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一、引言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特性,探测地下构造、岩性、矿床和地下水等物质的一种探测技术。

地震勘探是地质勘查、工程勘察和地震预测等领域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是地震勘探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处理流程、数据处理方法及解释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包括数据备份、数据预处理、数据校正、数据解释三个过程。

1.数据备份数据备份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复制备份存档,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解释使用。

2.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数据导入、数据剪辑、数据切割、数据去反演等步骤。

其中:数据导入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导入到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剪辑是将不相关的数据删除,只留下与勘探目的有关的数据,以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和效率。

数据切割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将采集的地震信号数据分为多个时间窗口,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去反演是去除地面反射波和地下因受到地面影响而引起的表面波、散射波等干扰信号,强调地下直达波的信号,提高勘探的分辨率。

3.数据校正数据校正是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校正处理,以便对数据进行精细的解释。

其中:时差校正是将不同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进行时差校正,以将所有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时限一致。

幅值校正是将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幅值校正,以消除由于不同检波器灵敏度的差异引起的幅度变化,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

补偿校正是针对地下介质的补偿,以消除由于介质特性所引起的干扰信号,提高数据解释的精度。

四、数据处理方法1.频率域反演法频率域反演法是一种频率域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显示地下介质的频率特征。

通过对勘探目标的频率响应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地下介质的速度、厚度、密度,以及存在于介质中的岩性、构造等信息。

2.三维成像法三维成像法是一种立体成像技术。

它通过对不同方向、不同深度的地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三维勘探图像,以方便勘探人员对地下构造、岩性和矿藏等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和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一、地震资料解释的目的地震资料解释是把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包括运用波动理论和地质知识,综合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做出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和烃类检测解释及综合解释,绘出有关的成果图件,对测区作出含油气评价,提出钻井位置等。

二、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步骤1、资料准备在解释工作开始前,首先要搜集和熟悉前人在本区或邻区做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构造发展史、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等。

2、解释工作(1)、层位标定用VSP资料或利用AC、SP等制作合成记录对主要目的层进行标定,使钻井的地质层位与地震反射层一一对应。

(2)、层位追踪根据标定的结果在全区进行追踪解释,解释的过程中要参考目的层的地震反射特征,也可从邻区引层进行对比解释,从而做到全区的层位闭合。

解释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时间剖面上反映的构造特征以及反射波的变化,不能简单的为了追踪而追踪。

(3)、断层解释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它对油气运移和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对断层的解释是地震解释的重要内容。

断层在时间剖面的标志(1)、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发生突变。

(2)、反射同相轴形状和产状发生突变,这往往是断层所致。

(3)、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等。

断面波、绕射波等异常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

(4)、反射同相轴形状和产状发生突变,这往往是断层所致。

(5)、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等,这是小断层的反映。

(6)、断面波、绕射波等异常波出现,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在各条剖面上解释断层后,需要把属于同一断层的断点在平面上组合起来,绘出断裂系统图,这是断层解释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构造图的精度。

断点平面组合时应注意的问题:(1)、两条断层相交时,应该用构造地质学原理加以分析,按断层发生的先后分为主干断层和派生断层。

叠前地震属性处理及综合解释

叠前地震属性处理及综合解释

地震属性优化技术
属性筛选
属性校正
根据地质任务和实际数据特点,选择 对地质目标敏感的属性进行后续处理。
针对某些受采集、处理等因素影响较 大的属性,采用特定的算法进行校正, 以提高属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属性融合
将多个单一属性按照一定的数学方法 进行融合,形成新的复合属性,以提 高属性对地质目标的识别能力。
的支持。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智能化属性提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地震属性提取将实现智能化,通过深度
学习等技术自动提取和优化地震属性。
02
多属性融合解释
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多属性融合解释方法,充分利用不同属性之间的互补
性,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的精度和效率。
03
地震属性与地质模型的深度融合
未来地震属性处理解释将与地质模型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实现地震属性
针对提取的地震属性,进行了有效的优 化处理,如属性融合、属性筛选、属性 降维等,提高了属性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
3
综合解释方法
建立了以地震属性为基础的综合解释方 法,结合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对 地下构造、岩性、流体等进行了准确解 释。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智能化属性提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地震属性提取将实现智能化,通过深度
时频分析属性
结合时域和频域的分析方法,提取时频域的属性, 如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
地震属性提取方法
时域属性
通过地震波形在时间域的特征提取属性,如振幅、 频率、相位等。
频域属性
将地震信号转换到频率域,提取与频率相关的属 性,如频谱、频带宽度等。
时频分析属性
结合时域和频域的分析方法,提取时频域的属性, 如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地震相干体:由三维地震数据体经过相干处理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三维数据体中,求每一道每一样点处小时窗内分析点所在道与相邻道波形的相似性,形成一个表征相干性的三维数据体,即计算时窗内的数据相干性,把这一结果赋予时窗中心样点。

