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学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1.自然灾害的定义和特征2.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常见类型:地震、风暴、洪水、干旱、火灾等3.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二、地震1.地震的定义和形成原因: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2.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3.地震的破坏和影响: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4.探测、预测和防范地震的方法和技术5.地震对灾区的影响和重建工作三、风暴1.风暴的定义和形成原因:气候和地理条件2.风暴的分类和常见类型:飓风、台风、龙卷风等3.风暴的破坏和影响:房屋受损、农作物被毁、交通中断等4.风暴的预测、预警和防范措施5.风暴对人类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四、洪水1.洪水的定义和形成原因:降雨和地形条件2.洪水的分类和常见类型:江河洪水、山洪暴雨等3.洪水的破坏和影响:农田被淹、城市内涝、流域生态破坏等4.洪水的预测、预警和防范措施5.洪水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五、干旱1.干旱的定义和形成原因:气候和地理条件2.干旱的分类和判定标准:气象干旱、农业干旱等3.干旱的破坏和影响: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4.干旱的预测和监测方法5.干旱对农业、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六、火灾1.火灾的定义和形成原因:火源和可燃物2.火灾的分类和常见类型:森林火灾、住宅火灾等3.火灾的破坏和影响:房屋烧毁、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等4.预防火灾和灭火的方法和技术5.火灾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七、自然灾害的应对策略和救援工作1.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和救援措施2.自然灾害的减灾和防灾工作3.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和经济损失4.国际合作和社会力量参与的重要性5.心理危机干预和重建工作的重要性八、自然灾害的意义和启示1.自然灾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应对能力2.自然灾害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启示3.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性4.资源利用和城市规划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应对措施5.社会安全和公众教育的重要性。
灾害学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一、名词解释①灾害:灾害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生活社会具有危害后果的事件或现象。
②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营力为主要原因的自然灾害。
即在地质营力作用下,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的现象和过程。
③灾变分级:对灾害活动程度的分级称为灾变分级。
灾害活动程度主要指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和活动场次。
④灾度分级:对灾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分级称为灾度分级。
灾害损失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灾害活动程度;(2)、受灾体易损程度。
⑤崩塌:斜坡岩土体中被陡斜的张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的现象和过程。
⑥滑坡:指斜坡上的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发生的水平滑移为主的现象和过程。
⑦支撑技术:在危岩体下部设置支撑体以限制危岩下坠的防治技术。
⑧锚固技术:锚固技术是指采用普通(预应力)锚杆,锚索,锚钉进行危岩治理的技术类型。
⑨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前部作为主滑段,中后部作为牵引段的整体性较差的滑坡,存在多级滑坡面,从前部逐渐向后部贯通。
⑩推移式滑坡:滑坡体中后部分作为主滑段,前部分作为阻滞段的整体性较好的滑坡,滑动面单一,完整,从后部逐渐向前贯通。
11 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根据灾害在灾害链中的位置,灾害又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1)、原生灾害:原生灾害指的是在灾害链中最早发生,起主导作用的灾害。
(2)、次生灾害:次生灾害指的是在灾害链中所有由原生灾害诱发的其他灾害。
(3)、衍生灾害:衍生灾害指的是由于人们缺乏对原生灾害的了解,或受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影响等,造成的盲目避灾损失、以及人心浮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的灾害。
12 高位支撑: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超过4.0m的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13 低位支撑: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低于4.0m的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灾害学复习资料

灾害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① 灾难:灾难是指自然或人为发生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产生有害后果的事件或现象。
②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营力为主要原因的自然灾害。
即在地质营力作用下,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的现象和过程。
③ 灾害分类:灾害活动的分类称为灾害分类。
灾害活动的程度主要是指灾害活动的强度(或规模)和数量。
④灾度分级:对灾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分级称为灾度分级。
灾害损失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灾害活动的程度;(2) . 受影响身体的脆弱性。
⑤崩塌:斜坡岩土体中被陡斜的张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的现象和过程。
⑥ 滑坡:指岩土体在边坡上沿贯通剪切破坏面水平滑动的现象和过程。
⑦支撑技术:在危岩体下部设置支撑体以限制危岩下坠的防治技术。
⑧ 锚固技术:锚固技术是指用普通(预应力)锚杆、锚索和锚杆处理危岩的技术类型。
⑨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前部作为主滑段,中后部作为牵引段的对于完整性较差的滑坡,存在多级滑坡面,由前向后逐渐渗透。
⑩推移式滑坡:滑坡体中后部分作为主滑段,前部分作为阻滞段的整体性较好的滑坡,滑动面单一,完整,从后部逐渐向前贯通。
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后,往往会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
这种现象被称为灾难复发或灾难链。
根据灾害在灾害链中的位置,灾害又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1)主要灾害:主要灾害是指最先发生并在灾害链中起主导作用的灾害。
(2)、次生灾害:次生灾害指的是在灾害链中所有由原生灾害诱发的其他灾害。
(3)衍生灾害:衍生灾害是指由于人们对原始灾害缺乏了解,或受到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的影响,导致盲目避险损失、人员流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引发的灾害。
