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九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https://img.taocdn.com/s3/m/dbec61e1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f.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四肢麻木此方当,编个口诀记得全,分清虚实效果良;气虚则麻血虚木,久坐久立易现出,风寒暑湿燥火邪,易致麻木气脉堵;调理麻木并不难,补足气血是关键,再把血脉来打通,几剂汤药就解顽。
黄芪芍药与桂枝,三钱用量即可使,倍用生姜枣四枚,炙甘草添人参伺强壮脾胃莫如此;麻木严重鸡血藤,四钱用量不算迟,西医末梢神经炎,或风湿性关节炎,小儿麻痹雷诺症,神经损伤硬皮病,该方照样把它弑;本方重用黄芪性,加川芎元胡地龙,可治中风后遗症;脑萎缩者菟丝取,杜仲牛膝山茱萸;产后妇气血不足,关节酸痛麻木苦,血藤灵仙上肢病,木瓜独活下肢绌,腰痛杜仲川断加,牛膝使用较特殊,恶露不尽不要用,寄生枸杞代其务。
内经上讲到:“足阳明虚则足不收,胫枯。
”这是说足阳明胃经经气亏虚不够了,你想抬脚都困难。
如此牵连日久,会从小腿那里开始枯萎上来。
像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下老。
用医圣的“虚劳血痹篇”的黄芪桂枝五物汤,能大补阳明肌肉经气,黄芪用到120克,连服三个月,居然自己能抬腿,丢掉拐杖了,干枯的小腿肉也丰隆、润起来。
可见,像干果、大枣,经气盛则隆壮饱满,经气虚则枯萎瘪干。
【黄芪桂枝五物汤】四肢麻木,张仲景一个方子彻底搞定麻木这种情况,多数人都遇到过。
比如,好多人长时间坐着或者坐姿不好时,腿脚就会觉得麻,再是木,最后就是麻木。
这是因为没有运动疏通气血。
这种麻木一般很快就会消失,并无大碍。
如果长期手脚麻木,就要重视起来了。
比如,有的人天气一变冷或者劳累过度,就会感到手脚麻木;还有的人身体麻木到使劲拍打都没有知觉。
麻和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麻的感觉既不是痛也不是痒,而是感觉有万千蚂蚁在皮肤上爬来爬去,停不下来,越挠越厉害。
木是没有感觉,皮肉掐它不疼,挠它不痒,好像长在别人身上一样。
通常来讲,很难将麻和木完全区分开来,往往麻木并存。
但凡世间百病,都要分虚实,麻木也一样。
虚是由于气血不足。
气虚则麻,血虚则木,当气不足的时候就会发麻,当血不足的时候就会发木,当一个人气血都不足的时候,人体会自然地将气血优先供给到重要脏器,得不到气血濡养的部位就会通过麻木的方式提出抗议,好像肚子饿了会咕咕叫一样。
经方太美丨黄芪桂枝五物汤
![经方太美丨黄芪桂枝五物汤](https://img.taocdn.com/s3/m/1fac3ae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a.png)
经方太美丨黄芪桂枝五物汤今日头条:中医林佳明荔枝微课:中医林佳明更新时间:每天更新视频号:中医林佳明,每周四早上八点十五分直播。
温馨提示:因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推文不再按时间线显示,请加公众号星标,才能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哦!今天是我写日记的第1410天。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我们脑病科,挺常用的一首方子,门诊及住院的患者,有一部分表现为手麻为主证的患者,契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我一般结合刺络放血来治疗,效果非常好。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六》: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一方有人参)本方桂枝汤基础上加三两的黄芪,同时生姜加到为六两,去了炙甘草,构成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大家已经很熟悉了。
在本经里面:味甘,微温。
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一名戴糁。
在本经里面提到黄芪作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不单是一个补气的药。
我常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本证因脾胃伤,清气下陷,阴火上乘,故用参、芪、术、草以补脾胃;臣以羌活、升、柴以助阳升,且有引经作用;佐以石膏、芩、连以泻阴火。
)合乙字汤治疗痔疮,脱肛,取得很好的效果。
黄芪桂枝五物汤,重用了生姜,大家往往是忽略了的,按照一两15克记,那么就是90克,有时没有效,往往忽略了生姜在整首方的作用。
我在临床中运用这首方的时候,运用过小剂量,大剂量,大剂量的效果比较明显,也只是个人的体会,黄芪30-120g,桂枝15-45g,白芍30-45g,生姜30-60g,这几个药物的配比是关键,本方可以治疗很多临床常见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肌肉萎缩,神经炎,半身不遂,运动神经元病等,辨证准确,疗效尚可,有些病程时间比较久的,服用的时间治疗的时候需要长点的时间,对患者来说也是一个考验吧。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8b9c5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a.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黄芪9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歌】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去草增生姜,散寒固表调营卫,麻木不仁可调畅。
【方解】本方是由桂枝加黄芪汤去甘草增生姜而成。
生姜辛温,增加用量则加强散寒作用;甘草甘缓,去之有利于阳气外发。
因此本方适用于荣卫外虚,风寒内侵而致血痹、身体麻木不仁者。
【仲景论述解析】《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解析:阴阳俱微,是指浮沉俱微的脉象,说明荣卫俱虚。
关前(寸脉)以候表,荣卫虚于外,所以寸口关上脉微。
脉小主虚,脉紧为寒,关后(尺脉)以候里,里虚则寒邪内侵,故尺中脉紧。
身体不仁,即身体麻木不仁,类似于今之所称知觉神经麻痹症。
本条所述是由荣卫气虚所致者,此外还有因瘀血或湿气所致者,宜随证加减治之。
风痹痛,血痹痛,如风痹状,是说身体麻痹不仁好像是风痹的样子,而实际是血痹。
【临证思考】本方证多见于慢性病,如脑动脉硬化、脑梗死、风湿病等引起的神经麻痹,而症状表现为表里俱虚。
【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者。
【验案】马某,女,65岁,1955年10月31日初诊。
1965年8月1日跌倒一次,出现四肢不能活动,10多天后恢复活动,但右臂无力,两手麻木不能紧握,口干不思饮,舌苔白少津,脉弦数。
证属荣卫气血俱虚之血搏,与黄芪桂枝五物汤:生黄芪15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大枣4枚,生石膏30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两手麻木减轻,但仍握不紧。
上方增黄芪为24克,因脉仍数,故仍加生石膏30克。
继服六剂,两手麻木又减,左手已能正常握拳,继续调理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麻木最好的方子
