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心血管系统疾病(风湿病)PPT
合集下载
心血管系统风湿病心脏感染性疾病PPT课件
![心血管系统风湿病心脏感染性疾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7c0d13453610661ed9f499.png)
心血管系统疾病
广东医学院肿瘤研究所 朱伟
问题
1.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2.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病变? 3.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病历摘要
女,19岁,因发热7天,游走性关节痛5天入院。 7天前始发热,畏寒,T:39℃,但时高时低。5天前出现双膝、
踝关节肿痛,随后感双肩、肘关节肿痛及活动困难,四肢内 侧及躯干出现红斑。 三年前曾反复发作3次,此前2W曾有咽痛。 体查:T:38.5℃,P:128次/分,双下肢见环状红斑,心浊音界 两侧扩大,心率128次/分,律齐,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Ⅲ级收 缩期和舒张期杂音。
舔关节,咬心脏!!
临床表现
急性期: 风湿热 发热 心脏炎 多发性关节炎 环形红斑 皮下结节 舞蹈病
慢性期: 心瓣膜病
二、病因及发病机理
(一)致病因素: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 ① 发病前:咽峡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链球菌感染 ② 多发于链球菌感染盛行的冬春季 ③ 抗菌素防治咽炎等同时,减少风湿病发生与复发 ④ 内因:机体、抵抗力与反应性的变化 ⑤ 非化脓性炎症
炎
应
链球菌感染
C抗原 M抗原 溶 血 素 “ O”
抗C抗体与心瓣 膜发生交叉反应 心 内 膜 炎
二、基本病变
风湿病属炎症,具有炎症的基本病变
㈠ 变质渗出期
1m
㈡ 增生期(肉芽肿期) 2m
㈢ 纤维化期(硬化期) 2-3m
病程(共半年)
基本病变之间的关系
渗出 变质
溶解吸收
巨噬细胞吞噬→演化细胞
纤维化
瓣膜基本病变 → 纤维化
赘生物
→机 化
反复发作 → 瓣膜病
瓣膜
增厚、变硬 卷缩
腱索
+
增粗 缩短
广东医学院肿瘤研究所 朱伟
问题
1.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2.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病变? 3.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病历摘要
女,19岁,因发热7天,游走性关节痛5天入院。 7天前始发热,畏寒,T:39℃,但时高时低。5天前出现双膝、
踝关节肿痛,随后感双肩、肘关节肿痛及活动困难,四肢内 侧及躯干出现红斑。 三年前曾反复发作3次,此前2W曾有咽痛。 体查:T:38.5℃,P:128次/分,双下肢见环状红斑,心浊音界 两侧扩大,心率128次/分,律齐,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Ⅲ级收 缩期和舒张期杂音。
舔关节,咬心脏!!
临床表现
急性期: 风湿热 发热 心脏炎 多发性关节炎 环形红斑 皮下结节 舞蹈病
慢性期: 心瓣膜病
二、病因及发病机理
(一)致病因素: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 ① 发病前:咽峡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链球菌感染 ② 多发于链球菌感染盛行的冬春季 ③ 抗菌素防治咽炎等同时,减少风湿病发生与复发 ④ 内因:机体、抵抗力与反应性的变化 ⑤ 非化脓性炎症
炎
应
链球菌感染
C抗原 M抗原 溶 血 素 “ O”
抗C抗体与心瓣 膜发生交叉反应 心 内 膜 炎
二、基本病变
风湿病属炎症,具有炎症的基本病变
㈠ 变质渗出期
1m
㈡ 增生期(肉芽肿期) 2m
㈢ 纤维化期(硬化期) 2-3m
病程(共半年)
基本病变之间的关系
渗出 变质
溶解吸收
巨噬细胞吞噬→演化细胞
纤维化
瓣膜基本病变 → 纤维化
赘生物
→机 化
反复发作 → 瓣膜病
瓣膜
增厚、变硬 卷缩
腱索
+
增粗 缩短
心血管系统疾病(2012)-PPT课件
