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 一课三学:《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文技法
语文教案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掌握写作技巧
语文教案 -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掌握优秀写作技巧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的学习一直被认为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除了常规的阅读、写作、默写和口语练习外,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扎实的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和语法理解上,加上不断的练习和细心的指导,才能形成一个好的写作习惯和良好的写作习惯。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提高。
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读懂题目后,仔细思考应该怎么写,包括思路、时间、材料选择等方面。
在写作前,先进行头脑风暴,明确思路。
笔者建议在写作初期,可以通过分析优秀作品进行引导,让学生将自己的写作方式和优秀作品进行比较,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也有责任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检查和评估。
在写作过程中,尤其是初中生或初中的学生往往有写一半就草率作罢、随意涂改的习惯。
作为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设置时间计划、按时间节点分阶段完成写作、复查、润色等。
掌握优秀写作技巧掌握优秀写作技巧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
要让学生明白,优秀作品的背后是大量练习和反思的积累。
明白作品的背后,总有一个不断努力和完善自己的作者。
雅思、托福等英语考试的写作素材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考试还是日常写作,选择合适的素材是提高写作技巧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不断锻炼、练习和手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时采用讲故事的方式。
例如,通过描述一个事情的具体细节和背景,使读者沉浸到故事中去,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味道,体验到故事人物的情感和经历。
通过故事的呈现,能够使读者对文章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实现写作的意图和目标。
总结掌握优秀的写作技巧,需要在心理和技能方面多方考虑。
除了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外,还要引导他们不断反思,加强对读者的感观体验,并增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语文教师还应该积极推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扩大电子教材素材、鼓励阅读等充实课堂内外的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1.教学重点
-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所传达的面对困难要勇敢、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克服的积极态度。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强调这一主题,确保学生能够领悟到课文的内涵。
-语文知识点的学习:包括生词、短语、重点句子以及修辞手法的掌握。如“蜿蜒”、“攀爬”等词语的意思,以及文中“每走一步,都是一个新的开始”等经典句子的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应用课文中的道理。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实验操作和成果展示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然显得拘谨,不敢大胆尝试。针对这一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最后,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课堂总结环节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的思考价值。这说明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但在回答问题时,我可能没有做到充分启发学生思维,导致他们的回答不够深入。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写作技巧的运用:分析课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教学难点
-生词和短语的理解:部分生词和短语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如“悬崖”、“石级”等,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语境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区分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让学生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效果,并在练习中尝试运用。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14、走一步,再走一步
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
。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
“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
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⑫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
,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
返回目录
(11)mù sè( 暮色 )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 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12)他用非常正常的、ān wèi( 安慰 )的口吻说道:“要吃 晚饭了。”
(13)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línɡ luàn( 凌乱 )的岩石……然后令人jīng yà( 惊讶 )的是,我 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他大声问道。
⑨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⑩“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
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
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⑪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
觉
返回目录
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
(2)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yàn juàn( 厌倦 )了
玩弹珠。
(3)“我们走吧!”有人fù hè( 附和 )着。
(4)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tū wù( 突兀 )地耸
立在岩石中。
(5)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cēn cī bù qí( 参差不齐 )的矮
树丛和臭椿树苗。
返回目录
(6)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pēng pēng( 怦怦 )地跳动,我努 力往上爬着。 (7)他们开始cháo xiào( 嘲笑 )我,发出嘘声,然后继续向 上爬…… (8)我往下看,感到阵阵yùn xuàn( 晕眩 )。 (9)我听见有人在kū qì( 哭泣 )、shēn yín( 呻吟 )。 (10)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huǎng hū( 恍惚 ) ,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内容赏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内容赏析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
