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交流,以及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但在民族团结、民族政策等方面,学生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交流情况;了解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交流情况;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民族团结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我国各民族的风俗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民族的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交流情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部编⼈教版⼋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团结》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12课民族⼤团结1 教学分析【教学⽬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治的内容和意义,⼈民政府实⾏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 教学过程⼀、导⼊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这⾸《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五⼗六个民族五⼗六朵花,五⼗六个兄弟姐妹是⼀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课。
⼆、新课讲授⽬标导学⼀:民族区域⾃治制度1.图⽚展⽰:民族区域⾃治⽰意图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提⽰:民族区域⾃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治制度。
民族区域⾃治是在国家统⼀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实⾏区域⾃治,按照民族聚居的⼈⼝多少和区域⼤⼩,设⽴不同级别的民族⾃治区域和⾃治机关。
在⾃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性的内部事务,⾏使⾃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下来的?提⽰:1949年通过的《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民族区域⾃治作为⼀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治制度被载⼊宪法。
1984年,《中华⼈民共和国民族区域⾃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下我国实⾏民族区域⾃治制度的原因。
提⽰: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个统⼀的多民族国家,实⾏民族区域⾃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解放的⾰命⽃争中,建⽴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民族区域⾃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意义。
统编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题第12课民族大团结备课时间2018.4.11 课节累计15 科目历史班级8年1、4、6、7、9课时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二、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2.教学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时间教学手段(一)启:1.回顾旧知:(1)什么是中国梦?(2)为了实现中国梦,党中央做出了哪些努力?2.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 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讲述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二)读:导学提纲1.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什么?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时候怎样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4.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什么?目前,我国全国已经建立了几个民族自治区?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何意义?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民族政策?其原因是什么?7.为了实现共同繁荣,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三)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小组讨论)(四)知: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202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新人教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六、知识点梳理
1.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概念: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祖国统一是指整个国家的领土和人民的团结。
3. 历史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使学生能够对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历史意义进行解释和评价,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4. 价值观念:通过学习民族大团结的历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民族多样性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5. 关键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历史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民族团结的标志、重要历史事件的图片和地图、相关历史人物的介绍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内容,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在教室内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舒适的座位和适当的隔断,以便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流和合作;同时,如果有需要,还可以设置实验操作台,以便进行相关的实验演示或学生操作。
解决办法:
1. 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意义。
2. 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3.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的历史。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具体的民族团结事件和成就,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掌握民族团结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民族团结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讨论、资料搜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民族团结案例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程内容,搜集与民族团结相关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民族团结的案例,如“三千孤儿入内蒙”、“援藏建设”等,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互助合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团结案例中的亮点和启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巩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民族大团结》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与互助,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对民族团结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容易产生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2.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分析民族团结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3.学具: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4.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023_2024学年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2023_2024学年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的第12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关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和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的情况。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的发展和团结进步。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史料分析法:运用相关史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族团结的历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
2.史料: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发展团结的资料。
3.课件:制作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各民族和谐共处的视频,引出本课主题《民族大团结》。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的情况。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解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题是探讨中国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以及在中国现代史中取得团结的重要进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辨析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课主要围绕中国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展开,重点讲解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如凤凰山抗日游击战、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西安事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通过这些历史事件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困难时期的伟大团结精神,以及中国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和成果。
2. 教材特点本课的教材特点是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浓缩为40多分钟的教学时间,因此在讲解中需要抓住重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注重教学思路的串联和归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能够了解中国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认识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并辨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民族情感和道德观念。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思维、归纳思维等方法,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等复杂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团结的热爱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和爱国热情,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互动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情感认知、案例分析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四、教学过程安排1. 自我介绍和课前预热(5分钟)通过自我介绍和简单预热,让学生进入课堂状态,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前置知识展示(10分钟)通过图表或文字的方式,呈现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并讲述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建立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
3. 情境教学(25分钟)通过团队活动、小组竞赛、游戏等方式,营造团结协作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和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展示稿
《民族团结》说课展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民族团结》一课是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这不仅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为本单元后两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
培养学生分析、表达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会运用用史实说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处理方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多媒体补充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情况。
2.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处理方法:让学生讨论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资料,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最后通过教师课件总结讲解达成共识。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我突破课本知识结构,从现象深入本质,利用多媒体播放同学们乐于接受的音乐、图片、短片来讲解教材中抽象的知识点,在轻松愉快地课堂气氛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八年级学生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以大海航行为主线,处处设疑,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主要讲述了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形成了民族大团结的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的光辉史实、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维护民族团结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民族团结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分析民族团结的光辉史实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存在对某些民族政策的误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纠正这些错误观念,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掌握民族团结的光辉史实,学会分析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的光辉史实。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分析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民族团结的光辉史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民族团结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思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民族团结的光辉史实,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5.案例分析:分析维护民族团结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民族团结的意义。
6.总结提升: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发展历程和团结情况,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各民族的发展历程,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掌握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探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史料分析:利用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4.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温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历史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如播放一段民族团结的歌曲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介绍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过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的情况;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增强学生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的情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引发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史料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意识到共产党在民族团结方面的巨大作用,感悟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期间新疆的历史变迁,以及新疆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民族等诸多方面的情况。
