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战时陪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重庆战时陪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的历史资料,对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及街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从现状 矛盾和解决方法这两个方面,探讨了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及街区的保护原则与 发展模式。
杜莉莉等人[9-12]对重庆的建筑、地理开发、城市形态、近代历史进行了研究, 对本文的研究思路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郊道路、完善市区道路为重点,成立三个工程技术部门如:道路工程规划、测量 和验收,并设置三个测量队具体负责相对应的内容。对新建或改建的道路,采取 拓宽取直、合并成新马路的方法:对原有道路釆取调整与修改的方法。所需费用, 以国家补贴和使用单位相结合。
1938 年初,修筑市区的三大马路,即由临江门经定远门达劝工局段;由段 牌坊经玉带街、雷公阻、三圣殿达磁器街段;由临江门沿嘉陵江而上达大溪沟段。 8 月,市府又令工务科会同马路工程处翻修城区都邮街、关庙街、较场口、大、 小梁子等支马路。至此,重庆城区干、支线系统基本形成。
抗战时期,在中区干道两侧或附近市区,新辟道路:和平路、五四路、临江 路、中一支路、凯旋路、民生路、大同路、中华路、健康路、两浮路等,并重建 沧白路。1941 年底,市区都邮街广州建成通路,环绕广场,西直到上清寺,曾 家岩,向北连结临江门等嘉陵江沿岸,向南经凯旋路和中兴路通连下半城至长江 沿岸。城市中心向都邮街广场转移,重庆重要的商行,金融部门集中在这里或附 近,形成城市最繁华的商业地带,奠定市区新格局。
战时重庆的城市问题突显,其中关于环境卫生方面主要体现在城市的排污能 力差,污水横流,难以行路。1938 年,市政府工务局以罗竟忠的设计方案对重 庆下水道进行新修或修复,如:对学田湾、国府路、林森路等路段进行修建和维 护,在不同的地方设进水口、检查井、排水沟渠等。1945 年,市政府卫生工程 委员会对市区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逐一汇总如旧排水沟 104 条,总长 40km;进
2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2.1 城市马路建设
作为山城,重庆的地势起伏较大,城市道路多为截截路、梯连坎、坎接巷, 错综复杂。针对 1930 年代的城市路况,国民政府提出“切实筹划,彻底改善” 的原则,实行“道路网计划”的方法[2],以增大交通流量为主要目的。以发展市
2
重庆战时陪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940 年代以前,老城内只有 2 条马路连接上下半城,一是由过街楼至南纪 门,一是两路口经南区马路至菜园坝,交通非常不方便。为沟通上下半城,市政 府组织修建南纪门至较场口的一段马路,工程造价约 20 万元。1941 年 4 月,该 路正式通车使用。
在贯穿市中区干道和南区干道的基础上,继续延长中区干道到朝天门,同时 通过打铜街和新修的凯旋路、中兴路等把中、南干道连为一体,形成经纬交织的 交通路网,联系上下半城,形成整体的市区格局。
1.2 研究框架
本论文共分为六章,各章节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本章介绍了本论文的背景和学者的研究综述、以及研究主要 框架内容以及术语说明。 第二章,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方面的主要建设规划内容。从城市马路建设、 铁路建设、公路建设航空建设,以及其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三章,旧城改造方面的主要建设规划内容。从市内交通、城外道路、公交 线路方面进行阐述,以及相关的发展。 第四章,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方面的主要内容。从法规调控、新增城市分区、 城市管理方面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阐述。 第五章,城市建筑方面的主要建设规划内容。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对当时的 建筑特色进行解释。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对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今后可以深入的研究方向。
2.4 航空建设
重庆的民用航空始于 1931 年,开辟汉口至重庆的航线。1933 年 6 月,开辟 重庆至成都的航线。1935 年 4 月,中航公司开通重庆至昆明航线。随着多条航 线的开辟,重庆原有的珊瑚坝机场不能适应航空业的发展。且因该机场地势低,
3
重庆战时陪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每年涨水季节被淹没。1936 年 3 月,中航公司决定修建九龙坡机场。经过专业 人士的勘察,7 月动工。自此,重庆有广阳坝、珊瑚坝、九龙坡 3 个机场。机场 的修建,航线的开通,促进城市的发展。
