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文言现象整理

文言现象整理

文言现象整理一、文言实词(一)古今通假1. 酒酤于市:酤,通“沽”,买酒2. 公亦少从众:少,同“稍”,稍微(二)古今异义1. 世以清白相承:清白。

古义:纯朴的家风;今义:纯洁,没有污点2. 吾不以为病:病。

古义:缺点;今义:生病3. 或三行五行:行。

古义:次数;今义: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4. 治居第于封武门内:治。

古义:修筑;今义:治理5. 常数月营聚:营。

古义:积攒,引申为准备;今义:经营,管理6. 然后敢发书:书。

古义:请客的帖子;今义:书籍7.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鲜。

古义:少;今义:指食物鲜美8. 自奉养如为河南掌书记时:奉养。

古义:指生活待遇或生活水平;今义:侍奉或赡养(父母或其他尊亲)9. 公虽自信清约:自信。

古义:自己信奉;今义: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愿10. 君子以为忠:君子。

古义:指有名望的人;今义:指道德高尚的人11. 石崇以奢靡夸人:夸。

古义:炫耀;今义:夸奖12. 其余以俭立名:其余。

古义:其他的;今义:剩余的13. 聊举数人以训汝:聊。

古义:姑且;剩下的;今义:聊天14. 当以训汝子孙:训。

古义:教诲,劝诫;今义:训斥15. 枉道速祸:速。

古义:招致;今义:速度(三)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1) 自为乳儿:乳,吃奶2) 乃簪一花:插3)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服,穿(衣服)4)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志,有志5) 走卒类士服:服,穿6) 酒非内法:内法,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7) 故就酒家觞之:觞,一种酒器,,这里指请人喝酒8)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布被,盖布被9) 虽举家锦衣玉食:锦衣玉食,穿绸缎的衣服,享用珍贵的食物10) 季文子相三君:相,效力11) 妾不衣帛:衣帛,穿丝绸衣服12) 何曾日食万钱:食,吃13) 汝非徒身当服行:服,从事14) 管仲镂簋朱纮:镂簋朱纮,使用刻有花纹的簋2. 形容词作动词1) 人不相非也:非,讥评2) 器皿非满案:满,摆满3) 益重之:重,器重4) 人争非之:非,讥评5) 人莫之非:非,非议,认为不对3. 使动用法1) 听事前仅容旋马:旋,使……转身2) 远罪丰家:远,使……远离;丰,使……富裕3) 败家丧身:败,使……败4) 至孙以骄溢倾家:倾,使……倾5) 夫俭则寡欲:寡,使……少4. 意动用法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耻,以……为耻2) 孔子鄙其小器:鄙,以……为鄙3) 吾不以为病:病,以……为缺陷5. 名词作状语1) 何曾日食万钱:日,每天2) 常数月营聚:数月,用几个月3)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饘粥,用稀粥4) 汝非身当服行:身,本身5) 锦衣玉食(四)一词多义1、非1) 人不相非也:讥评2) 果、肴非远方珍异:不是2、习1) 家人习奢已久:习惯2) 子孙习其家风:习染3、服1)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2) 长者加以金银华靡之服:衣服3) 汝非身当服行:从事4、果1) 果、肴非远方珍异:水果2) 果以富得罪出亡:果然5、及1) 岂庸人所及哉?:赶得上2) 史輶知其及祸:遭到3) 及戌:到了6、行1) 或三行五行:次数2) 汝非徒身当服行:实行7、君子1)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指有地位的人2) 君子以为忠:当时有名望的人8、相1)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宰相2) 季文子相三君:辅佐9、靡1)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2)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倒下10、鄙1) 以为鄙吝:没见过世面2) 孔子鄙其小气:鄙视11、举1) 虽举家锦衣玉食:全2) 聊举数人以训汝:列举12、恶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粗陋2) 侈,恶之大也:罪恶二、文言虚词1、以1) 用,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石崇以奢靡夸人2) 表目的,来: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聊举数人以训汝3) 认为:众人皆以奢靡为荣4) 因为:上以无隐今人乃以俭相诟病是以居官必贿果以富得罪出亡2、乃1) 才:乃簪一花2) 竟然:今人乃以俭相诟病3、然1) 这样:当时士大夫皆然2) 然而:然以功业大4、虽1) 即使:居位者虽不能禁虽举家锦衣玉食2) 虽然:公虽自信清约5、为1) 做: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2) 作为:此为宰相听事诚隘6、之1)代词a) 辄羞赧弃去之:代华美之服b) 人争非之:代他c) 忍助之乎:代风俗颓弊这件事2)助词: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7、于1) 表对象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一旦异于今日2) 在,表地点:酒酤于市8、或1) 所亲或规之:有的人2) 或三行五行:有时9、也1. 表句中停顿:与其不逊也宁固2. 表判断和肯定:未足与议也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1)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屈原列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句式归纳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判断句)
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动句)
4、楚诚能绝(于)齐。

