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 女官制度

合集下载

明代女官制度探析

明代女官制度探析

明代女官制度探析王雲撰《齊魯學刊》,1997/01,101-107頁內容提要女官之制是中原王朝一項傳統的宮廷制度,本文耙梳正史、類書及筆記資料,認為明代女官制度之機構完備、職掌明確、系統獨立等均超佚前代。

明太祖朱元璋力圖用設置女官嚴閫圍之政、杜閹宦之禍,將女官制度作為強化君權的措施之一。

明代女官制度對於禁女寵、貶外戚起到了顯著的作用,而對宦官勢力的阻遏卻成效甚微。

中國古代社會,女性的參政權力被剝奪殆盡,“官吏”與“婦女”似乎成了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社會群體。

然而,翻檢史籍,又可發現不少有關“女官”的記載,這些女官與傳統意義的官吏既有某些相通之處,又有本質的區別。

由於她們身份特殊,其活動僅限於宮禁秘地,故史料記載多隱幽不清,後人難窺其詳。

本文擬以明代的女官制度為標的,對其淵源興革,機構職掌、銓選管理及其得失作一初步探析。

1.中國古代的女官,從廣義上理解應指皇帝的後妃嬪嬙(即內命婦)和司掌宮中各項事務的宮人。

從狹義理解,則單指內宮中與夫子無配偶名分而掌管著上起後妃教育、下至衣食供給的各級女性管理人員。

本文所探討的明代女官屬於後者。

女官的建置最早始於周代,“周制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

……其內則九嬪、世婦、女禦、女祝、女史供宮中之職,外又有典婦功、典絲、典枲掌女工之事;內有司服、縫人掌王后之服,外又有染人、追師、屨人供服飾之物。

皆統於天官塚宰。

”①按照《禮記》的說法:天子立後、夫人、嬪、世婦、禦妻等是為了“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從而達到“內和而家理”。

此種內廷規制與外廷的官僚系統是一一對應的,故在外廷,“天子立六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達到“外和而國治。

”如此“天子聽男教,後聽女順”,一外一內,則家國天下便可大治而安了。

②可見,後妃嬪禦既為天子匹偶,亦是君主專制機構中的職務,具有“女官”的某些屬性;至於女祝女史之類,因有極為明確的職事權限則更是毫無疑義的宮廷女官了。

封建社会中,女子如何做官?聊聊明代的女官制度

封建社会中,女子如何做官?聊聊明代的女官制度

封建社会中,女子如何做官?聊聊明代的女官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参政权力被剥夺殆尽,“官吏”与“妇女”似乎成为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社会群体。

只不过在历史记载中,却又发现了不少关于女官的记载,这些女官与传统意义的官吏既有某些相通之处,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女官,从广义上理解应指皇帝的后妃嫔嫱和司掌宫中各项事务的宫人。

从狭义上理解,则单指内宫中与夫子无配偶名分而掌管着上起后妃教育、下至衣食供给的各级女性管理人员。

女官的建置最早始于周代,按照《礼记》的说法:天子立后、夫人、嫔、世妇、御妻等是为了“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从而达到“内和而家理”。

这种内廷规制与外廷的官僚系统是相对应的,故在外廷,天子立六宫、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达到外和而国治。

如此一外一内,则家国天下便可大治而安了。

可见,后妃嫔御既为天子配偶,也是君主专制机构中的职务。

秦汉以来,各朝定制多参酌周礼,女官制度便被承继了下来。

到了明代,女官及其制度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高度重视,进而将其纳入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成为皇权高度强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一、明代女官制度的形成早在1364年,明王朝正式建立前,朱元璋在南京即吴王位时,设置百官,建中书省,同时也仿唐宋旧制在内廷设置了六尚局。

此为明代女官制度的最初萌芽。

建立明王朝后,朱元璋命朱升等人编录《女诫》,颁布于内宫。

洪武五年,正式将女官建置提上日程,六月,命礼臣议宫官女职,礼臣上言:“周制,后宫设内官以赞内治。

汉设内官一十四等,凡数百人。

唐设六局二十四司,官凡190人,女史50余人,皆选良家女充。

”明太祖认为汉唐之制过于繁琐,命重加裁定,于是折衷曩制,立六局一司。

局曰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司曰宫正,皆正六品。

每局领四司,其属二十有四,而尚宫总行六局之事。

戒令责罚,则宫正掌之。

官75人,女史18人。

视唐减百四十余人,凡以服劳宫寝、只勤典守而已。

从唐代女官制度看唐代妇女

从唐代女官制度看唐代妇女
文Hale Waihona Puke 在 线 唐代女 官制度
看唐代妇女
文 /蔡 明 娟
在 唐代 ,存 在着这样 一个特 殊 的群 体一一 女官,她们 的活动 范围仅 限 于 宫廷 内院,却与天子无配偶名分 ,而又 掌管着上起后妃教 育,下至 内廷 的
衣 食 供 给 ,分 属 于 宫 中六 尚 以及 东 宫 三 司 。
段。因此 ,学生拥 有对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最大发言权。
那么建立一个长期 的、有 效的学生对教师 的测评机制就显 得尤为重要 。建议每 学期测评两次 ,分别在 期中和期末进
【】孟跃红 2
23 2-2 33
多媒体教 学的实践与思考 【 l J 中国科技信息 ,2o( : 】 oz2 )
2 、针对 不同的科 目确 定教 学 中计算机 辅助教 学所 占 学水平 。
的 比例 。
计算机辅助教 学的出现 ,为教学提供 了更为 多样 的教 学手段 ,但它 只能成为辅助教学 的手段,而不能成为教 学
科 目不 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各不 相同。因此,
各 个 教 研 室 应 根 据 自 己教 研 室 所 教 授 的 课 程 ,讨 论 确 定 该 的 主 导 。我 们 所 教 授 的 对 象 情 况 各 异 , 千 变 万 化 ,教 师 要 课 程 中计 算 机 辅 助 教 学 所 占的 大概 比例 。特 别 是 要 征 求 教 依 据 教 学 对 象 的 变 化 不 断 改 变 教 学 方 法 、 统 筹 全 局 , 引 导 学 经 验 丰 富 的 老 教 师 的意 见 ,在 教 师 的 听 课 计 划 中 ,对 计 学生适时开展各 种教学活动 ,从而 充分发挥 自己的主导作 算 机 辅 助 教 学 要 单 独 列 出 ,并 进 行 分 析 、讨 论 、总 结 ,在 用 。 多 媒 体 教 学 虽然 出 现 了有 些 年 头 ,但 若 与 传 统 的板 书