3.4 城市给水和排水
1937 年 10 月,成立重庆市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为市区供水。设水管 总长 35000 公尺,设售水站 10 处。到 1945 年,售水站共有 29 处,专用户 3000 户,日售水量约 13000 吨。期间,陆续建成沙坪坝渝西自来水特种股份有限公司、 李家沱给水公司、北碚水厂等。
铁路的建设为交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3 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设
1939 年,四川公路局将将重庆北碚、歌乐山、青木关等地的公务班车逐渐 发展成固定营业路线。1941 年 8 月,成立重庆市公共汽车管理处,统一管理、 调度市区和近郊的公营公共汽车。1939 年 10 月,成立商营客运汽车公司,到 1942 年,全市营运客车达到 60 万余辆。公路的发展,使得物资的迁移,大部分依靠 公路,居民的生活交通也更加依赖公路,促进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
2.2 铁路建设
成渝铁路:1936 年 3 月,成立“川黔铁路特许股份有限公司”,先修筑成渝 线及内江至自流井支线。1937 年春开工,计划 2 年半时间修完。后因抗战,仅 完成渝永(川)段部分工程。
綦江铁路:一条由土台到南桐至渡口的轻便铁路,主要解决矿石和焦煤的运 输。1940 年开始修建,1946 年成立綦江铁路局,1948 年建成从猫儿沱——五岔 ——綦江县城对岸大佛庙路段,全长 67km。
与之同时,有很多学者对重庆的抗战时期的城市发展建设进行了大量的研 究。张涛[2]回顾抗战时期以前重庆与长春城市发展史,包括重庆 1891 年开埠、 1921 年设商埠督办、1927 年重庆建市等时期城市建设管理与城市建设史;以及 长春宽城子老城、俄国宽城子铁路附属地、“满铁”铁路附属地、商埠地等区域 城市建设管理与城市建设史。谢璇[3]从重庆约开埠到自开埠、从军政到民政、从 商埠督办到新市制等多条线索,论述了重庆战前、战时、战后的近代城市演变过 程,揭示了重庆近代城市规划始于“以新市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的规划模式; 从“开埠时的外来冲击到设市后的局部规划、战时的应急规划和陪都的总体规划” 的规划发展过程;从“城市规划行政到防空城市规划、欧美规划理念导入、乡村 近代化建设、城市规划职业”的城市规划特点。李珊珊[5]以重庆市中央公园的空 间为研究对象,利用亨利列菲伏尔空间认识三维度的理论模型,从物质空间维度、 社会空间维度和观念空间维度三重维度对中央公园的空间演变进行梳理。郭小兰 [6]以重庆陪都时期的建设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第一手原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分 析,将制度、技术、人才、教育以及历史文物保护这五个方面作为主要框架体系, 来论述重庆陪都时期建设发展的进程。郭建[7]从范型的角度对近代中国人在中国 的城市规划活动进行研究,着重考察和探讨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源与流,以期 更清晰的把握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演变的历史脉络,总结近代城市规划实践的经验 教训,探求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演变发展的规律。黄玺[8]主要运用了目前历史文化 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基本研究理论了,在广泛地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大量
《都市计划法》:1939 年,国民政府立法院颁布《都市计划法》,规定城市 功能分区的划分,按住宅、商业、工业、行政、文化等特点规划设计;规划道路 系统与水陆交通;规划公用事业及上下水道;规划土地分区与使用;规划市区内 中小学及体育、卫生、防空、消防等公用地设置地点及环境生态保护等。[3]
《重庆市建设方案》:1939 年 12 月,成立“大重庆市建设期成会”,负责大 重庆的调查与计划工作。1940 年,制定《重庆市建设方案》。方案提出提出关于 城市建设、市政公用事业的幵发等发展计划,如确定市区建设计划、修建螺旋形 马路干线、修建地下隨道及过江铁桥、改善及增建交通工具等,开始战时城市建 设。[2]
4
重庆战时陪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水口 350 个,排水口 16 个,污水分别排入长江和嘉陵江。这些调研资料,为 1946 年重庆下水道的建设与整治提供了基础。
4 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
4.1 法规调控
限于本文篇幅以及资料搜集内容的不足,以下罗列一些重庆战时陪都时期相 关建设规划的法规以及一些机关结构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重庆 战时 陪都时期 城市规划建设
1 绪论
1.1 文献综述 近年来,有学者对于城市规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邹涵[1]采用文献调研、