![心血管系统疾病(2012)-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6675354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2.png)
左心室内膜下心肌
4、病理变化:
肉眼
梗死灶苍白色
时间
镜下
6H后
边缘心肌波浪状
土黄色
8-9H
心肌凝固性坏死
梗死外周充血出血 4天
心肌空泡变
肉芽组织 机化及瘢痕形成
1-2周 3-6周
肉芽组织 机化及瘢痕形成
•
肌浆凝聚、核消失
•
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心肌开始溶解
•
梗死灶肉芽组织长入、机化
心肌梗死的生化变化: 血:
正常动脉壁
动脉粥样 硬化病变部位
EC SES
IEL
脂纹组织结构模式图
泡沫细胞(H.E)
•
•
泡沫细胞
•
脂纹
脂纹的进展
内膜SMC 和从中膜迁入的SMC 增生、产生细胞外基质
(胶原、弹性纤维、蛋白多糖)
纤维帽 (纤维帽下的泡沫细胞)
2.纤维斑块
Fibrous plaque
肉眼 灰黄或 瓷白色 似蜡烛油
平坦/微隆起 镜下:泡沫细胞、基质
合成型SMC
•
脂纹
脂纹形成机制
高脂血症 高血压 内毒素 高半胱氨酸
内皮损伤
粘附分子 ─ 整合素─ MC 趋化因子 MCP-1、MIP-1
粘附 MC迁入内皮下间隙 [分化,巨噬细胞(MΦ)]
摄取OX-LDL、OX-VLDL MΦ泡沫细胞 SMC泡沫细胞
摄取脂质 中膜SMC迁入内膜 内膜增厚处SMC增生
肌红蛋白值升高 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酸(GOT)↑ 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 肌酸磷酸激酶(CPK)↑ 尿:肌红蛋白值升高
心脏破裂(4-7d)
心肌坏死 + 中性白细胞 单核细胞 浸润
4、病理变化:
肉眼
梗死灶苍白色
时间
镜下
6H后
边缘心肌波浪状
土黄色
8-9H
心肌凝固性坏死
梗死外周充血出血 4天
心肌空泡变
肉芽组织 机化及瘢痕形成
1-2周 3-6周
肉芽组织 机化及瘢痕形成
•
肌浆凝聚、核消失
•
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心肌开始溶解
•
梗死灶肉芽组织长入、机化
心肌梗死的生化变化: 血:
正常动脉壁
动脉粥样 硬化病变部位
EC SES
IEL
脂纹组织结构模式图
泡沫细胞(H.E)
•
•
泡沫细胞
•
脂纹
脂纹的进展
内膜SMC 和从中膜迁入的SMC 增生、产生细胞外基质
(胶原、弹性纤维、蛋白多糖)
纤维帽 (纤维帽下的泡沫细胞)
2.纤维斑块
Fibrous plaque
肉眼 灰黄或 瓷白色 似蜡烛油
平坦/微隆起 镜下:泡沫细胞、基质
合成型SMC
•
脂纹
脂纹形成机制
高脂血症 高血压 内毒素 高半胱氨酸
内皮损伤
粘附分子 ─ 整合素─ MC 趋化因子 MCP-1、MIP-1
粘附 MC迁入内皮下间隙 [分化,巨噬细胞(MΦ)]
摄取OX-LDL、OX-VLDL MΦ泡沫细胞 SMC泡沫细胞
摄取脂质 中膜SMC迁入内膜 内膜增厚处SMC增生
肌红蛋白值升高 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酸(GOT)↑ 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 肌酸磷酸激酶(CPK)↑ 尿:肌红蛋白值升高
心脏破裂(4-7d)
心肌坏死 + 中性白细胞 单核细胞 浸润
心血管系统疾病 ppt课件
![心血管系统疾病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c27ff6d15abe23482f4d75.png)
2、区域性心肌梗死,亦称透壁性心肌梗死
(region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transmural MI) 1)病因:(1)血栓形成
(2)冠脉痉挛 (3)供血不足:过度负荷 2)好发部位: 左冠脉>右冠脉 50%: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 (左前降支) 25%:左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右心室(右冠脉) 其它:左室侧壁(左回旋支)
心 肌 嗜 酸性 变
肌浆凝聚、核消失
肌浆凝聚、核消失、中性粒细胞浸润
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心肌开始溶解
单核细胞浸润、坏死心肌被吸收
