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c71587ccddccda38376bafe6.png)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 •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正确认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和实际意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2.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
3•懂得以科学的求实态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理解并掌握列宁提出的物质概念及其哲学意义,理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2•掌握运动的涵义,理解并掌握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割性;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关系及其实际意义;了解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3•掌握规律的涵义及其特点,正确认识人和规律的关系。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1 •理解意识的本质。
2•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及其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3•深刻理解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笫三章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笫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理解并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的基本要点;了解事物的联系引起事物的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牛:。
笫二节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1 •掌握质、量、度、量变、质变等基本概念;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对立统…规律的内容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际意义,能够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与联系,懂得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能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决反对形而上学。
笫四章实践、认识、真理笫一节认识和实践1.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acf997e3c1ec5da50e270eb.png)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特别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学生损害事故处理方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政策以最新修正后的版本为准。
第一节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立法背景,立法宗旨,要紧内容〔教育差不多制度、受教育者、其他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立法背景,立法宗旨,要紧内容〔教师法律地位、教师的权利义务、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教师待遇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义务教育的原那么、新《义务教育法》的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立法背景,要紧内容〔高等教育的含义与义务、高等教育差不多制度、高等学校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立法背景,立法宗旨,要紧内容〔保护未成年人的原那么、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立法宗旨,要紧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峻不良行为的矫治〕。
学生损害事故处理方法。
立法宗旨,要紧内容〔学生损害事故的含义,学生损害事故处理的原那么,学校责任事故情形,学校无责任事故情形,学生或监护人责任事故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立法宗旨,要紧内容〔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进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加快进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差不多原那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2017—2020〕。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各类教育的进展任务、教育体制改革、保障措施。
第二节地方教育政策法规【一】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的差不多原那么。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dad6a16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5.png)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和目标《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是针对教育行业相关岗位的招聘和选拔而设立的一门考试科目。
其目的在于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估考生对教育领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重点考查考生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旨在选拔具备扎实教育理论基础和良好教育素养的人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考试内容(一)教育学1、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本质、目的、功能和发展历程。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教育学派别的观点和代表人物。
2、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人口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2)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3、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如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
4、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内涵、层次结构和确立依据。
(2)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5、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的概念、类型和发展趋势。
(2)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6、课程(1)课程的概念、类型和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2)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7、教学(1)教学的概念、任务和意义。
(2)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和基本环节。
(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4)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8、德育(1)德育的概念、任务和内容。
(2)德育过程的规律和原则。
(3)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9、班主任工作(1)班主任的角色、职责和工作内容。
(2)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
(二)心理学1、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2)心理的实质和主要流派。
2、认知过程(1)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过程的概念、特点和规律。
(2)认知发展理论和认知风格。
3、情绪情感与意志(1)情绪情感的概念、分类、表现和调节。
(2)意志的概念、特征、品质和培养。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ca97b5bb52acfc789ebc9cf.png)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一、考核的主要范围和基本要求(一)主要范围:主要考核哲学与政治理论常识、文史基本常识与写作、自然科技常识与环境保护、事业单位概况和陕西省省情、法学、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二)基本要求:重点考查应试人员对哲学与政治理论常识、文史基本常识与写作的理解和掌握,对自然科技常识与环境保护、事业单位概况和陕西省省情的了解情况,突出考核内容对应试者综合理解能力的要求。
二、考核的基本内容第一编哲学与政治理论常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考核知识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考核要求识记部分()哲学的概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物质的概念()运动的概念()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静止的概念()规律的概念和属性()联系及其属性()发展的概念()新事物和旧事物()质和量()矛盾的概念及其属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范畴的概念()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和谬误()历史观的概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的概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国家、革命的概念()人民群众的概念()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概念理解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本质和作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的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的作用()人的本质()人生价值()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第二章毛泽东思想概论.