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计校准报告
温湿度计校准报告
校准员
核验员
校准日期
年月日目
校准结果 序号
校准项目
校准结果
1 外观
5 数字变化反应时间(数显)
2 显示刻度(档位)范围
6 零值误差(指针式)
3 各部分相互位置
7 示值误差
4 各按钮功能
受校点
第一次读数
第二次读数
第三次读数
读数值
温度 湿度
示值误差
备注:
测量标准有效期
湿度:
%
□无效)
年月日 校准结果
第三次读数
送校部门
有限公司
温湿度计校准报告
流水号
被 名称 校 器 制造厂
温湿度计 型号规格 出厂编号
标 测量标准名称 准 器 数显温湿度计
测量标准型号 TH101B
测量标准编号
技术特征 测量标准有效期
技术依据 JJG205-2005《机械式温湿度计检定规程》
校准地点
模具QC测量室
温度:
℃
相对湿度:
%
结论
□ 合格 □不合格( □维修 □报废) 确认送校前所测数据(□准确有效 □无效)
双金属温度计10检定报告
80.0
100.0
正行程读数(°C)
0.0
41.2
80.8
100.2
正行程误差(°C)
0.0
1.2
0.8
0.2
标准器读数(°C)
0.0
40.0
80.0
100.0
反行程读数(°C)
0.0
41.2
80.8
100.6
反行程误差(°C)
0.0
1.2
0.8
0.6
回差(°C)
0.0
0.0
0.0
0.4
角度调整误差(°C)
100.2
反行程误差(°C)
0.0
0.6
0.2
0.2
回差(°C)
0.0
0.2
0.8
0.8
角度调整误差(°C)
0.0
0.0
0.0
0.0
设定点误差、切换差检定
设定点温度(°C)
上接点
下接点
上切换值(°C)
下切换值(°C)
上切换值(°C)
下切换值(°C)
第一循环
第二循环
/
切换平均值(°C)
切换中值(°C)
正行程读数(°C)
0.0
20.5
40.4
60.1
正行程误差(°C)
0.0
0.5
0.4
0.3
0.4
回差(°C)
0.0
0.0
0.1
0.1
角度调整误差(°C)
0.0
0.0
0.0
0.0
设定点误差、切换差检定
设定点温度(°C)
上接点
下接点
上切换值(°C)
温湿度设备比对校准验证报告
温湿度设备比对校准验证报告一、引言温湿度设备在现代各行业和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气象、农业、医疗、食品加工、仓储、工业生产等。
为了确保温湿度设备准确可靠地进行温湿度测量,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校准和验证。
本报告将对温湿度设备进行比对校准验证,并对校准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设备描述本次校准验证的温湿度设备型号为XX,生产商为XX公司。
该设备采用电子式温湿度传感器进行温湿度测量,测量范围为温度-20℃~50℃,湿度0~100%RH。
设备具有高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的特点。
三、校准方法和步骤1.温度校准:(1)使用标准温度计对温湿度设备的温度进行比对校准。
将标准温度计和温湿度设备置于稳定环境中,设置标准温度,记录标准温度值和设备温度值,并计算偏差。
(2)根据校准结果,使用校正系数对温湿度设备的温度进行校正。
2.湿度校准:(1)使用标准湿度计对温湿度设备的湿度进行比对校准。
将标准湿度计和温湿度设备置于稳定环境中,设置标准湿度,记录标准湿度值和设备湿度值,并计算偏差。
(2)根据校准结果,使用校正系数对温湿度设备的湿度进行校正。
四、校准结果分析1.温度校准结果:经过比对校准,温湿度设备的温度偏差在±0.2℃以内,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校准后的设备温度准确可靠,误差范围小。
2.湿度校准结果:经过比对校准,温湿度设备的湿度偏差在±2%RH以内,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校准后的设备湿度准确可靠,误差范围小。
五、校准验证结论本次温湿度设备的比对校准验证结果表明,该设备的温度和湿度测量准确可靠,误差范围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经过校准和验证,可以确保设备在实际应用中测量温湿度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问题和改进建议1.在校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校准误差。
为了进一步提高校准的准确度,建议使用更高精度的标准温湿度计进行比对校准。
2.针对温湿度设备的长期使用,建议进行定期的校准和验证,以确保设备的测量结果一直处于准确和可靠的状态。
温度计内部校准记录
实际温度(℃)
温度计示值(℃)
修正值(℃)
编号: 制造厂:分度值:
测量范围 : 使用范围:允许误差数:±℃
实际温度(℃)
温度计示值(℃)
修正值(℃)
校准人: 校准日期:使用部门:
测量范围 : 使用范围:允许误差数:±℃
实际温度(℃)
温度计示值(℃)
修正值(℃)
编号: 制造厂:分度值:
测量范围 : 使用范围:允许误差数:±℃
实际温度(℃)
温度计示值(℃)
修正值(℃)
编号: 制造厂分度值:
测量范围 : 使用范围:允许误差数:±℃
实际温度(℃)
温度计示值(℃)
修正值(℃)
编号: 制造厂:分度值:
温度计内部校准记录
温度计内部校准记录表
编制部门:计量科编号:R-E-J-03-1
基准设备名称: 基准设备校准证书编号:
基准设备编号: 基准设备校准证书有效期:
安装位置
校准结果
编号: 制造厂:分度值:
测量范围 : 使用范围:允许误差数:±℃
实际温度(℃)
温度计示值(℃)
修正值(℃)
编号: 制造厂:分度值:
温度计校准报告
温度计校准报告1. 摘要本报告旨在对温度计进行校准,并记录校准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和结果。
校准过程包括常规检查、测量比较和调整校准。
本次校准的目标是确保温度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满足相关质量控制标准和要求。
