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知识点绪论
地理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
地理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在地球上以自然力量为主要原因,并给人类及其活动造成严重伤害和破坏的突发性、局部性、无法抗击或难以应对的现象。
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人地关系的学科,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理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自然灾害类型地理中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风暴、台风、滑坡、泥石流、雪崩等。
这些灾害类型的发生都与地球的自然力量密切相关,是地球表层系统自身的一种反应。
1. 地震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断裂和震动的现象,通常由地震波引起。
地震的震源位置在地下的地震带,主要是由板块运动导致的应力积累和释放所引起。
地震会造成土地破裂、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壳中的火山岩熔融并喷出地表的过程。
火山活动主要分布在板块运动边界和地幔热柱上,火山口是火山喷发的主要出口。
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热能、气体、火山灰等,对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威胁。
3. 洪水洪水是指由于降雨、融雪或水库泄洪等原因,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水位突然上升,超过了堤防或容量限制,进而造成周边区域的淹没。
洪水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农田水土流失、建筑物损毁等灾害。
4. 干旱干旱是指在长时间内,地表水资源供应不足,导致土地干燥、作物枯死等现象。
干旱通常是由于气候变化、降雨减少或水资源过度开采等原因引起的。
干旱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严重困难,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5. 风暴风暴是指风力较大、狂猛的气候现象,通常伴随有暴雨、雷电和强烈的气象灾害。
风暴常常造成树木倒伏、房屋被毁、交通中断等情况,对人类安全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6. 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的形式,是指在海域上以强风、暴雨和巨浪为特征的天气系统。
台风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对沿海地区的人们带来严重威胁。
台风可以引发海啸、风灾、洪水等自然灾害。
7. 滑坡滑坡是指山体、岩土体等在自身重力和外力作用下,沿滑动面向下运动的现象。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
自然灾难学问点梳理总结:防治自然灾难的通用措施:1.加强灾难的科学争辩,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
2.对已发生地区进展跟踪监测,准时把握引发-----灾难的动向,为预报 ----- 灾难供给信息。
3.加强对 ------ 灾难的治理,建立健全减灾的政策法规。
4.加强预防学问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
5.加强 ------ 预报,启动应急方案。
6.准时有打算的转移和安置民众。
〔水文、地质灾难〕一.我国自然灾难种类多、频次高的缘由:1.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难带的交汇处。
2.处在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猛烈。
3.国土面积大,地形简单多样,滑坡泥石流多发。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季风的不稳定或规律反常,导致我国多旱涝灾难。
5.海岸线长,多台风、风暴潮。
灾情严峻再加上我国是进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缺乏。
〔1.2 点是指特别地理位置、3 点是指特别地貌、第4 点是指特别的气候〕。
二.自然灾难频率上升的认为缘由:1.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地质灾难加重,水旱灾难频发,风沙灾难加重。
2.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力量。
3.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导致内涝加重。
4.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难加剧。
5.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逼。
三、我国东部地区成为自然灾难的重灾区:1.季风区,是洪水暴雨集中的地区,地势低平,有大面积的内涝区。
2.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的影响大。
3、北部有旱灾虫灾寒潮等灾难。
4.东部地区灾难种类多,人口稠密,受灾体脆弱,灾难群发。
四.西南地质灾难严峻:自然缘由:1、地质构造简单,山高谷深,位于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猛烈,多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
2、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易发生滑坡。
3、位于季风区,雨季长多暴雨且集中,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简洁诱发滑坡泥石流。
人为缘由:1.开垦开矿造成的植被破坏等。
2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建设者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当〕。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灾害事件。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
本文将从地震、洪水、台风和干旱四个方面介绍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震1.地震的原因: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多个板块,当板块发生运动时会产生地震。
2.地震的危害: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破坏以及人员伤亡,并可能引发火灾和次生灾害。
3.地震预防措施:建筑物应按照地震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定期进行地震演练,提高对地震的认知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洪水1.洪水的原因:降雨过多、河流水位上涨或者水库突发性泄洪等原因都可能引发洪水。
2.洪水的危害:洪水会淹没低洼地区、毁坏农田和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同时也会引发疾病传播和营养不良等问题。
3.洪水防治措施:加强水库管理和水文预报,提高排水系统的能力,合理开展防洪工程建设,加强河道清理和护岸建设。
三、台风1.台风的原因:台风是海洋中潮湿的空气经过水温较高的地区上升形成的,具有较强风力和降雨。
2.台风的危害: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农田被淹、海上交通中断,并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台风防治措施: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撤离危险地区的人员,加强建筑物和房屋的抗台风能力,确保安全疏散和应急救援的顺利进行。
四、干旱1.干旱的原因:气候变化、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管理不善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干旱。
