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夫兹博里的和谐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美学作业

美学作业

优美的本质特征美学史上把优美的本质理解为和谐。

这种和谐既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也是真与善、主体活动和客观规律的和谐,形成了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特征,由此引起主体感官的愉悦。

优美是人与世界和谐共存的情感满足和体验,在优美的状态下,主客体处于相对统一和平衡之中。

优美的事物,从内容上说,不表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内容和形式的自由的和谐统一。

从感性形式上说,优美的事物一般具有清新、秀丽、典雅、小巧、轻盈、柔和、宁静、圆润、舒缓、微妙、光滑、流畅等特点,主体的感官可以自由把握,主体的力量可以自由驾驭的性质。

立普斯认为优美达到了“免于苛刻、困窘、生硬的自由,不意味着无力,而意味着无争,它以内在的明了性,在本体自自然然的发展中,保持它的本色,履行它所履行的任务;前提既定,力量现存,它于是永远顺乎自然,连绵不绝,朝着可能的方向畅流下去。

这是同一切分歧、踌躇、疑惑相对立,同参差、争执或矛盾相对立的…自由‟。

一股力或几股交流的力,一旦纵放出来,在任何地方都不发生陡然的干预或游离,任何点上都不停顿,更不横遭挫折,完全是自然而然地向前进展,那么,这一股或几股力沿着向前进展的线条,便是优美的”[53]。

正如李泽厚所说:“优美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真与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是现实对实践的肯定。

在形式上,它呈现为和谐、平静、稳定……,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似乎是处在交融无间、相对统一的状态中,给人们以比较宁静和谐的审美愉快;优美在中国和西方艺术中也形成不同的表现特征。

西方美学讲优美,主要以人体为对象,总是与人的姿态、形体和动作结合起来,这从贡布里希对波拉克西特列斯雕刻作品的评价、博克对优美形式美的论述都可以看得出来,席勒还把优美扩展到人的精神美和心灵美方面。

中国古代美学讲优美,主要以自然为对象,如“杏花春雨江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等都是优美自然之景的描述。

优美在自然、人生和艺术领域也有不同的表现特征。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美的本质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辩论“什么是美?”,最终未能给出一个终极而本质的定义,不得不慨叹:“美是难的”。

直到科学昌明,哲学繁荣的现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仍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仍在无休止的争论中。

虽然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当时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想的答案。

但他们都未能最终摘下这颗美学皇冠上的明珠。

回答“美是什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

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

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

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

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

综上,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

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他们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椅子不为人坐就不成为椅子”。

但这个观点遭到“客观论”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体条件还不行,还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

美学概念

美学概念

1.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初级审美意识最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高级审美意识比初级审美意识更为成熟、更为自觉,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

2.艺术美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但是只有我们存进行创造和欣赏时,艺术品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3.美学思想荚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它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衙、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它也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同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4.感性学1750年,鲍姆加登出版了首部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题为Aesthetica,意为“感陛学”,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学”。

鲍姆加登明确指出这门学科“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是“对以美的方式思维过的东西所作的共相的理论考察”。

从此,美学从包罗万象的大哲学中分离出来,获得了自己的学科形态和独立地位。

5.审美形态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审美形态既是人类在具体历史条件和环境中、通过长期人生(包括审美)实践活动积淀而成的、能“直观自身”的对象性基本样态,又是对审美活动中被感受的对象存在样态的逻辑归类。

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既有现实历史的根据,也与人类的思维方式、语言、民族文化精神密切相关。

6.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

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审美经验的两种基本类型及其理论反思

审美经验的两种基本类型及其理论反思

审美经验的两种基本类型及其理论反思摘要:对于审美经验的探讨是现代美学的一大转向。

在美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对审美经验的不同认识。

其最大分歧在于:审美经验究竟是一种主观的经验还是客观的经验。

主观派强调审美经验源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有距离的静观,从而得到一种超越性的审美感受,可以看作是分离式的审美经验。

客观派强调审美经验源于审美主体积极参与到审美对象中所获得的感受,可以看作是介入式的审美经验。

这两种经验理论相互矛盾却又相互补充,为我们对于审美经验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审美经验 分离式 介入式现代美学的一个显著转向是将研究的重点从美的本质转向对审美经验的探讨,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美本质的讨论无法取得最终的共识。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哲学家们对审美经验的探寻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神秘主义阵营,柏拉图认为“美感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中对于美的理念的回忆”①。

普洛丁是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把审美经验界定为必须依靠心灵才能观照的美的理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派主张要感受美必①须得先有美的概念在心中存在。

另一阵营是亚里士多德阵营。

亚里士多德认为审美经验就是一种在观看和倾听中所获得的极其愉快的经验。

中古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在其《神学大全》一书中接受并发挥了亚里士多德的审美经验的理论,他认为审美经验是“从感觉得来的印象借和谐而产生了快感”,并强调这种快感是不涉及人的生存的。

18、19世纪以后,对于审美经验本质的界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但总体看来都是一种主观的解释和阐说。

塔塔科维兹在他的《西方美学概念史》中把19世纪后的审美经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智的经验,一类是纯感性的经验。

纯感性的经验是继实证主义之后出现的,但更多的是因为20世纪艺术的巨大发展而带来审美情感的反思。

这种纯感性的经验突出了审美经验的特征,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客观的审美经验,亦即下文所言的分离式审美经验。

一、 分离式审美经验美学史上关于审美经验的看法纷争不断,其中最大的分歧在于审美经验上的主观论与客观论。

浅析美在和谐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美在和谐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美在和谐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对于美的存在,大家都不否认,但是关于美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依存体是什么,正像苏轼所说的“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内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在和谐的提出,已有几百年历史,在其形成并发展的过程中,内涵不断有变化丰富,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审美主客体形式身心协调现代意义自柏拉图提出“美的本质”以来,人们便循着这个逻辑对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由此形成了西方美学的三个理论基础,一美的哲学,二审美心理学,三艺术理论。

