甸的。
他高兴地逢人就说:“这化肥可真是好东西,让我的地变成了金土地!”周围的人都羡慕得不行,纷纷也去买这种化肥。
还有啊,化肥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有让庄稼长得壮的,有让果子更甜的,各种各样,就像一个大超市,啥都有!这就好比给庄稼们开了个专属的“营养餐厅”,它们想吃啥就有啥。
不过呢,在使用化肥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
有的人用得太多啦,结果土地都被“喂坏了”。
这就好像一个人吃太多好吃的,反而把肚子吃坏了一样。
但是,大家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开始合理使用化肥啦。
现在呀,化肥的生产技术越来越先进,不仅效果好,还更环保呢!咱们的土地因为有了合适的化肥,长出了更多更好的粮食和蔬菜。
这化肥的发展,不就像一辆不断加速的火车,带着咱们的农业一路向前跑吗?我觉得呀,化肥的发展历史就是咱们国家农业不断进步的见证。
它让咱们能吃饱饭,还能吃得更好。
咱们可得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继续让农业变得更强大!。
中国有机肥料发展历史

中国有机肥料发展历史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在肥料发展上也有着长期累积下来的经验,其中有机肥料一直占据重要的位置,本文拟就中国有机肥料发展历程与现状存在问题作一研讨请大家指正。
一、中国古代施用有机肥料简史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古老农业大国的地位,先民用自己的智慧与实践经验获得了用肥养地的知识,逐步形成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耕种传统,使我国几千年的土壤肥力与粮食生产得到相对的稳定。
早在二三千年以前的奴隶社会中就有了锄草肥田、茂苗的文字记载。
随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编写了不少有关农事的书籍,如战国时期的《礼记》、汉代的《汜胜之书》、晋朝郭义恭的《广志》、唐朝韩鄂拼的《四时纂要》、宋朝陈敷的《农书》、元朝王桢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清朝杨出的著作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业实践的深化,书中越来越详尽地论述了肥料的种类、作用、积造与施用的技术等;战国时期《荀子·富国篇》讲:“地可使肥,多粪肥田”。
后魏时期《齐民要术》更是讲述了“踏粪法”。
明代《宝坻劝农书》更是全面的讲述了“蒸粪法、煨粪法、酿粪法、窖粪法等有机肥料制造方式。
用现代科学观点来认识,可以说,在悠久的中国农业生产历史中孕育着如何充分地利用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促其重新回归大自然,加速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以达到宏观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保护人类生态环境质量的先进思想萌芽。
这种带有盲目性,但基本上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与劳动行为,使我国农业土壤的自然肥力得到了有效的然而是较低水平的调节。
上千年来文明古国得以生存下来,这一点在国际上至今还享有很高的声誉。
二、中国近代肥料生产的发展20世纪初,在西欧学术思想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传播的影响下,中国开始了化肥的生产、试验与施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化肥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肥料的增产效果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
就化肥工业而言,1905年中国开始引进化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只有两个小规模的氮肥厂,两个副产硫铵厂,当时化肥产品仅有硫酸铵一种,1949年年产量约0.6万吨。
中国化肥行业的发展史

中国化肥行业的发展史
一、起源阶段
在20世纪初,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化肥开始被引入中国。
当时,化肥主要用于水稻种植,以增加粮食产量。
由于化肥的生产和使用技术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化肥行业逐渐发展起来。
二、发展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中国开始大规模推广化肥使用。
这个时期,国家通过国营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等方式,建立了庞大的化肥生产体系。
同时,国家还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使用化肥。
