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执业医师复习:致龋细菌分类

合集下载

口腔知识 龋病

口腔知识 龋病

第九章龋病【龋病】(dental caries)是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是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最终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1.概述:常见多发,发病率为三大疾病首位,发生硬组织缺损必须修补;2.发展:病变可累及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并进一步发展为牙髓炎、牙周病、间隙感染、骨髓炎,发生在乳牙可影响幼儿牙颌系统生长发育;3.好发:老年人和女性易感,好发于食物滞留,菌斑堆积而不易清洁的部位(1)好发牙:恒牙为下颌第一、第二磨牙,乳牙为下颌第二乳磨牙和上颌第二乳磨牙;(2)好发部位:咬合面窝沟点隙、邻面接触点下方、唇颊面近龈缘牙颈部和磨牙颊侧点隙。

第一节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三联(四联)因素学说一、细菌和菌斑(一)特异性致龋菌:链球菌、乳杆菌、放线菌(产酸、耐酸、产多糖、黏附)(二)【菌斑】(bacteria plaque)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由细菌、细菌的胞外多糖和唾液糖蛋白组成的菌斑基质构成,是细菌在空间上排列有序的复杂生物膜,是细菌的微生态环境。

1.菌斑的结构层次:(1)基底层:唾液糖蛋白构成的无细胞均质获得性薄膜;(2)中间层:紧靠基底层的致密微生物层(球菌)和其表面的菌斑体部(丝状菌垂直于牙面平行排列,球菌杆菌穿插其间形成栅栏状结构)构成;(3)表层:结构松散,由细菌(丝状菌形成谷穗样结构)、脱落细胞、细菌残渣构成。

2.菌斑的形成:(1)获得性薄膜形成: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吸附于牙面形成生物膜;(2)细菌黏附聚集:主要微生物为链球菌;(3)菌斑成熟:主要微生物为厌氧丝状菌。

3.致龋因素:菌斑处于酸相的频率和时间。

二、食物1.影响方式:能量和营养素、底物(产酸);2.食物状态:含糖量高,粘稠(附着)的食物致龋能力高,粗糙的纤维对牙面有自洁作用;3.微量元素:硒致龋,氟钙磷抑龋。

三、宿主:易感性(唾液、牙形态)四、时间:低pH的维持时间(龋病病程1.5~2年)第二节龋病的病理变化一、龋病的分类(一)根据进展速度分类:【静止性龋】(arrested caries):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牙隐蔽区变为暴露区,细菌及食物残渣易于清洁,并与唾液接触发生再矿化,使病变速度变慢,最终呈静止状态。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龋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学说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龋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学说

在60年代初,由Keyes等提出"三联因素".认为龋是由细菌、食物和宿主三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

一、"三联因素"学说
(一)细菌和菌斑
在大多数情况下,细菌通过形成菌斑而实现对牙体的破坏。

(二)食物
食物中的糖类是龋发生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主:宿主包括牙、唾液和全身因素。

二、酸原学说
由Miller于1889年提出,口腔微生物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有机酸,酸溶解釉质发生龋。

三、蛋白溶解学说
由Gottlieb等在1947年提出,认为龋初期的损害发生在釉质和牙本质中的有机物存在的部位。

强调有机物的分解是首发事件。

四、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由Schatz等在1955年提出。

认为牙齿中的矿物盐和有机物是通过一个配位共价键结合的统一体——螯合复合物。

认为龋是由于蛋白溶解与螯合作用同时发生所致。

口腔执业医师理论必备考点—口腔内科学

口腔执业医师理论必备考点—口腔内科学

口腔执业医师理论必备考点—口腔内科学七颗牙学堂,专注口腔教育10余年!为帮助口腔医师顺利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小编特整理了口腔医师理论必备考点,供大家平时复习使用!1、龋病病因的四联因素学说包括微生物、食物、宿主和时间。

2 、龋最常使用的常规诊断方法是作X 线片检查,有利于发现隐藏部位的龋损。

3、鸠尾峡的位置应在轴髓线角的内侧,牙合面洞底的胎方。

4、龋坏组织即腐质和感染的软化牙本质,因此临床上去除龋坏组织的标准主要根据洞壁牙体组织的硬度。

5、急性龋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人,病变组织颜色较浅,质地较软而湿润,由于病变进展快,牙髓组织来不及形成修复性牙本质,或形成较少,因而牙髓组织容易受到感染,产生牙髓病变。

6、三叉神经痛表现为触及“扳机点”时,出现电击样疼痛。

7 、急性牙髓炎则表现为自发性阵发性痛、夜间痛、温度刺激加剧及疼痛不能定位。

8 、深龋往往是当冷热刺激进人深龋洞内才出现疼痛反应。

9 、一般情况下,牙面清洁后4~ 8 小时即有细菌进入,10~12 小时牙面上形成的菌斑即可用染色剂着色;5~6 天菌斑趋于成熟;10 ~30 天菌斑成熟达到高峰。

