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整理版翻译加简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答1,《庄子•秋水》(节选)是如何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的?
答:以寓言的形式阐明观点本文与一般说理性文章不同,一般说理性文章只是局部地穿插寓言故事,寓言只作为例证出现,而本文整篇就是一个寓言故事。河伯代表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北海若则是庄子的代言人。叙述故事的过程就是论证说理的过程。所要阐发的哲理完全融化在具体的寓言形象之中,没有直接道明,让读者通过故事去领悟。
2,《秋水》(节选)是如何写景的?景物描写对文章的说理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和渲染描写了河水浩荡的景象和大海无涯的气势,二者构成对比,形象地表明了人在广阔无比的宇宙中所知有限的观点,也有效地衬托了河神与海神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的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秋水》一文是如何通过援譬设喻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的?
答: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揭示“井蛙”三句说明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环境,“小石小木”等三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人在自然界中十分渺小,微不足道。
4,举例说明庄子《秋水》(节选)一文是如何通过寓言的形式将说理形象化的?
答:文中借助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生动贴切,而且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使抽象的结论蕴含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使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增强了美感和形象性。
5,《容忍与自由》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
答:文章的第一部分,胡适从个人角度来论证“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观点。先写自己年轻时由于幼稚、激进和不容忍,曾写文章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发出摧除迷信的言论,而自己后来又给《西游记》作考证。而社会居然“容忍我的无神论”,让“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通过对自己以往行为和经历的反思,认识到容忍的可贵,并提出要用感激和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自己的容忍。
第二部分,作者主要从宗教史、思想史、政治史的角度来论证“容忍是最难得、最稀有”的观点。首先分析了不容忍现象长期泛滥的群体心理根源,其一是人类喜同恶异习惯,其二是“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接着列举了两个事例:一是新教领袖高尔文最初反对罗马旧教的不容忍而执掌大权后自己对异端不容忍,杀了赛维图斯;二是五四时期作者与独秀的争论时陈独秀“必以吾辈所主张为绝对之是”的固执态度。这两个事例,说明绝对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和一元论依然存在,因此容忍“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第三部分提出戒律自己,绝不可以吾辈所主张为绝对之是的分论点。作者认为,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从逻辑关系而言,这是针对上文所揭示的不容忍态度的一个解决方案,将抽象的理论提升到实践操作的层面。6,《容忍与自由》第一部分的核心命题是什么?胡适是如何论述这个的核心命题的?
答:文章的第一部分,胡适从个人角度来论证“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观点。先写自己年轻时由于幼稚、激进和不容忍,曾写文章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发出摧除迷信的言论,而自己后来又给《西游记》作考证。而社会居然“容忍我的无神论”,
让“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通过对自己以往行为和经历的反思,认识到容忍的可贵,并提出要用感激和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自己的容忍。
7,《容忍与自由》第二部分的核心命题是什么?胡适是如何论述这个的核心命题的?
答:第二部分,作者主要从宗教史、思想史、政治史的角度来论证“容忍是最难得、最稀有”的观点。首先分析了不容忍现象长期泛滥的群体心理根源,其一是人类喜同恶异习惯,其二是“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接着列举了两个事例:一是新教领袖高尔文最初反对罗马旧教的不容忍而执掌大权后自己对异端不容忍,杀了赛维图斯;二是五四时期作者与独秀的争论时陈独秀“必以吾辈所主张为绝对之是”的固执态度。这两个事例,说明绝对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和一元论依然存在,因此容忍“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8,《容忍与自由》体现了胡适怎样的文风?(见课本109页)
答:本文体现了胡适一贯的文章风格:言之有物,明白清楚。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言之有物就是“要有话说,方才说话”。明白清楚就是“使人懂得,使人容易懂得,使人决不会误解”。本文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讲历史到将自己亲身的感受体会,不摆理论架势,详明清楚,尽显大家风范。
9,在了解《礼记王制》中“四诛”内容的基础上,指出“四诛”的实质。
答:站在现代人文思想的角度看,《礼记王制》“四诛”的第一诛和第四诛是摧残宗教信仰的自由。第二诛是摧残科学发明、艺术创作的自由。第三诛是摧残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10,《纪念傅雷》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进行回忆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作者选取自己与傅雷交往27年中的若干片断,顺着时间线索展开回忆,每一段的开头常用时间来标识,依次写来,显得层次井然。这种写法的最大好处是体现了“史笔”的客观性,一切让事实说话。时间线索是全文的明线
11,《纪念傅雷》是如何通过两条线索来进行记叙的?
答:全文设置了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作者选取自己与傅雷交往27年中的若干片断,每段的开头用时间来标识,全文顺着时间线索展开回忆,依次写来,显得层次井然。另一条是傅雷三次发怒的线索,作者将回忆傅雷的片断材料组织在傅雷三次发“怒”的主线之上。从三次发“怒”归结出傅雷的刚直个性,再从傅雷的刚直个性引发出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反思。思路自然贴切,顺理成章。时间是全文的明线。三次发怒是全文的暗线。明线体现了“史笔”的客观性,暗线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性。全文结构看似松散,实则构思慎密。
12,《段太尉逸事状》最后一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答:1.交代写作动因。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散布了段秀实以笏击贼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以此贬低段秀实的形象,为分裂和割据造舆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反击小人对段秀实的诽谤。强调段秀实奋勇击贼的行为“决非偶然”和一时冲动,而是平时人格的自然表现。
2.对传主的性格作进一步的归纳和补充。作者通过老校退卒的介绍,使读者传主性格特征更为了解。段太尉平时“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但“遇不可,必达其志”。这样的介绍,使得段太尉的外柔内刚的形象显得更为丰满。
3.说明所写材料的真实性。这一部分交代自己到各地采访段秀实逸事的经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