这个阶段,化肥的品种和数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转型升级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化肥行业也开始转型升级。
这个阶段,国家加大了对化肥产业的环保治理力度,加强了对化肥生产的监管。
同时,国家还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以提高化肥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这个阶段,化肥的品种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绿色肥料、高效肥料等新型肥料逐渐成为主流。
总之,中国化肥行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曲折和奋斗的历史。
从起源阶段到发展阶段,再到转型升级阶段,化肥行业经历了无数的变革和发展。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化肥生产和使用大国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及中国化肥工业发展史

世界及中国化肥⼯业发展史正⽂化肥⼯业已有140多年历史。
17世纪初期,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植物⽣长与⼟壤之间的关系。
19世纪初,德国⼈J.李⽐希研究植物⽣长与某些化学元素间的关系。
他在1840年阐述了农作物⽣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是从⼟壤⾥获取的,他确定了氮、钙、镁、磷和钾等元素对农作物⽣长的意义,并预⾔农作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将会在⼯⼚⾥⽣产出来。
不久,他的预⾔就被证实。
6化肥⼯业的萌芽期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第⼀次世界⼤战是化肥⼯业的萌芽时期。
那时,⼈类企图⽤⼈⼯⽅法⽣产肥料,以补充或代替天然肥料。
磷肥和钾肥的⽣产开始得⽐氮肥早,原因是农业耕作长期施⾏绿肥作物和粮⾷作物轮作制以及⼤量使⽤有机肥料,所以对氮肥要求不很迫切。
1840年,李⽐希⽤稀硫酸处理⾻粉,得到浆状物,其肥效⽐⾻粉好。
不久,英国⼈J.B.劳斯⽤硫酸分解磷矿制得⼀种固体产品,称为过磷酸钙。
1842年他在英国建了⼯⼚,这是第⼀个化肥⼚。
1872年,在德国⾸先⽣产了湿法磷酸,⽤它分解磷矿⽣产重过磷酸钙,⽤于制糖⼯业中的净化剂。
1861年,在德国施塔斯富特地⽅⾸次开采光卤⽯钾矿。
在这之前不久,李⽐希宣布过它可作为钾肥使⽤,两年内有14个地⽅开采钾矿。
19世纪末期,开始从煤⽓中回收氨制成硫酸铵或氨⽔作为氮肥施⽤。
1903年,挪威建⼚⽤电弧法固定空⽓中的氮加⼯成硝酸,再⽤⽯灰中和制成硝酸钙氮肥,两年后进⾏了⼯业⽣产。
1905年,⽤⽯灰和焦炭为原料在电炉内制成碳化钙(电⽯),再与氮⽓反应制成氮肥──氰氨化钙(⽯灰氮)。
发展阶段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化肥⼯业处于发展阶段。
在这段时期⾥,化肥⽣产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增多,产量增⼤,并逐步成为⼀个⼯业部门。
但其规模与现代的化肥⼯业相⽐则⼩得多。
①磷肥主要还是⽣产过磷酸钙,此外,在欧洲的酸性⼟壤上⼴泛施⽤钢渣磷肥(见热法磷肥)。
在40~50年代,⾼浓度磷肥的⽣产技术有了突破,主要是湿法磷酸的⽣产⼯艺由原来的间歇操作改为连续操作,设备材料的腐蚀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中国肥料史

中国肥料史
中国肥料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当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肥料的重要性和草肥、粪肥的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肥料的使用和认识不断提高,到了战国末期,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泥粪、蚕粪、兽骨、草木灰、旧墙土、食盐等作为肥料。
在古代,由于有机肥养分稀薄、肥效迟缓,因此化肥不得不依赖进口。
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开始出现抵制舶来化肥的浪潮,同时开始出现中国自己的化肥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化肥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古代,人们使用的肥料大多为有机肥,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化肥逐渐成为主要的农业肥料。
化肥的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缓解了食物短缺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肥料史经历了从有机肥到化肥的转变,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新的肥料品种和技术,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话说山东农资的发展史

