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餐饮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4e8d02a8e9951e79b8927fd.png)
4、讲究有利、有理、有节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所认定的社会 交往,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人际关系中 的礼遇行为,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经 济、文化事业发展,有利于促进人民 内部团结。
菜系的形成
周代八珍 楚宫名食
最早的地方菜:北方菜与南方菜 秦汉巴蜀和闽粤开发,菜系增多; 两宋时,繁荣的餐饮业中出现“南食”“北食”“川食”
家常风味菜 以居家常用的调料为主,在巴渝很多家庭都爱制泡辣 椒或家酿豆瓣,用它来烹制菜肴,自然是多微辣,如豆瓣鱼、家 常豆腐、鱼香肉丝、回锅肉、盐煎肉、肉末豌豆等。
民间小吃 汤圆、龙抄手、担担面、查渣面、灯影牛肉、五香豆干 等。
三、粤菜
粤菜:即广东菜,由广府、客家、潮汕三种风味 组成,在国内、海外影响极大,是国内民间第二 大菜系。在国外是中国的代表菜系。 (1) 广府风味:以广州菜为代表,集南海、番禺、 东莞、顺德、中山等地方风味的特色,主要流行 于广东中西部、香港、澳门、广西东部。
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是号 称“世界三大菜园”之一。如胶州大白菜、章邱大葱、苍 山大蒜、莱芜生姜都蜚声海内外。
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鲁菜即山东菜系,由齐鲁、胶辽、孔府三种风 味组成。是宫廷最大菜系。以孔府风味为龙头。鲁 菜对其他菜系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为八大菜 系之首。 (1) 齐鲁风味,以济南菜为代表,在山东北部、天 津、河北盛行。齐鲁菜清香、鲜嫩、味纯,尤重制 汤,用高汤调制是济南菜的一大特色。德州菜也是 齐鲁风味中重要的一支,代表菜有德州脱骨扒鸡。
在初步加工方面:合理成型,并保持原料的 营养成分,保证原料的清洁卫生,合理使用原料, 减的配合,质地的配合和 形状的配合。
在烹调方面:各种菜肴存在着不同的烹调过 程,同一样菜肴在各地又有不同的形状与口感要 求,有多种多样的烹调技术与方法,大体上是八 类(1)氽(tǔn) 、烩; (2) 拌、炝、腌;(3) 煎、贴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50e7ce84afe04a1b071de42.png)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 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 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美食与美器
远古十代,人类的饮食生活,无所谓美食,亦无所谓美丽 器。林非子《五猛》说:“J—古之此……民食果顽蚌姑, 腥臊恶臭而伤害胺胃,民多疾炳”。说明先民只是“茹毛饮 血”、生吞活剥地生食。
诗人牧:“煎炒宜盘,汤羹 宜碗,参铅共间,方觉生色
古今五大名宴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宴席。清初满人入主中 原,满汉两族开始融合,皇宫市肆出现满汉并用的局面。满汉全 席是清代满室贵族、官府才能并举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规模 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有,菜肴达300多 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 孔府宴: 孔府是孔子诞生和其后人居住的地方。典型的中国大家族居住地 和中国古文化发祥地,历经两千多年长盛不衰,兼具家庭和官府 职能。孔府既举办过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请过皇帝、钦差大臣, 各种宴席无所不包,集中国宴席之大成。孔子认为“礼”是社会 的最高规范,宴饮是“礼”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孔府宴礼节周 全,程式严谨,是中国古代宴席的典范。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五方人民》中说的明白:“东南之人食水产 ,西北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 也;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也。”“有山者采, 有水者鱼”。也就是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是形成菜系的 主要条件,正是“今天下四海九州,特山川所隔有声音之殊;土地 所生有饮食之异。”(《齐乘》)
青岛:高梁饴、奶油气鼓、奶油花生糖、酱什锦菜。
桂林:马肉米粉、鸳鸯马蹄、尼姑面、珍酱脆皮猪、南乳肥羊。 兰州:白兰瓜、高三酱肉、热冬果、千层油饼、臊子面、空料果、 八宝蜜食、杂肝汤。 成都:夫妻肺片、担担面、麻婆豆腐、麻辣烫、肥肠粉、抄手、三 台泥、麻辣兔丁。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57e43e8f705cc17552709c3.png)
三、春秋战国饮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东周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战国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一个烽烟四起、战火连天的时代,也是群情迸放、 文化灿烂的时代。春秋时期五个霸主:齐桓公、晋文
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战国时期七个强国:
秦、齐、楚、燕、赵、魏、韩。
三、春秋战国饮食
1.肉食品相对紧缺
6、尧舜禹时期
4. 诞生了“五味调羹”。
中国最早的营养学家,厨神之一
“羹”,即菜汤,传说最早的羹是黄帝首创的”大羹“, 是一种不备五味的浓肉汤。而”五味调羹“,则是彭祖发明 的。当年尧帝患了严重的厌食症,满朝文武一筹莫展。彭祖 毛遂自荐,便以酱、醋、肉酱、盐和梅子等五味调雉羹,尔 后献给了尧。尧尝上一口就胃口大开,食后身心大悦,厌食 之症离奇痊愈,尧认为他既然能将诸调料巧妙的运用在一起, 一定也善于组合协调部民事务,于是封他与彭城,即今日的 徐州一带。所以后人称之为”彭祖”,这就是历史上 “制羹
3. 接着发明工具,解决耕地工具,实现了水 稻大面积的栽种,从此人们不再靠采集和狩 猎为主,开始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4.中国治陶业的开创者。神农的治陶,使人们
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保存、加热、制 作发酵食品提供了可能。有了一定的植物食材, 有了相应的盛食陶具,于是酿酒、制酱、制醋 也就开始了。
一、原始社会饮食
兴灶作炊的食祖
5、黄帝
