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改革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改革思路
摘要: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入手,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开展校企合作,要建立内在动力机制、外部驱动机制、运行调控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建人才资源库、共建专业和课程、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服务和推广、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等形式寻求共同发展。
关键词:职教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运行机制;合作载体
前言:校企合作教育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各自不同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寻求利益交集共同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校企合作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范式,它指的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人才需要而进行的可复制的实践办学的一种发展样式,是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样式。通过这些样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一、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我国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总体上来说是以学生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合作模式,它主要是指在我国职业教育中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提高人才质量和劳动者的素质。就其本质而言,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以实现良性互动和“双赢”局面;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其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人才的竞争优势,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和企业发展。职教集团内部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按照企业和学校的安排实施的、交替进行的课堂教学和企业实际操作培训的教育模式。从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形式多样。如“订单式”,“零距离对接式”,“捆绑式”,“产学研一体式”,“双循环式”,“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参与、多形式推进式”,等等。但在实际操作上,还远没有形成科学的、深层次的合作,合作大多处于以学校为主企业相对被动的层面上。
二、集团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校企合作的模式,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分析,应包括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和载体两个方面。校企合作的载体是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基础,是双方合作行为共同指向的对象;机制是合作的动力及其运行规则,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两者不可偏废,其有机结合共同构成校企合作的模式。
(1)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构建
教育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与企业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不完全相同。在市场经济环
境和职教集团的平台上,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促使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发挥。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2)互惠互利的内在动力机制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关系和信誉”。这种机制是校企合作的最初形式,形式简单、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持久性。因此,必须注重构建互惠双赢的动力机制。一是寻求内在的原动力。校企合作,企业对学校的需求是: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帮助或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培训、咨询、指导;宣传企业的品牌价值、企业文化。学校对企业的需求是:接收毕业生;提供实训师资和设施、设备;为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提供咨询、指导。二是明确合作的基础、目的与原则。校企合作的基础是“技术、人才、设施”,目的是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原则是“互惠、互利、互动”。三是确定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企业对院校的责任与义务:优先选聘集团内院校的毕业生,承担集团内院校学生的实习实训任务,为院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帮助;院校对企业的责任与义务是:为集团内企业优先输送优秀毕业生;积极帮助和参与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培训、咨询等科技服务。
(3)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为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一整套的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规范和推进校企合作。如《校企合作教育协议》、《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协议》、《“双师型”教师培养协议》、《兼职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聘任考核办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实施管理办法》、《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管理办法》、《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从不同角度对校企合作行为进行规范,保证合作双方各自目标的实现。
三、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模式
(1)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和进行科技开发、学生和员工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的平台,也是院校服务社会的和产学结合的重要载体。实训基地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院校和企业要按照互惠互利原则,明确校企双方权义,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具体形式有:一是“融入式”生产型基地。是指学校投入部分设备,企业提供场地,在企业中共建“融入式”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融入式”生产型实训基地实现了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可在就业招聘、产品研发、成果转让、技术培训等方面形成更广泛的合作。二是“引入式”生产型基地。是指学校提供场地,也可投入部分设备,企业投入设备和人力资源,在校内共建“引入式”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校内实训基地从事生产活动,院校为企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支持,企业需按照协议支付一定的费用,为学生实习实训等教学活动和教师的技术研发等科技活动提供支持。
(2)共建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库校企双方所拥有的师资和技术人才各有特点、互有优势。为实现集团校企人才资源共享,需建立集团共享的人才资源库,聚集
技术研发型、技能型、教学型、管理型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条件从人才库中选聘相应的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服务于各自的发展。
(3)共建专业和课程首先,根据市场调研和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优化专业设置。通过集团内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标准,紧跟产业、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推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其次,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设置、人才标准、实践教学、技能考证等有关人才培养事项进行研究,保证专业发展的适应性,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专业建设计划。第三,校企共同进行专业评估,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四,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教材、开发电子课件、共建精品课程等。
(4)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服务和推广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就必须跟踪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及时将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引入教学,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加强与行业、企业在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方面的合作。通过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使职业院校能够站在技术发展的前沿,为企业更好地开展技术服务,进行技术咨询和推广。
(5)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集团成员单位已经形成的优质教学资源应相互开放,扩大受益面,共享专业建设与改革成果,共享精品课程、项目课程、精品教材、典型案例、教学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等。同时,学校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教学资源的优势,面向集团企业开展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
综上所述,集团内校企合作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合作模式包括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载体和合作运行机制。开展校企合作,关键是找准结合点;建立长效机制,核心是体现“互惠、互利、共赢”原则。通过校企合作教育,可以密切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提高办学效益,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黄亚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5B):74-79.
[2]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8-10
[3]庄泽,程无畏.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6):141-142.
[4]李忠华,姚和芳.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