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诊疗现状与挑战

合集下载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研究概况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研究概况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研究概况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疗法文献综述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胃肠功能性疾病,具有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等特征,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改变标志,其特征是肠道功能的激惹性[1],属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诸多医家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实践,对此病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现将近10年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概念祖国医学无肠易激综合征之病名,本病属于《中医病证治法术语》中“肠郁”范畴,散见于中医学“腹痛”、“腹泻”、“便秘”等门类的文献中。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规定:肠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阻滞,使肠道运化失常,以腹痛、腹泻或便秘为常见表现的郁病类疾病”。

2 病因病机周氏等[2]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多因情志失调,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脾胃素虚,复感外邪,影响脾胃升降和肝胆疏泄功能,最终出现肠传导功能紊乱。

认为其病位在肝脾及大肠,主要病机是肝郁脾虚,同时认为与心有关。

谢氏等[3]认为,本病多为肝脾不和、脾胃虚弱、脾胃阴虚、脾肾阳虚,其中以肝脾不和最为多见。

彭氏等[4]认为本病病机与脾、肝、肾有关。

刘氏[5]以分阶段来认识本病病机,认为五脏之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其规律往往先是一脏病变,久则导致多脏同病。

如在轻症或早期,常见脾、肾、肺单脏气虚,或肝气郁,或脾阴虚,或肾阴虚肠燥,或心气阴虚等证候;及至活跃期,则肝脾不调、脾肺气虚、脾肾阳虚、心肾两虚、大肠津亏等多脏证候便联合出现;而缓解期更常见脾、肺、肾等多脏气虚,并兼肝气郁滞、大肠津亏等证候特征。

林氏[6]认为,本病病机为肾阳虚衰,阳气当至不至,阴极而下行,故发泄泻。

肾阳不能温运脾阳,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见腹痛、肠鸣等肠功能紊乱之症。

刘氏[7]则认为,本病是肝气(阳)虚、阴阳失衡所致。

3 治疗3.1 辨证论治:刘氏等[8]将肠易激综合征分为肝旺脾虚证、湿困脾胃证、湿滞气机证、水湿下注证、脾虚乏运证、脾肾两虚证等六型,分别选用痛泻要方、六和汤、升阳导滞汤、胃苓汤去桂枝合四神丸、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等方剂治疗。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进展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进展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进展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进展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肠易激综合征的患病率也不断增加。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中以腹泻型最为常见。

中医药治疗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出发,详细介绍中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现状和进展。

一、病因病机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病机不明,但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首先,现代医学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与神经、激素、免疫和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神经因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肠道的蠕动和分泌。

激素因素包括胃肠激素和肠荷尔蒙,能调节消化液的分泌和肠道蠕动。

免疫因素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调节肠道炎症反应。

肠道菌群因素也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常肠道菌群数量和种类的改变会影响肠道的蠕动和分泌。

二、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有调节肠胃功能、改善心理状态、平衡体质的功效。

中药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重要方法。

1.治疗方案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因人而异,通常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程和体质调配中药。

饮食疗法也是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挂钩,通常会建议患者改善饮食习惯。

病情轻微的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调理达到治疗目的。

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药物治疗辅助。

常用的中药组方包括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养胃汤、水煎栀子、四妙丸等。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虚弱所用的汤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中药组成,具有强壮脾胃、升阳提气的功效。

四君子汤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肠道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能够有效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腹泻症状。

