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论从史出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日益集
【名师点拨】 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 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 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 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而不是直线统治。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交融 (1)蒙古族:蒙古原是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 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2)回回: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 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 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 回回 。 2.元朝民族政策——“ 四等人制 ” (1)目的: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 (2)特点:对不同民族差别对待。
【我的结论】因素: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政治 制度。
材料三 金以兵立国,猛安、谋克最为根本。猛安者,千 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然猛安、谋克,皆由世袭,滋生 蕃息。军费钱绢,供给最烦。后移屯中原,刷括民田入宫以给之, 人三十亩,自不耕种,奴蓄汉人为之佃莳,取租而矣。
——改编自邓之诚《宋辽夏金元史》
探究二 两宋、辽、元朝时的民族关系 材料一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 制中国(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 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 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 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整合课件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议题探究
一、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
政 ①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
治 ②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
局 了对全国的管辖
面 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
经 济 发 展
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宋辽、宋夏、宋金经济文化 交流,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都超过了前代水平,城市 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明清:地 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 位巩固 生并缓慢发展
课堂篇议题探究
四、宋代的儒学复兴运动 1.原因和条件 (1)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纲常松 弛,道德式微(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不利于国家大一统。宋朝统 一政局后,为巩固统治,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同 时,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化政策相对宽松,也有利于儒学的发展。 (2)物质、科技条件。宋朝建立后,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 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 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思想史自身的发展进程:宋代儒学既继承了儒学道统,又抛弃 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独立思考,大胆立论,吸收了佛、 道的思辨哲学来阐释儒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 (4)儒学家自身的反思。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周敦 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 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即理学,又称新 儒学。
④宋元时期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新教材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背”框架】【“背”时空】【“背”难点】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难点1 王安石变法一、历史背景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1)(2)(3)(4)1043年,庆历新政失败。
二、目的改变积贫局面,实行富国之法;改变积弱局面,实行强兵之法;培养变法人才,实行取士之法。
三、认识1.性质2.失败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新法在推行中存在缺陷,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人民不满。
3.历史作用(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4.局限性(1)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难点3 对两宋时期三次“和议”的认识(1)两宋政府接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和议条件,是两宋政府软弱的表现。
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最终两宋政府仍然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
(2)三次“和议”,客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3)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
彼此之间虽然都经过激烈的战争,但后来又曾友好相处,这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难点1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
(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对少数民族用兵失败,对辽、西夏、金以输纳“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西夏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
(4)民族融合是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民族间的差别逐渐缩小,南宋后许多蒙古人进入中原。
(5)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
新教材高中历史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夏金元的统治件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史] 民族融合空前加强 边疆各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融合,大量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中国定居,与 汉、蒙、畏兀儿杂居通婚——形成回族。
探究主题一 地方行政制度与基层治理的演变 史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 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谳于燕,封弟叔鲜于管, 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 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 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解析:A项对、B项错: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行省“凡钱粮、兵甲……无不领之” 可知行省有实际权力,但地方官吏和军队由中央管辖,由此可知地方有适度的 权力。C项错:根据材料“地方官吏……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 军队须皇帝批准”可知,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的制约。D项错:行省体现的是 地方行政制度,它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 答案:A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蒙古族和 回族 ,基本上是在元朝形成的。 2.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推行 民族歧视 和压迫政策,被后人 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3.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爆 发,不久元朝灭亡。 4.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 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中外历史纲要》上