考核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哲学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考核要求识记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核心()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实事求是的含义()群众路线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意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时期土地改革工作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意义()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毛泽东提出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原则和方法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核知识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考核要求识记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四项基本原则()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分配制度()“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三个有利于”标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现阶段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点()我国的教育方针()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的特定含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理解部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关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意义()坚持改革开放的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三步走”战略第三个阶段的划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论断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坚持改革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和意义()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的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关系()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第二编教师道德与教育法第一章职业道德.考核知识点道德的内涵、功能职业道德内涵、特点、体现方面、意义与作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涵、基本特征、核心、基本原则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特点、基本原则、基本规范.考核要求识记部分()职业的含义()道德的内涵()职业道德的内涵()教师职业的含义()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理解部分()职业道德的特点()职业道德的体现方面()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第二章教育法.考核知识点教育法的原则依法治校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政府的教育职权义务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政府教育权教师学生.考核要求识记部分()教育法的概念和原则()公民受教育权利平等保障的含义()依法治校的含义()教育权的含义、构成()受教育权的含义、内容()义务教育的含义、特征()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教育职权的主要内容()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聘任制度的概念理解部分()教育法律责任的特点;行政、民事、刑事三种法律责任的主体和主要内容()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家庭教育权各自内容及其关系()受教育权的性质及其主要内容()不同级别的政府教育部门职权的主要内容()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的主要内容()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的主要内容()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的主要内容第三编文史基本常识与写作第一章中国文学基本常识.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学基本概念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家及其代表作.考核要求识记部分()《诗经》的来源、名称演变及“诗六艺”()“楚辞”的名称源流及屈原的代表作品()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概念()词的名称、分类、特点及流派()元曲的基本知识()散文的分类、基本特征()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发展的两大阶段()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话本小说的概念()章回小说的概念()新闻的概念()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论语》的作者、文学特点()老子及《老子》概况()庄子及《庄子》概况()《史记》的作者、编籑体例()《汉书》的作者、体例()建安文学的时间断限()“三曹”诗歌与“建安风骨”慷慨悲凉的美学风格()“初唐四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山居秋暝》的名句()中国诗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杜甫()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理论主张()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李商隐无题诗的作意及风格特点()苏轼的生平与创作()“易安体”的风格特点()辛弃疾及其爱国词()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品()“元曲四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及其代表作品()“曲状元”马致远及其代表作品()明代“四大奇书”()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金瓶梅》()《红楼梦》的作者、书名、版本情况()《儒林外史》的作者、思想内容()鲁迅生平与创作概况()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茅盾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子夜》,塑造了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形象()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冰心的代表作品及其作品“爱的哲学”、“母爱”、“童真”的主旋律()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作家叶圣陶,有童话集《稻草人》()朱自清的代表作品《背影》、《荷塘月色》()郭沫若的诗集《女神》的内容与文学史意义()创造社的主要成员()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文学研究会与人生派文学()梁实秋散文代表作品《雅舍小品》()林语堂“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田汉话剧的代表作品()老舍的创作简况及其主要作品()曹禺的戏剧代表作品()夏衍的戏剧代表作《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张天翼小说的代表作品《华威先生》()张恨水通俗小说的代表作品()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反映“土地改革”的小说()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消遣的文学思潮及主要代表作家()赵树理与山药蛋派()孙犁与荷花淀派()贺敬之与新歌剧《白毛女》()艾青诗歌“土地”与“太阳”主题意象()梁斌《红旗谱》、柳青《创业史》、杨沫《青春之歌》的主要人物形象()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伤痕小说”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改革小说”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反思小说”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家与作品理解部分()《诗经》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诗经》的艺术特征()“楚辞”的文体特点()唐诗的题材、创作方法、基本形式()现代散文的表现形式()小说的文体重心、小说的本质特点()网络小说的概念及特点()言情小说的概念及特点()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的文体特点()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体制演变()《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含义()《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汉书》简况()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及风格特点()“初唐四杰”对唐诗的形成与发展的贡献()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杜甫诗歌的时代特征及“诗史”性质()“元白体“的语言特点()李贺诗歌的代表作品与“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杜牧的咏史诗的特点()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地位和贡献()《红楼梦》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地位()《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茅盾代表作《子夜》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茅盾抗战时期的散文名篇《风景谈》、《白杨礼赞》()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文体意义()巴金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冰心、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徐志摩诗歌创作概况及新月诗派的理论与创作()林语堂、梁实秋与三四十年代的闲适小品文创作()老舍小说的京味文学特色()《雷雨》在中国话剧史上的意义()《雷雨》和《日出》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张天翼讽刺小说艺术特色()张恨水通俗小说的创作特点()贺敬之诗歌中的“时代精神”()艾青的重要诗集以及对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贡献()“山药蛋派”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赵树理的“农民作家”的称号及大众化的风格特色()“战士诗人”郭小川及其代表作品()《红旗谱》的民族风格()陈忠实《白鹿原》的史诗风格()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王安忆创作简况及其代表作品()张贤亮的哲理反思小说及其代表作品()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及其代表作品第二章外国文学基本常识.