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教案第1个课时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课时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课时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课时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第一课,主题是“发现物体的特征”。

通过观察周围的物体,引导学生了解物体的特征,并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描述这些特征。

本课时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涉及到培养科学态度和认识环境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 学生能够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2. 科学探究目标:(1) 学生能够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 学生能够通过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 科学态度目标:学生能够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眼、鼻、手等感官对物体进行两两对比,然后在观察特征的基础上,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观察特征的基础上,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和物体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科学概念和术语的掌握还比较薄弱。

他们对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示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一些物体,例如桌子、椅子、铅笔等,并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物体的特征吗?”教师可以指着教室中的桌子问学生:“请观察这张桌子,你们能说出它的特征吗?”学生可以回答:“桌子是长方形的,有四条腿,表面是光滑的,颜色是棕色的。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物体的特征,例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Step 2: 观察与对比1. 准备一些不同的物体,如苹果、橙子、球等,并将它们放在学生面前。

三年级数学下册1位置与方向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1位置与方向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案

1 位置与方向(一)【教学目标】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难点】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2。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指导】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3。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因此教学本单元,要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发表看法。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教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5课时:认识东、南、西、北......................................................。

1课时地图上认识方向............................................................。

1课时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1)时简单的路线图………………………………………………………。

.1课时练习课………………………………………………….…………….1课时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教学内容】认识东、南、西、北(教材第3页例1和“做一做”,第5页练习一第1、2题)。

大家排好队+第1课时+示范教案

大家排好队+第1课时+示范教案

《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道生活中许多地方需要排队,认识到排队的重要性。

2. 在活动中体验集体排队的快乐,懂得遵守排队的规则。

3. 体会公共秩序和人们生活的关系,明确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知道生活中许多地方需要排队,认识到排队的重要性。

难点:体会公共秩序和人们生活的关系,明确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情景导入师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个新作业本,大家到讲台来拿吧,每一个人拿一个。

出示任务:说一说,你们喜欢哪种拿作业本方式?反馈指导:预设场景。

预设1:学生自由地到台上来拿,没有组织,乱哄哄的,此时教师叫停。

老师请同学们把本子放回原处,然后大家排好队再来。

预设2:学生迅速排好队,很有秩序的拿走作业本,用时也少。

预设回答:生:排队的方式。

教师总结:对呀,我们都想快点拿走作业本,都挤在一起,谁也拿不走,这时候就需要大家排好队了。

揭示课题《大家排好队》。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活动的方式导入,让学生体验排队的重要性。

一、还是排队好活动一:小小分享会师导语:不排队、乱哄哄;不排队,很拥挤;不排队,很危险,还是排队好!出示任务:同学们,你们发现什么了?课件出示几张生活中排好队的图片。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回答。

预设:生:这些都是在公共场合,而且人们无论做什么都在排队。

教师过渡:如果他们不排队,可能会发生什么?反馈指导:引导小组讨论、分析。

全班集体交流,教师总结。

假如不排队……预设1:不排队,乱哄哄,不文明。

很多人挤在一起,也容易发生危险。

预设2:不排队,没秩序。

预设3:不排队,抢在先来的人前面,不公平。

教师过渡:找一找,身边有哪些不排队行为?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反馈指导:学生回忆后举手回答。

预设:比如中午小饭桌吃饭时,不排队取饭被烫伤等。

教师总结:在危急时刻,应该排好队,守秩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生活中我们不排队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在新闻中时有报道,我们要引以为戒。

人教版五年级英语上册课时教案第1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英语上册课时教案第1课时

Recycle 2单元教材及学情分析1.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一个复习单元,它把4~6单元的重点内容筛选并融为一体,因此本单元的各部分内容都需掌握扎实。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本单元的句型I can… 和There is/are…及其一般疑问句的问答,对培养学生的会话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理解并运用这些句型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句型的综合运用及四会单词的拼写是本单元的难点。

教师要通过图片提示、借助实物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完成真实的任务与活动,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

2.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本册书的第二个复习单元,学习到本阶段,学生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的语言融会贯通,会在相应情景中应用。

因此,本阶段不但要让学生会表演课本上的对话,还要求学生会根据不同情景创编小对话。

由于学生对整体的语言项目已有过接触,因此感兴趣的程度有所下降,自控能力不能得到有意识地发挥。

为此,教师要侧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应侧重于活动和小组比赛。

新知识点可通过旧知识导入,新语言以理解为主,不作为重点讲授。

单元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复习4~6单元的语言和词汇,要求学生做到能听、会认,并在实际情景中准确表达。