10、牙中牙,是牙内陷最严重的一种,常见于上颌侧切牙,偶发于上颌中切牙或尖牙。

11、牙本质过敏症的主要表现为刺激痛,当刷牙,吃硬物、酸、甜、冷、热等刺激时均可发生酸痛,尤其对机械刺激最敏感。

12、目前最常用的漂白剂为过氧化氢、过氧化脉、过硼酸钠。

13 、多生牙属于牙数目异常,不属于牙发育形态和结构畸形。

14、死髓牙不能应用活髓切断术,应该行根尖诱导成形术。

15、乳牙龋病的治疗目的是终止龋蚀发展、保护牙髓的正常活力、恢复牙体的外形和咀嚼功能、维持牙列完整、使乳牙正常替换、颌骨正常发育。

16 、牙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动因素。

17 、可引起牙龈增生的药物有硝苯吡啶、苯妥英钠、环孢菌素。

18 、急性坏死性龈炎的细菌涂片可见大量螺旋体和梭形杆菌。

19 、青春期青少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为牙龈炎发生的全身因素。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口腔预防医学复习摘要:第三章龋病的预防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口腔预防医学复习摘要:第三章龋病的预防

第三章龋病的预防1.龋病(dental caries或tooth decay)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四联因素”细菌+宿主+食物+时间2.细菌因素致龋菌:公认的致龋菌有变链,乳酸杆菌和放线菌。

这些菌通过粘附,产酸,耐酸(致龋菌的三个特性)这些致龋毒性发挥作用,致使龋的发生。

在脱矿与再矿化之间有一个临界PH为5.0-5.5(若低于临界值,将可能损坏)变形链球菌群:主要是变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变形链球菌特点:①G+球菌②厌氧菌③适合于Ph7.2时生长,下降到Ph4.2时仍能生长致龋特点:(1)产酸力和耐酸力(2)合成口腔外多糖(3)变链对牙面的粘附主要引起根面【选择】乳酸杆菌种类:包括唾液乳酸杆菌,发酵乳酸杆菌,乳酪乳酸杆菌,嗜酸性乳杆菌乳酪乳酸杆菌特点:①产酸能力强②耐酸能力强、高,当Ph3.5时仍能生长③与牙表面亲和力低④深龋中多嗜酸性乳杆菌特点:①产酸能力强,耐酸生长②可单独导致窝沟龋产生乳酸杆菌可单独导致窝沟龋产生放线菌:粘性放线菌,内氏放线菌,溶齿放线菌与邻面龋和根面龋有关非变形链球菌3.致龋菌的主要作用是:粘附,产酸,耐酸。

粘附的实质是菌体表面粘附素与牙表面获得膜上的有机受体的分子结合。

变形链球菌群分泌两种细胞外多糖:葡糖基转移酶(GTF)和采糖基转移酶(FTF)。

GTF能利用口腔中的碳水化合物,特别是蔗糖,合成可溶性与不溶性葡聚糖构成菌斑基质,同时可吸附更多细菌,促使菌斑形成。

GTF和FTF特征:a对蔗糖有高度特异性b 有广泛的PH适应度(PH5.2-7.0)c合成不需诱导。

葡聚糖参与了a致龋菌定植b菌斑形成。

乳酸也是一个重要的致龋因子。

致龋菌产酸只要是乳酸。

耐酸:随着菌斑内细菌代谢的酸性产物的堆积,当PH降到5.0以下时,乳酸杆菌,变形链球菌仍能继续生存并产酸。

4.特纳牙(turner tooth),乳牙根尖周的严重化脓性炎症,使继承恒釉质发育出现缺损,是龋病好发部位。

2018年【必考】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龋

2018年【必考】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龋

2018年【必考】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龋2018年口腔执业医师考试时间在6月份,考生要好好备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概述一、定义一种牙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体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而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二、流行病学发病率●相当常见的牙体疾病,广泛见于世界各地●高发病率、进行性的破坏可导致人类咀嚼功能的逐渐丧失—WHO列为三大疾病之一三、好发部位恒牙:下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前磨牙、第三磨牙、第三磨牙、上颌前牙、下颌前牙乳牙:下颌第二乳磨牙、上颌第二乳磨牙、第一乳磨牙、乳上颌前牙、乳下颌前牙好发牙面:●咬合面点隙窝沟●邻面接触点下方●唇颊面的近龈缘及磨牙颊侧点隙四.进程:早期脱钙→有机物分解破坏和崩解→龋洞-牙髓病-尖周病-颌骨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症-牙齿的脱落发病机理和病因学说一、化学细菌学说(酸原学说、化学寄生学说)细菌→食物中的糖和碳水化合物,产酸→牙齿脱矿→有机物破坏→龋病二、蛋白溶解学说细菌产生蛋白溶解酶→釉质中有机基质破坏→矿物盐溶解→龋病三、蛋白溶解—螯合学说细菌→蛋白溶解酶破坏牙齿中的有机成分,其产物通过螯合作用与牙齿矿物质结合→可溶性螯合物形成→牙齿破坏四.病因学(一)、细菌和菌斑1. 细菌 (bacteria)实验证实:(1)龋病只发生在暴露在口腔中的牙齿(2)用致龋食物喂养无菌动物不致龋(3)抗菌素可降低实验动物龋的发病及严重程度(4)龋坏组织中可以找到细菌细菌种类:(1)变形链球菌(2)乳酸杆菌(3)放线菌属(4)血链球菌2. 菌斑(bacterial plaque)(重点):定义:细菌在牙面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由细菌和唾液糖蛋白及细菌胞外多糖等基质构成的薄膜状细菌斑块;是细菌生长的微生态环境,其存在与龋病的发生有着直接联系。