考核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学早期基督教文学阿拉伯文学中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诺贝尔文学奖.考核要求识记部分()古希腊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主要成就()荷马史诗()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中世纪文学的时间界限、基本类型()但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丁与《神曲》()古典主义文学的时间界限()莫里哀及其代表作品()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及其代表作品()法国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和他的《巨人传》()英国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及著名喜剧()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塞万提斯与其名作《堂吉诃德》()法国启蒙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歌德、席勒及其代表作品()雨果、缪塞、大仲马、小仲马等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俄国浪漫主义作家普希金及其代表作品()匈牙利浪漫主义作家裴多菲的主要作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出自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现实主义文学形成时间及主要艺术特征()果戈理的主要代表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品《罪与罚》()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代表作品()契诃夫的主要代表作品()福楼拜的主要作品()《红与黑》中于连形象()《人间喜剧》的作品分类和基本内容()狄更斯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品()勃朗特三姊妹及其代表作品()马克·吐温的主要作品()欧·亨利的主要作品()杰克·伦敦的主要作品()欧仁·鲍狄埃与《国际歌》()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肖洛霍夫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罗曼·罗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海明威及其代表作品理解部分()希腊神话的内容特点()基督教文学的经典之作《新约》()阿拉伯文学的代表作品《一千零一夜》()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点()《神曲》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伪君子》与古典主义戏剧()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十日谈》的思想内容及对封建教会的批判()《堂·吉诃德》的艺术特点及在欧洲文学史上的意义()哈姆雷特形象的典型意义()《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吝啬鬼形象()卢梭文学创作的代表作《新爱洛伊丝》()卢梭讨论教育的哲理小说《爱弥尔》()卢梭《忏悔录》对自我的大胆袒露()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浮士德》的情节、结构与题材特点()浮士德形象及其思想内涵()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雪莱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西风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特征()雨果年代的四部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缪塞的《世纪儿的忏悔》中“世纪病”患者“阿克达夫”的形象()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小人物”形象()果戈理短篇小说“小人物”的主题()果戈理《死魂灵》的思想意义()果戈理喜剧《钦差大臣》对沙俄官僚制度的揭露()《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列夫·托尔斯泰的史诗体小说《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形象()《红与黑》在心理描写上的成就()司汤达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及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狄更斯创作的基本主题和思想内容()萨克雷的代表作品《名利场》()简·爱形象和罗切斯特形象及其意义()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阿·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苦难的历程》()法捷耶夫的代表作品《青年近卫军》()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代表作品()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品()西奥多·德莱赛的代表作品()海明威的写作风格第三章中国历史基本常识.考核知识点中国原始社会与封建社会中国近代社会中国现当代社会.考核要求识记部分()母系氏族公社()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父系氏族公社()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禅让制()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历()夏朝灭亡()商朝建立()青铜器()甲骨文()牧野之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礼乐制度()宗法制度()周平王东迁()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的统一()大泽乡起义()秦朝灭亡()楚汉战争()刘邦建立汉朝()文景之治()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东汉建立()光武中兴()黄巾大起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个人总结,仅供交流学习--------------------------------------------------------------------------------------------------------------------。
教育基础考试大纲
![教育基础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d8318c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3.png)
教育基础考试大纲一、引言教育基础考试是为了评估考生在教育基础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对于教育从业者而言,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教育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教育基础考试的大纲内容,旨在帮助考生准备和应对考试。
二、考试科目教育基础考试涵盖以下科目:1. 教育学基础2. 心理学原理3. 教育法律法规4. 教育经济与管理5. 教育信息技术三、教育学基础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a. 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主要教育学理论的介绍,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等2. 学习与发展心理学a. 学习理论与教学方法b. 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心理学c. 教育心理学与学生个体差异的识别与教育3. 教育测量与评估a. 教育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b. 教育评价的种类和原则四、心理学原理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a.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主要心理学理论的介绍,如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2. 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a. 学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b. 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的影响和应用3. 发展心理学a. 儿童与青少年期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b. 成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4. 个体差异心理学a. 个体差异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b. 学习障碍和特殊教育需求的评估与干预五、教育法律法规1. 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a. 教育法律法规的定义和作用b.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和层级关系2. 基本法律法规a. 宪法和民法对教育的法律规定b.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概述3. 学校管理与法律a. 学校管理中的法律责任与义务b. 学校纪律与维权问题六、教育经济与管理1. 教育经济学基本概念a. 教育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b. 教育经济学的主要原理和方法论2. 教育资源与投入a. 教育资源的种类和来源b. 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管理3. 教育管理理论a. 校长领导和学校管理模式b. 教育管理中的团队建设与决策制定4. 教育质量评估与改进a. 教育质量评估的概念和原则b. 教育质量改进的方法与实践七、教育信息技术1. 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a. 教育信息技术的定义和重要性b. 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 教育软件与硬件a. 教育软件的种类和功能b. 教育硬件的选择和配置3. 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a. 网络教育的优势和发展趋势b. 远程教育的模式和实施八、总结教育基础考试大纲涵盖了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原理、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经济与管理以及教育信息技术等重要内容。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b54f7b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88.png)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考试大纲的目的和重要性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是针对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考试之一。