12高位支撑: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超过4.0m的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13低水平支护:危险岩体底部与受载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小于4.0m的支护称为高水平支护。
灾害与防灾减灾复习资料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④两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此;⑤板块移动发生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或海洋;⑥板块相撞挤压处,形成山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山脉。
灾害特点1.灾害成因背景复杂我国地形和地质构造都很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
我国处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交绥地区,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
2.灾害种类多我国灾害主要有:洪涝、台风、冰雹、霜冻、雪灾、地震灾害、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火灾等。
3.灾害频率高、强度大4.灾害群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们常常在某一时间段或某一地区相对集中出现,形成众灾丛生的局面,这种现象称为灾害群发性。
5.地域分异明显各类灾害在地区上交织发生,但相对以某一主导灾害为核心,伴生其它自然灾害。
旱灾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黄土高原;水灾多出现在七大流域中下游沿河两岸;台风多见于东南沿海,雪灾、寒潮大风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内蒙高原;沙暴多发生在西北地区。
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西南三大地震带上。
滑坡、泥石流集中以西南地区最盛。
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E与震级M有下列关系:logE=11.8+1.5M因此,震级每增大一级,地震的能量就大101.5(约31.6)倍,震级每大二级,地震的能量就大103(1000)倍。
一、中国是地震灾害损失最惨重的国家1.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2.与美国、日本相比,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国家既没有地震区划图,也没有正式发布抗震建筑规范,在建筑质量方面缺少标准,建筑质量差。
地震时人员伤亡主要是由建筑物倒塌造成的。
高质量的建筑物能够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
3.灾害意识差,依赖思想严重。
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的自救、互救的能力,十分重要。
自然灾害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灾害: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事件或现象。
灾难: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损失与后果。
灾害地理学: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灾害的类型、发生机制和分布规律,以及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对自然灾害进行预防与控制的科学,是自然灾害学与应用地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原生灾害:即主发灾害,是灾害链中最先出现的灾害。
次生灾害:由原生灾害诱发的灾害,是灾害链中后来出现的灾害。
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变现象,是产生于山地沟谷或坡地上的水与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组成的固液两相流体。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屑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向下坡整体滑动的现象。
地震:地壳任何一部分的快速颤动叫地震。
震中:地震发生在地下深处,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离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地方叫震中。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烈度:是表示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台风:台风是指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32.6m/s)的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产生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旋涡称为热带气旋。
洪水: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漫滩的溢流现象。
洪水强度:洪水强度:一次洪水过程的洪峰流量。
洪峰流量是指一次洪水过程中通过某一监测断面的最大流量。
洪水频率:指某一洪峰流量出现的累积频率。
即在多年时期内,等于或超过某一洪峰流量的洪水可能出现的次数。
也可折合成每一年内可能出现的频率,以百分数表示。
其倒数称为重现期。
洪水重现期:指某一洪峰流量等于或大于一定数值,在长时期内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的概念。
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超长波长和周期的大规模海水行波。
思考题:1、自然灾害与地质灾害有何不同?自然灾害(Natural Hazards)指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事件或现象。
灾害学复习题

灾害学复习题灾害学复习题灾害是指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的事件。
灾害学是研究灾害的起因、发展、影响和应对措施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灾害学的复习题,帮助我们加深对灾害学的理解。
1. 什么是自然灾害?列举三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事件。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和台风。
地震是地壳发生断裂和震动所引起的现象,造成房屋倒塌、土地滑坡等灾害。
洪水是降雨过多或河流水位上涨导致的大面积淹水,对农田、城市和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破坏。
台风是一种强大的热带气旋,伴随着强风和暴雨,引发风灾和水灾。
2. 什么是人为灾害?列举三种常见的人为灾害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人为灾害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事件。
常见的人为灾害包括火灾、交通事故和工业事故。
火灾是由于火源、可燃物和氧气三要素同时存在而引发的灾害,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交通事故是由于交通规则违反、驾驶不当等原因导致的车辆碰撞或人员伤亡事件。
工业事故是由于工厂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原因引发的事故,造成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
3. 灾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描述每个因素的影响。
灾害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指自然界的地理、气候、地质等条件,如地震、洪水等。
人文因素指人类的活动和行为对灾害的影响,如城市规划、建筑结构等。