梗 死 灶 肉 芽 组 织 长 入 、 机 化
陈旧性心肌梗塞:机化、残存心肌肥大
4)生化变化: (1)肌红蛋白入血:很快 (2)心肌酶入血: GOT、GPT、CPK、 LDH
5)合并症及后果: (1)心脏破裂:1-2周内,心肌溶解 —左心室前壁下1/3心包填塞急死 —室间隔血入右心右心功能不全 —乳头肌断裂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衰
(2)室壁瘤:急性期或陈旧性梗死 左室心尖部多发心功能不全或附 壁血栓形成
(3)附壁血栓:室壁瘤处 (4)心外膜炎:纤维素性 (5)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主要死因
二、好发部位:大、中动脉的分叉处、分支开口、弯 曲凸面
主 动 脉 壁 指 纹 形 成
泡沫细胞
泡沫细胞
2、纤维斑块 (fibrous plaque) 期
肉眼:隆起于表面的灰黄色斑块
镜下:表面是纤维帽,由多量平滑肌细胞 (smooth muscle cell, SMC)及大量细胞 外基质(胶原、弹性蛋白、蛋白多糖及细 胞外脂质)组成。纤维帽下为增生的SMC、 巨噬细胞、泡沫细胞、细胞外脂质及基质。
病理学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ppt课件
![病理学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6af759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3.png)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一)病因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 • 病变部位: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其次:右冠状动脉主干; 再次:左冠状动脉主干或左旋支 • 病变特点:斑块多位于近侧端、分支口处较重。内膜半月状
增厚,管壁变硬,弹性降低,管腔狭窄。特别发生继发性改
变时可导致严重后果,如血栓形成阻塞。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6)心肌梗死的分类
①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指梗死灶仅累及心室壁内1/3的心肌, 并波及肉柱及乳头肌。表现为多发性小灶状坏死,坏死灶 直径通常<1.5cm。
② 透壁性心肌梗死:梗死灶累及心室壁全层或超过心室壁厚 度的2/3以上, 病灶较大,最大直径可在2.5cm以上。此型 是临床上最常见、最典型的心肌梗死。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多可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发作患者可突然昏倒在地,四肢肌肉 抽搐,大小便失禁,或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口吐白沫,大汗淋 漓,很快昏迷。症状发作后迅速死亡。
第二节 高血压
人体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称为高 血压。常引起心、脑、肾等器官的病变 并出现相应的后果。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2) 好发部位 以冠状动脉的左前降支最多见,40—50%,最严重;
30—40%,见于右冠状动脉。 • 左前降支供应: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的血液
供应,其次为右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 • 右冠状动脉供应:右心室大部分、室间隔后1/3,左心室后
壁。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二)病理表现 1. 心绞痛(AP):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或)心肌耗氧量骤 增致使心肌急剧、短暂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 征。
心血管系统疾病PPT课件