明代女官制度

明代女官制度

明代女官制度哎,说起明朝那会儿的女官制度,那可真是有讲头啊!那时候的女人,可不光是在家绣花带孩子,她们中间有些人,那可是能顶半边天的存在,说的就是那些女官们。

女官们,说白了,就是宫里头的女干部,得有点本事,有点才华,还得有那么一股子韧劲儿,才能在这金碧辉煌的皇宫里站稳脚跟。

这些个女子,有的出身名门望族,有的是民间才女被选入宫,还有的,纯粹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一步一步从底层爬上来的。

进宫当女官,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得经过层层选拔,不光是看你长得漂不漂亮,更重要的是看你的学识、品性和能力。

通过了这些个考验,你才能穿上那身华丽的官服,戴上那顶沉甸甸的官帽,正式成为女官队伍中的一员。

女官们的日子,可不像咱们想的那么清闲。

她们得负责管理宫里的各种事务,比如宫廷礼仪、后宫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养生等等。

这些事儿啊,每一件都得操心到位,不能有丝毫马虎。

而且啊,女官们还得时刻保持警惕,因为在这宫里,一不小心就可能卷入到那些个勾心斗角的宫斗大戏中去。

但是啊,尽管女官们的日子不好过,她们还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宫里闯出了一片天地。

有的女官,凭借着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成为了皇帝和皇后身边的得力助手;有的女官,则用自己的善良和温柔,赢得了后宫嫔妃们的尊敬和爱戴;还有的女官,更是凭借着自己的医术和养生之道,为皇宫里的每一个人带来了健康和福祉。

说起这些女官们的故事啊,那可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比如说那位李女官吧,她原本只是民间的一个普通女子,因为写得一手好字而被选入宫。

进宫之后啊,她不仅没有因为自己是女子而自卑自弃,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最终啊,她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为了皇后身边的贴身女官,还帮着皇后处理了不少棘手的问题呢!再比如说那位张女官吧,她可是个医术高超的女大夫。

在宫里啊,她就像是个活菩萨一样,不管是谁生了病、受了伤啊,只要找到她啊,那准能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所以啊,宫里头的人啊都对她是又敬又爱、感激不尽呢!这些女官们啊用她们的智慧和勇气在皇宫里书写着自己的传奇故事。

唐朝女官制度

唐朝女官制度

唐朝女官制度唐朝的女官制度是唐朝建立以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女官地位相对较高,也相对较为自由。

从唐初开始,女官制度逐渐趋于完善,日渐成熟。

唐朝的女官分为内官和外官。

内官主要由嫔妃、贵人、宫女组成,担任皇后、贵妃、妃嫔们的属员,负责执掌后宫管理事务。

外官则分为世家女官和民女官。

世家女官主要是选幸家族的女性入宫,主要担任宫中宴乐、舞蹈、音乐等娱乐事务。

民女官则由外廷选调,主要负责宫中的纺织、绣花、盖章等非贵族娱乐工作。

唐朝女官制度相对去吏治时代,更加开放和发达,嫁人或出宫的门槛也相对较低,因此各个阶层的女子都有机会进入宫廷,成为女官。

唐朝女官不仅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还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力和财产。

她们可以参与宫廷政治,并且在皇帝的选择、位分、奖赏、罚责等事务上,也有一定的决策权。

在唐朝,女官从宫脔学起,进入宫廷后需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培训。

她们学习诗书礼数,学习经史、音乐、舞蹈、织绣等技艺,以便能够胜任各种职位和任务。

并且,唐朝的女官还有机会参加科举,获得功名成为学官,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在唐朝宫廷,女官的地位和职位是有等级之分的。

她们按照官员的等级划分为五品(宫人)、四品(令修)、三品(令修夫人)、二品(思修)和一品(大度)。

担当高等品级的女官,地位更为显赫,可以直接接触皇帝,与皇后平起平坐。

唐朝的女官制度虽然较为完善,给女性提供了相对较大的发展机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女官晋升的机会相对男官较少,晋级的主要条件是年龄,而不是能力和才华。

其次,由于宫廷内外的权势纷争,女官往往受到各种阴谋的影响,生活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么安逸和优越。

总的来说,唐朝女官制度是一种相对开明和先进的制度,给予了女性较多的机会和权益。

其大背景是唐朝是一个文艺复兴的时期,这使得女性在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都有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唐朝的女官制度为后来的宋代女官制度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也为后世的女性政治地位奠定了基础。

唐朝女官制度

唐朝女官制度

唐朝女官制度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繁荣的朝代,女官制度在此期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唐朝,女官分为宮女、掌禄女、女官和宫掖。

宫女是从普通百姓家庭选取的年轻女子,她们通常从小就被选入宫廷,接受宫廷教育,负责皇帝和皇后的日常生活起居。

掌禄女是负责内务和管理规范的女官,她们与宫女一起侍奉皇室成员,同时也负责维护宫廷秩序。

女官是指担任各种宫廷管理职位的女性官员,例如司礼、秘书、侍卫等。

宫掖是皇帝的亲信女官,她们通常是从皇家亲属或皇后的亲属中选取,担任重要的侍奉和娱乐职务,例如负责宴会娱乐、舞蹈演出等。

唐朝女官步入宫廷之后,需要遵守严格的宫廷礼仪和规矩,并接受专门的训练和教育。

她们通常居住在宫中指定的内殿,服装装饰也有相应的规定。

女官的地位和职位高低与其家族背景、才能和宫廷表现密切相关。

女官在唐朝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除了承担着皇帝和皇后的侍奉职务,还参与了政治和文化活动,例如受皇帝委托主持宴会、参与宫廷政务、传授文化知识、创作诗歌等。

同时,女官也对宫廷的日常管理和女性事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管理宫廷女性教育、维护女性权益等。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女官制度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一定程度的尊重和重视。

在一些历史记载和诗词作品中,也
反映了一些女官在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中的杰出表现。

然而,女官制度在唐朝后期逐渐衰落,至宋代基本消失。

历代女官制度

历代女官制度

历代女官制度
中国古代女官制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各朝代的女官设置和职能有所不同。

以下概述历代较为典型的女官制度:
1. 周代:
周朝出现了“内宫”和“外宫”的区分,内宫即后宫,有六尚、六司、六典等女官职衔,负责管理宫廷内部事务,如服饰、饮食、礼仪等。

2. 汉代:
汉代沿袭并发展了周朝的女官制度,设有皇后、昭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等妃嫔等级,并有诸如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等职务,分别掌管不同的宫廷事务。

3. 唐代:
唐朝女官制度最为完备,设立了女官六局二十四司,包括尚宫局(辖四司)、尚仪局(辖四司)、尚服局(辖四司)、尚食局(辖四司)、尚寝局(辖四司)和尚功局(辖四司),每个司下又细分若干职位,女官们职责明确,管理范围广泛,涵盖了皇宫生活的各个方面。