维普资讯
话说山一
说起 山东就不能不说 山东农业 , 说到 山东农业就不能不说 山
的发展史
整理 /本刊实习记者 张 晓荔诘
广 大农 民所认识 后 曾出现 供不应求的情况 , 于是 国家规定 . 化
经济作 物区和高产粮 区 , 照顾 历年有施 用 并 东农资 。 山东农资的历史故事就是我国农资发展的历史 。 中国 肥优 先供 应棉产区 、 新 习惯及交通条件较方便的地 区。从 1 6 年起 .国家对农副产品 1 9 建 立 后 .随 着 工 业 生 产 的发 展 ,山 东省 为 了 加速 发展 农 业 生 产 , 有计划地安排农 用物资生产 的工业项 目, 0 5 年代 创办农药 、 化肥 实行 奖售政策 ,化肥被 列为 奖售物 资 。最 先开始 是购粮 奖肥 , 2年后逐步 扩大到棉花 、麻类 、烤烟等 2 种农产品 。但到了 9 9 工厂 6 O年代 中期开始试制农用塑料薄膜 ,到 8 O年代 农用薄膜 1 6
化 肥供 应由奖赏变为高进高 出
在 新 中国 建 立 初 期 , 山东 农 村 使 用化 肥 量 很 少 , 源 主 要 依 来 靠 进 口和 中央 调 拨 。5 代 后 期 则 开 始 建 厂 生 产 ,经 过 3 年 O年 O多
方增产留用 , 加对农民的化肥供应 。 增 随着生产 的发展 . 奖售范
化肥的发展史

化肥的发展史咱今儿个聊聊化肥的发展史,这事儿啊,就像是咱们村里那棵老槐树,年头一长,故事就多了。
话说早些年,咱们祖祖辈辈种地,全靠一双手,一把锄头,还有老天爷赏饭吃。
那时候,地里的肥力全靠牲畜粪、草木灰这些天然肥料,收成好不好,全看天。
那时候的人们啊,总是念叨着:“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这话听着糙,理儿却不糙,说的就是那时候农业的真实写照。
一、初识化肥,眼前一亮到了后来,科技这东西就像春风一样,悄悄地吹进了咱农村。
有一天,村里来了几个穿着白大褂的专家,手里提着些花花绿绿的袋子,说是能让地里的庄稼长得更好。
大伙儿一看,嘿,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化肥嘛!刚开始,大伙儿心里还犯嘀咕:“这玩意儿能比得上咱自家的粪肥?”可一试之下,嘿,还真别说,那庄稼长得绿油油的,比往年可强多了。
大伙儿心里那叫一个乐呵,纷纷感慨:“这化肥啊,真是个好东西!”二、化肥进化,花样百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化肥这玩意儿也开始了它的“进化之路”。
从最早的单一氮肥,到后来出现了磷肥、钾肥,再到现在什么复合肥、控释肥、微生物肥……种类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这些化肥啊,就像是给庄稼量身定制的营养餐,缺啥补啥,精准施肥。
这样一来,庄稼不仅长得快,还长得壮,产量那是噌噌往上涨。
村里的老人们常常感慨:“现在种地啊,真是越来越省心了。
”2.1 氮肥的崛起说起氮肥,那可是化肥界的“老大哥”。
那时候的庄稼啊,最缺的就是氮元素。
一用上氮肥,嘿,那叶子绿得跟翡翠似的,长得那叫一个快。
不过啊,氮肥用多了也不行,容易让庄稼贪青晚熟,还容易招虫子。
所以啊,用氮肥啊,得悠着点儿。
2.2 磷肥的加入再来说说磷肥。
磷肥就像是庄稼的“大力水手”,能让庄稼的根系更发达,抗倒伏能力更强。
那时候啊,一到刮风下雨的天气,大伙儿就担心地里的庄稼被吹倒。
可自从用了磷肥之后啊,这种担心就少了许多。
2.3 钾肥的助力钾肥呢,则是庄稼的“美容师”。
用了钾肥的庄稼啊,果实饱满,色泽诱人。
特别是那些水果啊、蔬菜啊,用了钾肥之后啊,看着就让人眼馋。
化肥的发展历史

化肥的发展历史《化肥的发展历史》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化肥这东西可有着超级有趣的发展历史呢!想当年,咱们的老祖宗种地可全靠老天爷赏饭吃。
那时候没有化肥,土地的肥力就靠大自然自己慢慢积攒。
就好像一个饿着肚子的小孩,只能眼巴巴地等着偶尔掉下来的一点点食物。
后来呀,人们慢慢发现,给土地上点动物的粪便好像能让庄稼长得好一些。
这是不是很神奇?其实就跟我们人要吃饭补充营养一样,土地也得“吃饭”才有劲儿长庄稼嘛!再后来,科学家们可就开始大展身手啦!他们不停地研究、试验,想要找到更好的办法让庄稼长得又高又壮。
这不就跟我们学习一样,遇到难题就得不断琢磨,才能找到答案。
你们猜猜,最初的化肥是啥样的?哈哈,其实就是一些简单的矿物质,比如磷矿石、钾矿石之类的。
不过,这可比之前的办法强多啦!就像是给土地吃了一顿大餐,庄稼一下子有了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化肥的种类越来越多。
有氮肥、磷肥、钾肥,还有各种复合肥。
这就好比我们的衣服,从最初的单一款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有一次,我去乡下的爷爷家,看到他正在给庄稼施肥。
我好奇地问:“爷爷,这化肥真有那么神奇?”爷爷笑着说:“孩子,这化肥就像给庄稼的大力丸,能让它们茁壮成长!”我当时就想,哇,原来化肥这么重要!现在,化肥的生产技术越来越先进啦!科学家们不断改进配方,让化肥更高效、更环保。
这就像我们的手机,不断更新换代,变得越来越好。
