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入射x射线散射
掠入射saxs原理
掠入射小角X射线散射(GISAXS)是一种材料表征技术,主要用于研究薄膜、纳米粒子、表面和界面等材料的形状、尺寸、取向和粗糙度等特性。
GISAXS属于散射技术的一种,与常规X射线衍射(XRD)相比,它采用了非常小的入射角度,通常小于1度。
原理上,GISAXS利用了X射线与样品相互作用时发生的散射现象。
当X射线以极小的角度入射到样品表面时,散射强度与样品的微观结构有关。
由于入射角度很小,X射线主要与样品表面的层或近表面区域相互作用,因此可以获得表面或界面附近区域的信息。
具体来说,GISAXS实验中,X射线源发出的X射线经样品散射后,由探测器接收散射信号。
由于X射线的入射角度很小,散射信号主要来自于样品表面附近的区域。
通过测量不同散射角度的散射强度,可以得到样品微观结构的详细信息。
GISAXS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 贯穿深度小:X射线以极小角度入射,主要与样品表面或近表面区域相互作用,因此可以获得表面附近的结构信息。
2. 信噪比高:由于入射角度小,散射信号主要来自样品表面附近,背景噪声较低,从而提高了信噪比。
3. 分析深度可控:通过调整X射线的入射角度,可以控制X射线在样品中的穿透深度,从而实现对分析深度的调控。
4. 适用于多种样品:GISAXS可以用于薄膜、镀层、粉末类样品的研究,但对于液体类样品无法进行测试。
总之,掠入射小角X射线散射(GISAXS)是一种有效的表面和界面分析技术,通过测量X射线在极小角度入射下的散射信号,可以获得样品微观结构的详细信息。
掠入射xrd原理
掠入射xrd原理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掠入射XRD(X - 射线衍射)这个超有趣的玩意儿。
咱先来说说X - 射线衍射是啥。
你就想象一下,X - 射线就像一群超级小的、看不见的小精灵,它们特别调皮,到处乱撞。
当它们撞到晶体这个特殊的结构的时候呢,就会像弹珠打到有规律排列的小格子一样,产生一些特别的图案,这就是衍射啦。
这就好比一群小蚂蚁在整齐排列的石头阵里走,它们走的路线就会有特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反映了石头阵(晶体结构)的特点。
那掠入射XRD又有啥特别之处呢?普通的XRD呢,就像是正面进攻晶体结构。
而掠入射XRD就像是小机灵鬼,它采用一种很巧妙的角度,从很接近晶体表面的地方“悄悄溜进去”,这个角度特别小,就像我们偷偷从门缝里看房间里面的东西一样。
你知道为啥要这样掠入射吗?这是因为啊,很多时候我们对晶体的表面或者薄膜的结构特别感兴趣。
如果用普通的XRD,就像拿个大锤子砸核桃,虽然能得到核桃肉(晶体结构信息),但是会把表面那些很精细的东西给破坏或者搞混了。
掠入射XRD 就不一样啦,它就像用一根小针轻轻挑开表面的那层膜,专门去探测表面那一点点的结构。
从原理上讲,当X - 射线以掠入射的角度进入晶体或者薄膜的时候,它在晶体内部的传播路径就变得很特殊。
就好像你在一个弯弯曲曲的小胡同里走路,这个胡同的墙壁(晶体原子平面)会让你的路线发生改变。
X - 射线也是这样,它在晶体内部会根据晶体的原子排列结构不断地改变方向,然后再从晶体里出来。
这个时候出来的X - 射线就带着晶体表面或者薄膜结构的秘密啦。
而且哦,掠入射XRD还有个超酷的地方。
它能够探测到非常薄的薄膜结构,薄到什么程度呢?就像你想象一片超级薄的薯片,薄得几乎透明的那种。
普通的方法可能根本就看不到这薯片的结构,但是掠入射XRD就可以像一个超级放大镜一样,把这薄薯片(薄膜)的结构看得清清楚楚。
还有呀,掠入射XRD在研究一些特殊材料的时候简直是神器。
比如说那些在表面有特殊功能层的材料,像一些电子器件表面的涂层,这个涂层可能只有几个原子层那么厚。
第十四章 掠入射x射线散射
第十四章 聚合物材料掠入射 x 射线衍射§14.1 引言1923 年 Compton 首先报道了当 X 射线以很小角度入射到具有理想光滑平整表面的样品上时, 可以出现全反射(亦称镜面反射)现象. 入射 X 射线在样品上产生全反射的条件是掠入射角 (Grazing incidence angle) c i αα≤ (c α临界角). 由于照射到样品上的入射角 i α 很小, 几乎与样品表面平行, 因此人们也将 X 射线全反射实验称为掠入射衍射(GID)实验. 当 X 射线以临界角 c α 入射到样品上时, 射线穿透样品深度仅为纳米级, 可以测定样品表面的结构信息; 由于常规的 X 射线衍射入射到样品表面的角度较大, 大部分射线透射到样品中的深度也较大, 是 Bragg 反射, 而表面或近表面的 X 射线衍射强度则很弱, 不能给出样品表面或近表面结构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对构成器件厚度为纳米级的聚合物薄膜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 在微电子器件中经常可见到多层聚合物薄膜的应用, 为了使用性能的要求, 这种多层薄膜不管它们的每层特性是否相同,彼此都必须有很好的粘合性;在医学上将聚合物材料植入人体中,有一点必须保证,那就是被植入人体中的聚合物材料表面一定要与人体中的血液相匹配;聚合物作为抗氧化,抗腐,抗磨的涂膜,在半导体装置的器件中已被广泛采用;有机多层复合膜用于生物传感器以及制作巨磁阻的磁性薄膜等等. 总之,在当今的生活中软物质薄膜已起到越耒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原子, 分子水平上对这类薄膜的表面行为和界面行为的表征是极其重要的. 在此基础上, 对其结构和成型条件进行调控,以提高它们的性能和使用范围已日益显得重要.在过去30 多年中,由于表面散射理论的发展,先进实验及检测装置的开发和大功率辐射源的启用,使得应用 X 射线散射方法研究薄膜及界面的特性有了长足的进步. X 射线方法由于制样简单,测试后样品一般不被破坏且所得信息可靠,精确;同时被测样品从晶体到非晶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故 X 射线方法在单层和多层薄膜结构分析中是最被广泛应用的工具. 目前,对各种液体,聚合物,玻璃和固体表面,甚至是复合薄膜材料的表面和界面结构都可以从原子尺度到几十纳米尺度上获得可靠而精确的表征.将 X 射线全反射与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EM),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变角光谱椭圆仪(VASE)等相结合,用于探求表面和界面在实空间和倒易空间的结构信息,大大推动了材料表面科学的发展.§ 14.2 掠入射衍射几何分类及其特点§ 14.2.1 掠入射衍射几何分类掠射衍射几何分类主要有下述三种(图14.1):1. 共面极端非对称衍射(EAD)(图14.1(a))这种掠射衍射的几何特点是衍射面与样品表面之间构成近Bragg 角,入射 X 射线与出射 X 射线同样品表面之间都形成掠射角,衍射线与入射线及样品表面法线共面.2. 共面掠入射衍射(GID) (图14.1(b))此时掠入射衍射面与样品表面垂直, 且也是入射 X 射线与出射 X 射线同样品表面之间都形成掠射角,衍射线与入射线及样品表面法线共面.3. 非共面掠射 Bragg-Laue 衍射(GBL)(图14.1(c))这种条件下的掠射衍射几何,实际上是上述两种掠射几何的联合.它含有与样品表面法线倾斜成很小角度的原子平面的衍射,因此倒易矢量 s 与样品表面形成很小角度; 也可以是通过掠入射角度或掠出射角度微小改变形成的掠射 X 射线非对称衍射. 入射线,反射线和衍射线不共面,但均与样品表面间有很小夹角且反射面与样品表面几近垂直.图 14.1 掠入射和出射 X 射线衍射几何(a) EAD X 射线衍射几何(b) GID X 射线衍射几何(c) GBL X 射线衍射几何图中, s f i k k k ,,分别为入射波矢,镜面反射波矢,衍射波矢;s是相对于 Bragg 平面的倒易矢量.ϕααα,,,s f i 分别是 s f i k k k ,,s 与表面间夹角;B θ 为 Bragg 角.§ 14.2.2 掠入射衍射特点1. 在掠射衍射几何中,Bragg 衍射与全反射同时发生,它可以探测沿样品表面或界面内原子尺度的结构变化. 在 GBL 几何条件下,动量的传输是沿样品表面或界面进行;在 EAD 几何条件下,沿样品表面的动量传输也比较大.2. 全反射现象造成 Bragg 衍射偏离倒易点阵,产生临界掠射角 c α,反射强度的极大值位于临界掠射角 c α 附近.3. 当掠入射角 i α 稍大于 c α 时, 改变入射角可以探测样品表面内部由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不同深度的结构,适宜研究表面,界面和外延生长膜的结构.4. 可以探测多层膜的层数、厚度和表面粗糙度等.§ 14.3 掠入射 X 射线衍射仪及实验方法简介§ 14.3.1 掠入射 X 射线衍射仪掠入射 X 射线衍射实验装置与通常 X 射线衍射实验设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采用掠入射角进行样品表面的 X 射线衍射测量. 掠入射 X 射线衍射实验装置必需具有高的分辨率 (±0.0010) 和良好的准直系统. Philips 公司和 Bruker 公司等都有已商品化的掠入射 X 射线衍射实验装置. 图 14.2 是日本 Rigaku 公司生产的 ATX-G 型掠入射 X 射线衍射仪. ATX-G 带有全反射面内 (XZ 平面)三轴,18 KW 旋转阳极靶,多层镜与 4 晶单色器的高分辨及高准直系统. 在保证掠射条件下,探测器可在 1/4 球面范围内扫描. 该仪器上可采用其它测量方式进行薄膜的数据采集..图 14.2 ATX-G 掠入射 X 射线衍射仪图 14.3 是掠入射 X 射线衍射仪光学系统. 它是一种典型的全反射测量 X 射线仪.由高功率旋转阳极靶产生的辐射首先经过第一狭缝准直;根据对单色化和入射 X 射线强度的不同要求,单色器可采用石墨晶体,Si 单晶,Ge 单晶或切割晶体. 一般采用切割 Ge 晶体,并选用多层镜使射线经过多次反射以提高分辩能力;单色化后的射线再通过第二狭缝进一步准直,整个准直过程可通过计算机自动完成. 样品则被置于可控制入射角(i α)和出射角 (f α) 的 X 射线测角仪上. 为降低背底散射和出射 X 射线束的发散度,在探测器前放有狭缝 3 和狭缝 4.图 14.3 掠入射 X 射线衍射仪光学系统§ 14.3.2 掠入射 X 射线衍射实验方法简介在做掠入射 X 射线衍射实验时,为了提高测量厚度 d ,粗糙度 σ 的精确性,将样品置于带有高分辩测角仪的竖直样品架上(图14.4); 样品表面的倾斜可通过转动 R X 和R Y , 以达到样品表面法线与 Z 轴平行且使样品中心正好处于 χ 旋转轴与 ω 旋转轴交点上. 之后再调节样品位置使其与入射 X 射线对准,这一过程是通过反覆调节 Z 方向和转动 ω (或 θ)角位置,直到样品位置处于入射 X 射线束中心. 样品在这个位置时,仅有一半的入射 X 射线强度被检测到. 然后将探测器的 2θ 角设置在合宜的位置,再进一步调节 Z 方向和 ω,χ 角位置,直到探测器能测得其最大强度时,实验前样品位置的调节方为完成. 然后可按设定的采样条件进行测试记录.薄膜样品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如 LB 膜、电沉积和溶胶 - 凝胶法等;一般常用的方法是: 将已被事先溶好的待测试样的溶液,滴在 Si 或SiO 2 单晶衬底上,采用高速旋转涂膜法,制得不同厚度的样品.图 14.4 测角仪示意图图14.5是不同厚度的乙丙共聚物(PEP)薄膜 X 射线镜面反射强度与 Z 方向波矢关系曲线. 图中,)sin (sin ,,f i z f z k k k q z i αα+=-=图 14.5 不同厚度 PEP 反射强度与 q z 关系曲线§ 14.4 掠入射 X 射线衍射基本原理§ 14.4.1 掠入射 X 射线衍射全反射设具有平面波特征的电磁场,在点 r 处的电场强度为 )exp()(0r k i E r E i ⋅=. 该电场强度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可按 Helmholtz 方程表示:022=+)()()(r E r n k r E ∆ (14.1)这里,λπ2==k k ,k 是波矢;λ 是辐射线波长;n(r) 是位于 r 处的折射率, 对于均匀介质 n(r) 是与位置无关的常数.如果具有谐波振动的介质在单位体积内含有 N 个原子,谐振频率为 i ω,则 n(r) 为: ∑=--+=N i i i i i f m e N r n 12202221)(ωηωωε (14.2)式中,ω 是入射电磁波频率;e 和 m 分别为电子的电荷和质量;i η 为阻尼因子;i f 为每个原子的电子强迫振动强度, 通常为复数. 对 X 射线, ω>i ω,则式 (14.2) 可简化为:)()()(r i r r n βδ--=1 (14.3) 式中,∑='+=N i i i i A e E f Z A r N r r 12))(()(2)(ρπλδ (14.4) ∑=''=N i i i A e E f A r N r r 12)()(2)(ρπλβ (14.5))(r δ与色散有关;)(r β与吸收有关. 必须指出,除了少数材料(例如PE)在 X 射线吸收边缘外,一般材料的色散项 )(r δ 大于零;N A 为 Avogadro 常数;λ 为 X 射线波长; )(r i ρ 是位于 r 处, 原子量为 A i ,原子序数为 Z i 的第 i 个组分的电子密度;经典电子半径 r e (或称 Thomson 电子散射长) 的数值为: r e =2024mc e πε=2.814⨯10-5(Å);f ' 和 f '' 是实的(色散项)和虚的(吸收项)反常因子.理论计算表明,吸收项 β 值一般要比色散项 δ 值小 2 ~ 3 个数量级;故在计算 折射率 n(r) 时,常把 β(r) 值略去,即式 (14.3) 成为:n(r)=1-δ(r) (14.6)但应当注意,对那些原子序数大的原子,β 的作用不可忽略;同时,随着 X 射线辐射波长的增加,X 射线与样品间的作用也增加,β 的作用亦不可忽略. 在这两种情况下,不论样品的化学结构如何,折射率 n(r) 成为复数.在掠入射条件下, X 射线由光密介质 (n 1) 入射到光疏介质 (n 2) 时,由于入射角 i α和出射角 f α 都很小,故波矢差i f K K q -=也非常小(图14.6). 当介质为均匀且介质波长远离 X 射线吸收边时,折射率可化为:图14.6 位于 XZ 平面内的电磁波在掠入射角为 i α 条件下,入射波矢 K i ,反射波矢 K f 和折射波矢 K t (图中 t α 为折射角) πλμπρλ4212i r n e --= (14.7)根据光学中的 Snell 定律,由图14.6可知:n 1cos i α=n 2cos t α (14.8)式中,n 1,n 2 是介质 1,2 的折射率. 由于真空或空气的 n 1=1,所以式 (14.8) 化为:cos t α=cos i α/n 2 (14.9) 式(14.9)表明,由光密介质进入到光疏介质中,若 n 2>1,由式(14.6)知,δ<0,则t α>i α, 此时对任何入射角 i α 的值,都有 t α 与之对应. 反之,如果 n 2<1,即 δ>0,则 t α<i α,由此可以看出,当 i α 小到某一值时,t α0→,则 cos t α=1. 把 t α=0 时对应的 i α 角度称为临界角并以 c α 表示. 上述结果说明,只有在 i α>c α 时,t α>0,有折射发生;当i α≤c α 时没有折射出现,称为全反射(或称镜面反射). 