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学重点

合集下载

财政学陈共考试重点全归纳

财政学陈共考试重点全归纳

财政学陈共考试重点全归纳第一章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本钱和额外收益。

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本钱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本钱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本钱〕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

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效劳的边际本钱为零。

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的根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归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财政体制改革的根本原那么: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

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那么,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

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根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重点整理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重点整理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重点整理1.为什么市场会存在缺陷和失灵?1)市场缺陷:现实中市场充分竞争所需要的四个基本假设条件都是不充分的,或难以具备,因而,在实际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本身出现低效率状态.2)市场失灵:由于每个人只追求自我利益,那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却无人提供,由此必然使社会处于难以运转的状态.2.为什么要有政府?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是什么?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必须矫正其固有的缺陷和弥补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某种不同于自利主体的公共主体执行这一社会职能.这种公共主体就是国家及其政府.3.为什么把市场失灵作为一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1)通过市场实验或试错来验证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由此确定政府和公共部门进入领域的合理范围.2)通过市场失灵方法,证明某些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可以推向市场,政府应从该”越位”领域退出,而某些服务则不能简单推向市场,否则,其公益性就会丧失.例如,医疗体制改革.4.财政模式与财政体制有怎样的关系?财政模式是财政体制的上位概念,财政模式是抽象存在的,而我们在认识某一国家的财政时,所看到的是具体的财政体制,可以根据财政体制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指出其属于哪种财政模式.5.你怎样理解公共财政模式及其特征?公共财政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社会相对应的财政模式.该模式要求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界定财政职能.公共财政模式的基本特征:1)公共财政是纳税人的财政2)公共财政以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3)公共财政应向社会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4)公共财政是民主财政5)公共财政是法制财政6.什么是财政伦理?应怎样认识公共财政的伦理价值标准?1)财政伦理即关于财政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中进行活动应遵循的一系列价值标准或道德标准.2)公共财政的伦理从总原则上说,就是在市场经济中,全体纳税人将全部税收委托给政府以用来弥补市场失灵,换言之,凡是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支出活动都是符合公共财政的伦理的.1.简析制约财政职能的因素1)财政本质对财政职能的制约职能是事物固有的功能,这种功能系事物本身的质所决定的.从这一角度看,财政本质是决定财政职能最重要的因素.2)经济体制对财政职能的制约在不同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不同.财政体制作为整个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必然要进行不断的变革,这样随着经济体制,财政体制的改革,财政职能也会发生转变.3)政府职能对财政职能的制约政府职能的变化,财政的职能也要发生变化,较小的政府职能范围决定了政府财政只承担较小的财政责任,政府职能范围宽广,财政承担的责任也较大.2.正确认识我国财政职能的演变及其原因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职能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初期,一方面面临建立社会主义财政学的任务;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问题.2)经济转轨时期的财政职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经济转轨时期,这一时期经济本质上还表现为计划经济,但市场经济的成分开始被逐渐引入,因此带有双轨制的特征.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1994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3.试分析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1)合理划分社会总资源的比例2)优化公共部门内部资源配置3)引导非公共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4.试分析财政的公平分配职能财政的公平分配职能是指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使之符合社会公认的公平或公正分配状态的功能.5.试分析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以财政政策为手段,以保持高就业率,合理程度的物价稳定,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功能.1.消费的竞争性消费的竞争性是指物品或服务的使用存在一个人消费它的效用别人就不能同时消费它,或者就会减少别人对该物品效用的消费.消费竞争性与物品效用是否具有可分割性有密切关系.2.消费的排他性排他性是指物品或服务的使用具有可以根据经济与技术可行性,将未付费者或不允许使用者排除在对该物品或服务的消费之外的属性.3.公共产品定义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完全或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或者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种属性中的一种属性的物品.4.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1)非竞争性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指在消费上的共同消费,即每个人消费的都是该物品提供的总体效应,即物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2)非排他性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简单地说是指其难以排除消费它的消费者的属性.3)提供的集体性集体提供除了源于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外,还源自公共选择.5.公共产品的分类1)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2)有形公共产品与无形公共产品3)全局公共产品与局部公共产品4)开放性公共产品与封闭性公共产品5)强制性公共产品与选择性公共产品6.