2.干旱的危害:干旱会导致土地退化、作物减产和水资源短缺,同时也会引发粮食危机、荒漠化问题和环境退化。
3.干旱防治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雨水和地下水,加大抗旱科技研究和技术支持。
总结:自然灾害无法完全避免,但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和紧急应对措施,可以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每个人都应该加强自身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学习,提高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初中地理与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的梳理与总结
初中地理与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的梳理与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上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学科,其中自然灾害防治是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然灾害不仅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还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初中地理课程中系统、全面地学习和掌握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1. 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可分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三大类。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地质泥石流、滑坡等;气象灾害包括暴雨、台风、干旱等;水文灾害包括洪涝、旱灾等。
学习这些自然灾害的分类,有助于初中学生对不同自然灾害的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 地震地震是地球表层发生共振的自然现象,常常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初中地理课程中需要学习地震的成因、构造地震和洪泽地震等,了解如何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测定来预测地震、减轻地震影响以及人们如何进行地震应急救援等。
3. 地质泥石流地质泥石流是由于山地沟底的土壤松动、雨水倾泻等原因,导致山地泥石流冲击河道和平地的自然灾害。
初中地理课程中学习地质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分类、危害和防治措施等,有助于学生了解地质泥石流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和减轻地质泥石流的影响。
4. 暴雨与台风暴雨和台风都是气象灾害中常见的灾害形式。
暴雨往往伴随着短时间大量的降雨,导致城市内涝、山洪爆发等问题。
台风则是一种强烈的气象系统,常常伴随着强风、暴雨和风暴潮。
初中地理课程中学习暴雨和台风的形成、特点、影响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有助于学生了解暴雨和台风对生活和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做好预防和减灾工作。
5. 洪涝与旱灾洪涝和旱灾是水文灾害的主要形式。
洪涝是指河流水位超过警戒水位、洪水泛滥的情况,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旱灾则是指地区长时间缺乏降水,导致土地干旱,影响作物生长和人民生活。
初中地理课程中学习洪涝和旱灾的成因、分类、危害以及如何进行洪涝和旱灾的防治工作,有助于学生了解洪涝和旱灾对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水资源的调控来应对洪涝和旱灾。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了解其相关知识对于减轻灾害损失、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自然灾害与防治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之一,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高温热浪等。
暴雨和洪涝通常是由于短时间内降雨量过大,导致河流水位上涨、淹没周边地区。
干旱则是长时间缺乏有效降水,导致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对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破坏。
寒潮是冷空气迅速入侵,带来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高温热浪则是指持续的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2、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滑坡是山体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崩塌是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
3、海洋灾害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啸、海冰等。
风暴潮是由台风、温带气旋等引起的沿海地区水位异常升高的现象。
海啸则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海冰对海上航运、海洋资源开发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4、生物灾害生物灾害包括病虫害、鼠害、草原火灾等。
病虫害会对农作物和森林造成严重损害,影响粮食产量和生态平衡。
鼠害不仅会破坏农作物和草原,还可能传播疾病。
草原火灾会烧毁大片草原,破坏生态环境。
二、自然灾害的成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自然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
例如,地球的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大气环流和水汽分布的不均匀导致了气象灾害的产生;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条件则与地质灾害密切相关。
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危害。
例如,过度开垦、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增加了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风险;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硬化面积增加,使得雨水难以渗透,容易引发洪涝灾害;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对人类、物质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突发性事件。
它们无法预测、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来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相关知识点的总结:1.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常常造成严重破坏。
相关知识点包括:-地震的原因和机制:地球板块运动、断层活动、地壳构造等;-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等;-地震的测定方法和震级等级:利用地震仪测定震源位置和震级;-防震减灾: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加固措施、地震应急预案等。
2.海啸:海啸是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或其他海底地震活动引起的海洋波浪,具有极高的破坏力。