4. 宋、明、清:
宋代女官制度继承唐制并有所简化,但依然保持了相对完整的体系。

明代女
官制度同样设有多级职位,但与前朝不同的是,明代后宫权力斗争激烈,女官地位往往依附于皇权和个人恩宠程度。

清代则以“宫女”、“嬷嬷”、“姑姑”等形式体现女官制度,同时保留了部分女官职位,但实际影响力不如前代显著。

总的来说,古代女官制度是封建社会中女性在官方体制内的一个独特存在,她们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国家政务与宫廷治理,体现了古代社会性别分工的特点以及皇室对后宫管理的重视。

随着历史的发展,女官制度逐渐从繁盛走向简化,其作用也由宫廷事务扩展至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唐朝女性的工作制度

唐朝女性的工作制度

唐朝女性的工作制度一、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国家强盛,文化繁荣,社会风气开放。

在这个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的工作制度也独具特色。

本文将从唐朝女性的职业分布、工作特点、选拔制度、地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唐朝女性的工作制度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唐朝女性的职业分布1. 宫廷女官唐朝宫廷女官是皇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负责管理宫廷事务,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宫廷女官分为六尚二十四司,分别是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

她们分工明确,职责分明,为宫廷的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教坊乐女唐朝教坊是官方的音乐、舞蹈学校,乐女在这里接受培训,为宫廷和贵族提供娱乐。

她们擅长歌舞,才华横溢,是唐朝文化繁荣的象征。

3. 商人唐朝女性商人在市场上活跃,经营各类生意,如绸缎、药材、餐饮等。

她们精明能干,善于经营,为唐朝的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4. 巫师唐朝巫师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她们负责祭祀、祈福、驱邪等活动。

巫师多数出身于下层民间,但她们的特殊能力受到上层群体的关注和尊重。

5. 诗人、文人唐朝女性诗人、文人层出不穷,她们擅长文学创作,以诗歌、散文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她们的作品丰富了唐朝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三、唐朝女性的工作特点1. 职业多样化唐朝女性拥有广泛的职业选择,涵盖了宫廷、文化、经济、宗教等多个领域。

这使得她们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2. 选拔制度严格无论是宫廷女官还是教坊乐女,唐朝女性在进入这些职业领域时,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

这保证了她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3. 地位较高唐朝女性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她们在职业发展中具有较大的自主权。

此外,她们还参与政治、文化等活动,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结论唐朝女性的工作制度独具特色,她们在宫廷、文化、经济、宗教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严格的选拔制度保证了她们的专业素质,较高的地位使她们在社会中具有较大的自主权。

明朝女官制度

明朝女官制度

明朝女官制度女官制度是古代中原王朝一项传统的宫廷制度。

古代中国讲求内外兼治,阴阳协和。

《礼记·昏义》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

”,从而达到“内和而家理”。

此种内廷规制与外廷的官僚系统是一一对应的。

如此,一外一内,则家国天下便可大治而安了。

因此从表面上看,皇帝把后宫之内的妃嫔和宫女们组织起来,设置一定的女官机构进行管理,这就是女官制度。

中国的女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奴隶制发达的西周。

但当时的女官并未完全独立,实际上是天子后妃的兼职。

然而,《周礼·天官·冢宰》中对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的职责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按记载规定,九嫔以下均纯属事物型女官而不是皇帝的妃妾。

因此,随着古代内廷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后妃制度逐渐从女官制度中独立出来。

这样,女官概念的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理解应指皇帝的后妃嫔嫱(即内命妇)和司掌宫中各项事务的宫人。

从狭义理解,则单指内宫中与天子无配偶名分而掌管着上起后妃教育、下至衣食供给的各级女性管理人员。

”本文以下所述的女官主要指的是狭义上的女官。

到了明代,女官制度发展到了高度完善和成熟阶段。

明太祖朱元璋出于强化皇权的目的,对女官制度极其重视,进而将其纳入君主专制的政治体系之中。

明代女官机构,除全部吸纳了前朝的传统规制外,又仿照唐制增置了宫正司、彤史等衙署,使女官机构功能更健全。

早在1364年,江南甫定,朱元璋在南京即吴王位,设置百宫,建中书省,同时也仿唐宋旧制在内廷设置了六尚局,(《明史》卷74《职官志·女官》)此为明代女官制度的最初萌生。

四年后,朱元璋登基称帝,创建了明王朝。

为了“首严内教”,洪武元年,便命朱升等人编录《女诫》,颁于内宫。

(《明史》卷113《后妃传》)洪武五年,正式将女官建置提上日程,六月,命礼臣议宫官女职,礼臣上言:“周制,后宫设内官以赞内治。

明朝女官制度

明朝女官制度

明朝女官制度明朝时期的女官制度相对较为完善,许多优秀的女性得以通过此制度进入朝廷,参与国家政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女官的选拔主要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进行。

首先,女子需要通过户部考试,这是女官选拔的第一关。

户部考试主要考察女子的家世背景、品德等,只有通过此考试的女子才能进入下一轮考试。

进入下一轮考试后,女子需要进行秀才、举人考试,通过科举考试者则可以成为女官。

女官的职责和男官相似,同样要承担政务工作,参与朝廷的运作。

根据女官的能力和成绩,可以分为多个层次。

最高层次是掌管宫内事务的皇族女官,她们与皇帝和皇后居住在同一个宫殿中,负责宫廷生活的一些琐事,如管理后妃、侍奉皇帝等。

其次是行宫女官,负责宫廷礼仪的执行和宫殿的管理工作。

再次是朝廷中的各部门女官,她们可以负责各种政务工作,如内务府、礼部、太监局等。

最低层次的女官是宣政殿女官,她们主要负责照顾和侍奉宫中的贵妃和宫女。

在明朝女官制度中,女官的晋升是与男官类似的。

女官从七品到一品都有相应的职位,晋升的主要是根据表现和经验。

在官场上有自己的晋升渠道,比如升级、升职和转官等。

女官在官场中晋升的机会相对较少,但只要有足够的才能和机遇,女官也可以获得足够的晋升机会。

明朝女官制度对女性的意义重大。

首先,这为女性提供了政治参与的机会。

以往的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国家事务。

但明朝女官制度的出现,则为女性提供了一种在政治中发挥能力的机会。

其次,女官的晋升是基于考试的,这也为女性提供了一种展示才能的途径。

通过科举考试,女性可以进入官场,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然而,明朝女官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女官的数量较少。

由于明朝女性地位的限制和社会观念的束缚,参加考试的女子数量甚少,导致女官的数量很少。

其次,女官的地位和权力相对较低。

尽管有了女官制度,但明朝女官的权力仍然受到男子的限制,很少能够真正发挥一些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明朝女官制度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古代后宫女官制度

古代后宫女官制度

古代后宫女官制度由于《宫心计》与《大长今》同样涉及了“尚宫”这一古代官职,所以不少观众认为《宫心计》抄袭了《大长今》,甚至有香港观众根据此事向香港电管局进行了投诉。