![黄芪桂枝五物汤,麻木最好的方子](https://img.taocdn.com/s3/m/3b43313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c8.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麻木最好的方子麻木最好的方子来了,头麻舌麻脸麻手麻腿麻脚麻乃至全身麻木一个都不放过原创文泉杰文小叔说小叔之前分享过一个治疗麻木的方子,那就是小叔的三通汤,不过三通汤主攻方向不是调理麻木,三通汤主打调理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脑血管堵塞了三通汤可以帮助打通。
三通汤顺带调理麻木,因为三通汤可以打通血管,活血化瘀,把气血引到麻木的地方,从而调理麻木。
但是很多的麻木,尤其是那种严重的麻木,三通汤可能就无可奈何了。
因为严重的麻木,失去知觉的麻木,还伴随着发冷,这种麻木最大的原因是寒邪造成的,就是说先是受寒,然后再导致麻木。
这种麻木要以驱寒为主,然后再温经通络,活血化瘀。
小叔今天介绍的这个方子专门攻克麻木的,这个方子以驱寒为主,可以说是搞定麻木最好的方子了,好多人用过,治好了自己的麻木,不管你是哪里的麻木,只要伴随着发冷,麻木就可以用。
这个方子可以说是专门来拯救中老年人的,因为中老年人腿脚都不方便,要么麻木,要么冷痛,这个方子都可以用。
这个方子可以让你的腿脚温暖如春,健步如飞。
比如小叔一位粉丝,六十岁了,她说她的腿脚麻木多年了,冬天更严重,用手摸上去冰凉冰凉的,裤子穿得很厚很厚,腿脚还是冷麻冷麻的。
只有泡脚的时候才觉得舒服一些,但是泡脚结束一会又麻木如初。
开始她看小叔的文章,试用了三通汤,发现三通汤对她的麻木效果不怎么好。
于是问小叔腿脚麻木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子。
小叔听完大妈的描述,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出张仲景一个专门治疗麻木的方子,这个方子出自《金匮要略》,叫做黄芪桂枝五物汤。
这个方子专门搞定老寒腿的,专门强壮腿脚的,凡是腿脚出现无力,麻木,冷痛的可以大胆用它,效果杠杠的。
这位大妈如获至宝,很快就用上了黄芪桂枝五物汤,一方面内服汤药,一方面用药渣泡脚,不到半个月就搞定了她的麻木,现在她腿脚可利索了,上下楼梯,去菜市场买菜腿脚再也没有出现过麻木。
那么,这个黄芪桂枝五物汤是什么样子的呢?小叔觉得比较合适的剂量是这样的:黄芪20克桂枝15克赤芍15克生姜30克大枣6枚你看这个方子只有五味药,所以叫做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四肢麻木疼痛方药组成:黄芪30克、桂枝10克、当归15克、白芍10...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四肢麻木疼痛方药组成:黄芪30克、桂枝10克、当归15克、白芍10...](https://img.taocdn.com/s3/m/862ed35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d9.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四肢麻木疼痛方药组成:黄芪30克、桂枝10克、当归15克、白芍10...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四肢麻木疼痛
方药组成:黄芪30克、桂枝10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赤芍10克、鸡血藤30克、陈皮10克、生姜10克、红枣6枚,秦艽12克。
注:本方适用于气虚血亏型。
加减:上肢麻木疼痛加桑枝30克;下肢麻木疼痛加牛膝12克;肌肉酸痛加木瓜12克;四肢畏寒加附子20克。
先煎1个小时,四肢麻木疼痛重者加丹参20克、桃仁10克。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每个月为一疗程,治疗三个疗程观察治疗结果。
疗效:共治疗120例,其中临床治愈23例,好转81例,无效16例,有效率为86.7%。
注:本方适用于气血亏虚所致四肢麻木疼痛。
#快问中医超能团#。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https://img.taocdn.com/s3/m/4e25158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5e.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原文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用于营卫气血不足之人,又外受风邪,导致阳气不通,血行不畅,以肌肤麻木不仁或酸痛为临床特征。
方中黄芪甘温益气,生姜助桂枝通阳行痹,芍药和营理血,生姜、大枣和营卫、补中气。
五药相和,走阳分通阳益气,走阴分和营行痹,补正气又驱风邪,作用五脏同时走经脉、肌肉、肢节,通阳气又养阴血。
因此,黄芪桂枝五物汤不仅用于治疗血痹证,经加减可应用于多脏器系统疾病的治疗。
通经络,利血脉,诸痹皆治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黄芪与桂枝相配有通经络、利血脉、止痹痛的作用。
加减后可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病变。
如治疗不安腿综合症。
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加木瓜、伸筋草、桃仁、防风、威灵仙。
治疗小舞蹈病,症状表现为舞蹈样不自主动作,伴见肌张力降低,肌力减退,和注意力分散,面白体虚,原方加鸡血藤、蝉蜕、珍珠母。
治疗末梢神经炎和产后指掌麻胀,表现为肢体麻木欠温,持物无力,肌肉隐痛,间有针刺样痛,夜间加重,纳差怕冷,乏力懒言,面白,舌淡脉细,为气虚血滞,筋脉失养,原方加鸡血藤、姜黄、当归、木瓜、牛膝。
另外,黄芪桂枝五物汤还可用于治疗面神经炎、颈椎病、桡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性头痛、肢体幻觉痛、腓肠肌痉挛、眼肌麻痹、萎证等多种疾病。
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雷诺氏综合征的治疗应用较多。
肢端为十二经脉阴阳衔接处,阳不布则血不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则有此见症,往往伴有平素畏寒肢冷、头晕、心悸、乏力,舌淡胖,舌底瘀斑,脉细涩。
病机属气虚血瘀,或气虚寒凝致瘀。
治疗益气通脉或温经回阳,活血化瘀。
原方加当归、地龙、红花、细辛、姜黄、全蝎、蜈蚣、鸡血藤,阳虚寒凝重者加仙灵脾、麻黄。
治疗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硬化,原方加当归、牛膝、地龙、桃仁、乳香、没药、丹参益气活血通络。
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如右髂骨静脉血栓形成,见小腿不能屈伸,肿胀没指,触之不温,阵痛逐渐加重,畏风怕冷,舌淡紫胖大,有齿痕,舌下脉络瘀黯,脉沉缓而涩,原方加细辛、木瓜、苡仁、防己、炙甘草、牛膝、丹参、水蛭。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https://img.taocdn.com/s3/m/eb8b8b9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5.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方剂来源汉.《金匮要略》。
组成与用法黄芪9克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18克大枣10枚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温阳行痹。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而涩紧。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漏肩风,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颈椎病,不安腿综合征,消化性溃疡;又用于治疗原发性脑萎缩,周围性麻痹,截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复发性感冒,功能性低热等病症。