19、20世纪,各种美学流派纷纷诞生,如形式美学,接受美学,各种学说如“美在心理距离”“美在对比”等都盛极一时。

然而还是没有统一的意见能令众人臣服。

而词典要么把美定义为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如颜色、形状和其他种种特质),要么仅仅是事物本身所引起的观看者的一种快乐感受。

众所周知,审美包含两个对象: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

因此对美的定义要从三方面来考虑,我认为美在于和谐,这里的“和谐”包含三层意思,一指客观审美对象自身的性质,构成客观对象的各要素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中,能引发主体的情绪感受。

二指审美主体身心的协调。

三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两者的和谐统一关系,即审美主体由客观对象引发的情感投诸客体,达到合为一体的境界。

中西方千百年来对美的定义各不相同,随时间的更替及相关知识的积累而发生变化。

“美在于和谐“是一个年代久远而又常提常新的命题。

我国早在春秋末期,楚国大夫伍举就曾给美下过一个定义,载《国语:楚语》重有记载,“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这个定义显示出了美的本质特征,各种因素的和谐统一。

而它的起源,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既是一位哲学家、美学家,又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他对于美的很多见解都从天文角度出发,与数和比例有密切关系,如“整个天体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美是和谐与比例”“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

夏夫兹博里的和谐美学思想

夏夫兹博里的和谐美学思想

的 统 治 者 ”,而 是 一 个“ 内 在 于 自 然 之 中 的 ”至 高 存 在 者 ,是 宇 宙 灵 魂 ,是 自 然 神 ,他 把 神 和“ 普 遍 的 自 然 ”等 同 起 来 。 在夏夫兹博里看来,“天帝那位至 上 的 艺 术 家 或 造 型 的 普 遍 的 自 然 ”,“ 他 造 成 一 个 整 体 , 本 身 融 贯 一 致 而 且 比 例 合 度 ,其 中 各 组 成 部 分 都 处 在 适 当 的 从 属 地 位(《给 一 位 作 家 的忠告》)”。[2](P210)宇宙是一个有 机 整 体 ,是“ 至 上 艺 术 家 ” 天帝造成的一件美的艺术品,它是和谐、完整、完美的 ,其 中 每 一 个 体 都 处 于 相 互 和 谐 和 合 目 的 性 的 统 一 体 中 ,而 恶 与 丑 只 是 部 分 的 ,其 功 用 只 是 为 了 衬 托 整 体 的 和 谐 。 正 如 莱 布 尼 茨 所 说 ,在 一 切 可 能 的 世 界 中 ,这 个 世 界 是 最 好 的 。 同 样 ,“ 真 正 的 诗 人 事 实 上 是 一 位 第 二 造 物 主 ,一 位 在 天 帝 之 下 的 普 罗 米 修 斯 ,”[2](P210)诗 人 作 为“ 第 二 造 物 主 ”,也 应 造 出 和 谐 的“ 第 二 自 然 ”,使 它 们 成 为 美 的 。 夏 夫 兹 博 里 还 采取新柏拉图派的人天相应学说,认 为 人 是 小 宁 宙 ,反 映 大宇宙,人心中善良品质所组成的和谐反映大宇宙的和 谐 ,两 者 在 精 神 上 有 密 切 联 系 ,而 大 宇 宙 的 和 谐 是“ 第 一 性 的 美 ”,人 在 自 然 界 和 自 己 的 内 心 世 界 所 见 到 的 美 则 是“ 第 一性美”的影子“第二性美”。这样,夏夫兹博里 在 探 讨 美 时 ,看 到 了 美 与 和 谐 的 内 在 一 致 性 ,美 是 一 种 先 定 的 和 谐 。

第五章 经验主义美学

第五章  经验主义美学

18世纪美学的兴起在此一时期已见端倪。经验主义哲学中有一些零星的美 学理论,虽不成系统,但对后来的美学仍有重要影响。培根把知识分为三 类:历史、诗歌和哲学,分别对应心灵的三种能力:记忆、想象和推理。
霍布斯同样把美放在经验主哲学体系中定义。在他看来,人有一种动物 运动或自觉运动,表现出来就是欲望;当一个对象在表面上看来能满足欲 望时,人们便称之为美,反之则为丑,因此美或丑总是与愉快或不愉快的 情感相关。
洛克根据观念论把美看做复杂观念的一种,称之为混杂情状:“美,就是 形相和颜色所配合成的,并且能引起观者的乐意来。”[ [英] 洛克:《人类 理解论》上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2页。]美被分解为 各个简单观念后,人们便可明了其性质和原因,反过来说,美是由简单观 念联结而成的复杂观念。这种观念联结论成为18世纪的美学主要的方法。
夏夫兹博里虽然把美感归入情感范畴,但他并不认为美感仅仅是一 种直接而单纯的快乐。在有限的情形中有些事物看起来是丑陋、扭 曲甚至可怕的,当我们从更大的整体来看时,它们与其他事物却处 于和谐的关系中。对自然和艺术作品的认识越广阔,我们就越能体 会到更丰富和深邃的美,可以说自然之中无物不美。要领会这种美, 只凭简单的直觉是不够的,还需要理性;但这理性不同于逻辑推理 能力,而是对蕴涵着生命力和神性精神的自然整体的把握能力。最 终来说,先天的直觉是美感的基础,但成熟的美感是我们在理性认 识之后感到的一种“陶醉”,夏夫兹博里称其为“理智的迷狂”。 所以,夏夫兹博里所说的审美能力是一种融会了感觉、情感和理性 的综合性能力,只是在最后表现为一种直觉。事实上这也成为18世 纪英国多数美学家的主张。
二、“内在感官”说
个体之间依靠什么纽带凝聚起来呢?夏夫兹博里认为是情 感。他并不否认人有自私的情感,但社交性情感无疑更为 有力,这种情感促使人们乐于相互交往,相互关怀。同时, 情感还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的主要能力。 从性质上说,一个行为只有以整体目的为动机才真正是善 的,由于这种动机不可见,所以便不能被感官所知觉,相 反,人们只有凭借先天的情感来对其判断,表现出对行为 的赞许或憎恶。夏夫兹博里也认为道德判断需要反省,但 反省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能力;凭借反省,原初的情感也 成为被评价的对象,并且生成新的情感。因此,情感判断 是双重的,既以外在形象为其对象,也以自我和他人内心 的情感为其对象。由于突出情感在人及其社会中的重要意 义,夏夫兹博里的哲学也被称为情感主义。