3.香砂养胃汤香砂养胃汤由草果、白术、陈皮、香砂四味中药组成,具有理气和胃、暖中益气、化痰止咳的功效。

香砂养胃汤能够缓解肠道的痉挛和紧张,改善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腹泻和腹部胀气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研究现状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研究现状
1 病 因 病机
生 的主要 因素 。 如刘周怀等【 2 】 认为,B IS的病机在于肝脾不和, 病
西医对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 与多种因素有关。 位在肠 ;肝失疏泄, 目 肝脾气机失调, 脾之运化失司, 肠排泄糟粕
前 多 数学 者 认 为 , 此病 的 发生 与 胃肠 动力 、 经功 能 、 脏感 觉 功能紊乱是其主要病机 。 神 内 张书生日 认为,B IS多因情志失调 、 饮食
次者 1 好转 9例 , 中施药 1 例。 其 次者 5 , 例 施药 2 次者 3 , 例 施 敏、 阿司匹林或适量 的抗生素对症治疗。 效果好者息肉萎缩成黑 药 3 者 1 。有效 1 , 药 1 , 次 例 例 施 次 无效 1 、 药 1 。 例 施 次 紫色或白色膜 自行脱落 , 如为双侧鼻息肉应分别逐侧施药 , 避免 4 病 例 简 介 双侧同时用药 。 本方源于“ 医得效方” 经临床验证对鼻息肉治 世 ,
女 ,9 , 侧鼻 腔 通气 不 畅 3 , 同侧 头 痛 , 2岁 左 年 伴 嗅觉 消 失 。 疗有较好 的疗效 , 无痛苦 、 副作用 、 无 价格低廉 、 操作简便易行 ,
呼和浩 特市第一 医院( 100 0 01 ) 呼和浩特 市五洲女子 医院( 10 0 00 1) 21 年 l月 2 01 O 3日牧稿
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 的功能性肠病 。根据临床症 肠易激综合征之病名 ,属于祖国医学 “ 腹痛”泄泻 ”便秘” 郁 “ “ “ 状, 可分为腹泻型、 便秘型和腹泻 便秘交替性 3 个亚型 , 中腹 证” 其 等范畴 。 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主要责之于肝、 、 并与湿、 脾 肾,
泻 型最 为 常见 。 近年来 , 医药 在 治疗 IS的报 道较 多 , 取 得 瘀等有关 , 中 B 且 部分与情志失调有关。 乃郁怒伤肝, 思虑伤脾 , 亦可 因 了 良好 的效果 , 将近 年来 有 关 IS的文 献 综述 如下 。 现 B 饮食不节损伤脾 胃致病 ,其 中肝郁脾虚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发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研究探索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研究探索

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则疏泄失职,气机不畅,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肝气郁结
寒热失调是指机体在寒热侵入、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作用下,导致阴阳失衡、气机失调,进而引发肠易激综合征。
寒热失调
湿邪内停是指湿邪侵入机体,留滞肠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肠易激综合征。
湿邪内停
脾胃虚弱型
以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为治疗原则,采用六君子汤、健脾丸等方剂加减。
结果分析与讨论
中医治疗组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也具有一定的疗效,可能与其改善肠道微环境、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有关。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调节人体气血、改善肠道微环境、促进肠胃蠕动等方面,这些机制与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相一致。
中医治疗有效
肠道菌群调节
中医治疗机制
06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研究的展望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如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t检验等。
05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系统疾病患者。
实验研究方法
样本选取
将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治疗组根据辨证分型采用中药汤剂、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肠道功能紊乱的病理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意义
02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历史回顾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且组织病理学和生化指标无异常。
肠易激综合征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出现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胃肠症状,以及乏力、头晕、头痛、失眠、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诊疗现状与挑战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诊疗现状与挑战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诊疗现状与挑战摘要】目的:了解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病因和我们需要在平时注意的事项,然后通过中医的治疗方法对肠易激综合征进行系统化的治疗。

方法:因为现代医学没有可行的治疗方法,但是通过中医的临床研究和治疗,说明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就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

结果:以中医的治疗理念为基础 ,通过临床的试验和研究,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地进步。

结论: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是还是需要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建立治愈肠易激综合征完善的治疗体系。

关键词:中医药的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现状与挑战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并且存在于许多人身上的一种消化系疾病,主要人群为20 到40 岁的患者多一些。

IBS分为多种类型,便秘型、混合型、腹泻型等。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快节奏的运动、饮食的改变等是引发人们患上IBS 的主要原因。

IBS 是一种极为“顽固”的疾病,现代医学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是通过中医的临床研究和发现,中医在治疗IBS 方面有着良好的前景和优势,因此利用中医学来研究出治愈IBS 的方法是当前必须实现的目标与挑战。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从2009年08月至2011年0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99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5 例,女性患者54 例,对所有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病史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1.2 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所有作为研究对象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得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方法,并且临床治疗效果不尽相同,其中中医的治疗在所有的治疗方法中是有着明显的优势和___________很好的前景。

肠易激综合征基本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内侵、劳役禀赋等,导致肝脾失调,脾虚运化失常,肝郁气机阻滞,并产生湿浊、湿热、食滞、寒凝等病理产物,从而导致腹痛伴大便性状改变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的治疗理念是平衡,中医认为人的心、肝、脾、肺、肾对应五行的火、木、土、金、水。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治近况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治近况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治近况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 近年来我国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IBS-C)患病率逐年上升。

