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
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强调了人的活动和劳动在人的本质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中特定条件下形成的。
人的本质由人类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所决定。
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和社会的,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人的本质不是固定和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活的演进而变化的。
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劳动能力。
人通过劳动创造和改变世界,同时也改变和创造自己。
劳动是人的生活必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通过劳动,人与自然界进行相互作用,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
通过劳动,人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也改变了自己,形成了自身的个性和个人特点。
劳动对于人的本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马克思指出,通过劳动,人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还能够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智力和创造力。
劳动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直接联系的手段,也是人与社会进行联系的手段。
通过劳动,人主动地塑造自己的生活和社会。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他认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个体的发展和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来决定的。
人的本质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通过社会关系来体现和实现。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关系是通过生产关系来体现的。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所有的生产力和所有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产物。
他认为,阶级社会存在着压迫和剥削的现象,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社会关系。
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们的利益冲突和阶级斗争。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通过阶级斗争来改变和塑造的。
他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被压迫和剥削的阶级可以推翻压迫者,实现自己的解放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本身包括有两方面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由于人是动物进化而来的,因而具有作为一般动物共有的自然属性,即人的生物性,例如生育、饮食、新陈代谢等等,这种自然属性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前提。
人的社会性,是指正常的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人总是劳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所以说,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
他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生产关系、性爱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
而其中的生产关系是各种关系的基础。
因此,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就成为人的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
人的本质属性就成为了人的社会性。
由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和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加上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差异,所以每个人的具体人性也是不断发个人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活动、生活经历、意识及其具有连续性的历史过程的构成物,是以其生命为其物质承担者的,在其活动中实现的同他人,同社会的社会关系之网的网上纽结。
每个人的自我,都要依赖于社会集体,通过同他人、同社会发生现实的关系而取得自己的存在,自我实现于人类社会的共同活动之中,为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所不断充实和改变。
“由于人们的共同生活条件,人的自我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人类的、国家的、民族的、集团的共性;又因为个人所处的生活条件和从事的活动不尽相同,每个个体的自我又具有某种不重复性和惟一性。
如果使人的自我脱离他的全部社会关系,脱离他的活动,脱离构成他实践和认识活动前提的客观世界,脱离他的生存条件,脱离他自己的肉体,这个‘自我’只能是虚幻的想像物。
”正是对自我的认识与探索,才会促使人们进一步寻觅人的价值,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对人生意义的评价。
!" 世纪后期在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为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统治阶级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价值的说教行为,曾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提倡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这在当时有其进步作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指人类共同具有的特征和本质属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与人的个体差异无关。
人的本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它不会因为个体的差异而改变,但会受到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满足生活需求的基础。
社会关系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社会关系,而这些社会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的思维和行为。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述强调了人的社会性。
他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发展。
人的社会性表现在人类必须通过相互合作来生产生活资料,通过社会交往来满足自身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人的社会性是人类共同的特征,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的创造性。
他认为,人不仅能够适应自然环境,还能够改造自然环境,创造新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
人的创造性表现在人类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创新来改变自身和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的创造性使人类能够超越动物的本能和直觉,具有思考、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述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社会性和创造性,认识到人类是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依存和影响的。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对人的本质的影响,意识到人的本质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现代社会,人的本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和展示。
人们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实现了更广泛的社会交往,通过科技创新和创业实现了更多的个人发展。
然而,人的本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境,如社会分化和人际关系的冷漠等。
因此,我们需要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人的本质,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马克思《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对马克思《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个科学论述,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论断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理想主义色彩的局限性,但《手稿》还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一般思考。
标签:《手稿》;人的类本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的本质的理论。