《淮南子》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他发明了 最早的蒸锅,教人作灶,这样可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 食物速熟,三国谯周的《古史考》载,“黄帝始蒸谷为 饭,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这是食品 烹饪史上的一大变化。 《史记· 五帝本纪》载,“黄帝艺五种,抚万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76f633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93.png)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中餐礼仪,文化习俗,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梁鸿孟光举案齐眉”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饮食礼仪文化,供大家参考。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篇1饮食礼仪知识1、入座礼仪桌席上的位置很是讲究,从桌位入座情况并可知晓此人的辈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据“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先邀请宾客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入座时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切勿先不动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动,更不要制造异响,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2、进餐礼仪有贵客到来时,主人及宾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
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3、布菜礼仪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长辈、宾客先行动筷,表示对他们尊敬,如若要给宾客或长辈布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4、进食礼仪“毋抟饭。
”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
”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
”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
”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
”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
”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喝茶礼仪知识赏茶主人为体现对你的重视,给你献上一款好茶时,主人会先给你赏茶,这时,作为客人的你,需要对茶叶做个简单的点评。
闻香主人洗茶后会给客人公道杯闻香。
客人需双手接过公道杯,闻香后你也要做出简单的点评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不过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把公道杯拿在嘴边边闻边说话,你得将公道杯传递给下一个人或者归还主人后再说话,否则说话时你的口气和唾液溅到公道杯中,影响了他人闻香不说,看起来也很不舒服吧。
中国古代的食品文化和饮食习惯
![中国古代的食品文化和饮食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5e6a49d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2.png)
中国古代的食品文化和饮食习惯在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
以稻米为主食,搭配肉、鱼、蔬菜和各种调味料,在味觉、营养和烹饪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食品文化和饮食习惯。
一、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饮食是人类的生活所必须的,而中华饮食文化则极具历史悠久和特色鲜明。
在古代,饮食文化主要包括供果、祭祀、宴饮、饮茗、下馆子等几个方面。
其中,祭祀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尤其在周代,饮食文化与祭祀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种以祭祀为核心的综合性饮食文化。
在宴饮方面,尤其注重美食烹制的技艺,饮食文化也因此日渐兴盛,形成了许多地域性的烹饪风格和饮食文化。
而茶文化的兴盛则为中华饮食文化所增色不少。
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食物分类齐全。
从肉类到蔬菜,从面点到米饭,无所不包。
每一种食物都有其独特的食用方法和烹调技巧,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味道和口感,保障了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
其次,节俭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国历来注重勤俭持家,尤其在饮食方面,未必讲究奢华和浪费,而注重节俭和环保。
另外,中华饮食文化中还强调精品、健康、营养均衡、文化传承等方面。
二、古代的饮食习惯1、米饭稻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粮食,也是中国人的主食。
古代时期,无论贫富如何,都非常珍视稻米。
不仅如此,中国人在食用米饭的同时,也讲究各种碟肴、菜肴来搭配,以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
2、面食作为古代的主要食物之一,面食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面食由于富含碳水化合物,被视为为增强体力的重要食品之一。
早在三千年前的商代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制作面食了。
而现在,作为中国的代表性食品之一,面食更是在世界各地都享有盛名。
3、菜肴中国的菜肴种类繁多,富于多样化。
古代时期,中国人在食物调料的选择上很有智慧。
比如,在烹制肉类食品时,往往会选用姜、蒜、花椒等具有去腥和开胃作用的调味料,而在烹调海鲜时,选择的则是芥末等具有消化和排毒作用的调料。
不仅如此,古代时期中国的菜肴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烹饪技艺与饮食习惯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烹饪技艺与饮食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9c52859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73.png)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烹饪技艺与饮食习惯一、概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烹饪技艺与独特的饮食习惯。