(省略句、状语后置)
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判断句)
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宾语前置)
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被动句)
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被动句)
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被动句)
10、此不知人之祸也。

(判断句)
难句翻译
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治理国家的道理很精通,对外交辞令非常熟悉。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译:他爱护国君、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在《离骚》这篇诗歌中再三表露出来。

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译:(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已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二、实词的含义。

(1)七月既望:既,过了。

望,农历每月十五(2)举酒属客:劝人饮酒(3)纵一苇之所如:纵,任。

如,往(4)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茫然,旷远的样子(5)击空明兮溯流水:空明,月光下的清波。

溯,逆流而上(6)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7)倚歌而和之:循,依。

唱和(8)不绝如缕:细丝(9)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10)正襟危坐:都是端正的意思(11)方其破荆州:当(12)横槊赋诗:朗诵。

(13)固一也之雄也:本来(14)寄蜉蝣于天地:喻人生短促(15)逝者如斯:此,指水(1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消减和增长(17)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连、竟(18)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三、重点虚词(1)于月出于东山之上:从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表被动(2) 之纵一苇之所知:助词,主谓间,无实义目遇之而成色:它们,代清风、明月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无实义惟江上之清风:助词,的(3)倚歌而和之:表修饰关系,不译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但,表转折关系耳得之而为声:就,表顺承关系(4)其其声呜呜然:那方其破荆州:他,代曹操何为其然也:语气词(5) 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样子,形容词词尾而又何羡乎:呢,表疑问语气词(6)挟飞仙以遨游: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如果(8)而今安在哉:哪里(9)纵一苇之所如:的地方五、词类活用(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舞。

“泣”,使……泣。

动词的使动用法。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向西。

东,向东。

名词作状语。

(3)下江陵,顺流而东:下,攻下,名词作动词。

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

(4)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侣。

友,以……为友。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以下是对《师说》一文的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2、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道(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1)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5、乎(1)生乎吾前介词,在。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比。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吗。

6、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她)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

(3)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大概。

(4)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难道。

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进学解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进学解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进学解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进学解知识点一、重点词语1. 言治经以理躬(躬:本身,自己)2. 略无倾志(倾:倾心,爱好)3. 小学而大遗(遗:丢弃)4. 吾未见其明也(明:明达,聪明,这里指才智)5. 犹且月课季试(课:按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教授学业)6. 异端抵戏(抵戏:实指异端邪说的攻击)7. 淹回水而疑神(淹:滞留)8. 群怪聚骂(怪:以为怪,感到奇怪)9. 词气溢于辞色(辞色:言辞和脸色)10. 抑有可观者焉(抑:可是)11.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拘:被拘禁,指被关押)12. 仲尼厄而作《春秋》(厄:困顿)13.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放逐:被流放)14.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迁:贬谪)15.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失明:眼睛失明)16.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膑脚:古代一种残酷的刑法,指削去膝盖骨)17. 不离经辨若神(离经辨若神:诗书背得烂熟还又能善于阐发微言大义)18. 非好古而倍道(倍:背弃)19. 一为不善,则余惧其以我济恶也(一:一旦)20. 以十仞之墙,因败鼓而攻中耳(仞: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因:依、凭。

