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_精品共118页文档
《教育学基础》ppt课件完整版
![《教育学基础》ppt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c9e0e2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e.png)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现代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含两个 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 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教育学与经济学相互关联,经济学为教育学 提供关于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投资与效益等 方面的理论支持。
2023
PART 02
教育的基本要素
REPORTING
教育者
教育者的定义与角色
教育者是指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 人员,包括教师、教育管理者等。他 们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引导、组织、 实施和评价等作用。
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生态环境对教育的制约 生态环境恶化对教育提出挑战,要求教育加强环境教育和 生态文明教育。
2023
PART 04
教育与人的发展
REPORTING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01
02
03
人的身心发展定义
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持续 进行的变化过程,包括生 理和心理两方面。
身心发展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发展 特点和需求。
德育的地位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 组成部分,与智育、体 育、美育等相互渗透, 共同构成全面发展的教 育体系。
德育的任务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道德行为,促进学生全Leabharlann 面、和谐发展。德育目标与内容
德育目标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 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教育学基础》PPT精品文档
![《教育学基础》PPT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2f59155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b9.png)
通过改变人口的职业结构、行业结构 和地域分布结构,促进人口的合理流 动。
教育可改善人口质量
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质量, 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 的协调发展。
教育与生态环境
教育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01
通过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
境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01
教育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为教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帮助教育学探讨教育的本质、
目的等问题。同时,教育学也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材料和思
想资源。
02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了关于人的心理发展、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理论支持
和实践指导。教育学则通过教育实践验证和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并
02
教育者的角色
包括教师、辅导员、教育行政人员等。
03
教育者的素质
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广博的知识、教育教学的能力、良 好的心理素质等。
受教育者
01
02
03
受教育者的定义
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 各类学校的学生。
受教育者的特点
具有主观能动性、独特性 和发展性。
受教育者的权利
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获得公正评价、得到尊重 等。
德育途径
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 实践、家庭教育等。这些途径相 互配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德育 教育体系。
德育方法与途径的
关系
德育方法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具体 手段,而德育途径则是实现德育 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教Biblioteka 评价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08
教育评价概述
教育评价的定义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 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72fd6ec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2.png)
教育学基础一、引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在我国,教育学基础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梳理教育学基础的相关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参考。
二、教育学基础的概念与内涵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为基础,关注教育实践,探讨教育与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
2.教育学基础:教育学基础是指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它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分支学科,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3.教育学基础研究:教育学基础研究是指对教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研究。
它关注教育现象的本质、教育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旨在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育学基础的理论体系1.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本质、目的、价值、方法等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探讨教育与社会、个体之间的互动。
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等方面,为教育实践提供心理依据。
3.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教育制度、教育公平等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与社会结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互动,探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经济效益等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投入与产出、教育市场、教育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经济依据。
四、教育学基础的发展趋势1.跨学科研究:随着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增加,教育学基础研究逐渐呈现出跨学科趋势。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教育与其他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的交叉研究,以揭示教育现象的多元规律。
2.实证研究:教育学基础研究越来越注重实证研究方法。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调查、统计分析等手段,收集和分析教育数据,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41875785ec3a87c24028c48e.png)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 教育者的地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处于领导, 控制和执教的地位.但是,这一地位并不是教育 成效的可靠保证,只有在受教育者接受了教育者 的要求,并付出努力后,要求才能转化为现实. 受教育者的地位: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处于 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只有受教育者把 外部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学习成长需求时,或者善 于作出自己的选择时,他才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 人.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广义的教育学与教育科学同义,即专门研究教育的科学或学 广义的教育学 问. 教育学体系的总体结构 1,宏观层次——理论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哲学,教育史学…… 2,中观层次(1)部门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 初等教育学,学前教育学,特殊教育学…… (2)边缘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 教育经济学,教育政治学…… (3)教育活动与过程: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 教师论,学生论…… 3,微观层次——应用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统计学, 教育卫生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学科教育学(语 文教育学,数学教育学,美术教育学……)
(6)教育的本质理解 关于教育的本质的不同观点: (A)教育是上层建筑. (B)教育是生产力. (C)教育部分是上层建筑,部分是生产力. (D)教育是特殊范畴. D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传授知识或传递社会经验的工 具.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社会化.