2. 背景温度计是在各种实验室和工业环境中广泛使用的重要工具,它们在温度测量和监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然而,由于长时间使用或不正确的操作,温度计可能会出现误差,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校准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方法3.1 常规检查在校准过程开始之前,对温度计进行常规检查以确保其外观和功能正常。
这包括检查外壳是否完好无损,显示屏是否清晰可读,以及按键是否灵敏可操作。
3.2 测量比较使用已知准确度的标准温度计进行温度比较。
将被校准温度计与标准温度计同时放置在相同的环境中,并记录两者的温度读数。
重复此步骤多次,以获得一组可靠的数据。
3.3 调整校准根据测量比较的结果,计算出被校准温度计的偏差,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调整的方法可以根据温度计的型号和生产商的指南进行操作。
确保在调整过程中遵循正确的步骤和安全要求。
4. 结果根据本次温度计校准的实际操作和测量比较结果,得出以下结论:4.1 温度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确认。
4.2 温度计的误差范围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并符合相关质量控制标准和要求。
4.3 在调整校准过程中,根据测量数据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操作,以确保温度计的准确性。
5. 建议基于本次校准结果和实际操作,提出以下建议:5.1 定期进行温度计的校准,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5.2 遵循温度计制造商的指南和操作说明进行校准和调整。
5.3 注意温度计的存储和使用条件,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极端温度和湿度环境下。
5.4 关注温度计的保养和维护,定期清洁和检查,确保其正常工作和长寿命。
6. 总结本次温度计校准的过程和结果表明,温度计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确认,并符合质量控制标准和要求。
根据校准结果提出的建议,可以维护温度计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进一步确保温度测量和监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温度计校准方法与记录
温度计校准方法与记录一、温度计校准方法:1.常规校准法:将温度计直接放入温度已知并稳定的标准温度源中,如:冰点温度(0℃)和沸点温度(100℃)的水,等待温度计读数稳定后进行校准。
这种方法适用于传统温度计,如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等。
2.比对校准法:使用已校准的参考温度计与待校准温度计同时放置于相同的温度源中,待温度读数稳定后,比较两个温度计的读数差异,并进行校正。
这种方法适用于电子温度计和红外温度计等。
3.精密校准法:将温度计放置于严格控制的恒温水槽或恒温油槽中,通过改变槽内温度并记录温度计读数,绘制温度计响应曲线,从而确定温度计的非线性、滞后和灵敏度等性能指标。
二、温度计校准记录过程:1.记录校准环境:校准时需记录环境温度、湿度、大气压等环境因素,以排除环境对温度计测量的干扰。
2.校准前准备:将校准用的温度计放于稳定温度源中30分钟以上,使其达到与环境相同温度。
3.进行校准:按照选择的校准方法进行校准,记录校准的日期、时间、环境温度和湿度等信息。
4.记录温度和读数差异:根据校准环境的要求,调整温度源的温度,记录温度计的读数和标准温度源的温度值。
重复多次,以获得稳定的平均值。
5.统计分析:计算温度计的测量误差,可以采用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置信区间等统计指标进行分析。
6.修改校准结果: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对温度计的读数进行修正,以提高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7.校准结果记录:将校准的日期、时间、温度源的温度值、温度计的读数值、校准结果和校准人员等信息详细记录下来,保存在校准记录表中或电子文件中。
8.定期复校:对温度计进行定期的复校,以确保其测量结果的持续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温度计的校准是确保其测量结果可靠的关键步骤。
根据温度计的类型和使用环境的要求,可选择不同的校准方法进行校准。
在校准过程中,需要记录校准环境、温度和读数差异等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和记录。
温度计校准工作应根据需要进行定期复校,以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于温度计不合格报告纠正措施的说明
关于温度计不合格报告纠正措施的说明
温度计不合格报告通常指出温度计在测试中存在不符合标准或规定的问题。
为了纠正这些问题,以下是可能的纠正措施:
1. 停止使用不合格的温度计:检测报告出来后,应立即停止使用不合格的温度计,并将其隔离起来,以防止继续使用。
2. 修理或更换温度计:如果问题可以修复,可以委托专业人员对温度计进行修理。
如果修复不可行或成本过高,则可能需要更换新的合格温度计。
3. 校准温度计:如果问题是由于温度计校准不准确引起的,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校准温度计,确保其精度符合标准要求。
4. 检查供应链并采取控制措施:检查供应链,确定是否有其他温度计也存在类似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更换供应商或要求供应商提供合格证明。