社会因素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等对灾害的影响,如贫困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和救援能力。
4. 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请简要描述每种措施的作用。
灾害的防治措施包括预防、减轻和应对三个方面。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公众意识和加强建设规划等,旨在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减轻措施包括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防洪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旨在减少灾害发生时的影响。
应对措施包括灾害救援、紧急救助和灾后重建等,旨在减少灾害发生后的损失和恢复重建。
5. 灾害管理的原则是什么?请简要描述每个原则的作用。
灾害学考试重点

灾害学考试重点1.灾害:某一地区由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致超过该地区抗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社会现象。
2.灾害三要素: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3.灾害的成因分类:自然灾害人为自然灾害人类及社会灾害4.地震:俗称地动,当地下某处岩石突然破裂或因局部岩层塌陷、火山喷发等发出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的地面运动5.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6.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或地面上与震源正相对的地方7.震源深度: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8.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9.烈度:地震对地面及各种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10.震级与烈度的区别联系:11.地震波:体波(横波纵波)面波(瑞雷波洛夫波)。
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横波破坏力最强12.地震带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13.我国地震活动的特点:多大广浅(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最基本的特点是时、空、强度(分布)分布不均匀性14.地震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还有水库地震爆炸地震油田注水地震15.活动断层按相对运动方式分为走滑行(断层两盘块体沿平行走向滑动)逆冲型(上盘相对上升)正断型(上盘相对下降)16.地震分析预报的科学思路:1)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思路2)源兆与场兆的思想3)源的过程追踪与场的动态监视相结合的思想4)块、带、源、场、兆、触、震协同的思想17.建筑抗震设防的分类:甲(重大建筑,地震中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经国家批准)乙(地震中可尽快恢复)丙(一般工农业民用建筑)丁(次要建筑仓库人员少的辅助建筑)18.抗震设防三个水准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受损害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害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急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19.减轻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 1. 工程性措施:地震预测预报地震转移分散工程抗震。
自然灾害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1、相比其他星球,地球具有哪些特点使它适合人类居住?(1)首先,地球距日距离适中,不太近,也不太远。
这样就有利于接受适中的光照,给植物提供太阳能,让其自如利用进行光合作用。
而且太阳能够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此外,太阳辐射还能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运动的主要动力。
所以,地球距离太阳适中的距离,使地球得到稳定的太阳光照,是适合人类居住的重要条件。
而其他的星球,距日距离不是太远,就是太近。
(2)其次,宇宙上的行星运动都有相同的特点: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并且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这也就形成了地球安全的空间运动轨道,有利人类生存。
这是地球适合人类居住的外部条件。
而地球自身也拥有优越的、其他星球不具备的生命存在条件。
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
生命的活动需要的能量是通过新陈代谢供给的,而过冷或过热的环境都不利于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也就不利于生命的正常活动。
所以,适宜的温度是生命活动必需的。
对地球上的生命而言,大气层保护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
而地球上有合适的大气和重要的大气层保护。
它可以挡住来自宇宙空间强烈的紫外线,让地球上的生命免遭伤害;它可以挡住大部分撞向地球的陨石,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它可以使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均匀散发,避免了地球温度的剧烈变化(3)生命都离不开水,地球上有充足的水分,也为生命提供了适合生存的条件。
(4)地球是太阳中唯一具有板块构造的行星。
正是板块构造把构成生命基础的营养物质和其他物质送进行星内部,然后再回到地表。
(5)地球是唯一拥有一个氧气占五分之一的大气圈的行星。
这种氧气是由单细胞生物在漫长的历程中产生的,他反过来刺激了多细胞生物的演化。
2、什么力量驱使地球内部产生高温,地球通过什么方式和外部进行热量交换?原因:地球内部最高的温度在地核中,温度产生的原因是万有引力的作用,使地球内部物质挤压,压缩后产生的高温。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以及地球转动和其他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
灾害学概论复习题

自然灾害学概论复习题1、地球约99.99997%大气圈的质量集中在离海平面km的大气圈之中,有人这个位置看作地球和外界空间的边界,把它叫做线。
2、地震发生原因最基本的假说是假说。
3、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判断依据。
4、对于所有的自然灾害而言,灾害越大,发生的频度越。
5、狭义的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6、海啸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海啸,也叫做本地海啸,另一类是海啸。
7、我国是崩塌和滑坡比较的的国家,其造成的危害有、、、等。
8、气象学中把沙尘暴分成四个等级,分别为、、、和。
9、提供了火山和地震的能量,来自的能量导致了台风(飓风)灾害的产生,而是产生泥石流和滑坡灾害的主要原因。
10、根据板块学说,绝大多数地质活动都集中在板块边界上,按照两个板块沿边界发生的相对运动可以把板块边界分成发散边界、、三类。
11、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有三种:、、。
12、灾害是指那些由于、或的原因,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
13、全球四大沙尘暴发生地有中北非、、、。
14、海啸有海啸波的、、等特点。
15、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一般有地形条件、和水文气象条件;完整的泥石流的流域包括形成区、和。
16、震源深度是指,当其他条件相同时一般情况下,震源越,造成的破坏越大。
17、地震波主要包括和两大类。
18、标度地震大小最基本物理量主要有和两种。
