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从众性心理现状及其

合集下载

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及教育对策

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及教育对策

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及教育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凸显。

小学生的心理卫生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业压力过大。

小学生从小都要承受着严格的学业压力,要应付大量的作业和升学压力,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一些小学生会因为学业压力过大而情绪低落,失眠,甚至抑郁。

家庭教育不规范。

一些家长对小学生过分要求,过多干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压力。

还有一些家长缺乏对孩子心理需求的了解和关注,使得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对小学生的心理卫生造成了影响。

小学生过多沉迷于电子游戏和社交平台,导致交流和与现实生活脱节。

一些小学生为了在社交平台上获得认可和赞扬,会产生过分追求虚荣和自我价值的心理压力。

面对小学生心理卫生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采取一系列的教育对策:加强心理教育。

学校应当加强心理教育,让小学生具备正确的心理认知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心理课程,组织心理活动和讲座,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改善家庭环境。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要对孩子过于苛刻,不要给予过多的期望压力。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父母关系,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温暖和支持。

加强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合作。

学校和家长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和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议和座谈会,与家长交流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情况,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引导合理使用网络和社交媒体。

学校和家长要教育小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和社交媒体,防止沉迷其中。

可以开展专题讲座和宣传活动,告诉小学生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

小学生心理卫生的关注和教育对策是目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加强心理教育、改善家庭环境、加强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合作以及引导合理使用网络和社交媒体,我们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小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小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心理现状:(一)部分学校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不足当前,很多小学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设立了专门的小学生心理顾问和咨询中心,但是它们的设置过于形式化。

这些课程或咨询中心要么存在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要么存在教师工作态度不认真,导致未能充分发挥针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大部分学校只是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象征性的教育工作。

(二)教职人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关注小学生普遍很依赖教师,对于教师的关注更加敏感,但是许多教职人员对于学生不够关注与关爱。

教师不应该只做一个没有任何感情的课堂教学工具,而应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构建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帮助,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但当前国内大部分教师没有做到关注学生的心理现状,他们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非常重视,使得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单一,教育效果有限。

(三)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实际上,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具备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基本共识,但是对于开展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的基本标准还不一致,教育的理论框架相对模糊。

理论指导的缺乏导致学校与其他社会团体和组织在开展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的过程中缺少强有力的教育理论和技术支撑,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新时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措施(一)各级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和其他有关课程的培训与管理学校教育活动作为我国小学教育的主体和活动场所,本质上是教书育人,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教育同样也是一种育人,因此要真正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教育方法进行优化。

首先,学校要切实做好与此相关的工作,加强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教育的重视,从而能够实现上行下效。

其次,学校需要从体制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教师行为的监督和控制。

孩子总盲目从众,是缺乏独立性的表现,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主动权

孩子总盲目从众,是缺乏独立性的表现,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主动权

孩子总盲目从众,是缺乏独立性的表现,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主动权邻居的孩子小陈,今年上五年级了,是大家公认的乖孩子。

但是邻居最近发现了小陈的问题,在学习网课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每每需要解答课堂作业的时候,小陈总会放下笔墨,停止思考,直到邻居催促小陈开始解答的时候,才一步一步按照邻居的思路进行答题。

这个发现可让邻居担心不已,觉得孩子学习这么不积极主动,简单的数学题都要自己手把手教学,是孩子的独立自主性不强呢?还是孩子真的不如别人聪明呢?为什么孩子独立性差,喜欢随波逐流跟随大众呢?1、父母"包办式教育",孩子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做什么。

父母常常认为,最优越的家庭条件和最妥善的安排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以至于家长常常帮助孩子安排好了今后要走的道路。

但其实,孩子在这样"包办式"的家庭教育下,失去了太多的主动选择权,失去了太多自己想要去完成的事情了,孩子最后也失去了独立锻炼的机会。

2、亲子交流少,孩子表达主见总会被家长忽略。

"包办式"的教育,家长都是以强权的姿态告诉孩子按照要求去做,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总是被家长忽略无视。

亲子处于不对等的形势下,没有正确的交流沟通,势必会产生巨大的裂痕,难以弥补。

还是建议家长放低姿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到底想要什么给孩子更多的思考时间,独立性也会逐渐加强。

