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案例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案例3篇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案例3篇篇一:初中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语文新课标将学校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实
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挖掘文中的思想教育点,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语文教学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的德育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种方法。
1情感渗透
我们的祖国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化,从四大发明到地动仪,从《史
记》到《孙子兵法》,但情感依赖于认识,只有对祖国的文明了解了,认识了,
才能对祖国有深刻的爱恋,所以我充分利用时间和机会,带着学生在祖国文化宝库中领略文化的无穷魅力。为了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今天,我向学生介绍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科学发展的重大成果,组织学生观看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盛况和“神七”凯旋的录像,材料中那惊天动地的欢呼声和绚烂夺目的礼花,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航天员翟志刚的舱外成功行走更让学生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并立志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很多学生不禁背诵起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种自豪感、奋进感油然而生。
2细节渗透
从德育工作的角度,回味杜甫笔下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顿感喜悦,它不正是德育渗透的特点吗,潜移默化,细致入微。我们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日常生活表现,努力创设一种和谐互信的教育氛围,选择恰当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育之以诚,力图将自己精心酝酿的德育“春风”吹向学生的心田,让不良的言行迎“春风”而化止。同时,要想潜移成功,润物见效,教师还要处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学习“八荣八耻”时,老师随手捡起地上的粉笔头,拧住流水的水笼头,关掉学生忘记关的电灯等等,这些细节虽小,却可点滴入心啊~有的学生表示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的乐意为集体多做好事,不再为
多扫一次地斤斤计较,另外,也可以利用课本中的细节描写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在《孤独之旅》结尾部分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鸭群的羽毛上……这一细节突出了少年杜小康的懂事、执著与顽强,他虽然还是孩子,虽然受了重伤,但却战胜了孤独、恐惧和强烈的黑夜暴风雨,把失散的鸭群找了回来。这一形象深深打动了个学生的心灵,“杜小康”成了学生坚强、勇敢的代名词,是学生心中的小英雄,大家也深深懂得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
3名句渗透
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这些格言使许许多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言,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摘引、精选出来。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
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深深打动学生的心。
《孟子》二章中,有这样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育学生要成就一番事业,心先苦其心志不断磨练自己;如果只贪图安乐享受,那将一事无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告诉我们,治国需要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工作和生活也需要人和。要想“人和”,先需“得道”,即多做好事,让学生明白生活的真谛。“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出师表》中诸葛亮受恩于刘备而报答感恩的佳句。通过这句话让学生懂得“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文天祥笔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名句更是让人心动。讲到这些我进行了点播,古人尚能如此,我们该怎么办,学生早被文章
塑造的形象所感染,这样一激发,就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思考的欲望,他
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言,强烈的爱国之情顿时溢满了课堂。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4拓展渗透
1、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多方面的
积累,更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知道,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生广泛地吸取课外书籍的丰富营养,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但书籍也有良莠不齐,而且学生的精力与时间也有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针对学生意志薄弱,经受不住困难挫折考验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从中学习主人公不屈服于命运,以顽
强的毅力迎战困难的精神;针对学生革命理想淡化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小说《红岩》、《林海雪原》,学习革命先辈为正义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事实上,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不仅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反而会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
2、专题活动
学习《最后一课》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收集赞颂祖国的诗歌、名言,举行朗诵会,用优美的文学作品去熏陶学生,加深对国家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
5写作渗透
作文是学生心灵的窗户,写作讲评时,我引导学生朝着“阳光”、“鲜花”的方向发展,即要求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要有亮点,展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张扬个性之美。经过不断的努力,学生告别了过去的苦恼与压抑,体会到了写作的成功与快乐,大家都深刻体会到:写作就像飞鸟在湛蓝的天空中划过的那一丝灵动,自然、美丽、脱俗。
篇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
语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的心目中,要处处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上,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从文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