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公共财政学 最简最精版

公共财政学 最简最精版

第一讲1 、公共部门(Public Sector): 指一个国家中属于政府所有,执行政府政策的经济实体。

分为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业部门。

2 、公共企业部门(Public Enterprise Sector): 指公共部门中从事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依靠销售取得收入来源,以营利为目的的单位。

3 、公共财政学的概念:指的是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它研究的是政府的支出和税收问题。

研究对象:广义:研究公共领域的所有问题。

狭义:从满足国家职能需要的角度研究政府的收入与支出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中义: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政府的经济活动及其影响。

4 、私人部门(Private Sector): 由个人、家庭和私人企事业单位组成,他们以自身利益为活动目标,其经济活动以个人收入或财产为条件。

5 、帕累托最优: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臵使经济社会在不影响其他成员境况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情况。

也就是说,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资分配,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任何对资源配臵的改变,不可能做到不使一部分人受损而使另一部分人受益;或者说,任何使一部分人受益的改进都必须以另一部分人受损为代价,这种状态就叫作帕累托最优。

6 、市场失灵的概念:市场失效,也称为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指那些为取得有效的市场解决办法所需的条件不存在,或者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相互抵触。

(1 )完全竞争市场所需条件不具备(2 )即便完全竞争的条件具备,但仍存在着诸如不提供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问题,使资源配臵偏离帕累托最优。

7 、市场失灵的原因:(1 )市场不提供公共产品(2 )外部效应(3 )经济周期(4 )收入分配不公(5 )自然垄断(6 )不完全市场(7 )信息不对称8 、政府干预的政策目标和手段: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第二讲1 、经济人假设——人是自利的、理性的、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人。

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3)

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3)

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3)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30增值税:是商品课税的一种,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它是我国商品课税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税种,有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三种。

其最大特点是在就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重复征税。

32营业税:是商品课税的一种,是以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其主要特点是计算征收较为简便。

31消费税:是商品课税的一种,消费税的课税对象是消费品的销售收入,是在增值税的基础上再增加的一道税种,其目的在于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税收收入。

凡从事生产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均为消费税的纳税人。

33企业所得税:是所得课税的一种,课税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包括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

我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实行独立核算的所有企业和组织,税率33%。

34个人所得税:所得课税的一种,课征对象是个人所得。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一般采取属地原则。

按税法规定有纳税义务的中国公民和中国境内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均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35资源税:对自然资源的课税称为资源税。

资源税有两种课征方式:一是以自然资源本身为计税依据,这种自然资源必须是私人拥有的;二是以自然资源的收益为计税依据,这种自然资源往往为国家所有。

前一种资源税实质上就是财产税。

36遗产税:是对死者留下的遗产征税,在国外有时也叫“死亡税”。

其功能是对遗产和赠与财产加以调节,防止贫富过分悬殊。

37拉姆斯法则:也称逆弹性命题。

是指在最适商品课税体系中,当各种商品的需求相互独立时,对各种商品课征的各自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呈反比例。

这表明,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征税的潜在扭曲效应也就越大。

因此,最适商品课税要求,对弹性相对小的商品课以相对高的税率;对弹性相对大的商品课以相对低的税率。

如果对无弹性或低弹性商品(如食品)采用高税率征税,会使总体超额负担最小化,是一种最适税制。

38国债: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公共财政名词解释

公共财政名词解释

公共财政名词解释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和提供公共服务而进行的财政活动。

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征收税收、管理公共财产和支出预算等手段,为社会提供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1.税收税收是一种强制性的财政收入方式,由政府根据法律规定征收于个人、企事业单位等,并用于满足公共需求和提供公共服务。

常见的税种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等。

2.预算预算是公共财政最重要的决策工具之一,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计划和安排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项目和数额。

预算包括财政收入预算和财政支出预算两部分,通过制定预算,政府可以合理安排财政资源,提供公共服务,推动经济发展。

3.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指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从而形成的经常性或临时性财政缺口。

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增加债务融资、发行国债等方式进行填补,但长期的财政赤字会增加债务负担、削弱经济发展能力,因此需要控制。

4.财政透明度财政透明度是指政府在财政方面的信息公开程度,即政府将财政预算、税收、支出等相关信息公之于众。

提高财政透明度可以增加政府的信任度,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5.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和方法。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等方式来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保持物价稳定。

6.公共支出公共支出是指政府用于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公共需求的支出,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