1843年马克思曾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但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并没有进行具体地阐述。
《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即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规定为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以实践的目光去看待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本质,因而是后来形成的以改变世界为主旨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形態。
一、《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阐述1、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1]人作为有生命的类存在物,其类特性就在于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也就是说,人的类特性有两个特点:一方面这种生命活动是有自由的,另一方面是这种活动是有意识的。
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意识是指人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本身变成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对象,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则是人因有意识而能够把自身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可以按照人的类的意愿自觉地改造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这也就是说,人的类生活的基本内容是生产生活,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也就是通过人的生产生活的形式来表现的,生产生活也就是劳动,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
2、人的类特性是劳动或实践马克思说人是“类存在物”,即将人视为自然界中的一个特殊的类,由此将人从自然界中区别出来,从人类的整体即“类”的角度去把握人,并以此为出发点寻找和论证人的本质。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认识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认识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即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充分体现出自己的本真。
人的本质不仅是一种生物属性,更是一种社会历史属性。
首先,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说明了人具有社会属性和社会需求。
人是一个社会性动物,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依赖社会。
在社会中,人类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组织。
人不能孤立存在,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其次,马克思的观点强调了人类的劳动活动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和利用自然,创造出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财富。
劳动不仅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必要手段,也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互动的基础。
通过劳动,人类得以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
此外,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的本质是可变的、历史的。
人的本质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进展和发展而不断演变。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人,由于受到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本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比如,在原始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劳动和简单的社会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则呈现出了被剥削和压迫的状态。
最后,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论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的本质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的一些固有规律,为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通过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关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们的自由和幸福。
总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劳动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人的本质是可变的、历史的。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对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努力创造有利于人的本质的充分发展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马克思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权威人物之一,他的理论从19世纪至今影响深远。
这篇文章将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两个方面,分别介绍马克思的思想。
一、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和创造,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改造和创造力。
人是有意识、有创造潜力的生物,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赞扬人类在发展历程中所赢得的宝贵经验和取得的科技成果,认为人类的本质是为了不断进步的新知识和经历。
二、异化概念马克思在分析今天的社会条件时,注意到工人在生产中失去他们的人性。
其原因在于生产过程被割裂成许多部分,工人只是某种环节的机器,没有机会全面参与整个生产过程。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受到了异化:工人和生产产品之间的关系被打破,人类失去了自己的本质。
马克思将这种情况称为“异化”。
马克思把异化分四个阶段:一是对自然异化,二是对自己异化,三是对社会异化,四是对人类的异化。
这四个异化的阶段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生产的异化现象,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形态的异化是异化的总和,主要体现为人和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提出发展人类能力和自然科学技术的能力是重要的,而劳动的异化则是工业生产发展中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马克思认为,解除异化必须从工业生产方式中逐步消灭分工和科学化生产中会出现的机器人化趋势。
三、演变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演变过程。
在青年时期,他主要关注人道主义。
成熟时期,他的思想影响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逝世前的马克思重视自然科学,并倾向于科技的发展。
马克思的一些思想在当时被视为冒犯并引起争议。
然而,现在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在现代文明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的理论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过程变得越来越高度分工和机械化,因此,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具有参考价值,以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三重论述
受 费尔 巴 哈 的影 响 , 马 克思 在 《 手稿》 中提 出了 “ 类” 、 “ 类 生活 ” 、 “ 类特性 ” 等 概念 。他认 为人 是一 种 “ 类存在 , 因为人不仅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可以把 自 身和他物 当成“ 类” , 当成对象 。人 不仅是一种 自然存 在, 还是 一种类存在 。他指 出“ 劳动这种生命活 动 , 这
i 收稿日期: 2 0 1 5 — 0 5 — 2 4
作者简介: 罗静( 1 9 9 2 一 ) , 女, 贵州遵义人,
马克思在《 手稿》 谈论到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劳动 的异化现象 , 工人生产 出来 的劳动产品 , 作为一种异 己 的存在物 , 不依赖 于生产者 的能力 , 与劳动者对立而存 在 。劳动产 品不属于劳动 者 , 而属 于提供 生产资源 的 人 。工人必 须依赖 于产 品的存在而存 在 , 并被 产品所 规定 , 这 就是劳动 的对象化也 叫做 劳动 的现 实化 。不
想
《 育专业硕 河 褴 , 究方向: 外国哲 学。
马 克甩 置 义中 国 T 匕
管是工 人还是其 他工作者 , 他们通过 自由有意识 的劳 动 的本质作用 于劳动对象 , 让 他们按 自己的需要 成为 产 品。 因此 , 这 种活动 就是 劳动 的人对 外部世 界的对 象化活动 , 有着重要 的意义 。人不断对外面世界 了解 , 并且发 挥主观 能动性改造着外 部世界 , 一切对象对 他 来说也 就成为 他 自身的对象 化 。总而 言之 , 我们 可 以 得 出劳动就是人 的本质 , 劳动的实质就 是人 的本 质力 量的对象化 。
