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大田县鸿图中学郭传福
【设计思想】
本节课设计本着“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走向社会”这一主线展开,从生活中的浮与沉现象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组实验让学生明白物体的浮与沉的条件。通过学习浮与沉的实际运用,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知道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应用浮力方面的具体事例,培养爱国热情。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材首先通过图示的方法激发学生想到“物体的浮沉究竟取决于什么?”这个问题,接着由这个问题出发联想到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顺理成章地安排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活动,并有意突出了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最后,为了让学生明确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专门安排了关于浮沉条件的应用的四个方面的实例,即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和热气球。
【教法分析】
本节的特点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浮沉条件,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师应首先以趣味浮力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应善于及时、自然地引导由观察浮沉现象进行理论思维——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的,从而设计、实施有目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会分析,并加强表达、说理能力的训练。教师还应多举一些我国古今劳动人民利用浮力解决问题的事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学法分析】
学习本节内容时,除了积极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外,还应学会分析、学会表达、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分析说理,解决问题。另外,学习本节内容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易的密度计和潜水艇的模型,以加深对密度计、潜水艇原理的理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②知道鱼、潜水艇、飞艇和密度计的沉浮原理;
③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玻璃瓶的上浮、下沉和悬浮,使学生建立起三种状态的概念,并且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产生三种状态所需的条件;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解释密度计、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物体的浮沉与其受力的关系,物体的浮沉与其密度及液体密度的关系【教学媒体及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一只新鲜鸡蛋,25个盛水容器和25个玻璃瓶。视频、图片、多媒体教室。
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泡沫或木头被压入水
中,放手后要上浮,铁块在水中要下
沉,潜水艇或鱼儿在水中就更自由了,可以下沉,又可上浮,还可以停在水中任一深度处。那么,物体是怎样实现浮沉的?这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举例、思考、讨论。
用贴近学生生活
的情景引入新课。
进行新课(板书课题)
(一)演示实验
取一只新鲜鸡蛋,放在清水中,观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向水中慢慢加些盐,并轻轻搅拌,观察到鸡蛋怎样运动?如果再加些清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a) 鸡蛋放入清水后,它是上浮还
是下沉?
(b)加盐轻轻搅拌的目的是什么?(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供参考)
•盐水溶于水后,变成盐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加盐会导致液体的密度的增大;
(c)随着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有什么现象出现?
(d)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供参考)
•可以对鸡蛋做受力分析;
•这里有两个状态,一个是鸡蛋下沉的状态,另一个是鸡蛋上浮的状态;
•在两个状态过程中,鸡蛋的重力没有发生变化;
•鸡蛋只受到浮力和重力,重力没有变,那么肯定是浮力的变化引起它下沉和上浮;(a)学生观察回答。
(b)教师引导得出搅
拌的目的,一步一步
让学生建立起加盐
水是改变液体密度
的概念。
(c)学生观察发现,
鸡蛋上浮了,有的学
生很吃惊。
(d)学生思考。
一步一步引导
学生,让他们分析
出这种现象出现的
原因。
培养学生善
于交流与合作的
精神和归纳概括
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
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