从夏夫兹博里“内在感官说”观康德美学

从夏夫兹博里“内在感官说”观康德美学

从夏夫兹博里“内在感官说”观康德美学作者:段歌来源:《美与时代·下》2019年第09期摘; 要: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提出“内在感官说”,认为人类除外感官外,还拥有并具理性与感性的内感官(Inner Sense),它来源于神的心灵,是美感与道德感的来源。

一方面,由于“内在感官说”是17、18世纪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在美学上的反映和融汇,具有丰富的内涵,并对之后的德国观念论美学有着隐秘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夏夫兹博里思想与著作的驳杂,历来学界虽对“内在感官说”有大量研究,但仍有不足。

以“内在感官说”为核心与契机,结合夏夫兹博里的其它美学思想,与康德的一些美学思想进行对比,不仅揭示了“内在感官说”的深层含义,同时也从侧面阐述了康德美学思想的独特之处,并给予当代西方艺术以启发。

关键词:夏夫兹博里;内在感官说;自然神论;美善关系;康德一、“内在感官说”的自然神论根基“内在感官”说由英国启蒙运动美学家夏夫兹博里在《道德家们》(The Moralists)这篇哲学对话中提出的。

夏夫兹博里是17、18世纪英国自然神论的代表。

他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理解“内在感官说”的深层内涵,就必须理解当时的哲学背景以及自然神论。

17世纪欧洲哲学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一方面具有中世纪经院哲学遗风,主要论题仍然是寻求信仰和理性的调和;另一方面,以培根、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家积极强调人类理性的作用,提出要以怀疑一切的科学精神和可靠的科学方法寻求真理。

正如赵林教授所说:“英国自然神论(English Deism)是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孪生兄弟,可以说,经验论哲学,实验科学和自然神论在近代英国文化中具有一种‘三位一体’的微妙关系。

”[1]这两种思想倾向的交互渗透产生了自然神论,自然神论并不完全否认上帝的存在,但是上帝是根据理性创世并让世界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

宇宙万物无不是上帝至善与智慧的体现。

而夏夫兹博里的主要著作《论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Men, Manners, Opinions, Times)和包括《道德家们》在内的篇章,以关于理性与信仰的自然神论的观点为基础,进一步结合了自己对当时社会思想风气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自然神论向人性与社会这个维度的延伸。

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当危险或痛苦逼迫太近的时候,不可能引起任何欣喜,
而只有单纯的恐怖。
崇高的客观性质
对象的可怖性只是崇高的一个本源,只有对象的可怖性
与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人身安全不受威胁的情况下, 才能成为崇高的对象。 在体积方面是巨大的,在力量方面是无限的,表面上是 凸凹不平和奔放不羁的,色调是朦胧晦暗的,线条是径 直的。 模糊使事物显得可怕
美学思想 想象:
渐次衰退的感觉:等同于记忆 简单想象:将感受过的呈现出来 复合想象:把不同的记忆复合起来,人头马;把自己想 象成赫剌克勒斯或亚历山大 想象的序列(实际说的是人的思维):
思想迷走 受某种欲望和目的控制:求因(找东西);求果(预见,智
慧)。
想象力与判断力 想象力:看到类似点; 判断力:看出事物的差异与不同 判断力更重要:
休谟的美学思想
生平:1711-1776,爱丁堡。贵族家庭。3岁丧父,11岁进
爱丁堡大学,1732年,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主要哲学著作 《人性论》。1776年8月病逝。 基本思想:
我们的一切观念都来自感觉。 人的理性或研究的全部对象可分成两类:观念的关系:事实。 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面。 因果联系是一种习惯性联想。(归纳问题)
基本思想:
社会契约论思想的首创者
自然状态:人类未进入社会之前所处的状态 自然人:首先要自保,人是自私自利、恐惧、贪婪、残暴无情,人对 人互相防范、敌对、争战不已,像狼和狼一样。 自然法:一是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 的利益,在必要时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 最坏的君主制也比自然状态和无政府状态要好。 订立社会契约成立国家;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转让的,托付的 国家的职责:抵御外侵;维护内部和平;保障通过合法的手段劳动致 富