马 究, 黾 中国 他 3_ L ZⅢo 呈 0 义 山0Q一 ∞
马克思关 于人 的本质 三重论述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深刻社会理论和政治思想的哲学体系,一直以来都在探讨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旨在理解人类的本质属性以及社会和经济条件如何塑造和影响这些属性。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强调了其在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性。
1. 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可以追溯到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人的本质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这一观点强调了历史背景对于人的本质的塑造作用。
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到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影响。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本质属性包括社会互动、合作和共同劳动等方面。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历史进程来发展和展现的。
在社会分工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的本质得以表现。
这意味着人的本质是历史性的,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下的人的本质可能有所不同。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人的本质的重要影响。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它决定了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资源分配方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建立的,因为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和机会都受制于经济结构。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和意识形态等领域,它们受经济基础的影响而存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维护者,它们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因此,人的本质也受到上层建筑的塑造和影响,包括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
3. 阶级斗争与人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社会是由阶级对抗和斗争驱动的。
阶级斗争是人的本质发展和解放的动力之一。
不同阶级的人拥有不同的利益和社会地位,这决定了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和行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人的本质解放的前提,因为他们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底层,受到最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4. 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的本质最终,马克思主义展望了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消除了私有制、阶级和剥削的社会形态。
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是从三个方面界定的。
首先,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其次,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界定,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再次,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界定,认为人的自身需求就是人的本质。
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内涵,对于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是社会中最为活跃的因子,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思考,总结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优秀文化成果,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的界定。
当今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三个重要方面的理论视角开始的,第一方面是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第二方面是关于人作为社会行为活动关系的总和,简单的来说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方面是从人类社会的需求上面进行的界定。
对于这三个方面的人的本质认识的探讨,有助于更好地研究社会现象,有助于不断完善当下社会建设的理论,丰富对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研究。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界定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所在对于劳动是人的本质,无论是从人类的进化历史上来看,还是从人类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历史上来看,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劳动在其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对处于萌芽状态中的人而言,他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劳动来锻炼自身的能力,从成长的过程中,找出适合自身不断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内在动力,这应该是归功于劳动在人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断地完善和提升人的各方面能力。
从劳动促使人类进化成为真正的人的角度上来看,可以发现人类的本质界定最起初是从劳动开始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属性与动物群体的属性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劳动也是人的本质所在。
在这个角度上来看,人的社会性往往体现在人在参与到一定的社会活动过程中的时候,往往是可以通过协作式的劳动来进行完善的,动物则不能从事一定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劳动。
人类进行劳动的过程就是改变自身处境的过程,人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动物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劳动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谈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浅谈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核心部分,既是对人类历史之迷的最好解答,也为科学地认识人自身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不是作抽象的、固定的、片面的理解,而是作具体的、开放的、全面的理解,即从实践原则出发把人的社会和社会的人、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人的本质的能动展开和实现过程。
这一思想成果凸现了唯物史观的内在精神,对于我们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内涵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把劳动看成人的本质和人的自我创造的手段,但他所说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马克思指出,人之所以能成其为人,人的本质存在的根据是生产劳动。
把社会实践作为整个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完成哲学上伟大变革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在考察人的本质时,也十分强调以生产劳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的决定性意义。
“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和黑格尔不同,费尔巴哈认为爱、理性等是人的本质。
对此,马克思也并不赞同,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本质的另一个命题:“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把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不是把人看作感性的存在,而是看作感性活动的存在。
正是基于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本质的扬弃,马克思提出了自己关于人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深入研究了人的社会关系,用人的社会存在来代替人类的存在,用人的社会关系来说明人的本质。
这就是说, 对人的本质的确定不能以某种抽象的原则,而应根据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去进行。
所以是社会关系构成了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定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现实本质。