你们说,要是没有化肥,我们能有这么多丰富的食物吗?肯定不能啊!化肥的发展,真的是农业的一大功臣!所以呀,化肥的发展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努力,让土地更肥沃,让粮食产量更高的历史。
它让我们能够吃饱肚子,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记住吗?。
化肥发展简史

化肥发展简史哎,说起化肥这玩意儿,简直就是农业界里的一把火,烧得那庄稼绿油油,收成沉甸甸的。
想当年,咱们老祖宗种地,全靠天吃饭,雨水多了怕涝,少了又怕旱,那日子过得,真是提心吊胆。
可自打化肥这家伙一登场,嘿,农业那是一片新天地啊!最早的时候,人们哪知道什么化肥啊,用的都是农家肥,就是那些牲畜的便便,还有杂草秸秆啥的,堆一起沤一沤,就成了宝贝。
但这东西吧,费劲儿不说,效果还慢,遇上个灾年,还是得饿肚子。
后来啊,科学家们就琢磨了,能不能搞点啥东西,直接撒地里,就能让庄稼嗖嗖地长?这一琢磨,化肥就应运而生了。
一开始的化肥,简单粗暴,就是些氮肥、磷肥啥的,虽然效果立竿见影,但用多了吧,地就开始板结了,跟那硬石头似的,庄稼根儿都扎不进去。
农民兄弟一看,这不行啊,得想办法。
于是,大家伙儿一块儿努力,慢慢研发出了复合肥、缓释肥这些高科技产品,既能保证庄稼长得好,又不伤地,那叫一个两全其美。
说起来,化肥的发展史,简直就是一部农业版的“变形记”。
从最初的单一元素,到现在的多元化、精细化,每一步都凝聚着科学家们的智慧和汗水。
他们就像那些魔法师一样,把一堆堆的化学物质,变成了庄稼的“营养大餐”,让咱们的饭碗越来越满,日子越过越甜。
记得小时候,家里种地还得靠人力施肥呢,那时候的化肥袋子,得用肩膀扛,一袋袋地往地里运。
现在可好了,机械化、智能化了,撒肥机一开,嗖嗖嗖几下子,整片地就搞定了。
这效率,杠杠的!不过啊,化肥虽好,也不能贪杯哦。
用得多了,污染环境不说,还会让庄稼变得娇气,离了化肥就长不好。
所以啊,咱们得科学用肥,合理施肥,让化肥成为咱们农业的好帮手,而不是破坏环境的“凶手”。
总而言之啊,化肥这玩意儿,简直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
有了它啊,咱们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当然啦,咱们也得感谢那些为化肥事业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和农民兄弟们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了咱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生物肥料的发展简史

生物肥料的发展简史在罗马时代,农民就发现在前作为豆科植物的大田里种植谷类作物时,其产量有所提高,因此,就注意到细菌能增富农业土壤中的营养。
直至19世纪,德国的苜蓿种植者和美国的一些大都种植者,他们利用苜蓿田或大豆田的土壤,转移接种至新的农田,从而使作物产量得到提高。
1838年,法国农业化学家布森高(J.B.Boussingault)发现了豆科植物能固定氮。
并于1843年建立了第一个农业试验站,对各种轮作制中作物产量和成分进行了较为精确的分析。
1886-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尔里格尔(H.Hellriegal)在砂培条件下证明,豆科植物只有形成根瘤菌才能固定大气中的氮。
1888年荷兰学者贝叶林克(M.W.Beijerinck)分离了根瘤菌,这是微生物肥料方面的突破。
现已明确那是根瘤菌的作用。
这些细菌的发现,促使了第一家美国公司纳特尔公司于1898年生产和销售了土壤细菌接种剂。
自此以后,就有诸多的细菌制剂用于土壤和农作物种子的拌种和包衣。
20世纪20年代,又有一些新的微生物制剂用于大田土壤和农作物,但效果不甚理想。
20世纪40年代,美国农业部颁发了生物杀虫剂许可证,至今已有20多种不同的微生物产品为这一目的而使用。
1937年,苏联微生物学家克拉西尼科夫和密苏斯金研制了“固氮菌剂”。
从而开创了细菌肥料的先河,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微生物肥料都先后停止了大规模生产。
1940年前后,亚洲研制了一种以蓝细菌(藻类)为主而用于稻田的生物肥料。
现在其在持续农业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不管生物肥料的历史如何,微生物制剂仍继续向前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以极大的精力关注着用于环境和农作物的生物肥料,其原因是这类产品能有效地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无公害和消除环境的污染。
因此,要研制出一种既具有肥料功能,又具有消除环境污染的能力,就十分困难。
其难点在于:(1)一种微生物具有提供植物营养功能(如固氮基因等),但不一定能具有分解污染的能力(即分解物质的基因)。
化肥的发展简史起到的作用

化肥的发展简史起到的作用《化肥:农业的魔法助力剂》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化肥这东西可太神奇啦!它就像是农业世界里的超级英雄,一直在默默地帮助我们的庄稼茁壮成长。
以前啊,农民伯伯们种地可辛苦啦!他们只能依靠天然的肥料,比如家里养的牲畜的粪便,或者是腐烂的植物。
