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选读之野草-风筝-课件·PPT

合集下载

鲁迅《风筝》ppt课件

鲁迅《风筝》ppt课件

病人病因: 。 “我”在二十年前不允许弟 弟放风筝,折毁弟弟的风筝, 二十年后,读了外国讲论儿 童的书,知道自己错了,想 要弥补自己的过错却没有成 功。
2015/9/15
下一页
风筝
15
分析病情: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同桌两人竞赛 ,每先找到一个正确答案可记一分,看 看四道题答完谁的分数更高。分数高者 即为胜出者,胜出者可到老师处盖一个 获胜印章。若不分胜负则两人都不盖章 。
2015/9/15
风筝
20
对症下药
认为玩物丧志,不允许儿童玩游 戏,这些观念在旧社会非常普遍,但 是如鲁迅般多年后还为自己的行为后 悔自责的并不多,你认为这是鲁迅有 何不同之处? 鲁迅先生善于自我反省,自我 剖析,知错就改。

2015/9/15 风筝 21
心病还需心药医,请同学们 写几句话,煲一剂心灵鸡汤,来 安慰一下作者。
2015/9/15 风筝 8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心理医 生doctor王。听张老师 说你们聪明热情,又助 人为乐。今天我的诊所 来了一名棘手的病人, 他竟然是大文学家鲁迅! 你们一定我帮帮我哟~
9
说病症 同学们齐读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说说 这位先生有何异常 之处。
10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 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 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 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 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 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 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
2015/9/15 风筝 18
治疗经历 对于早年的过错,“我”弥补的 方法有哪些?结果怎样? 方法一:送他风筝,同他一起放…… 早已有了胡子了。 结果: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整本书阅读系列鲁迅《野草》课件(共30张PPT).ppt

整本书阅读系列鲁迅《野草》课件(共30张PPT).ppt
我逃走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 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整本书阅读
《狗的驳诘》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 躺在自己的床上。
整本书阅读
主题思想
《野草》主题思想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着重表现作者一贯的战斗精神的;一类是着重表 现作者特定时期的内心矛盾的。就每一首散文诗 具体而言,绝大多数都同时交织着这两种情绪, 只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作品简介
《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 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 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其中也涵盖着生 与死、爱与恨、梦与醒、友与仇、过去与未来、 光明与
整本书阅读
作品简介
黑暗、爱者与不爱者、沉默与开口、希望与绝望、 爱抚与复仇、眷念与决绝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激 烈斗争又在斗争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整本书阅读
分篇简介
《这样的战士》描写了一个头脑清醒,坚持战 斗的革命战士的形象,并热情地予以礼赞。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描写了维护旧社会的 “聪明人”、“奴才”,以及想改变旧社会的 “傻子”。
整本书阅读
分篇简介
《腊叶》以“腊叶”自况,描写“爱我者的想 要保存我”的好意。 《淡淡的血痕中》描写“造物主”的怯懦。 《一觉》描写了“三·一八”惨案以后青年的 叛逆。
整本书阅读
创作背景
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时局 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段祺瑞政 府把持了北京政权后,中国陷入 了五四运动之后最黑暗的时期。 军阀政府“既摧残全国学生工人 争取自由运动,惨杀无辜。
又主使川湘桂粤东南东北数次战争, 扰害闾阎。”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 了逆转和挫折,《新青年》团体散 掉后,鲁迅有种在沙漠中孤军奋战 的感觉。

鲁迅_风筝_PPT课件

鲁迅_风筝_PPT课件

筝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弟弟 “我”
平时对风筝的态 张着小嘴、 笑柄、可鄙 呆看、惊呼、 度 跳跃
发现弟弟偷做风 惊惶、失了 愤怒、折断、 筝时 色瑟缩着 掷、踏 结 果 绝望地站在 傲然走出 小屋里
略说人物
2、当年“我”是个什么样的哥哥?弟弟是
个怎样的孩子?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人 物?
弟弟
哥哥
体弱多病(瘦弱) 惊呼、跳跃(痴迷风筝、天真活泼) 惊惶、失了色瑟缩着(软弱、胆小) 做出蝴蝶风筝(心灵手巧、聪明)
5、本文采用的是哪一种记叙顺序?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 顺序 、倒叙、插叙。
本文采用的是﹙插叙﹚。
研读共品(1-2段):