本病有发病率高、病程反复和严重影响病人生存质量的特点,应受到广泛重视。

本文通过对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IBS-C) 中医药近十年文献的整理,分别从肝论治、从脾胃论治、从肝脾同治、从肺论治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IBS-C) 便秘中医药综述【中图分类号】R25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8-0265-02功能性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是一组以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和生化异常。

欧美IBS 的人群患病率约为10% ~ 20%,我国为5.7% ~ 7.2%,消化门诊就诊率为10 ~ 30%。

I B S 根据临床症状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 和未定型(IBS-U) [1]。

IBS 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报道以IBS-D 为主。

IBS 各症型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生活质量及对治疗反应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2]。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精神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IBS-C 患病率逐年上升。

祖国医学对IBS-C 尚无专篇专论,但在便秘、腹痛、大便难、脾约等病名中均有涉及。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出发,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诊疗有独特的见解,治疗上取得良好疗效,故整理中医药IBS-C 相关文献。

1 从脏腑论治1.1 从肝论治IBS-C 发病与肝密切相关。

《临证指南医案》曰:“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胜也,克脾则腹胀,便或溏或不爽。

”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气机疏泄。

肝气郁滞,肝失疏泄,腑气不通,大便不行。

再者肝气郁久易化火伤阴[4],大便干结,而引起便秘。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的研究现状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的研究现状
觉 敏 感 性 增 高 两 个 方 面 。 易激 综 合 征 发 病 率 高 , 响 范 围 广 。 肠 影
3 基本方加减治疗
3 I IS肝脾 不 和 的 治 疗 . B 许 多 医家 采 用 疏 肝 解 郁 , 气 健 脾 理
据 流行病学调查报道 , 在西方 国家约 2 %~3 的人 群有此病 O O 症 状, 但就诊者仅为其 中的 14 男女之 比约为 1: , /, 2 患者 以 2 O ~4 O岁的轻壮年居多 , 给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方 合四君子汤加减 , 畏寒肢 】0 伴
冷 , 膝 酸软 加 制 附 子 9 、 腰 g 肉桂 6 ; 思 饮 食 , 腹 胀 满 加 木 香 g不 脘 6 、 仁 6 ; 便清 稀 或 利 下 赤 白粘 冻 加 诃 子 9 、 石 脂 9 , g砂 g粪 g赤 g 每 日一 剂 , 煎 服 , 时 配 合 情 志 调 理 治 疗 IS 患 者 4 水 同 B 8例 , 愈 治 2 例, 转 2 3 好 2例 , 效 3例 。苏佩 仪 [采 用 疏 肝 补 脾 健 胃法 治 无 8 疗 IS患 者 9 B 6例 , 白术 2g 白芍 1g 陈 皮 1g 防风 1g 党 选 0、 5、 0、 5、
参 1g 法半夏 1g 茯苓 1g 厚 朴 1g 淮山药 2g 柴胡 9 5、 0、 8、 0、 0、 g入
药, 日一 剂 ,5日为 一 个疗 程 , 药 两 个疗 程 。 治愈 6 1 用 7例 , 转 好 2 O例 , 无效 9 。 例 3 2 脾 虚 型 I S患 者 ( 泻 型 ) 多 采 用 健 脾 化 湿 , 气 和 中 . B 腹 理
07 0 ; . 6 0 0 2 指导 教 师 )
【 中图分类号 ] 2 R
【 文献标识码】 A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中西医诊疗的研究现状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中西医诊疗的研究现状

医寻新知余庄2019年第29卷第1期・75・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中西医诊疗的研究现状张欣荣张雷【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中西医诊疗;研究现状doi:10.3969/j.issn.1004-5511.2019.01.025【中图分类号1R574.4【文献标识码】A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I3S)属于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表现以腹痛或是腹部不适为主要的症状,而且为排便后可改善,常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包括腹胀、腹痛、大便性状改变、黏液便和排便次数增多,以上症状为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缺乏可以用来解释这些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方面的异常。

目前患病率逐渐上升,在我国流行病学相关调查结果显示,IBS患病达10%~20%;,。

总体而言,IBS目前尚缺乏药物治疗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IBS方面显示出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⑷。

中医中并无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of diarrhea type,IBS-D)的说法,它属于中医中的“泄泻”、“肠郁”的范畴,它的发病与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外邪侵袭、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有关,因此可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应用中医治疗IBS-D2]o1IBS的西医研究现状11流行病学及发展趋势【BS为全球性的疾病,目前各国患病率的差异比较大,如:亚洲国家为5%~ 10%,西方国家为8%-23%,大洋洲国家为11%~ 17%,非洲国家为10%:3-9i o在我国目前采用同一诊断标准来对普通人群进行的调查显示IBS患病率为0.82%-5.67%,尚不清楚这是由于区域差异还是其他的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3。