那时候,庄稼的收成好不好,全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
要是碰到个天灾啥的,那可真是让人愁得睡不着觉。
后来呢,化肥出现啦!这可给农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好像是给庄稼们开了一场盛大的营养派对。
化肥里有氮、磷、钾这些重要的营养成分。
氮就像是给庄稼吃的“大力丸”,能让它们长得高高壮壮,叶子绿油油的。
磷呢,就像是庄稼的“成长钙片”,能让庄稼的根扎得更深更稳,结出的果实又大又饱满。
钾呀,那就是庄稼的“能量饮料”,能让庄稼更有劲儿,抵抗各种病虫害的侵害。
你说这化肥的作用大不大?有一次,我跟着爷爷去田里。
爷爷看着那些施了化肥的庄稼,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他对我说:“孩子,你瞧,这化肥可真是个好东西啊!以前咱们可没这宝贝,现在有了它,咱的庄稼就像吃了蜜糖一样,长得可欢实啦!”我好奇地问爷爷:“爷爷,那要是没有化肥,会怎么样呢?”爷爷摸着我的头说:“要是没有化肥啊,咱们就没这么多粮食吃,大家都得挨饿喽!”再想想,如果把庄稼比作是正在成长的我们,那化肥不就是我们每天吃的营养餐吗?没有足够的营养,我们怎么能长得结实,怎么能有精力去学习和玩耍呢?化肥的发展,就像是一列不断加速的列车。
从最初简单的几种类型,到现在各种各样的专用化肥,它一直在进步,一直在为我们的农业生产贡献力量。
这化肥不就是农业的大功臣吗?它让我们的土地变得更加肥沃,让我们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让我们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所以啊,化肥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是我们农业的好伙伴,我们可离不开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0年,德国科学家李比希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批判了腐质营养学说,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
李比希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为化肥工业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1843年,第一种化学肥料——过磷酸钙在英国诞生.1861年,德国首次开采钾盐矿。
1907年,意大利生产了石灰氮。
在近一个半世纪中,全世界已生产和使用了数十种含有单一或两种以上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化肥,为世界农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使用化肥的历史始于1901年,台湾省从日本引进了肥田粉(硫酸铵即氮肥)用在甘蔗田里,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
就世界范围讲,德国的“哈伯——博施”开发的合成氨工艺于1913年实现工业化后,氮肥工业进入了新的纪元。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合成氨绝大部分用来生产氮肥。
氮肥在化肥领域中所占比重最大,对农业产量的影响也最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50年-1970年,世界粮食增产近一倍,其中因扩大播种面积面增产的粮食占2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产的粮食占78%。
在提高的单产中,施用化肥的作用占40%-60%.(附) 中外施肥量比较人均耕地面积平均施肥量每千克化肥产谷物量(公顷) (千克/公顷) (千克)英国0.104 275.5 23.4德国0.144 197.2 29.0法国0.316 305.4 91.5中国0.174 154.0 20.2化肥增产效果作物试验数增产率每kg有效元素增产kg数(公顷) (%) 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水稻 829 40.8 9.1—13.4 4.7—9.7 1.6-4.9小麦 1260 56.6 9.1—13.4 4.7—9.7 1.6-4.9玉米 629 46.1 9.1—13.4 4.7—9.7 1.6-4.9皮棉 62 48.6 1.2 0.56 0.9油菜 64 64.4 4.0 6.3 0.63我国化肥生产量与消耗量(万吨)年总量氮肥五氧化二磷氧化钾 N:P2o5:K2o化肥生产量(有效成分)1980 12321 9993 2308 20 1:0.23:0.0021990 18799 14637 4116 46 1:0.28:0.0032000 31857 23981 6630 1246 1:0.28:0.052化肥消耗量(有效成分)1980 12694 9425 2882 387 1:0.31:0.0411990 25903 17480 6452 1971 1:0.37:0.1132000 4140 25145 9729 6590 1:0.39:0.262来源:氮肥工业协会回眸1998年以来中国化肥产业改革十年的风雨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化肥工业一路辉煌的背后,飘扬着一面自主创新的大旗。
