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哲学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第四届全国中学学科思维导图评比大赛获奖名单

第四届全国中学学科思维导图评比大赛获奖名单
因式分解思维导图及拓展 四边形知识链
因式分解思维导图 坚持党的领导 经济与社会
《人口与人种》思维导图 《第九课思维导图 消费的结构化知识 集合 数学文化 高中力学知识结构图
产业区位因素 问题研究 实体店何去何从 公民基本权利
徐阳曦 周佩 叶泽 张多多 郭淇凯 梁镨月 刘丽 吕广秀 李卉 韩瑾 李娟 李爱莉 杨艳 殊小燕 杨腊清 马镇东 黄晶 陈林芳 陈孝杰 叶成杰 叶成杰 王敬伟 杨俊昊 郭红娟 董兴华 李蓉 徐悦 罗威 陈玲 林海凤 吴杰侠 付雅琪 聂兴文 陶光辉 张画花 郑远博 隋晶莹 晏金洁 梅玉蝶 赖柳成 潘友谊 朱佳炜
“第四届全国中学学科思维导图评比大赛”获奖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姓名 张洪艳 吴燕芳 佟志玲 刘一良 黄喻晶 陈静文 陈静文 边长亮 边长亮 陈瑜 路伟琦 于芳 刘雪莲 刘婷婷 杨腊清 庞敏 张兴莲
顾成云 杨叶
徐应梅 王勇 成友权 肖练 刘晓玲 邢成双
邓钧 古婧瑶 江涌芝 罗玉婷 罗德秀 马安晶 黄晶 孙玲
长沙县泉塘中学
长沙县泉塘中学
甘肃兰州永登县第二中学
中考数学专题——隐形圆 细胞分裂
树立法治意识 政治生活主干知识体系一览图
中东的资源 对勾型函数 简易方程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巧学例证法 辩证唯物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青春飞扬 平行四边形 中国古代农业
有理数 《鸿门宴》文言文基础知识
你的压力大吗? 高中物理常见的四类基本运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知识点总结
作品名称 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国基本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思维导图 初中地理期中期末复习方法思维导图 实数及其运算 指针式多用电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维导图 高中政治必修二思维导图 高中物理能量思维导图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铁、硫) 氯及其重要化合物 铁及其重要化合物

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以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为例

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以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为例

四、结论
总的来说,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价值。它不 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 性。通过使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他们 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建议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广泛推广和应用思 维导图。
2、课堂讲解阶段
在课堂讲解阶段,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梳理和讲解。首先,教师 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呈现,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节点和线条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培养学生 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图像和色彩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思维导图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例如,在《生活与哲学》中,学生们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将“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等哲学观点进行对比和关联,更清晰 地理解这些概念。同时,他们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去分析各种哲学理论的发展历 程、代表人物及其影响等,从而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四、结论
三、思维导图有助于改善学生的 笔记习惯
三、思维导图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笔记习惯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往往采用线性笔记方式,这种笔记方式很难处理 大量的信息。而思维导图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在《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中,学生可以通过创建树状结构的思维导图,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呈 现出来,使笔记更加有条理和系统。这样的笔记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记忆知识点,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一、引言
一、引言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的知识整理和思维激发的工具,已经在全球范围内 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 和社会观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提高思想 政治课的学习效果,一直是教育界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思维导图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并以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为例进行具体 阐述。

(最新修订版)高中政治思维导图(共60张)

(最新修订版)高中政治思维导图(共60张)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第六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七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八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九课 走近国际社会
第十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十三个显著优势既然是被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显著优势”,那就 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为此,《决定》提出了十三个“坚持和完善”, 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五课 企业与经营者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第三单元修三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高中政治详细思维导图
必修1、2、3、4
必修一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特别说明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 简称《决定》),从十三个方面指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 优势,其中就包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原文如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在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教材中,第一单元为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世界是如何被认识和理解的,同时探索真理的概念和内涵,并通过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思想研究,引导学生明确真理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涉及到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更具有多元性和启发性,旨在培养学生对世界和真理的探索和追求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是如何被认识和理解的,掌握真理的概念和内涵。

2.通过对柏拉图的思想研究,明确真理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对世界和真理的探索和追求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1.世界的认识和理解2.真理的概念和内涵3.柏拉图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学生讨论3.个案分析4.开放式问题解决四、教学流程1. 思维导图展示1.利用思维导图展示世界、真理与柏拉图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世界和真理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和真理的关系。

2. 世界的认识和理解1.通过讲解和学习相关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是如何被认识和理解的。

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和真假的辨别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真理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个案分析,通过讨论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3. 真理的概念和内涵1.通过讲解和学习相关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真理的概念和内涵,重点是真理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真理是不断进化和发展的,不应该以偏概全,而是应该到更广阔的视角和角度来看待事物。

2.结合柏拉图的思想和现实案例,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真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4. 柏拉图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1.通过讲解和学习相关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柏拉图的思想和哲学理念,重点是他的观点在哲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全套高中政治思维导图word清晰打印版