罗马IV的四种分型中,IBS-D占有较高的患病率和发病率。

12IBS发病机制的认识目前,IBS的病因病机尚不非常明确,现代医学普遍认为IBS属于多种病因导致的生理以及心理疾病。

其主要的病因为胃肠动力的紊乱、内脏感知的异常、肠道菌群失调、肠道感染、内分泌及脑-肠轴异常、精神及心理因素,也可能为遗传或环境因素。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近况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近况

治疗本 病 的优越 性 和广 阔的前 景 。 弱 则水为湿 内生 , 谷 为滞不 行 , 清浊 丸加 减 、 葛根芩 连汤 为主方 治疗 。 故本 文梳理 近 年来 中医药 对 I B S— 相混, 发 为 泄泻 , 肠道气滞 , 络 脉 痹 临床 病情 复 杂 , 诸 多 临 床 医 家 根据
见 的一种 以腹 痛或腹部 不适伴 排便 传 统 中医理 论 指 导 下 , 结合 临床 实 饮食 不节 , 或 外感时 疫邪 毒 , 或 情 志
习惯 改 变 和 ( 或) 大 便 性 状 异 常 的 践 , 现代诸 多 医家 就 本 病 的病 因病 忧郁 而诱发 , 导致脾 胃损 伤 , 运 化失
疗 法等 方 面总 结归 纳 中 医药近 年 对 I B S—D 的治 疗研 究概 况 。
关键 词 腹 泻型 肠 易激综 合征 中医治疗 综 述
肠 易激 综合 征 ( I B S ) 是 临 床常 十七 难》 提 出 了“ 五泄 ” 的病 名 。在 多属 于先 天 禀 赋 不 足 , 脾 胃虚 弱 或
功能性肠 病 。I B S在 欧美 国家 发病 机提 出了许 多见解 。燕麟 等 认 为 调 , 水湿 内停 , 寒湿蕴久化热 , 湿 热
率为 1 0 % ~ 2 0 %, 在 我 国 的患 病率 I B S—D主要病 机 为脾 虚 湿盛 , 然气
≥ _ ; 囊蠹 誊 塞 薯 薯 未 董 薯 誊 基 善 誊 囊 誊 誊 善 糍
7 0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J o u r n l a
组总有 效 率 9 0 . 0 %, 显 著 高于 对 照
泻型肠易 激综 合征 ( I B S—D) 多见。 淫 皆可致 泻 。李 彦哲 认 为此病 以 以致腹 泻 。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诊治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诊治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诊治进展韩改琳;孙志广【摘要】@@%肝郁脾虚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主要病机,同时脾虚、湿热、寒凝、气滞等虚实夹杂证候也是本病的病理特点.中医药治疗主要包括辨证分型论治、基本方加减治疗、经验方治疗、外治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心理治疗等.目前中医药在IBS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诊断疗效标准不统一;(2)辨证分型存在差异性;(3)疗效判定标准不一致;(4)缺乏科学的临床试验设计及症状疗效判定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今后应从症状、体征入手,建立统一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做到量化,同时简化规范辨证分型;深入开展临床基础研究,采用现代实验手段,阐明IBS常见的肝郁脾虚等证的本质,以开拓治疗途径.【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2(044)012【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病机;中医药疗法;综述【作者】韩改琳;孙志广【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江苏省卫生厅,江苏南京21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异常等,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

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脑-肠轴作用、免疫异常、胃肠激素与神经肽、肠道运动异常相关。

现代医学对IBS尚无特效药物,多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选择抗抑郁剂、促胃肠动力药、微生态类药物等。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BS的报道较多且疗效较满意,现将中医药诊治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中医无肠易激综合征之病名,散见于“腹痛”、“泄泻”、“便秘”等文献中,与“郁证”有一定关系,肝失条达是IBS发病的一个主要病机,中医理论中肝与情绪恼怒变化关系最为密切,肝为将军之官,不受遏郁,主疏泄气机,易为情志所伤,一旦肝木有病,则气机郁滞,脾运化受制。