审美化的政治话语——夏夫兹博里的美学解读

审美化的政治话语——夏夫兹博里的美学解读

有生命构成的系统 : 即生命的秩序或组织 , 基于这种秩序或组织 , 生命 的活动才得 以协调和安排
2
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有机整体 , 每一个个 体都不是孤立 的, 而是置身于整体 当中, 为着整体 的 目的而生 存 , 即使个体没有意识到这个 目的 同时 , 如果整个 自然存在一个终极 目的, 那就当然有一个最高的精
封闭的哲学逻辑, 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 了近代美学兴起的现实原因 作 为近代美学创立者的夏夫兹博里
的美学 , 无疑是这种解读视角的一个绝佳 范例 整个社会生活被审美化 4 (ae 一 t i e ) , 我们不妨将他的美学称做一种 s t i zd e h c
通过他的美学,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近代美学如何与意识形态缠绕在一起 , 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西方近代美学的兴起是一个令人 困惑的问题
直至产生一门新的学科 美学
7 1 世纪哲学几乎很少涉及美和艺术 , 即使有也多半
是负面性 的; 到了 1 世纪 , 美和艺术却仿佛在突然之间受到前所未有的青睐 , 相关理论汇成一股热潮 , 8
这股热潮首先兴起于英 国, 并延续了一个世纪, 期间产生了以夏夫兹
博里为代表的一批美学家 , 如哈奇生
美善同一
形状
运动 颜
色的比例关系都被呈现给眼睛 , 这必然会通过不同的尺度 发现明显的不 同 6二 这样的类 比是有道理的
排列及其各个部分的分配产生一种美或者畸
所有的举止和行为, 当它们呈现于我们的理解力前 , 人们必然会根据这些行为主体的得体与不得体 首先 , 在夏夫兹博里看来 , 对善和美的判断都需要情感 ; 在他看来 , 美并不
其次, 善和美具有 同样的特性 , 善代表着整体利益 , 而美则代表着事物的整体秩序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1.莱辛的诗画界限论莱辛认为,造形艺术和诗歌,它们有异中之同,即都要模仿自然;也有同中之异,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就存在形式说,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的表现范围要比画广,画适宜于表现美,诗则除了美其他丑、怪、悲、喜、滑稽等均能表现。

2.就模仿的媒介说,诗用人为的符号,即时间中动作发出的声音;画用自然的符号,即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和色彩。

3.就模仿的对象说,诗描绘时间中先后持续的事物即动作;画描绘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即物体。

4.就追求的效果说,诗求其真,再现人的动作的复杂冲突;画求其美,即姿态和表情上的静穆或静穆的伟大。

上述诗画各自的特殊规律是相互不能超越的,否则就会招致失败,但这些规律也不是绝对的。

2.三一律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

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

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鲍姆加登的“理性类比”概念“理性类比”是“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于1739年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用“理性类比”肯定了感性的东西,其内容包括:感性洞察力,即洞察相同之点的能力;感性敏锐性,即洞察差别的能力;感性记忆;想像力;感性判断;对类似情况的观察;特殊感觉力。

“理性类比”反映了鲍姆加登把纯粹认识论的美学转到艺术和艺术理论的美学。

4.黑格尔的情境·情节·情致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

分别介绍情境、情节、情致。

5.尼采的日神、酒神论尼采认为悲剧是在日神和酒神这两种至深本质的二元冲突中产生的,日神和酒神是二元对立的两种冲动或精神。

日神代表着对生命个体的肯定,酒神代表着对生命本原的肯定;日神代表梦的形象世界,酒神代表醉的现实世界;体现日神精神的艺术是造型艺术和史诗,体现酒神精神的艺术是音乐和抒情诗。

转动提升人格的艺术之轮——论夏夫兹博里的艺术美育思想

转动提升人格的艺术之轮——论夏夫兹博里的艺术美育思想

间的密切联 系。他看 到 了艺术 的巨大道 德作用 和美对 人 的有 益影响 , 人正是通过艺术 的美和客观世界 的美 而实现道德上 的 完善。艺术如果丧失了道德意义也就失去了其审美价值。
作者简介 : 陈火青( 9 1一 ), , , 17 男 汉 湖北黄 冈人 , 西南大 学诗学研 究中心美 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夏夫兹博里是 1 、8世 纪之 交在 美学 、 71 道德 与宗 教 等领 域有着 重大成就与影 响的启 蒙思想 家。启蒙运动 者所 固有 的

审美 的人 、 道德 的人 和理性 的人 , 实现 人 的“ 和谐 ” 发展 , 正 这 是他 的以“ 和谐 ” 为中心的美学思想 的 目的所在 。至于艺 术 美 育思想 , 主要 表现在他对艺术与道 德 、 艺术 与 自由及为艺 术 美育进行 辩护等方面 的论述上 。
论夏 夫 兹 博 里 的 艺术 美 育 思想
陈 火 青
( 南 大学 诗 学研究 中心 , 西 重庆 4 0 1 ) 075
摘 要 : 夫 兹 博 里 企 图 通 过 艺 术 美 育 来 促 进 人 的 和 谐 发 展 塑 造 完 美人 格 。 基 于 美 真 夏
善 同一 思 想 , 认 为 可 以 通 过 提 升 艺 术 的 审 美 趣 味 来 促 进 道 德 上 的 完 善 , 一 方 面 , 德 内 他 另 道 涵 既 影 响 艺 术 的 水 准 和 价 值 , 影 响 审 关鉴 赏 能 力 。 作 为 启 蒙 思 想 家 , 强 调 自由 是 艺 术 发 也 他 展 繁 荣 的 必要 条 件 , 美趣 味 与 自 由也 有 着 紧 密 联 系 。 另 外 , 认 为 艺 术 既 能 给 人 以 审 美 享 审 他 受 , 能 提 供 世 界 的 真 理 , 着 比 历 史 更 高 的 价 值 , 为 艺 术 的 美 育 作 用 作 了辩 护 。 又 有 这 关键 词 : 术 ; 德 ; 艺 道 自由 ; 美 ; 育 ; 术 鉴 赏 审 美 艺

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的著名观点,否定再现,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给后期印象派绘画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就是所谓的“审美积淀论”。

举个例子来讲,如: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经比较清晰的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

即: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通俗点说,人的审美感受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是由英国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

他把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提出只有具有“有意义的形式”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也只有具有“有意义的形式”的作品才会使人产生审美感情。

它为塞尚以来的后期印象派,以及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以马帝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等现代派艺术的出现作了极力的辩护。

它对现代艺术,甚至当代艺术的理论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

因此,被公认为现代艺术理论的柱石。

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已成为流行的口头禅,以导致西方一度泛滥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