(2) 复习4~6单元的四会单词和句子,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听、说、读、写。

(3) 复习4~6单元单词中字母组合oo的发音规律;字母组合ai 和ay的发音规律;字母组合ou的发音规律。

2. 能力目标(1) 能够把4~6单元所学语言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到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去。

(2) 能够通过温习旧知识开拓思维,自觉学习并运用融合和扩展后的新知识。

3. 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1)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 学习策略:通过情境中的语言操练,使学生能听懂篇幅较长的语篇,能基本记住并能借助提示复述短文,提高记忆的有效性。

(3) 文化目标:了解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

单元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 66—67第二课时: 68—69活动建议本单元重点词汇: 复习4~6单元的语言和词汇,要求学生做到能听、会认,并在实际情景中准确表达。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4篇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4篇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胎生、特征、寿命”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让学生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2.教学难点: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鲸的文字、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出示鲸的图片)你认识它吗?对它你了解些什么?2.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和预习所得谈对鲸的了解,可带上图片资料展示。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鲸的了解真不少,想了解更多的关于鲸的知识吗?让我们走进课文吧!(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抓住要点1.自读课文,同桌合作学习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

2.注意读准“捕”“哺”的声母“b”,读准“腭”的`发音;注意“肺”字右部不要写成“市”。

3.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师生评议。

4.课文对鲸做了深入细致的介绍,每个自然段介绍了鲸的一个特点,语言简练、准确。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本文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可以勾画出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可用短语或简洁的句子列出提纲。

(1)学生自读思考,并批注。

(2)同桌交流,相互启发。

(3)集体交流。

归纳: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

三、作业1.抄写生字,生词。

2.熟练地朗读课文。

3.收集有关鲸的资料。

9.鲸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MyFamily教案第1课时

MyFamily教案第1课时

Unit 1 Lesson 1《My Family》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在本单元涉及的情景条件下听懂并说出家庭成员的7个单词mom, dad, grandma, grandpa, sister, brother, family和表示职业的2个单词。

2.能够对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性别、喜好及所从事的工作等基本情况进行简单介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听说的基本技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谈论自己快乐的家引起学生对家、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能够区分英文字母大小写,初步体验字母组成单词的过程。

教学难点单词brother中字母组合th的发音。

教学方法传授法。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教学投影片、教学录音磁带、单词卡片、学生的家庭合影照片。

课时安排6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Warming up.Ask and answer.T: Good morning./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Greeting in groups.2.Viewing and leading in.Asking some students 同时复习已经学过的数字表达法。

T: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问几组)Who are they? Any others?二、新课学习1.整体感知。

T: Now, let’s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listen to the tape.(教师播放投影片,放录音,学生先从视听觉上对新内容有一感性认识)T: Do you know how many people there are in her family?S: 7.T: Who are they?S: Mom…T: And who’s this? (dad, grandma, grandpa, sister, brother…) 出示教学卡片,带领学生学习新单词T: It’s a whole family.2.Game.T: What do your family members like doing? (make actions)T: Guess whom he act.(one act, one guess)S: Yes, I’m dad./No, I’m mother.3.Competition.T: Now, hold up the word I read. Let’s look who is the quickest.Show me grandma/dad…(教师说,学生举单词卡片)Pair workLearn the chant4.P racticing (操练)Read the chant by themselves and ask someone to showShow some students’ family photosFollow me to read the new wordsWho can read?三、结论总结今天学习了表示家庭成员的词汇:mom, dad, grandma, grandpa, sister, brother,family.大家应该会用This is…向别人介绍你的家人了吧。

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教案】

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教案】

本单元是六年级下册的重点单元。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的应用三个部分。

比例的知识是除法、分数、比、方程等知识的综合与提升,并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与核心,是后续学习的有效支持。

比例的意义是学习正比例、反比例知识和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必须让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是解比例和进一步研究比例问题的基础,直接涉及解决问题的效率。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体现了基本的函数思想,对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十分有益。

比例的应用,是在更高水平上对一些特殊的实际问题以及原来遇到过的数学问题运用代数方法进行分析与解答,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

教科书重视呈现真实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展示数学知识的抽象与建模过程,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抽象、表征、建模的过程,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建构。