该考试的大纲是考生备考的重要参考资料,它明确了考试的范围、要求和重点,帮助考生合理安排备考时间、掌握重点内容,从而提高备考效果。
一、考试的背景和目的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旨在评估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以增强其教育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该考试旨在促进教育工作者的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提高教育领域的整体素质。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1. 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史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史是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基础性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和流派,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2. 教育法律与政策教育法律与政策是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重要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掌握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理解教育法律对教育工作的规范和要求。
3.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核心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重要概念和研究成果,了解学习和发展的规律,掌握教学评价和教育咨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重要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理解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掌握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了解教育的社会化过程和社会问题。
5. 教育管理与领导教育管理与领导是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重要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学校组织与管理、教育领导和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知识。
6. 教育评价与质量保障。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861d60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a.png)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概述
为了提高公众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促进公众素质的不断提高,针对历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经验和教训,特制定以下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主要包括以下科目:
1.政治常识
2.历史知识
3.科学常识
4.文化艺术常识
考试形式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为选择题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总分数为100分。
考生必须选择并回答所有考题。
考试内容详解
政治常识
1.国家制度与法律法规知识
2.政治理论知识
3.经济财政知识
4.社会文化知识
历史知识
1.中国古代史
2.中国近现代史
3.世界史
4.中国革命史
科学常识
1.物理知识
2.化学知识
3.生物学知识
4.地理知识
文化艺术常识
1.中国文化知识
2.国际文化知识
3.音乐、舞蹈、美术知识
4.体育知识
参考书目
以下是本次考试的参考书目:
1.《大众文化常识》
2.《现代政治常识》
3.《科学常识与常识性问题》
4.《中国历史大事典》
5.《世界文化名人大辞典》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不得超过90分钟。
2.考生必须选择并回答所有考题。
3.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每题分值不等。
4.考试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辅助工具。
5.考试期间必须保持安静,禁止交谈。
6.考试结束后必须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以上为本次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考试大纲,考生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参加考试,以确保考试的公正、公平和严谨。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e77e4044431b90d6c85c786.png)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一、政治基础知识。
主要考查应试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包括:1.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2.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3.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的斗争及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4.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及特色;5.理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二、法律基础知识。
主要考查应试者对法学的基本理论、我国法律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法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主要包括:1.正确认识我国国家性质、经济制度、国家结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2.熟悉行政法、民法、刑法、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理解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等,了解常见犯罪种类、特点与刑罚种类、裁量,理解劳动合同的订立、生效、履行、变更、终止和解除等。
三、经济学知识。
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包括:1.了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及特征;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四、公民道德建设。
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公民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认识理解及应试人员的基本道德素质和修养。
主要包括:了解道德的含义、特征及作用,理解把握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含义、特点及其主要内容。
五、科技基础知识。
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国内和当今世界的科技动态和科技信息常识的了解情况。
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物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空间技术、农业高科技等新技术的基本特点、作用及发展趋势。
六、文史常识。
主要考察应试者对世界历史、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的理解认识及中外文学常识。
七、国情、省情、市情。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f275e88680203d8ce2f24c4.png)
(六)行政程序的概念、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
(七)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的概念、特征、种类和构成要件等。
(八)行政赔偿的概念、特征、构成要件、赔偿的范围以及行政赔偿请求人、赔偿义务机关和行政赔偿的方式等。
(九)行政复议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范围、管辖、程序及行政复议参加人。
(五)劳动争议的处理处理方式和机构,处理劳动争议的原则与程序。
(六)劳动监督检查的主要形式和制度。
第二部分 公民道德建设
一、公民道德建设知识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与长期性。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公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三)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四)家庭美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
(二)“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
(一)法的概念、本质、特征和作用。
(二)法与经济、政治、政策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
(三)法学上“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及当代中国法的主要渊源。
(四)法律关系的概念及要素。
(五)立法的概念、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立法程序。
(六)法的实施及相关概念,我国法律适用的要求、原则和法的效力。
五、刑法部分
(一)刑法的性质、任务、基本原则。
(二)犯罪的概念、特征及构成。
(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四)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五)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大纲
![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0c95b4fbe1e650e52ea99df.png)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解)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1.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2.1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2.2三者关系:学校教育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可以构成多种结构。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2)二者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教教为主,学受教为主。