然而根据史料,对“尚宫”一职的最早记载始于中国隋朝。

《大长今》一剧故事发生年代相当于中国的明朝,《宫心计》抄袭《大长今》官制这一说不攻自破。

同时,根据《新唐书》记载,唐代内宫分为六局二十四司,《宫心计》中出于简化故事脉络加强戏剧冲突的考虑,将史书六局化为一局二十四司化为四司,合情合理。

宫廷是个小社会,宫人中也有高低贵贱,三六九等,和妃嫔们有“内官制度”。

唐朝宫官制度承袭隋朝,设六局: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管理宫中一应事务。

而尚宫,正是六局中尚宫局的负责人,尚宫二人为正五品,下辖四司,即司记、司言、司薄、司闱,正六品。

以下为典、掌,分别为正七品、正八品。

据《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士尚宫宋氏》载:”自贞元七年后,宫中记注薄籍,若莘掌其事。

穆宗复令若昭代司其职,拜尚宫。

”《宫心计》中出现的最高机构是尚宫,下设司珍、司制、司设、司膳四司级,司级之下又各有掌级一人,大大的简化了原有的宫廷制度。

事实上,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不可能把整个六局的人全都照单全收,只有选择的挑选其中一二来表达剧中人物冲突矛盾,这样才会显得主次分明,情节引人,编导这样处理,还是说得通。

同时,尚宫制度我国隋朝时就已经出现,韩剧《大长今》故事所发生的历史时期已是中国的明代,所以《宫心计》抄袭《大长今》中尚宫制度一说,并不成立。

【李氏朝鲜尚宫的职务】提调尚宫:宫女的最高位,主管内殿大小事务,权力最大。

各宫殿均有提调尚宫,通常以大殿的地位最高。

副提调尚宫:掌管宫中贵重物品与钱财出纳。

至密尚宫:又称待令尚宫,在大殿,王妃殿、王大妃殿或东宫殿等地方,贴身等候御令,负责王室寝殿的起居生活。

最高尚宫:部门总管。

保姆尚宫:负责养育东殿王子及公主翁主。

古代后宫女官制度

古代后宫女官制度

古代后宫女官制度古代后宫女官制度是指在古代中国宫廷中,专门负责侍奉皇帝及后妃的女性官员的组织和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代尤其是唐、宋、明、清等朝代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完善,并对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女官的选拔、入宫、管理和职责等方面进行探讨。

而宫中选拔的女官主要依靠皇帝或宫廷特派人员在宫中选拔。

晋代开始采用宫中选拔制度,明清时期更是推行得较为广泛。

面试中的选拔方式主要根据女官的外貌、气质、能力等因素进行评判。

评判的标准与要求会根据不同时期而发生变化,但整体而言,对女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品貌、才学、能文能武等方面。

其次,女官进入后宫之后,首先需要接受入宫的仪式。

入宫仪式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女官们需要穿着统一的仪仗和服饰前往皇宫。

入宫仪式的内容包括行礼、宣读制书以及进宫请安等环节。

入宫后,女官们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考核,熟悉宫廷礼仪和规矩。

女官在后宫中的地位是有等级之分的,总体上分为三个层级,即嫔妃、贵人和嬪妃。

嫔妃是女官中的最高级别,通常只有一人,是皇帝的正妻,拥有嫡位继承权。

贵人是嫔妃之下的低一级别,通常有几人,是在皇帝未选嫡妻之前的阶段,也可以是皇帝的庶妻。

嬪妃位于贵人之下,也可以是非常宠幸的女官。

女官的等级基本上取决于皇帝对她们的宠爱程度。

等级越高,女官的待遇和福利也越好。

女官在后宫中还有一定的职责和工作内容。

女官的主要职责是侍奉皇帝及后妃,为其提供生活和起居上的帮助。

女官们需要负责清洁、照料及维护后宫的环境和卫生。

她们还需要服从各种仪式、礼节和规矩,参与到宫廷的各种庆典和活动中。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女官们还需要负责分发宫廷礼金和宴席等。

古代后宫女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古代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后宫女官制度既是贵族特权的体现,也是对女性地位的局限和限制。

在这个制度下,女官们被严重限制在后宫中,离开后宫往往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和自由。

唐朝女官制度

唐朝女官制度

上官婉儿简介
• 上官婉儿又称上官昭容(公元664年-公元 710年),唐代女官、女诗人、唐中宗昭容。 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上官仪孙女。 仪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年十四,即 为武则天掌文诰。唐中宗时,封为昭容。 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代朝廷品评 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临淄王 (即唐玄宗)起兵,与韦后同时被杀。

1.闺怨诗——抒写性灵
代表作《彩书怨》
一代才女香消玉殒
• 景龙四年六月,唐中宗驾崩,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 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韦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决 政务。 • 公元710年元月,临淄王李隆基起兵,从封地奔袭长安,韦 氏和安乐公主被诛,上官婉儿斩于当地。 • 开元年间,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下令收集其诗文, 辑成二十卷,张说为她写序:“敏识玲听,探微镜理,开卷 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 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上官婉儿)两朝兼美,一 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 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 • 上官婉儿后期的所做所为如果真如史书所记,那么她应该算 不上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但政治人物本身就不能以通俗的道 德观念来评价。与权力中心靠的那么近,任是谁都不可能抽 身事外。上官婉儿见风使舵,不过是在血雨腥风中保护自己 的手段 。上官婉儿也曾一度享尽荣华与权力,她没有逃脱 厄运,做了皇权争斗的牺牲品。
从罪臣孤女到女皇秘书
• 麟德元年(664),祖父及父亲被杀,与其母进入掖庭做婢。 • 高宗凤仪二年(677),武则天闻其文采亲自召见,对其所问, 对答如流,深得武后赏识,命其掌管宫中诰命,真正步入政治 生涯。 • 永昌二年(689),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上官婉儿稳居婕妤 之位。 • 万岁通天年(696),上官婉儿“内掌诏命”,“群臣奏议及 天下事皆与之”——政制、诏书、祭拜祝词、官员任免令等等, 皆出自她的手笔,她开始参加百官表奏,正式成为了武则天的 心腹。 这是上官婉儿踏入其政治生涯的第一时期,武则天是她的”仇 人“,但同时也是她的造就者,使她从一个罪臣孤女到称量天 下才子的女皇秘书。随着时间和地位的变迁,上官婉儿的野心 和权力欲望肯定也日渐旺盛,只是武则天手腕利害,并没有给 这位第一秘书什么实权。上官婉儿的女皇秘书生涯,在政治斗 争的血雨腥风中一直持续到公元705年。

了解一下我国古代的女官制度

了解一下我国古代的女官制度

了解一下我国古代的女官制度2013年9月11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称,陕西咸阳发现一座带有5个天井的唐朝墓葬。

根据出土墓志记载,该墓墓主为唐中宗昭容上官氏,即是民间赫赫有名的唐朝才女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是唐代著名的女官,武则天身边的红人,她于景龙四年(711年)被发动政变的李隆基所杀。