教科书还重视用直观形象的图形或图象来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知识的内涵。

学生在学习比例这一单元时,已经学习了比、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等,这些都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知识。

比例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后一单元学习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应用性强、综合性强、内容情境不新,但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数学模型,需要学生在较高水平层面上学习。

1.重视概念的理解,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有许多重要的基础性概念,如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尺、正比例的意义、反比例的意义等。

这些概念揭示了数学中的重要规律或关系,并且与解比例等技能或用比例解决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教学中不仅仅需要记住概念,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些概念,并能正确地加以应用,同时提升对概念掌握的水平。

2.让学生充分经历和体会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认识坑、考等6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第二段并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了解童年李四光为什么对大石头产生疑问,并设置悬念,引发下几段内容的求知欲。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题1、谈话激趣: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玩过捉迷藏?谁来说说,你都喜欢藏在什么样地方呢?为什么喜欢藏在那儿?2、介绍李四光:你们都是聪明活泼的好孩子,跟李四光一样。

(板书:李四光)李四光是谁?你们知道吗?3、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李四光和奇怪的大石头之间的故事。

(板书:奇怪的大石头)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教师:同学们赶紧读读课文,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不懂的词句问问同桌!(学生读课文)大家都是认真的好孩子,把课文都预习好几遍了。

卢老师特意找了一些难读的字词来考考大家:转来转去、考察、秦岭、遗迹、研究、严严实实、躲闪、突兀、流域、砸、孤零零、成果、震惊、大坑、陨石(个别读,开小火车检查)三、学习第二段1、给合课文上的图片来认识孤零零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在文中所有的效果。

2、再认读第二段,找一找其中精彩的字词,并说明原因。

3、看着图画把第一段中,捉迷藏的内容复述下来。

四、观察图片,设置悬念为下一课时做准备1、哪一位是李四光,并说明原因。

2、他在想什么?此时此刻的李四光脸上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3、请带着这样的表情读读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4、接下来的故事又会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会不会一直困扰着李四光?请小朋友课后自己学习以下内容。

五,书写指导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写错。

(在写纪时,要注意右边是己不是已;旅要和旋易混,藏和卧笔顺易错,要注意区分,不要写错。

)【我的反思】听了糜老师的评课受益非浅,在此真诚地感谢糜老师。

以下我从课堂教学情况和自身原因两个方面谈谈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

就课堂教学情况而言,我重点地思考了三点:一、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充分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我还欠成熟。