公共支出的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但需要合理控制,以避免财政赤字和浪费。

7.非税收入非税收入是指政府通过收取非税费用、罚款、土地出让等方式获取的财政收入。

非税收入是补充税收的重要来源,可以多样化财政收入结构,但也需要合理管理和监督,防止滥用权力和侵害公众利益。

总之,公共财政是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财政活动,包括税收、预算、财政赤字、财政透明度、财政政策、公共支出和非税收入等多个方面。

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

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

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公共财政学是研究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公共机构在收入、支出和债务方面的活动及其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下面是对公共财政学中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1.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指的是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公共机构在收入和支出方面的活动。

公共财政的收入来自于税收、政府收费和其他非税收收入,支出包括政府购买的货物和服务以及社会福利支出等。

2.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从税收、政府收费和其他非税收方式获取的资金收入。

税收是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等。

3.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指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支付社会福利和进行公共投资的支出。

财政支出的主要目标是满足公共需求、提供公共服务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4. 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指的是政府在一定期间内支出超过收入的情况。

财政赤字可以由政府借款、印钞票等方式进行弥补。

长期的财政赤字可能会导致债务累积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5. 财政平衡:财政平衡指的是政府在一定期间内收入和支出相等的情况。

财政平衡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控制支出等手段实现。

6. 财政可持续性:财政可持续性指的是政府在长期内保持财政健康并能够满足未来财政需求的能力。

财政可持续性包括债务水平、财政收入结构和支出规模等因素。

7.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和资源分配的政策。

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8. 财政约束:财政约束指的是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时受到的各种限制和约束。

财政约束可以来自于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限制、债务水平、财政可持续性以及政治和社会的因素等。

9. 间接税和直接税:间接税是指负担税款的人和终极承担税款的人不一致的税收,如消费税和进口税;直接税是指负担税款和终极承担税款的人一致的税收,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10. 负外部性:负外部性指的是经济活动产生的负面外部影响,例如环境污染。

第八版陈共财政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第八版陈共财政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财政国家或公共团体以维持其生存发达之目的,而获得收入、支出经费之经济行为。

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会失灵,需要政府的干预或调节,然而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时,并不总能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市场不能解决好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得好;市场存在失灵,政府机制本身也不是完美无缺和无所不能的,也存在政府干预的失败.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特别是要避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

准公共物品的供给理论在政府批准授权下的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问题,从而带动了其后许多经济学者展开对公共物品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

混合公共物品及其提供方式混合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1)政府授权经营.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民间企业(2)政府参股。

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3)政府补助,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民间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民间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

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定的。

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内在稳定器当经济萧条,纳税人收入下降时,适用税率自动下降,又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复苏。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二是维护全社会稳定,提高全民族素质,外部社会效应巨大的社会公共事业支出,如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扶贫等方面的支出.三是有利于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巨大外部经济效应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如水利、电力、道路、桥梁、环保、生态等方面的支出。

四是我国目前经济正处在转轨时期,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还应有必要的调控,财政也要留有一定的财力,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当的干预。

公共财政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财政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财政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财政概论涉及多个名词,以下是部分名词解释:
1.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就是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活动,它是社会公众的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与模式。

2. 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不同级次的政府之间以及同一级次的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的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

3. 税收效应: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

4.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5. 税负转嫁:指纳税人在名义上缴纳税款之后,通过改变价格的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一种经济现象。

6. 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

财政赤字的大小对于判断财政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是至关重要的。

财政政策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而财政赤字则是衡量财政政策状况的重要指标。

因此,正确衡量财政赤字对于制定财政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 公共财政职能:包括配置、调控、管理。

8. 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通过法定形式和渠道取得的资金收入。

9. 财政支出:也称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

它与财政收入一起构成财政分配的完整体系,是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的环节,反映了政府政策的选择,体现了政府活动的方向和范围。

如果需要更多公共财政概论的名词解释,建议阅读公共财政相关书籍或文献。

公共财政学1

公共财政学1

11《公共财政学》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纯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是指通常不具备排他性或(和)竞争性,一旦生产出来就不可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的商品称为(纯)公共物品。

2.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

3.消费税消费税(Consumption tax/Excise Duty)(特种货物及劳务税)是以消费品的流转额作为征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

是政府向消费品征收的税项,可从批发商或零售商征收。

消费税是典型的间接税。

4.外部性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外差效应或外部效应、外部经济,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

分为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 和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5.财政投资财政投资又称为财政投资性支出,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是财政支出中的重要部分。