女官又称内官、宫官,俗称女太监,是指替帝王家打理后宫事务、又没有妃嫔名分的高级宫女。

作为帝王后妃体制的伴生之物,女官制度存续于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对古代宫廷乃至皇权产生着重要影响。

唐代一到三品官的坟墓全长40~80米,天井数量在4到12个之间,上官婉儿墓全长36.5米,共有5个天井,形制与其生前正二品的身份较相符,但墓的规模并不豪华。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介绍,墓主上官氏即唐中宗昭容(唐朝九嫔之第二级,正二品阶),民间更熟悉她的另外一个名字“上官婉儿”。

两唐书有传,她是盛唐时代著名诗人,其诗作继承祖上“上官体”格律诗的形式和技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上官婉儿墓的发掘和对出土文物的研究,为考古人员研究大唐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女官的存续女官的设置早见于先秦时代。

文献记述,周天子曾立王后、夫人、嫔、世妇、御妻、女祝、女史等。

其中,除王后、夫人与天子坐而论妇礼,是天子的正牌妻子之外,嫔、世妇、御妻等既是妾也是女官。

嫔负责后宫女子的教育,世妇掌管后宫祭祀、宾客事宜,御妻照顾天子的衣食起居。

掌管后宫祭祀、祷词的女祝和负责王后礼职的女史,则属于专职女官。

秦汉时期沿袭了前代的后宫体制,妃嫔的等级被进一步细化。

秦始皇将后宫妻妾分为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8个等级;汉元帝更是将后宫妻妾列为皇后、夫人、昭仪、婕妤、良使、夜者等14个等级。

在秦汉两朝的后宫里,除了皇后、夫人之外,其他妃嫔仍然既是妾又是女官,她们有爵位也有秩禄。

首次将妃嫔与女官析分开来的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他专设女职以管理后宫事务,其职秩与外官对等,出现了内司、作司、太监、女侍中、女尚书、女贤人、女书史等不同职衔的女官,高者二品,低者五品。

唐朝女官制度六局管二十四司

唐朝女官制度六局管二十四司

上官婉儿简介
• 上官婉儿又称上官昭容(公元664年-公元 710年),唐代女官、女诗人、唐中宗昭容。 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上官仪孙女。 仪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年十四,即 为武则天掌文诰。唐中宗时,封为昭容。 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代朝廷品评 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临淄王 (即唐玄宗)起兵,与韦后同时被杀。
一代才女香消玉殒
• 景龙四年六月,唐中宗驾崩,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 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韦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决 政务。 • 公元710年元月,临淄王李隆基起兵,从封地奔袭长安,韦 氏和安乐公主被诛,上官婉儿斩于当地。 • 开元年间,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下令收集其诗文, 辑成二十卷,张说为她写序:“敏识玲听,探微镜理,开卷 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 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上官婉儿)两朝兼美,一 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 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 • 上官婉儿后期的所做所为如果真如史书所记,那么她应该算 不上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但政治人物本身就不能以通俗的道 德观念来评价。与权力中心靠的那么近,任是谁都不可能抽 身事外。上官婉儿见风使舵,不过是在血雨腥风中保护自己 的手段 。上官婉儿也曾一度享尽荣华与权力,她没有逃脱 厄运,做了皇权争斗的牺牲品。
唐朝女官制度
唐代女官制度承袭隋代:六局管二十四司 。
பைடு நூலகம்
唐 代 女 官 等 级 制 度
尚宫局,管司言,掌宣传奏启;司簿,掌名录计度;司正,掌格式推 罚;司闱,掌门阁管龠。
尚仪局,管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几案;司乐,掌音律;司宾,掌 宾客;司赞,掌礼仪赞相导引。 尚服局,管司玺,掌琮玺符节;司衣,掌衣服;司饰,掌汤沐巾栉玩 弄;司仗,掌仗卫戎器。 司饎,掌廪饩柴炭。 尚寝局,管司设,掌床席帷帐,铺设洒扫;司舆,掌舆辇伞扇,执持 羽仪;司苑,掌园御种植,蔬菜瓜果;司灯,掌火烛。 尚工局,管司制,掌营造裁缝;司宝,掌金玉珠玑钱货;司彩,掌缯 帛;司织,掌织染。

唐朝女官职位和品级

唐朝女官职位和品级

唐朝女官职位和品级唐朝女官职位及品级结构主要按昭武令分为一至九等九衔,一等是大小内相、宰相,二等是太傅、元老,三等是九卿、大夫,四等是郎中、丞相,五等是太保、司马,六等是侍中、参军,七等是主簿、尚书,八等是右丞、左丞,九等则是御史大夫、少府。

一、大小内相大小内相是唐朝女官最高职位,位居唐帝室宫中最高阶,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重要决定等方面的大事,是宫廷中的权力最大的女官。

这两个官职的品级位列第一,属翰林院,准备以内相为主管,以小内相从属;以大内相为总管,小内相、太傅三人当把,共同执行宰相令行。

小内相除上朝宗室情况外,多以卿士之子为主,大内相则常为皇族、皇亲、先帝贵待者之妾、妃等女官。

二、太傅太傅是指大小内相和宰相的御史大夫,其官职位居第二位,属翰林院,旗号九功,其任期三年,服装较为严肃,官司遵从大小内相决定。

三、元老元老是宰相的直辖属官,官职位居第二位,属翰林院,头衔二轵,番护宫中宰考,专责《大唐国书》用学习,其另有职责亦由大小内相和太傅决议。

四、九卿九卿位居第三等,头衔相番,官置与大夫列位相同,其面貌皆录于《职类汇编》,其服装及威礼行政均由大太傅裁决,主宰内务及郊祀大典礼仪。

五、大夫大夫位居第三等,头衔公署,其面貌也录于《职类汇编》之中,其服装也按照大太傅营署制定和实施,管理官员每年登基,随朝服勤,参加大典礼仪,祭祀节日。

六、郎中、丞相郎中和丞相均位居第四等,郎中头衔自典,丞相头衔九重府,郎中主持对入宫官员及千金宫宰考的服侍考比,考查其官职能力,丞相兼任宫中的行政及非同的任务,末女出家的宫廷职员,则排入郎中、丞相职位。

七、太保、司马太保和司马均位居第五等,头衔都统,都负责宫中的行政业务,登记天下诸侯封赏的职务,兼职宰关宰相,掌衙门,有司可数,而末女出家宗室则排入太保、司马职位。

八、侍中、参军侍中和参军居第六等,头衔公相,主管宫廷大小诸政务,负责宣布御台每年节庆法令及吩咐土地安宁,本女出家贵族则可排入侍中、参军职位。

唐朝女官制度1范文

唐朝女官制度1范文

唐朝女官制度1范文唐朝女官制度1范文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封建王朝之一,其文化、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唐朝的官员体系中,女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女官制度可追溯到隋唐时期,相对于其他封建王朝来说,唐朝的女官制度有诸多创新和。