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诊治:问题与挑战

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诊治:问题与挑战

da n si c tr fI a eb e p ae o sa t n h r rcia o ig ot r e a o BS h v e nu d td c n tnl a d temoep a t lR me Ⅲ c traw r su d o e r g c i i y c i i r e ee ise ;n v ldu s
a d t e a e t d l is s c s t e s l cie 5 h d o y r p a n 4 e e tr a o it r c lp i e a td p e s n e a y n r p u i mo ai e u h a h e e t - y rx ty t mi e c p o g n s u a o r , n i e r s a tt r p h c t v r p d h
d v lp n r c s o b c me mau e a s r so r b e a e o c re u g t e r p d d v l p n f e ae t d e e eo me tp o e st e o t r , e e fp o lmsh v c u r d d An a i e eo me to l td s i s i h r u
o B . h s at l u n I S T i r c e s mma z d t e p o l ms a d c al n e s c n t e d a n ssa d te t n B . i i r e h r b e n h l g swe mu tf e i i g o i n ame t I S e a h r f o Ke r s I i b e B w lS n r me Dig o i; T e a y y wo d r t l o e y d o ; ra a n ss h rp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仍以支持对症为主,目前以个体化治疗及综合治疗为原则。

中药具有副作用小、多靶点、综合调节整体治疗的优势,对IBS具有较好的疗效,其对IBS等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及关注。

现从辨证论治、专方专药及针灸推拿其他疗法三方面对近些年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现状进行简要介绍:一、辨证分型治疗从报道看,目前中医治疗以辨证分型治疗为主,疏肝健脾、理气温肾法最为常用。

其次为清热、化湿、祛瘀、活血、滋阴、润肠。

常用方剂有: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干草泻心汤、六磨汤、柴胡疏肝饮、藿朴夏苓汤、平胃散、枳术丸、三黄汤、连理汤、香连丸、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参苓白术散、升阳益胃汤、当归四逆散、少腹逐瘀汤、乌梅丸、真武汤、理中丸、附子温胆汤、一贯煎、增液汤、润肠丸、麻子仁丸等。

治疗中应抓住主证,注重兼夹,灵活辨证治疗。

目前临床辨证一般分3-4型较多。

我所宋德勇等对近40篇关于IBS中医辨证分型论治的文章进行分析,所有收录文章的作者都来自县级以上的医院,结果这些文章主要的辨证分型有肝不乘脾、脾胃湿热、寒湿困脾、脾胃阴虚、脾肾阳虚6种,还有少量辨证为痰湿、气滞血瘀型的统归为其它类,共为7类。

蔡茜虹等将其分为肝郁脾虚型、寒热夹杂型、肠道津亏型四型,并配合吴茱萸加生粗盐炒热后外敷脐周腹部进行治疗,同时设立对照组,对照组病例口服得舒特,每次50mg,每天三次,疗程为六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

刘永奇则将IBS分为脾胃虚弱、肝木乘脾、脾胃阴虚三型治疗,结果:84例病人痊愈68例,占81.0%;好转12例,占14.3%;无效4例,占4.7%;总有效率为95.3%。

在80例有效病例中,疗程最短14d,最长58d,平均22d。

其中脾胃虚弱证平均疗程30d,肝木乘脾证平均疗程25d,脾胃阴虚证平均疗程为21d。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研究近况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研究近况

肠易激综合征(B ) IS 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 , 以腹 痛或 腹部不适为 主要症状 , 排便后 可改善 , 常伴有 排便 习惯改变 , 缺乏可解释症状 的形 态学 和生化学异 常。西方 国家人 群 IS B 患病率达 1 %一 o 我 国人群 IS患病率约为 5 %… 。 0 2 %, B . 7 应用 Bi l r o粪便性状量表判断粪便性状 , s 根据粪便性状分为 IS B 腹 泻型(B — 、B IS D)IS便秘型(B — )IS混合型(B — 、 IS C 、B I S M)不能
● ;
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治疗研究 近况
林 力森 朱永 苹 , (. 1 广西中医学院 20 级硕士研究生, 09 广西 南宁 50 0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 30 12 . 广西 南宁 5 0 1) 30 1
关键词 : 易激综合征 ; 肠 中医治疗; 综述 中图分类号: 5 44 R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7 8 (0 20 - 0 4 0 10 — 4 6 2 1 ) 10 6 - 3
命无危害 , 也不会影 响寿命 , 而它会造成生活质量下 降, 然 对 人们正常工作 、 生活造成影响 , 占用了大量 医疗资源 , 并 不容 忽视 。 目前认 为其发病 机制与 内脏感觉异 常 … 、 肠动力 异
常 [ 脑一 、 肠轴失调 、 黏膜屏 障功能紊乱 [及 饮食 、 5肠 6 精神
煎加味治之 ; 先天禀赋不足 , 后天失 于调 养 , 方用参苓 白术散 加减 ; 长期贪凉饮冷 , 损伤脾 阳 , 湿从内生 , 方用升阳益 胃汤化
裁 治之 ; 饮食不节 , 热 内阻 , 宜清热化痰 , 痰 治 行气导滞 , 方用 黄连温胆汤加 味治之 。许 卫华等 [] 8 认为本 病病机是肝郁 气 滞, 肝脾不和 , 久病伤肾 , 将其分为 5 并 型施治 : ①肝郁脾虚 , 治以抑肝扶脾 , 调和气机 , 以痛泻要方为代表方 ; 胃 ②脾 虚弱 , 治以益气健脾 , 胃 和 渗湿 , 以参苓 白术散 为代表方 ; ③脾 肾阳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近况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近况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近况标签: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是以慢性或复发性腹痛、腹泻、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而又缺乏胃肠道结构或生化异常的综合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与多种因素有关。

