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的数数读数评课稿
11~20各数的认识(讲课稿说课稿评课稿)
1.初步认识11~20 各数,会数、会读,并且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掌握20 以内数的顺序、大小。
3.经历观察,思量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认识11~20 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建立初步的数位概念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认识了那些数字,还记得吗?你还知道哪些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些新的数字。
(板书课题:11~20 各数的认识) 生齐答:0、1、2、3、4、5、6、7、8、9、10生齐答:11、12 、13……1.教学主题图(1)师:看一看,图上都有什么?苹果、桃子、梨、香蕉、菠萝、桔子、石榴这些水果全都在卡片上,所以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水果卡片。
数一数,水果卡片有多少张?正方体有多少个?球有多少个?小棒有多少根?生齐答:苹果,桃子,梨,正方体,球,小棒,香蕉……生齐答:11 张,15 个,18 个,20 根(2)师:同学们刚才数的很不错!在数的过程中,为了不数重复、数漏掉,我们是不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回想一下,你刚才是按照什么顺序数的?生举手发言(3 位):从上往下,从左往右,从右往左(3)师:请同学们再看看图上的这些物品,你觉得它们放的乱不乱?能很快看出有多少吗?怎么放能很快看出有多少呢?想不想知道?接下来的学习会告诉你答案。
生齐答2.教学例1(1)数数师: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为了接下来能很快的看出有多少根小棒,老师把这10 根小棒捆成一捆,可不可以?想一想1 根小棒可以用数字几表示?看一看有几个一?10 根小棒可以用数字几表示?看一看有几个十?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来齐读三遍。
生齐答,齐读师:同学们,一捆是几根小棒?添上一根是多少根?再添一根是多少根?再添一根是多少根?再添一根呢?……再添一根是多少根?再添一根是多少根?这一捆是10 根,数一数其余的有多少根?这10 根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大家同不允许?生齐答:10 根、11 根、12 根、13 根……19 根、20 根生举手发言(2 位):也捆成一捆生齐答(2)数的组成师:请同学们子细地观察一下“11”,1 捆小棒是几个十?1 根小棒是几个一?也就是说,1 个十和1 个一合起来是11;(板书:1 个十和1 个一合起来是11) 也可以说,11 是由1 个十和1 个一组成的。
一年级数学《读数写数》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读数写数》评课稿一班级数学《读数写数》评课稿我参与了进修学校的课堂观摩活动,本次活动我听课的内容是《读数、写数》。
《读数、写数》是学校数学一年的教学内容,是认识数字的基本步骤。
本次讲授的是长江东路学校的骨干老师孙楠老师,初次见孙楠老师便觉得她就是孩子心中的“好老师”,只见她温顺可亲,笑容可掬,声音悦耳。
听她讲完课后看到孩子们满意的眼神就觉得这节课达到效果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读数和写数,课堂结构清楚合理,内容丰富,练习多样。
孙楠老师以复习巩固开始让同学练习读数、写数,让同学区分读数和写数的不同之处,在课程的中间串联数的组成这一知识点,让内容更加的饱满,并且让同学认识到知识构建的重要性。
本节课涌现“计数器”数学运用工具,计数器的运用让孩子明白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等数位的表示,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同学们!课堂上同学们很活跃,都踊跃的展示自己,并且课堂的最末有学习总结:“我学会了什么?”让孩子们反思这一节课我到底有没有把握好,学到了什么?听完本节课我更深的感受是由于智力的不同孩子们学习的内容有很大的不一样。
我所在的学校是辅读学校,孩子们的智商都低于常人,我们教学的内容也是有限的。
比如:培智学校的数学讲授的内容大多是百以内的加减、九九乘法表和钱币的运用。
在这九年的教学中钱币的运用是最难的,可能有些老师不理解,认为钱币的运用是最简约的,在一般学校是不用教的。
可是我们辅读学校的同学通常是不会用的,他们不理解钱币的概念,更不会运用钱币。
我们面对这些孩子虽然说他们学习知识的技能有限但是我们所做的是让他们拥有爱人爱己之心,让他们更好地生活在这个漂亮的世界中。
读数写数的'教案活动目标1、通过书写数字3,激发幼儿对数字的爱好。
2、培育幼儿正确的书写姿态与习惯。
3、能够正确地将数字3写在田字格内。
活动预备1、趣味练习、数字2、小黑板一块,粉笔一支,田字格本假设干,铅笔。
活动过程一、导入出示趣味练习卡,引起幼儿爱好。
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稿
《11-20各数的理解》评课稿张老师执教的《11-20各数的理解》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
通过教学,学生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按从11到20的大小顺序数数;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课一开始,通过通过课本上的主题图,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活动。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默默地接受,学生的知识和水平才能同时得到发展。
动手操作活动以“动”促“思”,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实行探究。
袁老师的这节课分两个层次操作小棒使学生理解11-20各数。
先让学生数出12根小棒,然后引导学生想:怎样摆能让学生一眼看出是12根?小朋友相出了两种摆法:一种是直接摆12根,另一种是先摆一捆,再摆2根。
就这样学生摆12根小棒的过程中,初步产生了10个一能够变成1个十的观点,为教学10个1是1个十提供了表象支撑。
再让学生摆13,18等,进一步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
3.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练习时培养学生数感的意识十分强烈:读米尺上的数,按顺序数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感受数的大小关系;估计物品的数量,加深对数的多少的体验;画圈物品,建构10的模型,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了解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等无不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4.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不但让学生在活动中持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同时,设置问题如“怎样摆就能使大家看得更清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到数学的价值。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评课稿(5篇)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评课稿(5篇)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评课稿1老师的《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和复习》这节课。