从古代典籍、文献以及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中国古代饮食的信息。
本文将从古代饮食的起源、烹饪技艺以及饮食习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古代饮食的起源古代饮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人们主要依靠采集自然食物为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种植粮食作物,如小麦、稻米等,这为古代饮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古代饮食的烹饪技艺1. 烹调方法古代烹调方法主要包括炒、煮、炖、蒸、烤、炸等。
其中,炒是最常用的烹调方式之一,它不仅能够保持食材的鲜美与营养,还能够突出食材的原汁原味。
而煮、炖、蒸这些烹调方式则突出了食材的鲜嫩与口感,使食物更加可口美味。
另外,烤、炸这两种独特的烹饪方法,更是给食物带来了诱人的香气和酥脆口感。
2. 调味品古代饮食中广泛使用各种调味品,如酱油、盐、醋、酱料等。
其中,酱油是古代烹饪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它不仅增强了食物的风味,还能够提高其色泽。
盐的运用能够起到调味、保鲜和防腐的作用。
醋则能够帮助去腥解腻,调节味觉。
这些调味品的使用使得古代饮食更加丰富多样。
四、古代饮食的习惯1. 餐饮礼仪古代中国人重视饮食礼仪,注重饮食氛围的营造。
在饮食过程中,人们讲究座次次序,注重与人相处的方式。
此外,古代宴会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通过宴席的方式加强人际关系。
2. 饮食习惯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与现代有所不同。
一方面,古代人们主要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以及少量的肉类、蔬菜和水果;另一方面,古代人们崇尚饭、粥、面的清淡口味,强调食材本身的原味,注重保持食材的天然色、香、味。
五、结语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瑰宝,它不仅是人们世代相传的珍贵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和传承古代饮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体验中华民族的独特风俗与传统美食,进一步增进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感悟。
古代餐桌礼仪常识
![古代餐桌礼仪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a1833bc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c.png)
古代餐桌礼仪常识古代餐桌礼仪常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中国对于餐桌礼仪也是非常讲究的。
我国古代就有所谓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
这里说的进餐礼仪就是指吃相,要使吃相优雅,既符合礼仪的要求,也有利于我国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入座的礼仪。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
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
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向主人打个招呼。
动筷子前,要向主人或掌勺者表示赞赏其手艺高超、安排周到、热情邀请等。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加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声响,最好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
有的人吃饭时喜欢用劲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有的人喝汤时,也用嘴使劲吹,弄出嗦喽嗦喽的声音来,这也是不合乎礼仪要求的。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者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的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中国古代的食文化与饮食习惯
![中国古代的食文化与饮食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c8faeaf8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d.png)
中国古代的食文化与饮食习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古代中国的食文化与饮食习惯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的食文化与饮食习惯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一、饮食观念与食材选择在古代中国,人们对饮食有着独特的观念与追求。
他们注重饮食的卫生和营养,认为“味以鲜为尚,色以淡为美”。
古人倡导“五谷丰登”的理念,强调谷物的重要性,将米饭作为主食,认为“民以食为天”。
在古代中国的食材选择中,人们注重季节的变化,根据时令选择食材。
夏季人们偏好清凉解暑的食物,如瓜果类;而冬季则更欢迎温热养生的食物,如肉食、豆类等。
此外,中国古代也非常注重药膳的研究与运用,认为食物和药物可以相互辅助,起到保健的作用。
二、餐饮文化与餐桌礼仪中国古代的餐饮文化非常丰富多样,人们注重饮食的仪式感和享受。
在古代宴席上,餐桌的摆设非常讲究,以体现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餐具的选择也颇具讲究,如瓷器、玉器等。
另外,餐桌上的礼仪也是中国古代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讲究宴席的座次和宾主的礼节,尊重长辈和宾客的身份地位。
古代人们常常使用“食不言色,寝不言质”来形容饮食中的修养和克制。
三、饮食习俗与节日食品在古代中国,人们在特定的节日和场合都有着特定的饮食习俗。
例如,春节时人们必吃“年夜饭”,寓意新的一年大家一起团圆。
清明节时要吃“清明粿”,寓意祭祖和纪念先人。
中秋节时则必吃月饼,寓意团圆和祈福。
此外,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还与婚嫁、生育等重要的人生仪式相关。
比如,新娘在婚礼上要糖豆入床,以求生育多子多福。