例如: (1)漏肩风本方加羌活、姜黄、当归、桑寄生、地龙,并配合针刺,治疗30例。
患者皆并有贫血。
结果;均取得满意疗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年第3期)。
(2)坐骨神经痛以本方合乌头汤为基础方,治疗54例。
气虚者,重用黄芪;血虚者,重用芍药,加当归;阳虚者,重用附子;发冷者,重用川、草乌,拘挛者,重用芍药、甘草,加木瓜;湿邪明显,加防己、羌活,顽痛不已,加全蝎,蜈蚣、尘虫,局部麻木,加鸡血藤。
结果。
痊愈40例,显效11例,无效3例(《河南中医>1984年第1期)。
(3)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本方加党参、附片、当归、干姜、甘草,并配合氯化钾治疗。
结果。
服药2日后,诸症得减;停用氯化钾,继用温补脾肾之剂调理。
随访近6个月未见复发(<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 年第12期)。
(4)原发性脑萎缩本方加何首乌、当归、鸡血藤、牛膝治疗。
结。
果:服药半年后,基本痊愈。
随访2年余,病情稳定(《黑龙江中医药) 1985年第1期)。
(5)截瘫本方加鸡血藤、山萸肉、何首乌、巴戟天,治疗因患急性脊髓炎所致截瘫。
结果;服药4个月后,基本治愈,能坚持正常工作(呓黑龙江中医药》1985年第1期)。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血痹肌肤麻木。
方用黄芪补益卫气,配以桂枝与芍药,生姜与大枣调和营卫,且重用生姜以助桂枝温行肌肤阳气之功,为其配伍特点。
临床应用以局部肌肤麻木不仁,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病发于头部,加川芎、苍耳子;发于面部,加白附子、白僵蚕;发于胸部,加白芥子;发于腹部,加木香、大腹皮;发于背部,加羌活;发于腰部,加补骨脂、续断;发于四肢,加桑枝、鸡血藤;发于上肢,加姜黄、羌活;发于下肢,加牛膝、苍术。
【黄芪桂枝五物汤:手脚麻木及诸多病症】
![【黄芪桂枝五物汤:手脚麻木及诸多病症】](https://img.taocdn.com/s3/m/fb279c0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d.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手脚麻木及诸多病症】很多种中老年人在上了年纪之后都会出现手麻或脚麻的情况,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正常的衰老现象,只要多加休息就可以自动消失。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手脚麻木的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本来只有一个手指头麻,到最后变成了整个手麻。
过度劳累有可能会导致手脚麻木,但是这属于生理性麻木,只要多加休息麻木感就能自动消失,但是如果长期出现手脚麻木,很有可能是气血淤堵所致。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个专治手麻、脚麻的方子,这个方子来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用过都说好。
《金匮要略》里面是这样写的“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用通俗的话来理解就是:血液流通不畅,阳气和阴气都很虚弱,就好像被风麻痹了一样,这个时候可以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来主治。
这个方子的药材有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红枣。
黄芪9g、白芍9g、桂枝9g、生姜18g、大枣干10g,分成7份,每天早上饭后喝一剂即可,等着7剂药都喝完,你会发现手脚麻木的症状明显好了很多。
身边有很多朋友,都试过这个方子。
这个方子的原理是什么呢?黄芪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药材,很多人都喜欢用黄芪泡水或煲汤喝。
黄芪的主要作用就是补气、健脾和生阳,经常被用于改善因为气虚导致各种病症,而手麻、脚麻多半都是因为气血不畅,黄芪刚好可以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效果。
桂枝指的就是桂树上那一撮嫩绿的树枝,有很好的生发作用,同时还能温经通络、助阳化气,在中医里面经常被用来治疗关节不利、屈伸不利等不适。
白芍的主要作用是疏肝理气、养血调经、活血活络、疏通筋骨,我们常常在柴胡散以及逍遥丸里面看到它的存在,对于情绪急躁、肝气郁结的人来说,白芍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疏散作用。
生姜大家都知道,有温中散寒的功效,在这个方子里面主要起一个助推的作用,帮助温暖我们的经脉,促进气血的流通。
红枣也有很好的养心补血的效果。
方子虽然简单,但是配伍得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https://img.taocdn.com/s3/m/1b7e427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2.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医方剂名。
为温里剂,具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效。
【组成】
黄芪9g,桂枝9g,芍药9g,生姜18g,大枣4枚
【适用病证】
糖尿病中后期,见肢体麻木,或反复的皮肤感染及溃疡经久不愈者。
【应用参考】
1.适用本方的患者大多体胖,面黄黯,肌肉松弛,腹部松软硕大,唇舌紫黯,多汗而下肢浮肿,易于饥饿或低血糖反应。
2.本方是糖尿病中后期的基本方,通常给予1月量,需较长时间服用。
3.糖尿病多汗,重用黄芪60~120g。
4.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见胸闷、活动后气促、心绞痛等,脑血管病变有脑梗死、脑萎缩等,合葛根、川芎、丹参。
5.糖尿病肾病水肿、严重高血压,合桂枝茯苓丸、四味健步汤(石斛30g,怀牛膝30g,赤芍30g,丹参15g)。
黄芪桂枝五物汤(古代经典名方1016)
![黄芪桂枝五物汤(古代经典名方1016)](https://img.taocdn.com/s3/m/d961fd5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7f.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古代经典名方1016)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原文第2条。
黄芪桂枝五物汤用于营卫气血不足之人,又外受风邪,导致阳气不通,血行不畅,以肌肤麻木不仁或酸痛为临床特征。
方中黄芪甘温益气,生姜助桂枝通阳行痹,芍药和营理血,生姜、大枣和营卫、补中气。
五药相和,走阳分通阳益气,走阴分和营行痹,补正气又驱风邪,作用五脏同时走经脉、肌肉、肢节,通阳气又养阴血。
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其主治证候有相似之处,在外多以身体疼痛、肢体麻木、舌淡紫或有瘀斑等血脉不和甚至经脉淤滞的表现为主;在内多有体虚面白、四肢不温、喜暖畏寒、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或胖、苔白、脉沉细或沉弱无力等气虚,甚至心脾肾阳虚的表现。