相关知识点包括:-海啸的形成机制:地震引起的地壳变动导致海底地形变化,形成海啸波;-海啸的传播过程:海啸在海洋中的传播速度很快,但在海岸线附近会出现加高现象;-预警系统和避难措施:通过地震监测和海洋观测站进行预警,并采取逃生、撤离等紧急避难措施。
3.洪水:洪水是河流或湖泊水位超过警戒水位引起的自然灾害。
相关知识点包括:-洪水的形成原因:降雨量大、长时间雨量、融雪期、堤坝决口等;-洪水的预测和预警:利用水文学和气象学知识对洪水进行预测,并通过水位观测站和预警系统向公众发布警报;-洪水的防治措施:修建堤坝、加固堤岸、河道疏浚、加强水库管理等。
4.旱灾:旱灾是指长时间缺乏有效降水导致的自然灾害。
相关知识点包括:-旱灾的形成原因: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土地退化等;-旱灾的影响和后果:食物短缺、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旱灾的防治措施:节水灌溉技术、干旱抗灾作物品种培育、旱地治理等。
5.飓风和台风:飓风和台风是热带气旋,带有强大的风力和降水。
相关知识点包括:-飓风和台风的形成机制:热带海洋中的暖湿空气上升形成低压系统,迅速旋转形成飓风或台风;-预测和预警:通过气象卫星、雷达等工具对飓风和台风进行监测和预测,并向公众发布警报;-飓风和台风的防御措施:撤离危险地区、加固建筑物、封闭窗户等。
自然灾害知识点绪论
《自然灾害概论》知识点汇编《自然灾害概论》前言1、为什么要学习自然灾害概论?(掌握)①上世纪85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愈演愈烈,灾害损失越来越大,人员伤亡巨大 ②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③是防灾科技学院对每一位入校新生的要求,校训“崇德博智,扶危定倾”④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特别是防灾和环保素质的必然要求2.自然灾害学概论课程知识体系(了解)如何防灾1地球系统和自然灾害1.1地球系统1相比于其他星球,地球具有哪些特点使得她适合人类居住?(熟悉)(1)地球有土壤、大气中有氮和氧气、平均温度15°、与太阳距离适中、有大量的水- 地球的天文环境条件适合生命存在(2)地球拥有其他行星所没有的独特圈层结构,这些圈层的相对运动和变化,构成了我们 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物质基础,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大气圈——氧气占1/5;水圈——存 在液、气、固三态;生物圈——独一无二;岩石圈——板块运动2、地球圈层结构系统及特点(1)地球圈层结构系统(了解)L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2)地球圈层结构的显著特点:(了解)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基本上下平行分布;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互相渗透、重叠、影响。
夕卜部圈层结构 内部 圈层 结构 地壳 地幔地核如何减灾(案例、灾害的成因、成灾机制、灾害特点)目标:培养防灾或灾.在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4、火山灾害 防灾减灾的体系3、地球系统由哪些圈层构成,他们对地球有什么重要作用?(熟悉)(1)分别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构成(2)大气圈的作用:温室效应;阻挡紫外线;大气循环水圈的作用:生命之源;水循环岩石圈的作用:承载物;物质交换能量循环的场所生物圈的作用:适应自然,改变自然,影响自然。
(3)各圈层(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又相互协调与发展,构成了我们这个蔚蓝色星球蓬勃的生机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摇篮。
4、水循环意义(熟悉):a.可以不断更新水体,断塑造地表;b.调节地球各圈层的能量,避免出现极端气候和天气。
自然灾害的知识点
自然灾害的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发生突变或异常所引发的灾害事件。
它们常常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亡,对人类、动植物及环境都造成严重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如何应对和减轻其带来的影响。
一、地震地震是由于地表下岩石层发生断裂或滑动而引发的地壳震动。
它们通常发生在地震带或板块交界处。
地震造成的损害包括建筑物倒塌、道路和桥梁的破坏以及人员伤亡。
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应设计为抗震结构,政府应制定相应的预警系统和灾害应对计划。
二、台风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具有强大的风力和暴雨。
它们可以引发洪水、风暴潮和土地滑坡。
为了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沿海地区需要建立风雨防护设施,人们应提前做好紧急疏散和物资准备工作,政府应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布警报。
三、洪水洪水是由于降雨过多或河流、湖泊水位上涨而引发的自然灾害。
洪水可以破坏农作物、房屋、桥梁等基础设施,还会导致人员伤亡和疾病传播。
为了减少洪水的损害,政府应加强河道治理,包括建设堤坝和疏浚河道,人们应远离洪水多发区并在洪水来临时按照当地政府的指示撤离。
四、干旱干旱是降雨严重不足的自然现象,导致土地上的农作物凋谢和水源枯竭。
干旱还会影响食物供应、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
为了应对干旱,政府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灌溉系统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耐旱作物种植。
个人应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减少浪费。
五、山火山火是大面积的火灾,通常在干燥和多风的地区发生。
山火可以迅速蔓延,并破坏植被、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以及人类的财产。
为了减少山火的发生和损害,政府应加强林火预防措施,包括疏林、清理干燥物和设置消防设施。
人们应提高防火意识,不随意野炊或抛弃烟蒂。
六、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和地面下陷等。
它们通常发生在山区、高原或地下煤矿等地方。
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土地和建筑物毁坏、人员伤亡等。
政府应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和预警,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人们应远离潜在的危险区域,加强防护和自救意识。
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灾害的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灾害的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的地质、气象、水文等原因引发的、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损失的一系列灾害事件。
在地理学中,自然灾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理高一必修一课程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思维方法与工具地理思维方法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我们认识和分析自然灾害的工具。
地理思维方法包括空间思维、环境思维、系统思维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够系统地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发展规律,以及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地球与地理环境地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其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自然灾害是地球自身集成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地球与地理环境的过程中,需要重点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以及与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自然现象及其灾害性自然现象是自然灾害发生的基础。