19、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防治原则是,而对于我国的滑坡和泥石流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一是,另一是中国东部山区、低山丘陵和平原过渡带上。
20、以下哪个不都是减灾的非工程性措施?A、灾害救济与社会捐助B、灾害保险与基金修建大坝C、灾害立法灾害教育D、灾害规划灾害风险管理对策21、()一次洪水过程中通过某个测站断面的最大流量,称为__________。
A、洪峰流量B、洪水总量C、洪水历时D、洪水过程线22、()台风属于下列哪一种天气系统?A、热带气团B、热带气旋C、热带反气旋D、温带气旋2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海底生成年代越新的部分应当位于下列哪个边界?A、转换边界B、汇聚边界C、发散边界D、活动边界24、()下面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吗?一般地下核试验产生的地震波波形和天然地震产生的地震波波形是一样的25、()从世界自然灾害统计来看,下列自然灾害中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的是哪个?A、地震B、气象.洪水C、火山D、冰雹26、()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当地时间8月29日清晨6时10分,飓风“卡特里娜”裹胁狂风暴雨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登陆,登陆时风速达到了每小时145英里(约233千米),淹没新奥尔良市的数个居民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灾害地质学 复习

一、观点(分):灾祸: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时期当地的人类集体及其财富遇到严重威迫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致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遇到不行忽略的影响。
地质灾祸: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各样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祸性地质事件。
一般以为,地质灾祸是指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损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富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易损性:是指受灾体遭到地质灾祸损坏时机的多少与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
由受灾体自己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受灾体价值损失率:是指受灾体遭到损坏损失的价值的比率,它是易损性评论的重要内容。
灾祸敏感度:指在必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评论区内人类及其财富和所处的环境对地质灾祸的敏感水平易可能遭到危害的程度。
间接损失:指一场灾害中第二次序产生的结果,如灾祸引起的饥谨、疾病、生产冷清、失业增添以及精神损害等。
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连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其影响多是无形的,很难用钱币来估计。
承灾能力:指人类社会对地质灾祸的预防、治理程度及灾后的恢复能力。
地震: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在岩石圈内的能量忽然开释,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周围流传惹起的地面的快速抖动。
地震波:地震震源开释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流传出来。
分为面波和体波震级:地震自己能量的大小(是指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A)的对数值)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以及各种建筑物的影响或损坏程度等震线:在地形图上注明地震时各地烈度,而后把烈度同样的地址用曲线连结起来,即可构成等震线图基本烈度:指某一地域在此后一按限期内(50~100年)可能遭受的地震最大烈度。
实质上是中长久地震预告在抗震、防震上的详细估计。
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范围内,地壳表层出现的各样震害及损坏现象地震监测:是地震预告的基础,经过布设测震站点、先兆观察网络及信息传输系统供给基本的地震信息,进而进行地震预告及防灾减灾决议火山先兆:火山活动常陪伴着地下热异样过程、地区应力场变化和火山物质的迁徙,出现的各样环境异样变化斜坡地质灾祸:体积巨大的表层物质(岩、土体)因为地震、降水、风化等原由失稳,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运动,对沿途的建筑、人员、田地形成较大损失的地质灾祸倒塌: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忽然离开母体崩落、转动、聚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灾害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①灾害:灾害就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得,对人类与人类生活社会具有危害后果得事件或现象。
②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就是指以地质营力为主要原因得自然灾害。
即在地质营力作用下,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得资源、环境发生严重得现象与过程。
③灾变分级:对灾害活动程度得分级称为灾变分级。
灾害活动程度主要指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与活动场次。
④灾度分级:对灾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得破坏损失程度得分级称为灾度分级。
灾害损失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灾害活动程度;(2)、受灾体易损程度。
⑤崩塌:斜坡岩土体中被陡斜得张裂面分割得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得现象与过程。
⑥滑坡:指斜坡上得岩土体沿着贯通得剪切破坏面,发生得水平滑移为主得现象与过程。
⑦支撑技术:在危岩体下部设置支撑体以限制危岩下坠得防治技术。
⑧锚固技术:锚固技术就是指采用普通(预应力)锚杆,锚索,锚钉进行危岩治理得技术类型。
⑨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前部作为主滑段,中后部作为牵引段得整体性较差得滑坡,存在多级滑坡面,从前部逐渐向后部贯通。
⑩推移式滑坡:滑坡体中后部分作为主滑段,前部分作为阻滞段得整体性较好得滑坡,滑动面单一,完整,从后部逐渐向前贯通。
11 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出一连串得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得连发性或灾害链。
根据灾害在灾害链中得位置,灾害又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
(1)、原生灾害:原生灾害指得就是在灾害链中最早发生,起主导作用得灾害。
(2)、次生灾害:次生灾害指得就是在灾害链中所有由原生灾害诱发得其她灾害。
(3)、衍生灾害:衍生灾害指得就是由于人们缺乏对原生灾害得了解,或受某些社会因素与心理影响等,造成得盲目避灾损失、以及人心浮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得灾害。
12 高位支撑: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得绝对高度超过4、0m得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13 低位支撑: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得绝对高度低于4、0m得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灾害学考试复习资料