(3)二者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教育内容,共同的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3.教育的形态: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实体教育与虚体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4.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最基本规律有两条。
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二)6.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口相传),(2)古代社会(鲜明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3)现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8.教育学: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471d16fb7360b4c2e3f64f1.png)
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考查报考者时事政治、法律基础、公共行政与行政实务等方面的知识水平,综合评价其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从事公共管理或服务机构日常工作所需知识、素质和潜在能力。
二、考试科目考试科目为《综合知识》,考试采用笔试(闭卷)的方式进行。
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20分。
三、考试题型1、分析推理题:每小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根据这段陈述,从所给的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选出正确的选项。
3、多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选项是符合题意的,选出全部的正确选项。
4、案例分析题:分析案例材料,并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5、作文题:阅读材料,根据题目要求写作。
四、作答要求报考者务必携带的考试文具包括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2B铅笔和橡皮。
客观性试题必须作答在客观题答题卡上。
报考者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客观题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填写本人姓名和准考证号,用2B铅笔在指定位置上填涂准考证号、试卷代码和在客观题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
作答在试题本上或其他位置的一律无效。
主观性试题必须作答在主观题答题卡上。
报考者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主观题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填写本人姓名和准考证号,用2B铅笔在指定位置上填涂准考证号、试卷代码,然后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主观题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
在非指定位置作答或用铅笔作答的一律无效。
五、考试内容第一部分时事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党和政府现阶段基本路线、重大方针政策和相关政治理论,上海市情相关知识,一年以来时事(2014年6月至今)。
第二部分法律基础:法律一般原理、宪法、行政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公务员法)。
第三部分公共行政:公共行政概述、行政组织与行政体制、公共政策、行政伦理、行政方法、行政效能。
2020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2020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771f00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e8.png)
2020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考试概述2020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旨在评估考生对基本公共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领域的基础知识。
考试形式为选择题和简答题,考试时间为3小时。
考试内容一、政治1.国家体制与政治制度2.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3.参政议政4.公民权利和义务5.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6.例题:请简要介绍我国的政治体制。
二、经济1.宏观经济运行2.经济体制改革3.经济发展道路4.财政税收5.国际经济合作6.例题: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什么?它对中国和世界经济有何意义?三、法律1.法律体系2.监察和司法3.社会主义法治4.公民权利保障5.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6.例题:什么是宪法?宪法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四、文化1.文化产业2.文化传统3.文化交流4.文化政策5.文化创新6.例题:介绍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节日。
考试要求1.考生需熟悉基本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知识。
2.需要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
3.考生应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需要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5.文笔清晰,逻辑严谨。
考试准备1.多阅读相关书籍、文章和资料,扩展知识面。
2.参加模拟考试,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
3.注重复习基础知识,做好总结和归纳。
4.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调整心态,保持平和心态,克服考试紧张情绪。
结语2020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通过将为考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和学习机会,希望考生能够认真准备,取得理想的成绩。
祝所有考生考试顺利!。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2023河南考试大纲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2023河南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7d89026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13.png)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2023河南考试大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公共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为了促进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河南省发布了2023年的考试大纲,旨在规范考试内容和要求。
本文将围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2023河南考试大纲展开讨论,分析考试目标、内容和评分标准,以帮助考生备考。
一、考试目标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目标是评估考生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等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考试要求考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拥有良好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二、考试内容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内容涵盖以下三个领域:1. 社会科学领域:考试将重点考察考生在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考生需要了解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掌握重要的法律法规,了解管理和组织原理。
2. 自然科学领域:考试将考察考生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考生需要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如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等,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3. 人文艺术领域:考试将重点考察考生在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考生需要了解国内外历史事件、文学经典和艺术作品,能够分析和评价其意义和影响。
三、评分标准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评分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准确性:考生回答问题的内容应准确无误,符合相关知识的规范和要求。
2. 理解深度:考生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将会得到评价,包括对于相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力度。
3.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需要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展现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4. 综合能力:考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将多个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展现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
四、备考建议为了顺利通过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考生可以采取以下备考策略:1. 熟悉考试大纲和要求:认真阅读并理解考试大纲,明确考试目标和内容,了解评分标准。
2. 建立知识框架:按照考试内容,建立相应的知识框架,将相关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体系化的知识结构。
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考试大纲
![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cf23efd8bd63186bcebbc6a.png)