唐朝女官制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其规模宏大。

据记载,唐朝时期女官总人数在宫廷中约有2000人,分为三个等级:一品、二品和三品。

一品女官是最高等级的女官,主要负责皇帝和皇后的服侍和辅助行政管理。

二品女官则负责贵妃、嫔妃等后妃的侍奉工作,并协助一品女官管理后宫。

三品女官则是侍奉宫女和其他庶民女子。

其次,唐朝女官制度在选拔和晋升方面较为公平。

唐朝设有专门的选拔和晋升机构,类似于现代的考试制度。

女官选拔主要通过科举考试,这使得女官的选拔更加公正和透明。

唐朝也鼓励女性的自主择婚,这样可以使得女官不会因为出身低微而无法进入宫廷。

此外,唐朝还规定女官晋升的具体标准和方法,晋升主要依据功绩和能力,而不是靠家世。

唐朝女官制度还注重教育和培训。

女官入宫后,会接受一定的教育和培训,以提升其在宫廷工作中的能力和素养。

教育包括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

文化教育主要是识字、读书和文学修养,以便女官能更好地为皇帝和皇后提供各种文书和抄写。

道德教育则是培养女官的职业道德和为人处世的良好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的女官还承担了一定的外交使命。

在唐朝的外交中,女官充当了一种重要的角色,被派往其他国家进行外交任务,以展示唐朝的文化和财富。

例如,唐代女官武则天担任公主时,曾被派往吐蕃国(现在的西藏)作为赞普(吐蕃国王)的新娘,以巩固两国关系。

尽管唐朝女官制度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优点和创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首先,女官的权力和地位虽然相对较高,但仍受制于男性官员和封建礼制,其权力仍然受限。

其次,女官少数会因为喪偶、單身等原因被迫进入宫廷,缺乏自主权。

最后,女官制度过于庞大,花费巨大的财力和人力资源。

总的来说,唐朝女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女性地位提高的体现,为当时的女性提供了进入官场和扩大自己社会影响力的机会。

“六尚二十四司”:唐代女官后宫事务系统

“六尚二十四司”:唐代女官后宫事务系统

“六尚⼆⼗四司”:唐代⼥官后宫事务系统“唐代⼥官系统两套系统,⼀套是嫔妃系统,皇后昭仪昭容这样下来;另外⼀套是后宫事务的系统,也就是所谓六尚体系。

 秦汉⾃夫⼈以下设有设嫔、世妇、⼥御等名⽬,也末⾔及⼥官。

但《隋书》叙述⼥官设置时,说是“采汉、晋旧仪”,可见汉、晋后官是有⼥官制度的,但因史官⾔之不详,只能存⽽不论。

见于记藏,将宫中⼥官(⼜称宫官、⼥职)与嫔御(即内宫)加以区别,另⽴系统的是北魏孝⽂帝之时。

⼥官主管宫中具体事务,其职秩与外官相对。

最⾼领导⼈内司,官⽐尚书令。

其次是作司、⼤监、⼥侍中,官⽐⼆品。

其三是监、⼥尚书、美⼈、⼥史、⼥贤⼈、⼥书史、书⼥、⼩书⼥等,官⽐三品。

其四是中才⼈、供⼈、中使、⼥⽣才⼈、恭使宫⼈,官⽐四品。

最下⼀等是青⾐、⼥酒、⼥饷、⼥⾷、奚官⼥奴,官⽐五品。

隋⽂帝时,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以掌后宫掖廷事务。

隋炀帝加以改制,使与外廷尚书省相类似,设六尚局管⼆⼗四司司。

六尚局分别为尚官局(管官内传达、⼈事、会计、处罚、门卫等)、尚⾐局(管⽂教、⾳乐、礼宾、礼赞等)、尚服局(管符玺、⾐饰、兵器)、尚⾷局(管⾷膳、药品)、尚寝局(管住⾏器具、园艺、灯⽕等)、尚⼯局(管⾐服织染缝制以及珠宝钱货)。

这些⼥官的品位较低,六尚品从第五、司长官员从第六,⾄于⼥史⼀类⼥官,乃是流外之官,⽆定员数。

唐承隋制,也设六尚⼆⼗四司,职事和品位与隋基本相同。

唐代著名的⼥尚宫宋若昭及其姐妹五⼈以⽂采召⼊宫中,深受德宗赏识,故不以宫妾待之,⽽称之为学⼠先⽣。

若莘、若昭、若宪相继执掌官籍,历德、顺、宪、穆、敬、⽂六帝。

唐还设宫正和彤史以掌戒纠谪罚和记录功过事宜。

五代后唐也设⼥官,并都封为国夫⼈或郡夫⼈等。

五代后蜀花蕊夫⼈有诗云: 六宫宫职总新除,宫⼥安排⼊画图。

⼆⼗四司分六局,御前频见错相呼。

明代洪武年间,后宫也有与唐制相同的⼥宫制度,但永乐之后,宫职归于宦者,所存只有尚宫四司⽽已。

这些⼥官虽有品位,但从根本上说仍只是皇帝的⼥婢。

女官等级

女官等级

• 正八品:二等宫女(做饭煎药等不轻不重的活)(娘娘2名,小主1名, 秀女无)
• 从八品:三等宫女(烧煤守夜等重活)(娘娘2名,小主1名,秀女 无)
• 正九品:打扫道路和每晚巡视的宫女
• 从九品:冷宫宫女(1位妃嫔1名)
• 正十品:浣衣局里的宫女 • 女官和贴身宫女是不一样的。女官是管理宫殿的人,而贴身宫女是指亲
无主。归宫正管辖 。
女官等级
• 正一品:宫令女官(管理后宫琐事,为皇太后或皇后身边,代掌凤 印)
• 正二品:尚宫,尚仪,尚服,尚寝,尚食,尚功(六尚主管) • 从二品:御侍(皇帝身边女官) • 正三品:令人(皇贵妃,贵妃身边女官) 掌事嬷嬷(管理所有宫
里大事,负责分发俸禄,分配宫女等) • 从三品:惠人(皇妃,侧妃,庶妃身边女官) 御前尚义(皇帝贴
• 六尚之中司乐、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余二十二司, 每司各二人。各司下又分设典及掌,以贰其职。六尚十人, 从五品。司二十八人,从六品。典二十八人,从七品。掌 二十八人,从九品。 此外还有不入流(无品级)的女史, 人数不定。
• 其中,尚宫、婉侍遂主子居住。 • 贞容、慎容、勤侍、宫人可随主子居住,亦可居统一宫殿,
• 正六品:惠侍(皇妃,侧妃,庶妃身边女史) 宫 殿里的主管宫女
御花园,佛堂等其他
• 从六品:宜侍(夫人,贵嫔身边女史) 浣衣局主管(管教犯错的宫 女)
• 正七品:良侍(昭仪,淑仪,嫔身边女史) 冷宫主管(分配冷宫里 的食物,衣裳)
• 从七品:一等宫女(端茶倒水等轻活)(娘娘2名,小主1名司
六局
• 尚宫局
• 司言:掌宣传奏启(二人) • 司正:掌格式推罚(二人)
• 尚仪局
• 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几案(二人) • 司宾:掌宾客(二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宫女职官《明史》卷四十七志第五十职官三一、六局:1、尚宫局,尚宫二人,正五品。