史料四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 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 镇之以行中书省涉及哪些地方行政制度?试归纳其演变趋势。 提示:制度:西周→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大自主性。 秦朝→郡县制→中央垂直领导地方。 西汉→郡国并行制→封国可世袭,中央集权受威胁。 元代→行省制→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中央集权强化。 趋势:(1)中央控制地方不断加强。 (2)地方行政制度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3)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2024年新高考版历史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_讲解部分

强兵:希望逐渐恢复“兵农合一” 的征兵制
3.评价 1)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 增加了大笔收入。 2)消极:强兵效果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负担;统治集 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四、南宋的偏安
考点二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辽朝 1.建国: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2.政治制度:南北面官制度。 3.民族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 贸易活跃。 二、西夏 1.建国: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2.政治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 谓的官称。
3.评价 1)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 政治风气。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宋与辽
宋与西夏
战 北宋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屡战屡败
和 签订“澶渊之盟”,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 送给西夏“岁赐”
经济 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发达,海外贸易繁盛;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思想文 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受到官方推崇;传统科技取得重要成就,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得到实
化
际应用并向海外传播,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础篇
考点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北宋建立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措施 1)加强控制地方 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③收精兵,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单元分析】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可分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
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
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突出两个方面:一两宋在政、经、文、军等方面的变化;二是各民族之间相关方面的交融,进而突出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时空坐标】【依据时空坐标建构知识体系】(1)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政治方面(2)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实现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深化探究】一、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后内地刺史加授节度使衔。
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
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中外历史纲要上)

法】
④引发党争与分裂,未能挽救衰亡。
①改革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②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启示 ③改革要有长远目标,不可操之过急;要讲究策略和步骤;
④改革要注意用人得当等。
考点训练
1 、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
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
A ,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2 、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
“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C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以"理财"、"整军"为中心,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控制
原则
和管理 ①富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协调供需)方田 均税法、市易法(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措施 ②强兵:恢复“兵农合一”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 ③育才: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
(5)为了增加政府收入,统治者支持、鼓励;
(6)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压力增大。
考点训练
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表1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
A 正确的是诗句( )
诗句
历史现象
A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说课稿)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古代历史知识,如唐朝的繁荣与衰落等。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各个政权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
2.对各个政权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的认识较为模糊。
3.缺乏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和分析能力。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2.加强课堂互动,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确保全员参与。
3.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2.主要内容:包括辽、宋、夏、金政权的建立、发展、相互关系,以及元朝的统一过程和历史意义。
3.风格:简洁明了,采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使用箭头、框架等符号表示逻辑关系。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在课前精心设计板书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说课稿)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是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关键位置。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自10世纪初至14世纪末,中国历史上的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元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
2.多媒体资源:视频、PPT、网络资源等,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投影仪、电子白板等,方便展示教学资源,提高课堂互动性。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的背景、过程、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元朝统一中国的过程、措施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剖析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结合实地考察、文物鉴赏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总结等形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概括能力。
3.情感教育:强调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整理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的历史线索,以时间轴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2)针对本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适量的选择题、简答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辽宋夏金史》等相关书籍,了解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3.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辽宋夏金时期文物鉴赏”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展示辽宋夏金时期的文物图片或实物,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4.小组合作:
分组布置以下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合作完成:
1.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对于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的基本情况、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了解。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总结提升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唐宋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及特点的比较
比较项
唐朝民族关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宋朝民族关系
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
唐朝主要采取挫败少数民族的
方式及
中处于劣势,在议和中以送“
进攻、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少
特点
岁币”等方式寻求妥协;两宋
数民族首领以及和亲等方式
都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
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 宋朝统治者采取“守内虚外”
2.一般来说,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 多失败。这是因为:
(1)新的封建王朝的建立打破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陈章旧制受到猛 烈冲击,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的改革破除了阻力。而到王朝中后 期,年深日久,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已根深蒂固,统治阶级 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 元朝的统一
单元总结提升
【体系建构】
【通史整合】
一、中国古代的分裂和统一 在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既有统一和安定的历史时 期,又有分裂和动荡的历史时期。 1.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古代共有四个统一时 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秦汉时期;短暂的统一时 期——西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隋唐时期;统一多民 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元明清时期。
二、中国古代的改革 1.中国古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 如下类型: (1)奴隶社会内部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 (2)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如商鞅变法)。 (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针对五代时期反复出现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问题,北宋初期政府采取了一系
列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如下列中的( )
A.对农民进行有效编制管理
B.以内廷司礼监控制锦衣卫
C.增置军镇扩大节度使权限
D.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地,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将领不随军调动
据《宋书》记载:“参知政事,掌副宰相,批大政,参庶务,以中书舍人以上
至尚书为之。”这表明宋代设立“参知政事”的最初目的是( )
A.强化相权
B.分散相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中央集权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2.强化中央集权
(2)行政 ②地方
为加强控制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 (3)财政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 青苗法 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 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
法
本付息
政收入
的 内 容
农田水 利法
经 济 上 募役(免 富 国 之 役)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纳钱代役
保证灌溉,防洪抗灾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 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法(改变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
积 贫 局 市易法
宋真宗时 澶渊之盟
知识点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辽与北宋的和与战
背景 (1)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威胁都 城开封
(2)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 大振,打退辽军
2.内容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 岁币
3.影响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保持着和平局 面
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使节往来不断,,一位出使辽朝的官员回来后向朝廷报说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单元知识结构导图
单元专题归纳提升
专题一 唐宋之际,我国社会的重大变化 1.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得到解决,从此, 地方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秦汉魏晋以来的豪强世家势力衰落,科举制 下出现了大批平民出身的官僚。 2.经济方面:国家土地政策调整,国家土地所有制占优势转变为 地主私有制占优势;租佃经济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经营方式;两税 法取代了租庸调制;由实物经济开始向货币经济转型;纸币交子出现,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发达;经济重心实现 了南移。
3.(2022·辽宁卷)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诗 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 )
诗句
历史现象
A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B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
C
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
D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土地利用率提高 赋税征收货币化 雇佣劳动普遍化 人身控制的减弱
谢谢观看
4.从政治体制的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体制向“皇 权—士大夫”体制的转型时期。表现在部分士大夫与官员合体的现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王安石、范仲淹等。
专题三 宋元时期的社会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
理学兴起,并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的加强
政治发展的需要 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 政治 知识分子社会地位 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文学多忧世之作,影响 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了两宋诗歌和绘画艺术的发展 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适应市民阶层需 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 要的宋词、话本、风俗画、戏曲等得到发展 科技 印刷术的发展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北宋中期的改革:范仲淹的改革重点围绕整顿吏治,结果 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变法围绕着富国强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 就,但是,也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引发党争。
(4)北宋时期,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运用取得了新的进 展;宋词成就突出,大家辈出;艺术更加注重个性,强调意境的 表达。
二、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1127—1279年)
1.时空构建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掉了辽、北宋,与定都杭州的南宋 政权形成并立局面,金朝的统治扩展到黄河流域。这一方面 促进了进入中原地区的女真族的封建化,另一方面促进了中 原人口的南迁,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 进程完成。