常见的自然现象包括地震、台风、洪涝、干旱等。
地震是地壳运动引发的震动现象,台风是海洋中空气的大规模旋转气旋,洪涝是降雨量超过地表和地下水持有能力时的现象,干旱是某个地区长期降水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现象。
学习自然现象及其灾害性,有助于我们了解自然灾害的具体表现和可能产生的危害。
第四章:自然环境与灾害自然环境是自然灾害发生和发展的重要背景和条件。
地理高一必修一课程重点讲解了几种自然环境与灾害的关系。
例如,山地环境易发生山体滑坡,河流环境易引发洪水,海洋环境易造成海啸等。
通过学习自然环境与灾害的关系,我们能够预测地质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发生概率,并提前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第五章: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学习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巨大破坏力,进而从政策、经济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轻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损失。
总结:地理高一必修一课程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地理思维方法与工具、地球与地理环境、自然现象及其灾害性、自然环境与灾害以及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2、自然灾害的危害: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3、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
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
洪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雨涝: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七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
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一、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是地球表面上地壳的震动。
地震通常是由于地壳内部的构造变动和岩石的应力释放导致的。
地震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会对地表和建筑物造成破坏。
地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建立地震监测系统,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公众的地震防护意识等。
二、飓风和台风飓风和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是一种强烈的风暴。
飓风和台风通常伴随着强风、暴雨和海浪,并且可能引发洪水、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飓风和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影响非常大,可以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预防和应对飓风和台风的措施包括建立气象监测系统和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建筑物的抗风能力,制定灾害应对预案,提高公众的防风意识等。
三、洪水洪水是因为降雨、融雪等原因导致河流、湖泊等水体水位上升并泛滥的自然灾害。
洪水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可以引发城市和乡村的交通中断、停电、水灾等问题。
预防和应对洪水的措施包括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强治理水文水资源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等。
四、干旱干旱是指由于降水不足或是蒸发过大导致土壤和植被干枯的自然灾害。
干旱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包括粮食减产、饮水困难等问题。
预防和应对干旱的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发展抗旱作物、改善土壤和水利设施等。
五、雪崩雪崩是指由于大雪堆积、气温变化等原因导致高山地区的雪崩自然灾害。
雪崩对高山地区的交通、人员和建筑物造成严重威胁。
预防和应对雪崩的措施包括加强雪崩预警系统的建设、积雪工程的防护、宣传雪崩防范知识等。
六、山火山火是指由于干旱、高温、人为原因等导致森林、草原等植被起火的自然灾害。
山火对植被、动物和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威胁。
预防和应对山火的措施包括加强森林防火设施的建设、加强火灾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公众的火灾防范意识等。
七、暴雨暴雨是指在短时间内降雨量大、降雨强度大的自然灾害。
暴雨极大可能引发城市内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自然灾害知识点(第一章第二章)
第一章自然灾害及其特点1 自然灾害: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两个条件:一是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
二是要有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2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通常是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数量和自然资源与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为衡量标准的。
3 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灾害对农作物、房屋、道路桥梁、工矿企业、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的损毁破坏等。
间接经济损失是指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商贸金融停业、保险理赔等方面的损失等。
4 自然灾害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具有很大的滞后性和隐蔽性,但危害往往不可逆转。
5 自然灾害的特点:1)具有严重的危害性;2)在发生时间和过程上,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之分;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具有区域性;4)还具有连锁发生的特点。
6 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
发生条件:90%是由地质构造变动引发的,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和人为活动(如核爆炸,修建水库)也可能。
通常用震级表示地震的强度,用烈度(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建筑物抗震强度有关)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会有多个烈度。
世界地震带: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处以及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南起南美洲南端,向北经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折向亚洲的堪察加半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经过大洋洲中部,止于新西兰西南;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交界处,横亘于亚欧大陆南部,大体呈东西方向,西起地中海沿岸,经伊朗高原延至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南,然后南折过中南半岛,止于印度尼西亚东部。