六尚并同。

尚宫掌导引中宫。

凡六局出纳文籍,皆印署之。

若征办于外,则为之请旨,牒付内官监。

监受牒,行移于外。

领司四:司记,司记二人,正六品;典记二人,正七品;掌记二人,正八品。

掌宫内诸司簿书,出入录目,番署加印,然后授行。

女史六人,掌执文书,凡二十四司,二十四典,二十四掌,品秩并同。

司言,司言二人,典言二人,掌言二人,女史四人,掌宣传启奏。

凡令节外命妇朝贺中宫,司言传旨。

司簿,司簿二人,典簿二人,掌簿二人,女史六人,掌宫人名籍及廪赐之事。

司闱。

司闱六人,典闱六人,掌闱六人,女史四人,掌宫闱管键之事。

2、尚仪局,尚仪二人,掌礼仪起居事。

领司四:司籍,司籍二人,典籍二人,掌籍二人,女史十人,掌经籍、图书、笔札、几案之事。

司乐,司乐四人,典乐四人,掌乐四人,女史二人,掌音乐之事。

司宾,司宾二人,典宾二人,掌宾二人,女史二人,掌朝见、宴会、赐赉之事。

司赞,司赞二人,典赞二人,掌赞二人,女史二人,掌朝见、宴会、赞相之事。

彤史。

彤史二人,正六品,掌宴见进御之事,凡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彤史谨书其月日。

3、尚服局,尚服二人,掌供服用采章之数。

领司四:司宝,司宝二人,典宝二人,掌宝二人,女史四人,掌宝玺、符契。

司衣,司衣二人,典衣二人,掌衣二人,女史四人,掌衣服、首饰之事。

司饰,司饰二人,典饰二人,掌饰二人,女史二人,掌巾栉、膏沐之事。

司仗,司仗二人,典仗二人,掌仗二人,女史二人,凡朝贺,帅女官擎执仪仗。

4、尚食局,尚食二人,掌膳羞品齐之数。

凡以饮食进御,尚食先尝之。

领司四:司膳,司膳四人,典膳四人,掌膳四人,女史四人,掌割烹煎和之事。

司酝,司酝二人,典酝二人,掌酝二人,女史二人,掌酒醴酏饮之事。

司药,司药二人,典药二人,掌药二人,女史四人,掌医方药物。

司饎。

司饎二人,典饎二人,掌饎二人,掌廪饩薪炭之事。

5、尚寝局,尚寝二人,掌天子之宴寝。

领司四:司设,司设二人,典设二人,掌设二人,女史四人,掌床帷、茵席、汛扫、张设之事。

司舆,司舆二人,典舆二人,掌舆二人,女史二人,掌舆辇、伞扇之事。

司苑,司苑二人,典苑二人,掌苑二人,女史四人,掌园囿种值花果。

司灯。

司灯二人,典灯二人,掌灯二人,女史二人,掌灯烛事。

6、尚功局,尚功二人,掌督女红之程课。

领司四:司制,司制二人,典制二人,掌制二人,女史四人,裳衣服裁制缝纫之事。

司珍,司珍二人,典珍二人,掌珍二人,女史六人,掌金玉宝货。

司彩,司彩二人,典彩二人,掌彩二人,女史六人,掌绘绵丝絮事。

司计,司计二人,典计二人,掌计二人,女史四人,掌度支衣服、饮食、柴炭之事。

宫正司。

宫正一人,正五品;司正二人,正六品;典正二人,正七品。

掌纠察宫闱、戒令、谪罚之事。

大事则奏闻。

女史四人,记功过。

吴元年,置内职六尚局。

洪武五年,定为六局一司。

局曰尚宫,曰尚仪,曰尚服,曰尚食,曰尚寝,曰尚功。

司曰宫正。

尚宫二人,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各一人,宫正二人,俱正六品。

六局分领二十四司,每司或二人或四人。

司记、司言、司簿、司乐、司宝、司衣、司饰、司酝、司药、司供、司舆、司苑、司珍、司彩、司计各二人。

司闱、司籍、司宾、司赞、司仗、司馔、司设、司灯、司制各四人。

女史十八人。

尚功局六人,馀五局及宫正局各二人。

十七年,更定品秩。

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宫正各一人,俱改正五品;二十四司正六品。

增设二十四掌,正七品。

宫正司增设司正,正六品。

二十二年,授宫官敕。

服劳多者,或五载六载,得归父母,听婚嫁。

年高者许归,愿留者听。

现授职者,家给与禄。

二十七年,又重定品职。

增设二十四典,正七品。

改二十四掌为正八品。

尚仪局增设彤史,正六品。

宫正司增设典正,正七品。

自六尚以下,员数俱如前所列。

凡宫官一百八十七人,女史九十六人。

六局各铸印给之。

永乐后,职尽移于宦官。

其宫官所存者,惟尚宝四司而已。

尚是掌管帝王之物的意思,尚是掌管意。

战国时已有尚衣、尚冠、尚书等官。

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

女官正一品:宫令女官(管理后宫琐事,为皇太后或皇后身边,代掌凤印。

)正二品:尚宫,尚仪,尚服,尚寝,尚食,尚功(六尚主管)从二品:御侍(皇帝身边女官)正三品:令人(皇贵妃,贵妃身边女官)从三品:惠人(皇妃,侧妃,庶妃身边女官)正四品:宜人(夫人,贵嫔身边女官)从四品:良人(昭仪,淑仪,嫔身边女官)正五品:司侍(随六尚的24司)从五品:令侍(皇贵妃,贵妃身边女史)正六品:惠侍(皇妃,侧妃,庶妃身边女史)从六品:宜侍(夫人,贵嫔身边女史)正七品:良侍(昭仪,淑仪,嫔身边女史)宫女的身份不尽相同,上层的为宫中女官;下层的为普通奴仆。