20以内进位加法是学习多位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本学期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和复习》这节课是对20以内进位加法学完后进行的一堂整理与提高的课。
教学主要的目标是:首先巩固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和运用,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其次,引入了进位加法表,根据学生的能力,引导他们发现“列”与“行”里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断能力。
1、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情境。
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联的,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情境,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能促成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
因此,老师在整个教学中均精心设计一个个带有诱导性的游戏情境——以学生闯关为主线的各种情境,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欲罢不能的境地,为进入每个新的学习情境奠定基础,使教学活动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着得以完成。
2、透现代化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学习数学的生活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
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重视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愉快地领悟出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他们通过“算、投、分、说、举”等教学活动,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在动中思,在动中学,在动中发现,在动中归纳。
3、在探索合作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老师把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为让学生动手操作整理的过程,每个四人小组一套算式卡片,在合作中,根据你发现的规律来把这些算式排排队。
我认为,如果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已经能够说出为什么这么排的时候,其实已经发现了规律。
如果给学生一个现成的表格,或者根据规律来把表格补充完整,这样就是把学生的思维框住了。
而老师的设计正是将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没有将学生的思维框住,敢于这样尝试的老师是好老师。
不过在后面的发现规律中,没有引导充分,以至于要使学生更具体地从加法表中竖着看、横看着、斜着看的不同角度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出计算规律,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规律去简缩计算过程,达到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的提高,这一目标没有很好地达成。
《读数 写数》评课稿(两篇)
《读数写数》评课稿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第一步:学生口头数数(一个一个地数,几个几个地数)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又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第二步:在计数器上拨“15”,检查学生将数与学具对应的能力。
同时也达到了复习拨数方法的目的。
第三步:填空。
数的分解与组成,为依据计数器读数、写数起到了过渡迁移的作用。
第四步,谈话揭题。
总之复习部分的练习设计为新知的学习奠基不够,应在学生认识了计数器的基础上多出示数让学生拨,在拨的同时让学生说明各数数位上的数在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意思。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获取新知。
第一步:教师出示例题2捆加4根小棒后让学生用卡片和小棒摆出与之对应的数学形式,丰富了学生对数学的表达形式。
然后教者以问导思理解图中(小棒图)的具体数量,“2捆表示20,在十位上拨几?”此处应让学生独立思考“20”在计数器上怎么拨?为什么这样拨?以便进一步理解掌握数在计数器上的拨法。
第二步: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24后,老师问:“怎样写出来呢?读的时候怎样读?”教者采用直接教授方法的形式传授知识。
此处可让学生思考:先读、再写,这样才给了学生思考、探究、发现、表述的机会和时间。
第三步:在数位表上摆出24,其目的是让学生建立数与计数器上数位上的数字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懂得计数器上的数写的时候应这样写。
达到了对写数知识的巩固作用。
(本环节应重点让学生说明读法、写法,以助学生建构知识)。
第三环节:基本练习、巩固知识。
第一步:学生练习依计数器写数、读数,并在练习中说明没有用“0”表示。
此处应着力将方法用于讲评之中,以达到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掌握的目的。
第二步:出示计数器图画,让学生读数、写数。
第四环节:引导归结、建构知识。
总体印象:1、复习部分应重点复习拨数,以促进数与形的联系,用顺向思维促进逆向思维的形成(个位上有0,非0的数都应出现)2、新授部分:一是可大胆让学生将“一形”(小棒)在计数器上用“二形”(珠子)表示,让学生大胆读、写,以激活思维、培养兴趣。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综合运用资料评课稿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综合运用》评课稿
一、教学亮点与特点
《20以内退位减法的解决问题》这节课是同学们在学习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退位减法的具体应用。
沈老师这堂课选材实际、贴近生活,从学生们熟悉的各种游戏活动出发,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这个过程让学生从图中读取信息,从读取的信息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计算,培养了学生学会读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沈老师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合作意识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