![心血管系统疾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0c1672be1e650e52ea9945.png)
风湿小体
风湿细胞
风湿细胞
• 3.纤维化期 历2-3月 • 纤维素样坏死→吸收; • 风湿细胞→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小 的梭形瘢痕 • 反复发作,各期病变共存
瘢痕
• 四、各器官病变
•(一) 风湿性心脏病 • 1.风湿性心内膜炎 • 部位: • 病变: • 肉眼:疣状赘生物
急性风湿性心 内膜炎赘生物
• 特点:巨噬细胞增生→风湿细胞→风湿小体(风 湿肉芽肿/Aschoff小体) • 部位:心肌间小血管旁,心内膜下,皮下
• 构成:纤维素样坏死+风湿细胞+少量淋巴细胞、 浆细胞等,梭形 • 具有诊断意义
• 风湿细胞特点: • 胞浆丰富,单核或多核、空泡状、染色质 浓集 。横切面:枭眼;纵切面:毛虫样 • 来源:组织细胞 • 故风湿小体又称为风湿性肉芽肿
心血管系统疾病
Diseas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风 湿 病 (rheumatism)
• 一、概述
• 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 变态反应性炎症 • 全身结缔组织 • 心脏、关节、血管、皮肤、脑 • 急性期:风湿热(5-15岁多见); • 反复发作后:慢性心脏瓣膜病(20-40岁)
自
学
• •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狭窄
•(二)心脏外器官风湿病变
•(1)风湿性关节炎 • 部位:四肢大关节 • 病变:滑膜浆液性炎症 • 临床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先后受累,呈游走性。 • 结局:浆液吸收,无后遗症
•(2)皮肤病变 • 1)环形红斑 • 部位:四肢、躯干皮肤 • 表现:环形或半环形淡红色斑, • 直径3cm左右,1-2日消退。 • 病变:真皮浅层血管充血,血管周围水 肿伴淋巴细胞浸润。
心血管系统疾病掌握风湿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28页PPT
![心血管系统疾病掌握风湿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28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c70baeecfad6195f302ba6eb.png)
2.风湿性关节炎:
约70%的风湿病人患有风湿性关节炎, 特点:大关节、复发性、游走性疼痛、不留畸形。 病理改变为浆液性炎。
3.风湿性动脉炎:
血管壁的结缔组织发生粘液变性、纤维素样坏 死。
4.皮肤病变:
风湿性的皮肤损伤出现在风湿病的早期,一种表 现为以渗出为主的改变。在四肢和躯干出现环形红斑, 具有诊断意义,但存在时间较短。另一种病变为以增 殖为主的、在关节附近伸侧面皮下形成肉眼所见的结 节,称为风湿结节,具有诊断意义。
死亡率高。
2.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①病因:主要是草绿色链球菌引起。 ②好发部位:已有病变的二尖瓣、主动脉瓣。 ③病变:在瓣膜的闭锁缘上形成疣状赘生物,易脱落 ④后果: 瓣膜病变 动脉栓塞 变态反应:肾小球肾炎 ⑤结局:90%可以治愈。
(一)非感染性心内膜炎: 见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湿性心内膜炎; 疣状血栓性心内膜炎; Libmam-Sacks病;
③内脏改变期:心、肾、脑、视网膜受累最重。 心脏: 体积增大,代偿期为向心性肥大, 晚期失代偿为离心性肥大, 严重者发生心力衰竭; 肾脏: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脑: 高血压脑病、脑软化、 脑出血等一系列严重病变, 脑出血是致命性的合并症; 视网膜: 可有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
脑:
•高血压脑病 •脑软化 •脑出血等一系列严重病变,脑出血是致命性的合并症; 视网膜:
基本病变及分期:炎症性增生性疾病 1.变质渗出期:此期持续1个月。结缔组织发生纤
维素样坏死,同时伴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2.增生期:此期持续2~3个月。风湿性肉芽肿
(Aschoff小体)形成是这一期的特点,具有诊断意义。