3、孩子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在接触各种各样性格的人群,因为父母不关注孩子的内心,反而是受到父母强压式教育,孩子内心也会出现逆反心理,自然而然的想要将学习的目标转向周边人群,成为一个"合群"的人。

因此,孩子处于自我意识开始独立的萌芽期,敢想敢做敢表达,都对孩子日后的行为规范和性格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不仅恶化了亲子之间的关系,还导致孩子主动去学习外界环境的恶习,严重阻碍了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提升,成为永不长大的孩子,当然后果也不仅仅是如此简单。

浅谈学生从众心理

浅谈学生从众心理

浅谈学生从众心理生活中很多人会受群体的影响,不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或立场,最终选择随大流。

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从众倾向或从众行为。

事实证明,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匮乏、分辨是非的能力较低,很容易“人云亦云”,甚至会不自觉的选择从众。

本文主要谈一谈学生中常见的从众现象,如何发挥从众的积极作用以及克服从众的消极作用。

一、常见的学生从众心理和行为学生的从众倾向表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课堂上: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大多数同学都会举手,但是有的孩子被叫起来,却不会回答;老师提出问题后,如果有个别孩子说出答案,其他孩子连想也不想就会跟着重复这个答案,如果老师再问:“是这样吗?”马上又会有孩子说:“不对!”;当老师表扬一个同学的良好行为时,马上会有很多同学向他学习。

第二,学生的从众倾向表现在人际交往中:经常有学生为了能跟大家玩,而压抑自己的主观意愿,心甘情愿的接受别人的领导或做出不正确的行为。

第三,表现在语言上:学生中一些具有号召力的孩子一旦说出新奇、有趣甚至是粗鲁的语言,如“哇塞”、“我去”等,都可能成为大家模仿的内容。

除了以上几点,小学生随大流的现象还有很多,年级越低,这种想象就越明显。

学生的从众心理和行为,有积极的一面,可以利用从众号召大家像好的模范学习;也有消极的一面,上课不假思索的说答案或举手,容易影响教师讲课的顺畅性。

二、学生从众行为的原因首先,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容易从众。

有的孩子由于学习不好,经常受老师的批评,渐渐地变得越来越没自信,他们为了少挨批评,会选择跟大多数人相同的行为,即使有时候他们知道自己是对的,也会保留自己的想法,不会提出来。

第二,独立性不强的孩子容易从众。

独立性不强的孩子,较容易受到有形或无形的规范的压力,遵从既定的准则或规范。

独立性不强的孩子偏离群体后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和恐惧心理。

他们只有遵从群体的规范,才有被认同感和归属感。

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及教育对策

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及教育对策

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及教育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否得到关注与重视,关系到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针对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制定有效的教育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发且日益严重。

在现代社会,小学生因受到各种社会压力、学业压力以及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凸显。

很多小学生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在极端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自伤及自杀的行为。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普遍性和多样性。

在不同的地区和学校,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有所不同。

有些地区的小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经济状况导致心理压力较大,而有些地区的小学生可能因为学业负担过重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呈现出多样性,表现在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

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风险因素逐渐增多。

在当今社会,小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因素也在不断增多。

包括家庭教育方式的变化、学校教育压力的增大、社会信息的泛滥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二、教育对策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可以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和技巧,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心理压力等。

2. 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和帮助。

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和心理医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学校还可以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共同向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

3. 增加体验式心理健康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体验式心理健康活动,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可以开展心理营、心理训练营、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如何调节情绪等。

当代小学生心理现状及原因

当代小学生心理现状及原因

·教学发展纵横·随着教育制度改革,小学教育模式不断发生变化。

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对当代小学生心理现状及原因的分析,制定相关的改善对策,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激情,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推动小学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当代小学生心理现状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小学生的学习目的还不够明确,学习动机还比较缺乏,一些小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交际心理、学习心理和情绪情感上都需要很好的引导。

一些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学校不太喜欢和人相处,养成孤僻、冷漠的心理,有的与外界接触较少,从而出现羞怯、害羞等情况。

学生之间竞争意识不强,缺乏集体观念,不良情绪比较明显。

二、当代小学生心理状况出现的原因1.缺少沟通。

当前的小学教育主要还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减少,在课堂上的自主思维机会不多,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小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的阶段,在枯燥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情感受到一定影响。

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比较少,这就使小学心理教育不能有效开展,学生的心理状况得不到有效改善。