这些习俗和节日食品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团结、祈福和繁衍的美好愿望。
四、名厨与烹饪技艺中国历史上涌现了众多的名厨和烹饪技艺。
名厨的烹饪技艺被视为一门艺术,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的烹饪家张仲景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很多古代烹饪技巧和食谱。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ded214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09.png)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传统。
这些传统不仅仅体现在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式上,还融入了宗教信仰、社会礼仪和文化思想等方面。
在本文中,将逐一探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不同方面。
一、食物选择中国古代人民的食物选择受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历史演变等因素的影响。
在北方地区,主食以面食为主,如饺子、面条和馒头等;而南方地区则以米饭为主食,如粽子和年糕等。
此外,水果、蔬菜、肉类和鱼类也是古代人民的常见食物。
二、烹饪方式中国古代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并流传至今。
烹饪方法可以分为炒、煮、蒸、炸、烤、煎等多种方式。
古代人民善于利用各种调味品和烹饪技巧,以提升食物的口感和味道。
例如,著名的烹饪技巧酱爆、红烧、清蒸等都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瑰宝。
三、宗教信仰与饮食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对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强调养生之道,认为饮食是延年益寿的重要方面,因此研究食物的性质和搭配成为一门学问。
佛教讲究素食,提倡慈悲为怀、不伤生命,因此素菜成为佛教寺庙的主食。
这些宗教信仰不仅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还对烹饪技巧和菜品的制作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社会礼仪与饮食在古代中国社会中,饮食与社会礼仪密不可分。
根据不同场合的不同要求,人们会选择不同的食物和烹饪方式。
在宴会、婚礼和节日等重要场合,人们通常会准备丰盛的菜肴,以表达对宾客的尊重和好意。
同时,餐桌上的礼仪也非常重要,例如,食物的摆放顺序、进餐的顺序和使用的餐具等都需要严格遵循。
五、文化思想与饮食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对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儒家思想提倡“和谐”,认为饮食应该符合节制的原则,不过度饮食,以保持身心的平衡。
此外,道家思想主张“自然”,饮食应该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注重食材的纯净和自然的口味。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是一个多元、丰富的体系,融入了地域特点、宗教信仰、社会礼仪和文化思想等多个方面。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9177f4a7fd5360cba1adbf7.png)
发展历史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
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
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
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黄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商朝末年是药膳最为雏形的时期,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太公望(别名:姜子牙,姜太公)所创制,在《姜太公传略》有相关记载,代表作品:太公望红焖鸡,源由营丘之战,起源并传承于今日照市。
7.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周秦时期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
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
麦,大麦。
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
麻,即麻子。
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
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古代国宴知识点总结
![古代国宴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34940b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5.png)
古代国宴知识点总结一、餐饮1. 席位古代国宴中,席间的座位是非常重要的。
席位从上到下按照身份来分,君王或主宾坐上首席,而其他宾客则按照地位不同坐在其他位置上,座位的排列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和地位关系。
2. 菜肴古代国宴中的菜肴也是非常讲究的,包括烤鸭、烤鱼、糕点、糖果等,而且每一道菜都有着特定的意义和象征。
古代中国的宴席中常常有“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3. 饮品古代国宴上的饮品也非常丰富多样,除了酒类饮料外,还有各种果汁、茶和花果酒等。
其中,酒类饮料是古代国宴上必不可少的,各种名酒就更是必备佳品。
二、礼仪1. 至公宾至公宾是指受邀参加国宴的贵宾,他们在古代国宴中享有至高的礼遇。
在宴会上,主人常常会亲自迎接至公宾,同时亲自敬酒并献上珍宝,以表达对贵宾的尊敬和重视。
2. 三跪九叩在古代国宴上,宾客入座前要进行三跪九叩的礼仪。
即在主宾前行三跪九叩之礼,表示对主人的敬重和尊重。
这是古代礼仪的一种重要体现,也是对身份地位的一种体现。
3. 敬酒古代国宴上的敬酒也是非常讲究的,敬酒时要对饮者表示最崇高的尊敬。
在敬酒时,主人会亲自敬酒,并亲自奉上佳品。
宾客则要接过酒杯,举杯致敬,并在饮酒后表示感谢。
三、服饰1. 主宾服饰在古代国宴上,主宾的服饰也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主宾的服饰要具有体现地位和尊贵的特点,可以选择华丽的龙袍或者锦衣来展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2. 宾客服饰古代国宴上的宾客服饰也要根据地位和身份来选择。