当然,由于吸收作用将有很小的反射损失. 在全反射下,X 射线不能深入到介质中. 全反射是研究薄膜表面结构的重要方法,它在研究表面和界面结构,吸附,相变,粗糙度中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当入射 X 射线同样品表面夹角在 c α 附近时,伴随的 Bragg 衍射,其散射线的穿透深度仅为几纳米,可以测定样品表面原子排列,称为二维 X 射线散射.由式(14.9)可知,如果t α=0,此时的i α即为t α,则 cos c α=cos i α= n 2=1-δ,所以:c α=πρλδe r =2 (14.10)式(14.10)表明,临界角 c α 与 X 射线波长和介质的电子密度有关. 当介质一定时,c α∝λ.λ 越大,c α 也越大. 表14.1列出了部分材料的某些相关参数值.表 14.1 部分材料的 c ,,αμδρ和e r 值材料 )10(210-cm r e ρ )10(6-δ )(1-cm μ )/( c α真空 0 0 0 0PS(C 8H 8)n 9.5 3.5 4 0.153PMMA(C 5H 8Cl)n 10.6 4.0 7 0.162PVC(C 2H 3Cl)n 12.1 4.6 86 0.174PBrS(C 8H 7Br)n 13.2 5.0 97 0.181Quartz(SiO 2) 18.0-19.7 6.8-7.4 85 0.21-0.22Silicon(Si) 20.0 7.6 141 0.223Nickel(Ni) 72.6 27.4 407 0.424 Gold(Au) 131.5 49.6 4170 0.570表 14.1表明,c α 值很小,通常为一度的十分之几. 对 X 射线而言,δ的量级为 ~ 10-6,可见折射率 n 稍小于 1.当将通用的 PE 样品置于空气中时,由于它的 δ<0,所以它没有 c α 值,不存在全反射现象.上述讨论中,应用 X 射线研究聚合物薄膜时,入射线的偏振不是主要的,因此偏振效应不予考虑. 对一些小分子材料,由于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取向或具有一定的磁矩,在这种情况下,X 射线入射线的偏振不能忽略.§ 14.4.2 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设仅考虑具有平整光滑的真空/介质单层界面(图14.6).介质 1 (真空)中平面电磁波强度为 )exp()0,,0()(r k i A r E i i ⋅=,以波矢 )sin ,0,(cos i i i k k αα-= ,临界角为 c α 入射到具有折射率为 βδi n --=1 的介质 2 的表面上,在这一条件下产生的反射波强度为 )ex p()0,,0()(r k i B r E f f ⋅=,其中波矢 )sin ,0,(cos i i f k k αα= ;透射波强度为)exp()0,,0()(r k i C r E t t ⋅=,其中波矢 ),,(,,z t x t t k k k 0= . x t k ,,z t k , 可以根据折射定律确定.假定垂直于 XZ 平面在 Y 方向的电磁波呈线性偏振 (S-偏振),在 Z=0 平面上电磁场的切向分量是连续的, 则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分别为: r s =B/A ,t s =C/A. 由 Fresnel 公式有: z t z i zt z i s k k k k r ,,,,+-= (14.11)z t z i zi s k k k t ,,,2+= (14.12)由图14.6可知,i z i k k αsin ,=,t z t nk k αsin ,=,再由式 (14.9),经过简单运算可得, 2122,)cos (i z t n k k α-=,把上述 z i k ,,z t k , 代入式 (14.11) 和式 (14.12),略去高阶小量,则有:21221222)(sin sin )(sin sin δααδαα-+--=i i i i s r (14.13) 212)2(sin sin sin 2δααα-+=i i is t (14.14)同理,位于 XZ 平面内,垂直于 Y 方向的电磁波偏振是线性的 (P-偏振),则其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分别为:zt z i zt z i p k k n k k n r ,,2,,2+-= (14.15) z t z i zi p k k n k t ,,2,2+=(14.16)亦即,212212)2(sin sin )21()2(sin sin )21(δααδδααδ-+----=i i i i p r (14.17)2122212)(sin sin )(sin δααδα-+-=i i ip t (14.18)将式 (14.11) 和式 (14.12) 同式 (14.15) 和式 (14.16) 比较可知,X 射线在掠射情况下,n →1,所以 r p =r s , t p =t s . 本文仅考虑 S-偏振现象.反射波的强度,即 Fresnel 反射率定义为: R f =2r .当 i α 较小时,可以得到 R f 为:R f =22212221)()(p p p p i i +++-αα (14.19)其中,P 1 和P 2 分别为折射角 21ip p t +=α 的实部和虚部:[])()(22222221421c i c i p ααβαα-++-= [])(4)(2122222222c i c i p ααβαα--+-=图 14.7 给出了 Fresnel 反射率 R f 与c i αα关系曲线.图14.7 在不同的 δβ 值下反射率 R f 与 c i αα 关系曲线 (图中采用CuK αX 射线,Si/真空界面, δ=7.56610-⨯,c α=0.220) 图14.7表明,对不同的δβ 值,当固定 δ 时,吸收作用仅在临界角 c α 附近(c i αα→1),才有明显的作用;当 i α>c α 时, R f 值迅速下降. 由式 (14.19) 可知,当 i α>3c α 时,R f 可以简化为:R f ≈42)(ic αα (14.20)材料的反射率是重要的物理参数,由式 (14.19) 和式 (14.20) 可知,通过改变入射 X 射线波长或改变入射角 i α,这两种方法均可测得材料的 R f 值. 同时亦可知道,当 i α 很大时,R f ∝4-i α,这表明 R f 4i α→ 常值,与第十二章所述 Porod 定律相比可知,由于i α∝k i ,因此对于明锐的相界面,在较大 k 值下,小角散射强度 I(S)∝k –4.实际上,由于界面存在粗糙度,并非理想光滑,反射率 R f 随 i α 增大,其下降速度比 4-i α 关系更快些.图14.8是 Fresnel 透射率 T f =2t~ ciαα关系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 当i α≈c α时,对不同的δβ值下,T f 达到最大值. 同 β=0 (无吸收)情况相比,随着吸收 (β)增加,T f 值稍偏向小 c α 方法移动. 这是因为反射波和透射波的干涉造成了透射波振幅增加所致. 当 i α 较大时,T f →1, 此时入射波较容易的进入到介质中. 在i α~ c α 处,瞬逝波(波在 Z 方向的传播按指数衰减进行,透射到样品表面下的深度极小,X 射线衍射强度急剧衰减)的最大透射强度可用下述近似式计算:T f =cαβ214+(14.21)图 14.8 不同的 δβ 值下透射率 T f 与 c i αα 关系曲线(图中采用CuK α X 射线,Si/真空界面,δ=7.56610-⨯,c α=0.220,小图为 ciαα~ 1 情况)§ 14.4.3 X 射线穿透深度通常,由于吸收效应,入射 X 射线波在进入到样品中后,会不断衰减,将入射 X 射线强度衰减为原来强度的 1/e 时,X 射线达到的深度,定义为穿透深度. 由式(14.19)知,具有复数形式的折射角为: 21ip p t +=α,在介质表面下 (Z ≤0),电场强度 t E的数值为:[])exp()(exp 21,kzp kzp x k i C E E x i t t -==(14.22)当i α≤c α时,p 2 很大,由式 (14.22) 可知,电场强度 E t 急速下降,波的传播按指数衰减进行 (又称瞬逝波),此波波矢与介质表面几乎平行,其穿透深度 Λ 为:[]2122222242---+-=)()(c i c i ααβααπλΛ (14.23)式 (14.23) 说明,穿透深度 Λ 随掠入射角 i α 改变,因此测定不同深度的结构,可以通过调整 i α 来达到. 当 i α→0 时,ρππαλΛe c r 4120==(14.24) 可见此时穿透深度 0Λ 与 λ 无关. 对大多数材料 0Λ ~ 5nm. 从 0Λ 值也进一步说明,当入射 X 射线角度很小时,散射主要发自于靠近样品表面.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探测材料的表面结构. 图14.9表明,当c iαα>1 时,此时 X 射线仅受材料的吸收影响,穿透深度迅速增加. 理论上当 β=0,即无吸收作用时,具有无限大的穿透深度 Λ.图 14.9 在不同的 δβ 值下穿透深度 Λ 与 ciαα 关系曲线(图中采用CuK αX 射线,Si/真空界面,δ=7.56610-⨯,c α=0.220)从式 (14.23) 可以导出,最大穿透深度 Λmax :Λmax =βλ4=μπ(14.25) 对大多数材料,在 i α=2π时,Λmax ~ 104-105Å.§ 14.5 多层膜系统§ 14.5.1 双层膜系统实用器件中常采用多层膜结构以达到特殊使用要求,因此对多层膜表面结构的研究比单一表面层结构研究更为重要. 对于多层膜结构所有各个界面的散射都必须计及. 图 14.10 是双界面结构衍射几何图.图 14.10 双层界面结构衍射几何图将处于真空(或空气)的薄膜样品(介质1)置于衬底(介质2)之上.由图14.10可知,如果以 r 0,1 表示真空与样品间的反射系数;以 r 1,2 表示样品与衬底间的反射系数;d 为样品厚度.在此条件下的反射系数为: )2exp(1)2exp(,12,11,0,12,11,0d ik r r d ik r r r z z s ++==)exp()exp()(,,,,,,,d ik r r d ik r r r z z 12110121021102121+-+(14.26)由此可进一步得到反射率 R 0,z 为:R(k 0,z )=[][])2exp(Re 21)2exp(Re 2,12,11,022,11,0,12,11,022,121,02d ik r rr r d ik r r r r r zz s ++++=(14.27)取其实部:R(k 0,z )=)cos()cos(,,,,,,,,,,d k r r r r d k r r r r z z 121102212101211022121022122++++ (14.28)作为例子,图 14.11(a) 是厚度为 50nm ,置于光滑平整 Si 单晶片上的氘化聚苯乙烯(d-PS) 理想薄膜,它的反射率 R 与波矢 k z 关系曲线. 由图中可以看出,在 k 0,z >k c (临界波矢)后,由于薄膜厚度引起的一系列很明显的振动波. 根据波的宽度 z k ,0∆ 可以求得样品的厚度,即 zk d ,0∆=π(cm). 图中 z k ,0∆=6.28310-⨯,所以,≈d 50nm.图 14.11(b) 则给出了 40z z k k R ,)( 与 z k ,0 的关系曲线. 由图中可以看出,全部振动波的 4,0)(z z k k R 的平均值对 z k ,0 是一常数(图中虚线所示). 进一步验证了 4,0)(z z k k R → 常数这一结论.图 14.11(a) 置于 Si 单晶衬底上 d-PS 的 R(k 0,z ) ~ k z 关系曲线图 14.11(b) 4,0)(zz k k R ~ z k 的关系曲线 § 14.5.2 多层膜系统对于具有 n 层薄膜样品,令第 n+1 层是半无限长衬底,最上层为真空(或空气),设第 j 层的折射率为 j j j i n βδ--=1,厚度为 d j (j=1,2,…n),掠入射角 i α,反射角为 f α (图 14.12). 在这种多层膜结构中,每个界面用一个变换矩阵表征,将代表 n 个界面的变换矩阵相乘,则可求出反射率. Parratt 给出了具有 n 个界面的 X 射线反射率递推公式:()112112121221++⎥⎦⎤⎢⎣⎡--=+++++++j j j j j j j j j i j j j r R r R d n i R ,,,,,cos exp αλπ (14.29)式中,1+j j r , 是 Fresnel 反射系数;2,1++j j R 是 1,+j j R 的下一层的反射率. 整个递推计算过程由衬底和第 n 层薄膜开始,逐渐一层一层往上推算,直到得到真空(或空气)/样品界面,图 14.12 多层膜掠入射几何获得 R 1,2 值为止. 应注意, 因为衬底为无限厚,故 R n ,n+1=0. 由 R R =22,1 给出样品表面总的反射强度.图 14.13 是置于 Si 单晶片上的厚度 d=80nm 的 PS 的计算结果. 整个计算中采用 λ=0.154nm ,i S δ=7.56610-⨯,401=Si Si δβ,PS δ= 3.5610-⨯,2001=PS PS δβ,由于最顶层是真空介质, 当入射角很小时, 其临界角 PS c ,α=PS δ2=0.150,Si c ,α=Si δ2=0.220.由图中可以看出,当掠入射角 Si c i ,αα> 时,反射率 R 按指数4)2(ic αα 迅速降低. 反射率 R 对2i α曲线中存在Bragg 衍射峰, 由 Bragg 衍射峰的位置可以确定多层膜的平均厚度.存在于 Bragg 衍射峰之间,宽度很窄的衰减振动条纹是真空/PS 和 PS/Si 单晶界面相互间干涉形成,称为 Kiessig 干涉条纹.由 Kiessig 干涉条纹的振动周期i α∆可以求得多层膜总的厚度, 即 ()i z 2/q /2d α∆λ≈∆π=,这里i z k q αsin 2=.图 14.13 反射率R ~ i α 振动条纹曲线 (PS/Si 界面)§ 14.6. 粗糙度前面所有对单层或多层膜的反射率,反射系数等的处理都视膜表面,衬底表面以及其间的界面为理想光滑平整,没有厚度起伏存在,界面是理想明锐的,即在数学上将由第 j 层到第 j+1 层的折射率 n j+1 作为常数. 然而,实际上表面和界面均存在厚度起伏,是粗糙的. 由于电子密度的连续改变,导致折射率也是连续的变化. 界面粗糙度分为两种:其一是几何粗糙度,本章仅讨论这种情况下的界面粗糙度;其二是由化学组成造成的界面粗糙度.表面(或界面)厚度起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面(或界面)厚度起伏曲率与聚合物的相干长度 c l 相比较小,但从一个厚度的起伏到另一个厚度起伏,其平均长度比 c l 大;另一种情况恰好与上述情况相反,与聚合物相干长度 c l 相比,表面(或界面)存在较大曲率的厚度起伏(图14.14),在 c l 的长度上可出现几个厚度起伏. 很明显,对于上述两种具有不同厚度起伏的表面(或界面),表面(或界面)上密度的变化亦不同. 对第一种情况(a) (b)图 14.14 具有厚度起伏曲率较小的波浪形表面(a)具有厚度起伏曲率较大的粗糙表面(b)下,表面(或界面)各点的入射角 i α 不同,正如图 14.14(a) 所示. 由于表面存在较小的曲率,尽管如此, 1α,2α 也是不同的,但均在其平均i α值附近摆动. 这种条件下(粗糙度变化不明显)的表面对入射线造成的影响,类似于入射线照射到平板上的发散效应 (图14.14(a)下方). 表面法线方向密度改变是急剧的,存在不连续。
掠入射X射线散射法测量超光滑表面
中 圈分 类 号 : 3 . 9 4 3 4 04 4 1 ;0 3 .