6.横向公平横向公平是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1.公共财政的职能主要包括什么?一、资源配置职能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优化全社会的资源配置.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手段之一,财政既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资源的直接分配者,也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间接调节者。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

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釋1公共物品:昱由政府部门提供的■用以満足社会公共黑要的物品和服氛 公共物品具拥圉E 他性和非竞争性两大基本 待征。

m 卿他性是指无法幷際他人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是指在生产水平既走的情况下,堵加TS 肖罄者不 会减少其他消黄者的消妾数呈.或肴说许多人可以同时;肖赛同f 品°公共物品不能由市駅供而只能由政府提供,并 且行为。

2成本分析:是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法的一种•也称为成本收入分析法。

是将项目的爰益人与支出成本、经莒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星的情况。

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

步骤为:(1)根垢政府确走的建设目标• 提出多种备选方宰;(2)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分另忖算出诸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赛用并予以加总;(3 )按照赛用高低SE出砖•以供决策考选盘4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昱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一种。

是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頂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星政府的m 怖场性再分配活动。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 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彩呃就趣大。

也就是说,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 职自憑强。

在转移性支出中,补助支出的份额最大,从经济彩呵看•也星补助支出最为重要。

5财政补贴:皤价格补贴或财政价格补瓯 星一种彩呵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飒需求 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此外,政府还提供若干形式比较隐菠的补贴,如财政贴 息、税前还贷及税收支出等。

6财政贴息:是财政补贴较为隐蔽的一种形式。

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躺利息■其实质便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 7税前还贷:是财政补碱为隐蔽的一种形式。

政府在计算企业应税所得时■将企业应当归还的躺从中扣去■相应减 小企业纳税基数「其实质便星免去了企业的一部分陽「相当于政府为企业归还了一部分贷款。

公共财政学考试复习名词解释

公共财政学考试复习名词解释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1.公共产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2.公共资源主要是指具备非排他性而不具备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

3.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导致社会福利损失的现象。

4.外部性:是指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非一致性。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理论分析1.政府活动扩张理论,又称纳格纳法则。

他认为随着工业比经济的发展,政府活动规模必然不断扩张。

2.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认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财政支出增长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呈现出阶梯性增长的特点。

1置换效应是指在不同财政支出水平下,政府对以前财政支出水平的置换和对私人部门支出的置换。

2审视效应是在不同财政支出水平下,公众对于财政支出和税收的心理预期发生变化的现象。

3集中效应:在公共财政中,集中效应是指将经济单位的财权、财力与事权、事力相对等,根据“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财力”的原则,对政府职能和机构进行定位,并按照职能和机构行使财权、财力。

3.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财政支出数量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

4.非平衡增长理论。

政府部门的投资效率偏低导致政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1.财政支出的收入效应是指财政支出会增加企业或者个人的收入水平。

2.财政支出的替代效应是指财政支出会相对降低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消费者就可以花更少的钱用于该产品或者服务的购买,进而增加对其他产品或者服务的购买。

3.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是指财政支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财政支出的增加,能够促进经济成倍的增长。

4.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是指财政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5.财政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是指政府的财政支出可能会导致效益转移的现象从而使财政支出带来的利益产生再分配。

中国公债负担的现状1.公债负担率,是指一定时期的公债累计余额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2.债务低存度,通常是指当年国债发行数与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表示中央支出对债务的依赖程度,也可间接表示偿还能力。

公共财政的名词解释定义是什么意思

公共财政的名词解释定义是什么意思

公共财政的名词解释定义是什么意思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

那么公共财政是怎么解释的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公共财政的意的内容,供大家阅览!公共财政的意思公共财政(Public Finance)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

公共财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依法促进公平分配,调控宏观经济,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在于它支持、促进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财政,它是一种弥补市场缺陷的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的宗旨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按社会公意公益来进行的一种社会集中性分配。

公共财政作为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其收支必然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的,一切公共财政收支活动必须纳入法制规范的范围。

公共财政(1)图书公共财政(Public Finance)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

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它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 缺陷。

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在于它支持、促进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有市场经济体制,必有公共财政,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交替推动,共同前进。

只有真正推行公共财政,才能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公共财政”的真正要义:并不在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所表明的“市场失效”这一经济逻辑起因,而在于其预算法治和民主财政的“政治实质”内涵。

应该说,法治性、民主性在我国公共财政理论中早已得到重视,但实际在对“公共财政”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理解上存在不足。

公共财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依法促进公平分配,调控宏观经济,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这种需要不是个别需要的总和,而是共同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