公共定价的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指政府在保持企业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2)二部定价法二部定价法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定价体系:一部分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另一部分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3)负荷定价法负荷定价法是指根据需求规律性变动,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采取不同的价格,以引导和调节消费量,减少消费拥挤和网络负荷的定价方法,是时间差的一种形式.1.什么是公共选择?公共选择理论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论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2.将理性经济人假设运用于政治市场的决策依据是什么?政府等公共机构不再是”仁慈”的大公无私的公共利益代表者,而是由一个个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组成的公共集团.3.分析政治家,选民,利益集团和官僚在公共选择中的行为动机1)选民的行为动机分析利己的理性必然使选民计算自己参与政治活动的成本和收益,并据此决定在政治投票中对备选方案投赞成票,反对票或弃权票;或不参加选举以保持”理性无知”状态.2)利益集团的行为动机分析致力于影响国家政策方向的组织,他们自身并不图谋组织政府.利益集团之所以在公共选择中采取集体性的共同行动,是因为联合起来形成的力量更能够争取有利于自己的决策方案获得通过,并容易与政治家,官员形成”铁三角”关系.3)政治家与政党的行为动机分析从利己主义动机分析,政治家和政党在政治市场上的直接目标是为了争取选票最大化,以获得执政地位和实现连选连任.4)官僚的行为动机分析为获得个人的地位,权力和收入,政府官僚必然想方设法追求机构预算的最大化和对政府权力的有效控制.4.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5.试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政府失灵的原因1)政府的利己动机2)政府的有限理性3)激励与约束不足6.政府失灵的表现1)决策失误2)政府扩张3)滥用公共权力4)缺少回应5)政治周期7.政府失灵的治理1)市场化改革2)宪政改革3)公共治理1.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1)财政支出的经济负担率财政支出的经济负担率=财政支出/GNP(GDP)目前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平均为40%~5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20%左右.2)财政支出增长率ΔG%=ΔG/Gn-13)财政支出的收入弹性E F=财政支出增长率/GDP增长率4)边际支出倾向边际支出倾向=财政支出增加额/GDP增加额2.什么是瓦格纳法则?它有何现实意义?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也在提高,即财政支出呈现出相对增长的趋势.瓦格纳法则揭示了财政支出规模变动的普遍趋势,对后世财政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观察和分析政府财政政策规模的重要理论工具.3.决定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因素1)经济发展阶段2)经济体制3)政府职能4.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因素1)公共政策2)经济周期3)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1.购买性支出包括哪些内容?购买性支出按其支出的总去向,可以分为社会消费性支出和社会投资性支出.社会消费性支出购买的是最终消费品和服务.而社会投资性支出购买的是投资品.2.如何确定国防支出的合理规模?确定国防支出合理规模的基本理论工具是”大炮与黄油”转折曲线分析.该曲线图表明,国防支出的合理规模是由一国所处的不同国际关系环境所决定的,因此,应需要根据国际关系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国防支出规模.3.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除上述国际关系环境这一基本的外部决定性因素外,影响国防支出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兵役制度4)装备技术因素4.试从广义政府的角度分析行政管理费支出的构成广义政府包括了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立法与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所以,相对于保证这些国家机关职能的实现,行政管理费支出由立法支出,行政支出,司法支出,检查支出,公共安全支出和外交外事支出等构成.5.在我国”吃饭财政”的含义是什么?人员经费.由于国家机关的运作和行政管理依靠的是公职人员提供的服务,所以人员经费支出是行政管理支出中必须优先予以保证的部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时又将行政管理支出称为”吃饭财政”.但是,如果政府雇用的人员过多,出现大量冗员,致使财政支出的大部分被人员经费占去,也被称为”吃饭财政”,这一意义上的”吃饭财政”具有贬义.6.导致我国行政管理费支出不断上升的原因1)政府规模过大2)公务消费中过度追求在职消费3)预算体制存在缺失4)监督机制不完善7.压缩行政管理费支出规模的措施1)强化预算约束2)增加公共财政预算的透明度3)建立多元化的公共财政监督机制8.廉价政府所谓廉价政府是指政府以较低的税收提供较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小政府是廉价政府的重要特征.9.解释教育公共产品的属性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是由其具有的正的外部效应决定的,教育的正的外部效应最终会促进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会使全体国民受益.10.从公共产品属性上说明科学与技术有怎样的不同?比较而言,基础科学研究具有更强的公共产品的性质.技术是科学发现的实际运用,在市场经济中,技术因其实用性和商业价值可以获得专利权,可以作为商品买卖,因此,可以由市场提供.11.政府为什么参与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从经济学分析看,在医疗卫生市场上,由于医疗技术服务的高度专业性,使买卖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与合约失灵,导致医疗卫生市场存在着市场失灵.12.如何区分娱乐性文化与公益性文化?娱乐性文化满足的是消费者日常精神恢复,放松和陶冶情操的需要;公益性文化满足的是社会发展长远受益的精神需求.13.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关系木桶原理可以解释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关系.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共同构成了木桶的板子,总产出是木桶中的水,如果基础设施投资和一般投资比例合理,在现有资源约束下,木桶的板子就会均衡排列,可以使总产出达到最大.14.从农业的特点说明财政投资农业的必要性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农业是风险较高的产业3)农业的比较效益低,自我积累能力差15.财政投融资的特点1)政府融资与商业融资相结合2)投资方向和用途具有特定性限制3)即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计划性,又对市场配置起补充和调节作用4)资金来源多样化1.什么是社会保障?包括哪些内容?社会保障是指国家运用立法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社会福利4)社会优抚2.社会保障有哪些基本模式和筹资模式?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1)投保资助型2)福利国家型3)储蓄保险型4)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1)非基金筹措方式2)基金筹措方式3.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1)投融资功能2)调节社会总供求的功能3)收入再分配功能4)劳动力再生产保护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功能4.为什么说财政补贴与价格有密切关系?请举例说明国家采用给予财政补贴的办法,来消除或减少市场价格变动对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的不利影响,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例如,为防止肉价的下跌对生猪生产带来影响,防止因此而出现市场短缺,影响城镇居民的生活,国家会制定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相应采取对生猪生产者实施补贴.5.什么是税式支出?税式支出是指国家为达到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政策目标,在税法中制定某些特殊的条款,给予某些特定纳税人或课税对象以税收优惠,以起到税收激励或税收照顾的作用,对于因这些特殊条款所导致的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放弃或让与的部分被称为税式支出.6.