M e s r m e fs p r s o t u f c a u e nto u e - m o h s r a e
b r z ng X- a c t e i e h d y g a i 。 y s a t r ng m t o r
第l 8卷
第1 期
光学 精 密 工 程
Optc n e ii is a d Pr c son Eng n e i g i e rn
V o.1 No. 1 8 1
21 0 0年 1月
J n 2 1 a. 0 0
Hale Waihona Puke 文 章编 号1 0 — 2 X 2 1 ) 10 6 — 9 0 4 9 4 ( 0 0 0 —0 00
W ANG n — ng ~,M ENG n—i' ,M A e — he g Yo g ga Ya l W n s n ,CH EN n Bi ,CHEN Bo
(.C a g h nIsi t o p is FieMeh nc a d Ph s s C i s a e f S i cs 1 h n c u nt ue f O t , n c a i n yi , h n e t c s c e Acd my o ce e , n C a g h n 10 3 ,C ia;2 r d aeUnvri f h ns a e f S i cs h n c u 3 0 3 hn .G a u t iest o C iee y Acd my o ce e ,Be ig 1 0 3 ,C ia n i n 0 0 9 hn ; j
tr yu igtrekn so aesw t i ee t o g n se ssmpe ,h cteigdsr uin e.B s h e id fw fr i df rn u h essa a ls tesatr it b t n h f r n i o
GIXRD
X-射线衍射原理及仪器结构 X-射线产生的机理
入射电子束轰击样品,把 原子核内层电子击飞,处于激 发状态的原子有自发回到稳定 状态的倾向,此时外层电子将 填充内层空位,相应伴随着原 子能量的降低。原子从高能态 变成低能态时,多出的能量以 X射线形式辐射出来。因物质 一定,原子结构一定,两特定 能级间的能量差一定,故辐射 出的特征X射波长一定。
X射线衍射仪结构
X射线衍射发生装置
结 构
校准加速系统
样品腔 散射电子收集系统
XRD实验设置
同步辐射掠入射X射线衍射实验示意图
MON为通过衍射仪中心且平行样品面的轴,OP方向为全反射出射, OQ为GID信号的探测方向, 由MarCCD面探测器收集信号
同步辐射装置的基本构造
GIXRD衍射特点
1. 检测表面信息,避免衬底信号
样品同步辐射掠入射X射 线衍射图, 固定掠入射角 为015。, 旋转ψ, X射线波 长为01129nm. 在实验中, 无论ψ如何变化, ZnO薄膜 的( 100) , ( 110) , ( 101) 峰 都会出现, 说明PLD方法 生长的ZnO薄膜是高度c 轴取向的, 在面内没有择 优取向。
薄膜残余应力分析
掠入角X—射线衍射 (GIXRD)
姓名 专业 田刚 化学工艺
学号
12S025035
LOGO
主要内容
GIXRD衍射简介 X-射线衍射原理及仪器结构 GIXRD特点 GIXRD方法 GIXRD应用
GIXRD的简介
GIXRD:
接近光速运动的电子 或正电子在改变运动 是X射线衍射的一种方法。 方向时会沿切线方向 单色化的X射线与样品成掠入角(入射 。)入射,增强对 辐 射 电磁波。 角θ<1。一般为0.3~ 1 表面的测定灵敏度。 要求X-射线强度足够强, (通常使用同 步辐射光源) 但不能破坏样品表面。 对表面有较高的灵敏度,表面灵敏度可 致几nm。 通过调节入射角度,从而改变探测深度, 检测连续层结构相变化。 要求样品比较平。
Grazing-IncidenceX-rayScattering:掠入射X射线散射
Grazing-Incidence X-ray Scattering(European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 France)Troika I experimentsI.K. Robinson, J.L. Libbert, I.A. Vartanyants, J.A. Pitney, D.-M. Smilgies, D.L. Abernathy, and G. Grubel: "Coherent X-ray Diffraction Imaging of Silicon Oxide Growth", Phys. Rev. B. 60, 9965 (1999).S.A. de Vries, P. Goedtkindt, S.L. Bennett, W.J. Huisman, M.J. Zwanenburg, D.-M. Smilgies, J.J. de Yoreo, W.J.P. van Enckevort, P. Bennema, and E. Vlieg: "Surface Atomic Structure of KDP Crystals in Aqueous Solution: An Explanation of the Growth Shape”, Phys. Rev. Lett. 80, 2229 (1998).S.A. de Vries, P. Goedtkindt, W.J. Huisman , M.J. Zwanenburg, R. Feidenhans’l, S.L. Bennett, D.-M. Smilgies, A. Stierle, J.J. de Yoreo, W.J.P. van Enckevort, P. Bennema, and E. Vlieg: "X-ray diffraction studies of potassium dihydrogen phosphate (KDP) crystals", J. Cryst. Growth 205, 202 (1999).H. Requardt, F. Ya. Nad, P. Monceau, R. Currat, J.E. Lorenzo, D. Rideau, D. Smilgies, and G. Grübel : “Space- and time-resolved x-ray diffraction from pinned and sliding charge-density-waves in NbSe3”, J. Phys. IV France 9, Pr10-133 (1999).D. Rideau, P. Monceau, H. Requardt, R. Currat, F. Nad, J.E.Lorenzo, S. Brazovskii, N. Kirova, D. Smilgies, and G. Grübel “Phase slippage at the interface: normal metal/sliding charge-density wave”, Physica B 280, 317-322 (2000)A. Robert, G. Grübel, D. Smilgies, and J.-F. Legrand, "Synchrotron Radiation Induced Phase Transitions in a Polymer Film", in preparation.Troika II experimentsD.-M. Smilgies, N. Boudet, and G. Grübel: "First Experiments on Troika II",ESRF-Newsletter No. 31, 14 (Sept. 98).liquid surfacesA.K. Doerr, M. Tolan, J.-P. Schlomka, T. Seydel, W. Press, D. Smilgies, andB.Struth: Observation of Capillary Waves on Liquid Thin Films from Mesoscopic to Atomic Length Scales, Phys. Rev. Lett. 83, 3470 (1999).C. Fradin, A. Braslau,D. Luzet, D. Smilgies, M. Alba, N. Boudet, K. Mecke, and J. Daillant: "Reduction in the Surface Energy of Liquid Interfaces at Short Length Scales", Nature 403, 871 (2000).E.J. Samuelsen, D.W. Breiby, O. Konovalov, B.Struth, and D.-M. Smilgies, “In-situ studie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solution to solid film of poly(octylthiophene)”, Synth. Metals, in print.C. Fradin, A. Braslau,D. Luzet, D. Smilgies, M. Alba, N. Boudet, K. Mecke, and J. Daillant: “Liquid-vapor interfaces at short length scales”, ESRF Highlights 2000, 38.C. Alonso, F.Artzner, B. Suchod, M. Berthault., O. Konovalov, J. Pecaut,D. Smilgies, A. Renault: "Two- and Three-Dimensional Stacking of Chiral Alcohols", submitted.polymer thin filmsJ.S. Gutmann, P. Müller-Buschbaum, D.W. Schubert, N. Stribeck, D. Smilgies, and M. Stamm: "Roughness Correlations in Ultrathin Polymer Blend Films" (Proceedings of SXNS–6), Physica B 283, 40 (2000).P. Müller-Buschbaum, J.S. Gutmann, M. Wolkenhauer, J. Kraus, M. Stamm, D. Smilgies, W. Petry, "Solvent-induced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in Polymer Films", Macromolecules 34, 1369 (2001).crystalline organic thin filmsD.-M. Smilgies, N. Boudet, B. Struth, Y. Yamada, and H. Yanagi: " Highly-Oriented Films of Aromatic Molecules for Applications in Molecular Electronics", ESRF Highlights 1999.D.-M. Smilgies, N. Boudet, B. Struth, Y. Yamada, and H. Yanagi. “Highly oriented POPOP films grown on the KCl(001) surface”, J. Cryst. Growth 220, 88-95 (2000).E.J. Kintzel, Jr., D.-M. Smilgies, J.G. Skofronick, S.A. Safron, D.H. Van Winkle, T.W. Trelenberg, E.A. Akhadov, andF.A. Flaherty: “Investigation of the initial growth of the aromatic molecule p-quaterphenyl on NaCl(001) J. Vac. Sci. Technol., accepted.B. Krause, A.C. Dürr, K.A. Ritley, F. Schreiber, H. Dosch, andD. Smilgies: “On the coexistence of different polymorphs in organic epitaxy: α and β phase of PTCDA on Ag(111)”, submitted.nanostructuresIngo Kegel, T.H. Metzger, J. Peisl, J. Stangl, G. Bauer, D.-M. Smilgies: "Vertical Alignment of Multilayered Quantum Dots Studied by X-Ray Grazing-Incidence Diffraction", Phys. Rev. B 60, 2516 (1999).J. Stangl, T, Roch, V. Holy, M. Pinczolits, G. Springholz, G. Bauer, I. Kegel, T.H. Metzger, J. Zhu, K. Brunner, G. Abstreiter, D. Smilgies, "Strain-induced Self-organized Growth of Nanostructures - from Step Bunching to Ordering in Quantum Dot Superlattices", J. Vac. Sci. Technol. B 18 (4), 2187-2192 (2000).T.H. Metzger, I. Kegel, J. Stangl, G. Bauer, and D. Smilgies, “ “Nano-tomography” on self-assembled quantum dots”, ESRF Highlights 2000, 43-45.Troika II – Invited TalksD. Smilgies: “Structure of Thin Organic Films Studied with Synchrotron X-ray Scatter ing Techniques”, presented at: European Research Conferences, Series Fundamental Aspects of Surface Scienc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Organic and Biological Molecules at Interfaces, Castelvecchio Pastoli, Italy, September 3-8, 1999.Workshops“Surface Science 2000: Self-organization at interfaces and in thin films”, organized by D. Smilgies, J.-F. Legrand, S. Ferrer, and R. Felici, ESRF, Grenoble, France, February 11-12, 2000; see D. Smilgies: “Workshop on Surface Science at the ESRF”, Synchrotron Radi ation News 13, 14 (2000).Other papers based on measurements at the Troika II beamlineduring 4/1998 and 5/2000C. A. Lucas: “Atomic structure at the electrochemical interface”, J. Phys. D: Appl. Phys. 32, A198 (1999).N.M. Markovic, B.N. Grgur, C. A. Lucas, and P.N. Ross: “Electrooxidation of CO and H2/CO mixtures on Pt(111) in acidic solutions”, J. Phys. Chem. B 103, 487 (1999).J. Stangl, V. Holy, P. Mikulic, G. Bauer, I. Kegel, T.H. Metzger, O.G. Schmidt, C. Lange, K. Eberl: “Self-assembled carbon-induced germanium quantum dots studied by grazing-incidence small-angle scattering”, Appl. Phys. Lett. 74, 3785 (1999).V. Holy, J. Stangl, G. Springholz, M. Pinczolits, G. Bauer, I. Kegel, T.H. Metzger: “Lateral and vertical ordering of self-assembled PbSe quantum dots studied by high-resolution x-ray diffraction”, Physica B 283, 65 (2000).I,Kegel, T.H. Metzger, A. Lorke, J.Peisl, J. Stangl, G. Bauer, J.M. Garcia, and P.M. Petroff, Phys. Rev. Lett. 85, 1694 (2000).I.Kegel, T.H. Metzger, A. Lorke, J.Peisl, J. Stangl, G. Bauer, K. Nordlund, W.V. Schoenfeld, and P.M. Petroff, Phys. Rev. B. B 63, 035318 (2001).Z. Kovats, T.H. Metzger, J. Peisl, J. Stangl, M. Mühlberger, Y. Zhuang, F.Schäffler, and G. Bauer, “Investigation of -SiC precipitation in Si1-y C y epilayers by x-ray scattering at grazing incidence”, Appl. Phys. Lett. 76, 3409 (2000).J. Stangl, T. Roch, G. Bauer, I. Kegel, T.H. Metzger, O.G. Schmidt, K. Eberl, O. Kienzle, and F. Ernst: “Vertical correlation of SiGe is lands in SiGe/Sisuperlattices: X-ray diffraction versus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ppl. Phys. Lett. 77, 3953 (2000).。
小角X射线散射简介
小角X射线散射
小角 X射线散射(Small-Angle X-ray Scattering)是一种用 于纳米结构材料的可靠而且经济的无损分析方法。SAXS能 够给出1-100纳米范围内的颗粒尺度和尺度分布以及液体、 粉末和块材的形貌和取向分布等方面的信息。
SAXS的优势:
a. 研究溶液中的微粒;
b. 动态过程研究;管示意图
X射线与物质的作用
X射线的物理基础
入设X射线 与物质相互 作用
荧光X射线 电子
散射X射线
光电子
光电效应
俄歇电子 ——俄歇效应
反冲电子 非相干
康普顿效应
相干 X射线衍射(XRD)
衍射角度:4-170°
由晶格点阵产生的相干散射
样品
小角X射线散射(SAXS) 散射角: 0-4° 由电子密度变化引起的散射
小角X射线散射简介
小角X射线散射
主要内容
• X射线物理基础 • 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简介 • 应用举例
X射线物理基础
光源
X射线管——固定靶→转靶(提高8倍) 玻璃X射线管
——灯丝在玻璃熔接时无法准确定位
陶瓷X射线管
——陶瓷可以精确机加工,灯丝位置可准 确定位。
同步辐射X射线
相对论粒子在磁场中偏转时沿切线方向发射电磁波 ——功率高,平行度好,造价昂贵
小角x射线散射sollerslits需要足够高的入射强度样品要尽量的薄以得到较好的散射强度可用于液体分散凝胶粉末等方面的研究小角x射线散射gisaxsx射线以很小的角度接近全反射掠射到样品上gisaxs小角x射线散射小角x射线散射新技术简介histar?使用二维探测器避免了零维和一维探测器在数据采集时产生的数据误差并除去了对样品限制性初始假定的必要
掠入射 X 射线衍射和散射实验技术及其应用
(4) 这个穿 透 深 度 是 随 着 掠 入 射 角 的 不 同 而 变 化
的 ,对一般的介质材料而言 , l 3 介于几十到几 千埃左右的范围.