3.瘢痕期:此期持续2~3个月。肉芽肿形成纤维 性瘢痕。
心血管系统疾病(风湿病)ppt课件
![心血管系统疾病(风湿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db7e16af121dd36a22d826d.png)
纵切面染色质呈毛虫样
纤维素性心包炎
绒 毛 心
纤 维 素 性 心 包 炎
状红晕,晕微隆起,中央皮肤色泽正常,直 径3mm左右。
2、皮下结节: (1)、增生性病变,多见于四肢大关节附近
伸侧面皮下。
(2)、直径0.5~2cm,圆形或椭圆形,活动, 无痛。
(3)、镜下:中心为大片纤维素样坏死,外 周可见增生的成纤维细胞,风湿细胞放射 状排列。
(四)、风湿性动脉炎:
1、大小动脉均可以受累,以小动脉受累常见。 2、急性期: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淋巴细
(二)、简介:
风湿病是一种常见病,常发生于寒冷地区, 在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发发病率较高。它可 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发生于5~14岁的儿童, 6~9岁为发病的高峰,3岁以前少见。最常累 及心脏、血管和关节等处。在风湿病的急性 期过后常造成轻重不同的器质性病变,由以 心脏病变最为严重,如果反复发作,多在 20~40岁形成风湿性心瓣膜病。
可单独发生,常与风湿性心内膜炎合壁,室间隔,左室后乳头肌,左房 后壁心耳等处小血管旁心肌间质风湿小体形成, 还有间质水肿,淋巴细胞浸润,后期,小瘢痕 形成。
(2)、儿童弥漫性间质性心肌炎(心衰、传导 阻滞)
渗出性病变明显,间质水肿,弥漫性淋巴细胞、 浆细胞浸润,严重者心肌纤维肿胀,脂肪变性, 纤维素样坏死。
3、纤维化期(硬化期)(2~3个月)
纤维素样坏死物被溶解吸收,风湿细胞转变为成 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风湿小体纤维化, 形成梭形瘢痕。
三、各器官病变:
(一)、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病时,病变可以累及全身各处结缔组织,其 中心脏的病变最为严重,有比喻为风湿病为 虎,发生时舔过关节,咬住心脏。风湿性心 脏病时,心脏各层均可受累,可以累及心内 膜、心肌、心外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胞核呈枭眼状
纵切面染色质呈毛虫样
纤维素性心包炎
绒 毛 心
纤 维 素 性 心 包 炎
2、皮下结节: (1)、增生性病变,多见于四肢大关节附近 伸侧面皮下。 (2)、直径0.5~2cm,圆形或椭圆形,活动, 无痛。 (3)、镜下:中心为大片纤维素样坏死,外 周可见增生的成纤维细胞,风湿细胞放射 状排列。
(四)、风湿性动脉炎: 1、大小动脉均可以受累,以小动脉受累常见。 2、急性期: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淋巴细 胞,单核细胞细胞浸润,风湿小体形成。 3、后期:血管壁发生纤维化,增厚,管腔狭窄。 (五)、风湿性脑病: 1、多见于5~12岁儿童,女孩较多。 2、病变:皮质下脑炎,表现为神经细胞变性, 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结节形成。 3、当病变累及基底节黑质时,患儿可出现面肌 及肢体不由自主运动,称为小舞蹈症。
(3)、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 赘生物发生机化,瓣膜本身发生纤维化,瘢痕形 成,病变反复发生,导致瓣膜增厚、变硬、 卷曲、短缩,瓣膜相互粘连,腱索增粗,缩 短,导致瓣膜病。 由于病变导致瓣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受血流反冲 击较大,使的左心房后壁粗糙,内膜增厚称 为McCallum斑。
2、风湿性心肌炎: 可单独发生,常与风湿性心内膜炎合并存在。 (1)、成人:灶性间质性心肌炎 常在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左室后乳头肌,左房 后壁心耳等处小血管旁心肌间质风湿小体形成, 还有间质水肿,淋巴细胞浸润,后期,小瘢痕 形成。 (2)、儿童弥漫性间质性心肌炎(心衰、传导 阻滞) 渗出性病变明显,间质水肿,弥漫性淋巴细胞、 浆细胞浸润,严重者心肌纤维肿胀,脂肪变性, 纤维素样坏死。