2.教育模式相对传统。

小学教育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对于学生要求过于严格,没有换位思考,不考虑学生感受,注重将自身情感、意愿强加给学生,这就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得到有效发展,心理教育工作不能取得实际效果。

在小学课堂上,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填充,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追求教学进度,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受到约束。

教师自身的主动意识不足,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够,不能大致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造成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一定隔阂。

3.情境模式缺失。

小学教育过程中,家长由于工作原因对孩子没有过多指导,孩子的心理教育和知识教育主要还依靠学校。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习内容出现空谈,没有有效结合实际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理解学习内容,从而出现厌倦等不良情绪,没有构建有效的情境模式。

儿童从众心理

儿童从众心理

儿童从众心理【摘要】儿童从众心理是指儿童在与他人互动时,受到他人行为或观点的影响,从而出现一种跟随大多数人的倾向。

这种心理现象在儿童中普遍存在,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从儿童从众心理的形成因素、表现形式、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家庭和学校是儿童从众心理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儿童从众心理对儿童的社交行为、成就动机、自尊心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引导和教育儿童正确处理从众心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

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儿童从众心理的影响机制和更有效的教育策略。

通过对儿童从众心理的研究和引导,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儿童从众心理、定义、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形成因素、表现形式、影响、家庭、学校、发展方向、重要性、教育、引导、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儿童从众心理的定义儿童从众心理指的是在特定情境下,儿童为了追求认同和融入群体而表现出的一种倾向。

在社会化过程中,儿童会受到社会环境和同伴群体的影响,从而产生从众的态度和行为。

儿童从众心理的形成涉及到个体的发展、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中重要的一环。

儿童从众心理的表现形式包括模仿、跟随、迎合他人的意见和行为等,主要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接纳。

随着社会化和成长过程,儿童从众心理逐渐显现出对同伴的依赖和追随倾向,同时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研究儿童从众心理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行为特征,为教育实践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对儿童从众心理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促进儿童自我认知和个性发展,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主行为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1.2 研究背景儿童从众心理的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社会心理学的早期阶段。

早期研究主要关注群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集体行为和社会规范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儿童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儿童从众心理这一特殊领域。

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及教育对策

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及教育对策

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及教育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学生心理卫生的状况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小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的增加。

随着课程的不断扩大和学业的不断繁重,小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压力,这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竞争激烈的教育体制下,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分追求,给小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互联网对小学生心理卫生造成了一定冲击。

互联网成为了小学生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惑和问题。

在网络时代,小学生容易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平台等,导致学业成绩下降、与现实社交能力减弱等问题。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卫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家庭对小学生的养育方式、教育态度以及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家庭可能过分溺爱孩子,导致他们缺乏自理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另一些家庭可能过分苛刻和严厉,造成小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

对于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教育对策:学校应该加强心理教育,为小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师或心理咨询师,帮助小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小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家长应该与学校积极合作,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不要过分追求学习成绩,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还应该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制定合理的上网时间和规范,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网络习惯。

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通过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的从众心理如何引导

小学生的从众心理如何引导

小学生的从众心理如何引导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从众心理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从众心理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从众心理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正确引导小学生的从众心理至关重要。

小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在学习方面,当大多数同学都积极完成作业、认真听讲时,一些原本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可能也会受到影响,跟着努力学习;反之,如果班级中存在抄袭作业、逃课等不良现象,部分学生也可能会跟着效仿。

在生活中,比如穿着打扮,如果班级里流行某种款式的衣服或鞋子,很多孩子会要求家长给自己购买相同的款式。

在兴趣爱好方面,当多数同学都热衷于某种运动或游戏时,其他同学可能也会跟着参与进来。

小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他们往往会依赖他人的意见和行为来做出自己的选择。

其次,群体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班级或小团体中,如果个体的行为与大多数人不一致,可能会受到他人的嘲笑、排斥或批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孩子就会选择从众。

此外,社会环境和媒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现在的孩子接触信息的渠道众多,网络、电视等媒体上传播的一些流行趋势和观念,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想法。

正确引导小学生的从众心理,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在学校方面,教师要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

一个充满正能量、团结友爱的班级环境,能够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从众。

教师可以通过树立榜样,让学生们学习优秀同学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从众。

家庭对于引导小学生从众心理也起着关键作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分析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分析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分析报告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本调查对市1000名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市1000名小学生,包括男性和女性,涵盖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班级等;第二部分涉及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压力源、情绪管理、社交问题等。