(2)时移地震: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三维地震有效信息的差异进行储层监测,完善油气藏管理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3)地震亮点: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4)地震反演:根据各种位场(电位、重力位等)、波场(声波、弹性波等)、电磁场和热学场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去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形态及物质成分,定量计算其相关物理参数的过程。

(5)地震三维数据体:三维地震勘探经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后形成一个三维数据体,由采集的几何形态确定的(处理期间可能调整的)规则间距的正交数据点的排列。

(6)地震属性:表征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由数学变换、或者物理变换引入的物理量。

(7)地震层序: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

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

(8)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AVO 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9)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特征的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所有领域,通过计算机交互绘图和成像,从复杂的数据集中提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10)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从野外采集的经过处理的资料转化成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

二简答题1识别亮点的标志:(1)振幅异常(2)极性反转(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4)速度下降(5)吸收衰减2.三维地震勘探有哪些优势(1)野外施工方便灵活,不受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满足面积观测、覆盖次数和炮检距相同即可。

地震解释课程重点

地震解释课程重点

一.名词解释1.地震模型:地震模型的地球物理学分类主要有地震地质模型和地震数据模型。

地震地质模型描述的是一个目标或一组目标的主要特征:可产生各种波的地震地质分层层位,层内的速度变化、衰减系数值,纵横波速度比等定性的描述。

其主要可分为弹性介质、粘弹介质、各向同性介质、各向异性介质、双向孔隙介质。

地震数学模型是用来具体求解正、反演问题的一种手段,这类模型一般都是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它不可能与实际的地质结构完全一致,但一般接近它,其主要可分为:褶积模型、射线方程、波动方程、物理模型等。

2.三高处理: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的三高是指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其中信噪比是指地震资料中有效信号的噪音的比值,可通过叠加的方法来提高信噪比。

分辨率是分辨能力的倒数,包括垂直和横向两方面。

垂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所能分辨的最小的层厚度,可通过反褶积处理方法予以提高。

横向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可通过做偏移来实现。

保真度是指地质资料所能反映地下地质体的真实程度,也可通过偏移的方法实现。

3.地震解释:把地震资料转化成抽象的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可能性,为钻探提供井位等。

地震资料解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和开发地震解释。

4.时移地震:时移地震是指利用不同时间测量的地震数据属性之间的差异变化来研究油藏特性变化的一项综合技术,通过特殊的时移地震处理技术,差异分析技术和计算机可视化技术来描述油藏内部物性参数的变化,其根本目的是寻找剩余油,对油气藏的开采动态及时管理。

5.地震分辨率:地震勘探中的分辨率包括垂直和横向两方面。

垂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所能分辨的最小的层厚度,其定量标志为△h≥λ/4,可分辨。

横向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地震信息

地震信息

地震信息地震是一种地球表面地壳运动的现象,通常是由地震断层上的岩石断裂引起的。

它可以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因此对地震信息的了解和传播非常重要。

地震信息主要包括地震时间、地震地点、震级以及震源深度等内容。

这些信息是科学家和相关部门用来了解地震发生情况、评估灾害范围和采取相应措施的重要依据。

地震时间是指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点。

它通常以年、月、日、时、分、秒的形式表示,帮助我们了解地震的发生频率和规律。

地震地点是指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理位置,可以通过经度和纬度来精确标示。

这对于科学家进行地震研究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的震级是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通常用里氏震级、体波震级或矩震级来表示。

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造成的地面振动幅度来计算的,体波震级是根据地震体波的振幅来计算的,而矩震级则是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计算的。

震级越大,地震的破坏力和影响范围就越大。

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地下深度,它对地震研究和灾害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的发生深度可能影响地震的频率、强度和地表破坏程度。

地震在大陆地壳内的深度通常是浅层地震、中层地震和深层地震三种类型。

地震信息的传播和发布是保护公众安全、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

地震信息通常由地震监测机构、地震研究机构和相关部门进行收集、分析和发布。

这些机构和部门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台网和卫星等手段实时监测地震活动,收集地震数据,并通过电视、广播、短信、手机应用程序等渠道向公众发布地震信息。

公众可以通过关注地震监测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官方媒体渠道获取最新的地震信息。

在地震发生时,公众应当保持冷静,迅速采取自救措施,并听从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安排。

地震后,公众应关注安全、防止次生灾害,并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疏散和安置。

除了地震信息的传播,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还通过地震监测和研究来提高地震预测和灾害减轻的能力。