税式支出有哪些类型?每种类型包括哪些具体的支出形式?1)税基式主要包括税收豁免,纳税扣除和税收庇护2)税额式主要包括税收抵免,减免税优惠,优惠退税等3)税率式4)递延式主要包括递延纳税,加速折旧和准备金制度7.税式支出的估算方法1)收入放弃式2)收入获得法3)等额支出法8.税式支出的财政管理模式1)规范的预算管理模式2)报告式的准预算管理模式3)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模式三种管理模式中,全面的预算管理模式较为完善,对税式支出的控制最严;准预算管理模式次之;非制度化的监控模式由于未真正形成统一,定期和系统的制度化,只是预算控制方法在税收管理上的临时应用.1.财政收入的属性财政收入的属性是社会财富的公共性转移和再分配所形成的国家收入.2.决定财政收入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因素2)经济结构因素3)制度和分配政策因素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1)价格因素2)社会环境因素4.财政收入的形式1)税收收入2)企业收入3)债务收入4)其他收入5)铸币税收入5.财政收入的分类1)按收入形式分类2)按收入来源分类3)按财政预算管理分类6.什么是财政收入结构?分析它有何意义?财政收入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来自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地区的比例和数量,主要包括财政收入的产业结构,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和财政收入的地区结构.分析财政收入结构的目的是了解财政结构与经济及其结构的关系.7.决定财政收入下限标准的因素1)刚性因素2)带有一定弹性的因素3)社会投资性的职能8.决定财政收入数量上限的因素财政收入数量的上限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总量.9.解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U型变化的原因预算体制因素造成了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的U型变化.1.简析税收的形式特征1)强制性税收强制性是指税收是国家凭借公共权力,以法律,法令为依据强制课征,纳税人必须依法履行缴纳义务,违反者会受到法律制裁.2)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向社会征税后,税收即为国家所有,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直接的纳税人支付任何对价.3)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征税前就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等税制要素,纳税人必须按规定标准纳税,政府也只能按预先的规定征税,不得随意更改.2.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公平,确实,便利和最少征收费用四大原则.3.瓦格纳的税收原则1)财政收入原则2)国民经济原则3)社会公正原则4)税务行政原则4.税收的公平原则税收公平原则是指政府征税应使纳税人承担的税收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税收公平原则包括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 5.税收的效率原则1)税收行政效率原则2)税收经济效率原则6.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1.简述流转课税的主要特点1)以商品交换为前提,课征普遍2)以商品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计税依据,与成本费用水平无关3)主要实行比例税率,计征简便4)税收具有累退性2.简述所得课税的主要特征1)税负相对公平,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2)税源普遍,课税有弹性3)具有自动稳定功能4)计征管理比较复杂3.简述增值税的三种类型1)生产型增值税2)收入型增值税3)消费型增值税4.简述资源课税的主要功能1)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2)调节资源级差收入3)增加财政收入5.简述财产课税的主要特征1)对财富的存量课税,课税较为公平且符合受益原则2)收入弹性小,课税对象稳定3)征收管理较为复杂1.简述公债的含义与特点公债是政府以信用为基础,根据借贷原则,通过向国内外借款或发行政府债券所筹集的财政资金.公债的特点:1)自愿性2)偿还性3)灵活性2.公债的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经济3.公债负担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1)认购人负担2)债务人负担3)纳税人负担4)代际负担4.公债限额公债限额又叫公债的数量界限,它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公债所能承受的最高数量界限.5.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1)受到整个社会应债能力的制约2)受到公债偿债能力的制约3)公债资源的使用效益4)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6.公债发行方式1)固定收益出售方式2)公募招标方式3)连续经销方式4)直接推销方式5)组合发行方式7.公债管理的主要内容从发行环节看,公债管理主要是确定适度的公债规模,形成合理的公债结构和规定公债发行的程序.从流通环节看,公债管理主要是对公债流通市场的管理和上市公债交易的管理.从偿还环节看,公债管理主要是考虑偿还方式的选择,偿还资金来源的确定,债券兑付工作的实施等.8.公债余额管理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国债余额管理指立法机关不具体限定中央政府当年国债发行额度,而是通过限定一个年末不得突破的国债余额上限以达到科学管理国债规模的方式.我国国债余额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1)在每年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预算报告时,报告当年年度预算赤字和年末国债余额限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予以审批.2)在年度预算执行中,如出现特殊情况需要增加年度预算赤字或发行特别国债,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相应追加年末国债余额限额.3)当年期末国债余额不得突破年末国债余额限额.4)国债借新还旧部分由国务院授权财政部自行运作.5)每年一季度在中央预算批准前,由财政部在该季度到期国债还本数额以内合理安排国债发行数额.1.如何理解财政预算的含义?财政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筹集,运用和管理预算资金的重要工具.理解该概念的要点包括:1)从形式上看,财政预算是体现预算年度预算收入和支出的一览表.2)从内容上看,财政预算是政府对预算收支的计划安排,反映政府财力的分配过程.3)从性质上看,财政预算是具有法律地位的技术性文件.2.财政预算的原则1)公开性2)完整性3)可靠性4)统一性6)法律性3.我国预算编审的方法我国预算编审采取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上两下,上下结合”的方法.1)自下而上提出概算2)自上而下下达预算收支控制指标3)自下而上汇编预算草案4)自上而下审核批复预算4.预算管理体制及其主要内容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各级财政之间财政关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其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政府预算管理的级次和职能范围2)划分各级预算收支3)划分预算管理职权4)预算调节制度的安排5.分税制的主要特征1)分税制的前提,是以法律化形式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即支出范围2)分税制的基础,是以分税方法划分各级财政收入3)分税制的核心,是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相互独立,自求平衡4)分税制的调节器是转移支付制度6.部门预算改革的主要内容1)改革预算编制形式,初步实现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2)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建立新型预算分配机制3)扩大预算编制范围,初步实现综合预算4)规范预算编制程序,合理预算编制流程5)推进绩效预算改革,强化绩效考评7.政府采购的原则1)公开透明原则2)公平竞争原则3)公正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8.正确理解财政平衡1)绝对平衡与相对平衡2)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3)局部平衡与全局平衡4)预算平衡与决算平衡9.导致财政失衡的主要原因2)社会因素3)政策因素4)体制因素5)外部因素6)突发性或意外因素。