5.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温度计的质量控制、检测和监督,以确保温度计符合标准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具体问题的纠正措施可能因温度计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在采取任何纠正措施之前,建议咨询专业机构或相关部门的意见,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WGBT指数仪温度计校准装置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名称WGBT指数仪温度计校准装置计量标准负责人
建标单位名称
填写日期2019.11.17
目录
一、建立计量标准的目的…………………………………………………… ( 3 )
二、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3 )
三、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 4 )
四、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 (5)
五、环境条件……………………………………………………………( 5 )
六、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6 )
七、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7 )
八、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重复性试验……………………………………………( 8 )
九、检定或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9 )
十、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 13 ) 十一、结论……………………………………………………………………( 14 ) 十二、附加说明…………………………………………………………………( 14 )
注:应当提供《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重复性试验记录》。
JJF-双金属温度计试验报告
双金属温度计校准规范试验报告2018年5月12日双金属温度计校准规范试验报告一、概述根据全国温度委员会下达的任务要求,对《双金属温度计校准规范》进行修订。
根据计量部门的意见反馈和试验数据,对规范的一些操作和参数进行了完善和调整。
二、试验内容和结论针对试验内容,试验过程中所有的标准器为标准水银温度计和精密铂电阻温度计,主要配套设备包括恒温水槽、恒温油槽,被测样品为双金属温度计。
1、示值误差试验为了更好的验证校准规范中选择标准器以及恒温设备技术指标的合理性,进行本试验。
1.1试验选择两支测量范围为(0~50)℃、准确度等级为1.0级的双金属温度计(编号为1804284和1804285)作为试验的被测对象。
采用标准水银温度计作为测量标准,在恒温槽内完成示值误差的校准。
测量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双金属温度计示值误差试验数据1经分析,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14℃,被检仪表最大允差为±0.5℃,扩展不确定度小于被检最大允差的三分之一。
1.2试验选择两支测量范围为(0~200)℃,准确度等级为1.0级的双金属温度计(编号1804286和1804287)作为被测对象。
采用标准水银温度计作为测量标准,恒温槽作为恒温设备完成示值误差的校准。
测量数据如表2所示。
表2双金属温度计示值误差试验数据2经分析,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3℃,被检仪表最大允差为±2.0℃,扩展不确定度小于被检最大允差的三分之一。
1.3同上,对测量范围为(-80~40)℃、准确度等级为1.5级的双金属温度计在-80℃进行试验,采用二等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和制冷恒温槽完成试验。
对测量范围为(0~500)℃、准确度等级为1.5级的双金属温度计,在400℃进行试验,采用二等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和高温盐槽完成试验。
试验数据如表3所示。
表3双金属温度计示值误差试验数据3经分析,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0.3℃和1.2℃,被检仪表最大允差分别为±1.8℃和±7.5℃,扩展不确定度均小于被检最大允差的三分之一。
温度计的校正实验报告
温度计的校正实验报告温度计的校正实验报告一、引言温度计是一种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气象、医疗、工业等。
然而,由于温度计的使用时间长了或者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其测量结果可能会产生偏差。
为了保证温度计的准确性,需要进行定期的校正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温度计的校正实验,探究其准确性并提供校正方法。
二、实验目的1.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2.掌握温度计的校正方法;3.验证温度计的准确性。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1.温度计;2.恒温水槽;3.温度计校准装置;4.计时器;5.实验记录表。
四、实验步骤1.将恒温水槽中的水加热至设定温度,使其保持恒定;2.将温度计插入恒温水槽中,等待温度计的读数稳定;3.记录温度计的读数,并与已知准确温度进行比对;4.重复上述步骤,分别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记录表,我们可以得到温度计在不同温度下的读数与准确温度的对比。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温度计的读数与准确温度有一定的偏差。
这是由于温度计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了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压、湿度等。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需要对温度计进行校正。