1、为什么“我”看见天上“一二风筝浮 动”竟会感到“惊异和悲哀”,我惊异 什么?悲哀什么? 2、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 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3、“精神的虐杀”在文中具体指哪件事?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
情?请你概述一下。
写作者小时候不让弟弟放风筝, 还毁坏了弟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中年时,看到外国一本讲论儿童的 书后很内疚,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
2、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用文中的词
回 答﹚
悲哀
3、“风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围绕风筝
主要写了那几件事? 线索作用,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三件事:
明确:
1、为什么说看见 “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 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 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 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 “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 “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 无法补过。 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 引出下文。

《风筝》ppt课件

《风筝》ppt课件

4.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 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 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5.为什么20年来毫不忆及?
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小兄弟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 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
6.为什么说心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
艺术特色
1.意蕴丰富 深刻 2.构思精巧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 显得亲切、真实。
3.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这首尾的照应是由实而虚由北京的风筝而想起故乡的春天; 又由虚而实,由回忆中的春天进入现实的严冬。
4.语言精当
5.联想的运用
联想作为一种写作方法,指在写某事物时又想到了与此有关的其 他事物,并把这些事物按一定方式写进文章。包括相似联想、相 关联想、对比联想、类比联想、因果联想、假设联想等。本文用 了相关联想,它指以某一事物作引子,引起与此事物有关的事物 的联想。如:《风筝》由看到冬季北京的风筝,展开联想,引起 如何扼抑童年弟弟放风筝的往事的回忆。
阅读5—8段:第三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 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2、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 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了 一种什么样的品质?
参考:
1、因为自己一向觉得管小兄弟是对的,见 到书上的道理才知道自己错了,觉得心情 沉重,对“我”来说是良心上遭受了谴责。 所以说“不幸”。 2、知错就改,勇于自责,反省
因为“我”知道还有补过的方法
7.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
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
耿耿于怀。
8.“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说明什么?

鲁迅《风筝》ppt课件

鲁迅《风筝》ppt课件

风筝
19
1、童年事件中,我与弟弟对待风 筝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2021/8/19
风筝
20
对象 比较点 平时对风筝的 态度 “我”发现弟弟 偷做风筝时
结果
弟弟
“我”
张着小嘴、呆看、 惊呼、跳跃
笑柄、可鄙
惊惶、失了色 瑟缩着
绝望地站 在小屋里
愤怒、折断掷、 踏
傲然走出
2021/8/19
风筝
21
3、(1)从表面,是因为我认为这是没 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2)从深层 意义看,是我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 对儿童无情压制和迫害的结果。
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 代202文1/8/19 学史上第一篇白话风筝 小说《狂人日记》4。
交流感知
1、了解作者和背景
鲁迅: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是“骨头最硬的人”。
作品: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16部。
风筝
29
学海拾贝
惟妙惟肖展动作 细致入微描神态 微妙复杂表心理
2021/8/19
风筝
30
亲情
亲情是 和煦的春风 黑夜的星光
亲情是 游子身上衣 慈母手中线
亲情是 心灵的港湾 生命的源泉
亲情是 父母温暖的怀抱 兄妹甜美的欢笑
亲情是 家乡古井水 家乡河坝泥
亲情是 意味深长的牵挂 血脉相依的思念
亲情是 夕阳中的牵手 晚风里的祝福
诀别: 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
笑柄: 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虐杀: 虐待人而致死。 瑟缩: 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兼抖动。
恍然大悟: 形容忽然醒悟。

《风筝》鲁迅教学课件PPT

《风筝》鲁迅教学课件PPT
传统玩具的创新与发展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对传统玩具进行创新 和改造,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
当代青少年成长问题思考
当代青少年面临的成长问题
学习压力、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问题是当代青少年普遍面临的 挑战。
青少年成长问题的成因分析
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影响。
解决青少年成长问题的途径
角色扮演:模拟民国时期家庭生活场景
场景再现
让学生扮演《风筝》中的角色,如“ 我”、小弟等,模拟民国时期的家庭 生活场景,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和经历。
情感体验
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感受文中“ 我”对小弟的愧疚和自责,以及小弟 对风筝的痴迷和无奈,加深对文本的 理解。
分享交流:谈谈自己童年趣事和感受
03
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强调儿童的主
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传统玩具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
1 2 3
传统玩具的种类和特点
风筝、陀螺、空竹等传统玩具具有独特的文化内 涵和民族特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玩具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玩具逐渐被边缘化 ,但仍有一部分人在努力传承和发扬传统玩具文 化。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 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句话通 过对比手法,将严冬的肃杀与春天的荡漾形成鲜明对 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束缚下的人性的渴望和呼 唤。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 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儿时的怀念之情,同 时也透露出对现实无法改变的无奈和悲哀。
文本解读与赏析
02