口腔医学专业知识重点:龋坏的程度类型和病变类型

口腔医学专业知识重点:龋坏的程度类型和病变类型

口腔医学专业知识重点:龋坏的程度类型和病变类型
临床上可见龋齿有色、形、质的变化,而以质变为主,色、形变化是质变的结果,随着病程的发展,病变由釉进入牙本质,组织不断被破坏、崩解而逐渐形成龋洞,临床上常根据龋坏程度分为浅、中、深龋三个阶段。

今天整理口腔医学专业知识重点复习内容,下边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龋坏的程度类型和病变类型。

浅龋:亦称釉质龋,龋坏局限于釉质。

初期于平滑面表现为脱矿所致的白垩色斑块,以后因着色而呈黄褐色,窝沟处则呈浸墨状弥散,一般无明显龋洞,仅探诊时有粗糙感,后期可出现局限于釉质的浅洞,无自觉症状,探诊也无反应。

中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浅层,临床检查有明显龋洞,可有探痛,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和食物嵌入等)可出现疼痛反应,当刺激源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无自发性痛。

深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深层,一般表现为大而深的龋洞,或入口小而深层有较为广泛的破坏,对外界刺激反应较中龋为重,但刺激源去除后,仍可立即止痛,无自发性痛。

龋坏在X线片上呈黑色透射区,对难以确诊者(如邻面龋),可借助X线片协助诊断。

龋坏的病变类型
(1)慢性龋
龋病一般均进展缓慢,尤其是成人,多数为慢性,因病程较长,质地较干而软龋较少,此类患者有较长的修复过程,通常洞底均有硬化牙本质层。

(2)急性龋
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孕妇或健康状况不佳者,疗程短而进展快,软龋较多,质地松软,着色也浅,呈浅黄或白垩色,易被挖除,洞底缺乏硬化牙本质层。

(3)静上性龋
由于局部致龋因素被消除,导致龋坏进展非常缓慢或完全停止,称静止性龋。

(4)继发性龋
多见于龋病治疗过程中龋坏组织未去净化或修复体边缘不密合,形成裂隙以致再次发生龋坏。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知识点致龋微生物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知识点致龋微生物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知识点致龋微生物
来源:文都图书
致龋微生物是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考点,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考点。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致龋微生物的相关知识点吧。

1.链球菌属:
(1)血链球菌:很可能与窝沟龋的发生有关。

(2)变形链球菌:该菌与人类龋病密切相关。

(3)轻链球菌:目前尚无报告证实该菌与龋病的正相关关系,集但它能贮存多糖,使菌斑在缺乏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继续产酸。

2.乳杆菌属:
对人类的致龋作用较弱,它更多地涉及牙本质龋,在龋病发展过程中作用较大。

3.放线菌属:
发酵葡萄糖产酸。

通过上述的分析与总结考生们对致龋微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这方面的知识是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考点,杨东和叶扶光共同编写的2016《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综合笔试一本通》这本书收录了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点,并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本书对我们的备考很有帮助,可以利用一下哦,加油。

【口腔内科学】病龋高频考点,超快记忆46条

【口腔内科学】病龋高频考点,超快记忆46条

【口腔内科学】病龋高频考点,超快记忆46条病龋是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的重点,医学教育网建议大家早起背一背,病龋考点分值手到擒来!1、考点:龋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龋病定义为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其表现为无机成分脱矿,有机成分破坏分解导致最终发生的牙体缺损,特征为色、形、质的变化,其中质地的变化为硬组织脱矿后软化。

2、考点:龋病的原因变形链球菌是主要的致龋菌之一,可以使局部pH下降至5.5以下并维持相当长时间,造成局部脱矿,龋病病变过程开始。

乳酸杆菌对牙面亲和力低,在菌斑中比例不大,但有龋洞存在的部位,乳酸杆菌数量增加,因此它更多地涉及牙本质龋,在龋病发展过程中作用较大。

3、考点:慢性牙髓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慢性闭锁性牙髓炎表现为无明显自发痛,洞内探针迟钝,热测引起迟缓疼痛,多有轻度叩痛。