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陷阱,这里我们统称之为“市场失灵”。

政府干预:虽然市场机制和一体化方式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但是对于大多数外部性,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外部性问题,还需要政府更多的积极干预。

非竞争性:指该产品被提供出来以后,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其他人消费该产品的额外成本为零,即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效益为零。

非排他性: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人以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免费搭车:消费者不自愿消费,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公共提供: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私人提供:若同一般商品买卖一样,使用者购买使用权的提供方式。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财政支出的效益: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对比关系。

现收现付式(社会保障制度):指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保险开支,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金。

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机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财政贴息:执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是质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税收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税收豁免:在一定时期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来源不给予课税,或对其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以豁免其税收负担。

纳税扣除: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1、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2、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3、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当增加一个人消费某产品时,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如法律、国防等;反之,则该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如服装等。

4、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5、购买性支出:是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

6、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

7、BOT投资方式:build-operate-transfer是指政府部门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的私人企业来承担该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经营与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这个私人企业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来回收项目的投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取合理回报;政府部门则拥有对这一基础设施的监督权、调控权;特许期届满,签约方的私人企业将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8、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财政学作为研究财政分配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财政分配活动及其规律性。

《公共财政概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及其规律性。

政府的基本职能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

经济调节是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市场监管是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社会管理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公共服务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

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由政府财政掌握提供的社会产品和服务。

公共产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并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

如何理解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正确答案:定义: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就是要求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收入的结果可以较好地体现经济公平。

但社会公平难以通过市场机制予以完全实现。

因此,政府的介入是必然的。

介入前提:财政进行收入分配的逻辑前提之一是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原则界限。

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可以形成较为合理的企业职工工资、租金收入、利息收入、股息红利收入、企业利润等,使之符合经济公平,所以财政原则上不应直接介入这些要素价格的形成(稀缺资源的垄断性收入除外)。

介入的机制和手段:运用政府税收调节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使之符合社会公平;规范政府的资产性收入;规范工资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如何识别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请举例说明。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财政: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

2.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是社会公众或人民大众的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3.混合经济: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有机混合体。

4.市场失效:虽然满足充分竞争这一条件,市场机制就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仍存在若干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正常发挥作用的现象。

5.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最优):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下,除非以他人处境的变差为代价,当一个社会对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都已不可能使某个人的处境变得更好,则此时社会资源配置处于最佳效率状态中。

帕累托改善:在同样的前提条件下,如果一个社会能够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使某个人的处境变好的同时,却不导致任何他人的处境变差,则此时的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就提高了。

6.公共产品: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服务。

7.外溢性:人们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成本影响。

8.财政职能:政府应当履行的经济职责和任务。

9.囚徒困境: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两个独立行动的当事人,是如何注定不会相互合作,并将给双方带来极大损失的负和博弈。

10.公共选择: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11.经纪人假设:现实中的人是利己地、理性地追求自身效用或利益最大化的。

12.多数同意规则:一项决策须经半数以上人赞成才能获得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

13.投票悖论:虽然单个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在多数票规则下却得不出一致的集体偏好。

14.寻租:在政府管制行为下人为产生的租金的追求。

15.政府失效:政府行为或财政决策过程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或在公平和稳定职能上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16.购买性支出:政府为了执行各种政府职能,用于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

17.瓦格纳法则:随着经济中人均收入的增长,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增长了。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1、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就是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活动,它是社会公众的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与模式。

2、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不同级次的政府之间以及同一级次的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的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

3、税收效应: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

4、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5、税负转嫁:指纳税人在名义上缴纳税款之后,通过改变价格的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一种经济现象。

6、经济归宿:是指课税后,经过各种经济调整或经过转嫁税收的最终归宿。

7、政府预算:是由财政收支一览表为主要内容所构成的政府财政资金的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反映政府收支数量与结构的法律性文件。

8、税收制度:税收制度,简称“税制”。

它是规范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和征收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国家税收政策的具体化。

9、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状态的变化,有意识地进行逆向调节的财政政策。

10、政府采购: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活动或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以公开招投标为主要方式,运用财政资金在国内外市场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行为。

11.分税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2分)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1分)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

(1分) 12.社会保障支出: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向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暂时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生活面临临时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

(4分)13. 复式预算:是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不同,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上以上的预算,(2分)通常包括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

财政学基础资料

财政学基础资料

财政复习一、名词解释1、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222、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253、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共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354、免费搭车: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385、现收现付式: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基金。