实地调查、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回顾国际政治、经济流变背景下的 香港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城市规划实践的内容、规划管理机构的发展演变, 提出了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
3 旧城改造
1930-1940 年代,重庆城市的辖区面积增长了 3 倍多。[3]城市的迅速膨胀与 原有城市规划之间的矛盾,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对此,市政当局觉得以发展 城市道路、交通来带动城市发展和旧城改造,并对 1930 年代的城市规划作了较 大的调整。
3.1 市内交通
重庆道路狭窄,城市空间狭小,容易引起火灾。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 人口膨胀,临时住宅密集于城内,又缺乏公园、广场等疏散地,加重火灾的危险。 遭遇日机的轰炸,极易引起城市火灾的蔓延。这一时期的旧城改造,主要体现在 “御灾救火”的层面。其中,御灾主要表现在防御火灾的蔓延,通过开辟火巷改 善市内建筑密集的状况;救火主要表现在积极应对空袭造成的火灾,通过新建市 内马路沟通上下半城的联系,利于疏散和救火措施的实行。
XX 大 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重庆战时陪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学 院: 学 系: 专 业: 课程名称: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计 软 中国区域历史文化地理

201x 年 12 月 23 日
重庆战时陪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重庆战时陪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摘要
重庆抗战时期的城市发展建设有许多特色,现代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 研究。城市规划与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推动城市向前发展需要考虑的重点,本文结 合战时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旧城改造、城市规划与 建设管理、城市建筑等四个方面对重庆陪都时期的规划与建设进行发掘,以及其 分别对当时城市发展的实际作用进行说明。以史为鉴,为重庆今后的城市规划与 建设,建立具有地域意识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的历史依据,以 此更好地面对今天和明天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发展城市交通,开通 5 路公共汽车:①一路位于两江半岛的市中心,从朝天 门的过街楼经小什字、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中一路、中二路、中三路达于 上清寺、曾家岩;②另外四路在近郊,一路由两路口开往青木关、北碚;一路由 牛角沱开往小龙坎、沙坪坝、磁器口; 一路由牛角沱开往小龙坎、高滩岩、山 洞、歌乐山;一路在南岸,由海棠开往南温泉。
3.2 城外道路
以西郊(即两路口以西至沙坪、山洞、杨家坪一带)地区的开拓发展为重点, 相继修筑佛图关→新桥、佛图关→九龙坡、小龙坎→杨公桥、山洞→白市释等公 路,同时修建通往广阳坝、珊瑚坝、九龙坡、白市释 4 个机场的城郊道路。这样 一来,城市外部的交通条件得以改善,并促进卫星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3.3 公交线路
1.3 术语说明 (1) 战时,主要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在学术研究中也可扩展到新中国成立前,
即 1937-1949 年期间。[2] (2) 陪都,陪都是 1937 年 11 月到 1946 年 5 月期间重庆的称号。[3] (3) 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所谓
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适 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从而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并进一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 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 的工作。所谓城市建设是指政府主体根据规划的内容,有计划地实现能源、交通、 通讯、信息网络、园林绿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将城市规划的相关 部署切实实现的过程,一个成功的城市建设要求在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人工与自然 完善结合,追求科学与美感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 共赢。[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