深龋的牙往往是当冷热刺激进入深龋的洞内才出现疼痛反应,而刺激去除后症状并不持续。

可复性牙髓炎症状表现为当患牙受到冷热刺激或甜酸化学刺激时,立即出现瞬间的疼痛反应,尤其对冷刺激更敏感,刺激一去除,疼痛随即消失。

急性牙髓炎则表现为自发性阵发性痛,夜间痛,温度刺激加剧及疼痛不能定位。

4、考点:龋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患牙检查左下第一磨牙面深龋洞,探诊洞底感酸痛,冷测反应一过性敏感,叩痛(-),牙龈无异常可诊断为深龋,而无牙髓症状;与牙髓炎的鉴别是依据温度测试;深龋的治疗方法要安抚治疗。

5、考点:龋病的原因按照龋病病因的四联因素学说,变形链球菌是主要的致龋菌之一。

其它链球菌在菌斑中比例不大,不起主要作用。

6、考点:龋病的病因龋病病因的四联因素学说:微生物,食物,宿主和时间。

7、考点:龋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浅龋最常使用的常规诊断方法是作X线片检查,有利于发现隐藏部位的龋损。

8、考点:龋病的病因龋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由于病变环境发生了变化,隐藏部位变得开放,原有致病条件发生了变化,龋病不能再继续进行,但损伤仍保持原状,这种特殊的龋损叫做静止龋。

2015年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内科学考点试题解析

2015年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内科学考点试题解析

A.硬组织脱矿、崩解 B.色素沉着 C.牙釉质的再矿化 D.修复性牙本质形成 E.腐坏
牙本质再矿化
答案:E
考点:龋损形成的机制
解析:龋损形成的过程,有牙齿硬组织,包括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的脱矿和再矿化、
色素沉着、硬组织崩解以及在龋损相应部位的牙髓组织有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故可排除 A、
B、C、D 而腐坏的牙本质是不可能再矿化的,故本题选 E。
答案:D
考点:致龋菌的性质和作用
解析:乳杆菌在深龋中大量存在,具有较强的发酵力,在加速龋病的发展中可能起主要
作用,故本题应选 D。
地址: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 89 号华天新城长城阁 5 楼
第1页共3页
6.人类口腔正常菌群中的主要致龋菌不包括
A.变形链球菌 B.黏性放线菌 C.内氏放线菌 D.乳杆菌 E.梭形菌
选 E。
11.变形链球菌菌体表面的黏附素是
A.杂聚糖和果聚糖 B.葡聚糖和果聚糖 C.表面蛋白和脂磷壁酸 D.唾液糖蛋白和胶状物 E.乳
酸脱氧酶和烯醇酶
答案:C
考点:变形链球菌黏附素组成
解析:变形链球菌表面黏附素与牙表面获得膜结合而有利于细菌定植,表面蛋白(如葡萄糖
连接蛋白)和脂磷壁酸为主要组成部分,故选 C。
12.症状比较明显的中龋部位是
A.牙合 面 B.舌面 C.颈部 D.颊面 E.接触点
地址: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 89 号华天新城长城阁 5 楼
第2页共3页
答案:C 考点:中龋临床表现特点 解析:中龋病变前沿位于牙本质浅层,牙颈部牙本质厚度最小,因此龋损最接近髓腔,故症 状最明显,C 正确。 13.调制银汞合金时,若汞量过少。可造成 A.增加蠕变 B.可塑性增加 C.产生过度膨胀 D.修复体易变形 E.硬而脆 答案:E 考点:银汞合金中各项强度 解析:银合金与汞在汞齐化中反应生成银一汞相和锡一汞相比例的多少由汞量决定,汞量过 少导致此二者生成的量减少,粘接在一起的未反应的颗粒量变少,银汞合金固化后的强度就 越大,变得硬而脆,E 正确。 14.窝沟龋的早期表现为 A.明显龋洞 B.探诊有酸感 C.损害部位呈白垩色 D.损害部位透出墨浸状 E.损害于位釉牙本质交界处 答案:C 考点:窝沟龋特点 解析:早期窝沟点隙龋清洗吹干后可见窝沟呈白垩色,进一步发展才出现墨浸样改变,这时 龋已经位于牙本质深层,故选 C,排除 D;早期龋并无牙硬组织缺损,因此没有龋洞,排除 A;探诊浅、中龋并无明显探痛,出现探诊酸感说明牙本质暴露出现牙本质敏感症,排除 B; 早期窝沟龋损害仅存在于釉质,病变进一步发展侵及牙本质,沿釉牙本质界进行,累及下方 牙本质,排除 E。故选 C。 15.不符合中龋临床表现的是 A.可引起牙本质一牙髓复合体反应 B.探诊时,损害局部硬而光滑 C.龋损进展得较快 D.有 软化牙本质形成 E.有色素沉着 答案:B 考点:中龋临床表现 解析:中龋病变前沿位于牙本质浅层,临床检查看到或探到有明显的龋洞,而非硬而光滑的 损害,同时龋洞内有着色的软化牙本质,洞底至髓腔有一段距离,故选 B 同时排除 D、E; 暴露的牙本质受到刺激后向牙髓传导,引起牙髓反应,即引起牙本质一牙髓复合体反应,排 除 A;由于牙本质所含有机质多,又有小管结构,利于细菌侵入,因此进展速度较快,排除 C;故选 B。 天星医考及时整理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资料方便考生复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口 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资料敬请关注天星医考! 电话:0731——82831177 网址: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内):第三节,龋病的分类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内):第三节,龋病的分类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内):第三节,龋病的分类
第三节,龋病的分类
一,按发病情况和进展速度分类:
急性龋: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病变进行快,数月形成龋洞;病变颜色较浅;质地软而且湿润,因此也叫湿性龋,该龋易引起牙髓感染。