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沈老师在练习题的设计中也充分关注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层次分明,落实了知识点的训练。
另外,沈老师的教态亲切大方,语言儿童化,亲和力强等也是这节课的亮点。
二、存在的问题和教学对策
1.本课的重点是在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去学习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那么有必要去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师在分析主题图的时候,在课件上显示了几个集合的信息渗透了集合的思想,但是教师本身可能对集合思想不太了解,所以在集合的应用上有点偏差,对于集合里面表示部分数和总数的关系弄错了。
3.教师在分析信息的时候大量采用了数量关系式并板书很多的关系式。
我认为这一要求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有点偏高,或者可以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和每个熟所表示的含义即可,这样对于学生以后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有所培养。
小学数学评课稿6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6篇第一篇: 数的认识与计算技巧内容简介: 本课程旨在帮助小学生掌握数的认识和计算技巧。
课程内容涵盖了数字的读法和写法、数字之间的大小比较、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技巧等。
通过丰富的互动活动和实践练,学生将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计算问题。
第二篇: 分数的引入与初步理解内容简介: 本课程旨在帮助小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并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课程内容涵盖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分子和分母的意义、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简化和增加等。
通过实际的例子和实践练,学生将能够逐渐理解分数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计算。
第三篇: 二维几何图形的认识与分类内容简介: 本课程旨在帮助小学生认识和分类常见的二维几何图形。
课程内容涵盖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通过观察、比较和实践练,学生将能够准确识别各种几何图形,并能够将其分类。
第四篇: 小数的引入与运算技巧内容简介: 本课程旨在帮助小学生初步认识小数,并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课程内容涵盖了小数的基本概念、小数点的位置和意义、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运算等。
通过实际的例子和练题,学生将能够逐渐熟悉小数的使用和运算。
第五篇: 三角形的性质与计算内容简介: 本课程旨在帮助小学生认识和理解三角形的性质以及进行相关计算。
课程内容涵盖了三角形的三边、三角和角度的概念,以及三角形的分类和性质。
通过实际的例子和计算题,学生将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第六篇: 数据统计与图表分析内容简介: 本课程旨在帮助小学生掌握数据统计和图表分析的基本技能。
课程内容涵盖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常用图表的制作与解读,以及简单的统计计算和分析方法。
通过实际的例子和练题,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读各类图表,并能够自己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
以上是一份包含六篇小学数学评课稿的内容简介,每篇稿子都涵盖了特定的数学主题和学习目标。
通过这些课程,小学生将能够逐步提高他们的数学认知和计算能力。
11--20个数认识的评课稿
《11-20各数的认识》的评课稿城关小学徐晓丽闫永斌《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
通过教学,学生直观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能认、读11~20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
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孩子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
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特点:重视通过操作和直观,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促进学生思维达到深刻的程度。
1.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计数单位的概念是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
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含义。
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了有趣的活动情境。
课一开始,通过复习,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要求学生数一数、捆一捆,联系直观体会什么是“10个一”、什么是“1个十”。
然后让学生一边捆小棒一边说“10个一是1个十”,把动手、思考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操作、观察获得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建立表象,并用语言进行概括,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逐渐建立起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深刻理解概念,还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学习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接受。
2、让学生自己数数,呈现计数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十几都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成的数。
为了让学生逐步认识十几的组成,老师先提出“怎样摆12根小棒,要一眼看得很清楚”这个挑战性的问题。
由于刚教学1捆是10根,学生手边有成捆的小棒,所以学生有基础也有条件摆出1个十和2个一。
学生在摆12根小棒的过程中,经过思考和操作,可以进一步认识10个一可以用1个十表示的观念。
3、重视对学生的数感培养。
重视通过数数、交流建立11-20各数的概念,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具体实践、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