地震监测仪器可以监测到地震发生前的地面变形、地下水位变化和地震波传播等信息,从而为地震预测提供依据。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1)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1)
地质分层等资料 地震资料(二维包括叠加、偏移剖面) 速度资料、VSP资料 前人研究探区内成果等
实用文档
13
地震资料解释
收集基础资料 地震剖面解释(层位标定) 构造解释 岩性解释
实用文档
14
地震剖面
实用文档
15
T0 T1
T2’ T2
T3
T6
地震剖面上为强弱不同的同相轴,解释工作就是通过地质
资 料


(合成记录)确定地质层位


研 究
层位解释
组合断层
剖面解释
作T0 图
储层预测
沉积构造

发育史研究

时-深转换

… … 构造图
储层厚度图
油藏分布图

含油气远景评价、目标优选、提供钻井井位
地震常规解释实用流文程档 图
综合解释 12
收集基础资料
测线位置资料 探井资料:钻井、录井、测井、试油、
地震正演、测井约束反演、分频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等算法,不能很好
断块圈闭评价
实用文档
70
2、上第三系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地质分析
立体显示
构造解释
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评价
实用文档
71
桩106井区上第三系河道砂体立体透视图
实用文档
72
河道砂振幅图
实用文档
73
3、火成岩油气藏
地震相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识别火成岩
吸收系数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实用文档
74
实用文档
31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2、根据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原则,从标 定的过井剖面开始,建立起全区大的解释 框架,在其基础上进行4(线)×4(道) 网格初步解释,最终加密测网。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 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 dt 的倒数为分辨率。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T/4 或 Dh 在 l/8 与 l/4 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 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 t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 A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 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 的关系曲线上,ΔA 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 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 (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 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 (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01
沿横轴方向上均匀分布的每条小细线上的波形代表共中心点处叠加道记录,从浅到深有一系列的波组。剖面最左端的第1道代表满叠加次数的第1个共中心点叠加道记录。最右端的道代表满叠加次数的最后一个共中心点叠加道记录。剖面上总共显示多少个叠加道记录就说明有多少个CDP点。所以在剖面时间线零线上边标有CDP序号,而且还标有桩号。
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剖面的闭合)
剖面间的闭合不能用二维偏移剖面,只有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才能使其闭合。
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
剖面间的对比:有助于对剖面作地质解释和作构造图等工作。
利用地质规律进行对比 在一个工区内,地质构造特征及地质结构都遵循一定的地质规律,它们必然反映在时间剖面上,抓住其规律对剖面的对比解释有好处。这需要解释人员有较强的地质理论基础和经验。
角度不整合:在0.5s左右存在角度不整合
(二)、超复和退复
超复和退复发育于盆地边缘的斜坡带,也是不整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1.超复 在海侵时,地层沉积范围不断扩大,盆地边缘地带的新地层会依次超越覆盖在下面较老地层之上。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几组反射波互不平行,逐渐靠拢,在超复点处出现同相轴的分叉、合并现象。超复不整合面上的地层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下部地层反射波所代替。 2.退复 当海退时,沉积物分布范围逐渐减小,上覆新地层沉积范围不断向盆地中心退缩。在时间剖面上,上覆新地层的反射波逐步被下面老地层的反射波所替代。
(一)、不整合
不整合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沉积间断。它对油、气的聚集有密切关系,对地震地层学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不整合分为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两种。 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老地层主要受上升运动影响,呈水平状态出露地表,遭受较长时期的外力作用破坏之后,又受下降运动影响而沉降,继续接受新的沉积,因而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其间存在侵蚀面,这种现象称之为平行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在时间剖面上不容易识别,但不整合面受到剥蚀而凸凹不平,往往产生绕射波,并且由于波阻抗差变化大,使不整合面上的反射波振幅和波形变化也较大,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去辨认平行不整合。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和基本应用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和基本应用

二、实际对比方法
1.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 2.相位对比(波组和波系对比) 3、闭合对比 4、干涉带的对比 5、联合对比 6、剖面间的对比 7、对比次序
2-6 相位对比(波组和波
系对比)
3、闭合对比
图2-7 地震反射分叉追踪黑的波峰
4、干涉带的对比
图2—8阶梯状同相轴(a)与扭曲状同相轴(b)的形成
第二章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
第一节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一、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
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的地震响应,在地震剖面中,蕴藏 有大量的地质信息,地震反射所涉及的地质现象,在地震剖 面中都应有所反映。然而,在地震剖面中除了地质现象的响 应之外,还包含着与地质现象无关的噪声,它们不具有任何 地质意义。因此,在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之间,反射面与刂
3、联合对比
图2-9 水平剖面
图2-10 偏移剖面
第三节 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
一、绕射波 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2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绕射波的主要特征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正常时差进行动 校正时,由于校正量不足,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 线其形状仍然是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射波时距曲线的极 小点总是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 线相切。
联系,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图2-1 50Hz和20Hz的地震响应
二、 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
1)反射标准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标志突出, 容易辨认、分布稳定、地质层位较明确的反射层。 一般要选择连续性好,波形稳定。
2)反射标志层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 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分界面,