1006、完全基金式: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建立储备基金的目标应当是满足未来向全部受保人支付养老金的资金需要。

1007、政府性基金:是国家通过向社会征收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的一种基金。

1328、税负转嫁: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1529、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20910、政府采购制度: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

2371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使用、银行清算及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的全过程集中进行全面的监控制度。

24012、预算管理体制: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它的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

245二、选择与判断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192、政府干预渠道和手段可以概括为哪些方面?23政府的宏观调控、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3、皮科克和威丝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534、行政管理支出分类:一般公共服务(为主)、公共安全、外交。

公共财政概论名词解释大全

公共财政概论名词解释大全

公共财政概论名词解释大全一、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

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

公共财政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公共性”、“非营利性”、“规范性”和“法治性”。

二、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国家各级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主要是通过有计划的财政投入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共同需要,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财政支出包括各类经济建设支出、国家管理费用支出、各项补贴支出以及其他支出等。

三、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国家各级政府为执行其职能而取得的各种财政收入的总称。

主要包括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和收费收入等。

财政收入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也是政府满足公共需要和履行其职能的财力保证。

四、税收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五、政府预算政府预算是政府的收支计划,它规定了政府在一定时期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

政府预算反映了国家的政策、方针和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是控制国家财政的主要手段。

政府预算的制定必须经过法定程序,以确保其公正性和透明度。

六、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对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七、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国家各级政府之间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形式,主要用于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对特定社会群体的转移支付等。

转移支付的目的是为了调节地区间和城乡间的不均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八、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根据政策的性质和目标,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稳健性政策等类型。

九、财政监管财政监管是指政府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合规使用。

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之欧阳音创编

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之欧阳音创编

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1公共物品: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的,用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大基本特征。

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是指在生产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或者说许多人可以同时消费同一物品。

公共物品不能由市场提供而只能由政府提供,并且存在搭便车行为。

2成本—效益分析:是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法的一种,也称为成本收入分析法。

是将项目的受益人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3最低费用选择法:是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法的一种,也成为最低成本法。

此方法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

步骤为:(1)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多种备选方案;(2)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诸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费用并予以加总;(3)按照费用高低排出顺序,以供决策者选择。

4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一种。

是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

也就是说,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在转移性支出中,补助支出的份额最大,从经济影响看,也是补助支出最为重要。

5财政补贴:也称价格补贴或财政价格补贴。

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

此外,政府还提供若干形式比较隐蔽的补贴,如财政贴息、税前还贷及税收支出等。

6财政贴息:是财政补贴较为隐蔽的一种形式。

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便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1公共物品: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的,用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大基本特征。

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是指在生产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或者说许多人可以同时消费同一物品。

公共物品不能由市场提供而只能由政府提供,并且存在搭便车行为。

2成本—效益分析:是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法的一种,也称为成本收入分析法。

是将项目的受益人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3最低费用选择法:是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法的一种,也成为最低成本法。

此方法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

步骤为:(1)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多种备选方案;(2)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诸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费用并予以加总;(3)按照费用高低排出顺序,以供决策者选择。

4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一种。

是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

也就是说,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在转移性支出中,补助支出的份额最大,从经济影响看,也是补助支出最为重要。

5财政补贴:也称价格补贴或财政价格补贴。

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

此外,政府还提供若干形式比较隐蔽的补贴,如财政贴息、税前还贷及税收支出等。

6财政贴息:是财政补贴较为隐蔽的一种形式。

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便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7税前还贷:是财政补贴较为隐蔽的一种形式。

政府在计算企业应税所得时,将企业应当归还的贷款从中扣去,相应减小企业纳税基数,其实质便是免去了企业的一部分税款,相当于政府为企业归还了一部分贷款。

8税收支出:税收支出无非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可见,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税收支出包括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等形式。

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10税收抵免:是税收支出的一种形式。

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对于这种从应纳税额中扣除的数额,税务当局可能允许也可能也可能不允许超过应纳税额,若在后一种情况下,它被称为“有剩余的抵免”,若是在前一种场合,即将没有抵尽的抵免额返还给纳税人,就称为“没有剩余的抵免”。

在西方国家,税收抵免主要有投资抵免和国外税收抵免两种形式。

预算外资金(P185)严格意义上的预算外资金指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的不纳入国家预算的、允许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预算外资金的性质,是指属于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性资金。