除了以上特点之外,课堂常规的训练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数学评课稿
数学评课稿数学公开课评课稿篇一今天在南校听了四节课,都是关于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课。
四位老师的教学准备都很充分,环节设计合理、过程衔接过渡自然,引导及时,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互动充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努力实践了生活化的学生课堂。
学习效果理想。
下面简单说一下听课后的体会和收获:优点:1、信息窗的使用充分,借助信息窗的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在经历发现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9加几、8加几的计算。
2、倡导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和选择。
注重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3、注重了算法的优化。
4、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效果好。
5、教师的问题引领到位,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对学生的学习能够及时进行评价,激励性评价较多。
6、教师的板书引领直观,富有指导性,重点突出。
尤其是关于凑十法的过程的呈现,及用△代替物品来画图演示圈一圈,凑成十,直观,导向性强。
7、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很及时。
8、学生的主体性强,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9、练习设计题型比较丰富,圈一圈、算一算,看图计算,看谁算得快,题量充分。
注重了练习的趣味化、针对性,层次性。
辛老师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有序发现信息、整理信息并板书引领方面做得很好;禹老师把凑十法编成了顺口溜,学生易记,值得学习。
侯老师和宗老师注重了引导学生对凑十法的操作体会,让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在体验中进一步感悟、内化凑十法;侯老师还注重了数学竞争情景的创设(数学城堡活动),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临时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及时引导解决方面值得学习。
建议:1、练习设计若增加解决生活化得问题,效果更好。
2、稍加强主板书的突出,导向性更强。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体会和建议,不当之处,敬请谅解!数学评课稿篇二《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是二期课改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中第二单元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并且掌握了用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评课稿精选8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评课稿精选8篇《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0-7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地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1是一个十、2个十是20.3、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教学难点:建立记数单位十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师:小朋友们,今天茄子老师又来到了我们数学课中,他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演示课件:出示茄子老师和20个排列整齐的五角星)。
茄子老师带来这么多的五角星有什么用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茄子老师是怎样说的。
茄子老师:我知道一(1)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又爱动脑筋。
今天我带来的这些五角星叫做智慧星,是用来奖励学习认真的小朋友的。
在这些智慧星里还藏着一些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五角星上出现1-10各数)师:原来这些智慧星里还藏着数呢,这些数可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请小朋友们一起读一读。
猜一猜,其他智慧星里藏着哪些数呢?(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师:小朋友们猜得很对,在后面的这些星里藏着比10大的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11-20的数小朋友们都认识吗?我们一起来认一认、读一读。
(依次出现11、12、13、15、18各数,让学生读一读,并说出其他星上是哪些数,认一认、读一读。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一)建立记数单位十地概念师:茄子老师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智慧星,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数学问题请小朋友们解决,你们愿意吗?听一听,茄子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茄子老师:请小朋友们数出12根小棒,在桌子上排成一排。
11--20认识评课
《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11-20各数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知识。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11----20各数并且能够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它们的组成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知道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者通过教学达到预期目标一、面向全体方面:11-20各数的认识,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把握。
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
这样的操作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精讲多练方面:在本节课教学中教者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三、师生互动方面: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