贝尔的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假说之上的。

其一是对艺术品的定义,“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

而把能唤起这种特殊感情的物品称之为艺术品”.也就是说,不能唤起这种特殊感情的物品,我们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即使这件作品很好看,技巧很高,或能使我们联想到什么。

那么什么是“特殊感情”呢?贝尔是这样回答的,“大凡敏感力很强的人都会同意,由艺术品唤起的特殊感情是存在的。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指一切艺术品均唤起同一种感情。

相反,每一件艺术品唤起的审美感情都是独特的。

浅谈沙夫兹博理的真善美艺术哲学思想

浅谈沙夫兹博理的真善美艺术哲学思想

浅谈沙夫兹博理的真\善\美艺术哲学思想作者:程立忠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9期摘要: 真、善、美一直是人类美学追求的最完美的理想,是一切美学家和文艺学家都特别重视研究的问题。

中西方美学、文艺学、哲学等各种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都在不断完善真、善、美理论。

虽然真、善、美带有浓重的伦理色彩,但是理论学家们却把这个理论系统、统一地应用于哲学求质、美学审美、文艺鉴赏等范畴之内。

关键词: 沙夫兹博理真、善、美思想体系真、善、美是艺术哲学发展中的永恒话题。

英国十七、十八世纪美学史,有两个界限相当分明的传统:一是以霍布斯、洛克的思想为代表的经验论传统;一是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或确切地说是剑桥新柏拉图主义)传统,以沙夫兹博理为代表。

[1]沙夫兹博理不是一个思想严密的哲学家,主要是一个伦理学家,但却对与美学有关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

卡西勒在他的《启蒙哲学》中说道,沙夫兹博理“以其热狂的和赞美的笔调对美学基本概念所做的加工、耐心透彻的说明和澄清工作”[2],使他在美学史上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沙夫兹博理兼收并蓄,综合了古希腊罗马的斯多亚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以及当时的英国经验论和剑桥柏拉图主义各种成分,独立探讨了审美直觉在创作和欣赏文艺作品过程中的突出作用。

他所强调的审美教育在培养人格中的积极作用、政治自由对文艺创作的积极意义等更是闪耀着启蒙思想的光芒。

在沙夫兹博理的思想体系中,美和善、美和真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一、美与真知识欲的目的是真。

据《辞源》和《辞海》所载,“真”有本原、本性的涵义,还有与伪、假相对的真实、真诚等涵义。

[3]在哲学范畴中,“真”是指主体在思想和行动上充分接近和适合于客体必然性的状态。

[4]“真”最基本的涵义就是“真理”,但是,不能把“真”与“真理”混同。

德国哲学家卡西勒在他的《启蒙哲学》中揭示:沙夫兹博理哲学和美学的基本论点“一切美都是真”只有从这一背景上才能理解。

[5]沙夫兹博理这里所讲的“真”,意指世界内在的理智结构,对这种结构,人无法仅从概念去认识,也不能通过对一堆个别经验进行归纳来加以把握,而只能凭直接体验,直觉地加以理解。

第五章 经验主义美学

第五章  经验主义美学

美学转型
自夏夫兹博里始,美学在英国成为一门显学,哲学家们 纷纷努力阐明其提出的那种略显神秘的高雅境界,但他 们运用的方法却是经验主义的,所以18世纪的英国美学 可以说是夏夫兹博里的情感主义和经验主义融合的产物。 在这个世纪,可被称为美学家的作家多若繁星,较重要 的除了有本章论述的夏夫兹博里、休谟和博克外,还有 艾迪生、哈奇生、休谟、里德、杰拉德、博克、荷加斯、 吉姆斯勋爵(亦称亨利·霍姆)、艾利逊等。他们的美学 各有特色,却也有着大致相同的主题和方法。
最终,他概括出三种形式及相对应的三种美,即外在形 式的美、心灵的美和神性的美。
美的根源

这种美不仅形成了我们称之为单纯形式的东西,而 且甚至能形成那种形成的形式。因为我们自己是塑 造物体的杰出建筑师,并能用手使一种无生命的物 体形成各种形式,然而那种甚至能够塑造心灵自身 的东西将那些由心灵所塑造的美都包含在自身当中, 因而也就是所有美的原则、根据和源泉。
夏夫兹博里虽然把美感归入情感范畴,但他并不认为美感仅仅是一 种直接而单纯的快乐。在有限的情形中有些事物看起来是丑陋、扭 曲甚至可怕的,当我们从更大的整体来看时,它们与其他事物却处 于和谐的关系中。对自然和艺术作品的认识越广阔,我们就越能体 会到更丰富和深邃的美,可以说自然之中无物不美。要领会这种美, 只凭简单的直觉是不够的,还需要理性;但这理性不同于逻辑推理 能力,而是对蕴涵着生命力和神性精神的自然整体的把握能力。最 终来说,先天的直觉是美感的基础,但成熟的美感是我们在理性认 识之后感到的一种“陶醉”,夏夫兹博里称其为“理智的迷狂”。 所以,夏夫兹博里所说的审美能力是一种融会了感觉、情感和理性 的综合性能力,只是在最后表现为一种直觉。事实上这也成为18世 纪英国多数美学家的主张。
夏夫兹博里的目的论的旨归明显在于道德,但也成为其美学的理论基 础。在目的论的视野中,自然世界不仅存在物质规律,而且也体现着 无形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的灌注,物质才有了生命,表现出和谐的 形式。他在《道德家》一文中举例论证说,用一块蜡塑造一棵树,即 使其外形酷似,与一棵真实的树仍然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一棵活生生 的树各部分都围绕整体的生长繁衍而存在,也因这个目的而显出优美 的形式。所以,一棵树的本质不是材质和物理构造,而是自我维持和 繁衍的生命力。