一般来说,宾客可以选择华丽的礼服或者礼服来参加国宴,以示尊重和礼貌。
3. 首饰在古代国宴上,首饰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宾和宾客都会选择珠宝首饰来搭配自己的服饰,以展现自己的地位和尊贵。
各种珠宝首饰的选择和搭配也反映了当时的品味和时尚。
四、娱乐1. 音乐舞蹈古代国宴上的音乐舞蹈也是重头戏之一。
在宴会上,会有各种音乐表演和舞蹈表演,来为宾客带来愉悦和欢乐。
这些表演不仅可以增添宴会的气氛,也可以展现主人家的文化修养。
中餐传统礼仪知识6篇
![中餐传统礼仪知识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fb17f60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85.png)
中餐传统礼仪知识6篇中餐传统礼仪知识 (1)(1)主桌有两种,一种是长方形横摆桌,主客面向众席而坐;一种是大圆桌,圆桌中央设花坛或围桌,主客围桌而坐。
主桌的座位应摆放席卡签名。
(2)一般说来,台下最前列的一两桌是为贵宾和第一主人准备的,赴宴者如果不是主宾,最好不要贸然入坐。
(3)中式宴会多使用圆桌,如果是多桌中餐,则每桌都有一位主人或招待人负责照应,其两侧的座位是留给本桌上宾的。
除非受到邀请,赴宴者也不宜去坐。
(4)主宾偕夫人,而主人的夫人因故不能出席时,可请与主人有联系且身份相当的女士作第二主人;若无适当的女士出席,可把主宾夫妇安排在主人的左右两侧。
(5)如果桌数较多时,则将排列序号放在餐桌上。
隆重的中餐还为每位客人准备一份菜单。
(6)在国际交往场合和商务交际场合,中餐习惯于按职务和身份高低排列席位;如果夫人或女士出席,通常将女士排在一起,即主宾坐在男主人右上方,其夫人坐在女主人右上方。
(7)如遇身份高于主人时,为表示对主宾的尊重,可以请主宾坐在主人的位子上,而主人侧坐在主宾的位子上,第二主人坐在主宾的左侧或按常规排列。
中餐传统礼仪知识 (2) 吃中餐的礼仪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盘、碗、碟、筷、匙六种。
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
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纸套中。
中餐上菜的顺序一般是:先上冷盘,后上热菜,最后上甜食和水果。
用餐前服务员为每人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用的,最好不要用它去擦脸。
在宴席上上鸡、龙虾、水果时,有时送上一小水盂、铜盆、瓷碗或水晶玻璃缸,水上飘有玫瑰花瓣或柠檬片,供洗手用。
洗时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餐巾或小毛巾擦干。
筷子用法筷子是中餐中最主要的进餐用具。
握筷姿势应规范,时餐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时,应先将筷子放下。
筷子一定要放在筷子架上,不能放在杯子或盘子上,否则容易碰掉。
如果不小心把筷子碰掉在地上,可请服务员换一双。
在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
第一节中餐简介
![第一节中餐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289a79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1a.png)
第一节中餐简介
中餐是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饮食文化之一。
中餐不仅包括了美味的菜肴,更体现了中国人的烹饪技艺、饮食
习惯和文化传承。
在这里,我们将为您简要介绍中餐的起源、特点及
其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
起源
中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当时人们以谷物、蔬菜、肉类等为主要食材,采用烹饪技术制作出各种美味佳肴。
随着历
史的演进,中国餐饮文化逐渐形成,并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如中亚、南亚以及东南亚等国家的饮食风格。
特点
中餐的烹饪技艺十分独特,蒸、煮、炒、炸、烧等烹饪方式应有尽有,每种烹饪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饭食。
中国的饮食习惯注重食
材的新鲜和健康,追求“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
中餐的口味多样,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深受国内外食客的喜爱。
地位
中餐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
更是社交、商务等场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餐不仅是一种吃饭的方式,更是展示中国文化的一种窗口,体现着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底蕴。
同时,中餐也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可,中餐已经成为
了国际上的一种流行餐饮文化。
总结
中餐作为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独特的烹饪技艺和饮食习惯。
中餐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更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饮食文化之一。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餐,传承和发扬中国的饮食文化。
古代的美食文化和烹饪技艺
![古代的美食文化和烹饪技艺](https://img.taocdn.com/s3/m/3f6431d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9.png)
古代的美食文化和烹饪技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饮食文化也随之演变。
而在古代,食物不仅是生存所必需的,还有着一定的仪式感和文化内涵。
古代的美食文化和烹饪技艺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古代的食材和餐饮习惯在古代,食材主要以稻米、小麦、豆类和一些蔬菜为主,部分地区还以鱼虾为主食。
同时,在古代中国的餐饮习惯中,重视色、香、味、形、器,讲究与人的身份地位、时节各不相同。
比如,富贵人家一般会在宴客时有四菜一汤的定量,而民间餐桌上则更加讲究“五味俱全”。
在食物色彩的表现上,高雅的文人雅士和上层人物选择青、白、黄三色为主,而平民百姓则偏向用红色代表喜庆饮食。
二、古代的烹饪技艺古代的烹饪技艺也是别具一格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炒。
古代的炒法主要以一些香料和调料来调味,比如八角、花椒、豆瓣酱等等,与现代相比较,古代的炒法更真实地呈现了食材的质感与口感。
2、蒸。
古代的蒸法不仅可以使食物保持汁水鲜美,还可以保证食物的营养成分充分保留,并且还会添加一些常见的食材香草来增加食物的鲜度和美味度。
3、煮。