Fresnel 反射和透射公式给出了表面处 X
射线电场的反射率 r 和透射率 T 分别为[3 ] r = [ sinθi - (2δ - sin2θi) 1/ 2 ]/
图 3 “ Z 轴”型 GID 实验装置[13 ]
最近几年 ,随着半导体超晶格 、多层模等人 造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 , GIXD 方法逐渐偏 重于材料表层和表面下一定深度内界面结构及 其随深度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 工作可以在大气环境下进行 ,大大降低了所需 设备的费用及难度 ,从而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对近年来出现在《Phys. Rev. Lett . 》上 的应用 GID 方法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介绍.
·623 ·
在掠入射情况下 ,可用平面波的简单情形
来说明介质材料中的 X 射线波场分布. 在 X 射 线的掠入射角小于介质材料的全反射角 ( θi ≤ αc ) 时 ,如果我们忽略材料的吸收 (即 β = 0 ) ,
则介质材料中垂直于表面方向上的波矢分量成
为[14 ]
k′z = - i2π(2δ - sin2θi) 1/ 2/ λ, (3) 是一个随入射角变化的虚数 ,这个虚数使得介
由于 X 射线在材料中的穿透深度为十几微 量级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 ,X 射线方法探测的是 材料的体结构 ,对材料的表面和表层结构 (10 — 5000 ! ) 不敏感. 除了 X 射线光电子能谱 ( XPS) 等少数几种方法之外 ,在其他用 X 射线作探针 的实验技术过程中 ,来自表面或表层的微弱信 息都掩埋在体结构的巨大信号之中. 而在 XPS 实验技术中 ,表面测量是由光电子的逃逸深度 来实现的.
掠入射x射线衍射和散射实验技术及其应用
(4) 这个穿 透 深 度 是 随 着 掠 入 射 角 的 不 同 而 变 化
的 ,对一般的介质材料而言 , l 3 介于几十到几 千埃左右的范围.
Fresnel 反射和透射公式给出了表面处 X
射线电场的反射率 r 和透射率 T 分别为[3 ] r = [ sinθi - (2δ - sin2θi)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 ,随着同步辐射这 种强光源的出现和应用 ,人们开始利用 X 射线 在材料表面的全反射现象来研究材料的表层结 构和成分分布. 当单色 X 射线以小于材料全反 射临界角的掠入射角入射到材料的表面时 , X 射线在材料表面产生全反射现象. 此时材料内 部的 X 射线电场分布随深度急剧衰减 ,其指数 衰减深度随入射角而改变 ,范围从几十埃到几 千埃[2 ,3 ] . 于是 ,只有表层中的原子参与 X 射线 的相互作用 ,这样大大抑制了一般方法中存在
根据运动学散射过程描述 ,对原子呈三维 周期排列的晶体材料 ,得到的散射强度为
S ( Q′) 2 ~ FF 3ΠΨ( N j , aj) , (8a) Ψ ( N j , aj) = sin2 ( N j Q aj) / sin2 ( Q aj) ,
( 8 b)
6 F =
f s eiQ rs
( 8c)
图 2 两种 GIXD 实验测量方式[4 ]
根据 探 测 方 式 不 同 , 可 以 有 两 种 不 同 的 GID 散射测量方式[4 ] ,一种如图 2 (a) 所示 ,在 样品平面衍射角 2θB 处测量由材料中这层原子 产生的弹性散射 X 射线 ,此时测到的掠出射光 的散射波矢 k = kf - ko 主要沿平行材料表面的 方向 ,即衍射和散射强度主要由材料表层平面 结构决定 ,如表面为晶体结构 ,则布拉格衍射时 的衍射面是基本上垂直于样品表面的 ;另一种
掠入射X射线散射法测量超光滑表面
掠入射X射线散射法测量超光滑表面王永刚;孟艳丽;马文生;陈斌;陈波【摘要】介绍了掠入射X射线散射法(GXRS)测量超光滑表面的原理及基于商业用X射线衍射仪改造而成的实验装置.选择3片不同粗糙度的硅片作为实验样品,根据一级矢量微扰理论对各个样品所测量的散射分布进行处理.结果表明,GXRS法得到的样品功率谱密度函数(PSD)与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所测量的结果基本相符.分析了探测器接收狭缝的宽度和入射光发散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实验条件理想的情况下,当探测器接收狭缝宽度<0.02 mm,入射光发散度<43″时,在空间频率>0.03 μm-1的范围内,由其引起的PSD函数测量误差<2%.随着探测器接收狭缝宽度和入射光发散度的减小,测量误差呈指数迅速减小.在所测量的空间频率范围内,PSD函数的误差随频率的增加而减小,仪器的重复精度优于2.6%.【期刊名称】《光学精密工程》【年(卷),期】2010(018)001【总页数】9页(P60-68)【关键词】掠入射X射线散射法;超光滑表面;微扰理论;功率谱密度(PSD);原子力显微镜(AFM);系统误差【作者】王永刚;孟艳丽;马文生;陈斌;陈波【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吉林,长春,130033;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34.19;O433.41 引言近年来,伴随着微电子、微机械、光学和X射线光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超光滑表面测量方法的研究。
掠入射 射线散射方法与应用 X - msalnet
即掠入射角 。
更为复 杂 的 样 品 表 面 结 构 除 包 含 电 子
浓度的分布外 ,还有其它的分布的无序 ,如
自旋涨落无序 。图 4 是包含电子浓度分布无
序及自旋涨落无序的样品表面或界面的示
意图 。
对复杂界面 ,为了描述样品表面的局域
结构 ,我们设定 3 个参数 ,即电荷关联参数
Cs ,磁或自旋关联参数 CM ,电荷与磁相互作 用的关联参数 CSM 。由于论文篇幅 ,本文不
∫ dσ
dΩ
∝
2
exp [ - 2πi ( k′·r) ] V ( r) exp [2πi ( k0 ·r) ] dr
或写成 :
∫ ddΩσ∝
2
V ( r) exp [2πi ( q ·r) ] dr
上述积分在 q = k′- k = g 为最大 , g 为倒格矢量 。这里用了倒格矢与正格矢的正交性 。从上面的散射 截面公式 ,我们得到满足散射加强的条件 (衍射) ,即布拉格公式 ,从而得到发生衍射的下列图示 (见图 1) 。
第 20 卷第 2 期 2006 年 3 月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 . 20 No. 2 Mar. 2006
掠入射 X 射线散射方法与应用Ξ
吴小山 ,张 维 ,林 涛
(南京大学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93)
qz
=
λ2 sin
α
(
+ 2
β
)
cos
α
(
2
β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掠入射X-射线衍射
1、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X-射线对物质的穿透能力较强,因此 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造影、无损检测和安全 检查等领域。
1、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不同原子序数的元素 对X-射线的吸收是不同的,原子序数越大,对 X-射线吸收越大。采用吸收系数来表征物质对 X-射线的吸收(m)。
30
CrN(110)
4、应用示例
40
Cm(211)
Cm(002) Fe(101) Cm(112)
50
CrN(200) CrN(121) Fe(200)
60 70
2Theta / Degree Normal
80Fe(211) Nhomakorabea1 degree 2 dgree
习题
证明以角入射,以角出射的X-射线强度表达式为:
3、掠入射穿透深度
在掠入射角条件下,有效X射线穿透深度表示为: t=-Ln(It/I0)sin0sin/m(sin0+sin) 令 L=-Ln(It/I0) 则 t=L sin0sin/m(sin0+sin) 当 0<< 时, sin0 << sin 则 t=L sin0/m 式中L为实验常数,约为0.13 可见:X射线有效穿透深度(t)与入射角0、反射角, 以及试样吸收性质(m)有关。
t (sin sin ) I t I 0 exp( m ) sin sin
证明在掠射角为角时,发生衍射的hkl晶面法线与 样品法线夹角近似为。
掠入射的衍射几何
在掠入射中,入射X射线以很小的角度入射到样品表面,X 射线穿透样品的深度很浅,主要衍射信号都来源材料表层, 适合于材料表面改性层物相分析。但是由于入射角固定, 而且表面改性层大多都有织构,能发生衍射的晶面数较少, 相对于块体X射线衍射,其衍射峰数量很少,而且和PDF卡 相对峰强有很大差别,给物相的鉴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SrTiO3薄膜的掠入射X射线衍射研究
STO 薄膜 的掠 入 射 x射 线衍 射 研 究 ri3
翟章 印
( 阴 师 范 学 院 物 理 与 电子 电气 工 程 学 院 , 苏 淮 安 淮 江 230 ) 230
摘
要 : 用掠 入射 x射 线衍 射技 术研 究 了外延 STO 采 ri,薄膜 面 内晶格 应 变随 着 深度 的分布 .
研 究发 现 不管是较 薄的还是 较厚 的薄膜 其面 内 晶格 应 变 随深 度 的分 布 都 不是 连 续 变化 的 , 而
是可 以分 为三个 区域 , 即表 面 区、 变驰 豫 区、 应 界面 区.
关键 词 :掠入射 X射 线衍 射 ;面 内晶格 参数 ;应 变深度 分布
中图分 类号 : 7 2 0 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1 8 6 2 l) 102 .4 17 . 7 (0 10 .0 20 6
: — — 一
2  ̄2 丌 / 一s2 ia n
() 5
上式 已略 去 了吸收 的影 响 . 在掠 入射 角 a 小于 全反 射临 界角 a 的区域 内 , 质 材料 中的 x射 线 电场 只 介 集 中在上式 决定 的穿 透深度 内 , 大大提 高 了来 自表 面 原 子层 信 号 的信 噪 比, 材 料 体 内 的信 息 得 到 抑 而
术 , 测量 原理 如下 . 其
1 测量 原 理
波长 为 的 X射 线在材 料 中的折 射率 为 :
n = 1一
=
(o+, f + 矿 )= 1一 一 / P
(o f +厂 ) =卫 4
r t
() 1
() 2
() 3
p=
式 中, :
是 电子经典 半径 , 是 阿伏伽 德 罗常数 , A是平 均原子 量 , 是 X射线波 长 , 是 质量密 l D
掠入射XRD
GIXRD(掠入射X射线衍射)一、两种方式[1, 2]1)In plane (平面内)测量与样品表面近垂直的晶面(入射角度<1°),2θ单独连续扫描2)Out of plane (平面外)测量与样品表面近平行的晶面2θ/θ(2θ/ω)扫描(二、小角掠入射的特点1)由于入射角很小,X射线和材料的作用区域较大,提高了X射线对表层信息检测的灵敏性,可以避免来自衬底的强烈信号,特别适合对于较薄的膜材料的结构分析;2)通过改变不同的入射角,可以得到不同深度的结构信息;3)当薄膜材料为无择优取向的多晶时,小角掠射衍射峰与常规的XRD衍射峰相同,分析方法亦相同;当薄膜材料中有一定的择优取向时,掠入射衍射峰就会和常规的XRD衍射峰不一样,将体现出择优取向的相关信息,如以上的两种方式分别可以得出于表面内的和垂直于表面方向的晶粒取向分布;当择优取向很强烈时,或材料为单晶时,衍射线只会在某些特定的方向出现[2](原则上不是很适合研究取向很强的材料)。
三、例子1、检测表面信息,避免衬底信号使用常规XRD方法时,来自衬底的强大信号已经把薄膜的信号掩盖了,而使用GIXRD法可以敏感地测出薄膜的信息,规避衬底的干扰。
2、检测不同深度的信息通过计算不同入射角下X射线的穿透深度,可以通过控制掠射的角度得到不同深度的结构信息。
给出一篇相关文献。
3、择优取向的问题1)有一定的择优取向[1]2)有较强的择优取向孙柏等人[5]用常规XRD和小角掠射XRD分析ZnO薄膜,常规XRD衍射峰显示所制备的ZnO薄膜具有(002)择优生长取向,如图一。
而GIXRD衍射峰中无来自衬底的信息,且出现的是(100)衍射峰,如图四。
以上现象说明垂直于样品表面有(100)织构,而沿着薄膜生长方向为(002)取向。
ZnO/Si(111)界面结构的同步辐射掠入射X射线衍射研究
1 引 言
近年 来 , 由于蓝 光 和 紫外 光 等短 波 长 发光 器 件 和激 光器 的 巨大 市 场需 求 , 宽禁 带 半 导体 材 料 的研 究越 来越 受 到 人 们 的 重 视 . O 是 一 种 新 型 的 Ⅱ一 Zn Ⅵ宽 禁带 直接带 隙 的半 导 体 材 料 , 温 下 的带 隙 宽 室 度为 3 3 e 激子 束缚 能 高达 6 me 是制 备紫 外 . 7 V, 0 V, 光 电器 件 的理 想候 选 材 料_ 。. 】 ] 由于 目前 主要 的光  ̄ 电集 成器 件都是 在 s 衬 底上 实现 的 , 之 s 材料 价 i 兼 i 格低 廉 , 以 , s 衬 底 上 采 用 与 现有 大规 模 集 成 所 在 i 电路 工艺 相兼容 的方 式 制作 出发 光 器件 , 是光 电集 成领 域 中的重要 课 题 . 而 , 然 由于 Zn 外 延 膜 和 S O i 衬底 之 间有较 大 的晶格失 配 和热 失 配 , 导 致 Zn 会 O 薄 膜 的晶格 畸变 , 而影 响它 的光学 和 电学 性 能 . 从 所 以, 了解 Zn 外 延膜 与 衬底 界 面处 的结 构 , 十分 O 是
赵朝阳 李锐鹏 柏 孙 徐彭寿 张国斌 潘国强
( 国科 学 技 术 大 学 国 家 同步 辐 射 实 验 室 ,合 肥 中 202) 3 0 9
摘 要 :在 不 同 的衬 底 温 度下 , 脉 冲 激 光 沉 积 ( L 方 法 制 备 了 C 高 度取 向 的 Zn 薄 膜 . 用 同 步 辐 射 掠入 射 用 P D) 轴 O 采 x 射 线 衍 射 ( D) 术 研 究 了 Z O 薄 膜 与 S( 1 ) 底 的界 面 结 构 . D 结 果 表 明 : 管 衬 底 温 度 是 50 还 是 GI 技 n i1 1 衬 GI 不 0℃ 3 0 , 无 氧 气 氛 下用 P D 方 法 制 备 的 Z O 外 延 膜 均 处 于 压 应 力 状 态 , 随 着 x 射 线 探 测 深 度 的增 加 , 力 增 0℃ 在 L n 且 应
第十四章掠入射x射线散射