目前研究认为,IBS是一类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身心疾病[1]。

临床上根据其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而以腹泻型在临床上多见,约占65%[2]。

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大多通过止泻、镇静、抗抑郁、抗焦虑等对症治疗,尚无一种药物可以完全有效地治疗各种类型的IBS[3]。

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优势,尤其是对于腹泻型IBS的治疗。

现就近5年来中医药临床治疗腹泻型IBS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古代虽没有腹泻型IBS病名的记载,但医家对其早有研究,可归属于中医学的“腹痛”、“泄泻”范畴。

其发病与“郁证”有一定关系,大多数医家认为肝失条达是本病发病的一个主要病机。

中医理论中肝与情绪恼怒变化关系最为密切,虽然本病的病证以脾胃表现为主,但其本多在肝,肝失疏泄,致使肝木乘脾,导致脾失健运而泄泻。

陈一斌[4]认为,脾胃虚弱,复因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运化失常,湿从内生,气滞不行,日久化热,传化失常,发生泄泻。

高文艳等[5]认为本病初起发病多伤及脾,脾虚经年即可伤及肾阳,使病情缠绵。

脾虚久泻则下元失滋,可致命门之火衰惫;肾虚则火不暖土,可导致脾运不健,中阳亏虚,运化失职,从而导致泄泻。

也有学者认为,“脾胃为本升降相宜”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二者同居州,为气机升降出入之要枢,而该病虽为肠道之病,但其本应责之脾胃,脾气虚为该病关键,更应以脾胃为根本[6]。

2 治疗方法2.1 辨证治疗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治法。

舒士敏等[7]将腹泻型IBS分为4型:肝郁气滞型,方选丹栀逍遥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寒湿困脾型,方选五苓散加减;肝郁脾虚型,方选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脾肾阳虚型,方选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味。

中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现状

中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现状

中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现状刘真(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0031)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属肠道功能性疾病的一种,是由腹部不适或疼痛伴排便异常等为主的一组肠功能障碍性综合征,无任何器质性异常的生化指标,过去曾被称为“过敏性结肠”、“易激结肠”、“粘液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等,现统一称为“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1]。

其临床表现包括排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粪质性状异常(稀便、粘液便或硬结便)、腹痛及腹胀等,此临床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无器质性疾病(形态学、细菌学及生化代谢等异常)的证据[2-3]。

IBS发病率高,在西方国家,IBS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约为10%-22%,女性略多见[4-5]。

我国1996年北京的一份调查显示人群患病率按Manning标准和罗马标准分别为7.26%和0.82%[6]。

因IBS 发病极为广泛,近年来已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2006年罗马委员会推出了IBS 的RomeⅢ诊断标准,该定义的核心为:在最近的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具有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有下列症状中的2个或以上: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排便频率的改变③粪便性状的改变。

且在诊断前6个月出现症状,最近3个月症状发作符合上述。

根据大便的性状,IBS可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未定型(IBS-U),西方国家以便秘型为常见,我国则以腹泻型多见[7]。

目前,西医认为IBS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感觉异常[8]、精神心理因素、肠道感染与菌群失调、感染因素[9]、饮食因素[10]、免疫因素[11]、神经内分泌因素等,但应用这些机制均难以全面解释IBS的发病过程。