7 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沟谷中,是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发生地区:山区。
发生时间:雨季或连续降雨之后。
特点:暴发突然,来势凶猛。
灾害地理学 第一章 灾害概述
启示:
1、灾害是某种不可控制或者未予控制的破坏性因素引起 而突然或在短时间内发生的,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物质财 富毁坏或损失的现象。 2、灾害是一种或者数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力,通过非定 常方式释放,从而在较大范围内对人类正常的经济、社会 生活产生严重破坏的自然现象。也可将人为因素纳入其中 3、凡是对人类社会以破坏影响的事件即为灾害。 4、造成损害性后果,超过地区承载力。
(一)系统结构理论 系统结构理论:各要素灾害的内在功能联系性与灾害治 理的系统整体方法。 实例分析:火山喷发与全球气候、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及其对气温的影响 (二)横向交叉观点 横向交叉观点:指互不相连的两区域间灾害的相互影响 与联系,它是通过水文、大气过程等完成的。 横向交叉的主要运动形式:大气环流(厄尔尼诺与拉尼 娜现象)、水体运动、生物移动。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分数值E 分数值 出现危险环境的情况 10 连续暴露于潜在的危险环境 6 逐日在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暴露一次 1 每年几次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 0 非常罕见地暴露
灾害可能造成的后果的分数值C 分数值 可能的后果 100 大灾难 很多人死亡 40 灾难 数人死亡 15 非常严重 一人死亡 5 严重 严重伤害 3 重大 致残 1 引人注目 需要营救
灾害地理学 灾害地理学:指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 和方法,来综合研究自然灾害的新兴学科,主 要研究地表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和结构。 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地域分异规律、系统 结构理论等等。 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自然灾害的时空分 布 以及运动变化规律。 自然灾害的结构-----即灾害生态系统。灾害 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包括人类)、环境系 统和灾害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第六章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力量的作用而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危害的突发性、极端性事件。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火灾、山体滑坡等。
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性,并且会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因此,了解自然灾害的知识,对于减少灾害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一、地震灾害地震是地球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地壳内部产生的大地震被称为地震。
地震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地震发生后可能会引发建筑倒塌、道路中断、电力中断、通信中断、供水中断等多种灾害,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地震的预测地震的预测一直是科学家们努力探索的方向。
目前虽然无法实现地震精准预测,但可以通过地震预警系统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警报,有助于人们采取逃生措施,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2.地震的防范地震的防范需要做好地震烈度的评估,根据地震区划分相应的地震烈度和地震烈度等级,建设抗震设防标准,采取抗震建筑设计措施,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台风灾害台风是一种强大的热带气旋,具有旋转的强风和暴雨。
台风灾害主要包括强风、暴雨和海啸,对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造成严重破坏。
1. 台风的预测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对台风的预测越来越精准,可以提前预测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做好台风预警工作,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2. 台风的防范对台风灾害的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及时疏散人员,加固建筑物,封堵排水系统,减少风暴潮带来的海啸,减少台风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洪水灾害洪水是指河水、湖水、海水等水体因降雨过大或其他原因引起水位上升,泛滥成灾。
洪水灾害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对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1.洪水的预测洪水的预测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河流水位、降雨量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洪水预警,指导人们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
2.洪水的防范对洪水灾害的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河道整治,提高堤岸护坡的稳固性,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提高城市防洪能力,降低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提纲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提纲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破坏和危害的突发事件。
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自然灾害的类型、防治措施和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角度,来详细探讨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相关知识。
一、自然灾害的类型1.地震灾害:地震是地壳断裂造成的地面震动现象,会导致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2.水灾:包括洪水灾害和台风引发的风灾、海啸等,会导致大片土地被淹没、农作物受损、人员死亡等影响。
3.干旱:水源减少导致土地干旱,会影响农作物生长、饮水安全等。
4.雷电灾害:由大气层内放电现象引发的灾害,对人类和设备产生严重威胁。
5.暴雨:短时间内大量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造成城市积水、路面塌陷等问题。
6.火灾:由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引发的火灾,会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1.预警系统: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向公众发布灾害警报,让民众提前做好准备。