公共财政概论重点归纳

公共财政概论重点归纳

绪论1.财政学与公共财政概论的区别;公共财政学与公共财政概论的关系2.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关系P12,一切财政都是国家的财政(公共财政不是中国特有的)3.政府组织是第一部门,个人和企业是第二部门,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是第三部门4.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财政分配关系,总体来说财政对经济的影响是间接的。

5.中国公共财政的研究对象●公共财政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新的财政模式6.财政收入的两大来源:税收和非税收收入,非税收主要包括:公债、收费和捐赠收入7.我国税收是不完全分税制,中央和地方共享,分税:国税和地税8.清楚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是否,影响程度;规范分析:大,小●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实证分析中9.如何观察和思考财政现象、财政活动(1)搞清公共部门应该从事哪些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是如何组织的(决策和实施)(2)尽可能理解和预测政府经济活动的全部结果(3)评价政府政策第一章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1.财政的起源,历史范畴与经济范畴(分别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角度)2.财政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国家(政府、居民、领土的总称)或政府(2)客体: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剩余产品和价值,公共权利具有强制性,政府参与公共产品分配主要是来自V和M,主要是来自M(剩余产品的扩大再生产),剩余产品越多,潜力越大。

3.原始社会初期不产生财政,财政随着奴隶制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4.财政的概念●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财政具有不用性质,国家性质决定财政的性质(财政的本质属性)(1)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所形成的特殊分配关系,具体表现为政府的一系列收支活动(2)财政是国家为了维护并依靠它所拥有的公共权利,强制占有一部分社会产品,从整个社会产品的分配中独立出来的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3)财政是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通过多种收入形式,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其职能需要的收支活动。

公共财政学复习提纲

公共财政学复习提纲

公共财政学复习提纲一、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被认为是财政学的开山之作。

二、财政的含义:①财政从实际意义来讲,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的职能。

②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与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三、财政的四个方面的特征:①弥补市场失效。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当市场机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时,政府借助公共权力强制实行相关的财政政策弥补市场损失。

②财政政策必须体现其公平性。

通过财政手段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从而实现比较公平的分配;财政政策要奉行一视同仁的原则,一视同仁的对待所有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

③非营利性,政府作为国家的服务机构,应体现其非营利性的特点。

④法制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国家的公共性在市场条件下表现为通过一定的民主政治秩序和法律体系对国家公共权力进行约束。

四、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它是指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差的情况下,不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处境。

五、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不需要外界的干涉,市场资源配置就能够自动实现帕累托最优。

六、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在消费者个人效用为凸函数,生产函数也为凸函数的情况下,任何帕累托最优状态都可以通过对初始资源配置的调整来完成。

七、影响公平的因素:效率。

社会福利。

分配。

八、基尼系数:①基尼系数为1,所有的国民收入都分配给了一个家庭,社会收入的分配完全不平等。

②0和1之间,越靠近0说明收入分配越均匀,社会越公平;越靠近1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均匀,社会越不公平。

九、基尼系数为0.4被定为收入分配不均的警戒线。

①如果基尼系数低于0.4,社会收入的分配较为合理;②如果基尼系数超过0.4,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超出了合理的范围。

公共财政学重点

公共财政学重点
宏观税率的确定稅负分配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2国债排挤效应货币效应收入效应3公共支出4政府投资财政政策的类型一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税收的自动稳定性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
第七章 税收理论
税收是国家为社会提供公共品,凭借行政权利,按照法定标准,向居民和经济主体强制 地、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财政收入。 税收的“三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两大类。
负税人:税款的最终承担者。是经济意义上的负担者,而纳税人是法律上的税收直接缴 纳者 。税款转嫁:纳税人和负税人不同;税款不能转嫁:纳税人和稅负人相同。 课税对象:亦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标的物。 税率: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
第六章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财政收入的含义:1.表示国家筹集资金的过程;2.表示国家集中占有的货币资金。 财政收入的分类: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1.按照部门分类:来自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 运输业、商业财政收入等;2.按照所有制进行分类:来自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和 私营经济收入;按照收入形式分类:1.税收收入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规范性2. 非税收入:国有企业上缴收益 ,政府收费——使用费、规费收入和专项基金 国债3.按财 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分类 :预算内收入(税收、部分收费);预算外收入 (预算外资金、 中央政府专项基金) 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1.绝对指标2.相对指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衡量财政收入发展变化的指标:1.财政收入增长率2.财政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3.财政收入 增长边际倾向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2.分配政策和分 配制度 我国财政收入/GDP下降的原因:1.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2.GDP分配过度倾向个人,新的 分配制度不健全3.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公共财政学理论和主要内容

公共财政学理论和主要内容

3、财政分配是广义的分配,它不仅是收入的分配, 而且是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配置。 4、财政活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履行其其职能满足全 社会的的公共需要
四、财政的基本特征
1、财政公共性 财政的主体是国家(政府)而国家, 不仅具有阶级性,更是凌驾于社会各微观主体之上 的力量,它不拘泥于微观主体的私利,而是服务于 各微观主体,为满足全社会的公共需要提供财力, 配置资源。
公共财政学是研究治国之道。要通过研究财 政活动研究这些财政活动所反映出的规律、 规则、本质。
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具体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活动上, 研究各种财政活动、项目、行为的依据、目标、特点、 影响、及其制度、规则、政策安排中的规律性问题。
三、公共财政学的发展历史 作为一门应用理论经济学科,我国的财政学正在向公共财政学转变。即将政 府作为公共部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 早期公共财政学 现代公共财政学
经 济
付 公共
市场
运 行
产品 要素支付