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1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
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的.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媒体运用方面:多媒体的使用辅助课堂教学让学生经历十进制概念建立这一过程,这些不仅便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课堂服务。
《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稿
关于赵永芳老师执教的《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稿王晓飞《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
通过教学,学生直观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能认、读11~20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
这节课的主要流程如下:一、复习引入:1、从1数到10,再从10数到1。
2、数出10里面的单数和双数。
二、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仔细数一数,下面的水果各有多少呢?1、先让学生认识有哪些水果。
2、接着教师采取不同的方法:自己数、指名数、齐数、同桌合作数等方式,数出11-20各数,并板书。
3、学生齐数11—20。
三、数玻璃球。
(教材中是分组数花生)四、猜字游戏,(教师新加的内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猜数字,花生米不到18粒,但比13粒多,你能猜出有多少颗花生米吗?本内容是对11—20数的巩固五、数鸡蛋,认一认。
(这是学生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是怎么来的,和以前旧知识进行衔接,先让学生观察满盘鸡蛋是多少颗,然后认识11,使学生了解一盘满10颗,另一盘有1颗,就是11,感知10和1合起来就是11,然后指导写11。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逐步认识12-19,20是两满盘鸡蛋,让学生明白两个10就是20。
)六、课堂练习1、从1数到202、师写数,生用小棒摆3、从1数到20,再倒着数4、指名学生黑板上写11-20各数,学生找出单双数本节课有以下特点:一、教师语言简练、到位,具有逻辑性。
赵老师课堂用语明快、精确、简练,上课思路清晰,非常符合数学老师的语言标准。
在她的循循善诱下,学生们能够把所思所想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长此以往的训练,这些学生的数学素养一定会很好。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
“11-20各数的认识”课始赵老师设置了两个复习题,以学生学过的1—10为内容,让学生从1数到10,再从10数到1;接着又数出了里面的单数和双数。
数的认识的课堂评价评课范文
数的认识的课堂评价评课范文今天咱们聊聊数的认识这堂课,真是让人忍不住想笑!一开始,老师进来就笑眯眯地,像个刚喝了蜜糖的熊猫,满脸的期待。
小朋友们坐得规规矩矩,眼睛亮晶晶的,简直像小星星一样。
老师一开口,马上就抓住了大家的注意力,那个热情啊,感觉整个教室都充满了阳光,连墙角的蜘蛛网都被照亮了。
哎呀,数的认识,可不是简单的数数那么简单哦!老师从1数到10,大家跟着一起念,真是一幅和谐的画面。
小朋友们的声音清脆,像小鸟在歌唱。
可这时候,一个小朋友突然举手说:“老师,我可以用手指头数吗?”全班哄堂大笑,老师也忍不住笑了,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哎呀,这就是童趣啊,真是让人觉得世界都变得更美好了。
老师马上就接话:“当然可以啊,手指头可是咱们最好的帮手!”这句话像个魔法,让每个人都觉得数数不再是乏味的事情,而是一场有趣的冒险。
老师带着大家玩游戏,叫做“数一数,找朋友”。
小朋友们两两一组,一个数数字,另一个找到相应的物品。
哇,这可热闹了,教室里瞬间变成了市场,数的不仅仅是数字,还有小朋友们的欢声笑语。
一个小女孩数到5,结果她的搭档却找来了6个玩具熊,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真的是个意外的惊喜。
老师趁机鼓励大家:“没关系,生活就是要有趣嘛!”这样一来,大家都放下了紧张,开始尽情地享受这堂课。
不过,数的认识可不止于此。
老师接着教大家什么是“奇数”和“偶数”。
哎呀,刚说到“奇数”,一个小男孩立马插嘴:“奇数是不是就是奇奇怪怪的数呀?”全班又是一阵大笑,老师也忍不住笑了。
然后老师耐心地解释,奇数就是那些单数,偶数就是成双成对的数,听起来就像是数的家族聚会,大家都觉得好有趣。
课堂上还有个小插曲。
一个小朋友为了记住偶数,竟然做了个“偶数舞”,大家围着他转,笑得前仰后翻。
老师看着这一幕,笑得合不拢嘴,心里肯定在想:“这真是个活宝!”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记住了知识,这种灵活性,真是让人感慨。
到了老师开始总结今天的内容。
她说:“今天咱们不光学会了数字,还学会了怎样快乐地学习。
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
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简介本文档主要介绍了从11到20的各个整数的基本认识和评课。
通过对这些整数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数值特征和应用领域,以及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1基本认识数字11是一个奇数,它仅由两个相同的数字1组成。
它是一个质数,因为它不能被除了1和11之外的任何其他数字整除。
11也是一个素数,因为它没有除了1和11之外的因子。
应用领域•11可以用于表示小时的时刻,例如11点。
•在计算机科学中,11被用作二进制和十六进制表示法中的一个数字。
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11是我们常见的数字系统中的一个数字,它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系统的基本规则和特性。
•学习和理解11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在数学计算和问题解决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字。
12基本认识数字12是一个偶数,它可以被2和6整除。
它还可以被3、4和12整除。
12也是一个高度合数,因为它有很多因子。
应用领域•12小时制钟表是一个常见的时间表示方法,其中上午和下午各有12小时。
•在地理学中,我们常用12个月来表示一年的时间。
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12可以用于学习和理解基本的除法规则和概念。
•学习和熟悉12的因子可以帮助学生在数学计算和问题解决中更好地应用和理解数。
13基本认识数字13是一个奇数,它不能被2和3整除。
它是一个质数,因为它不能被除了1和13之外的任何其他数字整除。
13也是一个素数,因为它没有除了1和13之外的因子。
应用领域•在许多文化中,数字13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
•许多纸牌游戏和游戏中使用数字13来表示K(King)。