地震解释1

地震解释1

1.1.3 地震波的性质
1.1地震波的基本特征
1.1.1 波的类型 地震波可分为入射波、反射波、直达波、 透射波、折射波、滑行波等几种。
与勘探有关的几种地震波
1)地震波的特性:入射波的振幅和分界面两 边介质的波阻抗有如下关系:
R= ρ 2V2 – ρ 1V1
ρ 2 V2 + ρ 1 V1 ρ 1V1 表示反射界面上介质的密度和速度; ρ 2V2 表示反射界面下介质的密度和速度; 分界面两边各介质密度和速度乘积ρ 2V2 、ρ 2V2叫波阻抗; 比值R叫做波从介质入射到分界面时界面的反射系数 R。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
引言 地震地质解释的基本内容:
(1)地震地质解释在构造方面的应用 (盆地与构造样式分析) (2)地震地质解释在沉积方面的应用 (地震地层与层序地层)
(3)地震地质解释开发方面的应用
(油藏描述与油气动态检测)
第一章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1.1地震波的基本特征 1.1.1 波的类型 1.1.2 地震波的特征
非周期振动与地震记录
视振幅: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
(图1-4),振幅大小与能量有关,波动理论 证明振动能量的大小与振幅平方成正比。 视周期:两个相邻极大点或极小点之间 的时间间隔,记为T*,T*表示质点从极大点 经过极小点再回到极大点完成一次振动所 需的时间。 视频率:表示质点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记为f*,以―Hz‖或周/秒为单位。T*与f* 互为倒数。视频率越高、波的视波长越短
1.3.4 二维偏移和三维偏移
1.3.1时间剖面的偏移现象
当界面水平时,对水平界面的原始记录经过动校正
后,把波形画在爆炸点与接受点之间的一半位置,即共
中心点位置的正下方,反射同相轴所反映的界面段位置 与真实界面的空间位置是基本相符的。 当界面倾斜时,实际上反射点并不在接收点的正下 方。如图,仍然按水平界面时的情况进行动校正和共中

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方法

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方法

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方法摘要:介绍了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方法,在解释地震剖面时, 要以盆地构造样式和盆地的充填模式为指导,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平衡剖面技术,以人机联作解释系统为手段,综合利用钻井、野外地质资料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地质解释,其解释结果采用模型计算的方法和平衡分析的方法进行验证,该解释方法在构造复杂的泌阳凹陷应用效果良好。

地震资料解释是整个油气勘探的核心,其精度直接影响勘探效益。

随着地震勘探的深入,勘探目标与对象越来越复杂,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目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解决复杂构造,提高勘探精度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但随着油藏的规模越来越小,构造越来越复杂, 用常规解释方法和思路己难以满足目前勘探的需要。

因此,应该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工作站人机联作解释系统为手段,以地震、测井、录井、试油等资料为基础,以油气藏为研究对象,来研究构造特征与砂体展布规律,分析目标区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并针对油气藏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勘探方法。

1 复杂地区构造解释面临的问题1.1 构造运动引起的复杂性由于凹陷(或盆地)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断裂组合复杂,油藏类型多,地层遭受剥蚀程度和分布范围难以在地震剖面上正确解释。

同时,由于构造应力的不同,在同一凹陷的不同时期,同一凹陷同一时期的不同区块,具有不同的充填序列;不同区块之间砂体横向变化大,沉积相研究、储层预测难度大。

1.2 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复杂性1.2.1 地震反射界面的复杂性地震反射是由具有波阻抗差的界面产生的,其反射机理与产生这种差异的地质条件没有关系。

地震剖面上一个地震反射同相轴代表一个波阻抗界面,这个界面可以是一个不整合,也可以是一个岩性界面(主要是年代地层界面)。

其中既有构造信息,还有沉积现象的反射信息, 因此不能认为一个岩性界面或时代界面一定能产生强反射; 同样不能认为连续的不整合面一定要产生一个连续的反射。

如果不整合上覆为均匀软地层,下伏地层的岩性由较硬变为硬,再变为较软, 这就意味着沿不整合面反射波振幅,将由较强变至强,再变弱。

中国海洋大学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复习资料

中国海洋大学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复习资料

绪论:1.什么是地震解释?地震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其主要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

2.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的意义?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以获得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等资料)合理判别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含义?要使技术发展与进步和地质任务以及勘探效益结合起来,必须采用处理解释一体化的研究模式,否则研究的活力将会受到损害。