在古代,煮法常被用来烹调肉类食物,因为煮的方法可以使肉类食物更加柔嫩,而且肉香更加浓厚,重要的是煮食物还可以使食材从底层到表面达到煮熟的状态和口感。
4、烤。
古代的烤法常用来烹烤肉类食物。
为了使肉类食物烤得均匀、鲜香可口,古代的烤法不仅要选用好的炭火、还需要有不同的烤架,不同的烤制方案和烤制时间。
三、古代的餐桌礼仪古代的餐桌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在宴客场合上,更加需要讲究礼节和完备的仪式。
最重要的是要让宾客感到尊重和宾至迎门、礼尽而居的热情。
在古代,一般由东坐为尊,西坐为卑的座位序列。
同时,更要重视用筷子的礼仪和用瓷器的考究。
四、古代的美食文化美食文化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独特风格和文化气息。
在中国的古代文明中,美食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载体。
比如,古代的糕点常常是以粗茶淡饭的形式切入生活中的,古代缀以糕点、小吃等荤素合一的餐食也成为了当时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a400d8e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0.png)
养颜美容是指通过保养肌肤、改善容颜来达到美容的效果。在中国古代,养颜美容是一种 重要的养生方式之一。
饮食与养颜美容的关系
饮食与养颜美容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进食具有美容功效的食物,可以改善肌肤状态,促 进容颜美丽。同时,合理的饮食结构也可以调节身体机能,提高肌肤的弹性和光泽度。
养颜美容的饮食建议
03
中国古代的食材与烹饪方 法
五谷杂粮:主食的来源
稻米
古代中国的主食,蒸煮后食用,也可 以酿酒、制作米粉、糯米糕等。
麦类
包括小麦、大麦、燕麦等,古代中国 以面食为主,如馒头、面条、饺子等 。
豆类
如黄豆、黑豆、红豆等,可以煮粥、 磨豆浆,也可以制作豆豉、豆腐等食 品。
玉米
明代传入中国的外来作物,逐渐成为 重要的主食来源,可以煮粥、磨粉, 也可以制作爆米花等食品。
食疗养生的方法
食疗养生的方法包括进食具有药用功 效的食物、采用药膳疗法、饮食调理 等。其中,进食具有药用功效的食物 是指进食本身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 如红枣、枸杞、当归等;药膳疗法是 指将药物与食物进行搭配烹饪,如炖 汤、煮粥等;饮食调理则是指通过调 整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来达到养生保 健的目的。
养颜美容:饮食与养生
为了达到养颜美容的效果,建议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E、A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水果 、蔬菜、坚果等;同时也要注意多食用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如猪皮、鱼皮等;此外,还 可以适当食用具有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的食物,如绿豆、红枣、百合等。
06
中国近现代的饮食文化变 迁
近代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播
酒的发明与酿造技术
发明
中国古代的酿酒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
古代历史上的餐饮文化
![古代历史上的餐饮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f701e7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56.png)
古代历史上的餐饮文化在古代,餐饮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
餐饮文化是人们在饮食方面的表现,其中涵盖了食材、烹饪方法、食具使用、餐桌礼仪、食物的象征意义等方方面面。
餐饮文化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餐桌礼仪、餐具使用习惯都有所差异。
下文将探讨古代的餐饮文化。
食材古代的饮食文化不同于现代,食材并不像现在这样种类繁多。
在古代,农作物和禽畜是主要的食材。
农作物包括稻米、麦子、豆类、蔬菜、水果等。
而禽畜则包括鸡、鸭、鹅、鹿、猪等。
人们通过种植和饲养来获取食材。
在古代,食材的质量和形态也和现代有很大的不同。
许多现代人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古代的食物的真正味道。
例如在唐朝时期,贡献给皇室的鸭直到走路时已经有一个脚趾头掉落,才能被皇帝接受。
这种极端的标准使得食材的品质相对较高。
烹饪方法古代的烹饪方法和现在不完全相同。
饮食文化的变迁也导致了烹饪方法的演变。
古代的烹饪方法包括清蒸、炖、烤、炒、煮、糖醋、卤等。
其中,清蒸是古代最常用的烹饪方法之一。
此方法在烹制鱼类、鸡鸭肉等食材时最为常见。
蒸鱼时通常搭配姜葱等调料,这样不仅可以去腥,还能使鱼味更加鲜美。
糖醋是古代独有的一种烹饪方法,它是由糖、醋等原料制作出来的。
这种烹饪方法味道酸甜可口,往往用于烹煮鸡翅、莲藕、猪肉等。
饮食文化的演变也导致了烹饪技巧的发展。
炸和煎的方法也随之出现。
这些方法可以使食材更加美味和营养,也提高了烹饪的难度。
食具使用在古代,餐饮的文化也和食具使用有关。
餐具在古代一般是用陶瓷或青铜制造的。
陶瓷是古代餐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餐桌上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陶瓷餐具不仅实用,而且装饰了餐桌。
特别是青铜餐具,在西周时期被推广。
在古代,青铜餐具一般由铜、锌、镍等金属制成,经过一定的工艺加工而成。
青铜餐具不仅可以承载食品,还可以塑造其形式,往往被视作贵族和统治者的象征。
餐桌礼仪餐桌礼仪在古代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大家一般都知道古代有一个九宫格的桌子,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餐桌礼仪需要注意。
古代历史上的餐饮文化
![古代历史上的餐饮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8930d5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66.png)
古代历史上的餐饮文化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体现。
在古代历史上,各个文明古国的餐饮文化各具特色,通过了解古代历史上的餐饮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本文将从中原文化、西方古国、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等方面来介绍古代历史上的餐饮文化。
中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其餐饮文化博大精深。
在古代中国,餐饮是一种社交活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古代贵族和富商常常会举行盛大的宴会来展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在这些宴会上,菜品的烹饪和摆盘都非常讲究,注重色香味俱佳以及形式美观。