灾害的定义:所谓灾害是指某一地区,有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所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人生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至超过该地区抗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社会现象。
灾害的三因素: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灾害的分类(按成因):自然灾害,人为自然灾害,人类及社会灾害。
B按成灾过程——突发性灾型、缓发型灾型2、灾害分类的意义(1)有利于灾害监测,有利于灾害预警预报(2)有利于制定防灾减灾规划(3)有利于对不同灾害损失的灾害评估(4)有利于历史灾害资料的定量化分析灾害学内容:包括灾害运动学、灾害成因动力学、灾害预测学、灾害防治对策学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定义:自然地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就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
内涵:致灾机制和灾害后果,人为作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作用地质灾害从根本上讲是受地壳运动的控制1999年世界地球日(4月22)主题:防治地质灾害地震:当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部岩层塌陷、火山喷发等发出震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或地面上与震源正相对的地方。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个地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中区:震中附近的地区。
震源深度: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较浅时,波及范围较小,破坏程度较大;震源深度较深时,波及范围较大,而破坏程度较小。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
M,其数值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图来确定的地震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及各种建筑物造成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与震级大小、所在地与震中的距离以及岩土性质有关。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然而距离震中距离的不同,却有不同的烈度。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而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及各种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与震级大小、所在地与震中的距离以及岩土性质有关。
灾害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①灾害:灾害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生活社会具有危害后果的事件或现象。
②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营力为主要原因的自然灾害。
即在地质营力作用下,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的现象和过程。
③灾变分级:对灾害活动程度的分级称为灾变分级。
灾害活动程度主要指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和活动场次。
④灾度分级:对灾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分级称为灾度分级。
灾害损失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灾害活动程度;(2)、受灾体易损程度。
⑤崩塌:斜坡岩土体中被陡斜的张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的现象和过程。
⑥滑坡:指斜坡上的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发生的水平滑移为主的现象和过程。
⑦支撑技术:在危岩体下部设置支撑体以限制危岩下坠的防治技术。
⑧锚固技术:锚固技术是指采用普通(预应力)锚杆,锚索,锚钉进行危岩治理的技术类型。
⑨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前部作为主滑段,中后部作为牵引段的整体性较差的滑坡,存在多级滑坡面,从前部逐渐向后部贯通。
⑩推移式滑坡:滑坡体中后部分作为主滑段,前部分作为阻滞段的整体性较好的滑坡,滑动面单一,完整,从后部逐渐向前贯通。
11 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根据灾害在灾害链中的位置,灾害又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1)、原生灾害:原生灾害指的是在灾害链中最早发生,起主导作用的灾害。
(2)、次生灾害:次生灾害指的是在灾害链中所有由原生灾害诱发的其他灾害。
(3)、衍生灾害:衍生灾害指的是由于人们缺乏对原生灾害的了解,或受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影响等,造成的盲目避灾损失、以及人心浮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的灾害。
12 高位支撑: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超过4.0m的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13 低位支撑: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低于4.0m的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灾难学考试重点

灾难学考点1.我国主要洪水灾害类型,洪灾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主要洪灾类型:①暴雨洪水;②冰雪洪水;③冰凌洪水;④山洪;⑤城市洪水;⑥溃堤溃坝洪水洪灾影响:⑴对经济:①农业方面造成大面积的农田被淹,作物被毁,使作物减产或者绝收;②交通运输业方面对铁路的正常运输和行车安全构成很大危害,以及毁坏公路;③城市和工业方面打乱了城市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遇到特大洪水就会遭受毁灭性打击。
⑵对社会:人口死亡;灾民的流移;疫病蔓延。
⑶对环境:①造成水土流失;②洪水对耕地的冲蚀和泥沙对耕地的覆埋,海水入侵造成土地卤化,大片农田变成盐碱滩;③造成江河洪水决口泛滥,泥沙淤积,对河道功能的破坏极为严重;④对水环境的污染。
2、干旱灾害形成的条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形成条件:⑴水文气象条件:①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匀;②大范围的持久性干旱是大气环流和主要天气系统持续异常的直接反应。
⑵水资源条件:①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低;②水土资源分布极不平衡;③水资源的利用困难。
⑶社会经济条件:①农业需水量的增加;②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
干旱影响:⑴对经济:①农村人畜饮水困难;②城市供水困难;③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受到限制,企业成本增加,影响经济发展。
⑵对社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⑶对环境:①导致地表水匮乏、湖库干涸和河溪断流;②引起地下水降低,并引发相应的环境问题:地下水落漏斗区不断发展,泉水量锐减,海水入侵、地面下降;③地表水污染有所加重;④加剧沙漠化。
3、热带气旋形成的条件和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形成条件:⑴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海水温度较高。
⑵空气低层原来存在热带扰动。
⑶要有足够大的水平地转偏向力。
⑷对流层气流的垂直切变要小。
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⑴西移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在内力作用和外部气流引导下,向偏西方向移动,一直到广东西部沿海、海南岛或越南一带登陆。