调查结果:根据对问卷结果的统计和分析,以下是本次调查的主要结果:一、小学生面临的压力源1.学习压力:87%的小学生认为学习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压力源,其中有一部分学生表示每天都有很多作业和课外班的学习任务。

2.家庭压力:62%的小学生表示家庭压力是他们的主要压力源,其中一些学生反映父母对成绩的要求较高,需要花很多时间在补习班和课外辅导上。

二、小学生的情绪管理1.积极情绪:大多数小学生表示有比较积极的情绪,认为自己生活幸福、快乐,更多的小学生对家人和朋友表示满意。

2.消极情绪:10%的小学生表示自己常常感到焦虑和内疚,有些小学生甚至表示自己有时候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三、小学生的社交问题1.人际关系:大部分小学生表示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良好,能够和同学们友好相处。

然而也有一些小学生表示自己在班级中受到排斥和孤立,缺乏真正的朋友。

2.网络问题:约40%的小学生表示自己经常使用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平台。

其中一部分小学生表示曾经在网络上遭遇过不良信息和欺凌。

讨论和建议: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压力和困扰。

一、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和压力,鼓励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二、改善学校环境:学校应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和兴趣班,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增加学生的获得感和积极性。

三、加强心理教育: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学生正确的情绪表达和应对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

试论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原因分析

试论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原因分析

试论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原因分析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许多小学生出现了焦虑、抑郁、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本文将就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小学生是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多方面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种焦虑症状部分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感到焦虑,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焦虑不安等症状。

这些焦虑症状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2. 自卑感部分小学生缺乏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导致自卑感严重。

这种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学习成绩。

3. 孤独感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一些小学生长时间感到孤独,导致他们越来越内向、不愿意和别人交流,缺乏独立意识。

4. 压力过大由于学业压力、家庭关系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部分小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压力,导致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正常成长和发育,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其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父母过分关注学习成绩,对孩子要求严格,缺乏对孩子情感上的关爱,以致孩子长时间处于压力之下。

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小学生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2. 学校教育问题学校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影响。

目前一些学校普遍存在功利化倾向,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小学生长时间面临学业压力,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3. 社会环境问题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信息爆炸,竞争激烈,这种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方面,小学生受到了各种信息的冲击,面临着成人化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仍未能够适应这种社会环境,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成因与对策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成因与对策
11
案例报告与分析
12
我们的对策(1)
❖ 了解:天赋、能力、长处、兴趣 —因材施教
❖ 尊重:发展规律 年龄、性别和个体差异;
❖ 接纳:孩子的缺点、短处;
❖ 宽容:对待“失败”和错误 。
13
我们的对策(2)
❖ 管教方法:宽严适度,家校一致 鼓励为主,慎贴“标签”
❖ 素质教育:如何落实? —减负, 增强学校生活的趣味性等
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智力是呈正相关的,智力水 平也是学业成就最重要的预期因素。
18
学习动机(motivation to learn)是指引起、维持学习活动并
使之趋向既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对于学习动机形成的机 制,不同心理学派有不同的理论解释。有的认为学习动机是 受外在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称之为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如家庭、学校、社会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而采取 的说服、评价、赏罚、竞赛等手段。也有认为是因内在需求 而产生的,称之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稳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属于重要的内在动机,是学 习动机系统中的主导因素。
19
兴趣(interest)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
彩的心理倾向。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又最活跃的因素。它可以由
先天素质所决定,也会受后天环境的影响。
激发并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习活 动的一个重要方式。只有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才能从中体 验到乐趣,最终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 沉重的负担。
7
其它常见问题
❖ 厌学拒学 —作业 学习 学校 ❖ 早恋 — “早”与“恋”的界定 ❖ 电脑游戏(网络)成瘾—引力的作用 ❖ 适应问题—环境与课程

小学生自己能动性差从众心理案例

小学生自己能动性差从众心理案例

小学生自己能动性差从众心理案例一、案例描述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这个阶段如果没有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和指点,学生很容易造成强烈的挫折感和厌学情绪,继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

就拿我们班的三年级的辰辰同学来说,他平时在学校里总是低着头,话也不多,学习成绩也不太好,上课听讲时,不愿意做笔记,学不进,各科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数学不会,语文英语是不愿意读和写。