全套高中政治思维导图word清晰打印版

全套高中政治思维导图(清晰打印版)•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第八课财政与税收•国家财政•征税和纳税•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面对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宗教政策•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和宗旨•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完整版)必修四哲学思维导图(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必修四哲学思维导图(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3)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的含义区别: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4)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领域的规律和奥秘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

(1)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 存 在 决 定思维:唯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于 哲第二 课<一>思维( 意识) 和存在(2) 基 本形态一、是什么:学 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基本问题(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 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思维决定存在: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务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思维能够认识存在:可知论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 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3)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一、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第三课2、真正哲学史社会变革的先导(1)哲学可以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哲学可以预见未来、指明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的历史条件(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哲学2、基本特征(1)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2)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展观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 毛泽东思想(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1、物质的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新教材第二单元政治必修四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思维导图分享

新教材第二单元政治必修四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思维导图分享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探索认识的奥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认识与实践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是客观的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真理都是具体的。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思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唯物史观揭示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的动因,它指出: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高三必修四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三必修四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三必修四知识点思维导图一、数学1.1 函数与方程1.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1.1.1 定义域与值域1.1.1.2 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1.1.1.3 反函数与复合函数1.1.2 初等函数1.1.2.1 幂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1.2.2 三角函数及其性质1.1.2.3 函数的图像与变换1.1.3 方程与不等式1.1.3.1 一元二次方程1.1.3.2 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1.1.3.3 系统方程与参数方程1.2 解析几何1.2.1 平面直角坐标系1.2.1.1 点的坐标与距离公式1.2.1.2 直线的方程与性质1.2.1.3 圆的方程与性质1.2.2 空间解析几何1.2.2.1 空间直角坐标系1.2.2.2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方程1.2.2.3 空间几何体的体积与表面积1.3 概率与统计1.3.1 概率论基础1.3.1.1 随机事件与概率的定义 1.3.1.2 条件概率与独立事件1.3.1.3 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 1.3.2 统计初步1.3.2.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3.2.2 描述性统计量1.3.2.3 抽样与估计二、物理2.1 力学2.1.1 运动的描述2.1.1.1 位移、速度与加速度2.1.1.2 圆周运动与曲线运动2.1.1.3 相对运动2.1.2 力的作用2.1.2.1 牛顿运动定律2.1.2.2 万有引力定律2.1.2.3 摩擦力与弹力2.1.3 动量与能量2.1.3.1 动量守恒定律2.1.3.2 机械能守恒定律2.1.3.3 功与功率2.2 热学2.2.1 热现象2.2.1.1 温度与热量2.2.1.2 热传递方式2.2.1.3 热膨胀2.2.2 热力学定律2.2.2.1 热力学第一定律2.2.2.2 热力学第二定律2.2.2.3 热机与制冷机2.3 电磁学2.3.1 静电场2.3.1.1 库仑定律与电场强度2.3.1.2 电势能与电势2.3.1.3 电容与电容器2.3.2 电流与电路2.3.2.1 欧姆定律与电阻2.3.2.2 串联与并联电路2.3.2.3 电功与电功率2.3.3 磁场与电磁感应2.3.3.1 磁场的描述与作用2.3.3.2 电磁感应定律2.3.3.3 交流电与变压器三、化学3.1 无机化学3.1.1 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3.1.1.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1.1.2 元素的电子排布3.1.1.3 周期律的应用3.1.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3.1.2.1 离子键、共价键与金属键 3.1.2.2 分子的几何形状3.1.2.3 分子间力与氢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美好生活的向导(哲学的概论)
1、产生: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的功能
(1)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2)真正哲学的任务: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人生,用睿智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
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区别: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具体科学领域的规律和奥秘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3)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的含义
(4)哲学与具
体科学的关系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
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
思维能够认识存在:可知论
一、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马克思主义
哲学
2、基本特征
(1)毛泽东思想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它的物质性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1、物质的概念
1、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方法论: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秘
1、物质的概念
1、物质的概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特征: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3、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形式)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
一、实践观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特征:
反复性: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普遍性
条件性:
客观性
世界观:联系是普遍的二、真理观
世界观: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联系是有条件的
原理(世界观):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原理(世界观):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系统的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普遍性:
含义: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我们要敢于承认、分析和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特殊性:
含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略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表现:A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的基本属性:
(1)主次矛盾:
含义: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关系:A.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B.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A、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
主要矛盾;B.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次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含义: 两点论指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
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指在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把握住矛盾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关系: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 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1)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这是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点:
(1)内涵:
①辩证法对于现存的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了否定;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②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是从它暂时性方面去理解的;
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方法论:
树立创新意识
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破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1)区别: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2)联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
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




寻觅社会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
(1)内容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1、价值的含义: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的价值: (1)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3)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客观条件)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主观条件)
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1)联系观:含义 特征 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④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2、价值观: (1)价值和价值观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含义 特征 要求 (4)树立创新意识: 辩证否定观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创新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2)真理观: 含义 特征: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方法论: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矛盾观 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发展观: 普遍性 实质 趋势 ④状态 1、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决定 反作用 (2)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决定 反作用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