⑵西北移路径:台风在菲律宾东部洋面生成后,在由西北向东南的深厚气流的引导下,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经巴士海峡登陆台湾,再穿过台湾海峡向广东东部或者福建沿海靠近,在台湾、福建、广东一带沿海登陆。
灾害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1、致灾因子是可能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一种对生命或财产的潜在危险。
2、灾害是致灾因子造成的社会后果。
3、致灾因子与灾害的区别与联系:当致灾因子达到某种强度,超过人们的应对能力而无法控制时,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较大损失,潜在危险变为真实的损失时,这时致灾因子造成了灾害。
灾害包含了致灾因子和人类社会两方面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才有可能形成灾害。
4、灾害的自然属性:致灾因子;灾害的社会属性: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
灾害经济学不以灾害的自然属性为研究对象,是一种不属于自然科学的科学,但其研究离不开灾害的自然属性。
(5、灾害的分类:致灾因子持续时间的长短:渐发灾害(不断累积逐步形成)和突发灾害(突然,难以预测和监控);按照致灾因子的来源分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技术灾害;灾害影响的范围:个体灾害(部分个体、孤立)、局部灾害(在某一县、市)、区域灾害(多个行政区域)和全域灾害(全国、全世界);按照致灾因子破坏程度分类:损失性灾害(破坏力弱,不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破坏性灾害(强、可控、台风)、毁灭性灾害(极强、大地震))6、补偿变差:指变化后的价格条件下,需要多少补偿支付才能使福利状况与价格变化前保持不变。
7、等效变差:指在给定的初始价格条件下,需要多大的支付,才能实现与价格变化前后相同的福利状况。
公共恶品:公共恶品是有害的公共物品,被人们所讨厌但每个人又不得不忍受的事物。
具有非排他性(无法阻止他人使用)、非竞争性(不影响他人使用)。
公共恶品与市场失灵:由于其具有非竞争性,即对于任一数量的公共恶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任何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趋于0。
由于其具有非排他性,于是存在了搭便车的现象,大家都希望别人花钱购买公共恶品而自己免费享用。
对于公共恶品来说,市场并不能像提供食品、衣服那样提供有效率的结果,也就是说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
所以会造成市场失灵。
自然灾害与防治最全面复习整理资料

《自然灾害与防治》最全面复习整理第一部分复习提纲一、自然灾害概述简述自然灾害的概念、属性、特点。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列表比较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寒潮、冻雨和沙尘暴的概念、危害、成因、防治措施和在中国及世界的分布(P9-15,P35-48)。
了解干热风、龙卷风、冰雹、低温冷冻、雪灾、雷雹。
(二)地质灾害列表比较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含义、危害、成因、防治措施、在中国及世界的分布及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P15-20,P49-56)。
(三)海洋灾害认识风暴潮、海啸、赤潮、咸潮的危害、成因、防御措施和分布(P20-22)。
(四)生物灾害认识虫灾、鼠灾、森林火灾和生物入侵的危害、成因、防治措施和在我国的分布(P23-29)。
(五)说出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的主要的人类活动有哪些,诱发了哪一类自然灾害。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一)认识自然灾害分布的时空差异及形成原因(P64-67)。
(二)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理解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原因(P68-69)。
(三)学会判断某个区域的主要自然灾害并分析其原因(P69-74)。
四、防灾与减灾(一)例举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P76-83)。
(二)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三)举例说明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第二部分专题整理专题一气象灾害一、干旱指的是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华北地区的春旱:1、干旱缺水的原因:①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差异大,春季雨带还在南方,降水少;但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春播和越冬农作物返青生长用水量大。
②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水利工程失修使防洪抗旱能力下降。
2、危害:①农作物、林木枯死,粮食减产;②河流、湖泊干涸,影响航运、养殖等;③工农业生产和人蓄饮水困难,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受阻,社会不稳定④引发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
26 灾害期末复习

④轻伤人数调查 进行地震轻伤人数调查和统计。
注:轻伤是指无需住院治疗的伤情。
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
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从历史上看,主要原 因大概可以分为以下3个方面:
(1)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以往破坏性地震表明,房屋建筑 物的破坏和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也是直接因素。 (2)地震作用导致的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次生灾害,如:地裂、 山崩、海啸及水灾、火灾、瘟疫等交叉环境的破坏有时会造成 人员的大量伤亡。 (3)地震造成的社会环境的破坏。也就是震后基本生活资料的匾 乏,如饥饿、严寒、社会动乱及恐慌引起的突发疾病等。在早 期的历史地震中,地震中的死亡更多是发生在震后的饥荒、传 染病以及社会秩序的严重破坏中。
第四章 生命线震害特点
生命线系统包括:
1)电力(供电)系统;
2)通信系统(邮电、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3)供水和排水系统; 4)交通系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轮渡 、轻 轨、公交 );
5)供气系统;
6)油料供应系统 7)供热系统(锅炉、管网)
生命线系统的作用
生命线系统在城市尤为重要,其规模和复杂程
地震灾害损失分类
关于经济损失,分为直接损失(Direct losses)和间 接损失(Indirect losses)。
直接损失是灾害的致灾因素(水淹、风刮、振动、土埋、 虫咬等)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物质破坏(Physical damage) 对应的经济损失。 地震直接损失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物质破坏的经济损 失以及救灾投入费用。 可以开列出损失的物品的清单,折算为钱币值。 人员伤亡大都不折算为金钱,虽然保险公司和有些研究 用生命和医疗保险折算。 损失对象在灾区范围内,可以迅速调查计算
灾害学概论(题库)

自然灾害学概论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火山喷发可按其猛烈程度分为爆发性和非爆发性两种。
2、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有三种:熔岩流、火山泥石流、火山灰。
3、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泡沫岩,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判断依据。
4、气象观测分为三类系统。