2.资源保护:保护森林、湿地等自然环境,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
3.技术手段: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如遥感、气象预测等,提前掌握灾害情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4.培训和教育:加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通过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民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理解。
5.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堤坝修建、抗震建筑设计等措施,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
6.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三、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角色1.灾害监测和预警: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灾害情况,以便采取应对措施。
2.灾后救援和恢复:政府应当组织救援队伍和物资,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
3.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规范自然灾害防治的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支持。
4.资金支持:政府应当提供资金支持,用于自然灾害的防治工作和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
《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 知识清单
《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知识清单一、我国自然灾害的概述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从地震、洪涝到干旱、台风,从滑坡、泥石流到沙尘暴、森林火灾,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1、气象灾害(1)洪涝:由于暴雨、大暴雨或持续性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
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
(2)干旱: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和空气干燥,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人类生活。
干旱在我国北方地区较为常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
(3)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台风的多发区。
(4)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易受寒潮影响。
2、地质灾害(1)地震:地球内部能量的突然释放,导致地壳震动。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是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
(2)滑坡: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分散地顺坡下滑的现象。
(3)泥石流: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3、海洋灾害(1)风暴潮:由台风、温带气旋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常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损失。
(2)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底滑坡等引起的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4、生物灾害(1)蝗灾:蝗虫大量繁殖并聚集,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破坏。
(2)病虫害:农作物和森林受到病菌、害虫的侵害,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三、自然灾害的成因1、自然因素(1)地球的内部运动:如板块运动导致地震的发生。
(2)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是造成气象灾害的重要原因。
(3)地形地貌:山区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人为因素(1)过度开垦、放牧: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增加了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风险。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知识梳理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知识梳理自然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外部的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经济、生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严重危害的突发事件。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飓风、干旱等,它们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人们开始重视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中关于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的知识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
地震是地球内部地壳构造变动时产生的短时地面晃动。
地震能造成建筑物倒塌、土地滑坡、火灾等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
地震预测和预警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它能为人们提供时间来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火山喷发是指地球岩浆和气体从火山口溢出的现象。
火山喷发会产生火山灰、毒气等,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预防火山喷发的灾害,我们应该建立火山监测系统,及时宣布撤离和保护措施。
洪水是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水位上涨超过河岸、湖岸时产生的水灾。
洪水会造成城镇、农田的淹没,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威胁。
为了减少洪水的风险,我们可以加强河道调节和堤坝建设,规划城市排水系统等。
飓风是狂风暴雨组成的巨大、旋转的风暴。
飓风对沿海地区和岛屿的影响最为严重,能产生强风、风暴潮和暴雨等灾害。
发展飓风预警系统,加强建筑物的抗风能力,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都是有效的飓风防灾减灾措施。
干旱是指某个地区在一段时间内降水量明显减少或干脆不下雨的天气现象。
干旱会导致水源匮乏、农作物减产、草原退化等问题。
为了应对干旱灾害,我们可以制定节水措施,发展灌溉技术等。
了解了自然灾害的种类,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些防灾减灾的常见知识。
首先是地震防灾减灾知识。
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迅速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如躲到桌子下、门框边、墙角等避难位置。