第1课时 平均数(一)教案

第1课时 平均数(一)教案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第1课时 平均数(一)●学习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学习重点对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学习难点运用加权平均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郊县 人数/万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A 15 0.15B 7 0.21C 10 0.18问题:小明同学求得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为:x =0.15+0.21+0.183=0.18(公顷) 你认为小明的解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答:不对.因为人均耕地面积是用总面积除以总人数.而不是三个人均面积的平均数. 归纳导入:小明的回答不正确,如何计算人均耕地面积呢?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自学教材第111至112页的内容,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1)加权平均数__一般地,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x 1w 1+x 2w 2+…+x n w n w 1+w 2+…+w n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__. (2)在“人与自然知识竞赛”中,七年级甲班5名同学的得分如下:9分、8分、9分、8分、9分.则这5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__8.6分__.(3)某人打靶,前3次平均每次中靶9环,后7次平均每次中靶8环,此人10次打靶的平均成绩是__8.3环__.(4)从每公斤10元的水果糖中取出5公斤,每公斤12元的软糖中取出3公斤,每公斤9元的酥糖中取出2公斤,这三种糖混在一起后,这种“杂拌糖”应定价为每公斤__10.4__元.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探究点一 加权平均数的有关概念活动1:教材中问题三个郊县的人数(单位:万)15、7、10在计算人均耕地面积时作用重要不重要?展示点评:这三个人数分别叫0.15公顷、0.21公顷、0.18公顷三个数据的__权__. 上面的平均数0.17称为0.15、0.21、0.18的__加权平均数__.小组讨论: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是多少?反思小结:x =x 1w 2+x 2w 2+…+x n w n w 1+w 2+…+w n,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__重要程度__. 针对训练1.若1,3,x ,5,6五个数的平均数为4,则x 的值为( D )A .3B .4C .4.5D .52.若m 个数的平均数是a ,n 个数的平均数是b ,则这m +n 个数的平均数是__ma +nb m +n__.3.某校几名学生参加今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其中8名男同学的平均成绩为85分,4名女同学的平均成绩为76分,则该校12名同学的平均成绩为__82__.探究点二 加权平均数的运用活动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甲 85 78 85 73乙 73 80 82 83(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展示点评: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得到结论同样的一组数据,如果规定的权变化,则加权平均数随之改变.小组讨论:(1)问和(2)问有什么区别?计算一般平均分时各项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在权重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计算加权平均数?反思小结:上述问题(1)是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平均成绩,其中的每个数据被认为同等重要.问题(2)是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赋予与其重要程度相应的比重,其中的2,1,3,4分别称为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权.针对训练4.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2,除学生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那么学生甲的得分是( D )A .84B .86C .88D .905.某学校规定: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验.小明同学的平时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的数学成绩依次是98分、80分、90分.(1)若三项成绩分别按50%、20%、3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这学期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2)若三项成绩分别按5:2:3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解:(1)98×50%+80×20%+90×30%=92分答:这学期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92分.(2)(98×5+80×2+90×3)÷10=92分6.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个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选手 演讲内容 演讲能力 演讲效果A 85 95 95B 95 85 95请决出两人的名次.解:A :85×50%+95×40%+95×10%=90B :95×50%+85×40%×95×10%=91所以B 的名次比A 好.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1.什么是加权平均数?什么是权?解: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赋予与其重要程度相应的比重,这些比重叫做权,相应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2.如何求加权平均数?解:x 1w 1+x 2w 2+…+x n w n w 1+w 2+…+w n(注意:加权平均数和平时所求的平均数有区别)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 1次,3出现了x 2次,4出现了x 3次,5出现了x 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__3.5__.2.某人打靶,有a 次打中8环,b 次打中9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__8a +9b a +b__环. 3.如果数据2,3,x ,4的平均数是3,那么x 等于__3__.4.已知1,2,3,a ,b ,c 的平均数是8,那么a ,b ,c 的平均数是__14__.5.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答:26人6.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各项成绩如表所示: 应聘者 笔试 面试 实习甲 85 83 90乙 80 85 92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答:乙被公司录取.因为乙的评分为87.5,而甲的评分为86.9.作业练习 深化目标上交作业:教材第121至122页练习第1、3、4题;课后作业:见学生用书部分.●教学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忆读书第1课时精品教案

忆读书第1课时精品教案

《忆读书》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舅、宴”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传、卷”,会写“舅、津”等13个字,会写“舅父、津津有味”等15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教学重点】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教学难点】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导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纵览古今,横观中外,许多名人都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诗人汪国真说过“最优秀的读者,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作家,最优秀的作家必定是最优秀的读者。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冰心的读书生活——《忆读书》。

(板书:忆读书)2.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国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

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代表作品有《闲情》《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另外她还翻译过许多著名的作品,例如《飞鸟集》等。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1.认真听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标注出来。

(1)随文识字。

舅(jiù)父宴(yàn)斩(zhǎn)凯(kǎi)诸葛(gě)亮水浒(hǔ)传(zhuàn)鲁(lǔ)智深天罡(gāng)地煞(shà)荡寇(kòu)志贾(jiǎ)宝玉万卷(juàn)书书刊(kān)烦琐(suǒ)栩(xǔ)栩如生无病而呻(shēn)某(mǒu)年(2)集中识字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jiùyàn zhǎn kǎi gěhǔzhuàn lǔshà舅宴斩凯葛浒传鲁煞kòu jiǎjuàn kān suǒxǔshēn mǒu寇贾卷刊琐栩呻某让学生说说怎样认清字形,全班讨论识字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相机指导。

植树问题第1课时教案(1)

植树问题第1课时教案(1)

7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材解读】:本课时主要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

教科书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来探究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的探索过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时是教科书P106的例1,探究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并且重点培养学生借助线段图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找出这种植树问题的规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

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数学活动。

【教学策略】:1.经历建模的过程,感悟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具体到本单元,教学时,教师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蕴含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比如,教科书P106例1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归纳、推理的过程,渗透简单的化归、数形结合、对应、推理等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突出画图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时通过画示意图或线段图来解决植树问题,可以更直观发现规律、理解规律,建立模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1课时植树问题(1)【教学内容】教科书P106例1,完成教科书P107“做一做”第1题和P109“练习二十四”第1、2、4题。

