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选修1高中历史第4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学业达标测评6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戊戌变法

教材整理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根源

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

(1)阅读教材P104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的材料,联系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想一想,他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提示】①其目的是利用古代圣贤、经典著作的影响力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

治学说,寻求救国理论。

②在顽固派旧势力还很强大,封建传统观念在许多人的思想中还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借用儒家学说和孔子作偶像对外进行宣传可以减少阻力和压力,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斗争策略。

③康有为的维新活动一开始就抱住孔子的理论权威和皇帝的政治权威,也表明他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尝试理解教材P105吴汝纶《天演论·序》中的材料的意思。

【提示】大意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无法抗拒的社会变化规律。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任天为治”、无所作为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只有发愤图强,“以人持天”、“与天争胜”,才能在竞争的世界上生存发展。

教材整理2戊戌变法的经过

1.开端——公车上书

(1)概况

①1895年春,《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立即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

②由于保守派官员的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里。

(2)影响

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②“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发展——强学会与《时务报》

(1)表现

①维新团体的建立:1895年,由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讲“中国自强之学”。1895年,康有为在张之洞的资助下,创办了上海强学会。

②维新报刊的创办:1896年,康有为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创刊后,由梁启超担任主笔,使其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2)影响:宣扬了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3.高潮——百日新政

(1)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组织机构: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其影响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3)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6月11

日到9月21日,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4)变法内容

①百日新政激起了不少普通绅民、下官小吏的参政热情。

②新政的许多内容切中时弊,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

4.失败——无力回天

(1)原因

①新旧势力的冲突日益尖锐:由于废除八股取士,读书人对变法掀起了一片反对声浪;“王照上书”事件使新旧势力的矛盾冲突趋向白热化。

②慈禧加快政变步伐:从新政之初,慈禧就做好了随时镇压的准备;随着变法的深入,慈禧加快了政变的步伐。

(2)概况

①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诛杀维新派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

②新政内容除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1)想一想,强学会有哪些作用?

【提示】 一方面联络官员中赞同变法或主张革新的人介绍西学,宣传维新变法,一时刷新了社会风气;但另一方面,强学会成员来源不一,逐渐出现了派系各异、政见不一的情况,内部矛盾越来越大,影响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2)想一想,支持变法的都有哪些人?为什么慈禧太后起初同意光绪帝变法?

【提示】 ①维新派和帝党。

②一种说法:是光绪帝当时陈述的新政方案对她刺激不大,且面临内忧外患,她也有心

革新政治、加强国力,故同意变法。另一种说法: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慈禧虽对光绪的夺权欲望、变法要求暴跳如雷,但她最终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先放手让光绪帝变法,在变法激起顽固派势力更大更普遍仇恨的时候,再下手解决。这种让权,也是慈禧被迫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是给光绪帝设下的一个新圈套,同时也说明光绪帝手中的权力是有限的。当然,光绪帝毕竟从慈禧口中得到可独自办事的承诺,并有第三者为证,又不能不对慈禧产生一种约束。

(3)“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人的献身精神?

【提示】二人的献身精神表现了维新志士为国家强盛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教材整理3戊戌变法的影响

1.性质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影响

(1)政治: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2)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3)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

(5)习俗: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