在班上,同学们都不愿意跟他玩,他极度缺乏自信,当老师跟他讲话时,他总是点头,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总是郁郁寡欢,喜欢独自一个人呆在角落里。

二、成因分析1.个人因素就个人因素来说,辰辰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面对他人时,自卑心理让他处处提防,以防别人伤害自己,所以对老师的批评有抵抗情绪和行为,导致他一言不发。

2.家庭因素从家庭方面来说,母亲由于智力有障碍,无力管教他。

父亲种田补贴家用,平时没有时间来管教孩子,辰辰从小是由爷爷带大的。

母亲的医药费导致家里的开销巨大,家里仅靠父亲一人打工补贴家用,生活拮据。

爷爷喜欢打麻将,没有给辰辰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缸乏温馨的家庭,导致其出现自卑胆怯的心理。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辰辰总是感觉自已低人一等,下课也不与其他同学玩。

由于家庭经济的拮据,平时看到好吃的和好玩的,他平时也不敢问家长要。

家庭的不幸因素给他心理上留下了很大的阴影,爷爷奶奶由于文化知识的缺乏,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辰辰没有明确的学习动力,这样时间一长,不会的知识越来越多,辰辰也渐渐有了厌学的情绪和心理,他也更加不愿意学习了。

3.学校因素辰辰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没有恒心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

在学校里,辰辰经常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习惯差、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原因,而受到老师的批评,进而产生了想要逃避的心理。

在负面因素的影响下,时间一长,辰辰的自卑和胆怯心理变得越来越严重。

小学生从众性心理现状及其

小学生从众性心理现状及其

小学生从众性心理现状及其
小学生从众性心理的现状分析及其策略研究从众性心理是指个体受群体的压力,放弃自己的意见或主张,在心里和行为上有着与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倾向,主要表现在不善于质疑、不善于反思、不善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轻易相信“权威”结论等等。

如有的学生做作业的答案与许多同学不同时,明知自己的是有道理的,但心理上仍然会感到不安而放弃自己的结论去随“大流”。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e.asch)曾做过专项的实验。

他发现在大学生中具有从众性心理行为的人占有30%,而在小学生中这
个比例却最高。

本文就当前小学生从众性心理的现状以及在教学中所采取的策略等两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希望能够引起一些共鸣。

当前小学生从众性心理的现状
下面的两个案例是笔者亲身经历的,在目前小学生中具有一定
的典型性与普遍性。

【案例1】
在一节“圆的认识”这一课上,老师用多媒体成功地做完演示实验,得出“圆周率”大小后,要求全班同学以同桌为一组,用自己带来的学具进行推导“圆周率”大小的验证性实验,有些同学由于测量上的误差,用测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发现算出的结果比3稍微小了一点或大了许多,这本身应该是很正常的,但不少学生还是偷偷地
将测量的数据改了过来,使计算的结果正好比3稍微大一点点,实验结束,老师问测量计算的结果时,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圆的周长比直径的3倍多一点点。

小学生从众心理的辅导

小学生从众心理的辅导

小学生从众心理的辅导基本情况:我的妹妹陈佳星,今年11岁,读六年级。

有段时间她经常哭闹着像爸爸妈妈要钱,因为他们同学中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朋友之间经常要请客,请对方吃零食,送小礼物,还得不时地花钱买一些所谓象征朋友情深的东西,诸如“朋友绳,好朋友书包“等之类的,你买一个,我也得同样的买一个。

非常的浪费钱,可是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其他小朋友认为不够朋友,而她自己也会觉得很没面子。

问题分析:这是一种盲目的从众心理,同时还带有着对友情的错误认识。

辅导方案:(一)问:你自己内心愿意向父母要钱去做这样的事么?你认为这种做法是对的么?答:大家都这样子啊,那我当然也得一样啊!不然我就会被其他小朋友瞧不起,就没有人和我玩了。

(二)讲故事:《父子卖驴》故事基本梗概是:一对父子赶驴到墟上去卖,在遇到路边不同人不同的说法时,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方式。