2.核心知识 (1)民族政权继续并立:1127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偏安江南, 与北方的金形成并立局面。 (2)经济重心的南移:金军南下,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加速了江 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对 中国的经济布局、对外交往、文化艺术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2.核心知识 (1)民族政权的并立:960年,北宋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 裂局面,但是,夺取燕云十六州失败,与辽形成并立局面;1038 年,西夏建立,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最后,形成北宋与辽、 西夏并立的局面。民族政权之间,虽有战争,但是,民族交往和 交融不断发展。 (2)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 训,加强了中央集权,分割丞相、地方、军队的权力,崇文抑武。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 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系统构建 时空构建归纳整合
知识网络系统构建
时空构建归纳整合
一、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960—1127年)
1.时空构建 北宋建立后,加强了中央集权,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文化高度 发达。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是,没有完成国家 的统一,逐渐形成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的局面。民族政权 的并立并未阻止民族交往与交融,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经济 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新教材适用)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后习题必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竞习老庄。
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
”这话在当时是有代表性的。
由此推断出( )A.儒家思想遭到冲击B.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答案:A解析:题干信息反映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与儒家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儒家思想遭到冲击,A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其他思想流派的传播情况,也没有社会动荡的信息,B、C两项错误。
D项不符合史实。
2.宋朝之前儒家经典主要是指“五经”,宋朝以后“四书”的地位逐渐超过了“五经”。
“四书”在宋元主要是作为( )A.儒家基础读物B.科举命题的唯一依据C.研究儒学的学术根据D.儿童教育的启蒙读物答案:A解析:朱熹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四书”加以注释,作为儒学基础读物,A项正确。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
它反映出作者的词风是( )A.刚健豪放B.清新婉约C.通俗易懂D.沉郁悲壮答案:A解析:根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知作者的词风是刚健豪放,A项正确。
4.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被誉为元杂剧“四大悲剧”。
这些优秀作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元朝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B.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元朝南方经济迅速发展D.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增加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四大悲剧”都是通俗易懂的戏剧,是“俗”文化的代表,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D项正确。
元朝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与元杂剧的繁荣关联不大,A 项错误。
科举士人欣赏的主要是“雅”文化,B项错误。
元杂剧并非仅仅出现在南方,C项无法解释材料中的现象,错误。
5.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对点训练
1.(2022山东卷)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 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 片,河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B )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培养·பைடு நூலகம்学思维
学术引领——两宋时期崇文抑武的国策 绍兴和议时,宋金战争已经持续了10余年之久,宋金战争对峙的局面逐渐形 成,南宋朝廷已无流亡之虞。赵构君臣手中有些与金讨价还价的资本,对于 战争中形成的刘家军、张家军、韩家军、岳家军、吴家军,忌惮之心越来 越重。赵构认为“诸将权太重”“天下之权不在庙堂,而在诸将”。此时,赵构 忧内之心,不减于忧外,甚至先于忧外。战争旷日持久,再打恐兵连祸结,太 阿倒持,不知半壁江山落入谁家。……为了收回兵权,办法之一,就是祖宗 家法:以文制武……
解析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通判与知州(府)共议政务,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规范地方官员的行为,进而规范地方行政,故A项正确;仅仅靠通判不能防止 武人干政,宋朝为防止武人干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设置通判主要是为了 制约知州(府)的权力,排除B项;通判的主要职责是与知州(府)共议政务,而 不是处理军务,不能提升地方军事能力,且宋朝收地方精兵于中央,导致地 方军事实力较弱,排除C项;通判可以制约知州(府),但不会导致整个地方机 构的权力削弱,排除D项。
(二)具体表现 1.政治 (1)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元朝行省制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 分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3)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上深受中原政治制度影响。 (4)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三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族的崛起 (1)建国:1206 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 立蒙古汗国,被尊为“__成___吉__思__汗___”。 (2)扩张: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__西__夏__和金朝, 收服_吐__蕃___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 东欧地区。
知识点二 金朝入主中原
1.金朝 建立政权:1114 年,女真族首领__完__颜__阿__骨__打__举兵反辽,次年 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_上__京___。 2.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1125 年,金灭___辽___,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 峙局面。 (2)1153 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_中__都___。
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成因 (1)特点:元朝民族关系具有浓厚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色彩与 急速的民族大融合并存的特点。 (2)原因 ①政治上“四等人制”的形成使元朝法律有着其阶级性独具的 特点,在军事征服过程中,根据征服的先后顺序和投降与否而 给予被征服人民不同的政治地位。
②元朝少数民族属于游牧文化,生产力往往落后,面对农耕文 化的先进文明成果及生产力,有着天然的自卑感,通过设置等 级制度来强调自己的政治权利优越,从而得到一些平衡。 ③巩固和加强统治的需要。
【史料实证】 元朝民族关系的特点及成因 史料 忽必烈即汗位之时……实现了中国空前的大一统,疆域 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他为了巩固对这个偌大国家的统 治……建立起了以蒙古贵族为主要统治者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 建国家。
——张传宝《简明中国古代史》
[研读] 史料表明忽必烈面对如此庞大辽阔的疆域,建立起以蒙古贵族 为主要统治者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统治者面对复杂的民族关 系采取了怎样的对策。结果如何? 提示 对策:对不同民族采取了差别对待的政策。结果:使民族 矛盾逐渐激化,成为元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归纳总结】 元朝统一的意义 (1)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 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2)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 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 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研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相结合,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思考] (1)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 新。 提示 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 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提示 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