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I.考试性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及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标准及考试要求,由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衡量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达到专业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是评价和改进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参考,是检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是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诊断与评估的重要考核指标。
Ⅱ.考试内容德育福建省德育课程学业水平考试旨在检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德育课程知识的认知、理解和运用的水平。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德育课程学业水平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对德育课程基础知识的认知、认同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要求对某一知识和原理,能够再认、再现,即知道“是什么”。
理解:要求对某一知识和原理能够较全面、较深入地领会,并分析、解释现象,辨明正误,即明白“为什么”。
运用: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知识对具体问题作出分析、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案,即清楚“怎么办”。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本考试的范围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四门必修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四门必修课程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整合。
考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必修一:职业生涯规划1.1了解职业、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的内涵;1.2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1.3 理解职业理想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2.1了解专业和专业对应的职业群;2.2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2.3了解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2.4了解兴趣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2.5 结合所学专业培养职业兴趣;2.6了解性格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2.7 结合所学专业调适自己的职业性格;2.8了解能力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2.9 结合所学专业提高职业能力;2.10 了解职业价值取向的内容;2.11 学会从实际出发调整职业价值取向;2.12 结合所学专业了解关注行业发展动向;3.1 了解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构成;3.2理解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发展条件的关系;3.3 学会运用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选择方法,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3.4 了解职业生涯阶段目标的特点及设计思路;3.5 理解近期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阶段目标;3.6 学会运用近期目标的制定要领,制定近期目标;3.7 理解职业生涯发展措施的重要性和制定要领;3.8 学会运用职业生涯发展措施的制定要素,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近期目标的计划;4.1了解正确的就业观念;4.2 学会认清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为将来求职就业准确定位做准备;4.3了解就业信息的内容;4.4学会结合自身实际获取、甄别、筛选有效的就业信息;4.5掌握求职面试技巧,为求职就业做准备;4.6 理解创业的意义、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4.7培养、提升创业能力,做好创业准备;5.1 了解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及方法;5.2了解终身学习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2021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考试大纲
![2021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44751274693daef5ff73dc4.png)
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I.考试性质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及我省考试要求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衡量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达到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是学校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参考,是评价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Ⅱ.考试内容德育福建省德育课程学业水平考试是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和福建省中职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依据,以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主要内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内容,参与社会实际生活,在相关专业学习和职场的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福建省德育课程学业水平考试注重以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主要内容,考查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的认知、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要求对某一知识和原理,能够再认、再现,即知道“是什么”。
理解:要求对某一知识和原理能够较全面、较深入地领会,并分析、解释现象,辨明正误,即明白“为什么”。
运用: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知识,参与社会实际生活,在相关专业学习和职场的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清楚“怎么办”。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福建省德育课程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规定的基础模块,即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四部分内容以及拓展模块即选修课程,包括时事政策教育、法律与职业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就业创业创新教育、廉洁教育、艾滋病预防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等内容。
福建省德育课程学业水平考试对四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整合。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2bf92c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2.png)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一、考试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是一项旨在了解和评估考生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试。
本考试包含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包括科学、历史、地理、数学、语文等,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
二、考试目的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目的在于评估考生的基本教育水平和综合学科能力。
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机会,还可以用于选拔适合某种特定职业或专业的人才。
三、考试内容
1. 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涉及的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
2. 历史知识:涉及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主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趋势;
3. 地理知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主要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
4. 数学知识:包括基本的数学运算、代数、几何、概率和统计等;
5. 语文知识:包括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和写作等。
四、考试要求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要求考生深入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生需要透彻理解基础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五、考试形式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一般采用笔试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
六、备考建议
1. 学习计划: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学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2. 复习重点:针对考试大纲中的各个领域,确定重点知识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2023河南考试大纲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2023河南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2c0fe6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52.png)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2023河南考试大纲2023年河南省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考试性质和目标公共基础知识考试是针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而设置的考试科目,主要测试考生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和行政职业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历史、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内容包括:政治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法律基础: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知识,以及与政府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