中:内)21. 拔十得五(拔:选拔,这里指提拔)22. 犹以为远(犹:还)23. 不求闻达于诸候(闻达:显贵通达)24. 因入京师(因:于是)25. 欲以润色取名(润色:加以文饰)26. 凡出言,非为生民立极(生民立极:为老百姓定立准则)27. 则必业精于勤荒于嬉(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因为勤奋而精通,却因嬉玩而荒废)28. 成败之数(数:定数、规律)29. 不见信于人(见信于人:被人们所信赖)30. 是二使之哉(是二使之哉:就是由上面所说的那两点造成的。

)31. 犹且月课季试(月课季试:按月、季进行考核)32. 必有一得焉以取其信者矣(必有一得焉以取其信者矣:(虽然不免有疏漏),但一定有合乎事理的地方来取得人们的信赖。

)33.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使蒙受祸害)。

离骚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离骚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离骚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二、重点实词。

1. 掩涕。

- 掩面垂泪。

涕,眼泪。

(长太息以掩涕兮)2. 修姱。

- 修洁而美好。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3. 鞿羁。

- 喻指束缚、约束。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4. 谇。

- 谏诤。

(謇朝谇而夕替)5. 替。

- 废弃、贬斥。

(謇朝谇而夕替)6. 忳。

- 忧闷。

(忳郁邑余侘傺兮)7. 侘傺。

- 失意的样子。

(忳郁邑余侘傺兮)8. 溘死。

- 突然死去。

溘,突然、忽然。

(宁溘死以流亡兮)三、重点虚词。

1. 之。

- 结构助词,“的”。

如“帝高阳之苗裔兮”。

-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木兰之坠露”“秋菊之落英”。

- 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恐年岁之不吾与”(正常语序为“恐年岁之不与吾”)。

- ④代词。

如“怨灵修之浩荡兮”(代指楚王)。

2. 以。

- 连词,表并列。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以蕙纕”与“以揽茝”并列)。

- 连词,表目的,“来”。

如“背绳墨以追曲兮”(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来追求邪曲)。

- 介词,因为。

如“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张仪因为用一个张仪就可抵汉中之地,请求前往楚国)。

四、通假字。

1. 错。

- 通“措”,措施。

“偭规矩而改错”。

2. 邑。

- 通“悒”,忧愁苦闷。

“忳郁邑余侘傺兮”。

3. 圜。

- 通“圆”,圆形。

“何方圜之能周兮”。

五、古今异义。

1. 浩荡。

- 古义:荒唐。

如“怨灵修之浩荡兮”。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 工巧。

- 古义:善于取巧。

如“固时俗之工巧兮”。

今义:技艺巧妙。

3. 穷困。

- 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

如“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六、词类活用。

1.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名、字:名词用作动词)- 名,取名;字,取字。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导语】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

只有充沛的精⼒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

⽆忧考⾼⼆频道为你整理了《⾼⼆语⽂⽂⾔⽂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篇⼀】⾼⼆语⽂⽂⾔⽂知识点整理 《氓》 ——诗经 1、通假字: ⼠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摆脱,脱⾝)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桑葚!(于,通吁,叹息。

⽆,通勿,不要) 匪来贸丝(匪通⾮,不是) 将⼦⽆怒(⽆通⽏,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涕) 三岁⾷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送⼦涉淇(⼦:古:你今:孩⼦) 将⼦⽆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 总⾓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 ⾄于顿丘(⾄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事,要说另⼀事时⽤⾄于) 3、词类活⽤: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 4、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词多义 夙: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篇⼆】⾼⼆语⽂⽂⾔⽂知识点整理 《离骚》 ⼀、重点词语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替(谏争) 3.替:謇朝谇⽽⼣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未悔(纵然,即使) 5.众⼥:众⼥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 6.蛾眉:众⼥嫉余之蛾眉兮(喻指⾼尚德⾏)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攘诟(罪过) 13.伏:伏清⽩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迷之未远(趁着) 16.⽌息:驰椒丘且焉⽌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服,⽐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余冠之岌岌兮(⾼耸的样⼦) 19.游⽬:忽反顾以游⽬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改错(通“措”,措施) 2.⾢:忳(tún)郁⾢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三、⼀词多义 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①亦余⼼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擅长) 3.以为:①制芰(jì)荷以为⾐兮(⽤……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四、词类活⽤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谣诼谓余以善*(动作名,XX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以死直兮(为动⽤法,为……⽽死) 5.屈、抑:屈⼼⽽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 7.⾼:⾼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 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出处。

