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的核心和思想精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的涵义:“一达谓之道。”《说文解字》
涵义:人行于途中,以首导行。 用法:⒈ 作动词,“道,言说也。”《荀子·劝学》; ⒉ 作名词,分 ① 形而下,表示道路、坦途;“履道坦坦。” ② 形而上,表示人给自己行动的一种规定、规 范; 表示规律,如养生之道; 表示思想、学派、组织,如道家、道学、道 教、一贯道教; 表示本原,如“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表示高的境界,如“得道”!
二、道的特征:神秘性、根本性、永恒 性、无目的性、超验性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 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25章)
三、道的本质:无。道是本体之根,无 是本体之深。 即空无所有,混沌不清,天下万物
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
老子哲学的精髓——朴素的辩证法

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人的意识之外不断地发展变化:物 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hui)。 (29章) • 揭示出相对事物或概念都是相互依存,而且可以向相 反的方向转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 复为奇,善复习为妖(58章) ; • 存wk.baidu.com的缺陷,只看到事物的相互转换,看不到转换的 条件,因而提出了“贵柔”、“守雌”的人生态度, 反对刚强与进取。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 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
其思想可概括为: 以“道”为体(哲学智慧): 道的本质:规律的实体化;道的功能:化生万物、 主导万物;道的特性:辩证性(组成的辩证性: 阴阳、有无的辨证统一;作用的辩证性:物极必 反,反者道之动;把握的辩证性:为无为、事无 事、味无味、大不大、多不多、欲不欲、学不学; 表述的辩证性:正言若反)。 以“德”为用(人生智慧): 政治智慧:无为而治,以正治国,治大国若烹小 鲜,为下,三宝… 军事智慧:以柔胜刚,哀兵必胜; 学习智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哲学的核心和思想精髓
老子哲学的核心——道
“道”的含义:
1. 世界本原 2. 普遍规律 3. 修养境界
道的特点:
1. 2. 3. 4. 根本性 永恒性 无目的性 超验性
老子哲学的核心——道 (1、4、21、25、42章)
道”的含义: 1、宇宙万物的本体。天下万物都是又由道生出 来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二生 万物”(42章); 2、普遍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25章)即道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 没有任何意志和目的的,它是万物生长、发 育的根源。 3、修养境界。成道
• “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 非《解老》 韩
• 本章为《德经》之纲。集中 论述了“德”的特性:无以 为;高于仁、义、礼。并强 烈批判了礼的虚华和愚民的 本质,提倡要处实去华。
• 德的涵义:行直心。

《礼记· 乐记》:“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 《管子· 心术上》: • “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 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 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 谓其所以舍也。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礼者,因人之情, 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理也者, 明分以谕义之意也。故礼出乎义,义出乎理,理因乎宜者 也。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杀僇禁诛以一之也。 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也者,动不见其形, 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
《道德经》的思想和价值
1.《道德经》要义 以“道”和“德”为纲领,以“自然”“无为” 为核心思想,以治国和修身为要目,以“和”为目标 境界构建了中国哲学的整体框架,探讨了: 宇宙的起源(本体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 万物的规律(规律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天道自然,人道无为) “为学”与“为道”的关系(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及为人处世之道(见素抱朴,知柔贵反)等。
三十八章
• • • •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引)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 而后礼。 • 夫礼者,忠信之薄 ( 少 ) ,而乱之首。前识者,道 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大道恒常,难以言说; 大道无名,难以名表。 无是其本质,有是其外表; 万物由它生,天地没它老。 无欲才能观其妙,有欲只能观其徼。 无有虽然不同名,但是却同出于道。 尽管它(道)有点莫名其妙, 但却是认识一切奥妙的门道。
本章主旨:阐述“道”的一系列特性:
至高无上性:高于天,是最高哲学范畴; 恒常性:常(恒)道,常(恒)名(道可变否?); 难以言说性:可道非常道(言不尽意); 难以命名性:可名非常名(书不尽言); 辩证性:“无”和“有” (阴和阳;超本体和本体)的统 一(超超本体:一阴一阳之谓道); 本原性: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把握的高要求性(含自然性):无欲才能观其妙; 玄妙性:玄之又玄; 重要性:众妙之门。 目的是要揭示“玄之又玄的奥秘”,以了解“真之又真的 真实” 。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徼(jiaò,边界)。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为“道论”之纲,告 知我们:老子发现了道, 研究了道,论述了道。告 诫人们:要明大道之义, 做有道之人。
• 老子第一次提出“道”这个概念,作 为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它是天地 万物的本源,微妙玄虚,不具有任何 质的规定性,它不能用文字或语言去 表达,是一种神秘的精神实体。 “道”是物质的、永恒的和运动的—— 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动 第一章指出道是物质的、有着独特的 运动与存在方式。
二章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 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论述了事物的相对性、有对性、辩证性及为政的重要原 则:为无为、教不言。《河南程氏遗书》十一程颢: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