经济常识: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当前经济形势和政策。
行政管理:包括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国家公务员制度和行为规范。
人文历史:包括中外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科技知识:包括科学原理、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当前科技发展动态和趋势。
公文写作:包括公文格式、行文规范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公文处理和写作技巧。
道德伦理: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以及道德建设和行为规范。
河南省情:包括河南省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试形式: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进行。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
试卷结构:试卷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组成。
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题型,主观题包括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
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分数比例根据考试内容和难度确定。
四、命题要求命题要坚持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原则,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行政职业能力,同时要贴近实际工作需要,符合河南省情和时代特点。
命题要注重知识的覆盖面和难度的梯度分布,做到难易适度、区分度明显。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e97a5c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e0.png)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为了便于考生参加公共基础知识笔试,提供了考试大纲,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一、试卷结构和和题型(一)试卷结构。
《公共基础知识》包括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为单选题和多选题、判断题,主观性试题为案例分析题、公文改错、论述题。
考试满分100分,其中客观试题分60%,主观试题分40%。
(二)题型介绍1,单项选择题。
例: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B)A.意识的本质问题B.世界的本原问题C.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D.世界能否认识的问题2、多项选择题。
例:法律规范效力的终止包括以下情况(ABCD)。
A.因与新颁的宪法相抵触而失效B.因法律规范本身规定的停止生效日期到期而终止C.因新法的颁施行而失效D.因发而特别决定而失效3、判断题。
例:按照我国法律规定,“父债子还”。
( )答:错误。
4、案例分析题。
例:1986 年10月8日出生的王某,在2000年10月1日前共盗窃、抢夺各类财物总计价值约8000元人民币。
2000年10月8日,王某在饭店过完生日后,于2000年10月9日零时30分返家。
途中见到一行拎包从身边经过,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拎包人刺伤后把包抢走。
包内有手机一部,现金人民币2000 元。
2000年10月25日,王某在一小区游逛,见路边停着一辆桑塔纳轿车,即设法打开车门,将车开走。
当日下午,王某即以4万元的价格将轿车卖出。
2000年12月20日,王某被抓获。
(此题5小题共10分)1、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的是:BA年满14周岁 B年满16周岁 C年满18周岁 D年满20周岁2、王某2000年10月1日前的行为:AA不构成犯罪 B构成故意伤害罪 C构成抢夺罪 D构成盗窃罪与抢夺罪3、王某2000年10月9日前的行为:DA不构成犯罪 B构成故意伤害罪 C构成抢夺罪 D构成抢劫罪4、王某2000年10月9日的行为侵害的客体是:AA财产权 B人身权 C社会管理秩序 D财产权和人身权5、王某2000年10月25日的行为:BA不构成犯罪 B构成盗窃罪 C构成销赃罪 D构成盗窃机动车辆罪5、公文纠错题。
2023公基考试大纲
![2023公基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d59fc6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0.png)
2023公基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 1. 政治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 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 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 - 市场经济与国家经济 2. 管理学 -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 组织与管理 - 领导与管理 - 经营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 - 企业战略与竞争 - 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 3. 法律基础 - 宪法基本原理 - 行政法与行政管理 - 经济法与经济管理 -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 - 合同法与合同管理 - 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保护 4. 信息技术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网络与通信技术 - 数据库管理与数据挖掘 - 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 - 信息安全与风险管理二、考试形式 1. 选择题:涉及各学科基础知识,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分析题:通过案例或实际问题,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论述题:提供较为宽泛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综合分析,并结合学科知识进行自由发挥和论述。
三、考试要求 1. 理论联系实际:考生要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意识。
2. 综合运用能力:考生要具备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思维能力:考生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能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4. 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考生要具备获取和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包括从文献、网络等渠道获取所需信息,并进行合理整理和分析。
5. 表达和交流能力:考生要具备清晰、准确、流畅的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形式清楚地传达自己的观点。
四、备考建议 1. 熟练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重点理解和掌握各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多做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
3. 注重拓宽知识面,了解当前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的最新发展和热点问题。
4. 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际问题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特别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政策以最新修正后的版本为准。
第一节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一、教育政策及教育法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政策及教育法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育基本制度、受教育者、其他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师法律地位、教师的权利义务、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教师待遇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义务教育的原则、新《义务教育法》的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立法背景,主要内容(高等教育的含义及义务、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学校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立法宗旨,主要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立法宗旨,主要内容(学生伤害事故的含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原则,学校责任事故情形,学校无责任事故情形,学生或监护人责任事故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立法宗旨,主要内容(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各类教育的发展任务、教育体制改革、保障措施。
第二节地方教育政策法规一、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的基本原则。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学校。
教师。
教育教学。
法律责任。
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背景。
指导思想。
重大战略。
基本理念和目标。
城乡教育。
教育发展措施。
教育体制改革。
加大教育保障力度。
第三节教育政策法规的实施一、教育政策法规的实施的概念教育政策执行,是将教育政策内容转变为教育现实的过程。
教育法的实施,是指教育法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
教育法实施的方式分为教育法的适用和教育法的遵守。
二、教育政策法规实施现状教育政策法规实施的成就。
教育投入比例增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两基”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推进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化取得实效、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成就显著、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完善、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社会力量办学规模扩大。