急性龋中有一种类型,多数牙在短期内同时患龋,又称猛性龋,也叫猖獗龋,常见于面颌及颈部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也称放射性龋,还有舍格伦综合症的患者,以及一些全身严重疾病的患者,也可能发生猛性龋。

慢性龋:一般的龋病属于这种类型,进展慢,龋坏组织染色深,呈黑褐色,病变组织较干硬,所以又称干性龋。

龋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环境发生变化,隐蔽部位开放,原有致病条件发生变化,龋病不再进行,但损害仍然保持原状,称为静止龋。

继发龋:龋病治疗后,由于充填物边缘或窝洞周围牙体组织破裂,形成菌斑滞留区,或材料与牙体不密合,留有小缝隙,或原有的病变组织未除净,这些可能形成致病条件,再发生龋病,称继发龋。

二,按损害的解剖部位分类
按牙面解剖形态可以将龋分为若干类型,如窝沟龋、平滑面龋、根面龋等。

根面龋大多从釉质表明开始,但也有从牙骨质或牙本质表明进入。

这种类型的龋损主要发生于牙龈退缩、根面外露的老年人牙列。

三,按病变深度分类:
根据病变深度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

龋病的分类

龋病的分类

龋病的分类龋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它是由于牙齿表面的细菌在分解食物时产生的酸性物质腐蚀牙齿而引起的。

龋病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 牙釉质龋病牙釉质龋病是最常见的龋病类型,它是由于牙齿表面的细菌在分解食物时产生的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而引起的。

牙釉质是牙齿最外层的硬质组织,它是保护牙齿的第一道防线。

如果牙釉质受到破坏,那么细菌就会侵入牙齿内部,导致牙髓炎等严重的口腔疾病。

2. 牙本质龋病牙本质龋病是由于牙釉质被破坏后,细菌侵入牙齿内部,腐蚀牙本质而引起的。

牙本质是牙齿内部的主要组织,它包含了牙髓、牙髓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的结构。

如果牙本质受到破坏,那么细菌就会侵入牙髓,导致牙髓炎等严重的口腔疾病。

3. 根面龋病根面龋病是由于牙龈退缩或牙龈炎等原因导致牙齿根部暴露在口腔中,细菌侵入牙齿根部,腐蚀牙本质而引起的。

根面龋病通常发生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因为他们的牙龈更容易退缩,暴露出牙齿根部。

4. 乳牙龋病乳牙龋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龋病类型,它是由于儿童的口腔卫生习惯不良,食物残渣在牙齿表面积累,细菌在分解食物时产生的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而引起的。

乳牙龋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牙齿脱落,影响儿童的咀嚼和发音功能。

5. 隐裂龋病隐裂龋病是由于牙齿表面的细菌侵入牙齿裂缝或凹陷处,腐蚀牙釉质而引起的。

隐裂龋病通常发生在牙齿咀嚼面上,因为这里容易积累食物残渣,细菌在这里生长繁殖的机会更多。

隐裂龋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牙齿疼痛和感染。

6. 边缘龋病边缘龋病是由于牙齿填充物边缘处的细菌侵入牙齿内部,腐蚀牙本质而引起的。

边缘龋病通常发生在已经进行过牙齿修复的人群中,因为填充物边缘处容易积累细菌,导致龋病的发生。

龋病的分类有很多种,每种类型的龋病都有其特点和治疗方法。

预防龋病的最好方法是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及时治疗龋病,避免食用过多的含糖食物。

口腔龋病分类

口腔龋病分类
通过拍摄牙齿X线片,观察龋洞的深度、范围以及与牙髓的关 系。
锥形束CT(CBCT)
提供更详细的三维牙齿结构信息,有助于准确诊断复杂龋病 。
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
细菌培养
检测口腔内致龋菌的数量和种类 ,辅助判断龋病活跃程度。
唾液分析
检测唾液中的矿物质、酸碱度等 指标,评估口腔环境对龋病的影 响。
鉴别诊断及注意事项
发病原因
龋病的发生与口腔环境、饮食习惯、宿主因素和时间因素有关。其中,细菌的 存在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它们利用食物中的糖分产生酸,从而腐蚀牙齿。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
龋病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 之一,其发病率高,分布 广泛。
年龄分布
龋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但儿童和青少年是发病 高峰期。 Nhomakorabea地域差异
PART 05
治疗原则与方法选择
非手术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使用氟化物、抗菌药物等,增强牙齿抗酸能力,抑制细菌生长。
再矿化治疗
采用再矿化液使脱矿的牙釉质再次矿化,恢复硬度。
窝沟封闭
对于窝沟较深的牙齿,可用封闭剂填充,防止食物残渣和细菌滞留 。
手术治疗方法
牙齿填充术
去除龋坏组织,用填充 材料恢复牙齿形态和功 能。
奶瓶龋
主要见于上颌乳切牙的唇面,且较快发展成广泛性龋,与长期用奶瓶 人工喂养有关。
PART 03
各类龋病详细介绍
浅龋(釉质龋)
01
病变部位
主要发生在牙齿的釉质层,即牙齿的最外层。
02 03
症状表现
初期表现为釉质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斑点或斑块,表面粗糙,继而形成表 面破坏。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等反应不 明显。