要素
政府与一般经济实体的区别
首先,政府规模巨大,无论其收入还是支出的活动规模都 大大超过一般经济实体。 其次,政府具有法律赋予的行政权力,可以通过行政手段 迁破其他实体服从他的意志。 第三,政府所拥有的资产、所取得的收入不是个人或某部 分人的,而是社会公众的。 第四,政府的行为目的应当满足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而 不能只考虑局部利益。
制,产生了阶级继而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原始社会没有剩余产品,没有阶级,没有国家,财政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而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结构开始变化,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私有制逐步产生,分裂出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奴隶主 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主组织的一切暴力机关构成了国家, 实行对奴隶的剥削。

马工程《公共财政概论》重点总结

马工程《公共财政概论》重点总结

财政学第一章1、财政的本质:以国家为主题的分配活动,同时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化;财政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运行模式。

2、财政的两个范畴:1)历史范畴:财政活动即行为是一种历史现象,自国家产生起就产生了财政,故是2)经济范畴: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所形成的特殊分配关系,具体变现为政府一系列的收支活动,故又是经济范畴3、财政就是国家为了维护并依靠它所拥有的公共权力,强制地占有一部分社会产品,从而从整个社会产品的分配中独立出来的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4、财政的两个属性(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财政的本质属性:国家性质决定着财政的性质1)一般属性: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及形成的特殊分配关系,涵盖了一切在历史上存在过的国家及其财政最基本的和共同的属性(指财政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部分)2)特殊属性:与具体政治经济制度密切相关的财政模式;由特定国家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法律文化等诸多因素决定的5、公共财政的定义: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基础,在划分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的前提下,为弥补市场缺陷和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而采取的一种财政类型和财政模式。

第二章6、市场失灵的两种情形:1)市场低效:现实市场中因存在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的方面,市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2)市场无效:即使现实的市场严格符合完全竞争的所有条件,其运行结果也存在缺陷,不符合整个社会的要求,如收入分配不公、宏观经济被动等7、判断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两个标准:1)受益的排他性与非排他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外消费某种物品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某种产品付费购买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产品所带来的利益;非排他性是指一些人在享用某种产品带来的利益时,无法排除其他人同时从此产品中获得利益,或是在某些技术上可排他,但排他成本很高。

公共财政学要点

公共财政学要点

公共财政学要点一.简答1.影响公共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政府职能范能(3)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4)价格2.转移支付的重大意义:(1)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可以有效地抑制日趋扩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缓解“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2)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强化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3)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正确调动地方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促使地方经济走向良性循环。

3.宏观经济管理四大目标:(1)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3)稳定物价(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4.公共支出结构:(1)转移性支出(2)购买性支出5.分税制:是指将国家的全部税种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借以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其实质是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确定其相应的财权,通过税种的划分形成中央与地方的收入体系。

它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模式。

6.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P15)(1)公共产品存在(2)外溢性的存在(3)规模报酬递增(4)信息不对称(5)其他市场失灵状态:a.收入分配不公b.偏好不合理c.宏观经济总量失衡7.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3)稳定经济职能8.政府采购有哪些特点:(1)采购行为法制化(2)采用集中或相对集中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3)采购过程遵循竞争、透明和公平的原则(4)采购方式灵活多样(5)具有国际性和开发性9.筹集财政资金的原则:(P158)(1)发展经济,广辟财源(2)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3)效率与公平兼顾,合理分担10.宏观税负水平的衡量标准:(P21711.)税收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而后者比前者应用的更为广泛。

11.流转税特点:(1)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具有密切的关系(2)对流转额征税,与商品价格有密切联系12.所得税特点:(1)以负担能力作为税收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2)多采用累进税率,也有采用比例税率的(3)要按照法令细致计算和确定应纳税所得额(4)一般就全年的所得额征收,采取分期预征、年终汇算清缴的办法13.财产税特点:(1)课税范围难以普及到全部财产(2)计税价格核定,比较复杂(3)财产税的税率一般不宜过高14.税负转嫁:(P195)是指纳税人通过一定方式将税收负担通过各种途径部分或全部转嫁给别人负担的经济现象。

公共财政学知识要点(陈共哦)

公共财政学知识要点(陈共哦)

1、公共财政学导论 (2)关键字:公共需要(私人需要)、公共财政(定义,基本特征)、公共财政学研究对象(理论和实践)和方法(实证、规范)、公共选择(含义、规则、主体行为)、市场失灵 (2)2、市场、政府与财政的职能 (3)关键字:资源配置效率(含义、实现条件)、市场失灵(含义、原因)、政府经济范围、政府财政职能 (3)3、财政支出 (5)定义、支出分类(理论、统计)、财政支出增长及其经济分析(模型)、财政支出增长原因的综合分析 (5)4、政府采购 (7)政府采购(概念和特征)、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参与主体、采购客体、采购模式、法律法规)、国际规则 (7)5、税收理论 (8)基本特征、税收术语(纳税人、负税人、瞌睡标准、课税对象、税目、税率、起征点与免征额、课税基础)、税率(分类)、税收分类 (8)6、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10)税收转嫁(概念、特征、转嫁、条件)、税收归宿(概念、与逃税的区别) (10)7、税收负担 (11)8、税收原则 (12)原则的沿革、税收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 (12)9、税收效应 (13)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13)10、税收制度 (14)类型、结构(含义) (14)11税制体系--商品课税 (15)12税制体系-所得课税 (16)个人所得税 (17)13税制体系-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 (20)14税制改革 (20)15公债理论与管理 (21)16政府间财政关系 (23)17财政政策 (26)1、公共财政学导论关键字:公共需要(私人需要)、公共财政(定义,基本特征)、公共财政学研究对象(理论和实践)和方法(实证、规范)、公共选择(含义、规则、主体行为)、市场失灵●公共财政概述社会公共需要与政府财政①所谓私人个别需要,就是普通意义上的社会成员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