2教育的要素和教育活动的要素 (1)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 容与教育物资. 教育者的概念:-----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教育者的概念 (A)广义的教育者: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 专职和兼职的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 有明确目的,独立进行的自学活动的受教育者.(B) 狭义的教育者:指学校教育的教育者.主要指具有一定 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 (C)装有程序的机器人. 受教育者的概念:-----现在多用学习者. (A)广义的受教育者:几乎人人都可能成为受教育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 教育者.(B)狭义的受教育者:指在学校教育中,获 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对象,即学生.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7fc0450f0740be1e650e9acb.png)
2、教育的基本要素
观点之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 观点之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物 资 —— 《教育概论》(叶澜著) 观点之三(本书的观点):教育者、学习者、教育 影响
观点之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 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措施——指为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 括教育内容及手段。(具体解释详见该书第30页) ——《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
中国的理解
甲骨文对“教”“育”的解释。 在我国最早将“教”和“育”合成一个词进行使用 的教育家是孟子,在《孟子· 尽心上》中有这样一句 话:“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所 言三乐,是指哪三乐呢?作以简单解释。) 我国古籍对教育一词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修道之为教”。——《中庸》 “教也者,长其善,救其失者”。——《学记》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说文解字》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学习教育学? 2、教育学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列举各阶段的主 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工业社会的教育
a、现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 b、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渐走向结合,教育的 生产性日益突出 c、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及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教 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
a、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b、教育的功能将得到重视 c、教育的国际化、本土化趋势明显 d、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 的基本理念
教育学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教育学概述 教育功能 教育目的 教师与学生 课程 课堂教学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学生评价
完整 教育学基础
![完整 教育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a7e991a3f524ccbff12184f2.png)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层次:1.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2.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
3.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4.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5.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积极的精神活动6.教育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7.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形式8.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的起源(分析)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勒图尔诺(第一个研究教育起源的人),认为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基础。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它是在人类的群体劳动生产过程中,把个体和群体积累的劳动经验、成果、技巧,有意识、有目的的传给下一代,延续人类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本质与争论工具论和本体论⏹工具论认为教育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工具而存在的,具体而言,教育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柏拉图、孔子、康有为、梁启超),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工具(舒尔茨、斯宾斯),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巴格莱)。
⏹本体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焕发人的天性,培养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个个性,使之成为完人。
(亚里士多德)平等论和成层论⏹平等论:教育是实现社会平等地途径,通过教育,必定能使人去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平等。
(卢梭)⏹成层论:认为教育不仅不能实现社会平等,反而为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提供了一架梯子,维护了固有社会阶层并使之适度合法化。
(鲍尔斯)西方教育学的发展(选择)(一)孕育期古代哲人对教育的认识为教育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古希腊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的“产婆术”、柏拉图(Plato,约前427-前347)的《理想国》等。
(二)诞生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enius,1592-1670)的《大教学论》(1632),英国哲学家洛克(J.Locke,1632-1704)的《教育漫话》,卢梭(J.J.Rousseau,1712-1778)的《爱弥尔》,裴斯塔洛齐(J.H.Pestalozzi,1746-1827)的《林哈德与葛笃德》(1781-1787)明确提出要“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为教育学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学基础完整版
![教育学基础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44d0f3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f.png)
教育学基础完整版一、引言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
教育学的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基础完整版是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教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材,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学的优秀成果,结合我国教育实际,为学习者提供了一本权威、实用的教育学教材。
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通过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4. 教育的内容:教育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即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体育教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5. 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式。
6. 教育的制度:教育制度是指国家为实施教育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包括教育体制、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等。
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问题,探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探讨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3.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探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 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探讨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
5. 教育技术学:研究教育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技术手段,探讨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6.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探讨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7. 德育论:研究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问题,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8. 体育论:研究体育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问题,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9. 美育论:研究美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问题,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教育学基础(完整版)
![教育学基础(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516829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0.png)
02 教育的基本原理
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本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传递知识、技能、价值观等,促进个体发 展和社会进步。
功能
教育具有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包括促进个体认知、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发展;社会功能包括传承文化、促进社会流动、维护社会稳定等。
教育的目的与价值
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 不断的动力。
教育政策的实施
教育政策的实施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试验、全面实施等步骤。同时 ,还需要建立政策实施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以确保政策的顺利执行和有效实施。
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教育制度是教育政策的载体
教育制度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制度基础。教育政策需要依靠教育制 度来得以实施和推广。
混合研究方法的常用技术
混合研究方法常用的技术包括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实验研究与观察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 结合等。
混合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
混合研究方法适用于处理复杂的教育问题,特别是需要全面揭示教育现象的研究领域。然而,混合研究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方法整合的难度和数据处理的复杂性等局限性。
提出儿童情感发展的八个阶段,每个阶 段都有其特定的情感危机和发展任务, 需要得到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VS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认为人的情感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 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 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这些需求按照优先 级依次得到满足。
社会化发展理论
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
强调社会交往对于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认 为个体通过语言和行为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 流,逐渐形成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教育学基础全套课件