第十四章聚合物材料掠入射x 射线衍射§14.1 引言1923 年Compton 首先报道了当X 射线以很小角度入射到具有理想光滑平整表面的样品上时, 可以出现全反射(亦称镜面反射)现象. 入射X 射线在样品上产生全反射的条件是掠入射角(Grazing incidence angle)i c (c 临界角). 由于照射到样品上的入射角i 很小, 几乎与样品表面平行,因此人们也将X 射线全反射实验称为掠入射衍射(GID)实验. 当X 射线以临界角c 入射到样品上时,射线穿透样品深度仅为纳米级,可以测定样品表面的结构信息; 由于常规的X 射线衍射入射到样品表面的角度较大大部分射线透射到样品中的深度也较大, 是Bragg 反射, 而表面或近表面的X 射线衍射强度则很弱,不能给出样品表面或近表面结构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对构成器件厚度为纳米级的聚合物薄膜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 在微电子器件中经常可见到多层聚合物薄膜的应用, 为了使用性能的要求, 这种多层薄膜不管它们的每层特性是否相同,彼此都必须有很好的粘合性;在医学上将聚合物材料植入人体中,有一点必须保证,那就是被植入人体中的聚合物材料表面一定要与人体中的血液相匹配;聚合物作为抗氧化,抗腐,抗磨的涂膜,在半导体装置的器件中已被广泛采用;有机多层复合膜用于生物传感器以及制作巨磁阻的磁性薄膜等等. 总之,在当今的生活中软物质薄膜已起到越耒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原子, 分子水平上对这类薄膜的表面行为和界面行为的表征是极其重要的. 在此基础上, 对其结构和成型条件进行调控,以提高它们的性能和使用范围已日益显得重要.在过去30 多年中,由于表面散射理论的发展,先进实验及检测装置的开发和大功率辐射源的启用,使得应用X 射线散射方法研究薄膜及界面的特性有了长足的进步. X 射线方法由于制样简单,测试后样品一般不被破坏且所得信息可靠,精确;同时被测样品从晶体到非晶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故X 射线方法在单层和多层薄膜结构分析中是最被广泛应用的工具. 目前,对各种液体,聚合物,玻璃和固体表面,甚至是复合薄膜材料的表面和界面结构都可以从原子尺度到几十纳米尺度上获得可靠而精确的表征.将X射线全反射与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EM)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变角光谱椭圆仪(VASE)等相结合,用于探求表面和界面在实空间和倒易空间的结构信息,大大推动了材料表面科学的发展.§14.2 掠入射衍射几何分类及其特点§14.2.1 掠入射衍射几何分类掠射衍射几何分类主要有下述三种(图14.1):1. 共面极端非对称衍射(EAD)(图14.1(a))这种掠射衍射的几何特点是衍射面与样品表面之间构成近Bragg 角,入射X 射线与出射X射线同样品表面之间都形成掠射角,衍射线与入射线及样品表面法线共面•2. 共面掠入射衍射(GID)(图14.1(b))此时掠入射衍射面与样品表面垂直,且也是入射X射线与出射X射线同样品表面之间都形成掠射角,衍射线与入射线及样品表面法线共面3. 非共面掠射Bragg-Laue 衍射(GBL)(图14.1(c))这种条件下的掠射衍射几何,实际上是上述两种掠射几何的联合.它含有与样品表面法线倾斜成很小角度的原子平面的衍射,因此倒易矢量s与样品表面形成很小角度;也可以是通过掠入射角度或掠出射角度微小改变形成的掠射X射线非对称衍射•入射线,反射线和衍射线不共面,但均与样品表面间有很小夹角且反射面与样品表面几近垂直.图14.1 掠入射和出射X射线衍射几何(a) EAD X 射线衍射几何(b) GID X 射线衍射几何(c) GBL X 射线衍射几何图中,k j,k f,k s分别为入射波矢,镜面反射波矢,衍射波矢;s是相对于Bragg平面的倒易矢量• i, f, s,分别是k i,k f,k s s与表面间夹角;B为Bragg角.§1422掠入射衍射特点1. 在掠射衍射几何中,Bragg衍射与全反射同时发生,它可以探测沿样品表面或界面内原子尺度的结构变化.在GBL几何条件下,动量的传输是沿样品表面或界面进行;在EAD几何条件下,沿样品表面的动量传输也比较大2. 全反射现象造成Bragg衍射偏离倒易点阵,产生临界掠射角c,反射强度的极大值位于临界掠射角c附近.3. 当掠入射角i稍大于c时,改变入射角可以探测样品表面内部由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不同深度的结构,适宜研究表面,界面和外延生长膜的结构4. 可以探测多层膜的层数、厚度和表面粗糙度等§14.3掠入射X射线衍射仪及实验方法简介§14.3.1掠入射X射线衍射仪掠入射X射线衍射实验装置与通常X射线衍射实验设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采用掠入射角进行样品表面的X射线衍射测量.掠入射X射线衍射实验装置必需具有高的分辨率(0.001 °)和良好的准直系统.Philips 公司和Bruker公司等都有已商品化的掠入射X射线衍射实验装置.图14.2 是日本Rigaku公司生产的ATX-G型掠入射X 射线衍射仪.ATX-G带有全反射面内(XZ平面)三轴,18 KW旋转阳极靶,多层镜与4晶单色器的高分辨及高准直系统.在保证掠射条件下,探测器可在1/4球面范围内扫描.该仪器上可采用其它测量方式进行薄膜的数据采集图14.2 ATX-G 掠入射X射线衍射仪图14.3是掠入射X射线衍射仪光学系统•它是一种典型的全反射测量X射线仪. 由高功率旋转阳极靶产生的辐射首先经过第一狭缝准直;根据对单色化和入射X射线强度的不同要求,单色器可采用石墨晶体,Si单晶,Ge单晶或切割晶体.一般采用切割Ge 晶体,并选用多层镜使射线经过多次反射以提高分辩能力;单色化后的射线再通过第二狭缝进一步准直,整个准直过程可通过计算机自动完成•样品则被置于可控制入射角(i)和出射角(f)的X射线测角仪上.为降低背底散射和出射X射线束的发散度,在探测器前放有狭缝3和狭缝4.11图14.3 掠入射X射线衍射仪光学系统§14.3.2掠入射X射线衍射实验方法简介在做掠入射X射线衍射实验时,为了提高测量厚度d,粗糙度的精确性,将样品置于带有高分辩测角仪的竖直样品架上(图14.4);样品表面的倾斜可通过转动R X和F Y,以达到样品表面法线与Z轴平行且使样品中心正好处于旋转轴与旋转轴交点上.之后再调节样品位置使其与入射X射线对准,这一过程是通过反覆调节Z方向和转动(或)角位置,直到样品位置处于入射X射线束中心.样品在这个位置时,仅有一半的入射X射线强度被检测到.然后将探测器的2 角设置在合宜的位置,再进一步调节Z方向和,角位置,直到探测器能测得其最大强度时,实验前样品位置的调节方为完成.然后可按设定的采样条件进行测试记录.薄膜样品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如LB膜、电沉积和溶胶-凝胶法等;一般常用的方法是:将已被事先溶好的待测试样的溶液,滴在Si或SiO2单晶衬底上,采用高速旋转涂膜法,制得不同厚度的样品.图14.4 测角仪示意图图14.5是不同厚度的乙丙共聚物(PEP)薄膜X射线镜面反射强度与Z方向波矢关系曲线.图中,q z k f,z k iz k(sin i sin f)图14.5不同厚度PEP反射强度与q z关系曲线§14.4掠入射X射线衍射基本原理§14.4.1掠入射X射线衍射全反射设具有平面波特征的电磁场,在点r处的电场强度为E(r) E0 exp(ik i r).该电场强度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可按Helmholtz 方程表示:E(r) k2n 2(r)E(r) 0(14.1)2这里,k k — , k 是波矢; 是辐射线波长;n(r)是位于r 处的折射率, 对于均匀介质n(r) 是与位置无关的常数.如果具有谐波振动的介质在单位体积内含有 N 个原子,谐振频率为i ,则n(r)为:2 e 2 Nf in 2(r) 1 N2——/(14.2)m o i i i2i i式中, 是入射电磁波频率;e 和m 分别为电子的电荷和质量; i 为阻尼因子;f i 为每个原子的电子强迫振动强度 ,通常为复数•对X 射线,> i ,则式(14.2) 可简化为:n (r)1 (r) i (r)(14.3)式屮,(r)“A NA (r)(Z i f (E))(14.4)2i 1A(r)2r e N A N,「)f (E)(14.5)2i 1A i(r)与色散有关;(r)与吸收有关.必须指出,除了少数材料(例如PE)在X 射线吸收边缘外,一般材料的色散项 (r)大于零;N A 为Avogadro 常数; 为X 射线波长;但应当注意,对那些原子序数大的原子, 的作用不可忽略;同时,随着X 射线辐射波长的增加,X 射线与样品间的作用也增加, 的作用亦不可忽略.在这两种情况下,不论样品的化学结构如何,折射率n(r) 成为复数.在掠入射条件下,X 射线由光密介质(n 1)入射到光疏介质(n 2)时,由于入射角i(r)是位于r 处, 原子量为A i ,原子序数为Z i 的第i个组分的电子密度;经典电2子半径r e (或称Thoms on 电子散射长)的数值为:r e =e=2.81424mc510-(?);f 是实的(色散项)和虚的(吸收项)反常因子.理论计算表明,吸收项值一般要比色散项折射率n(r) 时,常把 (r)值略去,即式(14.3)值小2 3个数量级;故在计算成为:n(r)=1-(r)(14.6)和出射角f都很小,故波矢差q K f K i也非常小(图14.6).当介质为均匀且介质波长远离X 射线吸收边时,折射率可化为2彳re . n 1i — 2 4根据光学中的Snell 定律,由图14.6可知:式(14.9)表明,由光密介质进入到光疏介质中, 若n2>1,由式(14.6)知,<0,贝U t > i当i c 时没有折射出现,称为全反射(或称镜面反射).当然,由于吸收作用将有很小的反射损失.在全反射下,X 射线不能深入到介质中.全反射是研究薄膜表面结构的重要 方法,它在研究表面和界面结构,吸附,相变,粗糙度中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当入射X射线同样品表面夹角在c 附近时,伴随的Bragg 衍射,其散射线的穿透深度仅为几纳 米,可以测定样品表面原子排列,称为二维X 射线散射.由式(14.9)可知,如果t =0,此时的j 即为t ,则cos c =cos i = n 2=1-,所以:反射波矢K f 和折射波矢K t (图中t 为折射角)(14.7)式中, nicos i =n 2cos tn 1, n 2是介质1 , 2的折射率.由于真空或空气的 cost =cos i /n 2(14.8)n 1=1,所以式(14.8)化为:(14.9)此时对任何入射角的值,都有 t 与之对应.反之,如果n 2<1,即>0,则t < i ,由此可以看出,当j 小到某一值时,t 0,则cos t =1.把 t =0时对应的度称为临界角并以c 表示.上述结果说明,只有在i > c 时,t >0,有折射发生;图14.6 位于XZ 平面内的电磁波在掠入射角为 i 条件下,入射波矢K(14.10)式(14.10)表明,临界角c与X射线波长和介质的电子密度有关.当介质一定时,越大,c也越大•表14.1列出了部分材料的某些相关参数值表14.1部分材料的r e ,,和c值材料10 2 \r e (10 cm )(10 6)(cm 1)c/()真空0000PS(C8H8)n9.5 3.540.153PMMA(C 5H8Cl)n10.6 4.070.162PVC(C2H3Cl)n12.1 4.6860.174PBrS(C8H7Br)n13.2 5.0970.181Quartz(SiO2)18.0-19.7 6.8-7.4850.21-0.22Silicon(Si)20.07.61410.223Nickel(Ni)72.627.44070.424Gold(Au)131.549.641700.570表14.1表明,c值很小,通常为一度的十分之几.对X射线而言,的量级为10-6,可见折射率n稍小于1.当将通用的PE样品置于空气中时,由于它的<0,所以它没有c值,不存在全反射现象.上述讨论中,应用X射线研究聚合物薄膜时,入射线的偏振不是主要的,因此偏振效应不予考虑.对一些小分子材料,由于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取向或具有一定的磁矩,在这种情况下,X射线入射线的偏振不能忽略.§14.4.2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设仅考虑具有平整光滑的真空/介质单层界面(图14.6).介质1 (真空)中平面电磁波强度为E i(r) (0,A,0)exp(i% r),以波矢匕k(cos i ,0, sin J,临界角为c入射到具有折射率为n 1 i 的介质2的表面上,在这一条件下产生的反射波强度为E f(r) (0,B,0)exp(ik f r),其中波矢k f k(cos i ,0,si n J;透射波强度为E t(r) (0,C,0)exp(ik t r),其中波矢k t (k t,x,0,k t,z) ■ G,k t,z可以根据折射定律确定假定垂直于XZ平面在Y方向的电磁波呈线性偏振切向分量是连续的,则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分别为(S-偏振),在Z=0平面上电磁场的r s=B/A ,t s=C/A.由Fresnel 公式有:k i,z k t,zk i,z kt,z(14.11)同理,位于XZ 平面内,垂直于Y 方向的电磁波偏振是线性的 和透射系数分别为反射波的强度,即Fres nel2 反射率定义为:R = r .当i 较小时,可以得到R f 为:其中,P 1和円分别为折射角tP 1 ip 2的实部和虚部(14.12) 由图 14.6 可知, k i,z ksin i , k t,z k t,z k(n 22 cos i )12,把上述 k i,z , 小量, 则有 r s sin i (sin 2 i 2 sin i (sin 2 i 2t s 2K ,zk i,z kt,z1)'2 nksin t ,再由式(14.9),经过简单运算可得, k t ,z 代入式(14.11) 和式(14.12),略去高阶 (14.13) t s2 si n isin i (sin 2i 2 ) 2(14.14)rP(14.15)tpn 2k i,zn 2k i,zk t,z kt,zn 2k i,zk t,z(14.16)亦即, 2 12 (1 2 )sini (sin i2 ) 2r p~(1 2 )sin i(sin 2i2 ) 2(14.17)t P2 sin i2 ~ (1 2 )sin i(sin 2 i2 ) 2(14.18)将式(14.11) 和式(14.12) 同式(14.15) 和式(14.16)比较可知,X 射线在掠射情况下,n 1,所以r p =r s , t p =t s .