2012年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之细菌的分类

2012年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之细菌的分类

2012年⼝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细菌的分类细菌的分类学(taxonomy)是⼀项复杂的⼯作,原则上分为种系分类和⼈⼯分类法两种。

种系分类法(phylogenic classification):是根据细菌⼤分⼦(核酸、蛋⽩质等)组成上的同源性程度分类。

常⽤的⽅法有:(1)DNA 序列测定;(2)DNA相关度测定;(3)核蛋⽩体16SRNA相关度测定。

其中以(3)最为准确,因为细菌rRNA在进化过程中⽐较稳定、保守,很少发⽣变异。

⼈⼯分类法(artificial classification):选择⼀些较为稳定的⽣物学性状如细菌形态与结构、染⾊性、⽣化反应、抗原性等作为标记,测定不同细菌,分析各菌间的相关程度,将形状相同或相近的细菌归于⼀类,依次划分菌种和菌属。

细菌分类的层次与其他⽣物相同,即界、门、纲、⽬、科、属、种。

在细菌中,常⽤种和属。

种(species):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

⽣物学性状基本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个菌种。

属(genus):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菌种组成⼀个菌属。

亚种与型(subspecies and type):同⼀菌种中的各个细菌,虽然性状基本相同,但在某些⽅⾯仍有⼀定差异。

差异较明显地称亚种,差异⼩的则为型。

如按抗原结构不同⽽分为不同的⾎清型,按⽣化反应和其他⽣物学性状不同⽽分为不同的⽣物型(biotype)等。

株(strain):来⾃不同来源的同⼀菌种的细菌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如从不同的肺结核患者痰液中分离出10种结核杆菌,即为10株结核杆菌。

同⼀菌种的不同菌株,性状可以完全相同,也可有某些差异。

具有某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称为该菌的标准菌株(standard strain)。

能够引起龋病的细菌

能够引起龋病的细菌

能够引起龋病的细菌考试题目中关于“致龋菌”的考察涉及已经非常之少了,但是依然有很多的学员对于此类内容的练习题勤于研究,乐此不疲,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细菌都是什么,具体是怎么样的。

按照人卫四版《牙体牙髓病学》本科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一、首先,是“链球菌”链球菌这一个菌属有很多的种,该菌属为革兰阳性兼性厌氧菌,在口腔菌群中链球菌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

血链球菌就是最早定居在牙面上的细菌之一,也是口腔中常分离到的链球菌种。

而变异链球菌经过反复的研究证明,可以造成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实验性龋,同时也有证据表明该菌与人类龋病密切相关。

(因为变异链球菌产生细胞外多糖如葡聚糖和果聚糖,能够使其在口腔中选择性粘附在牙齿平滑面上)。

轻链球菌可能是牙菌斑中最常分离到的细菌,因其能够贮存多糖,所以这一特征使菌斑在缺乏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能够继续产酸。

二、乳杆菌属包括革兰阳新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杆菌”。

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同源发酵菌种,代表是嗜酸乳杆菌,这种细菌在牙菌斑中最容易分离,而另外一类是异源发酵菌种,代表菌种是发酵乳杆菌,此种细菌最容易在唾液样本中分离到。