教育政策法规实施的问题。
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教育法规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育政策法规实施措施教育政策执行问题的解决措施。
教育法实施问题的解决措施。
四、教育政策法规实施评估教育政策评估。
教育法的监督。
第二章教育基础理论第一节教育目的及教育规律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的结构及类型、教育目的的特点、教育目的的功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及原则。
教育目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依据。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规定、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二、教育规律教育规律的概念。
教育规律同规律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及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联系,以及事物(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就是教育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结构要素之间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教育及人的关系。
人类的可教性、人性及教育、身心发展特征及教育。
教育及社会。
社会要素及教育(第三节详讲),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现代化及教育发展、信息化及教育信息化、知识经济及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及教育改革。
第二节教师及学生一、教师教师劳动的特点。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任务的综合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劳动成果的长效性。
教师的工作价值及角色扮演。
教师的工作价值、教师的角色扮演。
教师的素养及其培养。
现代教师的素养、教师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学生的本质特点。
学生的地位。
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的发展。
学生发展的含义、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师生关系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第三节教育及发展一、教育及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概述。
人的全面发展的定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素质、环境、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导作用。
二、教育及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及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系。
教育发展是人才发展的先决条件。
经济发展是人才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规教育发展中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
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第四节德育的实施一、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幼儿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二、德育的基本原则知行统一原则。
正面教育及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严格要求及尊重理解相结合。
集体教育及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及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的统一性及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及连贯性原则。
三、德育的实施途径德育途径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包括课程、团队活动、校园文化、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校外活动、大众媒体。
四、德育方法及运用说服教育法。
含义、运用。
榜样教育法。
含义、运用。
陶冶教育法。
含义、运用。
自我修养法。
含义、运用。
学校心理咨询法。
含义、运用。
品德评价法。
含义、运用。
五、德育方法的创新探索德育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
现代德育方法的创新。
第五节课程及教学一、课程课程的概述。
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
二、教学教学的概述。
教学的定义、教学的主要作用、教学的任务。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现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本质的争论、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概念、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确立的依据、教学原则的运用。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的意义、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及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评。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功能、教学评价的分类、现代教学评价的改革。
第六节班主任工作一、班主任工作概述班主任的定义。
班主任是指受学校校长的委托,为学校班集体设置的专门负责该班教育和管理的教师。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二、班集体的培养班集体的概述。
班集体的概念、培养班集体的意义、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和任务班主任工作的职责。
调查研究学生情况。
组织管理班集体。
教育指导学生全面发展。
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沟通各种渠道。
定好班主任计划。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班主任工作的具体任务。
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和方法。
班主任的工作特点、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第七节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一、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概念。
课外教育活动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如课外活动、团队活动等。
校外教育活动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如少年宫、艺术馆以及业余体校等举办的活动和家庭教育活动等。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内容。
二、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
小组活动。
个人活动。
三、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实施途径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实施原则。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组织管理体系。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实施特点和评估管理。
第三章教育心理学基础第一节学生心理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认知的概念。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
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
在个体及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
认知的要素。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想象、思维等要素。
认知方式的概念。
认知方式指个体感知、理解、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认知方式类型: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深层加工型和表层加工型。
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二、学生的情感发展情感的概念。
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情感的要素。
情感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尊等要素。
情感的功能、发展规律及积极情感的作用和培养。
三、学生的人格发展人格的概念和结构。
人格又称个性,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及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的特征。
人格具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等特征。
人格理论。
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人格机构的类型理论、人格特质理论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发展差异。
人格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气质差异和性格差异上。
四、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及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自我意识,健康的情绪体验及自我调控,对现实的有效知觉等。
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及人格缺陷等。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防治措施。
一方面采用心理辅导;另一方面通过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渗透影响学生的行为,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及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及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和整体性发展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