平时要进行地震预案的演练,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此外,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也是减灾的重要一环。
对于火山喷发,应及时撤离火山口附近的居民,尽量远离烟雾和火山灰。
高一自然灾害知识点
高一自然灾害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界发生的突发性、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难事件,如地震、台风、洪涝、干旱等。
这些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了解自然灾害的知识点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和预防自然灾害。
本文将以高一自然灾害知识点为主题,从地震、台风和洪涝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地震是地球表面地壳的震动,常常造成巨大的破坏。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产生的能量在地壳中释放而引起的。
地震的震源是地震发生的地点,震中是地震波的最大破坏区域。
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空气、岩石和水中传播的结果。
地震常常伴随着强烈的地面摇晃、建筑物倒塌、山崩地裂等现象。
人们在地震来临时应该选择一个安全的地方躲避,如床下、桌子下等避震场所。
此外,我们还应该普及地震知识,了解地震解放前兆,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从而降低地震带来的伤害。
台风是一种由海洋中心低气压系统自旋转而成的巨大风暴。
台风主要由暖湿空气、海水和地球自转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
台风常常伴随着狂风暴雨、海潮暴涨、飞沙走石等现象,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在面对台风袭击时,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政府发布的预警信息,尽量不要外出,确保自身安全。
此外,我们还应该做好防护工作,如钉紧门窗、固定杂物、储备足够的食品和水等,以便在台风来临时做好应对措施。
洪涝是指地表径流因降水过多而无法引离或渗入地下形成的一种自然灾害。
洪涝常常发生在雨水过多、水位迅速上升的时候。
洪涝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很大的威胁,尤其在低洼地区和沿海地区更加严重。
面对洪涝的威胁,我们应该密切关注气象和水文等专业预报,及时采取防洪措施。
在洪水来临时,我们应该迅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尽量不要接触洪水或沉迷入水中,确保自身的安全。
总结来说,高一自然灾害知识点主要涉及地震、台风和洪涝三个方面。
我们应该对自然灾害有足够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应对和预防自然灾害。
在面对地震时,我们应该选择避震场所,提高应急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概论》知识点汇编《自然灾害概论》前言1、为什么要学习自然灾害概论?(掌握)①上世纪85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愈演愈烈,灾害损失越来越大,人员伤亡巨大②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③是防灾科技学院对每一位入校新生的要求, 校训“崇德博智,扶危定倾”④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特别是防灾和环保素质的必然要求2.自然灾害学概论课程知识体系(了解)1 地球系统和自然灾害1.1地球系统1 相比于其他星球,地球具有哪些特点使得她适合人类居住?(熟悉)(1)地球有土壤、大气中有氮和氧气、平均温度15°、与太阳距离适中、有大量的水——地球的天文环境条件适合生命存在(2)地球拥有其他行星所没有的独特圈层结构,这些圈层的相对运动和变化,构成了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物质基础,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大气圈——氧气占1/5;水圈——存在液、气、固三态;生物圈——独一无二;岩石圈——板块运动2、地球圈层结构系统及特点(1)地球圈层结构系统(了解)(2)地球圈层结构的显著特点:(了解)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基本上下平行分布;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互相渗透、重叠、影响。
3、地球系统由哪些圈层构成,他们对地球有什么重要作用?(熟悉)(1)分别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构成(2)大气圈的作用:温室效应;阻挡紫外线;大气循环水圈的作用:生命之源;水循环岩石圈的作用:承载物;物质交换能量循环的场所生物圈的作用:适应自然,改变自然,影响自然。
(3)各圈层(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又相互协调与发展,构成了我们这个蔚蓝色星球蓬勃的生机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摇篮。
4、水循环意义(熟悉):a.可以不断更新水体,断塑造地表;b.调节地球各圈层的能量,避免出现极端气候和天气。
由于海陆之间、地表与地下之间,高纬与低纬之间水循环的存在,使得水分布的微小变化,都可以产生巨大的自然灾害,地球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在讨论自然灾害时,一定要有地球的整体观。
5.软流层与岩石圈(熟悉)a.上地幔顶部存在着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形成,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b.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6 为什么说人类是影响地球的重要力量?(掌握)作业(1)生物圈中最重要的是人类活动。
(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的空间和规模在迅速增大,今天的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最为活跃的因素。
(3)人对岩石圈表层环境的影响与改造日益剧增,成为与自然地质作用并驾齐驱的营力,某些方面甚至已超过自然地质作用的速度和强度。
(4)人在当今全球变化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成为影响地球的重要力量。
7 举例说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熟悉)地壳运动——地表起伏——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1.2活动的地球1、大气和洋流产生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了解)讨论(1)地球表面过程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
太阳每天向地球的大气层辐射太阳能,在赤道辐射的能量多,因此,赤道大气层的温度也高。
整个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温度的差别,再加上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大气层运动,可能形成台风、风暴潮等灾害,这决定了天气和气候。
(2)同样的原因,赤道和地球极区受到太阳辐射的不同,产生了热的不平衡,在海洋中产生了洋流。
这种大气运动和洋流,就象一部巨大的热机,把热由地球上的这一部分传到地球的另一部分。
2、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主要来自于什么?(了解)(1)主要来自地震波和高温高压下岩石的物理化学实验。
(2)地震波是唯一能穿透地球内部的波动,迄今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组成和演化的知识主要来自天然地震波。
3 目前对地球内部比较公认的研究结果是什么?(了解)地球像一部热机。
其内部的许多放射性元素不断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得地球的中心的温度达4500℃之高。