本文仅考虑S-偏振现象.P 1)2 P 1)2P 2 (14.19)P 22P1c2)2 (i 2(P-偏振),则其反射系数(图中采用CuK X 射线,Si/真空界面, =7.56 g 6, c =0.22 0 )i >3 c 时,R f 可以简化为:材料的反射率是重要的物理参数, 由式(14.19) 和式(14.20) 可知,通过改变入射 X 射 线波长或改变入射角i ,这两种方法均可测得材料的 R f 值.同时亦可知道,当 i 很大时,R i 4,这表明R f i 4 常值,与第十二章所述 Porod 定律相比可知,由于-4i k i ,因此对于明锐的相界面,在较大 k 值下,小角散射强度I(S) k .实际上,由于界面存在粗糙度,并非理想光滑,反射率R f 随i 增大,其下降速度比 i 4关系更快些.2P22)24 2图 14.7 给出了 Fresnel反射率R f 与图14.7 在不同的 值下反射率R f 与 关系曲线图14.7表明,对不同的值, 当固定时,吸收作用仅在临界角 c 附近1),才有明显的作用;当i > c 时,R f 值迅速下降•由式(14.19)可知,f (2i)4(14.20)时,对不同的 一 值下,T f 达到最大值.同 =0(无吸收)情况相比,随着吸收() 增加,T f 值稍偏向小 c 方法移动•这是因为反射波和透射波的干涉造成了透射波振幅增加所致•当 i 较大时,T f1,此时入射波较容易的进入到介质中 .在 i处,瞬逝波(波在Z 方向的传播按指数衰减进行,透射到样品表面下的深度极小, X 射线衍射强度急剧衰减)的最大透射强度可用下述近似式计算:(14.21)知,具有复数形式的折射角为:t P 1 ip 2,在介质表面下(Z0),电场强度 E t 的 数值为:E t E t C exp i(k i ,x x kzp 1) exp(kzp 2)(14.22)当i c 时,p 2很大,由式(14.22) 可知,电场强度E t 急速下降,波的传播按指数衰2图14.8是Fresnel 透射率T f = t关系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当CuK X 射线,Si/真空界面, =7.5610 6§14.4.3 X 射线穿透深度通常,由于吸收效应,入射X 射线波在进入到样品中后, 会不断衰减,将入射X 射线强度衰减为原来强度的1/e 时,X 射线达到的深度,定义为穿透深度由式(14.19)Tf=_4_c图 14.8不同的值下透射率T f关系曲线(图中采用c =0.22,小图为减进行(又称瞬逝波),此波波矢与介质表面几乎平行,其穿透深度1” 2 2)2 ,2 - 1 c) 4 2( :2)三(14.23)式(14.23)说明,穿透深度随掠入射角i改变,因此测定不同深度的结构,可以通过调整i来达到.当i0时,1(14.24)0 2 c<4 r e可见此时穿透深度0与无关.对大多数材料0 5nm.从°值也进一步说明,当入射X射线角度很小时,散射主要发自于靠近样品表面•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探测材料的表面结构•图14.9表明,当i >1时,此时X射线仅受材料的吸收影响,穿透深度迅速增加•理论上当=0,即无吸收作用时,具有无限大的穿透深度从式(14.23)可以导出,最大穿透深度(14.25)对大多数材料,在严时,max 10 4-10 5 ?.i 2§ 14.5多层膜系统§14.5.1双层膜系统X射线,Si/真空界面, =7.56 10 6,c=0.22 °)max图14.9 在不同的 _ 值下穿透深度与i 关系曲线(图中采用CuK实用器件中常采用多层膜结构以达到特殊使用要求, 因此对多层膜表面结构的研究比单一表面层结构研究更为重要 •对于多层膜结构所有各个界面的散射都必须计及•图14.10是双界面结构衍射几何图•将处于真空(或空气)的薄膜样品(介质1)置于衬底(介质2)之上.由图14.10可知,如果以 r o,1表示真空与样品间的反射系数; 以r 1,2表示样品与衬底间的反射系数;d 为样品厚度. 在此条件下的反射系数为:r o,1「1,2 exp(2ik 1,z d)r s1 r o,1「1,2 exp(2ik 1,z d)由此可进一步得到反射率 R o,z 为:=「0,12「1,2 (1 r o,1 )exp(2ik 1,z d)1 「。
SrTiO3薄膜的掠入射X射线衍射研究
SrTiO3薄膜的掠入射X射线衍射研究翟章印【摘要】采用掠入射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外延SrTiO3薄膜面内晶格应变随着深度的分布.研究发现不管是较薄的还是较厚的薄膜其面内晶格应变随深度的分布都不是连续变化的,而是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即表面区、应变驰豫区、界面区.【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10)001【总页数】4页(P22-25)【关键词】掠入射X射线衍射;面内晶格参数;应变深度分布【作者】翟章印【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7220 引言绝缘氧化物SrTiO3(STO)和LaAlO3(LAO)薄膜之间的外延界面表现出很多很有趣的性质,包括准二维电子气,低温超导,以及磁性等[1].另外,STO薄膜本身也表现出许多与块材不同之处,如:室温铁电性、低温超高介电常数、结构相变转变温度的提高、低温绿光发射及室温蓝光发射等[2-4].人们发现这些奇异的物理性质除了跟电子界面重构、结构缺陷有关以外还跟薄膜的面内晶格应变有很大的关系.而要观测薄膜的面内晶格应变,除了在薄膜生长过程中采用高能电子反射实时监控以外,还可以随时通过掠入射X射线衍射技术非原位测量.掠入射X射线衍射是随着同步辐射光源的出现而兴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测量原理如下.1 测量原理波长为λ的X射线在材料中的折射率为:(1)(2)(3)式中,是电子经典半径,NA是阿伏伽德罗常数,A是平均原子量,λ是X射线波长,ρ是质量密度,f0是原子散射因子,表示原子对X射线的散射能力,f′和f″分别是f0的色散和吸收修正项.μ是材料对X射线的线吸收系数,与X射线的波长λ有关.将典型的数据代入式(2)和(3),计算表明δ和β的值为10-4~10-6数量级,所以X射线在一般介质材料中的折射率略小于1.由折射定律可知,当X射线以小于某个临界角度的入射角αi从真空投射到介质表面时会发生外全反射现象,该临界角表示为:(2)式中略去了对原子散射因子的色散修正项f′,并取f0=Z(原子序数).对Si单晶体材料,波长为的X射线的临界角αc=0.223°.在掠入射情况下,可以用平面波的简单情形来说明介质材料中的X射线电场分布.当掠入射角αi小于αc时,介质材料中垂直于表面的方向上,X射线的波矢分量成为一个含有较大虚部的复数,这个虚部使得介质材料中的电场沿方向急速衰减.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衰减不是由于吸收造成的.此时,介质材料内部的X射线电场在垂直样品表面的方向是瞬逝波,而在平行样品表面的方向上仍然是行波.在方向上的指数衰减长度(即X射线的穿透深度)为[5]:(5)上式已略去了吸收的影响.在掠入射角αi小于全反射临界角αc的区域内,介质材料中的X射线电场只集中在上式决定的穿透深度内,大大提高了来自表面原子层信号的信噪比,而材料体内的信息得到抑制.当αi>αc时,穿透深度取决于线吸收系数μ,可表示为:(6)掠入射X射线衍射几何主要有两种:共面极端非对称Bragg反射几何和非共面Bragg-Laue几何.分别如图1a和图1b所示.对于图1a情形,衍射晶面与样品表面形成近Bragg角,入射线、镜面反射线和衍射线共面,而对于图1b情形,衍射晶面与样品表面垂直,衍射矢量位于样品表面,入射线、镜面反射线和衍射线不共面,但均与样品表面成一小的角度(~αc).衍射矢量也可以与表面成一小的角度,这时衍射晶面与样品表面接近于垂直,这种情况也属于非共面Bragg-Laue衍射几何.(a)共面几何(CG) (b)非共面几何(NCG)图1 掠入射X射线衍射几何图1中和分别表示入射X射线、镜面反射线和衍射线的波矢,是衍射矢量,和分别为入射X射线和衍射X射线与样品表面之间的夹角,θB为Bragg角,φ是衍射晶面与样品表面之间的夹角,是样品表面法线图2 五圆测角仪示意图2 实验部分单晶STO靶用于生长STO薄膜;(100)取向的LAO和(110)取向的单晶DSO薄片用来做衬底,放入样品腔之前先对其进行系列的清洗.STO薄膜在氧气压1.4×10-2mbar,温度800℃的最佳环境下生长,然后在较高的氧气压600mbar下冷却至室温.薄膜的厚度用一台Dektax3ST表面分析仪测定,厚度为分别为80,100和150nm.本文中掠入射X射线衍射实验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的漫散射实验站上进行.图2为该实验站的五圆测角仪示意图.从4W1扭摆器出射的X射线经过4W1C光束线上的三角弯晶单色器和反射镜分别在水平和垂直方向聚焦之后,波长为左右的单色X射线掠入射到位于五圆测角仪中心的样品上.掠入射角由κ圆来调节,反射信号由位于样品后的探测器接收;放置在2θ臂上的探测器在平行于样品表面的平面内转到2θB位置,接收与样品表面垂直的晶面产生的衍射信号.衍射强度用闪烁计数器记录.样品Bragg角的调节通过φ圆实现.为保证X射线束相对于样品表面的掠入射角在调节Bragg角时保持不变,样品表面必须与φ圆的转轴垂直.3 结果与讨论通过(5)和(6)式,我们可以将掠入射角度换算成X射线入射深度,那么我们就可以获得在的不同深度处对应的薄膜的面内晶格参数.图3所示的是STO(100nm)/DSO薄膜面内晶格参数随样品厚度的变化关系.从薄膜与衬底之间的界面向薄膜表面来看,薄膜的晶格参数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区域:1)界面区,2)应变驰豫区,3)表面区.图3中点线用来引导读者的视线,无实际意义.插图中显示的是深度随掠入射角的变化关系.界面区可以从横坐标的100nm处开始,一直到深度为70nm处,薄膜的面内晶格参数在这段近30nm的区域内基本保持不变,近似等于衬底的晶格参数,即薄膜处于完全应变状态.这与我们采用改进的Matthews方程计算出的STO/DSO异质结的应变临界厚度hc=34.5nm基本一致[6].应变驰豫区则是从深度为70nm开始直到深度为10nm左右,在这段区域内,薄膜由于超出了临界厚度,开始通过发生应变驰豫来释放应变能.晶格参数从接近衬底的晶格参数0.3940nm变化到0.3912nm.表面区域则是指从样品表面到厚度为10nm这样的一段区域,在这段区域里,薄膜的晶格参数的变化在斜率上有个突变,这主要是由空气的表面张力作用造成的.这种三个区域的结构与我们以前的薄膜结果比较相似[7].图3 薄膜面内晶格参数随深度的变化关系图4 薄膜面内应变随深度的分布关系图4是STO(80nm)/LAO和STO(150nm)/LAO的面内应变随深度分布的关系[8].由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薄膜同样可分为三个区域:表面区域,应变弛豫区,和界面去.表面区厚度大概为8nm,在这个区域应变变化较快,这可能是由于表面张力引起的.STO(150nm)/LAO的应变弛豫区深度为8~120nm区域,在这个区域由于衬底和薄膜之间的晶格失配较大,当薄膜厚度超过临界厚度后必然产生位错或者其他缺陷以释放巨大的应变能,从而产生应变弛豫.界面区对应于薄膜生长最初的阶段.由于掠入射角度有限,我们没有能够获得足够深度的结构信息.我们的实验结果跟Luke S.J.Peng等人[9]采用原位RHEED方法测出的面内应变随厚度的变化关系也基本一致.4 结论通过掠入射X射线衍射测量,我们发现每个STO薄膜的面内晶格参数随厚度的变化关系都不是线性的,而是可以分为三个区域.我们还分别就此三个区域的来源做了合适的解释.致谢作者感谢南京大学吴小山教授和南京理工大学谭伟石博士在实验方法上的指导!参考文献:[1]Huijben M,Brinkman A,Koster G,et al.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 of SrTiO3/LaAlO3Interfaces[J].Adv Mat,2009,21: 1665-1677.[2]Haeni J H,Irvin P,Chang W.Room-temperature ferroelectricity in strained SrTiO3[J].Nature,2004,430: 758-761.[3]He Feizhou,Wells B O.Structural phase transition in epitaxial perovskite films[J].Phys Rev B,2004,70(23): 5405-5414.[4]Daisuke Kan,Takahito Terashima,Ryoko Kanda,et al.Blue-light emission at room temperature from Arirradiated SrTiO3[J].Nature Materials,2005,4: 816-819.[5]Dosch H.Evanescent absorption in kinematic surface Braggdiffraction[J].Phys Rev B,1987,35: 2137-2143.[6]Zhai Z Y,Wu X S,Cai H L,et al.Dislocation density and strain distribution in SrTiO3 film grown on (110)DyScO3 substrate[J].J Phys D: ApplPhys,2009,42: 105307-105312.[7]Wu X S,Cai H L,Xu J,et al.Tan et al.Substrate and thickness effects on structure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La2/3Ca1/3MnO3films[J].Appl Phys,2004,95: 7109-7115.[8]Zhai Z Y,Wu X S,Jiang Z S,et al.Strain distribution in epitaxial SrTiO3 thin films[J].Appl Phys Lett,2006,86: 262902-262904.[9]Luke S J,Peng X,Xi X,et al.Moeckly Strain relaxation during in situ growth of SrTiO3thin films[J].Appl Phys Lett,2003,83: 4592-4594.。
钙钛矿材料中掠入射广角x射线散射原理
钙钛矿材料中掠入射广角x射线散射原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钙钛矿材料是当前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能源化工]掠入射小角X射线散射论文:掠入射小角X射线散射同步辐射纳..