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13是一个重要的质数,在数论和密码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研究和理解13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理解数学的奇数和质数概念。
14基本认识数字14是一个偶数,它可以被2、7和14整除。
14也是一个合数,因为它有多个因子。
应用领域•14是计算机科学中常用的一个数字,例如在二进制和十六进制表示法中。
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
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杨老师力求突出学生主体性,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学生参与条件,进行组织教学。
下面我就来谈谈在本节课中杨老师的设想落实到具体教学环节中的几个亮点。
一、用数数的方法验证小红花和小棒的根数。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杨老师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和教师备课的出发点。
设计这节课时,老师考虑到本班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11—20各数,就以验证猜测为载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在导入环节,教师让学生估计小红花的朵数及小棒的根数。
在本环节中,教师通过猜小棒数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数感与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杨老师的课严谨、充实。
《11~20各数的认识》教材中的内容相当简单,杨老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又充实了很多的内容,使这堂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变得很丰富。
小学一年级数学汇报课《20220各数认识》评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汇报课《20220各数认识》评课稿《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班级数学教材,该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详细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
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晰。
同时一班级的小伙伴参加数学活动,很少是由于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爱好。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娄老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同学的情感、立场,让同学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欢乐的事,在教学中我认为娄老师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爱好。
依据低班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课一开始,通过给数娃娃排队的游戏,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的留意力,调动了他们剧烈的学习爱好。
2.重视同学多方位的体验。
娄老师在教学时,不仅让同学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留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同学的学习过程,让同学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同时,设置问题如“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数,感觉怎么样?”让同学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让知识在体验中理解,技能在体验中进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让同学经受探究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需要由同学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进展,而不是单纯依靠老师的讲解去获得的。
”依据这一理念,娄老师在学习中紧紧围绕同学的心理,从同学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测、沟通、争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例如数的组成,老师并不是径直告知同学如何机械地记忆,而让同学在重复操作小棒的游戏中感悟,在动手摆小棒中体会,使同学经受了数学知识的“再制造”的过程。
但是,从课堂上也暴露出一些缺憾,在此与娄老师商榷。
1.老师要重视自身的示范比如在练习中,“数一数有多少只蜜蜂”此类的题接连几题,孩子们为什么一贯没有想到用“圈10”的方法去解决?就是由于老师在第一次引入小棒到“10根”时没有示范用皮筋把它捆起来,这个过程特别重要,可老师却忽视了。
教研《11~20各数的认识》听课评课稿(2020)
教研《11~20各数的认识》听课评课稿(2020)今天有幸聆听了刘璇老师的《搭配中的学问》,感受颇深,获益不少。
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11-20各数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认识,他们会数、会写这些数,也知道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
但对于数的概念和数的组成未必都清楚。
让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以及数感的培养,是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使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意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了许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11-20各数意义的理解及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体会。
一、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
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
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
新课引入时,带领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数,接着让学生用我们学过的这些数来数一数我们今天来上课的有多少小朋友。
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去观察事物,表达和交流生活中有关数量的信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以内的数数、读数评课稿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