二、实词。

1. 通假字。

- 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2. 古今异义。

- 金就砺则利。

-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

- 今义:黄金。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古义:广泛地学习。

- 今义:学问渊博。

- 蚓无爪牙之利。

- 古义:爪子和牙齿。

-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 用心一也。

- 古义:因为心思。

-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

3. 一词多义。

- 绝。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 以为妙绝(极了)- 强。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假。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望。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望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声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三、虚词。

1. 而。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但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因果,因而)-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和)2. 于。

-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而青于蓝(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3. 焉。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圣心备焉(语气助词,了)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向上、向下)2. 名词用作动词。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当你真正想完成一件事时,根本不会在意别人是否看到。

备考漫漫长路.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希望大家喜欢!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一一、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解说1.《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杂下》。

《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善辩和对祖国的热爱。

2.《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

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有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新亭对泣等。

3.《小石潭记》选自《全唐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4.《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本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美妙的月色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宁静清滢、离尘脱俗的美好意境,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5.《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作者钱泳,清代江苏金匮人。

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

本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利和义的关系。

二、通假字1.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2.缚者曷为者也 (曷通何,什么)3.人非所与熙也 (熙通嬉,开玩笑)三、一词多义1.坐①口技人坐屏障中 (坐在)②满坐寂然 (通“座”,座位)③何坐?曰:坐盗。

(犯罪)2.都①何以都不闻消息 (总,竟)②都不哭 (全、都)3.乐①心乐之 (以…为乐)②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4.清①水尤清冽 (清澈)②以其境过清 (凄清)5.曰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说)②曰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记》 (叫做)6.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由)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跟从,跟随)7.闻①闻水声《小石潭记》 (听说)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听到的)8.道①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正确的方法)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说)③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道路)9.见①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看见)②才美不外见《马说》 (通“现”,显现)10.许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上下、左右,表估计)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处所)11.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大约)②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可以)12.居①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停留)②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岳阳楼记》 (处在)四、古今异义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有着重要意义。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文言文,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初中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词汇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文言文中,有些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故”,可以表示“原因、缘故”,如“既克,公问其故”;也可以表示“旧的、原来的”,如“温故而知新”。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高兴”。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对句子的结构和语气起着重要作用。

1、之“之”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代词,代指人、事、物;也可以作助词,有“的”的意思,还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作动词,“到、去”。

2、而“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

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表示并列;“人不知而不愠”中表示转折。

3、以“以”常见的用法有“用、凭借、因为、把”等。

如“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是“用”的意思。

三、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乃”“为”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省略句文言文常常省略主语、宾语等成分。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比如“鞭数十”中的“鞭”,本是名词“鞭子”,在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2、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和“远”,分别是“亲近”“疏远”的意思。

3、名词作状语“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是“像狗一样”的意思。

语文必修一二册文言文基本知识整理

语文必修一二册文言文基本知识整理

必修一二册文言文基本知识整理劝学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 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3.词类活用(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煣”用火烤是物体弯曲)/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递进)....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因果..).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輮(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师说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时期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旨在劝诫太宗皇帝要有十种思考,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以下是该文言文知识的整理:
1. 通假字:
“九德”中的“俊”,通“俱”,全。

2. 古今异义:
“德不厚”中的“厚”,古义为深、重,今义为厚度、尺寸等。

3. 一词多义:
“所宜深慎”中的“深”,应当理解为十分、非常,表示程度深。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顿、整治。

4. 词类活用:
“纵情以自娱”中的“纵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纵容自己的感情。

“何必劳神苦思”中的“劳”、“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苦。

5. 特殊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反问句。

6.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以”,表示目的,来。

“总此十思”中的“此”,代词,指上述的十种思考。

7. 固定搭配:
“戒奢以俭”中的“戒奢”与“以俭”不是固定搭配。

8. 常见文化常识: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在这里是整顿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振动”的意思不同。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中的“载舟覆舟”,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存亡的根本力量,要得到人民的拥护。