因为在这个领域内,方法研究的应用效果几乎只有通过解释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同时也只有通过解释才能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针对这个阶段的数据处理技术,其方法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目标是:处理结束了,解释也就结束了;解释停止了,处理也就停止了。

第一章: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1、名词解释:(1)地震子波:在震源附近,地震波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此时的地震波被称为地震子波。

(2)波阻抗:波在某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密度的乘积定义为该介质的波阻抗。

(3)信噪比:所谓信噪比,通俗地讲就是有用的地震波与无用地震波的能量(振幅)之比。

(4)振幅:质点振动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幅度)称为振幅。

(5)频谱:组成一个复杂振动的各个谐振动分量的特性与其频率的关系的总和,就称为这个振动的频谱。

其中,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振幅谱,横坐标为频率,纵坐标为振幅(按一定比例表示不同频率分量的振幅)。

一个是(初始)相位谱,除纵坐标为相位外其余同振幅谱。

2、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的含义平均速度:在研究水平层状介质时距曲线时定义的,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

11n i i n i i i hv h v ===∑∑ 式中:hi ,vi 分别是每一层的厚度和速度。

地震综合解释剖析讲解

地震综合解释剖析讲解
1、 是依据地震反射标准层的基本条件在剖面 上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选择良好的反射层 ; 2、 是结合各项地质、钻、测井资料给已选的 反射波同相轴确定准确的地质层位。
介绍内容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解释 物探新技术简介 实例分析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在某些情况下 , 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是有差异的 , 不一定与地层或岩性界面具有对应关系。 4、在有些地区,地质界面的物性差异较大,构造形 态明显,但由于界面过短或界面过于粗糙 , 在地震剖面 上也并无明显的反射界面。例如古地形风化剥蚀面、 珊瑚礁、断层破碎带等地质界面,只能得到一些零星 的杂乱反射。
概念:
地震勘探就是用人工激发地震波 ,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
传播的情况 , 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 ,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
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x
放炮

接收
∧∧ ∧ ∧∧ ∧ ∧ ∧∧∧∧ ∧∧∧∧
t
砂岩
页岩
灰岩
v vvvvvvv
砂岩 页岩
灰岩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波的种类:
在地震勘探中,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则得出不同的地震波。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反射标准层要具备的条件:
T06
T1
T1'
T2
(2)反射标准层 必须是分布范围广、 标志突出、容易辨 认、分布稳定、地 层层位较明确的反 射层。一般要选择 连续性好、波形稳 定、能够长距离追 踪的反射波作为反 射标准层,以保证 作图的准确性。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反射标准层要具备的条件:
地震解释技术与应用
介绍内容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解释 物探新技术简介 实例分析
地震解释的基础
物探方法 ( 全称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 是石油勘探的三种方法之一。 理论基础:地质学、物理学, 研究手段:数学、电子学、计算机学、物理仪器 现代应用于石油勘探的主要物探方法有 : 重力勘探(密度)、磁法勘探(磁性)、电法勘探(电性); 地震勘探 ( 弹性差别 );有ຫໍສະໝຸດ 密的联系 , 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地震名词解释

地震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地震震级:是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的度量。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表及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

二者的共有性是都能从某些侧面反应地震的大小。

同时,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一次地震由于震中距、场地条件、建筑结构类型等的不同而产生多个地震烈度区。

地震基本烈度的确定是国家地震局根据历史、试验、数学模型等等手段,对某一地区未来N年内,在某个概率上出现的地震破坏程度取值。

通俗解释:常说的几度,是按475年内可能出现。

高1度,就是2000多年内可能出现的情况。

当然这仅有一个概率统计的意义。

设防烈度:是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设防烈度大多数情况等于地震基本烈度。

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个别可以提高或降低,但对此国家有严格的程序。

理解:以生活中的电灯为例比喻:每个灯泡有一个瓦数——可理解地震等级;距灯越近它的照得就越亮,灯照的亮度在一个地方一个结果,即照度——可理解成地震烈度。

当然,土壤介质远比空气介质复杂。

以炸弹爆炸为例比喻:炸弹的威力用相当于标准TNT爆炸多少当量来核定。

但炸弹爆炸破坏程度,不仅取决于爆炸方式(如在空中、地面、地下),还取决于距爆炸点的距离、物体的坚固程度。

即炸弹的能量只有一个,但破坏程度取决因数很多。

相关知识1.地震每差1级,它释放的能量差是30~32倍。

如08年5月12日14:28时在汶川映秀镇的是8级,它与其后某天发生在彭州某地的余震是6级的能量差是1000多倍。

一般3级以下人没有多大感觉。

人类有科学记载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智利国的8.9级;中国最大的是1920年2月6日发生于宁夏海原的8.5级地震。