夏夫兹博里的崇高范畴探析

夏夫兹博里的崇高范畴探析

宗教经 验演 化而来。从 这个 角度 , 崇高 , 对于他 来说 , 不是 相对立 于优 美的一种审美品质 , 而是 比优美 有着更 高和更 重要 的价值 , 因为它 让人 们更 加容 易地 就想 起造 物之 神 、
上帝 。
比厄斯利认为 , 夏夫兹博里关 于崇 高的观念 发展 了托 马斯 ・ 内特 ( hm sB me) 神 圣大地 论 ( 6 1 》 伯 T o a u t 在《 18 ) 中
中, 最有影 响的就有崇高 。

序和设计 的标 志来 证明上帝 的存在 。观察 自然 , 受 自然 感
成 了他们理论来 源的一个重要 方 面。毫无疑 问 , 新事 物 对
极为敏感 的夏 夫兹博里注意到 了崇高这种新 的审美倾 向。
在1 8世纪 , 最早将崇高 的概念作为本质上有别 于优美 的审美性 质 而带 人 显 要 地 位 的有 : 夫 兹 博 里 、 尼 斯 夏 丹 (onD n ) Jh ei 和艾迪 生 。当时 , 国贵族 子 女有遍 游 欧 陆 s 英
兴; 四, 其 夏夫兹博 里将 崇 高作为 一种 审美 性质 纳入 美 的 范围之 内。以上这 些对 后来 讨论 崇高 的美 学家 应该 很有
启发意义 。
“ 你的存在是 那样 的无边 无 际、 秘 莫测 、 以揣 度。 神 难
所有 的思 绪在 你 的浩瀚 中迷 失 , 想像 停止 了它的 飞翔 , 疲
发表 。艾 迪生 则是 在 10 7 1年后 连续发 表评 论 , 并在 1 1 71 年 的《 观察 家》 中综合分析 了崇高 的观念。三者之 中 , 当 在 时影 响最大 的要算 夏夫 兹博里 , 当时他的 书的印发 量甚 至
超 过 了洛 克 。

从夏夫兹博里“内在感官说”观康德美学

从夏夫兹博里“内在感官说”观康德美学
夏夫兹博里批评了当时沉滞庸俗的社会思想风气,希望能 够革新艰僻陈旧的经院哲学,让哲学重新走入社会生活,走 入普通人的心灵当中,成为启蒙的工具。因此,他从道德的 维度提出要实现一种“philosophical worldliness”,即“世界 化的哲学”,每个人都能参与创造的哲学。这种思想实践活动,
理性,具有思辨能力和道德感,能够引发人对于终极神圣之 发生知性与想象力的和谐游戏,从而产生愉悦感。如康德所说:
美的向往,回溯到最本原的神的心灵中,最终达到人类心灵 “正是由于想象力的自由在于想象力没有概念而图型化,所
与浩大宇宙的和谐相通。由内在感官说引申,夏夫兹博里又 提出了审美无利害的观点,因为他认为美善相通,而至善本
即艺术作品的单纯形式本身 , 而是关心体验和在内心中消化 艺术作品的一切心理过程。”[4]139 而康德美学,作为其批判哲
或称第六感官。内在感官虽然在根本上属于感官能力,具有 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通过了认识论上的转向。美感
一般感受的直接性,但更重要的是,内在感官又直接来源于 的产生并非是由于对象的质料,而是因为在对象的纯形式上
能够在道德上增进人的自我觉知,与自我的沟通对话是一个不 断更新自我的过程。Lawrence E. Klein 在夏夫兹博里著作 集的“导言”中用“moral self-knowledge”“the process of moral self-transformation”“refashion the self on a moral pattern”[2] 准确地总结并评述了夏夫兹博里的思想。正是在 这样的背景下,“内在感官说”才作为实现人在道德上的自我 启蒙的理论工具而提了出来。只有实践才能使人成为崭新的道 德主体,而作为中介的美,起到了向道德过渡的作用。夏夫 兹博里认为,只有心灵才能洞见美,而美的终极根源在于设 计心灵的更高心灵之中,前者是人的心灵,后者是神的心灵 (divine mind)。他区分了三种层次的形式,第一种是“死形 式”,即事物外在的简单形状;第二种是人的心灵,它比前者 更为高级,赋予前者以形式;而第三种是最高等级即神的心灵, 在最高的视域上统御“死形式”与人的心灵。正如夏夫兹博 里所言:“所以既然获得了这种以新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和欣赏 事物的能力 , 心灵就会在行动 , 精神和性情中见出美和丑 , 正如它能在形状 , 声音 , 颜色里见出美和丑一样。”[3] 世界 是一个统一的生气蓬勃的有机体 , 这样一个有机体由富于创 造性的“生命原则”贯穿其中,它在时间万物中流溢 , 使整 个宇宙处于动态平衡。而个人作为具有理性与情感的小宇宙 , 与整个浩大太虚同声相应。人有天生分辨善恶美丑的内在感 官,而自然神又赋予万物美与和谐的光辉 , 从而激发人类先 天的美感 , 使人对美善自然心领神会 , 从而把世界和谐的原 则建立在自己的心灵之上 , 达到天人合一、万物相通的境界。 人的道德感和美感与大化从内在到外在都是和谐一致的。总 之 , 按照夏夫兹博里的意见 , 人的个体心灵,人类社会的和谐, 作为一种高尚生活的内在量(inner numbers)同宇宙在精神

夏夫兹博里的美学思想

夏夫兹博里的美学思想

作者: 章辉
出版物刊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7-141页
主题词: 夏夫兹博里;美学思想;启蒙主义;自然神论
摘要:夏夫兹博里是西方美学史上一个很特殊的美学家,他身上既有时代的烙印,又有历中的痕迹。