病机为气虚、阳虚、血瘀、风寒凝滞、营卫不和。
患者多有因虚伤风、感寒、淋雨等诱因,遇寒冷加重的特点。
故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阳、通经络、行血脉、和营卫、祛风寒,其治疗特色在治血先治气,气行则血行。
黄芪桂枝五物汤常用加减药物有三类:活血通络之品,如鸡血藤、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牛膝、姜黄、乳香、没药等;温经散寒止痛之品,如姜黄、桑枝、威灵仙、木瓜、僵蚕、全蝎、蜈蚣、伸筋草、防风等,寒甚,加细辛、川乌、附子;补益五脏之品,如当归、党参、红参、山萸肉,炙甘草、丹参、菟丝子、杜仲、白术、茯苓等。
现代临床上,黄芪桂枝五物汤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产后身痛、颈椎病、中风后遗症、类风湿关节炎、脾肾阳虚型 Ig A 肾病、肩周炎、冠心病心绞痛、糖尿病足、雷诺综合征等疾病。
每周一方黄芪桂枝五物汤
![每周一方黄芪桂枝五物汤](https://img.taocdn.com/s3/m/8612faf4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18.png)
每周一方黄芪桂枝五物汤【源流发展】本方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为治疗血痹的专方,症见“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本方亦为桂枝汤的变化方,乃桂枝汤倍生姜、去甘草,加黄芪而成,两方虽一药之差,但由于去甘草之缓,加生姜之散,并以黄芪为君药益气固表为君,故立法重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
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临床】现代常以本方治疗末梢神经炎、皮炎、肩周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以肢体麻木或酸痛为主症的多种神经肌肉、血管性病变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证者。
【验案举例】1.颈性眩晕《四川中医》1993,5:26):某女67岁。
患者于5个月前晨起突发头晕目眩,约半小时后自行缓解,以后每于劳累后发生短暂性眩晕。
现症:头晕目眩,头枕隐痛,恶心呕吐,颈项酸痛,上肢麻木,胸闷气短,疲乏无力,舌质淡,舌尖边多紫斑,苔薄白。
颈椎正侧位片示:第5.6颈椎体前缘唇样变。
脑血流图示:枕乳导联两侧波幅不对称。
诊断为颈性眩晕。
证属气虚血瘀。
治宗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丹参、葛根、川芎,每日1剂煎服,服6剂后,症状减轻,继服6剂,诸症均失。
复查脑血流图已恢复正常,随访2 年未复发。
2.胸痹《天津中医》(1986,3:18):某女,5岁。
病初自觉胸闷气短,继则胸前区时感隐痛,并向左肩背放射,遇寒痛甚,已2年余。
心电图诊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薤白、附子,共服30剂,胸痛诸证得以控制,心电图近于正常。
3.中风后遗症《四川中医》(1983,5:27):一老妪,症见右半身瘫痪,口眼歪斜,手足麻木,肌肉不仁,右半身自汗出。
此乃营卫气血虚亏,阳气阻闭,经脉失于营养之证。
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之,共服15剂,脉舌正常,诸症蠲除,一如常人。
4年后追访,终未再发。
本公众号作品由本公司根据相关文献整理而成,版权归“湖南易能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所有。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剂配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剂配方](https://img.taocdn.com/s3/m/eb574102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2.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剂配方黄芪桂枝五物汤【方剂名】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9克)、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18克)、大枣(10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行痹。
【主治】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而涩紧。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颈椎病、奥沙利铂的周围神经毒性、IgA肾病及皮肤瘙痒等病症。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将符合诊断标准的DPN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
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口服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甲钴胺(弥可保)治疗,8周为1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治疗组对患者临床症状,两侧胫运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年第5期)2.颈椎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96例颈椎病患者,结果:总治疗有效率达91.7%。
且遇劳累加重者,以本方加人参10克;疼剧烈者以本方加元胡、川芎各10克,乳香、没药各6克;遇寒加重者,加蜀椒、干姜各6克;颈项强疼加葛根10克;手臂麻木严重,加鸡血藤、桑枝、桑寄生各30克,木瓜15克;心急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各30克;头晕剧烈者加天麻、勾藤、石决明各10克;胸闷气短者加瓜蒌10克,丹参30克;恶心欲吐者加半夏12克;耳鸣耳聋加磁石15克;腰酸腿疼加山芋、山药各30克,疗效显著。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第6期)3.奥沙利铂的周围神经毒性: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买验研究368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化疗时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试验组对比常规治疗组或甲钴胺片治疗组在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严重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安全性分析纳入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毒性的所有类型的临床研究。
结果未发现严重的不良事件(ADR/AE)。
黄芪桂枝五物汤五则