某些乳杆菌在动物实验中具有致龋性,但次于变异链球菌,其仅能够导致窝沟龋。

更多的涉及到牙本质龋,在龋病发展过程中作用较大。

三、放线菌属是一类革兰阳性,不具动力、无芽孢形成的微生物。

所有的放线菌均能发酵葡萄糖产酸,两类主要的细菌(黏性放线菌和内氏放线菌)产生乳酸,在动物实验中可以造成根部龋,窝沟龋和牙周组织破坏。

放线菌能够在被感染的动物的牙面形成黏性沉淀物,在龈下菌群和人类根面龋的牙菌斑中最常分离到的是微生物是放线菌。

在所有龈上菌斑中均能发现放线菌。

成人牙面清洁后,黏性放线菌是在牙面龈上部分早期定居的菌群之一。

以上内容来自人卫四版《牙体牙髓病学》本科教材第一章龋病的微生物部分。

是最新版教材中给出的内容,希望对大家做题和复习有所帮助。

龋病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龋病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b、不向髓腔加压; c、熟悉髓腔解剖形态及增龄变化; ② 保存牙体组织措施:a、洞形做最小程度扩展;
b、窝洞龈缘只扩展到健康牙体组织; c、尽量不做预防性扩展;
3、轮廓外形、抗力形、固位形:
① 轮:圆缓曲线,避让牙尖、边缘嵴;
② 抗:盒形洞,底平,壁直,洞深,点线角圆钝, 外形曲线圆缓;
③ 固:防止修复体侧向、垂直向松动脱落的形状;
3. 大面积龋损修复(固位钉、 沟槽固位);
4. 形、色异常牙的美容修复;
5. 冠修复前牙牙体充填;
深龋的治疗原则
1.去龋:
① 尽量去净,但勿穿髓; ② 年轻恒牙侧壁去净,洞底极少量保留;
2.护髓:
① 勿向洞底加压; ② 大慢球间断去龋; ③ 温盐水冲洗窝洞; ④ 双层垫底;
3.正确判断牙髓状况:
点、隙、裂沟
Ⅱ类洞 Ⅲ类洞 Ⅳ类洞 Ⅴ类洞
为发 生在
后牙 (磨牙、前磨牙)
切牙、尖牙
切牙、尖牙 所有牙
邻面
邻面
龋损所制备
(未损及切角)
的洞形
邻面 (已损及切角)
唇、舌面 近龈1/3牙面
制洞的四项基本原则
去、保、形、固
1、去除感染的龋坏组织 ① 硬度标准:用挖匙、探针、钻针等感觉硬度; ② 着色标准:检知液染色,观察颜色变化; 2、保护健康的牙本质及牙髓 ① 护髓措施: a、选择锐利牙钻,时磨时停,喷水冷却;
5、修整和清洁窝洞:
① 清洗窝洞、吹干; ② 探查有无:软龋、无基釉、意外穿髓;
垫底
1、目的:隔绝外界和修复体的刺激,保护牙髓,垫平洞底以 充填窝洞。
2、适应证:
① 洞深近髓者; ② 洞底不平者; ③ 充填材料对牙髓有刺激者; ④ 无髓牙,垫底使洞形符合要求者;

口腔知识龋病

口腔知识龋病

第九章龋病【龋病】(den tai caries)是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是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最终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1•概述:常见多发,发病率为三大疾病首位,发生硬组织缺损必须修补;2•发展:病变可累及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并进一步发展为牙髓炎、牙周病、间隙感染、骨髓炎,发生在乳牙可影响幼儿牙颌系统生长发育;3•好发:老年人和女性易感,好发于食物滞留,菌斑堆积而不易清洁的部位(1)好发牙:恒牙为下颌第一、第二磨牙,乳牙为下颌第二乳磨牙和上颌第二乳磨牙;(2)好发部位:咬合面窝沟点隙、邻面接触点下方、唇颊面近龈缘牙颈部和磨牙颊侧点隙。

第一节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三联(四联)因素学说一、细菌和菌斑(一)特异性致龋菌:链球菌、乳杆菌、放线菌(产酸、耐酸、产多糖、黏附)(二)【菌斑】(bacteria plaque )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由细菌、细菌的胞外多糖和唾液糖蛋白组成的菌斑基质构成,是细菌在空间上排列有序的复杂生物膜,是细菌的微生态环境。

1•菌斑的结构层次:(1)基底层:唾液糖蛋白构成的无细胞均质获得性薄膜;(2 )中间层:紧靠基底层的致密微生物层(球菌)和其表面的菌斑体部(丝状菌垂直于牙面平行排列,球菌杆菌穿插其间形成栅栏状结构)构成;(3 )表层:结构松散,由细菌(丝状菌形成谷穗样结构)、脱落细胞、细菌残渣构成。

2•菌斑的形成:(1)获得性薄膜形成: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吸附于牙面形成生物膜;(2)细菌黏附聚集:主要微生物为链球菌;(3)菌斑成熟:主要微生物为厌氧丝状菌。

3•致龋因素:菌斑处于酸相的频率和时间。

二、食物1•影响方式:能量和营养素、底物(产酸);2•食物状态:含糖量高,粘稠(附着)的食物致龋能力高,粗糙的纤维对牙面有自洁作用;3•微量元素:硒致龋,氟钙磷抑龋。

三、宿主:易感性(唾液、牙形态)四、时间:低pH的维持时间(龋病病程 1.5〜2年)第二节龋病的病理变化一、龋病的分类(一)根据进展速度分类:【静止性龋】(arrested caries):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牙隐蔽区变为暴露区,细菌及食物残渣易于清洁,并与唾液接触发生再矿化,使病变速度变慢,最终呈静止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牙菌斑中的细菌与龋病发病密切相关。