烹饪技艺的高超是评价一个厨师的重要标准。
古代中国人的餐饮文化还表现在饮食习俗上。
比如,古代人认为米是饭的主食,米饭的做法多样,最常见的就是蒸煮,还有包子、馒头等面食。
古时候的人们有一种习俗叫“饭前漱口”,就是在进餐之前要漱口。
此外,宴会上还有独特的敬酒礼仪,宾主之间互相敬酒,表达对友谊和尊重的情感。
西方古国的餐饮文化也非常丰富多样。
古希腊是西方古国的重要代表,其餐饮文化影响深远。
古希腊人注重聚餐的社交性质,他们相信酒精具有神性,因此酒是希腊宴会的必备饮品。
希腊人喜欢举办宴会来邀请亲朋好友,大家一起享用美食美酒,享受社交的快乐。
此外,古希腊的餐饮文化中,还有雅典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的盛大宴会,被视为重要的文化盛事。
古埃及文明也有其独特的餐饮文化。
古埃及人崇尚丰富多样的饮食,他们种植大量的谷物和蔬菜,以及饲养家禽和牲畜。
古埃及人的饮食结构多样,注重谷物、蔬菜和肉类的搭配。
他们的主食是面包,也有一些类似于我们现代的糕点和饼干的小食品。
古埃及人还喜欢举办户外宴会,通常在尼罗河边或者花园里举行,人们可以欣赏美景,同时享受美食。
古印度文明也有独特的餐饮文化。
古印度人的饮食以素食为主,他们认为吃素可以净化身心。
古印度的餐饮文化注重平衡和谐,追求食物的色香味俱佳。
古印度人喜欢使用香料来调味,以增加食物的口感和风味。
中国古代餐饮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餐饮文化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541e319650e52ea5518980d.png)
2
3
1
发掘草蔬的食祖——神农(2)
首先,他采集各种植物的茎、叶、果实,一一亲尝,扩展了 中国食材的范围,确立了中国食物中的植物种类。他通过实践发 现,有些东西味道甜美,可口宜人;有些东西又苦又涩,难以下 咽;有些东西虽味道不错,但吃下去腹痛难忍。他把这些冒着生 命危险得到的知识一一记录下来,形成一部中国最早的至今仍有 影响的食材志——《神农本草》。神农在观察时发现,吃完扔在 地上的瓜子、果核,第二年能发出新芽,长出新的瓜蔓和植株, 于是,他又开创了人工种植。再后来,他发现天气、土地对植物 生长的影响,并针对有关情况制定出种植方法,使中国进入了农 耕时代。 神农氏“耕而陶”,不仅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还是中国治 陶业的开创者。神农的治陶,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 为保存、加热、制作发酵食品提供了可能。有了一定的植物食材, 有了相应的盛食陶具,于是酿酒、制酱、制醋也就开始了。一些 饮食制作方法,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也相应出 现,这是神农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另一贡献。 神农的发祥地据说在今天的湖北随州。为纪念神农,现在全 国各地有许多“神农嗣”。
生吞活剥的食祖——有巢氏 钻木取火的食祖——燧人氏
开创肉食的食祖——伏羲
发掘草蔬的食祖——神农
兴灶作炊的食祖——黄帝
中国最早的营养学家——彭祖
1
生吞活剥的食祖——有巢氏
中国上古时期,生产力低下,果腹谋生是每个部族的 大事,因此各部族的首领无不把主要精力放在饮食的钻研 方面,并作出了特别的贡献。其中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旧石 器时代的有巢氏。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 况为茹毛饮血。为使生鲜的肉食便于咀嚼和消化,他发明 了“脍”和“捣”的肉食处理方法。“脍”是用石刀把肉 割成薄片食用,“捣”是用石锤把肉捣松食用。这种方法 一直遗传到周代,周王八珍中的“鱼脍”(生鱼片)及 “捣珍”(松捣牛肉)即是。他还发明了“脯”和“鲊 ( zha)”的肉食保存处理法,“脯”是把肉割成片风干, “鲊”是用盐和硝等化学原料揉制肉食并风干保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3
开创肉食的食祖——伏羲
伏羲,三皇之一,古籍上又常写作伏戏、伏牺、虑戏、宓牺、包 牺、庖牺。《易· 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 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 渔,盖取诸离。”伏羲据说和女娲是亲兄妹,也有人说他们是夫妇。 另有传说说伏羲是天上雷神的儿子,雷神为一条威严大龙,所以伏羲 也是人首蛇身,也就是龙身上长着一个人头的神。 伏羲很聪明,看到人们整天靠采集树上的野果度日,个个面黄肌 瘦,不会捕捉湖泊里的鱼,只能手提一根大棒在水边等敲鱼,他就学 习蜘蛛吐丝结网的方法,采野麻搓成绳子,用绳子织成渔网,教人们 捕鱼捉鸟,这就是所谓的“结网罟以教佃渔”。 伏羲看到人们打猎收获的不稳定,又试着把没打死的猎物拿来饲养, 逐步开创了家畜饲养业,所谓“养牺牲以充庖厨”,为后人奠定了获 取稳定的动物性食源的方法,因而被后人称为“庖牺”,即-第一个为 厨房准备牺牲(肉食)的人”。 伏羲最突出的贡献是推广燧人氏用火加热食物的方法,使熟食成 为中国饮食的主体。传说,他曾到雷神那里去借火种,取来天火,教 人们用火加热食物,并将燧人氏的那些炮、煲、炙、烙等法普及化, 从此,人们有了香喷喷的熟食吃,身体更健壮了。 伏羲还定嫁娶之规和琴瑟之乐,结绳作八卦,现河南省淮阳县有 太昊伏羲陵墓,甘肃天水有伏羲庙,以志纪念。
2
3
1
钻木取火的食祖——燧人氏
燧人氏,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后汉徐干《中论· 治 学》曾说:“太昊观天地而画八卦,燧人察时令而钻火, 帝轩闻风鸣而调律,仓颉观鸟迹而作书,斯火圣之学乎。” 韩非子在《五蠢》篇中进一步说:“上古之世,……民食 果服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 日燧人氏。”《古史考》也说:“古者茹毛饮血,燧人氏 初作燧火。” 由此可见,发现钻木取火,用火熟食,开创石烹时代者, 非燧人氏莫属。燧人氏此举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强壮了 人民身体,开创了文明的新纪元,纯粹就烹饪史说,也创 造了以“石烹"为标志的一系列烹饪方法。主要方法有:炮, 即钻火直接烤果子、肉类;煲,用泥裹果子和肉类后进行 烧烤;炙,把肉割成小片串起来烧烤:烙,用烧红的石子 把食物烫熟;焙,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熟:奥,也就是“熬”,将石器盛上水,把食物放在水里 再移到火上煮。这些方法,至今不绝,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
3
兴灶作炊的食祖——黄帝