他的思想综合了启蒙主义和自然神论,又受到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影响。

本文认为,只有充分考虑到夏夫兹博里思想来源的复杂性,同时又把他放在西方美学的历史长河中,才能对他的贡献和局限作出比较明确的评价。

本文主要考究了夏夫兹博里的内在感官说、形式美论和美善同一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 夫 兹 博 里 认 为 ,“ 凡 是 美 的 都 是 和 谐 的 和 比 例 合 度 的,凡是和谐的和比例合度的就是 真 的 ,凡 是 既 美 而 又 真 的 也 就 在 结 果 上 是 愉 快 的 和 善 的 。(《杂 想 录》第 三 部 分 第 二章)”[3 这 ](P94) 一 论断,不仅揭示了他对美的本质特征的看
的 统 治 者 ”,而 是 一 个“ 内 在 于 自 然 之 中 的 ”至 高 存 在 者 ,是 宇 宙 灵 魂 ,是 自 然 神 ,他 把 神 和“ 普 遍 的 自 然 ”等 同 起 来 。 在夏夫兹博里看来,“天帝那位至 上 的 艺 术 家 或 造 型 的 普 遍 的 自 然 ”,“ 他 造 成 一 个 整 体 , 本 身 融 贯 一 致 而 且 比 例 合 度 ,其 中 各 组 成 部 分 都 处 在 适 当 的 从 属 地 位(《给 一 位 作 家 的忠告》)”。[2](P210)宇宙是一个有 机 整 体 ,是“ 至 上 艺 术 家 ” 天帝造成的一件美的艺术品,它是和谐、完整、完美的 ,其 中 每 一 个 体 都 处 于 相 互 和 谐 和 合 目 的 性 的 统 一 体 中 ,而 恶 与 丑 只 是 部 分 的 ,其 功 用 只 是 为 了 衬 托 整 体 的 和 谐 。 正 如 莱 布 尼 茨 所 说 ,在 一 切 可 能 的 世 界 中 ,这 个 世 界 是 最 好 的 。 同 样 ,“ 真 正 的 诗 人 事 实 上 是 一 位 第 二 造 物 主 ,一 位 在 天 帝 之 下 的 普 罗 米 修 斯 ,”[2](P210)诗 人 作 为“ 第 二 造 物 主 ”,也 应 造 出 和 谐 的“ 第 二 自 然 ”,使 它 们 成 为 美 的 。 夏 夫 兹 博 里 还 采取新柏拉图派的人天相应学说,认 为 人 是 小 宁 宙 ,反 映 大宇宙,人心中善良品质所组成的和谐反映大宇宙的和 谐 ,两 者 在 精 神 上 有 密 切 联 系 ,而 大 宇 宙 的 和 谐 是“ 第 一 性 的 美 ”,人 在 自 然 界 和 自 己 的 内 心 世 界 所 见 到 的 美 则 是“ 第 一性美”的影子“第二性美”。这样,夏夫兹博里 在 探 讨 美 时 ,看 到 了 美 与 和 谐 的 内 在 一 致 性 ,美 是 一 种 先 定 的 和 谐 。
【关键词】美 和谐 善 内在感官 审美无利害 崇高 【中图分类号】B83- 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4767(2008)02- 0062- 04
十 七 、 八 世 纪 的 英 国 美 学 领 域 中 , 夏 夫 兹 博 里 (Third Earl of Shaftesbury,1671- 1713“) 以其狂热的赞美的笔调对美 学基本概念所做的加工、耐心透彻的说明和澄清工 作 ”[ 1 ] ( P316 ) ,开创了异趣于经验主义美学思 想和新古典主 义 美 学 思 想 的 新 空 间 ,从 而 使 其 成 为 美 学 领 域 的 重 要 代 表 之 一 。他 主 张 以 和 谐 为 中 心 的 美 善 同 一 ,“ 内 在 感 官 ”、“ 审 美无利害”是其美学思想构架的两 大 支 柱 ,崇 高 被 他 纳 入 美 的 范 畴 。他 为 美 学 所 做 的 工 作 ,使 美 学“ 移 植 到 全 新 的 土 地 上 ”[1 ](P310 ),从 而 对 美 学 的 发 展 有 过 重 大 影 响 。
2008 年第 2 期 (总第 114 期)
理论建设 Theor y Res ear ch
NO. 2, 2008 Gener al No. 114
夏夫兹博里的和谐美学思想
赵凯 1 陈火青 2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夏夫兹博里是十八世纪西方美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他开创了异趣于英国经验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美学新 空 间 。 他 主 张 以 和 谐 为 中 心 的 美 善 同 一 ,内 在 感 官 、审 美 无 利 害 是 其 美 学 思 想 构 架 的 两 大 支 柱 ,崇 高 被 纳 入 其 审 美 范 畴 。
这 三 类 美 组 成 三 个 美 的 阶 梯 ,但 最 后 均 归 结 为 自 然 神 这个造形力量的创造,夏夫兹博里其实质是要肯定自然 (作 为 一 个 创 造 者 )是 美 的 最 高 根 源 ,自 然 界 就 是 自 然 神 逐 级创造的由三种形式构成的一个和谐与合目的性的有机 统 一 整 体 。 正 如 克 罗 齐 所 说 ,夏 夫 兹 博 里 的 三 类 美 的 学 说 意指“形体、心灵、上帝是美的三个程度”[6]。这 里 ,可 以 看 到夏夫兹博里所受的柏拉图、普洛丁理念论美学的影响, 但 是 自 然 神 论 在 他 那 里 已 经 是“ 唯 物 主 义 的 新 的 自 然 神 论 形式”[7], 这 是 不 同 于 柏 拉 图 的 理 念 世 界 和 普 洛 丁 的 彼 岸 美 的 。同 时 ,夏 夫 兹 博 里 在 肯 定 自 然 神 是 美 的 本 源 时 ,也 并 未否定人的心灵理性创造美的作用。