3. 在课程中强调和培养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尊重他人、包容不同族群和文化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民族大团结”吗?这个概念重要吗?为什么重要?二、讲解1. 民族大团结的意义通过漫画、图片、文献等形式了解与理解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期间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学生们在观看图画的同时,评价时要按照三要素,即客客观,实事求是,多元思考。
2. 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过程通过讲解开展此单元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中可提出爱国、尊敬、伟大、平等、自由、友好等词语,认真对待教师讲解,真正理解民族大团结的形成过程。
三、案例分析讲述新疆的历史变迁、地理位置、经济建设、文化特点、民族分布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在认识新疆的过程中增强对新疆少数民族的了解和同情,同时培养学生面对差异和冲突的能力。
四、小结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思考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思考如何将学过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练习1. 完成小测验2. 参与小组讨论3. 设计海报或宣传品,呼吁各族群团结一心,共同建设新疆。
六、作业1. 在笔记本上做好本节课的记录。
2. 小海洋的西西联盟播客,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
3. 回家后,通过电视、互联网等渠道了解新疆的实际情况,并撰写一篇地理小议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开展,学生们可以学习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良好的民族意识,并增加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深刻理解。
同时,课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4一. 教材分析本课《民族大团结》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民族团结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概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历史事件,阐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短片,引出本课的主题——民族大团结。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重点呈现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例如,通过讲解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让学生明白改革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促进了民族团结。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民族大团结》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史。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民族团结的取得、民族政策的完善、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团结与冲突,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
此外,学生对于民族政策的完善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了解不多,需要在本课中进行深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团结的取得,掌握民族政策的完善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团结的取得,民族政策的完善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民族团结的意义,民族政策的完善过程,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民族团结的内涵。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相关的历史案例、史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民族团结的歌曲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然后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和目标。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史图片和史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展现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旨在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民族关系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误解,认为我国民族关系一直和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认识到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图片观察,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
2.图片观察法:运用图片,展示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场景。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图片: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图片。
3.案例: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典型案例。
4.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多元文化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各民族之间是如何相处的?2.呈现(15分钟)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图片和案例。
12.《民族大团结》说课
二、探究新知
2.研读史料 (1)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党和 政府采取了那些举措?
(2)完成课堂达标训练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民族大团结的意义和举措。 难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
教法、学法
问题引领、研读史料,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历史学 科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引领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 问题1:我国为什么要施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问题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什么? 问题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问题4:目前我国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机构? 问题5: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重大意义?
部编版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说课)
理论依据
1.以整体观、发展史观、文明史观的角度铸就民族共 同体意识。关注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内,不可分离的依存 关系。
——叶小兵老师:《统编教材重点问题》
2.突出历史学科素养对学生能力要求。以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为指导,问题引领、史料研读,多角度多层次问题 引导学生建构新知,提升能力。
奠基制度实现来自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 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识记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 策,说出我国设立的自治区域机构,分析归纳我国实 行民族区域政策的原因。 归纳概括我国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 分析当今社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 养学生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下《中国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 第四单元包括民族团结、港澳回归、海峡 两岸交往三课内容,核心都是祖国政策推动下 的团结和统一。民族团结是稳固大陆政权的关 键,是维护统一的基础。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主要内容是关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民族大团结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行巩固和提升。
此外,学生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需要通过教师的精讲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2.难点:对民族大团结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对民族大团结的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大团结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共同解决问题。
3.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大团结的历史场景。
4.讲解示范:教师对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理解和分析思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课本。
2.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民族团结。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互助和共同发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大团结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教材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到我国各民族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任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政策,对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对于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和意义,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案例为依据,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12课民族大团结。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民族吗?它们之间是如何相处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以具体的案例为例,阐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团结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部编八下历史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一、说教材《民族大团结》一课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这节我主要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做线索贯穿本课。
二、说目标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图片及视频,了解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学习,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使学生认识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做出应有贡献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2、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
三、说教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说学法由于历史课分值较少,课时不多,学生普遍不是太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对于近代史的内容了解较少且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
根据八年级的学生的了解,学生心理素质较好,善于交流,敢于表达,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强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民族大团结》一课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这节我主要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做线索贯穿本课。
二、说目标
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图片及视频,了解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学习,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使学生认识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做出应有贡献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2、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
三、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说学法
由于历史课分值较少,课时不多,学生普遍不是太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对于近代史的内容了解较少且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
根据八年级的学生的了解,学生心理素质较好,善于交流,敢于表达,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强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所以,本课采用的学法有: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歌曲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爱我中华》导入,她唱出了我们的心声,“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兴盛,我们今天就一起走入第12课《民族大团结》认识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是什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情况又是如何?
2、讲授新课:
在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之后,我紧接着抛出问题:我们今天要学习哪两个教学目标,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学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根据是什么?学生: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3.学生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是有法律依据的。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我国建立了哪几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他们分别是什么?
学生:1947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目前,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和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6.教师出示视频:下面我们观看视频结合教材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意义?学生讨论回答:
(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确实起到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那么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实现了吗?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个目标共同繁荣发展。
(二)共同繁荣发展
教师出示三张少数民族生活落后的图片
请同学们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民族政策?其原因是什么?学生: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原因: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教师:大家讨论解决“为了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1: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教师出示图片讲解
学生2: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遣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物资、资金等多种方式,和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教师出示孔繁森图片让学生了解他的英雄事迹
学生3: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提示:国家按照自愿原则,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造条件;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计划地进行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里和出版工作等等。
教师出示图片由学生回答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节日或信仰
学生4: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教师出示三个图片介绍西部大开发的三个标志性工程
教师播放视频学生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
教师:通过视频大家讨论一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是什么?本探究题目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4、课堂总结:
结合板书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再次指出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板书设计为结构式,目的在于力求思路清晰,使
板书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工具。
5、课堂巩固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夯实基础,巩固重难点,拓展思维能力,并检查学生的听课效果。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远离我们,周边的少数民族少,学起来比较抽象。
所以我利用了图片与视频结合教材进一步讲解,训练学生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发挥了同学间的团结协作,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