![黄芪桂枝五物汤五则](https://img.taocdn.com/s3/m/cb2efa1f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1b.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五则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药】黄芪三两(9g)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克) 生姜六两(18克)大枣十二枚(4枚)【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处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二) 【解说】本方主治血痹之证。
血痹乃由阳气不足,营卫不和,复感风邪,致营血运行不畅,痹阻于肌肤所致,《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谓“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也。
临床以肌肉或皮肤麻木不仁为特征。
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调营血,和卫阳。
本方为桂枝汤之变方,即由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畅行气血。
去甘草之壅滞,且倍生姜加黄芪,目的在于走表益卫,通阳逐痹,此《内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
临床上,凡营卫不调,气血痹阻之证,皆可使用本方。
【运用】一、血痹岳美中医案:郭某某,女性,33岁,北京某厂干部。
于1973年6月间,因难产使用产钳,女婴虽取下无恙,但出血达1800毫升之多,当时昏迷,在血流不止的情况下,产院用冰袋敷镇止血,6个小时,血始止住。
极端贫血,血色素3克,需要输血,一时不易找到同血型的供血者,只输了400毫升,以后自觉周身麻痹不遂,医治未效,在弥月内于6月28日即勉强支持来求诊治。
患者脉现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是产后重型血虚现象,中医诊为“血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补卫和营以治之。
处方:生黄芪30克,桂枝尖9克,白芍9克,大枣4枚(擘),生姜18克。
水煎温服。
7月2日二诊:上方服3剂,脉虚小紧象渐去,汗出,周身麻痹已去,惟余左胁及手仍麻,恐出汗多伤津,用玉屏风散加白芍、大枣作汤剂,以和阳养阴。
处方:生黄芪24克,白术30克,防风9克,杭白芍9克,大枣4枚(擘)。
水煎温服。
7月13日三诊:服上方10剂,汗出止,胁痛愈,右脉有力,左偏小,食指与小指作麻兼微痛,左臂亦痛,是心血仍虚而运行稍滞,用三痹汤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https://img.taocdn.com/s3/m/7a52e246767f5acfa1c7cd48.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别名〗黄耆桂枝五物汤、黄耆汤、黄耆五物汤、桂枝五物汤、五物汤
〖方源〗《金匮要略》卷上。
《金匮要略》“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组成〗黄芪三两[9g]芍药三两[9g]桂枝三两[9g]生姜六两[18g]大枣十二枚[12枚](一方有人参)。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治〗血痹。
阴阳俱微,外证肌肤麻木不仁,如风痹状。
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微涩而紧。
1。
桂枝汤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
![桂枝汤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https://img.taocdn.com/s3/m/957c6a3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14.png)
桂枝汤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主方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各9.0,甘草6.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服后,啜热稀粥一茶杯,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以遍身微似有汗者佳。
编者按:以上系分三次服之量。
如欲作一次服者,可减去三分之二。
分二次服者,可减去三分之一,下准此。
一合约等于今之100毫升,一勺,约10毫升,用今量器者准此。
方内各种干药,均须挫细。
又按:此为《伤寒论》第一方,或认为即《金匮要略》之“阳旦汤”(另有再加干姜者,则名阴旦汤。
)然《金匮》原有“桂枝汤方”。
至“阳旦汤”,则有方无药。
《千金方》,谓系“桂枝汤”加黄芩。
有是之者,亦有非之者,为求应用起见,根据诸家研究加以考定于后:诸家经验谈:《类证活人书》: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许为佳,不欲如水淋漓,服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
然发汗须如常覆腰以上,厚衣覆腰以下,盖腰上流漓,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润,病终不解。
凡发汗病证仍在者,三日内,可二三汗之,令腰脚周遍为度。
《病理学整理篇》(张子英编)刘明氏云,以“桂枝汤”,治轻微感冒,若不啜热稀粥,不温覆者,则竟无汗出,然温覆时,尚须以衾蒙首而卧,若露首于外,汗仍难出,此明多年来自身之经验,亦对他人之经验也。
此点极关重要,医家固不可不知,病家尤不可不注意。
曹颖甫:一老妇患脑疽,每至天晚,即恶寒发热,汗出,与“桂枝汤”,不加他药,逐日增加药量,数日后,竟告痊愈。
柯韵伯:此方不仅治伤风感冒,凡具有本方证者,如自汗盗汗、虚疟、虚痢等,用此汤,随手而愈。
李士材: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
余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疼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
众皆咋舌掩口,谤之甚力,以谵狂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
余曰汗多神昏,故发谵语,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
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
黄芪桂枝五物汤辩证治疗肢体麻木症
![黄芪桂枝五物汤辩证治疗肢体麻木症](https://img.taocdn.com/s3/m/85a1b0c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10.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辩证治疗肢体麻木症
黄芪 20g,桂枝 9g,白芍 9g,生姜 12g ,大枣 6 枚。
辨证加减:气血亏虚重者,证见肢体麻木不仁、酸困,绵绵不休,乏力、头晕、心悸、自汗,劳累后麻木加重,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微,上方重用黄芪 30 ~60g,加党参 18g,白术 1 5g,鸡血藤 18g,当归 12g。
风寒痹阻者,证见肢体持续性麻木、酸困疼痛、遇寒加重、遇热减轻、伴腰膝酸冷、畏寒喜暖、舌淡胖苔白或滑、脉沉紧或沉弱无力,原方去白芍,加川乌 9g,麻黄 9g,羌活 12g,独活 12g,威灵仙 12g。