3、风湿性心外膜炎: (1)、病变部位:心外膜脏层。 (2)、病变性质:心外膜腔内浆液性或浆液纤 维蛋白性炎症,少量炎细胞浸润。 以浆液渗出为主时:形成心外膜积液。 以纤维素渗出为主时:绒毛心。 (3)、结局: 单纯浆液渗出,逐渐吸收,不留瘢痕。 少量纤维素渗出:吸收。 大量纤维素渗出:部分吸收,部分机化粘连。
碱性。
纤维素样坏死:胶原纤维肿胀,断裂崩解,呈细小颗
粒状,染色与纤维素相似。
(2)、渗出:病灶内有少量浆细胞、淋巴细胞、中性 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浆液渗出。
2、增生期(肉芽肿期)(2个月) (1)、特点:风湿性肉芽肿的形成,具有诊断价值。 (2)、部位:心肌间质的小血管旁,心内膜下,皮下 结缔组织等。 (3)、形状:风湿性肉芽肿大致呈梭形。 (4)、成分: 中心:纤维素样坏死。 风湿细胞(Aschoff细胞):来源于巨噬细胞吞噬纤维 素样坏死后转变而成的。细胞体积大,边界不清, 嗜碱性,横切时胞核为枭眼状,纵切时为毛虫样。 外周: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纤维素样坏死、风湿细胞、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共 同构成了风湿小体(Aschoff小体)。
1、风湿性心内膜炎: 病变主要侵犯心脏瓣膜,引起瓣膜炎。 其中二尖瓣最常受累,其次为二尖瓣、主动脉瓣 联合受累。
病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浆液性心内膜炎:
大体:瓣膜明显水肿、增厚,光泽消失。
镜下:瓣膜组织疏松,炎细胞浸润,纤维素样 坏死,粘液样变性,风湿小体形成。
(2)、疣状心内膜炎: 病变瓣膜肿胀,瓣膜不断开闭、摩擦,发生变性 脱落,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血小板沉积, 凝集形成白色血栓,称为疣状赘生物。 特点: 粟粒大小,1~2mm,灰白色,半透明。 串珠状,单行排列粘连牢固,不易脱落。 镜下可见赘生物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纤维素 样坏死和少量风湿细胞出现
3、纤维化期(硬化期)(2~3个月) 纤维素样坏死物被溶解吸收,风湿细胞转变为成 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风湿小体纤维化, 形成梭形瘢痕。 三、各器官病变: (一)、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病时,病变可以累及全身各处结缔组织,其 中心脏的病变最为严重,有比喻为风湿病为 虎,发生时舔过关节,咬住心脏。风湿性心 脏病时,心脏各层均可受累,可以累及心内 膜、心肌、心外膜。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一)、风湿病是一种累及全身结缔组织的疾病, 包括心脏各层、关节、皮下、动脉等处的结 缔组织。
(二)、风湿病主要病变特点:
1、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的纤维素性坏死。
2、风湿肉芽肿的形成:风湿小体。
(三)、风湿病病变约4~6个月的病程,发展分 为三个阶段:
1、变质渗出期:发生于心脏、浆膜、关节和皮肤等处 的纤维结缔组织。(1个月) (1)、变质: 粘液样变性:细胞间质内粘多糖和蛋白质的增多,嗜
心血管系统 疾病(风湿病)冷地区, 在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发发病率较高。它可 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发生于5~14岁的儿童, 6~9岁为发病的高峰,3岁以前少见。最常累 及心脏、血管和关节等处。在风湿病的急性 期过后常造成轻重不同的器质性病变,由以 心脏病变最为严重,如果反复发作,多在 20~40岁形成风湿性心瓣膜病。
(二)、风湿性关节炎: 1、特点:游走性多关节炎。 2、部位:膝、肩、腕、肘、髋等大关节。 3、病变: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病变骨膜充血、肿胀,关节腔内浆
液渗出。
(三)、皮肤病变: 1、环形红斑: (1)、渗出性病变,多见于儿童,在急性期。 (2)、常分布于四肢、躯干皮肤。 (3)、不痛不痒,压之退色,淡红环状或半环 状红晕,晕微隆起,中央皮肤色泽正常,直 径3m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