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
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
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
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
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
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再看五个孩子。
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
其他四个孩子呢,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记叙的周密值得借鉴。
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文章多处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3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3一. 教材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第四单元的第14课,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何将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克服并最终成功的故事。
通过讲述故事,让学生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一些简单的文章。
但面对复杂的情节和深层次的道理,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畏惧和逃避心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内涵。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教育法:以情感人,以情促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教师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工具。
2.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进行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2.呈现(10分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和句子,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课标、考点分析:新课标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同时考纲要求学生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学情、教材分析:第四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第四单元第三课,主要告诉学生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
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有理想有干劲,但是不得不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足无措,或怨天尤人,或畏缩不前。
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的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能条理清晰地复述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2. 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生活哲理,鉴赏课文中故事推理的感悟美3. 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
4. 激起战胜艰难险阻的决心,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能条理清晰地复述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2.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生活哲理,鉴赏课文中故事推理的感悟美。
教学难点:1.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
2.激起战胜艰难险阻的决心,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观看《海底总动员》尼莫负气涉嫌片段视频。
师:同学们观看完有什么感受?生1:父亲马林很爱孩子,尼莫很叛逆。
生2:父亲马林比较胆小,尼莫右鳍短小,所以游技不好,尼莫负气遇险,没有自己先想办法逃跑,而是喊救命。
父亲立马冲过去帮助孩子解决困难。
师:父亲马林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在一场意外中妻子珊珊和大部分孩子都被鲨鱼吃掉,只剩下唯一的儿子尼莫。
尼莫先天不足,右鳍发育不良,马林生怕尼莫涉险,尼莫一有困难,他就立马出现帮忙解决。
面对困难,这对父子是这么解决的,那么遇到困难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来一起寻求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作者在事件中蕴含的深层人生哲理,需要教师引导和解读。
-写作手法的运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并模仿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写作手法,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进行突破。
-情感共鸣与迁移:学生可能难以将课文中的情感体验迁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中,需要教师设计相关活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章的情节、主题和作者面对困难的态度。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角色扮演活动对学生的影响较大,他们能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活动中过于紧张,导致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最后,关于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方面做得还不错,但仍有学生表示对某些内容存在疑问。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计划在课后设置答疑时间,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精读与理解,分析文章的叙述顺序和作者的情感变化,掌握文章主题和寓意;学习并运用本课的生字词,如“悬崖”、“沮丧”、“昂首”等;探讨作者面对困难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感教育;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传达人生哲理;通过小组合作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写法指导
二学“小段铺展式”笔法
• “小段铺展的式”笔法在“两块式”结构中用语 第一块。即:记叙这一块由短小的细密的 段落铺展而成。有时甚至一句话就是一段 话。用“小段铺展”之法写成的文章,其文面 的重要特点是段落短小细密,其内容的重 要特点是细节描写简洁而又充分,文意明 晰,其表达效果是读起来给人一种流畅清 新、一气呵成的感觉,给人一种散文小品 式的韵味。
三学“顺势插入式”技巧
• “顺势插入”,就是在叙述中自然而然不露痕 迹地插进景物描写或人物描写,也可顺势 插入抒情和议论。其作用是深化与优化文 章的表达,使文章更加细腻,更有故事的 味道。《走一步,再走一步》 Nhomakorabea作技 巧借鉴
一学“两块式”结构