痰湿阻络者,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酸楚,肌肤麻木,手足困重,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
原方去白芍,加法半夏 12g,云苓12g,白芥子 9g,白附子 9g。
苍术 12g。
苡仁 20g。
瘀血阻滞者,证见肢体麻木刺痛,昼轻夜重,局部皮肤暗滞,舌暗红或有瘀点。
脉涩微。
原方中白芍改为赤芍12g,加当归 15g,丹参 20g。
麻木重者加全蝎 6g,僵蚕 9g。
上肢麻甚加桑枝 15g。
下肢麻甚加牛膝 1 5g。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成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成](https://img.taocdn.com/s3/m/19cb542d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57.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成养生之道网导读: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成有哪些?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痹证,那么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成有哪些?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成黄芪桂枝五物汤记载于《金匮要略》卷上,其组成为黄芪9g、芍药9g、桂枝9g、生姜18g、大枣4枚,具有调养荣卫,益气温经,祛风散邪,补气通阳,养血除痹之功效,主治因素体营卫气血不足,复因劳而汗出、外感风邪客于血脉所致的血痹证,是治疗血痹证的代表方剂。
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
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
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
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
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
方药五味,配伍精当,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
另外,黄芪桂枝五物汤还可以治疗女人气虚,服用之后不仅没有任何的副作用,反而能够治疗多种神经损伤、便秘、颈椎病、痤疮以及糖尿病,能够很好的改善气虚体质,促进身体健康。
二、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做法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很强大的治疗效果,别以为做法很难很复杂,你去药店配好药,在家完全可以自己搞定。
看下面的具体的步骤: 材料:黄芪9克、芍药9克、桂枝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做法:1、将上面说到的药材用清水洗一遍,如果是体热者可以先将大枣去核。
2、然后把药材都放到药锅里,放大概是6升的清水。
3、先用旺火把水煮开,再转用文火煮。
4、等药锅里的水大概剩余2升,隔渣取水便可。
要温服,将2升的汤水分3次,一日服完。
湿热证,阴虚证,慎用本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做法相当简单,你也可以添加其他药材治疗其他病症,具体请咨询医生。
三、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方歌1、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攻效良。
2、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四肢麻木面无华,温经通阳此方良。
经方笔记丨黄芪桂枝五物汤
![经方笔记丨黄芪桂枝五物汤](https://img.taocdn.com/s3/m/a313735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6.png)
经方笔记丨黄芪桂枝五物汤
2023.01.23记录丨我的中医之路第165期
今天是正月初二,值班中,忙完事情,闲来无事,学习一下黄芪桂枝五物汤,本方出自《金匮要略》。
原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本方为桂枝汤去甘草加黄芪,增量生姜而成,治荣卫外虚,风寒内侵而致的血痹、身体麻木不仁者。
方中生姜辛温,加大用量以增强散寒之功。
因本方证无急迫之症,且利于阳气外发,故去甘草。
归经:太阳病。
《神龙本草经》言:黄芪:味甘,微温。
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现代用量:黄芪9克,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上五味,水煎温服。
本方证多见于慢性病,如脑动脉硬化、脑栓塞后遗症,也见于风
湿病导致的神经麻痹症。
盛小财,主治医师,来自都匀小城,师从广西钦州市名中医、胡希恕经方医学钦州传承基地负责人林佳明,此笔记为个人学习笔记,仅供参考。
经方52:黄芪桂枝五物汤|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动脉硬化
![经方52:黄芪桂枝五物汤|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动脉硬化](https://img.taocdn.com/s3/m/c283e607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2.png)
经方52:黄芪桂枝五物汤|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动脉硬化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一书,经典的治疗血痹病的专方,同时也是一张营养过剩致虚胖体质的调理方。
此方药物组成、用量及煎服方法如下: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温服七合,日三服。
一方有人参。
黄芪桂枝五物汤推荐量:原方原量:黄芪45,白芍45,桂枝45,生姜90,大枣十二枚。
常规标准量:黄芪9,白芍9,桂枝9,生姜18,大枣9。
经方中医程医生说明:1.此方证条文出自金匮要略一书之“血痹虚劳篇,原文是: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2.从方证条文来看,此方主治“血痹”,我们都知道,痹者阻塞不通也。
所以血痹即是由于血脉阻塞不通而生成的一种疾病。
此病之症状为“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这里说的“不仁”并不是不仁不义的“不仁”,而是指人的感觉障碍,大多为知觉麻痹的症状。
由于本方用了黄芪,所以本方证除了有身体不仁外,还可见有汗出一证,既可以是自汗,也可以是盗汗,并且汗出常见色黄粘衣。
3.根据上述血痹症状的分析可知,此病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病名还是难于一一对应的。
大体而言,西医临床所说的末梢神经炎、颈椎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雷诺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肩周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中风后遗症、糖尿病性等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是都可以看做是血痹一病的。