②所谓社会公共需要,则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是社会成员的整体需要或者集中需要。

③与私人个别需要的个体性、分散性和自愿性相比之下,社会公共需要突出的特征在于:(1)整体性(2)集中性(3)强制性公共财政活动的基本特征公共财政的主体是政府,这是财政收支区别于其他收支活动的基本特征,这里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财政活动以政府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财政学重点总结

财政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公共财政理论1.政府经济作用的五种理由(1)提供法治制度(2)保持和保护市场竞争(3)克服市场无效(4)促进社会公平(5)保持经济稳定2.政府的局限性:(1)公共决策参与主体的局限性(2)投票悖论(3)官员预算最大化模型3.财政的职能:(1)资源配置(2)收入分配(3)经济稳定发展第二章财政的本质1. 财政的定义: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

2.财政的基本要素:(1)财政主体:国家或政府(2)财政客体:一部分国民收入(3)财政形式:实物、力役和价值形式(4)财政目的: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3.财政的本质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这就是财政的本质。

具体来说,财政在本质上隐含着两种基本分配关系一是经济体系中的个人.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尤其是个人与国家之间,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二是政府机构系统内政府部门之间与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尤其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4.财政的双重属性:(1)公共性:指的是财政具有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的属性,它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财政具有的共性。

(2)利益集团性:财政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反映着参与财政分配活动的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这就是财政的利益集团性或阶级性。

第三章公共产品1.公共产品;经济中还存在一些不具备或不同时具备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即公共产品。

2.竞争性:指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同时被其他人同时享用。

3.排他性:指个人只有在支付产品价格之后,才能获得消费这些产品的权利,因此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4.自然垄断:是指具有非竞争性但又具有排他性的产品。

5公共资源: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的产品。

公共财政学复习整理

公共财政学复习整理

公共财政第一章、公共财政理论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2、公共产品的特征:一是公共产品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一一就是可以由多人共同消费,而不影响其效用。

二是公共产品在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一一就是无法将任何人排除在受益的行列之外。

此外,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不可分割性。

它还具有外部性特征。

3、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就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或产品,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该职能具体表现在:一是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主要是调整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使之符合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

二是在政府部门内部配置资源,主要是根据不同时期政府职能的变化,通过财政对自身支出结构的调整,将财政资金分别用于满足各种社会公共需要,如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以及经济正常运行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对非政府部门资源配置的调控。

(2)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运用税收、财政补贴以及转移支付等手段来调节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差距,以达到分配公平的目标。

该职能的实现方式有四种:一是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

二是规范工资制度。

三是加强税收调节。

四是通过转移性支付,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职能:是通过财政分配实现经济稳定的目标,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合理的经济增长率。

要实现财政的稳定功能,必须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其中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第二章、公共财政支出1.公共财政支出:是国家将集中起来的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渠道,有计划地进行分配的过程。

2.公共财政支出的内容:提供公共秩序产品,主要包括行政司法和国防,外交等内容。

这一支出内容体现的是政府的传统政治职能提供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内容。

公共财政学复习笔记

公共财政学复习笔记

第一部分:公共财政学复习笔记一、公共财政公共性的具体体现:公共财政的核心是“公共性”,也是公共财政的本质使然。

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要求政府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事务具有以下特征:代表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事务;只有政府出面组织和实施才能实现的事务;企业和个人不愿意举办而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事务。

只有满足公共需要的事务,财政才应提供资金支持。

公共财政“公共性”的具体体现:1、公共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决定着公共财政的存在,决定着公共财政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效果。

2、公共财政的收入来源由过去的“取自家之财”走向“取众人之财”。

3、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种财政类型。

政府制定的各项财政政策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客观要求。

4、公共财政的立足点是非赢利性。

公共财政立足于非市场赢利性包括不介入一般竞争性领域,不应“与民争利”;公共财政活动中应做到“以支定收”。

5、公共财政决策是公共选择过程,充分体现民主集体决策的特点。

公共财政活动不仅仅是政府自身的行为而是全民范围的收支活动,强调的是全民参与,民主决策。

6、公共财政是运行机制法治化的财政。

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法治化就是说整个公共财政活动都置于法治化轨道上,在法律法规约束下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依法理财。

二、公共财政如何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共财政通过公共支出例如用于公共建设、农业的支出鼓励并保障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通过税收政策从人民的社会成果中收集合理的成分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等部分,通过社会再分配以及社会资金的循环利用体现公共财政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效率和公平原则贯穿这一过程的始终,效率准则即帕累托准则,而公平则可通过基尼系数和洛仑兹曲线表现出来。

三、公共财政有那些职能,如何理解这些职能?西方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经济能够在自发运行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自身力量的调节,使社会上现有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状态。

公共财政学复习要点.docx

公共财政学复习要点.docx

1.公共产品的特征公共产品就是由政府提供用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公共产品的特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2.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公共产品一般采用公共提供方式,这是由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的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3.市场失灵的表现垄断、市场不完全、非价值性物品、信息不充分、外部效应、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与失衡4.财政的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是指人力、物力、财力在不同地区、不同用途和不同受益者之间的分配,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取得最大的效益。

市场不能自发形成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政府必须介入,财政被赋予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提供财力,引导资源流向,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