《风筝》2演示课件

《风筝》2演示课件
3、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被糟蹋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
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 心。
五、内容研讨(第三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 很重很重地堕着”?
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 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 以他设法补过,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 的就原谅自己。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 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 很沉重。
个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因为与妻子发生口角气跑了妻子,而当天妻子与她的情人双双被枪杀在床上,他成为最有杀人动机的嫌疑
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 犯,加上口吐莲花的律师,就这样,一个年轻有为的银行家被送了肖申克监狱。在监狱里发生了许多的事情,先是被老犯人们打赌,
第一晚谁会扛不住最先哭泣,最有权威的老犯人阿瑞看他白白净净,瘦瘦弱弱的样子,押了他两盒烟的赌注,第一次就让阿瑞输了赌
五、内容研讨(第一组)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 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 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竞在这样 的季节放起风筝来。“我”见风筝而悲哀, 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 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 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风筝
鲁迅
一、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 《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 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华盖集续篇》,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4.鲁迅《风筝》ppt课件

4.鲁迅《风筝》ppt课件

2、检查字词预习
shí huá ng sè shù
什物
丫杈
惊惶
伶仃
瑟缩
嫌恶
宽恕

chà lí ng dīng á n wù zhì nü è

虐杀
duò
可鄙


苦心孤诣
qiá o cuì mú
wúgōng ché ng
憔悴
6/27/2018
模样
蜈蚣
风筝
惩罚
7
3、解释下列词语。
伶仃: 孤独;没有依靠。文中指风筝少。 憔悴: 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此指风筝色彩黯淡。 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诀别: 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
风筝
11
2、“风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的作用
本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三件事。 一是:“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二是:“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 悔; 三是:“我”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3、本文采用的是哪一种记叙顺序? 答:插叙。(现在-过去-现在)
6/27/2018 风筝 12
6/27/2018
风筝
17
1 、童年事件中 , 我与弟弟对待风 筝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2、我对弟弟玩风筝这件事的态 度有着怎样的变化? 3.我为什么要抓坏风筝?
6/27/2018 风筝 18
对象 比较点 平时对风筝的态度 弟弟 “我”
张着小嘴、呆看、 笑柄、可鄙 惊呼、跳跃 惊惶、失了色 瑟缩着 绝望地站 在小屋里 愤怒、折断掷、 踏 傲然走出
6/27/2018
风筝
26
学海拾贝
惟妙惟肖展动作
细致入微描神态 微妙复杂表心理

《风筝》ppt课件

《风筝》ppt课件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 顺序 、倒叙、插叙。 本文采用的是﹙倒叙﹚。
语文课件
精读第一部分:
1、为什么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什么? 悲哀什么?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 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 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 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10、为什么说心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
因为“我”知道还有补过的方法
语文课件
11、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
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
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12、“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 补过,说明什么?
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 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 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 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 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 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语文课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 下。(要求:从时间、地点、事件、人物、情 感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用文中的词回 答﹚
3、“风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4、按照“现在—过去—现在”的思路,把课 文分为三部分。该怎样划分?
5、本文采用的是哪一种记叙顺序?
…………
语文课件
正音辨形:
什物 惊 惶 瑟缩 宽恕
shí huánɡ sè shù
丫杈 伶 仃 嫌 恶 可鄙
chà línɡ dīnɡ xián wù bǐ
掷 虐杀 堕 苦心孤诣
zhì nüè duò

