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学考试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害的定义:所谓灾害是指某一地区,有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所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人生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至超过该地区抗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

社会现象。

灾害的三因素: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

灾害的分类(按成因):自然灾害,人为自然灾害,人类及社会灾害。

B按成灾过程——突发性灾型、缓发型灾型

2、灾害分类的意义

(1)有利于灾害监测,有利于灾害预警预报

(2)有利于制定防灾减灾规划

(3)有利于对不同灾害损失的灾害评估

(4)有利于历史灾害资料的定量化分析

灾害学内容:包括灾害运动学、灾害成因动力学、灾害预测学、灾害防治对策学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定义:自然地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

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就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

内涵:致灾机制和灾害后果,人为作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作用

地质灾害从根本上讲是受地壳运动的控制

1999年世界地球日(4月22)主题:防治地质灾害

地震:当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部岩层塌陷、火山喷发等发出震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或地面上与震源正相对的地方。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个地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中区:震中附近的地区。

震源深度: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较浅时,波及范围较小,破坏程度较大;震源深度较深时,波及范

围较大,而破坏程度较小。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M,其数值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图来确定的地震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及各种建筑物造成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与震级大小、所在地与震中的距离以及岩土性质有关。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然而距离震中距离的不同,却有不同的烈度。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而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及各种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

破坏程度,它与震级大小、所在地与震中的距离以及岩土性质有关。

地震波包括:体波和面波。体波包括纵波(P 波)、横波(S 波)。面波包含(瑞雷波和洛夫波)

纵波最快,横波次之,而面波最慢,横波破坏性最强

地震集中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又称欧亚地震带)

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中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1>多(地震多,频度高),大(强度大),广(分布广),浅(震源浅)。

<2>时、空分布不均匀,强度不均匀。

地震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3种主要类型,此外还有水库地震、爆炸地震、油

田注水地震等。

活动断层根据上下两盘相对运动方式可分为走滑型、正断型和逆冲型。走滑型活动断层为两盘沿平行走向滑动,正断型活动断层指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逆冲型是地震发生在两个地块平行边界,或一个地块相对另一个下落的断面上。

水库蓄水诱发地震原因:<1>水的重量增大基岩载荷。<2>水对地层和断裂的物理化学作用。 我国的地震预报思路:(1)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思路。(2)源兆和场兆的思想。(3)源的过程追踪

和场的动态监视相结合的思想。(4)“块、带、源、场、兆、触、震”协同的思想。

抗震设防的水准:(1)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

害或不需要修理仍可使用。(2)第二水准,。。。相当于。。。,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

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3)第三水准,。。。高于。。。。。,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

生危机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建筑设防标准:甲类建筑,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乙类建筑,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丙类建筑,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

丁类建筑,仓库、人员较少辅助建筑。

地震中地表的破坏(1)地裂缝。(2)喷砂冒水。(3)地表下沉。(4)河岸、陡坡滑坡。 海啸:海啸是由突然发生的地壳运动导致一波或是一波接一波的海水移位现象。

预防措施:工程性措施,主要包括地震预测预报、地震转移分散、工程抗震。

非工程性措施,

包括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做好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建立地震灾害保险制度。

滑坡,指那些构成斜坡体的岩土在重力作用下失稳,沿坡体内部的

一个或几个软弱结构面(带)做整体性下滑的现象。

滑坡成因:内因,地质结构地形地貌造成岩体滑动力超过抗滑力;

外因,降雨、地震、冲刷等。

滑坡的整治措施:减重、反压、排水、抗滑挡土墙。

滑坡地域分布:我国第一第二过渡带。

崩塌,巨大的主体或岩层,因长期经受风化侵蚀或震动作用脱离母体,

在自重的支配下,突然而猛烈地从高陡处滚翻倒低的地方,成为崩塌。

成因: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地质构造是内因;

大气降雨及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等为外因。

分布:西南,黄土高原(也可与滑坡相同)

崩塌防治:1遮挡,2拦截,3支挡,4护墙、护坡,5镶补沟缝,6刷坡(削坡)。

崩塌和滑坡的区别(1)斜坡角度不同,崩塌大于50°而滑坡小于50°。

(2)运动本质不同,崩塌是倾倒、坠落,滑坡是剪切滑动。

(3)运动现象不同,崩塌物常成锥形零乱堆积于山坡脚,而滑坡物常具有良好外部

形状和整体性,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