六、温度计的校正方法1.线性校正法:通过在不同温度下对温度计进行校正,建立温度计读数与准确温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从而校正温度计的读数。
这种方法适用于温度计的误差较小的情况。
2.多点校正法:在不同温度下对温度计进行多次校正,建立非线性关系的校正曲线。
这种方法适用于温度计的误差较大的情况。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掌握了温度计的校正方法,并验证了温度计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计的读数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进行定期的校正以提高准确性。
校正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线性校正法或多点校正法。
通过校正,我们可以减小温度计的误差,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八、实验改进和展望本实验中,我们仅仅对温度计进行了简单的校正实验。
在以后的实验中,可以进一步探究温度计的校正原理,以及不同校正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效果。
标准水银温度计检定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名称标准水银温度计标准装置建立计量标准单位
计量标准负责人
筹建起止日期
说明
1、申请建立计量标准应填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考核合格后由申请单位存档。
2、《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由计量标准负责人填写。
3、《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用计算机打印或墨水笔填写,要求字迹工整清晰。
目录
一、建立计量标准的目的………………………………………………………………⑴
二、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⑴
三、选用的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⑴
四、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⑵
五、环境条件……………………………………………………………………………⑶
六、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⑶
七、计量标准的测量重复性考核………………………………………………………⑸
八、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⑻
九、测量不确定度评定…………………………………………………………………⑾
十、计量标准的测量不确定度验证……………………………………………………⒂十一、结论………………………………………………………………………………⒃十二、附加说明…………………………………………………………………………⒃
-2-
-5-
-12-
-13-。
温度校准报告单模板
温度校准报告单模板
报告概述
该报告单基于温度校准的实验数据和结果,对设备的温度校准情况进行记录和总结。
此报告单旨在提供给客户,以供客户参考。
校准设备信息
设备名称设备型号出厂编号
温度计T101 123456
校准仪C201 789012
实验流程
1.将校准仪连接到设备上,并设置校准仪的温度为10℃。
2.将温度计放置于校准仪内,待温度计稳定后记录测量值。
3.将校准仪温度依次调整为15℃、20℃、25℃、30℃、35℃、40℃等
温度点,记录各自的测量值。
4.将温度计移至下一个测试点,依次进行相同的温度校准过程。
测量结果
详细校准参数如下:
温度校准仪测量值温度计测量值误差
10℃9.98℃9.99℃-0.01℃
15℃14.97℃14.98℃-0.01℃
20℃19.98℃19.99℃-0.01℃
25℃24.99℃25.00℃-0.01℃
30℃30.01℃29.98℃0.03℃
35℃35.02℃35.05℃-0.03℃
40℃40.00℃39.99℃0.01℃
校准数据说明:
•温度测量误差:指校准仪测量值与温度计测量值之间的差值。
•常规误差:指发生在各个点的校准误差。
其中,各个点的校准值应在正负0.1%的误差范围内。
结论与建议
由于在30℃和35℃的测试结果中发现了微小的误差,建议在下次测试时针对这两个温度点进行特别注意,以便更好地校准设备的温度。
此外,在工厂出厂后,设备的校准应在3个月内由指定的校准机构进行定期校准。
该报告单可用于证明当日的校准情况和设备的校准状态。
温度计使用校准记录
校准人:审核:
温度计使用校准记录
车间名称:年 月 日
班组/区域
温 度 计
校 准 情 况
纠 正 措 施
名 称
编号
标准温度计显示值
被校温度计显示值
实际偏差
前区浸烫池
□表盘式 □数显式 □水银式
前区烫爪池
□表盘式 □数显式 □水银式
前预冷池
□表盘式 □数显式 □水银式
后预冷池
□表盘式 □数显式 □水银式
后区车间温度
□表盘式 □数显式 □水银式
速冻库9#
□表盘式 □数显式 □水银式
速冻库10#
□表盘式 □数显式 □水银式
速冻库11#
□表盘式 □数显式 □水银式
速冻库12#
□表盘式 □数显式 □水银式
备注:1、温度计允许偏差值≤±1℃,校准频率1次/天。校准偏差>±1℃时视为不合格温度计,应实施更换或送修;
2、温度计校准方法为:将标准温度计与被测温度计置于同等条件下,静待10-15分钟读数;
速冻库1#
□表盘式 □数显式 □水银式
速冻库2#
□表盘式 □数显式 □水银式
速冻库3#
□表盘式 □数显式 □水银式
速冻库4#
□表盘式 □数显式 □水银式
速冻库5#
□表盘式 □数显式 □水银式
速冻库6#
□表盘式 □数显式 □水银式
速冻库8#
□表盘式 □数显式 □水银式
双金属温度计检定记录
双金属温度计检定记录2024年5月20日,本实验室对双金属温度计进行了检定。
以下是检定记录:1.检定目的2.检定仪器及设备(1)标准温度计:精度为0.1℃;(2)恒温槽:可控制在20℃~1000℃范围内的温度稳定度为±0.2℃。