最新观点认为,IBS是多种发病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心理、情绪、社会及环境因素在致病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受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制约,是起病与生理因素有关而症状的加重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的一种身心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现状与分析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现状与分析

·综述·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现状与分析∗王文1张莎2朱芳红1(1.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陕西西安710032;2.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712046)中图分类号:R57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745X(2020)04-0750-03doi:10.3969/j.issn.1004-745X.2020.04.054【摘要】肠易激综合征是功能性消化疾病之一,人群患病率高,易复发。

目前西医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很难治愈。

中医药在治疗此类功能性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统一辨证论治标准,规范化中医药临床研究,细化外治法的治疗方案与操作规范,建立IBS内外兼治的综合诊疗方案并推广可能是解决之道。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综述肠易激综合征(IBS)为消化道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之一,是一组包括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粪便性状异常,稀便、黏液便、硬结便;腹痛及腹胀等临床表现的症候群。

本病人群患病率较高,且有逐年增高趋势。

有文献报道IBS全球患病率为11.2%[1]。

西方国家的患病率较高,为4.7%~25%,而亚非地区的IBS患病率相对较低,为6.5%~10.1%[2]。

我国IBS的患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存在较大差异,采用同一诊断标准对普通人群进行的调查显示IBS患病率为0.82%~5.67%[3]。

IBS不仅人群患病率高,并且迁延难愈,症状长期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占据大量的医疗资源[4-5]。

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关注IBS,但临床诊疗仍然面临一些困境。

1临床诊疗面临的问题1.1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对IBS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神经、精神因素、肠道动力学改变、内脏高敏感性以及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随着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其诊断标准经历了Manning标准、Kruis标准、罗马Ⅰ、罗马Ⅱ、罗马Ⅲ、罗马Ⅳ标准。

1.2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本病临床以反复发作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为特征。

2024年肠易激综合征伴腹泻(IBS-D)药物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肠易激综合征伴腹泻(IBS-D)药物市场发展现状

肠易激综合征伴腹泻(IBS-D)药物市场发展现状背景介绍肠易激综合征伴腹泻(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是一种以腹胀、腹痛和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胃肠道疾病。

据估计,全球范围内有数亿人患有IBS-D,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因此,IBS-D药物市场的发展备受关注。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分析,目前全球IBS-D药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这主要得益于IBS-D患者数量的增加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

预计未来几年该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主要药物类型抗腹泻药物抗腹泻药物是目前用于缓解IBS-D症状的主要类别。

其中包括: -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 抗生素 - 直肠前列腺素 - 直肠酰肽类药物肠道调节剂肠道调节剂通常用于缓解肠胃不适以及调节肠道功能。

其中包括: - 血清素受体激动剂 - 钙通道调节剂 - 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主要市场参与者目前,IBS-D药物市场上存在着多家研究和生产药物的主要公司,其中一些公司在这个领域内具有相当的市场份额。

以下是几家主要的市场参与者: - 赛诺菲(Sanofi) - 雅培(AbbVie) - 诺华(Novartis) - 强生(Johnson & Johnson) - 斯托克(Stock)市场竞争与挑战IBS-D药物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

主要挑战之一是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因为目前尚无一种疗法适用于所有患者。

此外,安全性和副作用问题也是制约市场发展的因素之一。

市场前景与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以及IBS-D患者人数的增加,预计IBS-D药物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未来的市场发展可能集中在个性化药物治疗、创新药物研发和治疗效果的改进上。

结论肠易激综合征伴腹泻(IBS-D)药物市场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领域,会对全球IBS-D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诊疗现状与挑战
发表时间:2013-08-21T17:26:23.187Z 来源:《世界临床医学》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唐鸣鸣[导读] 中药治疗一般根据此病的病因用药以补肝肾、行气活血止痛药进行加减。

唐鸣鸣
西峡县中医院,中医消化内科
【摘要】目的:了解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病因和我们需要在平时注意的事项,然后通过中医的治疗方法对肠易激综合征进行系统化的治疗。

方法:因为现代医学没有可行的治疗方法,但是通过中医的临床研究和治疗,说明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就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

结果:以中医的治疗理念为基础 ,通过临床的试验和研究,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地进步。

结论: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是还是需要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建立治愈肠易激综合征完善的治疗体系。

关键词:中医药的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现状与挑战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并且存在于许多人身上的一种消化系疾病,主要人群为20 到40 岁的患者多一些。

IBS分为多种类型,便秘型、混合型、腹泻型等。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快节奏的运动、饮食的改变等是引发人们患上IBS 的主要原因。