2.房屋抗震设计可直白理解为:按设计烈度设计的房屋,在遭遇与设计烈度相等的地震烈度时,房屋经加固、修理后,还可以使用。

遭遇比它高1度的地震烈度时,房屋不会倒塌。

3.汶川5.12发生那次8级地震时,一般认为成都市区的地震烈度大约是6度多(各城区、各地块有差别)。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
有紧密的联系 , 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二、 构造解释的一般流程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空间解释、 综合解释
1)资料准备
1.搜集资料: ① 收集前人在本区或邻区作的地质、地球物理
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发展史、 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 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其地质属性等。
二、地震资料解释的目的
将经过处理的地震语言变成地质语言。得 到的时间剖面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地下地质构 造特征,但还存在许多假象,需运用地震波理 论进行对比分析,去伪存真;同时,还要将时 间剖面变成深度剖面,绘制空间地层构造图。
地震语言--时间剖面
地质语言---地质剖面图
地质语言---地质构,剖面解释主要是在时间剖面上进行的。
1. 基干测线对比
解决大套构造层的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包括:先选择 反射特征明显,稳定的剖面作为主干剖面;再确定地震反射标 准层及地质属性。
2. 全区测线对比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别 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和范围,这种性质称为波的“连续性”。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之四:连续性
四、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
1)连续追踪标准层或强波的同相轴
什么是地震反射标准层:
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
T06
T1 T1' T2
(1)反射标志层能反映 盆地内构造 —— 地层 格架 的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 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 分界面,如主要沉积间断 面、不整合界面或基底面 作为标准层,以便全盆地 和工区范围内构造和地层 的统一解释。
3.复杂剖面解释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岩 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震信 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地下复 杂体的正确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同相性:同一反射波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2.振幅显著增强

反射波能量强,振幅大、峰值突出。 反射波强弱与对应界面反射系数及 界面的产状有关,也与其他地震地 质条件有关。 由于相邻道间震源所激发的振动子 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传播路 径基本相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 地层吸收特征也相似,所以同一界 面的反射波在相邻道上的波形基本 相似,包括:主周期、相位数、振 幅包络形状等,如左图。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一、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波的对比: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反射波)的动力学和
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的有效波(反射波)。

对比原则(或识别标志):
在相邻地震道上到达时间 接近,极性相同,相位相 似,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 图波形相似,波峰套着波 峰,波谷套着波谷,形成 一条平滑的“同相轴” (变面积显示的小梯型)。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各延续 相位的同相轴保持平行。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
二、时间剖面实际对比方法
1.选择对比层位
选择与地质构造有关、规律性较强的反射波进行对比:
①选基干剖面;基干剖面包括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构成了基干
剖面网,其要求:全区剖面中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且层次齐全、 可连续追踪;剖面构造简单,断层少;在工区内分布均匀、可控制 全区;此外,最好是过井剖面; ② 选择对比层位;在各基干剖面上都能出现的特征明显的反射 波作为主要对比层位。
梯形面积的大小和陡度随着地震波 的形状和能量而变化,即“变面积” 变面积显示看不到波谷和强波的波 峰,梯形中心代表波峰的位置。相 邻梯形中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视周 期。 对于强波梯形中点处不感光出现 “亮点”。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教材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教材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教材地震这玩意儿,可真是个让人又怕又不得不研究的“大怪兽”!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怎么搞定它的资料综合解释,这就好比是破解一个超级复杂的谜题。

您想想,地震波在地下到处乱跑,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到处乱窜还留下各种“线索”。

我们要做的呢,就是从这些乱糟糟的线索里找出规律,弄清楚地下的情况。

比如说,地震资料就像是一幅拼图,只不过这拼图的碎片可不是整整齐齐的,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还变形了。

我们得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分辨出哪些碎片能拼在一起,哪些是干扰项。

再打个比方,解释地震资料就像是侦探破案。

每一个小波动,每一个异常的信号,都可能是关键的“证据”。

我们要仔细分析,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那怎么才能做好这个综合解释呢?首先得把基础打牢,各种地质知识、物理知识都得懂。

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稳可不行。

您说是不是?然后呢,还得学会用各种软件工具,这就像是战士要有趁手的武器,才能打胜仗。

面对海量的数据,可不能乱了阵脚。

要学会分类整理,就跟整理自己的衣柜一样,把不同的衣服放在不同的格子里。

而且啊,要有耐心,不能看到数据多就头疼,这可不是能偷懒的事儿。

有时候,一个小的异常可能会让您误入歧途,就像在森林里走错了路。

这时候就得赶紧调整方向,重新寻找正确的路径。

还有啊,得多和同行交流。

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大家一起讨论,说不定就能有新的思路,新的发现。

总之,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像勇敢的探险家一样,不怕困难,不怕麻烦,就一定能揭开地下的神秘面纱,为防震减灾、资源勘探这些大事儿出一份力!您说,这多有意义啊!。