4.此方之用药组成,可以看做是桂枝汤去掉甘草,并且重用生姜,再加上黄芪。
5.从金匮要略原文来看,此方应该是一种关于“尊荣人”的体质调理方。
《金匮要略》说:“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这里所谓的“骨弱肌肤盛”,是指这些人大多肌肉不发达,皮肤缺乏弹性,由于平时缺少运动,食欲虽好,但经常疲乏,头晕,气短,一动就气喘,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桂枝五物汤九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篇全方具有补气血、通阳行痹、调和营卫功效。
临床中以此方化裁收效良好。
组成黄芪、桂枝、芍药各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方诀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四肢麻木面无华温经通阳此方良。
功效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
症见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方解血痹证由素本“骨弱肌肤盛”劳而汗出腠理开受微风邪遂客于血脉致肌肤麻木不仁状如风痹但无痛是与风痹之区别而脉微涩兼紧说明邪滞血脉凝涩不通。
《素问·痹论》说:“营气虚则不仁。
”故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而立法。
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
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
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
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
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
方药五味配伍精当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
临床运用本方主治血痹亦可治疗风痹。
适当加减可治疗肩周炎、末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等疾患。
有报道以本方加牛膝、红花、木瓜和天麻等治疗末梢神经炎;加当归、白芷、细辛、威灵仙等治疗面神经麻痹;加羊肉250克煎汤并加鸡血藤、当归等治疗产后身痛;加党参、白术、赤芍、川芎等治疗肢端麻木;加全虫、地龙、蜈蚣、细辛等治疗桡神经损伤;加炙乳香、没药、牛膝、红花、当归、水蛭等治疗脱疽;加骨碎补、当归、续断、杜仲等治疗痛痹;合乌头汤化裁治疗坐骨神经痛均证明有满意疗效。
提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镇痛、镇静、扩血管、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临床案例面神经麻痹孔某男24岁。
1周前劳动汗出约2小时后觉左侧面部肌肉麻木、发紧继则口角往右侧歪斜。
现诊见患者前额皱纹消失左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触之有凉感不出汗不能皱额、闭目鼻唇沟平坦口角歪向右侧流涎。
身体瘦弱面色萎黄不华少气懒言。
辨证属于素体虚弱卫阳不足汗出腠理空虚风邪乘虚入络所致。
治宜益气养血助阳、活络祛风。
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50g、桂枝15g、当归15g、白芍30g、白芷10g、红花10g、僵蚕10g、全蝎10g、干姜10g、大枣5枚。
水煎服日1剂。
服6剂后精神好转面色转红左侧面部已有汗出麻木感减轻自觉较前舒适口角歪斜明显减轻四肢较前有力。
续服6剂已能闭目左面部麻木感已基本消失口角歪斜已不明显肢体有力。
原方稍事出入继服3剂病愈。
本例平素气血虚弱劳动汗出致腠理空虚风邪乘虚侵入颜面造成面部神经麻痹。
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助卫固表增强机体抵抗力;配桂枝、干姜、大枣温阳行痹;当归、白芍、红花养血活血;白芷、僵蚕、全蝎驱风外出。
产后指掌麻胀林某女26岁。
分娩后经常洗涤衣服双手指尖即感麻胀继则手指、手掌及上肢亦有麻胀、针刺、蚁行感并逐渐加重甚时需用热水洗后上述症状方能暂时缓解过后仍如前状。
刻诊:双手肌肤触之欠温形体虚弱四肢无力头晕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证属产后气血虚弱、卫阳不固复感寒邪所致。
治则:益气养血助阳、散寒通络。
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50g、桂枝15g、当归20g、白芍30g、干姜12g、鸡血藤20g、红花12g。
水煎服日1剂。
服6剂后麻木蚁行感明显减轻双手自觉有温热感余症亦较前好转。
效不更方继进6剂麻胀感消失。
产后气血虚弱阳气不能达于四末复感寒凉。
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取黄芪、当归、白芍、益气养血扶正;桂枝、干姜助阳散寒;红花、鸡血藤活络。
产后腰腿痛圣某女29岁工人1982年5月11日初诊。
剖腹产后4月余腰腿疼痛头昏神疲自汗肢麻奶水不多饮食尚可二便正常。
尿检:(一)舌淡苔白脉微而紧证属产后气血虚衰风寒痹阻脉络。
治以益气温经和营通痹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重用黄芪。
药物:黄芪30克桂枝6克白芍6克怀牛膝10克全当归10克生姜3片大枣15克。
服上药5剂后腰腿痛减自汗已止服药10剂后腰腿痛除继以八珍汤加减调治而愈。
按语:(原按)产后腰腿痛多数患者由于产后气血虚弱营卫俱虚卫阳不固腠理空疏风寒之邪乘虚而侵。
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卫为主药辅以桂枝温经、通阳佐以芍药养血和营怀牛膝壮腰姜枣同用调和营卫合而为剂可使气行血畅则痹痛自除故使用该方治疗产后气血虚衰风寒痹阻之腰腿痛能获良效。
产后癃闭(尿潴留)秦某女24岁1992年6月14日诊。
足月顺产后已12小时小便欲解而不下伴小腹部胀痛面色少华腰酸乏力纳谷不香大便未解。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
以手扪之下腹部膀胱充盈较甚。
证属脾虚气弱中气不足膀胱气化失司。
方药:生黄芪30克川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白茯苓20克木通5克生姜3片大枣10枚。
取上方1剂煎汤约150毫升内服。
服药后3小时小便自解小腹胀痛亦除继服2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本例患者小便欲解而不下小腹胀痛等证是由于产后脾气亏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膀胱气化失司开阖无权所致。
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茯苓、木通煎汤内服以益气健脾通阳化气行水使脾虚得补中气能升浊阴能降膀胱气化功能正常故小便自解。
胃脘痛患者女41岁农民。
于2001年10月就诊胃脘疼痛不适一年余喜温喜按遇寒则重得温则减伴纳差、神疲乏力、便溏。
面色苍白淡红舌、薄白苔脉迟缓。
胃镜示慢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寒型)。
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7枚茯苓15g白术15g鸡内金15g。