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行省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行省的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的制度;行省权 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积习。 (2)作用: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 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对后世影响巨大,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 今,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1.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
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
画界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的(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民族战争的频繁
D.海外贸易的兴盛
解析:选 B。材料信息“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深受宋朝
画界的影响”说明当时民族文化的交融。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 10 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程标准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西夏的建立, 通过了解辽 认识辽、西夏民族政权的发 夏金元诸政权的 展及贡献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建立、发展和相 概述金的兴起及扩张, 时空观念、历史
《成吉思汗》中,他被牧人传扬的“恩德”是( )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
C.修筑长城
D.开发江南
解析:选 B。材料中的“恩德”是指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草原
割据混战的状态,使人们有了安定的生活。
【概念阐释】 猛安谋克制 猛安谋克制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完颜阿
骨打加以发展,使它同时成了部分较早归附金朝的契丹人的社 会基层组织。猛安谋克制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史料实证】 金朝的治国理念与社会治理 史料一 (金)得志中国,自顾其宗族国人尚少……猛安谋克杂 厕其地,听与契丹、汉人通婚,以相固。
【细微点拨】 元朝时期,民族关系有了新发展,主要表现是 蒙古族、回族等民族的形成等。 2.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制” (1)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2)内容 等级
第一等 第二等
第三等
第四等
名称
民族
蒙古人
蒙古族
色目人 包括西夏、__畏__兀__儿___、回回等
汉人
北方的_汉__族___和已经入居中原的契 丹、女真人
南人
原__南__宋__统治区的居民
3.元朝的灭亡 (1)原因: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 益严重。 (2)灭亡:14 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 元朝灭亡。 【归纳总结】 元朝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融合 时期,但它实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是蒙 古统治者“分而治之”的尝试,这导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和严 重的民族分裂,最终使阶级矛盾达到无法弥合的边界,导致了 元朝的覆亡。
【特别提醒】 唐代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 (1)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2)元代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史料实证】 元朝的行省制度 史料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 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 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 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3.金朝的统治 (1)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 统,叫作__猛___安__谋__克___。 (2)12 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 济繁荣,史称“__大__定__之__治____”,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 (3)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 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研读] 史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契丹族和党项族向汉族学习的情况。 [思考] 阅读以上史料,说明在契丹族和党项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重 要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 学习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和文化。
辽和西夏政治统治的特点以及原因 (1)特点 ①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内容,如辽和西夏都沿 用唐代官制;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度。 ②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方式,如辽统治者采取“以 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政治制度。 (2)原因:辽、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 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为了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而采 取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
【归纳总结】 铁木真能够统一蒙古各部的原因
客观上,当时蒙古草原相互混战,人民渴望统一;主观上,
铁木真意志坚强、机敏果敢。 2.元朝的建立:1271 年,__忽__必__烈__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 世祖。在此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地区形成了_四__大__汗__国___,它 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__宗__主__国____。 3.元朝的统一 (1)1276 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_临__安___。 (2)1279 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南宋宰 相__文__天__祥____被俘,坚拒劝降,后来在大都从容就义。
4.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修筑__驿__道__,设立驿站。 (2)行省制度: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_中___书__省__,委派官员代表 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 称行省。 (3)宣政院:直属中央政府机构,管理_吐___蕃__地区。 (4)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 域的管辖。 (5)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2.“(金)章宗性好儒术,即位数年后,兴建太学,儒风盛行。” 这表明金朝( ) A.推行猛安谋克制 B.学习辽的政治制度 C.学习汉族的文化 D.废除原先本族的旧俗 解析:选 C。“儒术”“太学”都是汉族文化,故 C 项正确。
3.“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
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首
知识点四 元朝的民族关系
1.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 (1)蒙古族的形成:蒙古原是__漠__北__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 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2)回族的形成: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 国,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 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__回__回__。
辽和西夏与北宋并立,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统治,有利 于民族间的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
元朝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行省制 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 需要。
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但不同民族的 交往和交融是进一步发展。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 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史料实证】 辽、西夏时期北方民族的交往与融汇 史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 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 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 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