肖老师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建立十几到底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1-10各数的基础上,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渗透知识间相互联系再无限拓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顺序。
这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闪光点:一、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肖老师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同时,设置问题如“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地数,感觉怎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二、动手操作,主动参与本节课肖老师重视动手操作,以“动”促“思”,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活动。
通过数出10根,捆成一捆,“捆”这个动作,让学生形象感知“10个一是1个十”。
在认识十几时,肖老师先让学生数出11根小棒,然后引导学生想:怎样摆能让学生一眼看出是11根?小朋友有几种摆法:第一种是先1根再10根的摆放;第二种是先5根5根,再1根;第三种是先5根,再6根……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引出满10根捆成一捆,成1捆1根。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这种摆放摆出16、20等。
进一步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
三、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肖老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总之,整节课中,教师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评课稿花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环节清晰流畅,整节课效果非常好。
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1.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清晰流畅。
从王大叔用22根1米的木棒围正方形花圃出发,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然后尝试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突出一一列举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
再安排了3到不同难度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一一列举这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语言简练,但又充满引导性。
整个新授过程,教师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来自己探索实践的,如引导学生明确题意时“你想到了什么?”、“围成的是什么?”、“1米长的木条,你想到了什么?”……问题简练,但每个问题都能引导学生向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思考。
3.课件清晰有效。
花老师制作的课件很清晰,能让人一看就明白课件表示的意思。
在展示五种不同围法的长方形花圃时,张老师的处理方法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将5个长方形放在一起比较,非常容易就能看出长6米,宽5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充分发挥了PPT的优越性。
4.善于利用学生中的资源。
在学生独立解决两个练习题的过程中,花老师仔细巡视,能发现学生中的一些典型错误,用这些活生生的教学资源来讲解一一列举方法的一些注意点,比如音乐喷泉,只需要列举到16:20就可以了,不需要继续往下列举。
系列研究五: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背景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的内容。
整个单元编排了三个例题,遵循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
例1只要根据长方形周长的意义,在周长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列举出长、宽的各种可能,而且长、宽的米数都是整数。
例2比例1复杂,不仅订阅的杂志有1本、2本、3本三种可能,而且订阅2本还有三种不同的选择。
例3是旅馆住宿问题,对列举的每种方案都要从“有没有空位”进行甄别,保留没有空的情况。
整个单元安排两课时完成。
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例1和例2分别突出了有序列举和分类列举两种情况,安排在一课时完成,时间显得很仓促,对于学生来说哪些情况需要先分类后列举,哪些情况只要直接进行有序列举,在列举时分别需要重点注意什么都是囫囵吞枣;而教师由于急需完成教学任务就蜻蜓点水、生拉硬拽造成了教与学的走过场现象。
同时例3学生仅仅关注了在一一列举后如何进行甄别,而忽略了在具体的情景中对于数据的范围、列举的起点的感悟。
因此,整个单元的教学看上去已经对一一列举这种策略进行了全面的感悟但实际的效果是教学浮于表面,学习缺乏灵活。
[育人价值]一一列举就是枚举,即根据一定的条件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做到无重复不遗漏。
在情况复杂的时候也可以先把问题分成无重复不遗漏的有限种情况再加以罗列。
因此,在列举时必须做到按规律、有顺序。
1.在一一列举中,发展思维的有序性一一列举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的有序性是它的核心价值。
在例1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列举方式的比较与沟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有序列举的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同时与规律探究相结合体会有序列举对规律探究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在规律探究中应用有序列举进一步感悟其价值。
2.在一一列举中,发展思维的严密性一一列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无重复、不遗漏。
当一个问题摆在学生面前,首先要能判断列举的结果是属于同一种情况还是不同的情况,是不重复的分类还是有重复的分类。
比如:三种书订的类型(不重复的分类)、打靶的问题(重复的分类),在一节课中可以通过对比,判断、辨析引导学生产生类的意识,并通过过程中思路和策略的具体化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3.在一一列举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我们常说“活学才能活用”,如果在教学时就缺少开放的空间和开放的教学设计,那么学生的灵活应用就是一句空话了。