地基是地面上的观测系统;空基指的是测量近地面层以上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天基是指气象卫星。
5、全球四大沙尘暴发生地有北美、中亚、中北非、澳大利亚。
6、台风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比较高的海洋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
7、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有三种:熔岩流、火山泥石流、火山灰。
8、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泡沫岩,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判断依据。
9、气象观测分为三类系统。
地基是地面上的观测系统;空基指的是测量近地面层以上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天基是指气象卫星。
10、气象学将沙尘天气分为如下四个等级: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
11、绝大多数地质活动都集中发生在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上。
两个板块沿着边界发生相对运动。
按照运动的方式,可以把板块边界分成三类:发散边界、汇聚边界和转换边界。
12、地球最外层是一层坚硬的岩石外壳,叫做岩石圈,岩石圈破碎成为7个大的部分,它们叫做岩石圈板块。
13、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的突然断裂而造成的,地球内部的不断运动造成地壳大规模变形是地震的根源,沿地震断裂面的突然滑移是地震波能量辐射的直接原因。
14、按照震源的不同深度,通常把地震分成三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
15、地震作为地球内部的一种震动,发生的时候会产生一系列波动即地震波,而它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种能够穿透地球内部的波。
16、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到地震破坏的程度。
17、全球的地震基本上分布在三个地震带上,分别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大洋洋中脊地震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害的定义:所谓灾害是指某一地区,有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所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人生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至超过该地区抗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社会现象。
灾害的三因素: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灾害的分类(按成因):自然灾害,人为自然灾害,人类及社会灾害。
B按成灾过程——突发性灾型、缓发型灾型2、灾害分类的意义(1)有利于灾害监测,有利于灾害预警预报(2)有利于制定防灾减灾规划(3)有利于对不同灾害损失的灾害评估(4)有利于历史灾害资料的定量化分析灾害学内容:包括灾害运动学、灾害成因动力学、灾害预测学、灾害防治对策学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定义:自然地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就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
内涵:致灾机制和灾害后果,人为作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作用地质灾害从根本上讲是受地壳运动的控制1999年世界地球日(4月22)主题:防治地质灾害地震:当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部岩层塌陷、火山喷发等发出震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或地面上与震源正相对的地方。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个地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中区:震中附近的地区。
震源深度: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较浅时,波及范围较小,破坏程度较大;震源深度较深时,波及范围较大,而破坏程度较小。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
M,其数值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图来确定的地震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及各种建筑物造成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与震级大小、所在地与震中的距离以及岩土性质有关。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然而距离震中距离的不同,却有不同的烈度。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而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及各种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与震级大小、所在地与震中的距离以及岩土性质有关。
地震波包括:体波和面波。
体波包括纵波(P 波)、横波(S 波)。
面波包含(瑞雷波<R 波>和洛夫波)纵波最快,横波次之,而面波最慢,横波破坏性最强地震集中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又称欧亚地震带)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中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1>多(地震多,频度高),大(强度大),广(分布广),浅(震源浅)。
<2>时、空分布不均匀,强度不均匀。
地震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3种主要类型,此外还有水库地震、爆炸地震、油田注水地震等。
活动断层根据上下两盘相对运动方式可分为走滑型、正断型和逆冲型。
走滑型活动断层为两盘沿平行走向滑动,正断型活动断层指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逆冲型是地震发生在两个地块平行边界,或一个地块相对另一个下落的断面上。
水库蓄水诱发地震原因:<1>水的重量增大基岩载荷。
<2>水对地层和断裂的物理化学作用。
我国的地震预报思路:(1)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思路。
(2)源兆和场兆的思想。
(3)源的过程追踪和场的动态监视相结合的思想。
(4)“块、带、源、场、兆、触、震”协同的思想。
抗震设防的水准:(1)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害或不需要修理仍可使用。
(2)第二水准,。
相当于。
,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
(3)第三水准,。
高于。
,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机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建筑设防标准:甲类建筑,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乙类建筑,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丙类建筑,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
丁类建筑,仓库、人员较少辅助建筑。
地震中地表的破坏(1)地裂缝。
(2)喷砂冒水。
(3)地表下沉。
(4)河岸、陡坡滑坡。
海啸:海啸是由突然发生的地壳运动导致一波或是一波接一波的海水移位现象。
预防措施:工程性措施,主要包括地震预测预报、地震转移分散、工程抗震。
非工程性措施,包括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做好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建立地震灾害保险制度。