![教育学基础全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490a821284ac850ad0242d2.png)
[1]奴隶社会的教育 ❖学校的产生及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体脑分工;
文字的产生。 ❖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教育的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等级性、宗教性;有了较系统的教育体 系;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
3.现代教育
➢资本主义教育:建立了近代教育
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2.西 方
➢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
即教育是指引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发展。
(二)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本质特征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 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教育的定义
➢教育有广义、Leabharlann 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 一切活动。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的概念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的教育)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 :孔子、韩愈、朱熹、颜元等 ➢代表作 :《论语》《学记》《师说》《语录》等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
➢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 ➢代表著 :《理想国》、《雄辩术原理》
3 .当时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等其他学科中 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因而只能是 萌芽阶段
教育学基础(完整版)
![教育学基础(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5558c3aee06eff9aef807a5.png)
教育的功能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个体的先天性(遗传基因)素质 可能性、不确定性
LOGO
内发论(孟子;格塞尔)外铄论(洛克;华生)多因素论 社会环境的决定性影响(环境因素) 大环境(自然与社会) 小环境(家庭、学校) 个体活动(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教育的功能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人的发展动因之一——内发论
教育的功能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人的发展动因之一——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即环境的刺激和要求 •洛克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可以任人涂抹。
LOGO
•华生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 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通过外力强制约束才能弃恶从善。 外铄论主张教育应由外入内,教育用以改造人,他人影响 与学校教育是塑造人的良好方式
学校如何培养出向善的孩子:德育 学校如何管理学生:班主任工作
教育学基础——课程简介 如何学习教育学
课上:看、听与理解 课后:看教育著作与教育电影 集中:复习课件中的内容提纲
LOGO
考试:应知应会加案例分析
表现:能从专业视角理解和指导教育活动
教育与教育学
许红敏
QQ723235554
教育与教育学 何为教育
教育规律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教育规律理论化整理出能反应教育规律的科学理论供教育者学习与参照学习教育理论识读教育规律教育理论目的化改变现存的教育活动创造出符合主体价值追求的教育活动新形式运用教育规律到教育实践中去教育规律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建立教育活动的观念模型在理论指导下教育主体在头脑中构想的关于未来教育活动的目的和计划说课的方式教育理论技术化把基础性理论转化为应用性理论把应用性理论转化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c5c3d3020740be1e650e9ac6.png)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 P21、广义: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一切社会活动(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对象多层次;形式多样化。
2、狭义:专指学校教育。
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其智力和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
二、本质:P2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具有:1.永恒性 2.历史性(阶级性) 3.相对独立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P2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四因素构成的。
四、起源:P4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教育最早产生于(A )学校最早产生于( B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P9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研究目的: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性学科。
)六、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P10、11《学记》(中国春秋末年) 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教育专著;它是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学经验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的基本规律:制约教育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促进现代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人口和生态功能现代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1.教育的政治功能 P21培养人才、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政治民主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P18---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目的和内容2.教育的经济功能P25-27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生产科学技术知识、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经济要发展,教育需行。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1d006ee89b89680203d825ad.png)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3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达尔文)心理起源说(孟碌)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4 农业社会教育特征: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学校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工业社会教育特征: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脱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发挥的作用的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教育特征:学校将发生一系列的改革;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被全面了解;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成为将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5 教育学的作用: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觉,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获得大量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理论视野;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二章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是教育系统教育活动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2教育功能的类型:个体功能(本体功能) 社会功能(工具功能)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显性功能(按照教育的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行动中出现与之相符的结果)隐性功能(指非预期的具有强大隐藏性的功能)3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的功能: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教育促进社会的个性化的功能: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4 教育对文化的功能:保存、选择、融合、创造。
教育对经济的功能:教育通过劳动力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教育通过生产科技促进经济发展。
教育对政治的功能: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促进社会民主化。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ff7c9270011ca300a6c39062.png)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含义: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是社会文化知识,生产生活经验传递的基本途径。
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广义教育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是众多教育形态的总称。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2.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论(2)生物起源论(3)心理起源论(4)劳动起源论3.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1)原始状态的教育,指人类从最初的教育萌芽到原始社会末期这一历史时期的教育,具有非独立性,原始性,无阶级性的特征(2)古代教育,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文化载体的丰富,如语言文字系统的出现,古代学校逐渐出现。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3)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教育,表现为进步性和落后性并存,但开创了欧洲近代教育的先河。
(4)近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民主化终身化全球化信息化特征:a.鲜明的生产性b.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c.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c.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 d.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机构和专业设置,教育的内容和手段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体制,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和效果等产生重大影响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
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2.教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功能经济:(1)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物化”(3)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政治:(1)教育培养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2)教育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3)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文化:(1)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3)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人,而人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些特点决定了人的独立性,从而决定了教育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