掠入射小角X射线散射论文:同步辐射掠入式小角X射线散射PPSQ纳米多孔薄膜微孔形态学研究【中文摘要】近年来,在众多低介电材料中,硅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得到了半导体工业的青睐,其中倍半硅氧烷(Silsesquioxane:SSQ)是能够替代CVD二氧化硅作为绝缘层的低介电常数材料之一。
为了克服SEM、TEM及AFM等传统的表征手段对孔径尤其在亚纳米范围时的多孔薄膜形貌表征清晰度的不足;在传统小角X射线散射(SAXS)扫描模式的基础上,本论文利用同步辐射光源掠入式小角X射线散射(GISAXS)扫描模式,对多孔薄膜微孔形态学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文制备了两个具有纳米多孔的聚苯基硅氧烷(PPSQ, polyphenylsilsesquioxane)薄膜系列,通过AFM (Atomic Force Microscopy)、FESEM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和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对多孔薄膜进行表征,发现薄膜中孔洞分布均匀,没有明显的连孔现象,表明所选致孔剂与PPSQ基材料共混性良好;并且确定孔洞为发生SAXS散射的散射主体。
利用同步辐射掠入式小角X射线散射对纳米多孔薄膜进行了测试,结合同步辐射小...【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silicon-basedorganic-inorganic hybrid materials in a number of low-k dielectric materials, has been favored by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Which silsesquioxane (Silsesquioxane:SSQ) is toreplace CVD silicon dioxide as an insulating layer of low-k dielectric material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such as SEM, TEM and AFM, morphology characterization of porous thin films lack clarity, especially in the sub-nanometer range pore size of porous films. In this p...【关键词】掠入射小角X射线散射同步辐射纳米多孔薄膜聚倍半硅氧烷微孔结构【英文关键词】Grazing-incidence 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 Synchrotron radiation Nano-porous films Polysilsesquioxane Porous structure【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目录】同步辐射掠入式小角X射线散射PPSQ纳米多孔薄膜微孔形态学研究摘要4-5Abstract5目录6-7第一章引言7-21 1.1 选题背景7-8 1.2 倍半硅氧烷类低介电性能材料8-12 1.3 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概述12-16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16-17参考文献17-21第二章薄膜的制备与表征方法21-25 2.1 薄膜的制备21-23 2.2 薄膜的表征仪器及方法23-24参考文献24-25第三章薄膜的表征结果与讨论25-33 3.1 致孔剂为Tween-20的多孔薄膜形貌表征结果与讨论25-29 3.2 致孔剂为P-2的多孔薄膜表征结果与讨论29-32 3.3 本章小结32参考文献32-33第四章PPSQ基系列多孔薄膜的GISAXS分析33-59 4.1 致孔剂为Tween-20的多孔薄膜分析结果与讨论33-49 4.2 致孔剂为P-2的多孔薄膜测试结果与讨论49-54 4.3 本章小结54-56参考文献56-59第五章全文总结59-61硕士研究生阶段所发表论文61-62致谢62。
x射线散射的原理
x射线散射的原理X射线散射是一种非破坏性的X射线检测方法,适用于各种材料的结构与成分分析。
X射线散射的原理基于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其核心技术是通过分析散射X射线与样品相互作用后的能量、方向、极化状态等信息,测定样品中元素的类型、含量、晶体结构等信息,达到非破坏性检测的目的。
X射线散射的物理基础可以从X射线的生成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建立起来。
X射线是电磁辐射的一种,具有波粒二象性,既可以表现为波动性的电场和磁场波,也可以表现为粒子性的光子。
X射线主要与物质中电荷粒子相互作用,包括原子核、电子、离子等。
当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根据散射角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经过物质的吸收、散射、发射等作用后,被探测器接收的直射X射线;二是经过物质散射后发生的散射X射线。
前者称为透射X射线,用于获得物质的吸收特性;后者称为散射X射线,用于获取物质的结构与成分信息。
在散射X射线中,分为两种散射:一是康普顿散射,其发生时,入射X射线与物质散射后失去能量,方向改变,并发射出一个光子;另一类是瑞利散射,其发生时,入射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与入射光相同频率的散射光。
康普顿散射与瑞利散射有很大的区别:康普顿散射是光子与自由电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光子失去能量,电子获得能量而被弹开一定程度的角度;而瑞利散射的散射效应主要来自原子的核外电子,原子核不参与。
X射线散射的原理主要依靠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原子结构上散射光子的波长、能量和散射角度等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就可以获得材料的成分和结构。
针对X射线散射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 X射线衍射:就是通过散射的X射线测试出样品分子的结构,利用散射的X射线对样品分子进行空间结构分析2. 能谱分析:能谱分析是X射线散射技术最基本的应用之一,主要用于研究物质的成分、结构和性质。
利用X 射线与样品的相互作用,通过探测衍射光谱线,分析并得到相应的信息。
3. 计算机断层成像:借助X射线散射技术实现材料物理结构的成像,可更加详细地观察不同材料内部的结构和寻找和定位缺陷、裂纹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 聚合物材料掠入射 x 射线衍射§14.1 引言1923 年 Compton 首先报道了当 X 射线以很小角度入射到具有理想光滑平整表面的样品上时, 可以出现全反射(亦称镜面反射)现象. 入射 X 射线在样品上产生全反射的条件是掠入射角 (Grazing incidence angle) c i αα≤ (c α临界角). 由于照射到样品上的入射角 i α 很小, 几乎与样品表面平行, 因此人们也将 X 射线全反射实验称为掠入射衍射(GID)实验. 当 X 射线以临界角 c α 入射到样品上时, 射线穿透样品深度仅为纳米级, 可以测定样品表面的结构信息; 由于常规的 X 射线衍射入射到样品表面的角度较大, 大部分射线透射到样品中的深度也较大, 是 Bragg 反射, 而表面或近表面的 X 射线衍射强度则很弱, 不能给出样品表面或近表面结构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对构成器件厚度为纳米级的聚合物薄膜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 在微电子器件中经常可见到多层聚合物薄膜的应用, 为了使用性能的要求, 这种多层薄膜不管它们的每层特性是否相同,彼此都必须有很好的粘合性;在医学上将聚合物材料植入人体中,有一点必须保证,那就是被植入人体中的聚合物材料表面一定要与人体中的血液相匹配;聚合物作为抗氧化,抗腐,抗磨的涂膜,在半导体装置的器件中已被广泛采用;有机多层复合膜用于生物传感器以及制作巨磁阻的磁性薄膜等等. 总之,在当今的生活中软物质薄膜已起到越耒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原子, 分子水平上对这类薄膜的表面行为和界面行为的表征是极其重要的. 在此基础上, 对其结构和成型条件进行调控,以提高它们的性能和使用范围已日益显得重要.在过去30 多年中,由于表面散射理论的发展,先进实验及检测装置的开发和大功率辐射源的启用,使得应用 X 射线散射方法研究薄膜及界面的特性有了长足的进步. X 射线方法由于制样简单,测试后样品一般不被破坏且所得信息可靠,精确;同时被测样品从晶体到非晶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故 X 射线方法在单层和多层薄膜结构分析中是最被广泛应用的工具. 目前,对各种液体,聚合物,玻璃和固体表面,甚至是复合薄膜材料的表面和界面结构都可以从原子尺度到几十纳米尺度上获得可靠而精确的表征.将 X 射线全反射与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EM),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变角光谱椭圆仪(VASE)等相结合,用于探求表面和界面在实空间和倒易空间的结构信息,大大推动了材料表面科学的发展.§ 14.2 掠入射衍射几何分类及其特点§ 14.2.1 掠入射衍射几何分类掠射衍射几何分类主要有下述三种(图14.1):1. 共面极端非对称衍射(EAD)(图14.1(a))这种掠射衍射的几何特点是衍射面与样品表面之间构成近Bragg 角,入射 X 射线与出射 X 射线同样品表面之间都形成掠射角,衍射线与入射线及样品表面法线共面.2. 共面掠入射衍射(GID) (图14.1(b))此时掠入射衍射面与样品表面垂直, 且也是入射 X 射线与出射 X 射线同样品表面之间都形成掠射角,衍射线与入射线及样品表面法线共面.3. 非共面掠射 Bragg-Laue 衍射(GBL)(图14.1(c))这种条件下的掠射衍射几何,实际上是上述两种掠射几何的联合.它含有与样品表面法线倾斜成很小角度的原子平面的衍射,因此倒易矢量 s 与样品表面形成很小角度; 也可以是通过掠入射角度或掠出射角度微小改变形成的掠射 X 射线非对称衍射. 入射线,反射线和衍射线不共面,但均与样品表面间有很小夹角且反射面与样品表面几近垂直.图 14.1 掠入射和出射 X 射线衍射几何(a) EAD X 射线衍射几何(b) GID X 射线衍射几何(c) GBL X 射线衍射几何图中, s f i k k k ,,分别为入射波矢,镜面反射波矢,衍射波矢;s 是相对于 Bragg 平面的倒易矢量.ϕααα,,,s f i 分别是 s f i k k k ,,s与表面间夹角;B θ 为 Bragg 角.§ 14.2.2 掠入射衍射特点1. 在掠射衍射几何中,Bragg 衍射与全反射同时发生,它可以探测沿样品表面或界面内原子尺度的结构变化. 在 GBL 几何条件下,动量的传输是沿样品表面或界面进行;在 EAD 几何条件下,沿样品表面的动量传输也比较大.2. 全反射现象造成 Bragg 衍射偏离倒易点阵,产生临界掠射角 c α,反射强度的极大值位于临界掠射角 c α 附近.3. 当掠入射角 i α 稍大于 c α 时, 改变入射角可以探测样品表面内部由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不同深度的结构,适宜研究表面,界面和外延生长膜的结构.4. 可以探测多层膜的层数、厚度和表面粗糙度等. § 14.3 掠入射 X 射线衍射仪及实验方法简介§ 14.3.1 掠入射 X 射线衍射仪掠入射 X 射线衍射实验装置与通常 X 射线衍射实验设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采用掠入射角进行样品表面的 X 射线衍射测量. 掠入射 X 射线衍射实验装置必需具有高的分辨率 (±0.0010) 和良好的准直系统. Philips 公司和 Bruker 公司等都有已商品化的掠入射 X 射线衍射实验装置. 图 14.2 是日本 Rigaku 公司生产的 ATX-G 型掠入射 X 射线衍射仪. ATX-G 带有全反射面内 (XZ 平面)三轴,18 KW 旋转阳极靶,多层镜与 4 晶单色器的高分辨及高准直系统. 在保证掠射条件下,探测器可在 1/4 球面范围内扫描. 该仪器上可采用其它测量方式进行薄膜的数据采集. .图 14.2 ATX-G 掠入射 X 射线衍射仪 图 14.3 是掠入射 X 射线衍射仪光学系统. 它是一种典型的全反射测量 X 射线仪.由高功率旋转阳极靶产生的辐射首先经过第一狭缝准直;根据对单色化和入射 X 射线强度的不同要求,单色器可采用石墨晶体,Si 单晶,Ge 单晶或切割晶体. 一般采用切割 Ge晶体,并选用多层镜使射线经过多次反射以提高分辩能力;单色化后的射线再通过第二狭缝进一步准直,整个准直过程可通过计算机自动完成. 样品则被置于可控制入射角(i α)和出射角 (f α) 的 X 射线测角仪上. 为降低背底散射和出射 X 射线束的发散度,在探测器前放有狭缝 3 和狭缝 4.图 14.3 掠入射 X 射线衍射仪光学系统§ 14.3.2 掠入射 X 射线衍射实验方法简介在做掠入射 X 射线衍射实验时,为了提高测量厚度 d ,粗糙度 σ 的精确性,将样品置于带有高分辩测角仪的竖直样品架上(图14.4); 样品表面的倾斜可通过转动 R X 和R Y , 以达到样品表面法线与 Z 轴平行且使样品中心正好处于 χ 旋转轴与 ω 旋转轴交点上. 之后再调节样品位置使其与入射 X 射线对准,这一过程是通过反覆调节 Z 方向和转动 ω (或 θ)角位置,直到样品位置处于入射 X 射线束中心. 样品在这个位置时,仅有一半的入射 X 射线强度被检测到. 然后将探测器的 2θ 角设置在合宜的位置,再进一步调节 Z 方向和 ω,χ 角位置,直到探测器能测得其最大强度时,实验前样品位置的调节方为完成. 然后可按设定的采样条件进行测试记录.薄膜样品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如 LB 膜、电沉积和溶胶 - 凝胶法等;一般常用的方法是: 将已被事先溶好的待测试样的溶液,滴在 Si 或SiO 2 单晶衬底上,采用高速旋转涂膜法,制得不同厚度的样品.图 14.4 测角仪示意图图14.5是不同厚度的乙丙共聚物(PEP)薄膜 X 射线镜面反射强度与 Z 方向波矢关系曲线. 图中,)sin (sin ,,f i z f z k k k q z i αα+=-=图 14.5 不同厚度 PEP 反射强度与 q z 关系曲线§ 14.4 掠入射 X 射线衍射基本原理§ 14.4.1 掠入射 X 射线衍射全反射设具有平面波特征的电磁场,在点 r 处的电场强度为 )exp()(0r k i E r E i ⋅=. 该电场强度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可按 Helmholtz 方程表示:022=+)()()(r E r n k r E ∆ (14.1) 这里,λπ2==k k ,k 是波矢;λ 是辐射线波长;n(r) 是位于 r 处的折射率, 对于均匀介质 n(r) 是与位置无关的常数.如果具有谐波振动的介质在单位体积内含有 N 个原子,谐振频率为 i ω,则 n(r) 为: ∑=--+=N i i i i i f m e N r n 12202221)(ωηωωε (14.2)式中,ω 是入射电磁波频率;e 和 m 分别为电子的电荷和质量;i η 为阻尼因子;i f 为每个原子的电子强迫振动强度, 通常为复数. 对 X 射线, ω>i ω,则式 (14.2) 可简化为:)()()(r i r r n βδ--=1 (14.3) 式中,∑='+=N i i i i A e E f Z A r N r r 12))(()(2)(ρπλδ (14.4) ∑=''=N i i i A e E f A r N r r 12)()(2)(ρπλβ (14.5))(r δ与色散有关;)(r β与吸收有关. 必须指出,除了少数材料(例如PE)在 X 射线吸收边缘外,一般材料的色散项 )(r δ 大于零;N A 为 Avogadro 常数;λ 为 X 射线波长; )(r i ρ 是位于 r 处, 原子量为 A i ,原子序数为 Z i 的第 i 个组分的电子密度;经典电子半径 r e (或称 Thomson 电子散射长) 的数值为: r e =2024mc e πε=2.814⨯10-5(Å);f ' 和f '' 是实的(色散项)和虚的(吸收项)反常因子.