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存在的五类问题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论时政、释放情绪的一个主要渠道,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网络参与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提升政治参与质量、促进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给政治参与在未来的发展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因此在肯定其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暴露出的问题。一是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在政治参与中的无序性的特征,存在着公民非理性政治参与的可能性。互联网本身就具有虚拟性与隐蔽性的特点,使"网络政治参与"具有非正式性、渗透性特征,这极有可能导致公民网络参与的欺骗化与非法化。匿名性和隐蔽性被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大大减少了其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进而容易摆脱现实社会的规范,放纵自己的行为。二是互联网带来了网络话语权的巨大差距,没有能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声音造成政治参与的不均衡。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占有通常使年龄偏大、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在互联网的使用上都处于弱势地位。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网络参与的主体80%以上都是年龄35岁以下的中青年,而且主要聚集在发达城市。农村与城镇在互联网使用上的差距较大,目前74.9%的网民都居住在城镇,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理论上平等的网络政治参与权利和机会在实际上呈现出严重的不平等状态。此外,网络还创造了一个僵硬的阶级壁垒,使受到良好教育和未受到良好教育者阵线分明,从而造成社会断裂,危害社会稳定。三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情绪化和网络参与的"多数人暴政"问题。网络空间是个体自由表达的舞台,有些人可能会把自己一些情绪化的见解发布到博客或论坛中,有些是非常具有煽动性的,很容易感染大量读者,从而形成一种网络主体的"集体癫狂",给正常的政治行为与决策带来很大压力。这种"多数人暴政"即舆论暴力会严重侵犯个体权利和个体利益。网民由于自身所处环境不同,个体差异很大,从而会对政治事件或政治行为产生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见解,但是针对现实中所发生的某件事,那些持有相似观点的人会在网络上形成一股力量,剥夺不同意见者正常发表意见的权利或甚至对其进行人身侵害。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利益群体、各社会阶层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常因突发事件暴露出来。四是新网络的膨胀暴露了传统媒介在公民政治参与上的不足,对政治稳定带来消极影响。近年来,网络参与作为一种下与上的对话渠道发展迅速,并且产生了一定"放大效应"。加之政府有关部门对网络难以有效控制,从而对社会政治稳定形成一定冲击。五是网络参与的便利性使得西方政治文化对于我国渗透更加广泛,使公民网络参与易于被误导。凭借网络优势,西方大国在输出信息的同时也输出他们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价值观,企图把西方的政治文化和思想渗透到世界范围之内。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意识冲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不可避免产生相互冲击和震荡。随着网络规模的继续扩大,国家在这一领域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网络政治参与:概念、现状与二维价值付建军

发布时间:2011-7-3 20:02:21 被阅览数:1195 次作者:付建军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内容提要:政治参与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区分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的重要标志。伴随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政治参与进一步扩大。以网络为平台的政治参与的兴起缘自制度性和技术性的因素。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网络政治参与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

设,既是一种契机又是一种挑战。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概念现状二维价值

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政治区别于传统政治的重要标志。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政治参与的现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下,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转型期,网络政治参与的扩大,既是对旧有政治参与模式的发展,也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正确认识和引导当下的网络政治参与是网络时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一、概念界定:从政治参与到网络政治参与

政治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治生活的发展,从政治参与到网络政治参与即是公民政治生活发展的体现。在进入网络政治参与讨论前,有必要对学界界定政治参与的各种观点作一简单的梳理,以便正确理解网络政治参与。

《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于政治参与的定义是“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①。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②。与亨廷顿相左,美国学者尼和伏巴认为政治参与是“平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国内学术界对于政治参与的界定存在较大的分歧,其中比较主流的几种观点有:“特定体制框架内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试图影响政府人事构成和政府政策制定的各种行为”③;“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④;“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⑤以上观点分歧主要在于如何界定政治参与的外延,由此形成两种趋向,一是外延扩大,即认为政治参与不仅包括合法参与,还包括非法途径的参与;一是外延缩小,即认为政治参与仅仅是合法参与。本文比较赞同后一种设定,认为政治参与是以公民或公民社团为主体,以进行利益诉求为目标而影响政治系统的合法行为。如果将非法参与同样纳入政治参与的范畴,那么诸如暴力革命也可以归类为政治参与。但很明显,暴力革命并非试图影响政府的具体政策和公共政治生活,而是以推翻现有政权为目标。如果将暴力革命划归政治参与,那么政治参与也就不可能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与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是相违背的。

一般而言,平面媒体可以作为公民利益表达的平台,但碍于中国现有平面媒体体制和其内容技术性的因素,平面媒体在公民利益表达方面并不具有广泛性。网络技术的发展,跨越了体制和技术的障碍,为公民全方位政治参与提供了管道和平台。

网络政治参与是网络技术与公民政治参与相结合的产物,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一种政治参与方式。网络本身所具有的技术特性决定了网络政治参与不同于传统政治参与,传统的政治参与以现实的空间为基础,而网络政治参与则以虚拟空间为基础。网络政治参与属于政治参与的范畴,但它对政治参与进行了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首先,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看,一方面,网络政治参与以网络虚拟空间为平台;另一方面,网络政治参与以网络为管道,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不统一问题。其次,从参与的主体看。在现实政治参与中,参与的主体是个体的公民,或者公民社团,参与主体的身份是确定的。而在网络政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