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明确政府经济职能,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进而确定财政收入占GDP的合理比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和促进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起始阶段是由是市场价格形成的要素分配;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使之符合社会公认的公平分配状态。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线;规范收入分配制度;通过税收, 降低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通过转移性支出,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就是运用财政政策手段调节经济,以保持高就业率、物价稳定,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机制与手段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大体平衡, 财政稳定经济的职能正是通过调节社会供求关系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的;运用财政政策调节供求关系,需求大于供给时,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供给大于需求时,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累进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的“自动”稳定作用;通过投资' 税收和补贴,加快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切实保证对公共产品的资金投入, 使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重点复习资料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重点复习资料

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重点内容1.公共财政的含义:一切公共财政都是以国家为主体,为履行国家(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凭借国家强制的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

2.《国富论》提出两个不同的目标:①给人民提供充分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

②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3.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在不使其他人的情况变坏的同时,任何人的境况都不会变得更好。

4.帕累托改进指资源配置的变化至少使一个人的福利提高而没有人受到损害。

所以,帕累托最优也可以说是不可能存在帕累托改进的状态。

5.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条件①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②市场中的各种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③买卖双方拥有完全信息④生产者所提供的同种产品是同质的,无差别的6.市场失灵的表现市场失灵分为市场低效【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1.逆向选择 2.道德风险)】、市场无效(收入分配不公平、宏观经济波动)7.公共产品的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8.公共资源主要是指具备非排他性而不具备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9.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搭便车”问题人们有可能隐瞒其从公共产品消费中获得的真实收益,从而再不付出代价的情况下,享受既存的公共产品的收益,于是出现了“搭便车”的问题,从而导致市场机制在这类产品的供给中失效10.针对“搭便车”问题我们如何解决?①建立公平机制,实行多劳多得②加强监管,奖励褒奖多劳者,公开谴责搭便车者③思想控制(思想导向),让个人的行为导向集体贡献最大化11.外部性是指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受益与社会收益的非一致性。

12.正外部性即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人带来了利益,但所有者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收益补偿。

13.负外部性即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人带来了损害,但受损者未得到应有的损失补偿。

14.政府与市场的关系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③政府与市场协调配合15.财政职能①资源配置职能②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③发展职能16.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通常有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类①财政支出规模的绝对指标即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是指以一国货币单位表示的、预算年度内政府实际安排和使用的财政资金的数量总额。

4公共财政学-文档资料

4公共财政学-文档资料
将在职人员缴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基金将在职人员缴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基金进行积累另一部分用于现期的社会保障支进行积累另一部分用于现期的社会保障支按财政收支年度平衡原则将所有工作的人社按财政收支年度平衡原则将所有工作的人社会保险费作为资金全部支付给同一时期里另会保险费作为资金全部支付给同一时期里另一部分接受社会保障的人
国家和社会根据有关法律制度规定,对军人和 义务兵等提供就业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运作标准:为城镇退伍士兵安排就业,自谋职 业的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对农村退伍义务 兵,在生产、生活和医疗方面困难酌情解决; 单位招工或报考大学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退伍军人;对退伍伤残军人,在就业和生活方 面适当照顾;对军队干部退役,分别实行复员、 转业、退休安置; 运行模式:相关工作机构。
在收入第一次分配过程中,不加干涉; 在收入再分配之后,仍保留第一次分配格局, 适当调整收入分配差距。

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保险
基本项目
失业保险
医疗保险
社会保障体系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辅助项目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1、社会保险 ①养老保险。 由国家制定的劳动者在年老失 去劳动能力或退出就业领域时享 有的退休养老权利,依靠政府和 社会提供帮助,以维持基本生活 水平的社会保险制度。 基本条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男性职工60周 岁,女性干部55周岁,女性工人50周岁),个 人缴费满15年;
按财政收支年度平衡原则,将所有工作的人社 会保险费作为资金,全部支付给同一时期里另 一部分接受社会保障的人。
三、社会保障支出
1、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 ①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养老、医疗、失业、生育保障; 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金; 企业关闭破产对职工补助; 抚恤费;

公共财政学复习要点

公共财政学复习要点

公共财政学复习要点1.公共产品的特征公共产品就是由政府提供用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公共产品的特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2.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公共产品一般采用公共提供方式,这是由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的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3.市场失灵的表现垄断、市场不完全、非价值性物品、信息不充分、外部效应、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与失衡4.财政的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是指人力、物力、财力在不同地区、不同用途和不同受益者之间的分配,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取得最大的效益。

市场不能自发形成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政府必须介入,财政被赋予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提供财力,引导资源流向,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

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明确政府经济职能,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进而确定财政收入占GDP的合理比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和促进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起始阶段是由是市场价格形成的要素分配;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使之符合社会公认的公平分配状态。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线;规范收入分配制度;通过税收,降低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通过转移性支出,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就是运用财政政策手段调节经济,以保持高就业率、物价稳定,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机制与手段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大体平衡,财政稳定经济的职能正是通过调节社会供求关系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的;运用财政政策调节供求关系,需求大于供给时,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供给大于需求时,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累进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的“自动”稳定作用;通过投资、税收和补贴,加快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切实保证对公共产品的资金投入,使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

公共财政学基本知识

公共财政学基本知识

公共财政学基本知识.第一章 公平与效率1、 公平与效率是经济学的永恒主题,也是现代政府着手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矛盾的两大准则。

➢ 资源的最适度配置问题,即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准则被称为“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 )或称“帕累托有效”(Pareto efficient)。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已达到这一状态,即经济运行达到的效率,已使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处境的恶化为代价。

➢ 从帕累托最优还可引伸出“帕累托更优”(Pareto superior )和“帕累托改善”(Pareto improvement )的概念。

如果改变资源配置后与改变前相比较,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1) 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2) 没有一个人处境变坏。