所谓“两块式”结构,就是文章中的一块内容主 要是“记叙”,一块内容主要是“抒情”或“议论”。 或者记叙在前,抒情或议论在后;记叙生动 细腻,抒情或议论生动简明;记叙着眼于表 现人和事,抒情或议论着眼于点示文中故事 的意义或者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本文,第一段就用了较多的篇幅写了一次 攀崖、下崖的“经历”。第二块是全文的最后一 段,写的是“经验”。作者在文末抒发了自己的 感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备课组:初中语文备课组执笔:备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生字词;复述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技能目标:学会体会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德育目标:感悟人生哲理,指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字词,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感悟人生哲理,指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
教学方法:7·12模式。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环节:一、德育专题:二、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童年生活”的短文。
读一读发生在悬崖边上的故事,也许你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一想作者的这次经历,也许你对战胜胆小有新的认识;体味一下作者这次经历的感悟,你体会蕴含在故事中的道理。
2、明确目标(1)掌握并落实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并了解作者(2)复述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合作探究3、布置任务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1)交流分享收集的资料,梳理归纳生字词。
(2)初读课文,按时间顺序口头复述课文故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给课文分段)。
(4)课文第一部分能否删掉?为什么?4、小组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布置的任务。
5、(教师)检查指导。
教师随堂指导。
(三)释疑解惑6、(师生)释疑解惑。
教师帮助小组解决有疑惑的地方。
(四)梳理归纳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交流相关资料。
(2)本文主要讲述了:在57年前费城7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内德、杰利等小伙伴一起去爬悬崖,由于我体弱多病、胆小,被困崖上,最终在父亲的指导下成功脱险的经历。
(3)(1-6)决心爬崖(7-15)遇上困难(16-22)终于解决(23)事后有感(4)不能。
因为这一部分首先“呼应内容,作好铺垫”。
比如,交待天气的“闷热”,不光是引发后面爬悬崖情节的要素,天气的“闷热”令人烦躁,也预示着后面事态额发展;其次“引发悬念,激发兴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通过设定一个目标,让学生体验如何将大目标分解为小步骤,并逐一实现。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面对困难不知所措的情况?”比如,学习上遇到一道难题,不知道从何下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的方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的基本概念。《走一步-再走一步》讲述了面对困难时,如何分解问题、逐步解决。这是对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启示,也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心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主人公如何将攀爬悬崖这一巨大困难分解为一步一步的小目标,最终成功克服困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思维训练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文章主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走,再走一走》写作特色指导
《走一走,再走一走》写作特色指导
1、描写准确恰当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
文中人物的语言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各自的性格。
如“我”的胆怯、父亲的耐心细致,都在文中有恰到好处的描写。
“我”的动作、心理使得整个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景物描写的交代、渲染、衬托作用,都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2、叙事技巧娴熟
本文在叙事中注意前后照应,注意设下伏笔,使得文章记叙周密。
“我”的病弱在文中前后照应。
文中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有匠心,杰利叫我“别做胆小鬼”、杰利的不放心都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本文采用倒叙的笔法,用笔俭省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起因。
结束回忆也用笔干脆利落,这样一起一收与正文浑然一体。
3、小中见大,哲理深刻
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读。
就选材而言,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
这样的小事,无论对哪个人而言都是比比皆是。
小事的升华得益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平白却富有冲击力和音乐感的标题表述方式,当然也得益于作者对人们常规思维的突破:人们常常习惯目光长远,却常常忽视“走一步”与“再走一步”对困境中的人生巨大的支撑力量!
4.以孩子的口吻叙事使本文更适于孩子们阅读。
无论情节叙述、心理描写还是语言风格都属于孩子们。
这篇文章也给那些成人化的学生作文提供了优秀的反例,它让人深思:对孩子而言,到底什么事才是有意义的“事”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4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今天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效果还不错。大多数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分享在面对困难时的感受,这为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打下了基础。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稍显拘谨,可能是因为对课堂氛围还不够放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b.分析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小事情(爬悬崖的经历)来反映大道理,包括对环境、心理、动作的细腻描写,以及文章结构的安排。
c.词汇与句式学习:重点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如“攀爬”、“沮丧”、“一步一个脚印”等,并能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d.阅读链接:通过推荐阅读《爬树的故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阅读策略和人生哲理应用到新的文本中。
c.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理解作者面对困难时的心理变化。
d.体会“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哲理,培养勇敢面对困难、逐步克服困难的精神品质。
e.阅读链接:推荐阅读《爬树的故事》,拓展学生对类似主题的理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理解:通过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深入领会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第4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分享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精神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
2.教学难点
(1)文章主旨思想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如何将这一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针对这一难点,教师可通过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联系自身经历,实现思想上的共鸣。
(2)对课文写作技巧的掌握,尤其是如何将这些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模仿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并运用这些技巧。