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的综合解释

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的综合解释

图4-3-6
2)声阻抗反演模拟-ROVIM
ROVIM(ρv Inversion Modeling) 是 法 国 CGG公司的非线性波阻抗反演算法,是通过多
道处理实现零炮检距偏移地震剖面向波阻抗剖 面的转换。本方法的输入是偏移剖面、地震子 波和初始模型。初始模型包括宏观模型、微观 模型和模型参数三部分。
模式识别的主要步骤包括: (1)确立已知模式; (2) 提取特征参数; (3) 对黑箱式映射的模拟或进行标准样本学习; (4) 根据模拟或学习得到的推理规则,对其它
样本作判别分类; (5) 对判别分类结果作地质解释并验证。
3、地震岩性模拟
地 震 岩 性 模 拟 (Seismic Lithologic Modeling-SLIM)是用正演的思路把地震剖
油藏描述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 地质描述旨在建立油藏的总体概念;
• 地震描述是要提供油藏构造和储集体 几何形态等方面精细的解释成果;
• 测井描述最终提交井位点处精确的各 种储层参数;
• 综合评价则需要完成油藏总体的定量 描述成果。
油藏描述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油藏静态描述:研究油藏的类型、结构 特点、岩性、砂体的分布,厚度、储量 计算、评价等。
验的地质信息或数理统计关系; (2)层位追踪对比; (3)地震属性分析,形成若干种沿层属性参数数
据文件;形成研究区内所有井的井旁地震属 性参数文件; (4)建立井内先验信息和井旁地震信息之间的某 种对应关系或判别模式; (5)判别与综合解释,包括编制相应的图件; (6)检验。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
图4-3-7
原始剖面 Jason反演剖面
3)井约束的地震波动力学储层参数反演技术-PAR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dt 的倒数为分辨率。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T/4或Dh在l/8与l/4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t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T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A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T 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的关系曲线上,ΔA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11.层位标定:就是把对比解释的反射波同相轴赋予具体而明确的地质意义,如沉积相、岩性、流体性质等,并把这些已知的地质含义向地震剖面或地震数据体的延伸过程。

12.断层要素::(1)断层面,断层面的合理确定,最理想的情况是浅、中、深层都有断点控制,这些点的连线就是断面。

(2)断层升降盘及落差的确定:根据反射层位在断层两盘的升降点来确定升降盘,两盘的垂直深度差就是断层的落差。

(3)断面倾角的确定:当测线与断层走向垂直时,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倾角为真倾角,当测线与断层面斜交时,可得断层面的视倾角。

13.砂泥岩压实曲线(岩性指数图版、岩性速度量版):主要从两方面获得,其一是精度比较高的钻井,测井资料,通常用这些资料进行岩性解释的标定;其二为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的速度谱资料。

14.品质因子:地震波能量E在一个波长λ范围内相对变化,15. 薄层:是指某种岩性的沉积厚度较小,在地震图件上无法区分该沉积地层的顶底反射信息。

类型:1韵律性薄层2递变型薄层填空:1三个准则条件:零相位子波;子波相位数,主极值大而明显2射线偏移、波动方程偏移;有限差分法、kichhoff积分法、F-K域法、有限元法;叠后偏移、叠前偏移;时间空间域法、频率波数域法;时间偏移、深度偏移3识别有效波:强振幅、波形相似性、同向性、时差变化规律4构造解释:时间剖面对比、时间剖面地质解释、深度剖面与构造图解释、含油气远景评价、剖面,平面,连井解释5薄层类型:韵律性薄层、递变型薄层6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孔隙、溶洞、裂缝。

裂缝:构造裂缝、成岩裂缝,沉积-构造裂缝,压溶裂缝,溶蚀裂缝7火山岩:裂缝、溶蚀孔洞、气孔。

地震波速高,密度大,磁化强度大,电阻率高,地震波能量吸收强烈8“一二三多”: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理论;岩石物性参数、地质模型;正反演、地质地物、定性定量解释;修改模型、调整参数9分辨率定量表示:(1) 纵向分辨率:Dh≥l/4,可分辨;(2) 横向分辨率: (3) Widess关于分辨率的定量表示:;为子波的最大振幅Fn为Nyquest 频率;S(f)为振幅谱;θ(f)为相位谱10. 垂直剖面包含下列地质信息:①各反射界面的反射时间(深度);②地层厚度;③铅垂面内断层的垂直落差;④铅垂面内反射层的视倾角。