4.地球内部大量的热量通过哪些方式扩散至地表?(熟悉)通过热传导和热对流过程传至地面。
5.什么是板块运动?(掌握)a.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
b.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c.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d.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6.地球表面岩石圈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作业(1)海底扩张学说(了解)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海底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海底岩石年龄。
发现海底岩石的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相当于中生代侏罗纪(大陆最老岩石年龄在30亿年以上),而且离海岭(又叫大洋中脊)愈近,岩石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岩石年龄愈老,而且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1962年,美国赫斯教授发表著名的论文《大洋盆地的历史》。
提出“海底扩张学说”,对大陆漂移说做了进一步发展。
海底扩张学说触发了地球科学的一场革命,为板块构造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板块构造学说(掌握)板块构造学说是法国科学家勒比逊于1968年提出的。
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
学说主要内容:a.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
b.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c.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d.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e.板块运动的基本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
地幔对流是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
b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喜马拉雅山、大洋、地震和火山的形成与分布板块相对运动的边界类型、特征和示例(掌握)7、请举出一些证据来证实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
(了解)作业大陆漂移的主要证据:①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
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海底扩张的证据:①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两侧,对称延伸,其顺序与地磁反向年表一致。
——证明洋底是从洋中脊向外扩展而成。
②1965年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提出转换断层的概念,证明岩石圈板块可以做大规模的水平位移。
目前太平洋的扩张速率为每年5~7厘米,大西洋的扩张速率为每年1~2厘米。
8、为什么其他类地行星没有像地球一样存在板块运动?(了解)其他类地行星内部物质没有分化、没于相对运动9、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板块运动的行星,简述板块运动的意义(了解)讨论(1)塑造地表起伏;(2)影响气候进而影响局部生态系统;(3)使得地球内部的元素得以富集形成矿产资源;(4)促进各圈层相互作用。
10、板块构造学说是如何解释全球地震、火山的分布?(掌握)板块之间的挤压、碰撞、俯冲和拉张是形成地震火山的主要原因,因此地震、火山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带上。
11、20世纪地球科学最伟大的发现是———(板块构造)。
(掌握)A 大陆漂移B海底扩张C板块构造 D 断层的弹性回跳12、20世纪90年代以后,绝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地幔对流)是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
(了解)A 地热传导B地幔对流C地球自转D月球的引力13、板块运动的基本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
(掌握)A 地球外部B 地球内部14、欧亚板块南缘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是典型的——(板块碰撞边界)(掌握)A板块俯冲边界B板块碰撞边界C板块转换边界D发散边界15、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属于哪一种板块边界(了解)A 俯冲边界B发散边界 C 碰撞边界 D 转换边界16、两侧板块做平行于边界的走滑运动,岩石圈既不增生也不消亡。
这种板块边界被称为——(转换边界)(了解)A 碰撞边界B发散边界 C 转换边界 D 汇聚边界17、现代俯冲边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缘(了解)A 大西洋B印度洋C北冰洋 D 太平洋18、东非裂谷是索马里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分离形成的,这种板块边界被称为——(发散边界/生长)(了解)A 俯冲边界B发散/生长边界 C 汇聚边界 D 转换边界19、加拿大地质学家应用板块构造成功地解释了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整个过程,从而被称为威尔逊旋回(了解)20、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磁场及其变化(1)地磁场(了解)a.地球的磁极是怎么分布的?地球磁场的北极大体上对着南极,但并不与地理上的南北极重合,存在磁偏角。
b.地球的磁场是如何形成的?在地球内部的高温状态下,由铁组成的固态内核,在由铁、硫等元素组成的液态外核中旋转,组成了一台巨大的“发电机”,地核导电的铁产生电流,感应出地球的磁场。
没有地球内部的相对运动,就不会有地球磁场。
(2)地磁场的偏移和倒转:(地球环境的灾变)(了解)a.地磁场的偏移指的是什么?磁极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动,而是发生着微小的运移。
地磁场的偏移是地核不稳定运动的表现。
b.什么是地磁的倒转?在78万年以前,地球的磁极和今天完全相反。
地磁场的反转,在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它反映了地核发电机的运动是一种不稳定的运动。
地磁场反转的记录为比较全球不同地点的地质事件出现的次序提供了有用的时间标尺。
(3)地磁场对地球的保护作用(熟悉)地球磁场拦截了太阳辐射来的带电粒子,还有来自宇宙的射线,使它们未能冲到地面,而是留在高空,环绕地球流动,这对于生物的生存与繁衍具有重要作用。
(4)极光是怎样产生的?(了解)极光是由来自地球外的高能粒子撞击地球高层大气中的原子产生的.太阳风的一部分荷电粒子在到达地球附近时,被地球磁场俘获,并使其朝向磁极下落。
它们与氧和氮的原子碰撞,击走电子,使之成为激发态的离子,这些离子发射不同波长的辐射,产生出红、绿或蓝等色的极光。
21.地球的磁北极位于地理——(南极)附近(了解)A 南极B北极C赤道 D 北回归线22、1946-1947年期间,科学家提出了地磁场来源的发电机学说,认为是地球内部的导电物质在运动时产生了稳恒的电流,由这种稳恒电流感应出了地球磁场。
(了解)23、在78万年以前,地球的磁极是和今天完全相反的,今天的北极是那时侯的南极,这种现象被称作地磁场的反转,在地质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它反映了地磁发电机的运动是一种不稳定的运动。
(了解)24、判断一个星体是活的还是死的重要标志是是否具有自己的磁场。
(了解)1.3地球活动的能量来源1、地球活动的能量来源(见图)(掌握)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掌握)(1)地球内部能量来源a. 由岩石中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热是地球内部热量的主要来源。
估算可以达到每年2.14×1021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