鲁迅-风筝-教学课件PPT

鲁迅-风筝-教学课件PPT
⑴神态、动作; 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神态、动作; 画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任务卡一
⑵读第四段,你觉得哪些句子最生动形象地 体现了“我”的愤怒和弟弟的惊恐?
愤怒:即刻深受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 轮掷在地上,踏扁了。
傲然走出 惊恐:惊惶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细叁
读 作 品
云舒写·经典导读系统课程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作者当年不允许弟弟放风筝,还撕毁风筝、向弟弟发 火,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想要弥补时,弟弟却已 经不记得这件事,作者无法得到宽恕。
云舒写·经典导读系统课程
(2)第1——2自然段都出现了风筝,环境有何不同? 第一段写北京的冬季,风筝只有一二只。 第二段回顾故乡的春天,风筝满天飞,孩子遍地跑,一片春日祥和。
让阅读和写作成为
生活中愉快的一部分
云舒写·经典导读系统课程
任务卡二·参考
(6)我们为什么容易以为“我”就是作者呢?
因为第一人称更加真实、生动,更能让读者相信 文章内容。
兄弟完全不记得当初的事情了,“我”没有感到如释重负,反而心情依旧沉重,有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这是为什 呢?
人称
•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 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 者亲身的经历或者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
——周建人
云舒写·经典导读系统课程
任务卡二
(4)作者为什么把自己写的这么坏呢? 文章里的“我”代表了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很多家长
都和文中的哥哥一样,自以为是,不懂得尊重儿童的自由 ,不懂得理解儿童的天性。作者之所以把“我”写成这样 ,是要反映社会风气,起到警示作用。课文一再强调“我 ”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 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

鲁迅《风筝》ppt

鲁迅《风筝》ppt

一、听读感知: 1.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概 括。 2.写了一件什么事?
1.悲哀 2.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小兄弟最喜欢放风筝,“我”不 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 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 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 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 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不幸偶尔看到 心变铅块堕下去 想补过、讨宽恕 深深自责、严于自我解剖, 抛弃旧我、追求新我
惊讶 什么也不记得
A. 毫不抗争,麻木 B. 幼稚纯真,健忘
揭露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 天使”这一科学道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 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主题
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 此段有何作用?
虐杀nüèshā 宽恕 shù 恍然大悟 huǎng
yì 惩罚 ché ng 添刻 tiān 苦心孤诣 o cuì 憔悴qiá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人瘦弱, 面色不好看(色彩暗淡) 憔悴: 厌恶。 嫌恶: 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笑柄: 令人鄙视。 可鄙: 形容忽然醒悟。 恍然大悟: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苦心孤诣: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
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感情基调
2.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
哀”为什么?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 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 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六、合作探究:
答案:
二、读第三段;用波浪线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
弟: 最喜欢 张着小嘴 呆看出神 小半日 惊呼 高兴的跳跃 天 真 活 泼

《风筝》课件

《风筝》课件

背景知识: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 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
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 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 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 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 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 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合 作 探 究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 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明确:“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 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 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 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 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 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 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从这里 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因为始 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 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府城里的一家 姓周的家里。·· ·听人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家 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1881年9月 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
这棵树下,就是 鲁迅儿时经常玩 的地方。
什物 丫杈 掷
zhì
shí
huáng
惊惶 伶仃
瑟缩 嫌恶
duò
文章的感情线索:
惊呼 跳跃 惊慌 绝望 精神 虐杀
忘却
可鄙 气恨
悔恨
补过
悲哀
人物
对风筝的态度和行为
过后的感受

嫌恶、无情撕毁
负疚感、沉重
弟弟
喜欢、精心制作
全然忘却

抓断、掷、踏、

鲁迅《风筝》ppt上课用

鲁迅《风筝》ppt上课用



不幸偶尔看到 心变铅块堕下去 想补过、讨宽恕 深深自责、严于自我解剖, 抛弃旧我、追求新我
惊讶 什么也不记得
A. 毫不抗争,麻木 B. 幼稚纯真,健忘
揭露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 天使”这一科学道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 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主题
我爱弟弟吗?
手足亲情

悲 苦 无 奈 的 神 态 惊 恐 不 安 的 内 心
愤怒 即刻伸手 抓断、掷、塌扁 傲然走出
绝望地站 在小屋里
专 制 、 盛 怒
认为管是正当,自认 该罚。麻木
认为管的对,受封建家长制传 统的影响。
同情
四、1.读第五至十一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是如 何省悟和补过的以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 的神态。
五.既然基调是悲哀的,为何“故乡的风筝时节”却 写得很温和、鲜明? 1.交代了惊异的原因。 2.使往事的温和与现实的寒威互相映衬。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 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 此段有何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 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感情基调
《狂人日记》
文学常识
2、体裁 散文诗 3、出处《野草》(散文诗集)1927
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收入1924~1926 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 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 抗争。
4、写作时间 1925、1、24
生字及词语积累
筝 zhēng 蕾 lěi 堕duò 丫杈chà掷 zhì
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 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 ——鲁迅 善于自责和反省是一种美德 责任意识 不仅表现了我个人的悔恨,其中也包含着作者对这种普遍 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表示了对封建教育 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绝,并启发人们思考,从 而有所觉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