具有财政性、专用性和分散性特点。

11费改税(税费改革):所谓税费改革,就是将可以以税收形式取得收入的“收费”改为税收,对应当保留的收费加以规范,并加强管理,坚决取缔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

因此,税费改革是治理整顿预算外资金、规范政府收入机制的一种有效措施,也是当前提高财政收入(指预算内)占GDP比重的重要途径。

12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13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课税对象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主要包括所得、商品和财产三大类。

14税率:是指国家征税的比率,即税额和课税对象之比。

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类。

15税目:与课税对象相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

税目规定了一个税种的征税范围,反映了征税的广度。

税目的划分和调整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16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

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

其优点是征收便利,不受价格影响。

缺点是税收负担不尽合理,适用的范围较小。

17起征点与免征额: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免征额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相同点: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

不同点:当课税对象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采用起征点制度的要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采用免征额制度的仅对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起征点照顾低收入者,免征额是对所有纳税人的照顾。

18直接税: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

如所得税和财产税。

19间接税: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

如商品课税。

20从量税: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或体积来计税的税种称为从量税。

如资源税、车船使用税等。

21从价税: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采用此种计税方法的税种称为从价税。

大部分税种都采用这一计税方法。

22税负转嫁: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负转嫁与价格升降直接相关,是税收负担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重新分配,也是纳税人维护和增加自身利益的自主行为。

税既负转嫁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即前转(顺转)和后转(逆转),还有混转和散转。

23税收归宿:是与税负转嫁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税负的转嫁可以随着交易多次进行,因而税收归宿并不是唯一的。

但由于消费者是商品交易的终点,不能再转嫁税收负担,因而经常成为税收归宿。

24税收的超额负担:税收是一种分配方式,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国家征税是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在这个转移过程中,除了会给纳税人造成相当于纳税税款的负担以外,还可能对纳税人或社会带来超额负担。

所谓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在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9纳税扣除:是税收支出的一种形式。

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换言之,纳税扣除是指在计算应课税所得时,从毛所得额中扣除一定数额或以一定比率扣除,以减少纳税人的应课税所得额。

在累进税制下,纳税人的所得额越高,这种扣除的实际价值就越大。

25税收中性:税收中性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

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26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名义税率:即为税率表所列的税率,是纳税人实际纳税时适用的税率。

边际税率类似于名义税率。

实际税率:是纳税人真实负担的有效税率,在没有税负转嫁的情况下,它等于税收负担率。

27平均税率:是实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它往往低于边际税率,比较两者之间的差额,是分析税率设计是否合理,税制是否科学的主要方法。

一般来说,平均税率接近于实际税率。

28税收效应:即税收的经济效应,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

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都可以分解成这两种效应,或者说,税收对相关经济变量的影响都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拉弗曲线:美国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的关于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下图),该曲线反映了如下经济思想:(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也不一定需要高税率。

高税率往往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引起生产下降,减少税基。

(2)基于上述同样的理由,取得同样多的收入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税率,如图中D点和E点税收收入相等,而E点为高税率,D点为低税率。

其中低税率从长远看可以促进生产发展。

(3)税率和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结合虽然在实践中是少见的,但曲线从理论上证明是可能的,即表现为图中的A点,它是税制设计的理想目标模式,也就是最佳税率。

30增值税:是商品课税的一种,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它是我国商品课税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税种,有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三种。

其最大特点是在就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重复征税。

32营业税:是商品课税的一种,是以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其主要特点是计算征收较为简便。

31消费税:是商品课税的一种,消费税的课税对象是消费品的销售收入,是在增值税的基础上再增加的一道税种,其目的在于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税收收入。

凡从事生产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均为消费税的纳税人。

33企业所得税:是所得课税的一种,课税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包括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

我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实行独立核算的所有企业和组织,税率33%。

34个人所得税:所得课税的一种,课征对象是个人所得。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一般采取属地原则。

按税法规定有纳税义务的中国公民和中国境内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均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35资源税:对自然资源的课税称为资源税。

资源税有两种课征方式:一是以自然资源本身为计税依据,这种自然资源必须是私人拥有的;二是以自然资源的收益为计税依据,这种自然资源往往为国家所有。

前一种资源税实质上就是财产税。

36遗产税:是对死者留下的遗产征税,在国外有时也叫“死亡税”。

其功能是对遗产和赠与财产加以调节,防止贫富过分悬殊。

37拉姆斯法则:也称逆弹性命题。

是指在最适商品课税体系中,当各种商品的需求相互独立时,对各种商品课征的各自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呈反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