IBS 是一种极为“顽固”的疾病,现代医学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是通过中医的临床研究和发现,中医在治疗IBS 方面有着良好的前景和优势,因此利用中医学来研究出治愈IBS 的方法是当前必须实现的目标与挑战。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从2009年08月至2011年0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99 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5 例,女性患者54 例,对所有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病史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1.2 方法
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所有作为研究对象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得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方法,并且临床治疗效果不尽相同,其中中医的治疗在所有的治疗方法中是有着明显的优势和___________很好的前景。

肠易激综合征基本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内侵、劳役禀赋等,导致肝脾失调,脾虚运化失常,肝郁气机阻滞,并产生湿浊、湿热、食滞、寒凝等病理产物,从而导致腹痛伴大便性状改变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的治疗理念是平衡,中医认为人的心、肝、脾、肺、肾对应五行的火、木、土、金、水。

人之所以患病就是因为人体的五行失调,因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方法就是将人体失衡的五行通过药物的治疗使人体内的五行重新达到原来的平衡。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目前还没有一种特定的药物或者指定的疗法能够治愈,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排解患者的顾虑,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治疗的原则是首先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根据不同症状类型进行对症治疗和根据患者的严重程度进行不同层次的治疗,注意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包括饮食以及心理方面的治疗:轻度患者可采用中医治疗的方法,中度症状的患者可采用中医或短期结合西医的治疗方式,一方面根据中医治疗理念的优势,另一方面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对应的抗腹泻、治疗便秘等的西药,迅速解决患者的症状,同时以中药理念为基础来恢复人体的平衡。

重症患者必须进行综合性的治疗。

除了要针对病状本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也要注重其他症状的治疗,以病人的安全为治疗宗旨,严格将患者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1.3 术后处理
第一在饮食方面一定要做到进行有规律的节制的饮食方式,避免暴饮暴食,导致身体的消化功能不能保持平衡。

第二严格遵循医嘱,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如虾、烟酒、咖啡等,第三对于具有高脂肪的食物我们尽量不去食用,多吃一些清淡点的食物,高脂肪的饮食可以使消化功能减退,而清淡类的食物易于吸收,可以有助于消化系统的进行,第四避免食用碳酸饮料、苹果、豆类等产气食物,产气食物进入肠道后,经肠道细菌的分解可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肠道扩张和肠蠕动变慢,可致患者出现肠便秘、胀气、腹痛或腹泻等症状,第五放松心态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心情不要紧张,精神要放松,调节好自己的生活方式放松心态,注意饮食,我们就可以避免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根据调差初步显示,在治疗初期首选中医者占44.5%,希望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占40.5%,西药效果不好再寻求中医者占15%。

表明中意的治疗方法在患者人群中是受到明显的亲睐的,也说明中医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方面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2 结果
以中医的治疗理念为基础 ,通过临床的试验和研究,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地进步。

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9 例患者有76 例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变,20 例患者有了轻微的改变,只有3 例患者没有进行改变,总体来讲,我院通过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在治疗恢复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极大地进步。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是还是需要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建立治愈肠易激综合征完善的治疗体系。

3 讨论
虽然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在证候标准、诊疗共识或指南、病因病机、临床疗效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突出体现出了中医药在治疗肠胃及综合症的明显优势;但中医药在治疗肠胃激综合症方面有着更为困难的挑战,还需要中医、中西医结合在一起站在更高的战略角度,以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做出更大的贡献,把握住机遇,勇于接受新的挑战,建立中医药诊治肠易激综合征的完善体系,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占道伟;孙建华;徐陆周;吴晓亮;疏肝健脾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穴位机制研究 [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 年04 期
[2] 王艳杰;刘慧慧;刘旭东;柴纪严;赵金茹;王德山;眼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结肠水通道蛋白3 表达的影响 [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 年09 期
[3] 吴晓亮;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对其模型大鼠 CGRP,NPY,和5-HT的影响研究 [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汪红兵;张声生;李振华;唐旭东;王新月;张福文;陈明;陶琳;唐博祥;朱培一;吴兵;李保双;宋秀江;刘敏;查波;中医药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卫生经济学评价 [J];北京中医药;2010 年03 期
[5 苏冬梅;张声生;刘建平;汪红兵;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系统评价研究 [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 年04 期
[6] 谢建群,郑昱,吴大正,费晓燕,潘相学,袁建业,薛筠;疏肝饮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血管活性肠肽和P物质的影响 [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 年03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