【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试验等数学活动,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我们小点儿声+第1课时+示范教案

我们小点儿声+第1课时+示范教案

《我们小点儿声》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道公共场所应低声说话,不影响他人。

2. 在通过情景创设、故事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时候应该小点儿声,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

3. 感受到安静的环境给人带来愉悦,嘈杂的环境给人带来不悦。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知道公共场所应低声说话,不影响他人。

难点: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故事导入师导语:大家一起来看一个小故事:《关闭大嗓门》。

小白熊米拉真高兴,今天和同学、老师去旅行。

坐在公共汽车上,米拉兴奋地大叫:“好漂亮啊!”小旅鼠跳了几次,想捂住米拉的嘴巴,可是他没够着。

同学们一起来到电影院,这里正上映动画片《冰雪奇缘》。

米拉喊道:“我太喜欢了!”老师给每个小同学都买了票。

米拉和小旅鼠一起走进了电影院。

电影开演了。

米拉看到高兴处,总是忍不住大叫,周围的观众都站起来,悄悄地离开了她。

出示任务:看完故事后说一说为什么在电影院看电影时,米拉周围的群众都离开了她?我们应如何帮助她呢?预设:生一:因为她大声说话。

生二:告诉她说话小点声。

反馈指导:教师总结:在公共场合,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特别注意说话时要小声。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室里边有点吵活动一:嘘,小点声师导语:大家来看这样一组照片。

预设:学生重重的关门,小组讨论无秩序,挪动桌椅,下课跑闹……出示任务:展示课本第四十六页图片。

并提问同学看完照片的感受。

反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

全班交流结果,教师总结。

预设:情景一:关门声音有些大,“砰”的一下是噪声。

情景二:小组讨论无秩序,人人都说是噪声。

情景三:移动桌椅要抬起,否则会产生噪声。

情景四:课间游戏应适当,追逐打闹有噪声。

……教师过渡:说的真好,发现这么多问题,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的教室中是不是也存在着这些问题呢?反馈指导:引导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过渡:经过大家的提醒,你们会不会改正自己的错误,以后小点声说话呢?教师总结:老师相信如果大家共同努力,改掉自己大声制造声响的坏毛病的话,我们的教室一定会变得安静无比。

【核心素养目标】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假期有收获》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假期有收获》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1课《假期有收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了解文本独立完成汇报交流假期生活带来的收获。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对假期生活予以梳理,为下节课合理安排假期生活做铺垫。

课堂小结在这次的暑假生活中同学们学会了很多本领, 参加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在愉快的同时,大家
还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新的学期开始了,令
人难忘的暑假生活也画上了一个句号。

但老师相
信,只要用心过,就会有收获,同学们在新学期也
能收获更多!总结、归纳并
汇报本节课的
收获有哪些。

总结升华本节课
的知识要点。

作业布置假期有收获
课后请同学们根据实际完成调查吧!
板书设计调查内容
⑴暑假里,我()点起床,()点睡觉。

⑵暑假里,我每天看电视大约()小时,玩电脑()小时,看课外书()小时。

⑶在和你的做法最接近的选项后面打钩。

A.暑假里,我每天认真完成作业。

()
B.暑假里,我想什么时候写作业就什么时候写。

()
C.快开学了,我才在家里补做暑假作业。

()
......。

纸的发明教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纸的发明教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纸的发明教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第一课时纸的发明教学教案第一课时第1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携、蔡等生字。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

3.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

【难点】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书积累知识吗?老师有几个小问题要考一考大家,看看谁平时积累的知识最丰富。

谁发明了电灯。

(爱迪生);孔明灯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地动仪是中国古代的(张衡)发明的。

看来大家平时的积累着不少呢,我们发现这些问题都与什么有关?(发明)我们今天的课就与发明有关。

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纸的发明》。

【板书课题】(二)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学习词语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

明确:第一部分(1):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

第二部分(2-4):纸发明的过程。

第三部分(5):造纸术影响了全世界。

文章主要内容明确:3.蔡伦为什么要改进这个造纸的方法呢?明确:蔡伦之前书是用竹片、木片做的,很笨重,后来字写在帛上,虽然解决了重量问题,但是由于价格昂贵,无法普及。

西汉时期用麻造纸,但是粗糙难写。

(三)深入研读1.蔡伦用什么方法改进造纸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明确: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轻便好用的纸张。