理论计算表明,吸收项 β 值一般要比色散项 δ 值小 2 ~ 3 个数量级;故在计算 折射率 n(r) 时,常把 β(r) 值略去,即式 (14.3) 成为:n(r)=1-δ(r) (14.6) 但应当注意,对那些原子序数大的原子,β 的作用不可忽略;同时,随着 X 射线辐射波长的增加,X 射线与样品间的作用也增加,β 的作用亦不可忽略. 在这两种情况下,不论样品的化学结构如何,折射率 n(r) 成为复数.在掠入射条件下, X 射线由光密介质 (n 1) 入射到光疏介质 (n 2) 时,由于入射角 i α 和出射角 f α 都很小,故波矢差i f K K q -=也非常小(图14.6). 当介质为均匀且介质波长远离 X 射线吸收边时,折射率可化为:图14.6 位于 XZ 平面内的电磁波在掠入射角为 i α 条件下,入射波矢 K i , 反射波矢 K f 和折射波矢 K t (图中 t α 为折射角) πλμπρλ4212i r n e --= (14.7) 根据光学中的 Snell 定律,由图14.6可知:n 1cos i α=n 2cos t α (14.8)式中,n 1,n 2 是介质 1,2 的折射率. 由于真空或空气的 n 1=1,所以式 (14.8) 化为: cos t α=cos i α/n 2 (14.9) 式(14.9)表明,由光密介质进入到光疏介质中,若 n 2>1,由式(14.6)知,δ<0,则t α>i α, 此时对任何入射角 i α 的值,都有 t α 与之对应. 反之,如果 n 2<1,即 δ>0,则 t α<i α,由此可以看出,当 i α 小到某一值时,t α0→,则 cos t α=1. 把 t α=0 时对应的 i α 角度称为临界角并以 c α 表示. 上述结果说明,只有在 i α>c α 时,t α>0,有折射发生;当i α≤c α 时没有折射出现,称为全反射(或称镜面反射). 当然,由于吸收作用将有很小的反射损失. 在全反射下,X 射线不能深入到介质中. 全反射是研究薄膜表面结构的重要方法,它在研究表面和界面结构,吸附,相变,粗糙度中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当入射 X 射线同样品表面夹角在 c α 附近时,伴随的 Bragg 衍射,其散射线的穿透深度仅为几纳米,可以测定样品表面原子排列,称为二维 X 射线散射.由式(14.9)可知,如果t α=0,此时的i α即为t α,则 cos c α=cos i α= n 2=1-δ,所以: c α=πρλδe r =2 (14.10)式(14.10)表明,临界角 c α 与 X 射线波长和介质的电子密度有关. 当介质一定时,c α∝λ.λ 越大,c α 也越大. 表14.1列出了部分材料的某些相关参数值.表 14.1 部分材料的 c ,,αμδρ和e r 值材料 )10(210-cm r e ρ )10(6-δ )(1-cm μ )/( c α真空 0 0 0 0PS(C 8H 8)n 9.5 3.5 4 0.153PMMA(C 5H 8Cl)n 10.6 4.0 7 0.162PVC(C 2H 3Cl)n 12.1 4.6 86 0.174PBrS(C 8H 7Br)n 13.2 5.0 97 0.181Quartz(SiO 2) 18.0-19.7 6.8-7.4 85 0.21-0.22Silicon(Si) 20.0 7.6 141 0.223Nickel(Ni) 72.6 27.4 407 0.424Gold(Au) 131.5 49.6 4170 0.570表 14.1表明,c α 值很小,通常为一度的十分之几. 对 X 射线而言,δ的量级为 ~ 10-6,可见折射率 n 稍小于 1.当将通用的 PE 样品置于空气中时,由于它的 δ<0,所以它没有 c α 值,不存在全反射现象.上述讨论中,应用 X 射线研究聚合物薄膜时,入射线的偏振不是主要的,因此偏振效应不予考虑. 对一些小分子材料,由于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取向或具有一定的磁矩,在这种情况下,X 射线入射线的偏振不能忽略.§ 14.4.2 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设仅考虑具有平整光滑的真空/介质单层界面(图14.6).介质 1 (真空)中平面电磁波强度为 )exp()0,,0()(r k i A r E i i ⋅=,以波矢 )sin ,0,(cos i i i k k αα-= ,临界角为 c α 入射到具有折射率为 βδi n --=1 的介质 2 的表面上,在这一条件下产生的反射波强度为)ex p()0,,0()(r k i B r E f f ⋅=,其中波矢 )sin ,0,(cos i i f k k αα= ;透射波强度为)exp()0,,0()(r k i C r E t t ⋅=,其中波矢 ),,(,,z t x t t k k k 0= . x t k ,,z t k , 可以根据折射定律确定.假定垂直于 XZ 平面在 Y 方向的电磁波呈线性偏振 (S-偏振),在 Z=0 平面上电磁场的切向分量是连续的, 则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分别为: r s =B/A ,t s =C/A. 由 Fresnel 公式有: zt z i zt z i s k k k k r ,,,,+-= (14.11) z t z i zi s k k k t ,,,2+= (14.12)由图14.6可知,i z i k k αsin ,=,t z t nk k αsin ,=,再由式 (14.9),经过简单运算可得, 2122,)cos (i z t n k k α-=,把上述 z i k ,,z t k , 代入式 (14.11) 和式 (14.12),略去高阶小量,则有:21221222)(sin sin )(sin sin δααδαα-+--=i i i i s r (14.13) 212)2(sin sin sin 2δααα-+=i i is t (14.14) 同理,位于 XZ 平面内,垂直于 Y 方向的电磁波偏振是线性的 (P-偏振),则其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分别为:zt z i zt z i p k k n k k n r ,,2,,2+-= (14.15) z t z i zi p k k n k t ,,2,2+=(14.16) 亦即,212212)2(sin sin )21()2(sin sin )21(δααδδααδ-+----=i i i i p r (14.17) 2122212)(sin sin )(sin δααδα-+-=i i ip t (14.18)将式 (14.11) 和式 (14.12) 同式 (14.15) 和式 (14.16) 比较可知,X 射线在掠射情况下,n →1,所以 r p =r s , t p =t s . 本文仅考虑 S-偏振现象.反射波的强度,即 Fresnel 反射率定义为: R f =2r .当 i α 较小时,可以得到 R f 为: R f =22212221)()(p p p p i i +++-αα (14.19)其中,P 1 和P 2 分别为折射角 21ip p t +=α 的实部和虚部:图 14.7 给出了 Fresnel 反射率 R f 与c i αα关系曲线.图14.7 在不同的 δβ 值下反射率 R f 与 c i αα 关系曲线 (图中采用CuK αX 射线,Si/真空界面, δ=7.56610-⨯,c α=0.220) 图14.7表明,对不同的δβ 值,当固定 δ 时,吸收作用仅在临界角 c α 附近(c i αα→1),才有明显的作用;当 i α>c α 时, R f 值迅速下降. 由式 (14.19) 可知,当 i α>3c α 时,R f 可以简化为:R f ≈42)(ic αα (14.20) 材料的反射率是重要的物理参数,由式 (14.19) 和式 (14.20) 可知,通过改变入射 X 射线波长或改变入射角 i α,这两种方法均可测得材料的 R f 值. 同时亦可知道,当 i α 很大时,R f ∝4-i α,这表明 R f 4i α→ 常值,与第十二章所述 Porod 定律相比可知,由于i α∝k i ,因此对于明锐的相界面,在较大 k 值下,小角散射强度 I(S)∝k –4.实际上,由于界面存在粗糙度,并非理想光滑,反射率 R f 随 i α 增大,其下降速度比 4-i α 关系更快些.图14.8是 Fresnel 透射率 T f =2t ~ c iαα关系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 当 i α≈c α时,对不同的 δβ 值下,T f 达到最大值. 同 β=0 (无吸收)情况相比,随着吸收 (β)增加,T f 值稍偏向小 c α 方法移动. 这是因为反射波和透射波的干涉造成了透射波振幅增加所致. 当 i α 较大时,T f →1, 此时入射波较容易的进入到介质中. 在 i α~ c α 处,瞬逝波(波在 Z 方向的传播按指数衰减进行,透射到样品表面下的深度极小,X 射线衍射强度急剧衰减)的最大透射强度可用下述近似式计算:T f =cαβ214+ (14.21) 图 14.8 不同的 δβ 值下透射率 T f 与 c i αα 关系曲线(图中采用CuK α X 射线,Si/真空界面,δ=7.56610-⨯,c α=0.220,小图为 c i αα~ 1 情况) § 14.4.3 X 射线穿透深度通常,由于吸收效应,入射 X 射线波在进入到样品中后,会不断衰减,将入射 X 射线强度衰减为原来强度的 1/e 时,X 射线达到的深度,定义为穿透深度. 由式(14.19)知,具有复数形式的折射角为: 21ip p t +=α,在介质表面下 (Z ≤0),电场强度 t E 的数值为: [])exp()(exp 21,kzp kzp x k i C E E x i t t -== (14.22)当i α≤c α时,p 2 很大,由式 (14.22) 可知,电场强度 E t 急速下降,波的传播按指数衰减进行 (又称瞬逝波),此波波矢与介质表面几乎平行,其穿透深度 Λ 为:[]2122222242---+-=)()(c i c i ααβααπλΛ (14.23)式 (14.23) 说明,穿透深度 Λ 随掠入射角 i α 改变,因此测定不同深度的结构,可以通过调整 i α 来达到. 当 i α→0 时,ρππαλΛe c r 4120== (14.24) 可见此时穿透深度 0Λ 与 λ 无关. 对大多数材料 0Λ ~ 5nm. 从 0Λ 值也进一步说明,当入射 X 射线角度很小时,散射主要发自于靠近样品表面.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探测材料的表面结构. 图14.9表明,当 c i αα>1 时,此时 X 射线仅受材料的吸收影响,穿透深度迅速增加. 理论上当 β=0,即无吸收作用时,具有无限大的穿透深度 Λ. 图 14.9 在不同的 δβ 值下穿透深度 Λ 与 c i αα 关系曲线(图中采用CuK αX 射线,Si/真空界面,δ=7.56610-⨯,c α=0.220 )从式 (14.23) 可以导出,最大穿透深度 Λmax :Λmax =βλ4=μπ (14.25) 对大多数材料,在 i α=2π时,Λmax ~ 104-105 Å. § 14.5 多层膜系统§ 14.5.1 双层膜系统实用器件中常采用多层膜结构以达到特殊使用要求,因此对多层膜表面结构的研究比单一表面层结构研究更为重要. 对于多层膜结构所有各个界面的散射都必须计及. 图 14.10 是双界面结构衍射几何图.图 14.10 双层界面结构衍射几何图将处于真空(或空气)的薄膜样品(介质1)置于衬底(介质2)之上.由图14.10可知,如果以 r 0,1 表示真空与样品间的反射系数;以 r 1,2 表示样品与衬底间的反射系数;d 为样品厚度.在此条件下的反射系数为: =)exp()exp()(,,,,,,,d ik r r d ik r r r z z 12110121021102121+-+ (14.26)由此可进一步得到反射率 R 0,z 为:R(k 0,z )=[][])2exp(Re 21)2exp(Re 2,12,11,022,11,0,12,11,022,121,02d ik r r r r d ik r r r r r z z s++++= (14.27) 取其实部:R(k 0,z )= )cos()cos(,,,,,,,,,,d k r r r r d k r r r r z z 121102212101211022121022122++++ (14.28)作为例子,图 14.11(a) 是厚度为 50nm ,置于光滑平整 Si 单晶片上的氘化聚苯乙烯(d-PS) 理想薄膜,它的反射率 R 与波矢 k z 关系曲线. 由图中可以看出,在 k 0,z >k c (临界波矢)后,由于薄膜厚度引起的一系列很明显的振动波. 根据波的宽度 z k ,0∆ 可以求得样品的厚度,即 z k d ,0∆=π(cm). 图中 z k ,0∆=6.28310-⨯,所以,≈d 50nm.图 14.11(b) 则给出了 40z z k k R ,)( 与 z k ,0 的关系曲线. 由图中可以看出,全部振动波的 4,0)(z z k k R 的平均值对 z k ,0 是一常数(图中虚线所示). 进一步验证了4,0)(z z k k R → 常数这一结论.图 14.11(a) 置于 Si 单晶衬底上 d-PS 的 R(k 0,z ) ~ k z 关系曲线图 14.11(b) 4,0)(zz k k R ~ z k 的关系曲线 § 14.5.2 多层膜系统对于具有 n 层薄膜样品,令第 n+1 层是半无限长衬底,最上层为真空(或空气),设第 j 层的折射率为 j j j i n βδ--=1,厚度为 d j (j=1,2,…n),掠入射角 i α,反射角为 f α (图 14.12). 在这种多层膜结构中,每个界面用一个变换矩阵表征,将代表 n 个界面的变换矩阵相乘,则可求出反射率. Parratt 给出了具有 n 个界面的 X 射线反射率递推公式:()112112121221++⎥⎦⎤⎢⎣⎡--=+++++++j j j j j j j j j i j j j r R r R d n i R ,,,,,cos exp αλπ (14.29) 式中,1+j j r , 是 Fresnel 反射系数;2,1++j j R 是 1,+j j R 的下一层的反射率. 整个递推计算过程由衬底和第 n 层薄膜开始,逐渐一层一层往上推算,直到得到真空(或空气)/样品界面,图 14.12 多层膜掠入射几何获得 R 1,2 值为止. 应注意, 因为衬底为无限厚,故 R n ,n+1=0. 由 R R =22,1 给出样品表面总的反射强度.图 14.13 是置于 Si 单晶片上的厚度 d=80nm 的 PS 的计算结果. 整个计算中采用 λ=0.154nm ,i S δ=7.56610-⨯,401=Si Si δβ,PS δ= 3.5610-⨯,2001=PS PS δβ,由于最顶层是真空介质, 当入射角很小时, 其临界角 PS c ,α=PS δ2=0.150,Si c ,α=Si δ2=0.220.由图中可以看出,当掠入射角 Si c i ,αα> 时,反射率 R 按指数 4)2(ic αα 迅速降低. 反射率 R 对2i α曲线中存在Bragg 衍射峰, 由 Bragg 衍射峰的位置可以确定多层膜的平均厚度.存在于 Bragg 衍射峰之间,宽度很窄的衰减振动条纹是真空/PS 和 PS/Si 单晶界面相互间干涉形成,称为 Kiessig 干涉条纹.由 Kiessig 干涉条纹的振动周期i α∆可以求得多层膜总的厚度, 即 ()i z 2/q /2d α∆λ≈∆π=,这里 i z k q αsin 2=.图 14.13 反射率R ~ i α 振动条纹曲线 (PS/Si 界面)§ 14.6. 粗糙度前面所有对单层或多层膜的反射率,反射系数等的处理都视膜表面,衬底表面以及其间的界面为理想光滑平整,没有厚度起伏存在,界面是理想明锐的,即在数学上将由第 j 层到第 j+1 层的折射率 n j+1 作为常数. 然而,实际上表面和界面均存在厚度起伏,是粗糙的. 由于电子密度的连续改变,导致折射率也是连续的变化. 界面粗糙度分为两种:其一是几何粗糙度,本章仅讨论这种情况下的界面粗糙度;其二是由化学组成造成的界面粗糙度.表面(或界面)厚度起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面(或界面)厚度起伏曲率与聚合物的相干长度 c l 相比较小,但从一个厚度的起伏到另一个厚度起伏,其平均长度比 c l 大;另一种情况恰好与上述情况相反,与聚合物相干长度 c l 相比,表面(或界面)存在较大曲率的厚度起伏(图14.14),在 c l 的长度上可出现几个厚度起伏. 很明显,对于上述两种具有不同厚度起伏的表面(或界面),表面(或界面)上密度的变化亦不同. 对第一种情况 (a) (b)图 14.14 具有厚度起伏曲率较小的波浪形表面(a)具有厚度起伏曲率较大的粗糙表面(b)下,表面(或界面)各点的入射角 i α 不同,正如图 14.14(a) 所示. 由于表面存在较小的曲率,尽管如此, 1α,2α 也是不同的,但均在其平均i α值附近摆动. 这种条件下(粗糙度变化不明显)的表面对入射线造成的影响,类似于入射线照射到平板上的发散效应 (图14.14(a)下方). 表面法线方向密度改变是急剧的,存在不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