从父亲骑,到儿子骑,到父子俩一起骑,再到父子俩都不骑,把驴抬着走,而最终却将驴子扔进了河里。

问:你觉得这个故事好不好笑?你认为造成这场闹剧的原因是什么?答:因为他们自己没有脑子,被被人牵着鼻子走。

(三)分析总结:这个故事的确很好笑,不过你再反过来看看自己。

你认为班上朋友们都这样做,所以你也应该理所当然地和她们保持一致,可是你自己到底有没有思考过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呢?你现在已经是读六年级的孩子了,你应该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

爸爸妈妈赚钱很辛苦,可你却花这么多的钱去请朋友吃零食,送礼物,买东西等,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你可以偶尔这样做,但不能经常,因为经常这样实在没必要,它不仅浪费钱,而且也没有实际的意义,真正的好朋友之间是不需要经常去“请客”的。

如果你花钱去买作文书,去帮助家庭困难的同学,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那么我们一定会支持你的。

生活中,在面对他人不同的以意见时,我们一定要学会自己独立地去思考探索,决不能被他人的思想所左右,我们只能参考他人的意见或做法,但不能盲目的跟从。

是对还是错,自己心里要有一个明确的立场,对的,就去坚持,错的,就要抛弃。

浅谈从众心理对农村小学生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浅谈从众心理对农村小学生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浅谈从众心理对农村小学生的影响及解决对策从众心理在农村小学生中的影响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当一个行为或观点在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时,个体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对农村小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观念和价值观的塑造: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有限,家庭教育的影响力较大。

在这种环境下,一些不良观念和价值观可能被传统思维或同伴之间的影响所加强,从而影响农村小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发展。

2. 学习动力和成就感的降低:农村小学生面临的学习环境较为复杂,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由于大多数同学都处于相似的学习状态,缺乏榜样和竞争,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就感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对策:1. 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农村地区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建设优质的教学设施和教育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文化体验等方式,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视野。

2. 增强家庭教育的力量:倡导家长关注和参与孩子的教育,提供正确的教育引导。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培训,提高家长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发展。

3. 引导积极向上的从众心理:通过引导农村小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提高他们对正确事物的认同感和从众心理的正面影响。

4. 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师生关系和谐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鼓励创新和自主发展的教育环境。

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就感。

综上所述,解决农村小学生受从众心理影响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包括提供教育资源、加强家庭教育、引导积极的从众心理和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等。

同时,也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农村小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发展环境。

幼儿教育:小孩的“从众心理”是怎么回事?

幼儿教育:小孩的“从众心理”是怎么回事?

幼儿教育:小孩的“从众心理”是怎么回事?几乎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一时期都会出现“从众心理”,学龄前儿童在这方面比较明显。

比如,美术课上,看到别人画什么,就跟着画什么,缺乏创造力;明明没有看见浩浩撕书,但听见别人指认,就跟着说是浩浩撕的……先来看看幼儿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幼儿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群体因素一般来说,在幼儿园中,大部分幼儿的意见一致,就易于使某个幼儿产生从众行为。

例如,佳佳是班里的“小明星”,小朋友都喜欢和她玩。

一次户外活动中,老师鼓励幼儿体验多种方法玩球,有大部分孩子看到佳佳在夹球跳,都纷纷改成了夹球跳。

这时,小雨在顶球,她的球一会往前一会往后,总是掉,有些小朋友还笑话小雨。

她看到佳佳在夹球跳,改变了自己的玩法,和大部分小朋友一样,改成了夹球跳。

外界的信息往往是决定儿童行为思想的基础,当孩子与同龄人行为不同时,加之他人的嘲笑,经过几次后,将跟随别人的意愿行事。

情境因素这主要是幼儿年龄较小对很多事不是很清楚,以及幼儿接触的— 1 —成年人、家里人和老师的影响。

即幼儿处在这种情况下的特点,易于产生从众心理。

例如,家长在接送孩子时,总是叮嘱道“听老师的话!”从而使孩子感受到听话就是好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大人总是给孩子灌输循规蹈矩的事,有些孩子不愿接受,外部因素的强大压力下也乖乖听话,甚至有的孩子不听受到责备和惩罚,从而失去了自己的想法。

个人因素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

幼儿认知水平低,人格尚未完全形成,他们不能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内省和反思。

一般来说,性格软弱的幼儿,容易从众。

女孩比男孩容易从众。

在幼儿时期,他们的从众现象应该是盲目的。

改变幼儿从众心理的方法鼓励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并及时给与肯定让幼儿真正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