那么,我们改变资源配置就可达到“帕累托更优”,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称为“帕累托改善”。

当一种资源配置的状态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更优或不可能进行帕累托改善时,就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状态。

2、经济学的效率准则,即满足帕累托最优实现的条件。

无论从一般均衡分析,还是从局部均衡分析,我们都将得出社会边际成本定价法则,即社会从某种产品消费中得到的边际收益与产出这种产品所付出的边际成本相等MSC MSB =,也即一般均衡分析中效率配置(必要)条件3(XY XY MRT MRS =)的简单推论。

3、机会公平包含在效率准则的“规则公平”的逻辑之中,但社会成员所关心的乃是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

于是,经济学家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吉尼系数等分析工具,描述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状态,并进而对公平程度进行衡量。

第二章 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4、现代公共财政学(modern public finance ),又称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 economics )是从与政府预算有关的组织政府收入、安排政府支出、提供公共品(public goods)、矫正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s)、调节资源配置以及收入分配等方面概括、分析政府经济行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学位公共财政作业11、关键词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存在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

外部正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所谓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就是指由政府预算提供的并由社会共同消费的产品和服务。

收入分配职能是财政职能的一种,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通过收入再分配来调节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分配差异,促进社会公正、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手段: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第一,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第二,规范工资制度。

第三,加强税收调节。

第四,通过转移性支出,改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2、复习思考题(1)市场失灵的表现是什么?1、垄断垄断可以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都不可能掌握必要的信息。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存在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

外部正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分配是按要素分配,注重效率,必然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使收入分配失去公平。

公平和效率是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一旦出现严重的分配不公,也就失去了效率。

5、经济波动自发的过度的竞争不可避免地造成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买方的过度竞争,会造成需求过旺,经济过热,引起通货膨胀;卖方的过度竞争会造成价格大战,需求不足,经济衰退,通货紧缩。

经济波动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公共物品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盒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是: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1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获得利益;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

所谓竞争性或抗争性(rival),是指如果要增加一个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消费,就必须增加产量,从而增加产品的成本;所谓排他性(exclusive),是指只要一个人消费了某一产品,另一个人就不能同时消费这种产品(3)财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阶级性与公共性。

由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产生了财政两个并存的鲜明特征,及阶级性和公共性。

国家历来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政府是执行统治阶级意志的国家权力机构,而财政是国家或者政府的经济行为,因而财政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财政本身的属性天然具有公共性。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财政的强制性是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

财政的强制性体现为财政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财政的非直接偿还性是与它的强制性相一致的。

国家征税之后,税款即归国家所有,对纳税人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也无需偿还。

不过,从财政收支的整体过程来看,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收具有间接地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称平衡性。

财政的运行过程是有收有支,即通过“收入——支出、支出——收入”过程运行的,因而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构成财政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

收支是否平衡或对称构成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因而收支平衡也成为制定财政政策的轴心。

3、关键词免费搭车如果由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每个消费者都不会自愿掏钱去购买,而是等着他人去购买而自己顺便享用它所带来的利益,即“搭便车”。

公共提供“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等方式筹集资金和经费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公共生产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私人提供公共定价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4、复习思考题(1)简述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应用于财政决策领域?公共选择理论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个理论。

内容:公共选择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是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政治过程)1、确定政府预算收支规模,实现政府预算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2、合法、合理确定公共项目的种类,包括公共支出项目和公共投资项目,确定各项目的支出数额及其所占比例;3、立法确定预算收入的筹资方式和制度,即确定税种、税率、纳税人和合法收费等事项;4、对预算执行实施日常财政监督,审核财政决算。

(2)财政支出应怎样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5、名词解释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体现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体现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6、复习与思考题(1)简述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区别。

购买性支出:1、政府直接以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此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分配。

2、政府必须遵循等价原则,因此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

3、微观经济主体也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所以对其的约束是硬的转移性支出:1、微观经济主体也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所以对其的约束是硬的2、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重置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3、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取决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显然对其预算约束是软的?(2)简述财政支出对就业的影响。

首先,财政可通过投资性的支出,直接增加就业岗位。

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兴修水利、进行基础设施等工程、项目的投资,从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失业压力。

第二,政府通过采购各种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性支出,增加对社会商品和劳务需求,从而刺激企业的生产,促进企业的投资行为,间接增加就业机会。

第三,政府通过各种转移性支出,增加社会成员的收入,这些收入按一定的比例转化成消费和储蓄,从而增加对社会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间接增加就业岗位。

最后,政府在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服务、产业结构转化等方面增加财政支出,如通过财政补贴、税式支出等手段,可以缩短工人寻找工作的时间,增强工人在不同岗位的就业适应能力,减少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摩擦性失业以及产业结构转换中造成的结构性失业。

(3)试分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一)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1.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稳定状况;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3.社会性因素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财政支出效益微观影响因素类别间支出结构效益部门间支出结构效益部门支出效益单位支出效益项目支出效益(三)政治决策程序政治决策影响市场与政府边界公共选择理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7、关键词经常性支出是指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特点是他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收益。

社会保险支出8、复习与思考(1)试分析我国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偏高的原因,思考有效控制措施。

(2)试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养老保险(1)现收现付式。

是指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基金。

(2)基金式。

基金式又分为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两种。

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一条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

第十二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职工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人工资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分别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第十三条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

第十四条个人账户不得提前支取,记账利率不得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免征利息税。

个人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

第十五条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第十六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七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

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十八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第十九条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条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

第二十一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按月领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二条国家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

9、关键词狭义财政收入指包括税收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非税收入在内的预算内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