教材给教学的启示是,要鼓励学生选用适宜自己的形式,独立开展列举活动。
画表格列举固然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不是惟一的形式,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合适、需要的前提下灵活采用合理的表现形式。
有时仅仅只需针对列举时的难点,如订阅2本的情况画一张简单的表格,发现这种情况的几种不同订法。
当然,这也还仅是在列举形式上的灵活应用。
当面对具体的问题情境时,学生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快速反应出列举的范围、灵活选择列举的起点更是学生思维灵活的体现。
而这些并不是学生先天具备的,需要开放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师及时的点拨和引导。
例如依托“租船”等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对数据范围进行估计,对列举内容根据要求进行甄别,对列举的起点有初步的感悟。
这样不仅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同样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也为假设策略的教学做好孕伏。
[实践策略]基于对“一一列举”教学育人价值的再认识,以及学生整体建构“一一列举”这一策略更好地培养学生有序、严谨、灵活的思维方式。
我们在本单元安排三课时:首先对一一列举中需要着重凸现的分类、有序这两个关键词先进行集中教学,在情景中感受对一一列举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的需求,掌握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增加一课时拓展学生对列举的认识,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列举的灵活性,并为五年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铺设了台阶。
以下是教学设计建议:1.在分类列举中突显类的意识第一课时安排分类列举:首先,通过订书问题初步感悟分类列举的需求,确定一般方法,并做到分类无重复、不遗漏。
其次,通过打靶问题与订书问题的沟通感悟不同的要求下,同一种列举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完善方法。
第三,在实际情境中学生快速判断每一类是否有重复?有哪些类型?第四,变式练习,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在有序列举中突显规律发现第二课时安排有序列举:首先通过围栅栏的问题,沟通学生出现的各种不同列举方式从中感悟其中的共同点——有序,并提炼一般方法,猜想规律。
其次确定周长范围,应用有序列举策略,验证猜想,感受到进行了有序列举就便于规律的发现。
最后拓展延伸,利用确定起点——有序列举——发现规律独立研究面积一定时的周长变化问题。
3.在部分列举中突显数的敏感部分列举作为本单元的一个拓展安排在第三课时:首先通过租船问题初步感受数据的范围,以及列举的起点问题引发学生对一般方法与特殊方法的比较。
其次改变情境和数据,让学生有意识地尝试根据数据的特点确定起点和调整的方向。
第三,进行实践应用,在具体多变的问题情境中快速确定起点,形成敏感。
最后拓展延伸,为假设法形成合理猜想。
[且行且思]“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一册都编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数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但策略并不等同于方法,策略是方法的灵魂,是对方法本质的认识,是运用方法的指导思想。
策略直接支配方法的设计和运用,方法是策略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手段。
方法可以在传递中习得,而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
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策略”这一单元把整理信息作为策略教学的载体。
通过整理信息准确把握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数量关系是事件里的数学信息(条件和问题)的内在联系,是形成解题思路的线索。
事件里的数学信息经常是无序地单独呈现的,对整个事件以及事件中所有的数学信息的整体把握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本单元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体会整理信息的意义与作用,内化成自觉、灵活地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个策略。
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一、自主探索,适时引导,让列表整理信息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需求有效的教学除了正确把握新知识的本质及生长点以外,还必须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智能基础。
教学时,教师开门见山,直接从身边的数学导入,选择三个小朋友买笔记本这一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的数学问题。
在揭示情境图和问题以后,提出问题:“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进一步提出要求:“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条件和问题简单整理出来吗?”通过自主探索,学生中出现了各种整理信息的方法:有画具体的实物图表示信息的,有画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有详细摘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条件的,还有简单摘录条件和问题的……。
面对学生各种整理信息的方法,教师采用了实物投影这一现代媒体,让他们充分展示、互相交流、互相评价,这一过程的展开,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每种整理方法的特点,又能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对这一知识原有的认知水平。
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体验,肯定每种整理方法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如果小红买了300本用去1800元,要求小华买500本用去多少元,你能用你刚才的方法整理吗?为什么?”“数字太大了,画起来太麻烦了!”学生一下子叫出声来。
“哪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就显示出了优势?”此时,简单摘录条件和问题就成为了全班学生的一致首选。
顺着学生的思路水到渠成揭示出“列表整理信息”这个课题以后,教师提出了本课的要点之一:“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是不是每道题都需要列表整理信息呢?”因为有了上述环节的铺垫和提示,学生一下子就讨论得出:当题目中信息量多而杂,或者是数据比较大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列表整理信息来帮助我们正确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