我从中体会到了蔡伦的造纸术原料容易得到,价格便宜,很容易满足人们的需要。

我很敬佩他,赞叹又自豪。

2.文章第1、4自然段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关系?明确:一个总起,一个总括,是前后呼应的关系。

3.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伟大贡献之一?”明确:因为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第1课时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案

第1课时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会用“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生可能回答: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朗诵。
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可能会抽到跳舞?
指生回答:不可能,因为剩的两张签里没有跳舞。
找生抽一张,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
(以学生抽到的是朗诵为例)
4.引导:最后只剩一张了,你们能猜一猜这一张可能是什么吗?
生可能会回答:一定是朗诵,因为只剩下朗诵这张卡片了。
5.师小结: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同学们用的词是“可能”,第二次同学们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当然,不同情况下,它们有时也会发生变化。(板书:可能不可能一定)
二、巩固练习
1、判断题。
将一枚硬币反复抛落100次,由于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 ,所以正面朝上的次数一定是50次。()
2、一个正方体的6个面上分别写着1,2,3,4,5,6六个数字,掷出3的可能性是多少?()
3、张扑克牌的点数分别为10,9,8,7,明明和林林分别摸1张(摸完后放回),谁的点数是奇数谁赢。这样公平吗?()
1、桌子上摆着两张扑克牌分别是黑桃A和红桃A,小丽和小军分别摸一张,谁摸到黑桃A的可能性大?
2、口袋里有红、白、黄三种颜色的球(形状、大小相同)各2个。甲、乙、丙三个小朋友每人摸2次,每次摸一个,摸到红球多者为胜。这样公平吗?

玲玲的画教案第一课时

玲玲的画教案第一课时

玲玲的画教案第一课时这是玲玲的画教案第一课时,是优秀的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玲玲的画教案第一课时第1篇预设目标:1、会认“玲”等8个生字,在课堂上会写“玲”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初步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小朋友们,大家最近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请你来说一说,我们一起帮你分担。

2、既然大家有这么多烦恼,那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这位新朋友,肯定会给你们带来欢乐的,她的名字叫玲玲。

让我们和她打个招呼,亲热地叫她一声,热情地喊她一次。

接下来,让我们认认真真地把她的名字写一写。

a、有学生姓名或亲友姓名中有“玲”字的,上台教大家识记这个字。

b、如果没有,让大家认真开老师写她的名字,然后再临写。

今天,这个玲玲她要告诉我们大家解决难题的魔法,这个魔法就在25课课文中,请齐读课题。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直到读通顺为止。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课文的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a、同桌合作学习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b、出示课件,看大屏幕,自由拼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c、将词语的拼音去掉,让学生练读,分组开火车读。

d、去掉其他字,留下生字,让学生进行抢读。

三、词句结合,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分别划出带有这些字词的句子,并认真地读一读。

2、交流句子1:“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a、请女同学读一读b、用动作体会“端详、满意地端详”c、指导朗读。

句子2:“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a、请男同学读一读b、这时候,玲玲的心情肯定是怎么样的?c、这时候,玲玲会想些什么?d、带着这种想法,这种心情再齐读句子。

句子3:“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

第1课时 走近法律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思品政治 第1课时 走近法律教案第1课时 走近法律

第1课时 走近法律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思品政治  第1课时 走近法律教案第1课时 走近法律

<<走近法律>>公开课教案一、学情分析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

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三、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四、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五、教学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请大家阅读一则案例。

有一位父亲因为离婚把怨气发泄在了儿子身上,他经常打骂儿子,有时还不让孩子上学,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还理直气壮地说:“孩子是我的,我有权这样做。

”教师:你是否赞同这位父亲的说法?为什么?学生1:不赞同,因为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学生2:不赞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护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学生3:不赞同,因为这位父亲不懂得:未成年人有依法受教育权利,父母不得虐待未成年人,否则要受到法律相应的制裁。

他这一说法体现了不懂法、不知法。

教师:是啊,在现实学生活中,一些人对法律的无知和法律观念的淡薄,导致了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安全记心上(第1课时)教案

安全记心上(第1课时)教案

安全记心上(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交通规则的基本内容,包括红绿灯、斑马线等交通标志和标线的含义。

2. 掌握安全出行的基本要求,如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不乱穿马路等。

3. 学会正确辨认交通工具,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1. 观看交通安全视频,引发学生对交通安全的思考和讨论。