水煎服日一剂五剂后患者诸证好转继服本方十八剂后患者诸证消失而痊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胃脘痛由中气不足、脾胃虚寒所致。
寒得温则散、气得按而行所以痛处喜温喜按;脾气虚寒则受纳运化失常故纳差;脾气虚则健运无权肌肉筋脉失其温养故神疲乏力;脾虚生湿下渗肠间故大便溏薄。
舌脉皆为脾胃虚寒之象所以用本方温中健脾、和胃止痛而取效。
血痹患者男47岁工人。
2002年8月就诊。
四肢麻木怕冷半年阴雨天气及劳累后加重。
西医诊为末稍神经炎用维生素等药治疗无效。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中医诊为血痹。
治以益气养血、散风通络。
方处:黄芪50g桂枝10g白芍10g桑枝20g生姜10g大枣5枚鸡血藤30g姜黄10g水煎服日一剂5剂后症减原方加减连服二十余剂诸证消失而痊愈。
随访至今末见复发。
按:本病系阳气不足气虚血滞营卫不和之血痹证。
西医诊为末稍神经炎。
以本方加味治疗可达益气养血、散风通络之功故疗效满意。
颈椎病: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颈部和肩背部的肌肉酸麻、疼痛四肢伸举无力甚至可产生头痛、视物模糊、瞳孔散大、心前区疼痛等现象。
治疗时可用本方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姜黄等疗效较好。
患者女53岁农民。
于2002年3月就诊。
自诉颈项及右侧肩臂疼痛麻木怕冷2月加重10天。
患者颈项僵硬转侧不利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甚时彻夜不眠。
查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颈椎摄片示颈椎骨质增生。
诊为颈椎病(虚寒型)以本方加减治疗。
处方:黄芪30g桂枝10g 白芍10g生姜10g大枣7枚鹿角霜10g葛根15g当归15g羌活10g水煎服日一剂连服二十余剂而痊愈。
按:本例颈椎病属中医之“痹证”范畴。
病因素体虚弱、过度劳损造成正气虚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所致邪气留滞于筋脉则筋脉闭塞气血瘀滞。
运用本方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止痛故可取效。
幻觉痛某妪64岁1998年1月15日初诊。
双下肢幻觉痛6年。
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导致股动脉栓塞于1992年3月行双下肢高位截肢术术后刀口愈合良好唯感截肢处疼痛夜间较甚影响睡眠。
西医诊为双下肢幻觉痛给予谷维素、维生素及布洛芬、消炎痛等治疗疼痛暂可缓解但疗效不持续要求服中药。
诊见:二尖瓣面容神疲气怯倦怠乏力饮食尚可。
截肢处刀口愈合良好局部无红肿压痛唯感疼痛时轻时重尤以夜间为甚舌淡胖、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为气血虚弱营卫空虚不荣则痛。
治以益气养血调和营卫方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处方:黄芪、鸡血藤各30 g 桂枝、白芍、当归各12 g生姜3片大枣5枚。
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服2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夜能安寐。
守方续服3剂疼痛基本消失神疲气怯、乏力等症减。
守方加党参、桑寄生各15 g红花12 g5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幻觉痛在截肢患者中常见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不甚明了故无特效治法。
中医学认为由于手术损伤经络气血导致气血亏虚筋脉肌肉失养而出现疼痛即“不荣则痛”。
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调和营卫加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止痛。
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血、活血通络、调和营卫之功。
不宁腿综合征某女45岁1997年5月7日诊。
双小腿深部不适感2年加重半年。
2年前劳累后出现双小腿深部不适 胀麻木休息及按摩后可缓解。
后每因劳累或受凉则发作经多间医院检查治疗疗效不佳。
近半年来病情加重双小腿 胀麻木终日坐卧不宁夜间较甚伴心烦乏力眠差饮食尚可月经衍期量少色紫暗有血块舌淡红、舌边尖有瘀点脉弦细。
诊为不宁腿综合征。
证系阳气不足脉络瘀滞营卫不和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调和营卫。
方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处方:黄芪45 g鸡血藤、白芍各30 g桂枝、怀牛膝各15 g桃仁、红花各9 g生姜5片大枣5枚。
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服3剂后腿部症状明显减轻睡眠好转。
守方去桃仁、红花继服3剂症状全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不宁腿综合征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腿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代谢产物蓄积有关具体病因尚不明了各项检查多无阳性表现。
故无特殊疗法。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阳气不足脉络瘀滞营卫不调气血不畅所致。
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中黄芪益气温阳桂枝温通经脉白芍、鸡血藤养血柔筋且桂枝、白芍相伍能调和营卫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亦可引药下行直达病所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活血通络之效。
心悸刘某男52岁1990年2月初诊。
患者素体虚弱3个月前因受凉感冒而纳呆乏力动则汗出经治疗月余仍胸闷乏力心悸气短饮食不香。
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频发早搏。
曾服西药治疗近2个月效果不佳故延余诊治。
刻诊: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动则加剧舌体胖质淡红、苔薄白脉弱而结代。
证属心气不足、心血亏虚。
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白芍、炙甘草各15克桂枝10克柏子仁、麦冬各12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水煎服13 1剂分2次服。
服药5剂后心悸气短大减脉结代减少唯仍易汗出原方黄芪加至30克再进5剂脉律规整已无结代食纳尚少原方加砂仁6克服5剂而病愈随访1年未再发。
按语:(原按)本案素体较弱又因感冒后失于调养而导致心血亏虚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心脉受阻故而心悸气短出现脉结代。
方用黄芪补中益气麦冬、白芍补血养阴柏子仁养心安神桂枝、生姜温通心阳而通利血脉炙甘草、大枣益气补脾。
药证合拍使气血充足血脉流畅心神得养故心悸自愈。
肩周炎:肩周炎是肩关节软组织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多发于50岁左右的人早期肩关节周围持续酸痛往往抬举上臂或旋转上臂时即出现一种刺痛样剧痛疼痛可影响上臂活动抬举、外旋、后伸受限穿衣梳头都感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