滑坡,指那些构成斜坡体的岩土在重力作用下失稳,沿坡体内部的一个或几个软弱结构面(带)做整体性下滑的现象。
滑坡成因:内因,地质结构地形地貌造成岩体滑动力超过抗滑力;外因,降雨、地震、冲刷等。
滑坡的整治措施:减重、反压、排水、抗滑挡土墙。
滑坡地域分布:我国第一第二过渡带。
崩塌,巨大的主体或岩层,因长期经受风化侵蚀或震动作用脱离母体,在自重的支配下,突然而猛烈地从高陡处滚翻倒低的地方,成为崩塌。
成因: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地质构造是内因;大气降雨及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等为外因。
分布:西南,黄土高原(也可与滑坡相同)崩塌防治:1遮挡,2拦截,3支挡,4护墙、护坡,5镶补沟缝,6刷坡(削坡)。
崩塌和滑坡的区别(1)斜坡角度不同,崩塌大于50°而滑坡小于50°。
(2)运动本质不同,崩塌是倾倒、坠落,滑坡是剪切滑动。
(3)运动现象不同,崩塌物常成锥形零乱堆积于山坡脚,而滑坡物常具有良好外部形状和整体性,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
(4)运动结果不同,崩塌是完全脱离母体,滑坡很少完全脱离母体,多数总有残留。
(5)运动体表面现象不同,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不见裂缝分布;滑坡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的纵横裂缝。
泥石流按所夹带泥石成分可分为泥流、泥石流、水石流。
按水流形态和泥沙量分为黏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形成条件:客观:陡峻的便于集水、堆积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源。
人为:开荒,陡坡耕作过度放牧水库溃决,渠水渗漏不合理开挖不合理弃土、弃渣、采石分布:第一第二过渡带。
特点:季节性,夜发性,齐发性,脉动性。
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关系:易发生区域一样,而泥石流爆发多了一项水源条件;崩塌和滑坡的物质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来源;滑坡和崩塌在运动过程中常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促发因素类似。
泥石流防治:(1)生物措施(2)工程措施:1蓄水、引水工程;2支挡工程3拦挡泥石流4排导泥石流5储淤工程。
地面沉降危害:海潮越堤上岸,地面积水,海平面相对上升使陆地较少,毁灭城市。
气象灾害决定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①太阳辐射能随纬度分布的不均匀性②地球绕轴自传作用③海陆分布与洋流的影响④地形的影响气象灾害包括天气灾害和气候灾害。
天气灾害指一次天气过程造成的灾害。
气候灾害指气候异常造成的灾害。
气象灾害灾害链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分类: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风雹,冷冻,连阴雨其他。
气象灾害特点: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群发性突出,连锁反应显著,灾情重。
热带气旋灾害:代表,台风。
致灾因子:狂风,风巨浪、暴潮,暴雨。
多发月份:洪涝即:洪水和雨涝。
热带气旋灾害的概念:热带气旋是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伴有狂风暴雨的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做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作顺时针旋转。
它围绕自己中心旋转的同时不断向前移动,其形状像旋转的陀螺边行边转。
四个等级: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6~7级称作亚热带低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8~9级称作热带风暴,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10~11级称作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大于等于12级称作台风。
热带气旋灾害的防御:①修筑海塘②绿化造林③按抗风标准设计建筑物强度④重视并加强热带气旋预报⑤做好防御热带气旋各种准备⑥海上船只防御热带气旋干旱灾害的防御①南水北调②兴修水利和科学灌溉③植被建设防洪减灾的主要措施:①防洪工程措施,包括水库工程、堤防工程等②河道整治工程,包括护岸工程、整治建筑物、河道整治工程等③分洪工程,包括进洪设施、分洪道、滞洪区④非工程措施,包括提高对洪水的适应能力、改变损失分担形式防洪减灾:防洪工程(水库,堤防)、河道整治,分洪,非工程性措施。
龙卷风灾害:致灾因子:异常强风、极端低压、强烈上升气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环境灾害全球性环境灾害、区域性环境灾害、局域性环境灾害。
大气污染:污染源:自然和人类:生活、工业和交通运输污染物:颗粒悬浮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酸雨:PH<5.6,与硫、氮、氯的化合物和基团有关温室气体:CO2、CH4、CFCS(氯氟烃)臭氧层空洞:氯氟烃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水体污染: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排水污染物之一有毒无机物:氰化物(CN)、砷(As)、汞(Hg)、镉(Cd)、铬(Cr)、铅(Pb)赤潮、水华——含氮、磷的无机物认为污染大致可分为三类: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
3.2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危害较严重的主要有一下几种: 1.颗粒悬浮物2.硫氧化物3.氮氧化物4.碳氧化物 3.3大气结构分层:按照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
(臭氧层处于平流层)三.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与大气稳定程度有密切关系,而大气稳定性又与气温随高度分布情况有关。
3.4大气污染防治:1.合理布局、全面规划2.严格环境管理(1)改变燃料构成,改进燃烧设备和燃烧技术。
(2)采用和推广不产生或者少产生污染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革生产工艺过程,严格工艺操作方法,尽可能把污染物消除或控制在生产过程中,使产生的大气污染物降低到最低程度。
(3)设计和选用行之有效的工程治理技术,控制污染源的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使之不超过当地污染物的允许浓度和环境容量。
(4)绿化造林、发展植物净化。
典型灾害: 1.酸雨:pH<5.6的降水。
酸雨具有异域影响效应,产生酸雨的空气污染物可以是当地排放的,也可能是远方或者其他地区迁移来的。
酸雨问题直接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有关,控制和减少这类污染气体源的排放是最有效的手段。
针对我国能源污染特点,还可以提出以下措施:(1)调整工业布局,对污染大户企业施以“关停并转治迁”的改造手段;(2)改进生产工艺,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杜绝能源浪费和减少燃料单耗;(3)加强环境监测,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响应的标准和规范。
3.36 温室气体:CO2,CH4,CFCs,(主要)臭氧层中的臭氧消除反应:初级光化学反应式(O2+hv→2O,O3+hv→O2+O)次级光化学反应式(O+O2+M→O3+M,O+O3→2O2)氯氟烃及对其破坏臭氧作用的防治(主要自己看):ODP定义:单位质量物种引起的O3消耗与单位质量CFC—11引起的O3的损耗之比。
水体污染及其污染源:1. 工业废水(点污染源) 2. 生活污水(点污染源) 3. 农业排水(面污染源:没有固定的排放管道)有毒害作用的无机物(国际公认的6大毒性物质): 1. 氰化物 2.砷 3.汞 4.镉 5.铬 6.铅无毒有机污染物(多属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自然生成德有机物):这种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友主要是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所以,一般都采用没升消耗氧的数量表示水中耗氧有机物含量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