2. 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交通经验和观察,加深对交通规则的理解。

3. 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不同交通场景,培养学生正确应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和习惯,培养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识。

2. 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交通规则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安全出行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2. 引导学生理解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节课第一课时,学生年龄为8-9岁。

学生对交通规则和安全意识的了解有限,需要引导和培养正确的行为和意识。

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模仿能力,适合通过观看视频、角色扮演等活动来引发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学生对于自己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可能存在一些盲区,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引导他们加深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系列交通标志和标线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其含义。

教师可以逐个展示图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猜测和解释。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交通问题和经验。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他们在何种情况下会遇到交通问题,或者他们曾经见过哪些交通违规行为等。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交通安全的兴趣和思考。

2. 观看视频:-教师选择一个关于交通安全的微视频,并播放给学生观看。

视频内容应包括正确过马路的方法、遵守交通信号灯、注意观察交通标志等。

视频的时长应适中,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学生专注地观看视频,并在观看过程中注意视频中呈现的交通规则和安全意识的信息。

宝葫芦的秘密教案第一课时

宝葫芦的秘密教案第一课时

宝葫芦的秘密教案第一课时这是宝葫芦的秘密教案第一课时,是优秀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宝葫芦的秘密教案第一课时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脚丫、拽住”等词语。

2.了解故事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感受童话的奇妙。

3.根据文中奶奶给王葆讲的故事,选一个,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新故事。

[教学重难点]感受童话的奇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创编故事。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观看《宝葫芦的秘密》动画片中的片段。

其实这部动画片是由一部长篇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

出示《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的封面,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书名。

2.了解封面,介绍作者。

(板书课题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二、初读课文,提出质疑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说说你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疑问。

2.鼓励其他学生自主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针对不能解决且对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进行汇总。

问题预设:(1)奶奶讲了几个故事?这些故事是怎么发生的?(2)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三、带着问题,合作学习课文1.四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大家提出的问题。

2.全班交流。

(1)奶奶讲了几个故事?这些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奶奶讲了4个故事,分别是:张三劈面撞到神仙得到了一个宝葫芦;李四远足旅游到龙宫得到了一个宝葫芦;王五肯让奶奶给他换衣服得到了一个宝葫芦;赵六掘地得到一个宝葫芦。

(2)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不管是谁,只要得到了宝葫芦,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王葆希望得到一个宝葫芦帮助他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四、理清脉络1.说一说文中的主人公是谁。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指名说,教师点拨、汇总。

第1~4自然段可以概括为:故事的主人公王葆是一个爱听故事的少先队员。

3.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归纳文章其他自然段的意思。

(1)第5~18自然段:奶奶每逢要求我做什么,就得给我讲故事,所以,我听奶奶讲了很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个教案第1个课时
教学课题:Unit 1 Good morning!
教学课型:新授课
执行时间:9月4日
教学目标:
A.语言知识目标
1.词汇: Letters Aa --- Hh
八个人名Alice, Bob, Cindy, Dale, Eric, Frank, Grace, Helen
2.句型: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 How are you? -- I’m fine, thanks. How are you? -- I’m OK.
B. 情感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1.以趣激学:采用做游戏和猜谜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以放促学:开放地处理教材,插入大量有趣的图片、增加多种趣味活动,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搜集的图文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实现知识的整合。

3.以任务导学:以话题为纲,以任务为主线,以合作交际为方式,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信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策略
1.交际策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能把语言材料用到真实的生活中去。

2.资源策略:学会利用多种学习资源来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

3.认知策略:主动思考(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大胆实践,及时反馈。

4.调控策略:通过课堂反馈和self-check,明确自己的学习状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教学过程
Teaching aims:
1.学会正确朗读和书写Aa-Hh八个字母。

2.了解一些常用缩略字的含义。

Step1.Presentation
Step2. Learn the letters. (Work on A 2a—2d)
1.Listen and repeat the eight letters.
2.Put all the big letters in order. 从认读大小写字母开始,先
3.Find the big letters for these small letters. 学会正确地朗读,然后过渡
4.Listen and number the letters they hear. 到正确规范地书写,循序渐
5.Teach them how to write these big and 进让学生扎实巩固地掌握从
small letters.
Step3. Work on Section A 3.
Ss discuss and guess what these letters 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帮助stand for and then check the answers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with the whole class.
Homework
1.Copy these eight big and small letters five times.
2.Find as many letters like HB, CD, BBD as they c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