例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家自己洗袜子、摆碗筷、擦桌子等,当孩子们做好这件事,给与及时的表扬,那么,孩子就可以肯定自己,增强了他对自己的认识,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坚持己见。

儿童从众心理

儿童从众心理

所谓从众行为,即俗称的“对大流”。

在群体规范强大的压力下个体会屈从与同群体的一致性,达到彼此行为规范高度吻合。

从众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夫里多作的“光点移动错觉研究”,美国社会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所做的“线段判断长度研究”等等,这些学者用实验证明了个体意愿会受到群体行为规范的影响,趋向于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性。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过很多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本文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儿童的从众心理对儿童心理教育与发展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一、儿童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一)语言从众我们这里所讲到的语言是指儿童的沟通能力。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园的孩子(2-7岁)正处于思维的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片面性和我向思维的特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所以在幼儿园里,常常会发现孩子们有“他说什么,我说什么”的现象,如果一个小朋友咋游戏中摔倒,教师会安慰小朋友例如“宝贝最勇敢,勇敢的孩子不哭泣”这样的话语,接着就会听到无数个声音说“老师我也不哭”、“老师我昨天摔倒也没哭”…并且你会发现,其实有很多孩子是在“撒谎”。

如果教师就某个活动的规则提出一些建议,并问儿童的意见时,你就很难听到有“不好”的回答。

(二)游戏从众3-6、7岁的孩子是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幼儿期,又称为学前期。

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游戏能促进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格罗斯把游戏看成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活动,是一种本能性反映。

那么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大概可以预见儿童的心理发展状态。

这时的儿童不同于2岁婴儿,进行的是群体性游戏。

儿童用游戏来反映周围的生活,由于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的群体性游戏在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一种高度的默契。

一个小朋友将一张纸揉成一个小纸团放在手上,说“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马上就会看到很多类似的地球出现,并且活动过程和举动都是相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从众性心理的现状分析及其策略研究从众性心理是指个体受群体的压力,放弃自己的意见或主张,在心里和行为上有着与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倾向,主要表现在不善于质疑、不善于反思、不善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轻易相信“权威”结论等等。

如有的学生做作业的答案与许多同学不同时,明知自己的是有道理的,但心理上仍然会感到不安而放弃自己的结论去随“大流”。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e.asch)曾做过专项的实验。

他发现在大学生中具有从众性心理行为的人占有30%,而在小学生中这
个比例却最高。

本文就当前小学生从众性心理的现状以及在教学中所采取的策略等两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希望能够引起一些共鸣。

当前小学生从众性心理的现状
下面的两个案例是笔者亲身经历的,在目前小学生中具有一定
的典型性与普遍性。

【案例1】
在一节“圆的认识”这一课上,老师用多媒体成功地做完演示实验,得出“圆周率”大小后,要求全班同学以同桌为一组,用自己带来的学具进行推导“圆周率”大小的验证性实验,有些同学由于测量上的误差,用测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发现算出的结果比3稍微小了一点或大了许多,这本身应该是很正常的,但不少学生还是偷偷地
将测量的数据改了过来,使计算的结果正好比3稍微大一点点,实验结束,老师问测量计算的结果时,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圆的周长比直径的3倍多一点点。

课后,问到那些改数据的几组同学,为什么这么做时,回答大同
小异:老师实验的正确结果就是那么大,与他的悬殊太大,肯定是自己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改了过来。

【案例2】
前不久,笔者所在的班级进行一次单元测试,试卷中有这样一条操作题“画出一个半径为2厘米、高为4厘米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当考试还剩最后20分钟时,笔者有意暗示3位坐在教室不同位置的,并且在班上有一定威信的优等生“悄悄”地与邻座的同学借圆规,给画好的圆柱侧面补上两个圆,使其成为圆柱的表面展开图。

这一借果然有了效果,通过细心观察,发现班级中有25人在试卷上也悄悄地补上了两个圆,占全班的61人的41.0%。

在这25人中,优等生6人,占25人的24%,中等生8人,占25人的32%,学困生11人,占25人的44%,而这11名学困生竟占全班所有12名学困生人数的91.6%。