对于女官除了年龄、身体、品行诸条件外,还必须掌握女工等技艺。

据史料记载:“宫廷岁选秀女,凡选中者,入宫试以绣锦、执帚一切技艺,并观其仪行当否,有不合格者命出,以次递补,然后择其优者,教以掖庭规程,日各以一小时写字及读书。

写读毕,次日命宫人考校,一年后授以六法。

”这些宫女中比较优秀的就成为宫中的女官。

据史料记载:“乾清宫置夫人一人,秩一品;淑仪一人,秩二品;婉侍六人,秩三品;柔婉十二人,芳婉二十人,俱秩四品。

”她们各司其职,有的负责侍候嫔妃(尚宫);有的负责节仪之事(尚仪);有的掌管衣服,掌管三餐……但是由于清代内务府管辖着宫廷内部的人事、财务、礼仪、保卫及帝、后、妃、嫔日常生活的一切事物,所以女官的执掌也就形同虚设了。

被选中的宫女一部分被分配到皇帝、皇后、嫔妃、公主、阿哥等各宫中随侍。

不同等级的人配给宫女的数量也不同,在清朝的典制书里,康熙朝规定:皇太后12名宫女、皇后10名、皇贵妃8名、贵妃8名、嫔妃6名、贵人4名、常在3名、答应2名。

其余的部分就分配到六局处服役。

选拔明——内监稳婆——淑女13至16岁非医、非巫、非商贾和百工——海选面试初试复试试用纪昀《明懿安皇后外传》上记载,明代天启元年,熹宗皇帝曾选天下淑女13至16岁五千人,集于京师,将她们分为几十个组。

第一天由内监察视挑选,将稍高、稍矮、稍肥、稍瘦的淘汰;第二天再选,内监检查耳、目、口、鼻、发、肤、领、肩、背,有一处不周正的都淘汰,再让在选者自己说出籍贯、姓名、年岁,听其声音,稍有雄厚、粗劣、难听、混浊、口吃的都淘汰;第三天,内监拿尺量女子的手足,然后让她们行走数十步,观其“丰度”,去其腕稍短、趾稍巨者,举止稍轻躁者,去者复千人。

剩下的一千名召入宫内作为宫女。

宫女入宫后,皇帝又令宫中稳婆将她们分别引入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再选出三百人为宫女头目。

在宫中生活一个多月后,又根据她们的性情、言行以及帝王的喜好,选出五十人为妃嫔。

还有一部分宫女来源于官僚贵族家庭。

有的官僚贵族想方设法把女儿送入宫中,求得皇帝的宠幸,这样整个家族就可以凭借裙带关系往上爬。

影响明太祖规定入宫秀女应在13岁以上。

明代选秀女,给民间带来极大的痛苦,民间百姓家常把女儿入宫看作是掉入火坑,千方百计逃避采选。

明代帝王还制定法规,严禁宫外之人为宫女传递书信或物品。

一旦犯禁,“皆论以死”。

为防止宫人泄漏禁中之事,又把年老的宫女禁锢在“倪衣局”。

剥夺无数宫女的生命和终身自由,以此保住宫中的秘密。

初期选宫女是一年二次,时间为每年的二月和八月,从顺治十八年后改为每年一次,时间是二月初二日。

凡年龄在13岁以上者,便造册送内务府会计司备选。

在选期的前一天晚上入宫,第二天天明时由敬事房太监带到皇帝或皇后、太后前选阅。

以6人为一排,每人身上挂一木牌,上面写有旗分和姓名,被选中者唤出排,入选后当日留宫内,否则立即遣出。

若有妃嫔的姐妹或亲族女子则另组一排检选。

如果此次已经入选,但是在所选名额之外,就令会计司记名,即“记名宫女”,下次再选时先以记名者入选。

若是记名后未到下次选阅时父母就将其嫁出去,则属于抗旨。

生活明朝宫女们一经选入宫内,便失去自由,大都是衣食菲薄,住所简陋,终身苦役,不能与父母相见。

繁琐的礼节,森严的等级,不时的凌辱,使她们几乎无出头之日。

“提铃”和“板著”之罚。

宫女们被严格控制。

她们除了完成各种苦役之外,还要经常在知书女内官的教习下读《女训》、《女孝经》等书。

宫女稍有违规者,将被处以“墩锁”、“提铃”和“板著”。

“提铃”就是受罚宫女每夜自明宫乾清宫门到日精门、月华门,然后回到乾清宫前。

徐行正步,风雨无阻,高唱天下太平,声缓而长,与铃声相应。

“板著”就是受罚宫女面向北方立定,弯腰伸出双臂来,用手扳住两脚。

不许身体弯曲,一直要持续一个时辰,即两个小时左右,一般情况是受罚宫女头晕目眩,僵仆卧地,甚有呕吐成疾,乃至殒命的。

宫女生病无医,自生自灭。

明朝规定:“宫嫔以下有疾,医者不得入,以证取药。

”宫嫔尚且如此,宫女自不待言。

《明宫史》载:在金鳌玉桥西、棂星门迤北羊房夹道(今名养蜂夹道),内有安乐堂,宫人得了病,或是年老了,要和有罪的人一样,发到这里,靠自己的生命力延续时日,或者等死。

死无葬所,火烧后尸灰填入枯井。

明朝宫女一生锁闭深宫,供帝王玩弄、使役到死亡后,如果不是有名的,都不会赐墓,而是火葬。

火烧后将众多尸灰一起填入枯。

女官隋文帝始在内廷设女官六尚,即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工,各三人,相当于从九品。

炀帝大加扩充,依外廷尚书省,设女官局二十四司六尚名称均依文帝所定,炀帝又是将外廷门下省所辖的殿内局,扩建为殿内省,辖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局,亦称六尚。

各局设奉御(正五品)、直长(正七品)等员。

尚是掌管帝王之物的意思,尚是掌管意。

战国时已有尚衣、尚冠、尚书等官。

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

宫女根据品级的不同,各级宫妃享受的待遇也不同。

如:第一等的夫人是除皇后之外最高等级的人,相当于宰相级别的人,服侍她们的人包括数目庞大的随侍女官,宫女,针黹妇,杂役等等,加上负责后宫炊事用度的宫女,比一个宰相府的人还要多。

太监另外,还有一些工作是宫女们不能胜任的,于是就出现了由太监们充当劳力的如下机构:掖庭局:主要负责掌握后宫簿籍;奚宫局:负责管理后宫的疾病以及死亡;内仆局:这个机构比较有趣,主要负责后宫的照明系统,当时的照明用具是蜡烛,所以他们就负责管蜡;宫闱局:这个是最忙的部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处,事无巨细,全要操心,包括有掌扇、给使等等职务;内宫局:类似于今天的财务部门,负责仓库及出纳。

内侍省:除了这五大局外,皇宫里还设置了内侍省,共有内侍四人,内常侍六人,内谒者,监六人,内给事八人,谒者十二人,典引十八人,寺伯二人及寺人二人。

他们作为太监的管理机构,负责培训、考核宦官,保证向后妃们提供一流的服务。

后妃品级中国后宫一直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说法,这是皇帝有正规名号的庞大妻妾群。

唐建国之初参照隋朝旧制皇后以外另设:四妃(即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