从单质肥起步到硫酸钾复合肥在全国兴起,从BB肥不断推广到高塔技术的成熟与完善,我国的化肥国产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化肥品种日益丰富。
众多新型肥料品种的诞生,不仅使中国化肥产品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让农资行业营销模式发生改观,更改变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耕作施肥模式。
大浪淘沙,洗净铅华。
十年产业改革发展史勾画出一条中国式的自主创新之路。
一批勇于创新并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异军突起,用技术打通了市场的经脉,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充分参与竞争的主流。
种子在“红日”萌发20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山东临沂革命老区的小镇上,发生了一场对于中国复合肥行业乃至中国化肥发展历史都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中国的化肥工业在这里急速地转了一个弯儿,改变了前行的方向。
是“红日”,点燃了中国人对复合肥的激情梦想。
从1998年8月,山东红日20万吨/年复合肥工程建成开工那天开始,中国复合肥产业拉开了技术创新大幕。
那一年被业内称为“复合肥元年”。
1998年,中国的化肥产业还是单质肥的天下,在2956万吨的产量中,复混肥仅占15%左右,其中还有233.1万吨需要进口。
依赖进口的日子并没有磨灭中国人对实现梦想的强烈渴望,中国化肥行业正酝酿着一场大变革。
王廷艾、李继进,作为硫酸钾型氮磷钾复合肥专利的主要发明人,曾是中国复合肥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们发明的低温转化法生产硫酸钾复合肥技术,由于工艺流程简单合理、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被业内称为是硫基复合肥的里程碑,也正是这一技术的诞生和推广,使中国复合肥产业大踏步发展成为可能。
在“红日”的昭示下,更多的企业用技术挑战市场,实行引进与开发并举,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周期,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中国的复混肥行业从此开始向专业化、多元化、药肥化、长效化进军,在团粒型的基础上,向掺混型、料浆型、液体型、包膜(衣)型肥料方向发展。
硫基复合肥的诞生,再次演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科技推动生产力,是科技进步推动了中国复合肥行业的繁荣。
目前,在全国700多家复混肥料制造企业中,近90%采用的就是这项技术,这项技术至今还影响着中国复合肥行业。
硫基复合肥生产技术的问世,成为中国从一个复混肥纯进口国成为净出口国的重要因素。
难以想象,没有这项技术,中国的复合肥还要在这条行业发展必经之路上爬行多少年。
也正是因为这项伟大的技术,王延艾和李继进被业界视为“中国硫酸钾复合肥行业的开山鼻祖”。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这项专利的发明人之一,如今的李继进,依然保持着对技术创新的执着。
2001年,他又申请了“复合酸脱水催化生产二甲醚生产工艺”专利,解决了生产二甲醚过程中的世界难题。
今天,作为山东久泰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和总工程师,他依然在用行动告诉人们:“创新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人类。
”BB肥:从加拿大到中国2005年6月25日,一缕晨曦折射到北京东三环京温国际酒店的会议大厅,由中华合作时报社主办的“首届中国BB肥行业发展高层论坛”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一场关于尽快建立“BB肥行业国家标准”的大讨论正在热烈进行中。
从广东中加混合化肥厂第一袋BB肥下线,到美盛化肥在国内陆续扩大的BB肥生产线,再到“五洲丰”、“玖源”等BB肥行业新兴势力的崛起,BB肥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正在不断升温。
在中华合作时报的倡导和组织下,在相关部门以及企业的高度重视下,一场将BB肥从一个“肥料品种”发展到一个“产业”的战斗正式打响。
BB肥行业的发展素有“北有嘉吉,南有中加”之说。
广东是国内第一袋BB肥下线的地方,早在1988年,当中国还沉迷于原有施肥方式时,广东中加就将平衡施肥的理念从遥远的加拿大引到了中国。
从那时算起,广东中加的平衡施肥理念比国家启动测土配方工程早了十几年。
“BB肥实现了土壤技术与肥料技术的紧密结合,是现代科学施肥、平衡施肥等先进施肥理念的物化体现。
BB肥使平衡施肥技术由过去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应用,并简化了技术推广程序。
”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土壤与肥料处处长杨帆曾给予BB肥很高的评价。