古载,黄帝姓公孙,长于姬水,又姓姬,是少典之子。 因生于轩辕之丘,故称轩辕氏;国于有熊,又称之为有熊氏;以 土德王,土色黄,故称作黄帝。黄帝时代,距今大约五千年。古 史相传,我国的蚕桑、医药品、舟车、官室、文字等,都是黄帝 所创,因此黄帝被列为中国人的祖先,现代人称自己为“炎黄子 孙”。 但黄帝对中华文化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在饮食方面。《淮南子》 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史记· 五帝本纪》载,“黄帝艺 五种,抚万民”,“黄帝作釜甑”;三国谯周的《古史考》载, “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在黄帝以前,中国虽有用火, 但火是在灶坑烧的,烹饪受到制约。黄帝改灶坑为炉灶,并按蒸 气加热的原理制造出最早的蒸锅——陶甑。从此,蒸饭煮粥, “吃饭”的概念产生了。 什么是饭?饭和粥是蒸煮熟了的谷物食品,又是人们每天定时 吃的包括主副食在内的食物总称。古籍上说“稷食菜羹”(《大 戴礼记》).就是指稷食(主食)加菜汤组成的一餐饭。这是黄 帝时“蒸谷为饭”给我们民族饮食结构带来的新变化。这种饮食 构成,一直延续到现在。 原始社会后期,人口渐增,现成的食物原料渐少。黄帝率领臣 民,刀耕火耨,发展原始农业,在黄河流域广袤的土地上,开拓 了一块块平畴绿田。黄帝倡导的“艺五种”,就是广种黍、稷、 菽、麦、稻五种谷物;他躬行的“抚万民”,倡导关心民食;这 方面,他以及继承他的尧、舜、禹,都是民本治国养学家——彭祖(2)
彭祖平时常喝桂花云母汤,麋角汤,喜欢茶,擅长 酿酒,并创建了我国最早的营养学理论,主张因时而食, 因人而食,因气而食,因体而食,协调阴阳,调和诸味, 食有节,并以素食为主。商纣王曾派人向他取法养生之 道,回来照此办理,据说也活了三百岁。有史载,春秋 战国时期齐国的易牙,很崇拜彭祖的烹调技艺,曾三到 彭城学习烹饪技艺,并创制了“易牙五味鸡”等食疗莱 款。后人都很景仰彭祖,撰写养生著作,常托名彭祖, 如《彭祖养性经》《彭祖摄生养性论》《彭祖养性备急 方》等。 彭祖因以“彭”得名,江苏徐州(古称彭城)和四 川彭山县都以彭祖为本地生人。徐州依彭祖遗方开发有 多达一千二百种菜肴的“彭祖养生宴”,彭山县开发有 “彭祖八百岁”系列酒,由此可见彭祖在中国营养学上 的影响。 另,据学者考证,巾国古代曾有“六十天为一岁” 的计时法,依此法,彭祖高龄是可能的,即一百三十至 一百四十岁。
1
2
3
中国最早的营养学家——彭祖(1)
史载,彭祖姓筏名铿,是七古颛顼的玄孙。颛顼的子或孙 为祝融氏,祝融又有子为陆终氏,陆终氏有六个儿子,其第三 子为彭祖。“彭祖建国于彭,子孙以国为姓”,这是彭祖称谓 的来源。《世本》说,彭祖“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 似乎他又是一个小官。《中文大辞典》解释彭祖时说,“即老 子也”,他似乎又成了老子。历史上关于彭祖有许多争论,但 有一点不争的是,他高寿,懂养生之道。 据说彭祖活了七八百岁,甚至有人把他的年龄具体为七百 六十七岁。彭祖高寿的秘诀在于他创造的引导术、房中术、吐 纳术,烹饪术和摄生术,其中烹饪术和摄生术属饮食文化范畴。 《中国烹饪史略》一书曾断占,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 业厨师”。此说依据不足,但彭祖善于烹饪是有史可查的。屈 原《天问》记载,他曾亲手做了一碗“雉羹”献给楚工,楚王 尝之大喜,给他封了个官。“雉羹”是用野鸡与稷米同熬而成 的一种汤羹,鲜香醇厚、易消化,其中的“稷米”按《本草纲 目》说有“益气、补不足、利胃宜稗,凉血解毒”的功效; “雉”具有“补中、益气力、止泄痢、除蚁瘘”的功效,两者 合二为一,可见其营养价值之高。“雉羹”后来被誉为“天下 第一羹”,《扈从赐游记》中称:清朝皇帝每年“秋猕大典”, 都要在澹泊城殿特赐王公大臣“野鸡汤”。因野鸡汤是古代圣 君食用过的,乇公大臣皆以能品尝到皇帝所赐的野鸡汤为荣。
中国古代餐饮文化(一)
作者:麦麦乡(烧腊培训)
目录
生吞活剥的食祖——有巢氏 钻木取火的食祖——燧人氏
开创肉食的食祖——伏羲
发掘草蔬的食祖——神农
兴灶作炊的食祖——黄帝
中国最早的营养学家——彭祖
1
生吞活剥的食祖——有巢氏
中国上古时期,生产力低下,果腹谋生是每个部族的 大事,因此各部族的首领无不把主要精力放在饮食的钻研 方面,并作出了特别的贡献。其中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旧石 器时代的有巢氏。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 况为茹毛饮血。为使生鲜的肉食便于咀嚼和消化,他发明 了“脍”和“捣”的肉食处理方法。“脍”是用石刀把肉 割成薄片食用,“捣”是用石锤把肉捣松食用。这种方法 一直遗传到周代,周王八珍中的“鱼脍”(生鱼片)及 “捣珍”(松捣牛肉)即是。他还发明了“脯”和“鲊 ( zha)”的肉食保存处理法,“脯”是把肉割成片风干, “鲊”是用盐和硝等化学原料揉制肉食并风干保存。
2
3
1
发掘草蔬的食祖——神农(2)
首先,他采集各种植物的茎、叶、果实,一一亲尝,扩展了 中国食材的范围,确立了中国食物中的植物种类。他通过实践发 现,有些东西味道甜美,可口宜人;有些东西又苦又涩,难以下 咽;有些东西虽味道不错,但吃下去腹痛难忍。他把这些冒着生 命危险得到的知识一一记录下来,形成一部中国最早的至今仍有 影响的食材志——《神农本草》。神农在观察时发现,吃完扔在 地上的瓜子、果核,第二年能发出新芽,长出新的瓜蔓和植株, 于是,他又开创了人工种植。再后来,他发现天气、土地对植物 生长的影响,并针对有关情况制定出种植方法,使中国进入了农 耕时代。 神农氏“耕而陶”,不仅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还是中国治 陶业的开创者。神农的治陶,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 为保存、加热、制作发酵食品提供了可能。有了一定的植物食材, 有了相应的盛食陶具,于是酿酒、制酱、制醋也就开始了。一些 饮食制作方法,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也相应出 现,这是神农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另一贡献。 神农的发祥地据说在今天的湖北随州。为纪念神农,现在全 国各地有许多“神农嗣”。
1
2
3
1
发掘草蔬的食祖——神农(1)
先民最早以渔猎为生,由于捕鱼打猎的工具简陋,常常得 靠运气。到神农氏时,人口繁衍多了,仅仅靠渔猎养不活那么多 人,得找解决的办法。神农焦急万分,满山茂盛的植物给了他启 示。,他决定亲口尝一尝各种野生植物的滋味,以确定哪些能吃、 哪些不能吃,哪些好吃、哪些不好吃,这就是史载的“神农尝百 草”。 据考证,神农是与轩辕一样的圣人。《易· 系辞》《史记· 三皇 纪》《通志· 三皇纪》等书都有神农氏“以火德王”而称“炎帝” 的说法,又有“始制耒耜,教民务农”而号称“神农”的记载。 后世的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表明神农和轩 辕在人们心日中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淮南子· 修务训》说: “古者民茹革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蜾嬴之肉,时多疾病毒害之 伤,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 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易· 系辞>说: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 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 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据《淮南子》《易经》及《史记》 所记,神农当是农耕、医药、贸易的先驱。从饮食烹饪角度来说, 神农 也是有贡献的。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