【作者简介】1.赵凯,安徽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美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艺学、美学研究;2.陈火青,安徽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
- 62 -
法 ,即 美 是 和 谐 和 比 例 合 度 ;而 且 还 指 出 了 美 与 真 、善 的 统 一 的 内 在 根 据 。因 为 夏 夫 兹 博 里 的 先 定 和 谐 包 含 着 有 机 整 体 合 规 律 性 与 合 目 的 性 的 含 义 。在 他 看 来 ,美 以 真(和 谐 和 比 例 合 度)为 基 础 ,真 而 又 美 ,就 是 善 ,美 又 是 善 的 前 提 。 如 果 美 在 于 真 ,那 么 善 则 是 真 而 又 美 有“ 结 果 ”。他 说 ,“ 比 例合度的和有规律的状况是每件事物的真正旺盛的自然 的 状 况 。凡 是 造 成 丑 的 形 状 同 时 也 造 成 不 方 便 和 疾 病 。凡 是造成美的形状和比例同时也带来对适应活动和功用的 便利。《( 杂想录》第三部分第二章)”[3](P94)在这里,他从自然 神 论 出 发 , 与 他 的 目 的 论 和 宇 宙 理 性 秩 序 概 念 相 联 系 ,承 认 自 然 事 物 的“ 形 状 ”等 等 是 具 有 美 的 。它 既 是 能 让 人 感 知 的,又是与事物的旺盛、健康、效用密切相关的,而其外 在 表 现 则 是 和 谐 和 比 例 合 度 ,正 是 在 这 一 点 上 使 真 、善 、美 相 统 一 起 来 ,其 统 一 的 结 果 便 是 善 和 愉 快 。 夏 夫 兹 博 里 被 人 称 为“ 道 德 美 学 家 ”,是 与 他 首 先 作 为 一 名 伦 理 学 家 活 跃 在 当 时 社 会 分 不 开 的 。他 很 看 重 美 与 善 的 同 一 。他 认 为 ,美 的 本 身 就 带 有 深 刻 的 道 德 性 质 ,在 善 之 外 就 谈 不 上 真 正 的 审 美享受,离开了美也就无所 谓道德之 乐 ,人 通 过 观 察 现 实 的 美 和 艺 术 的 美 而 实 现 道 德 的 完 善 。美 与 善 在 其 深 刻 的 本 质 言 ,是 处 于 有 机 统 一 中 的 ,只 是 就 表 面 现 象 看 ,才 分 属 不 同 的 领 域 。 和 谐 、平 衡 是 审 辨 善 恶 的 共 同 标 准 。 [4 ](P757 )人 分 辨 美 丑 的 内 心 感 觉 和 道 德 感 是 一 致 的 , 见 出 美 而 愉 快 ,便 是 善 ;见 出 丑 而 不 快 ,便 是 恶 ,审 美 是 道 德 的 先 兆 ,因 而 , 有的学者认为他的伦理思想是建立在美学思想之上的。
第 三 类 ,“ 造 型 的 普 遍 的 自 然 ”, 即 自 然 神 ,“ 第 一 造 物 主 ”。这 类 形 式 ,不 仅 创 造 了“ 普 通 形 式 的 那 些 形 式础 , 关键和源泉”。[5](P121- 122)这就是所说的“第一性 的美”。
当 进 一 步 探 讨 美 的 根 源 时 ,夏 夫 兹 博 里 认 为 美 不 在 物 质(或材料)和物体本身,而在形式 或造成形式的力量。他 说 ,“ 美 的 、漂 亮 的 、好 看 的 都 决 不 在 物 质 (材 料 )上 面 ,而 在 艺术和构图 设计上面;决不能在物体 本 身 ,而 在 形 式 或 是 赋予形式的力量。《( 道德家们》,第三部分,第二节)”[2 ” ](P211) 这就是说,美在形式,美作为形式、和谐的形式,其根源 来 自“ 赋 予 形 式 的 力 量 ”。那 么 ,这 种 赋 予 形 式 的 力 量 是 什 么 ? 夏夫兹博里对美所由此形成的形式予以考察,认为形式 (美 所 在 )分 为 三 类 。
总 的 看 来 ,夏 夫 兹 博 里 关 于 美 的 观 点 深 受 自 然 神 论 和 新 柏 拉 图 主 义 (更 为 直 接 的 是 剑 桥 柏 拉 图 主 义 )影 响 。 他 肯 定 美 在 形 式 的 和 谐 ,但 是 又 将 美 的 本 原 归 结 到 自 然 神 。 他 信 守 美 善 统 一 的 古 典 理 想 ,强 调 通 过 审 美 来 实 现 道 德 的 提 升 ,洋 溢 着 浓 厚 的 人 本 主 义 的 气 息 。他 对 美 的 沉 思 ,他 那 种 试 图 克 服 理 性 主 义 与 经 验 主 义 的 冲 突 与 片 面 性 的 探 索 ,都 曾 予 人 以 重 大 影 响 。在 夏 夫 兹 博 里 的 理 论 框 架 中 ,“ 内 在 感 官 ”、“ 审 美 无 利 害 ” 是 支 撑 其 理 论 框 架 的 的 两 大 支 柱 。 美 与 善 是 统 一 的 ,它 们 都 为 内 在 感 官 以 先 验 和 谐 的 直 觉 方 式 所把握。审美感与道德感是相通 的 ,它 们 不 仅 从“ 内 在 感 官 ”见 出 ,而 且 都 具 有“ 无 利 害 性 ”。
第一 类 ,“ 死 形 式 ”。“ 它 们 本 身 不 具 备 赋 予 形 式 的 力 量 ,没 有 行 动 ,也 没 有 智 力 。”[5 ](P121 )这 是 自 然 界 的 事 物 和 人 所 制 作 的 一 切 ,是 低 级 的 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