与此对比,在水平切片上包含的地质信息有:①反射层的走向(水平切片上同相轴的延伸方向);②反射界面的厚度;③反射界面的倾角;④断层和其它地质界线的交线。

大题:1.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

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一个界面的反射特性又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

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波阻抗反演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时间有先有后的反射子波叠加、复合的结果。

而复合子波的形成取决于地下地层结构的稳定性,如薄层厚度、岩性、砂泥岩比等。

(5)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

2.水平叠加剖面问题:1.在界面倾斜情况下,按共中心点关系进行抽道集,动校正,水平叠加。

实际上是共中心点叠加而不是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这会降低横向分辨率。

同时,水平叠加剖面上也存在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带没有分解,回转波没有归位,在二维地震测线内,侧面波无法归位等问题。

2.水平叠加剖面总是把界面上反射点的位置显示在地面共中心点下方的铅垂线上。

界面倾斜时,记录点的显示位置总是相对于反射点向界面的下倾方向移动,这是不利于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的。

解决途径::(1)通过数学关系,如三个角度或三个深度的相互关系,换算得到地质分界面的正确空间位置;(2)偏移处理,这是把反射和绕射准确归位到其真实位置的反演过程;(3)作空间校正,恢复地质构造的真正形态。

3.水平叠加剖面和地质剖面的差别:(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时间有先有后的反射子波叠加、复合的结果。

而复合子波的形成取决于地下地层结构的稳定性,如薄层厚度、岩性、砂泥岩比等。

(5)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除非是经过三维偏移处理。

4.分辨率三准则:(1)Rayleigh准则:两子波到达时差Dt≥T/2 可分辨;2)Ricker 准则:两子波到达时间差Dt≥t(子波主极值两侧的两个最大陡度点的间距)可分辨;3)Widess 准则: Dt<T/4或Dh在l/8与l/4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5.影响分辨率的因素提高分辨率:1.子波的频率成分:l=V/F; Dh≥l/42.子波的频带宽度Fb或延续时间dt:Fb增加或dt减小,分辨率提高;3.子波的相位特征:从Widess公式得以证实;4.信噪比:S/N>2,分辨率较高;5.偏移成像的精度:与横向分辨率有关;6.岩石的吸收作用:振幅随旅行时增加而呈指数规律衰减;吸收具有选频作用;7.表层影响:低速层的衰减很严重。

提高途径:1、选择合适的野外采集参数2、采用反褶积或反演的方法3、进行子波处理4、做好地震偏移归位处理5、提高速度分析的精度6、采用井间地震等新方法、新技术。

6.三个角度深度:倾斜界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叫做界面的真倾角,用Y表示。

与测线方向有关的倾角称为界面沿该测线方向的视倾角,用j表示。

测线的方位角,即测线OX与倾斜界面的倾向在地面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a=0时,法线深度h,即表示界面到O点的垂直距离。

而从O点垂直地面向下到界面的深度称为真深度hz 。

视铅垂深度(过测线的剖面内由O点作垂直向下的垂线与界面相交得到的深度)hx。

8.时间深度偏移本质区别:在进行偏移时,认为速度函数是已知的,速度结构可以简单地表示为旅行时的函数(沿横向不变),进行偏移的一切信息都可以归结为旅行时t的函数,偏移的结果也大多以旅行时为纵坐标输出。

大概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所以把这些偏移方法称为时间偏移。

关于深度偏移,从方法上讲,叠前深度偏移对地下形态基本不作假设,速度―深度模型直接用叠前资料建立,地下速度纵﹑横向均可变化,CMP道集考虑非双曲效应。

从应用上讲,叠前深度偏移资料可以是深度域的,它满足了精细解释﹑储层描述对深度域的期望,使地质家、地球物理家及油藏工程师一起在深度域研究问题。

从效果上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能实现复杂构造准确偏移成像,解决复杂地质问题。

本质区别:在使用的偏移算法中,如果没有考虑射线偏折或只考虑速度是时间或深度的函数那就是时间偏移;如果考虑了射线偏折或使用了速度结构的空间变化V(x,y,z)那就是深度偏移。

9.识别反射波:强振幅 2波形相似性 3同相性 4时差变化规律。

1、2两点是用来识别在地震剖面上是否有一个波出现;3、4两点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识别波的类型、特征以及对产生这个波的界面的特点作出推断。

时间剖面对比方法:1.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做到心中有数。

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

3重点对比标准层。

4相位对比。

5波组和波系对比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剖面的闭合—在正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t0 时间应相等)。

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

8研究特殊波。

9剖面间的对比。

10.层位标定方法:a平均速度标定法:用平均速度进行时深转换是层位标定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地震剖面是以t0时间表示的,而测井和钻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实现两者联系必须经历时深转换。

bVSP资料标定法:包括零井源距、非零井源距以及3DVSP资料。

C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法三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