(3)克服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容易产生的恐惧、焦虑等心理,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师可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鼓励、分享经验,共同突破心理障碍。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在小组中缺乏主动性。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鼓励他们在小组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总结回顾环节,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某些内容存在疑问。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我决定在课后设置一个答疑时间,让学生可以随时向我提问,以便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课文主旨思想的把握总体上还是比较好的。他们在讨论面对困难时,能够结合自身经历,认识到勇敢、坚持的重要性。但在写作技巧的掌握方面,我觉得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景物描写、心理描写方面,学生们的表现并不是很理想。
人教部编版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作用,能够解释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案例,并能够进行比较和分析。
3. 学生能够通过教学培养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作用,能够解释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案例。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作用,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作用,激发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详细介绍“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其含义和应用场景。
3. 分析:让学生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案例,深入理解其价值和意义。
4. 体验:通过模拟“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解决问题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作用和效果。
5. 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6. 拓展:介绍相关历史背景和人物,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7.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文章,记录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分享自己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详细介绍“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其含义和应用场景。
2. 对话: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3. 体验:通过模拟“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解决问题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作用和效果。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走一步,再走一步”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案例,鼓励大家互相交流和学习。
5. 实践: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等实践,加强学生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课件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走一步,再走一步
你能办得到的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能办得到的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再走一步
毫无信心
顿生信心
信心大增
小悬崖:走一步,再走一步——脱险
大人生:走一步,再走一步——取得成功
巨大的成就感
根据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板书围绕文章的内容组织进行, 分清层次,对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提取板书。最后总结结论,引起 重视。整个板书内容紧紧围绕中心,突出结构层次,逐层概括推进,明 确主旨。
1.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酷热”? 明确:开头一自然段主要写孩子们为什么想到去爬悬崖。写天气的酷热, 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即酷热使人烦躁,小伙伴就厌倦了 正在玩的游戏,从而想到很久没有爬悬崖。
2.“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 梢下,夜幕开始降临。”“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 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这两句话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明确: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我”的恐惧心理。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播放儿歌《蜗牛与黄鹂鸟》。
同学们,生活中,困难总是无时无刻都在的,只要我们努力克服,就 没有过不去的坎。就如歌词里的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 上爬;等“我”爬上,葡萄也就成熟了。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 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 中寻求启示吧。(揭示课题)
板块四、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根据阅读提示中的“讲述了自己从冒险 到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明确文章由“冒险—遇险—脱险 ”三部分构成。再次默读课文,勾画文中标志这些情节发展的语句 ,理清故事情节。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文技法指导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文技法指导七年级————本周二我们学习了自读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讲了作者悬崖脱险一事,以及从中学到的影响作者一生的经验。
这篇课文从多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作文技巧方面的借鉴,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很有指导意义。
一、“两块式”结构平时我们指导学生写记叙文,一部分是叙述,一部分是抒情或议论。
记叙在前,要叙述一件完整的事情,要有记叙六要素,叙述中着重表现人物或事件;结尾抒情或议论点明文章的中心,侧重表达你从这件事情中获得了什么有益的启示、哲理、经验等等。
而本文就是一篇很好的范例。
二、心理刻画的方法平时我们学生作文,写自己的心理,通常是“我想:……”对自己的心理直接描写,而本文中对心理的刻画则用了多种方法。
为了让学生自己体会,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爬悬崖过程中心理有什么变化?请用这个句式回答:“句运用了描写方法,写出了作者的心理。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速读课文,圈点勾画,自己做批注。