3.检定方法(1)使用标准温度计对双金属温度计进行校对。
(2)将双金属温度计和标准温度计插入恒温槽中,保持15分钟以确保温度稳定。
(3)记录双金属温度计和标准温度计的读数。
4.检定结果(1)第一次检定结果:标准温度计读数:483℃偏差:3℃(2)第二次检定结果:标准温度计读数:479℃偏差:1℃(3)第三次检定结果:标准温度计读数:481℃偏差:1℃5.结论通过三次检定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双金属温度计的温度测量偏差在允许范围内(±5℃),可以继续使用。
6.计量不确定度评定(1)实验设备的不确定度:使用精度为0.1℃的标准温度计,并保持温度稳定,设备不确定度为0.2℃。
(2)人为因素的不确定度:读数时可能存在一定误差,估计为0.2℃。
总计不确定度:0.2℃+0.2℃=0.4℃7.建议(1)继续定期检定双金属温度计,每年进行一次。
(2)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注意避免双金属温度计与其它物体直接接触,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8.检定记录人实验员:XXX以上就是我们对双金属温度计进行检定的详细记录。
通过这次检定,我们确认了双金属温度计的测量精确度在允许范围内,并提出了定期检定和使用注意事项的建议,以确保该温度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温湿度计校准记录
温湿度计校准记录实验目的:校准温湿度计的测量准确性,确保温湿度计的测量结果可靠、精确。
实验器材:-温湿度计-常温水-计时器-录音笔-高精度温湿度计-准确的温湿度值记录表实验步骤:1.实验开始前,准备好实验器材,并将温湿度计放置在稳定的环境中约30分钟,使其适应环境温度和湿度。
2.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高精度温湿度计作为标准,用以与温湿度计进行校准。
首先,对高精度温湿度计进行校准,确保其准确性。
3.将高精度温湿度计放置在稳定环境中,并记录测量结果。
将测量的温湿度值与之前准确测量的值进行比较,记录下差异,作为高精度温湿度计的校准因子。
4.在进行温湿度计校准之前,需准备好常温水,温度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
将温湿度计放入水中,等待温湿度计稳定后,记录温度和湿度的测量结果。
5.将高精度温湿度计放入相同的水中,测量温度和湿度的准确值,用以与温湿度计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6.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温湿度计的误差。
例如:温度误差=温湿度计测量值-高精度温湿度计测量值。
7.重复步骤4-6,分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测量,以获取较全面的校准数据。
8.将校准数据整理成记录表格,包括温度、湿度和温湿度计的测量结果和误差。
记录表格应包括校准前后的数据,以方便比较和分析。
9.分析校准结果,判断温湿度计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若温湿度计的误差较大或波动较大,则可能需要进行维修或更换。
10.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观察结果等通过录音笔进行记录,以便后续的分析和总结。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记录表格,整理出校准结果如下:温度误差:温度范围温度误差20-25°C0.2°C25-30°C0.5°C30-35°C0.3°C湿度误差:湿度范围湿度误差50-60%1%60-70%2%70-80%1.5%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温湿度计在一定的温湿度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但在极端的温湿度条件下,温湿度计的测量误差较大,因此在极端环境下应谨慎使用温湿度计进行测量。
标准水银温度计检定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名称标准水银温度计标准装置建立计量标准单位
计量标准负责人
筹建起止日期
说明
1、申请建立计量标准应填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考核合格后由申请单位存档。
2、《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由计量标准负责人填写。
3、《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用计算机打印或墨水笔填写,要求字迹工整清晰。
目录
一、建立计量标准的目的………………………………………………………………⑴
二、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⑴
三、选用的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⑴
四、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⑵
五、环境条件……………………………………………………………………………⑶
六、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⑶
七、计量标准的测量重复性考核………………………………………………………⑸
八、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⑻
九、测量不确定度评定…………………………………………………………………⑾
十、计量标准的测量不确定度验证……………………………………………………⒂十一、结论………………………………………………………………………………⒃十二、附加说明…………………………………………………………………………⒃
-2-
-5-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