或许是历史赋予的一份责任,也许是BB肥提供的巨大机遇,BB肥作为氮磷钾三元素的有效载体,结合了国外的肥料发展方向,成为第一个引入平衡施肥理念的肥料品种。
广东省中加混合肥厂在建厂初期,就将产品定位在BB肥上,在结合了广东省农科院测试的广东土样结构、确定了配方之后,他们毅然上马了BB肥项目,而且初衷不改,一做就是20年。
作为一个引进的化肥品种,BB肥将全新的施肥理念带到中国,并在这片沃土上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
广东中加混合肥厂厂长胡征宇不无感慨地说,广东中加是首先使用平衡施肥理念、第一家在国内生产BB肥的企业,依靠资源价格优势和独一无二的产品,广东中加很快成为知名品牌。
化肥市场逐渐放开后,BB肥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仅广东就有近200家BB肥企业。
为了适应市场,中加在BB肥的品种上进一步创新,配方由原来的六七个增加到近三十个,由原来的氯基增加了硫基产品,有些还添加了有机质和中微量元素。
当测土施肥的国策开始实施时,广东中加获批了广东省首批“测土施肥补贴项目指定配方肥生产企业”,并成为广州、韶关、梅州市等地区12个项目县的定点企业。
目前,广东中加更是“广东省名牌产品”和“农民喜爱的产品”,这是中加通过努力以及对产品、服务的不断创新才得来的。
2008年4月,“BB肥国家标准”终于通过国家标准委的批准颁布。
中国的BB肥终于结束了“草创时代”,真正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产业。
用创新重塑生命基因有人说,在任何一个时代,开拓者的使命,不但是引导变革发生,而且还用他们的智慧,垂范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高塔技术,是一项开发完全、使用得当和保护完整的肥料自主创新专利技术,是中国复合肥行业进军高端的标志。
作为高塔技术的先行者,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启蒙式的思考方式,并引领中国复合肥行业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完全自主创新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垂范了中国的化肥工业,更使芭田股份能够在全球市场化经济大潮中,另辟蹊径,独占“蓝海”。
在芭田的发展史中,创新始终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词。
正像芭田股份董事长黄培钊所说,未来的创新以创造价值为核心,创造价值就是创造利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开发产品、提高品质、改善环境。
正是对创新的精准把握和独到见解,让创新成为根植于芭田的成长基因,溶于血、凝于心。
从芭田股份创业之初“二元肥”的推出,到企业快速发展的“蓝肥系列”,从高塔产品技术的不断成熟,到今天的“植物链营养专家”的成功定位,无不浸透着芭田股份对自主创新的深层理解。
芭田股份公司总农艺师段继贤认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发展。
但是,创新更是一种持续行为,企业过去的创新成果不能寄托着未来,芭田始终是卖着已有的、想着储备的、看着未来的,一个企业创新,必须有这样的境界和视野。
十几年如一日的研发创新,成就了芭田的大量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复合肥领域一枝独秀,形成一种发展的良性循环氛围。
目前,芭田已经拥有无机复合肥的养分高效复合技术、复合肥低成本控释技术、包膜包裹控释技术、中微量元素有机螯合技术、快速腐熟发酵技术以及高塔造粒技术等七项发明专利,还有八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
凭借着开拓者的精神,芭田股份在深圳市政府确定的146家“深圳市第一批自主创新行业龙头企业”中,占据了深圳市第一家农业企业的显赫位置。
正是芭田股份对创新的独到理解和精准把握,让芭田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芭田,就像一片沃土,创新的种子会不断在这里萌发、长大。
标准化主导行业发展有人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建章立制的时代,因为一个行业的繁荣需要制度的保障。
对于中国的化肥行业来说,更是如此。
近几年来,在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使各类新型肥料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是,如何规范这些新型肥料的行业发展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由于肥料本身技术的复杂性以及缺乏一个可参照的平台,很难有一个完全的解决办法和共同的标准。
龙头企业在新型肥料领域的不断创新,不仅使他们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使他们拥有了自身的企业技术标准和各种实验数据,为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