随着龋病的发生,牙菌斑内细菌比例可不断发生变化。

在龋病发病期间变形链球菌、放线菌、乳杆菌和酵母菌数量增加时,而血链球菌和韦永菌数量减少。

常见的致龋细菌包括链球菌属、乳杆菌属和放线菌属。

1、链球菌属:口腔中所有部位均能分离出链球菌,该菌群多数为G+兼性厌氧菌。

常见的口腔链球菌均与龋病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分别简述如下。

变形链球菌:为革兰染色阳性的球菌,是口腔天然菌群中占比例最大的链球菌属中的一种。

经反复研究证实,变形链球菌可以造成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实验性龋的动物模型,同时也有证据表明该菌与人类龋病密切相关。

根据变形链球菌胞壁抗原成分不同,分血清型(a~h)8种;根据菌细胞DNA中鸟嘌呤(G)和胞嘧啶(C)含量分遗传型(Ⅰ~Ⅵ)6种。

变形链球菌组中,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茸毛链球菌)与人类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变形链球菌有强的致龋性主要取决于其产酸性和耐酸性。

在菌斑中生存的变形链球菌能迅速发酵多种碳水化合物产生多量酸,可使局部pH下降至5.5以下。

变形链球菌耐酸性强,在pH 4.5时仍能继续生活并产酸。

局部pH下降维持相当长时间,避开唾液的缓冲作用,从而造成局部硬组织脱矿,龋病病变过程开始。

变形链球菌能以蔗糖为底物合成胞外葡聚糖、果聚糖及胞内多糖。

葡聚糖介导细菌的黏附,促进菌斑的形成,是变链球菌重要的致龋毒力因子。

该菌合成的水溶性葡聚糖、果聚糖、胞内多糖还可作为代谢底物提供能量,增强致龋力。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和脂磷壁酸是菌体表面粘结素,它们与获得性膜中的不同受体结合,促进该菌黏附和菌斑的形成。

变形链球菌不仅是冠部龋病的主要致病菌,也是根部龋的主要致病菌。

血链球菌:是最早在牙面定居的细菌之一。

该菌与变形链球菌一样,能利用蔗糖合成水溶性与水不溶性细胞外多糖。

这些细菌对牙菌斑形成和细菌在硬组织上聚集有重要作用。

目前已证实血链球菌在动物模型中具有致龋性,尚无充分证据表明血链球菌是人类龋病的致龋细菌。

轻链球菌:是牙菌斑中最常分离到的细菌。

目前尚无报道证实轻链球菌与龋病的正相关关系。

但轻链球菌能储存多糖。

这一特征使菌斑在缺乏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继续产酸海天医考网搜集整理。

2、乳杆菌属:乳杆菌是口腔的正常菌群,为革兰阳性兼性厌氧或专性厌氧杆菌。

乳杆菌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同源发酵菌种,利用葡萄糖发酵后主要产生乳酸。

这组的代表为干酪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它们与龋病密切相关。

另一类为异源发酵菌种,发酵后产生乳酸和较大量的乙酸、乙醇和CO2,其代表为发酵乳杆菌。

在唾液样本中最常分离到的菌种是嗜酸乳杆菌,在牙菌斑中最常见的是发酵乳杆菌。

该菌能发酵多种糖,产酸能力强,能使菌斑pH降至5.5以下,而且有很高的耐酸力。

在唾液和龋损中常可发现此菌。

但此菌对牙面黏附能力差,在牙菌斑中所占比例不大,常低于培养总数的0.01%~l%.某些乳杆菌在动物试验中具有致龋性,但次于变形链球菌,且仅能导致窝沟龋。

乳杆菌对人类的致龋作用较弱,且更多涉及牙本质龋,在牙本质龋损、根面龋损中有较多的乳杆菌存在。

研究发现,当饮食中蔗糖含量增高,口腔中有蔗糖滞留部位或有龋洞的部位乳杆菌数量增加;当龋洞修复,滞留乳杆菌的部位消除后,其数量下降。

故多数
学者认为,乳杆菌可能不是龋病发生的初始致病菌,但参与龋病的发展。

乳杆菌数量增加不是导致龋病开始的原因,而是龋病进展的结果。

3、放线菌属:放线菌是入口腔正常菌丛中最常见的G+不具动力、无芽胞形成的杆状或丝状菌。

在口腔内发现的放线菌种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兼性厌氧菌,包括内氏放线菌和黏性放线菌。

另一类为专性厌氧菌,包括依氏放线菌、迈氏放线菌和溶牙放线菌。

所有放线菌均能发酵葡萄糖产酸,主要产生乳酸,少量乙酸和琥珀酸等。

在悉生动物试验中证实,接种黏性放线菌和内氏放线菌后,可在实验动物中造成根部龋、窝沟龋和牙周组织破坏。

在离体,一些放线菌表面菌毛对牙面特别是根面有很高的亲和力,促进牙菌斑的形成。

一些放线菌还能合成胞外果聚糖、杂聚糖和胞内多糖,其主要成分为己糖胺和己糖。

这些多糖仅具低度致龋性。

目前普遍认为,放线菌的生物学性能说明该菌可能与致龋性有关。

黏性放线菌促进变形链球菌定殖于根面,对根面菌斑形成及根面龋的发生可能有重要的协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