9. 特殊实词: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治、整顿。

10. 文言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11. 多义词: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盖”,连词,表示承接上文,对前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总结或说明。

这些是对《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的文言知识的整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孟子三章文言文知识整理

孟子三章文言文知识整理

以下是《孟子三章》的文言文知识整理:
1.特殊句式
判断句:“...者,...也”格式
被动句:“为...所...”格式
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等
倒装句: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正常语序为“君将哀之而生之乎”
2.重点实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道义;寡,少。

指正义的一方得到美好的结果,邪恶的一方得到恶报。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天时不如地利:指作战要依靠天时和地理条件,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民心所向,内部团结。

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等。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去,离开。

域民不以封疆为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这里比喻战争。

意思是强大精良的武器和铠甲不足恃而取胜。

3.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曾(通“增”,增加)
拂(通“弼”,辅佐)
4.古今异义
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古义:兵器;今义:士兵,军队。

5.一词多义
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国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域民不以封疆为界(国家)
6.词类活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初中古代诗词及文言文知识复习整理

初中古代诗词及文言文知识复习整理

初中古代诗词及文言文知识复习整理一、古代诗词背诵(20首):1、诗经《关雎》(关关雎鸠)(1)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及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1)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本诗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3、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涵的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后,惆怅时又不免满怀憧憬与希望的情怀。

(2)既有实景之美,又有虚景之壮阔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1)《使至塞上》一诗中的颈联,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或写出了雄奇、奇特美丽的塞外风光的句子)5、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1)李白的〈〈行路难〉〉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诗正面写"行路难"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失意与无奈。

(2)可反映李白诗浪漫主义特点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句子,或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也是最能表现诗人李白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

也是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却表现出他面对困难消极避世的思想。

(3)此诗的主旨句是:行路难。

《劝学》文言文知识整理

《劝学》文言文知识整理

《劝学》文言文知识整理《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目的、态度和方法。

这篇文章言辞优美,富有哲理,蕴含着丰富的文言文知识。

下面我们来对其中的重点知识进行一番整理。

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2)假舆马者古义:借助,利用。

今义:与“真”相对。

(3)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一词多义(1)于青,取之于蓝:从。

而青于蓝:比。

善假于物也:向。

(2)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顺承,就。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

(3)之青,取之于蓝:代词,指青。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助词,的。

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4、词类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弯曲。

(2)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向上、向下。

(3)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

(4)形容词用作名词其曲中规:“曲”,弯曲的程度。

登高而招:“高”,高处。

二、特殊句式1、判断句(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用心一也。

(3)用心躁也。

2、状语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重点句子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翻译手段】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

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

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

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

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

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

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

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分类】实词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

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

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

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

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

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动词这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动词经常作谓语,其中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

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的,在文言文中,动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又有“其”字或“之”字,这样的动词常常活用为名词。

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动词“至”处在了主语的位置,它活用为名词,翻译时要译为“到的人”。

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了宾语,则要活用为使动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不及物动词“活”就要译为“使……活”;《小石潭记》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的“凄”就是“使.........凄凉”。

形容词这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形容词都能作定语,大多能作谓语。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就活用为名词,这一点和动词有些相近。

例如:“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中,形容词“长”“短”,就要译为名词“长处”和“短处”。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文言文中,形容词的后面如果出现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必然要活用,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

1、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中,形容词“短”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屈原”,就活用为一般动词,译为“诋毁、说坏话”。

2、活用为使动词。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中,形容词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江南岸”,活用为使动词,译为“使……绿”。

3、活用为意动用法。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中,形容词“小”的后面有宾语“鲁”,这里活用为意动词,译为“认为……小”。

【虚词的注意点】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假借。

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

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

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偏旁的通假字。

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通假字读音有变化)。

一词多义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

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

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文言句式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

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

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

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

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18个常见虚词】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 6 1周策》)二、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归去来兮辞》)(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季氏将伐颛臾》)(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来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3、“于”字主要的用法:“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从”“自”“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如: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师说》)(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勾践灭吴》)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4、“为”字主要的用法:“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

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

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一、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