事后对这25人进行调查,经过大致如下:
优等生:可能是自己这单元的知识学的不够扎实,他们三个人一改,心理就动摇了。

中等生:好象觉得自己也有一些道理,但是连他们都改了,就觉
得应该是自己的错了,所以就改了过来。

学困生:他们平时就是班上最好的,他们的结果肯定也是正确的,况且即使错了,老师也会先批评他们,应该先找他们三个人谈话。

上述案例说明有些同学总认为老师、甚至一些优秀的学生的答案是对的,作为教材上的结果更是不容怀疑,当自己通过实验、计算
得出的结果与他们不一致时,不去在实验、计算的过程中找原因,或者去怀疑那些“权威”的结论,而是随意轻易地更改自己的结果,全盘否定自己,一味地去迎合他们的观点,心理上产生”从众“倾向。

他们往往会轻易地相信别人的结论,不善于找出自己的解题方式、观点与他人的不同之处,不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对自己的观点、见解缺少必要的思考、判断与质疑,更不要说自己去总结、去发现规律,而是盲目地一味跟着别人走。

采取的策略
1 和谐师生关系,尊重学生
著名的教育专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

”人人皆有自尊,更何况是有思想有主见的学生,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才是真正克服学生从众性心理的前提。

尊重学生则意味着老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大写的“人”看,让他们找回“真我”的感觉;尊重学生更意味着老师要从行为上放下“教鞭”,从思想上抛弃“师道尊严”,学会宽容,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最重要的还要炼就一颗童心,从心底里接受来自与学生的不同观点,敢于怀疑甚至否定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学会倾听,使学生敢于倾诉,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总之,要让学生从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友爱、信任与宽容,全身心地为每一位学生创设一个心理上自由健康的心境,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心理上的从众性倾向才有可能得到预防与克服。

2 鼓励批判质疑,摒弃权威
学校教育应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这似乎已形成共识,然而事实决非如此,用时下校园较流行的说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正如猫与老鼠、警察与小偷之间的关系,虽稍尖刻,但却不无道理。

这种绝对的以教师为核心的专制教育中,教师对于学生可以随心所欲,任其摆布。

教师控制着学生的行为,主宰着学生的活动。

学生毫无个人心理自由的空间。

毫无个性张扬的余地,这样教师成了“权威”,学校所用的教材更是“权威”的“权威”。

更为可怕的是由于成绩优秀而得到老师宠爱的学生也因此成了一些学生心中的“权威”,这样便造成了一些学生心理上的消极被动,从而滋长了从众性心理的产生。

为了消除这些“权威”所带来的影响,因此鼓励学生批判质疑,摒弃权威,变成了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的一件大事。

3 进行针对性训练,对症下药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发现,从众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存在着,有着一定的背景,对症下药是治病的一剂良药,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同样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下类形式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1)对比性的审题训练
在同一情境中,利用对比,进行不同结构应用题的审题训练,既
可克服心理上的从众性,也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通常采用题组训
练的形式,如:
一跟绳子长18米,剪去2/3,还剩多少米?
一跟绳子长18米,剪去2/3米,还剩多少米?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已行了全程的2/5,这时距离甲地12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已行了全程的2/5,这时距离乙地12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一题多解训练
利用一题多解,对同一条题目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既可克服学生解题思路狭窄,解法单一的缺点,更是克服学生从众性心理的一剂良药,如:
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甲车行了全程的2/5,距离中点还有60千米,全程一共有多少千米?这一条题目就有多种不同的解法。

(3)设计开放性的训练题
设计开放性的训练题,能更好的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创造了条件,能更好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他们也就无须更不必要去一味地从众。

如:钢笔每支5元,练习本每本1元,文具盒每只8元,圆珠笔每支2元,橡皮每块0.5元,小明用20元去买这些文具,他可以买回哪些文具用品?还应该找回多少元?在这条题目中由于每位学生所思考的角度不一样,答案也就显得丰富多彩了。

班级教学中盲目的从众性会抑制班级体成员的创造性。

甚至会形成单调呆板的教学氛围,窒息良好的学风形成。

吴文俊院士在在
北京召开的世界数学大会上曾发自肺腑地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独创的东西不多,开创一个新的领域,让全世界的人跟着你研究,这样的东西应该多些。

”中科院系统科学院党委书记李福安研究员也认为:“我们目前跟踪研究的比较多,真正属于原创的很少。

”这,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是否也有一定的启发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