在学生回答时,我及时在黑板上总结:心理刻画的方法:1、直接进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心理;2、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心理;3、运用神态描写、人物感受表现人物心理;4、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5、运用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这样一节语文课,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赏析课文,还学会了写作的方法,一举两得。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于是在周三的作文课上,我一进教室就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看同学们兴致高涨,我接着说:“下周三要进行期中考试。
”学生们一下子就炸了。
我待他们静下来之后就抛出了问题:“你们听到这个消息是什么心情?请用学到的刻画心理的方法说一段话,表现自己的心理。
”三分钟后我提问,学生的答案有“听到期中考试的消息,我很紧张。
”“听到期中考试的消息,我深吸了一口气,心里很平静。
”我边听边让学生点评用了那些描写方法,最后评出写的最好的。
如七三班杨凯博:“窗外蓝天白云,阳光明媚,本来就是一个乐天派的我,心情那叫一个好。
部编版人教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自我观课报告
《走一步,再走一步》自我观课报告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寓理于事,富有启发性。
在教学中,我能把握住文体特点,并结合学情有效地组织教学;能立足文本,钻研教材,指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阐述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注意阅读技能的训练。
这节课教学中突出的特点是:1、能根据课标和文章体裁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从体裁上说,它属于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为,知识目标:能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领悟文章的主旨。
能力目标:能通过对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等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尝试,敢于冒险的精神。
学会克服畏难情绪,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是把握故事情节;通过对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是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学会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现象,获得不同的感悟和体验。
我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确定教学目标。
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悟、去谈,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教学课堂在阅读教学中,我用了浏览、跳读、品读、齐读等方法。
通过“浏览”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同时完成了对生字词的疏通。
“跳读”时,因为给了学生很具体的阅读要求,让学生有选择地读,所以这一环节紧凑有致。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主题又很深,所以靠45分钟的课堂把一节课的精华呈现给大家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我选择了爬悬崖和下悬崖这两部分进行“品读”。
先以“爬悬崖”这一部分做示范,指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感受文中的“我”的心理活动。
然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下悬崖”的部分。
在品读的基础上,再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的第二个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三学:《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文技法
——“读美文、学作文”系列之四
说明:本学习内容适用于记叙一件小事的作文。
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写童年生活的短文。
文中回忆的故事是:小时候,瘦弱胆小的“我”与同伴们攀上悬崖后不敢下来,后在爸爸的指引下“我”一步一步地走下了高高的悬崖。
这篇课文,从多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作文技巧方面的借鉴。
起码可以让我们“一课三学”。
一学“两块式”结构
所谓“两块式”结构,就是文章中的一块内容主要是“记叙”,一块内容主要是“抒情”或“议论”。
记叙在前,抒情或议论在后;记叙生动细腻,抒情或议论生动简明;记叙着眼于表现人或事,抒情或议论着眼于点示文中故事的意义或者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本文,第一块用了较多的篇幅写了一次攀崖、下崖的“经历”。
作者写道:
……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第二块是全文的最后一段,写的是“经验”。
作者在文末抒发了这样的感受: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这是比较典型的“叙议结合”、“一事一议”的文章结构。
二学“小段铺展式”笔法
“小段铺展式”笔法在“两块式”结构中用于第一块。
即:记叙这一块由短小的细密的段落铺展而成。
有时甚至一句话就是一段。
用“小段铺展式”之法写成的文章,其文面的重要特点是段落短小细密,其内容的重要特点是细节描写简洁而又充分,文章明晰,其表达效果是读起来给人一种流畅清新、一气呵成的感觉,给人一种散文式的意味。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开始时的叙述:
……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
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
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
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
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
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
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
这样形式的表达,比起那些用大而长的段落进行叙说,显得简洁、秀美而有抒情意味。
三学“顺势插入式”技巧
“顺势插入”,就是在叙述中自然而然不露痕迹地插进景物描写或人物描写,也可顺势插入抒情或议论。
其作用是深化与优化文章的表达,使文章更加细腻,更有故事的味道。
《走一步,再走一步》对“我”的描写,最成功的地方是心理的刻画。
作者在细节描写中不断地插入描写“我”心理状态的句子,有的直接进行心理刻画,有的用“感受”来表现心理,有的用动作行为来折射心理,生动微妙地表现了“我”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变化。
如写“石架经历”的这一部分,加横线的都是非常自然的顺势插入的心理描写: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
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
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
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
得到的。
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
“看见了。
”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
不要担心下一步。
听我的话。
”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我顿时有了信心。
“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我又照着做了。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
”我想。
倘若对全文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文中的心理描写是这样的丰富细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它)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我听见有人啜泣……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些心理描写真实、生动、细腻,它们连点成线,起伏于文中,成为故事发展的一条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