马克思认为,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孤立、分割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合作的总体,这就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正式在社会关系基础上才形成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正确理解奠定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科学基础。
在马克思经典文本中,关于人的本质有三个界定:“人的本质即劳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深刻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内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的本质;劳动;社会关系;需要;当代意义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每个时代的思想家都不断追寻的永恒的命题。
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
在《莱茵报》时期,由于受黑格尔的影响,他主张“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
在《德法年鉴》时期,由于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他讲过“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他认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生产劳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
1845年的《神圣家族》提出人的“实物本质”,接近从社会关系方面来规定人。
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开始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方面揭示人的本质,提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个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又作了详细的阐述。
1 马克思人的本质的含义1.1 “人的本质即劳动”马克思首先把人的本质和劳动联系起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虽然他此时的思想还没有成熟,但是,他在劳动中看到了人的自我产生的过程;把人的本质与劳动联系起来;指出了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有质的不同。
劳动是人产生的根源。
历史告诉我们,人是通过劳动从动物中提升出来。
劳动是人生存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特殊方式。
人通过劳动改造世界,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保证人们吃、穿、住和其他的必需品。
纵观人类历史,也就是人类通过劳动而诞生和不断发展的历史。
浅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自由
浅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自由摘要: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自由”一词就已经被人们不断地提及,而真正赋予“自由”以科学含义的却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
本文将从人的本质根源出发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自由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自由思想;人的解放;自由观一、人的本质自由思想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可见,人在本质上是追求自由的存在,就最一般的意义而言,自由是同受限制相对立的。
传统哲学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人的本质作过科学而严密的规定,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P. 60),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
概括来说,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为:第一,人的本质的历史性。
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着的,人的本质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着的。
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物,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随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会有不同的表现,展现出不同的具体内容。
第二,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并不在于人具有饮食、男女等自然属性,而在于人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人的产生离不开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社会。
人生下来就会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不仅要受到父母、亲属的影响,而且还深受一定的社会文化内容影响。
第三,人的本质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人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人,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不同的阶级、甚至同一阶级不同阶层中的人都有不同的本质。
此外,还表现为人的本质的实践性。
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自由观则是使主体服从于客体,即主体通过对客体的顺从而摆脱外在的限制,获得自由。
唯心主义哲学的自由观是赋予主体的精神以无限的能动性,即主体依靠在精神上摆脱外在的限制而获得自由。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指人区别于其他动物而成其为人的特殊的规定性。
在哲学史上对人的本质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科学地阐明了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指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对于这个经典的表述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首先,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
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依据只能是人的社会生活,同时人类自身的区别,如古代人与现代人、资本家与工人的区别也只能是人的社会生活,而不是在于人的自然的生理的特质。
正如马克思所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由此可见,人类劳动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在此基础上,人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为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其次,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
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适应于生产实践的需要,人们不仅结成了生产关系,而且形成了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要揭示人的本质,必须抓住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所发生的必然联系,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把人放到各种社会关系中做综合的考察,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这里应注意的是人的本质主要是由人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这种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在阶级社会里就表现为阶级性,因而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第三,人的本质的具体性、历史性。
“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规定,不仅表示它的客观性,而且表示着它的变动性、历史性,就是说它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必须对人的社会关系做具体的历史考察。
阶级社会中人的关系与阶级产生以前是不同的,各个阶级社会中人的关系也是相互区别,如果把人的本质设想为某种固定不变的气质或某种抽象的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思想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思想作者:宋曼璐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2020年第07期【摘要】在其诸多著作中,笔者之所以选择《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内容来展开对马克思这一阶段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因为这其中对于该理论的阐释是充满创建性的,恩格斯称其为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提纲》中,马克思清算了以往的哲学信仰,摒弃了曾经费尔巴哈式的旧唯物主义观点,确立了以实践为前提的新世界观,并且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经典论述,本文拟从人的本质所提出的思想渊源、理论内涵和价值意义三个层面来加以论述。
【关键词】人的本质;唯物史观;实践;社会1845年,马克思被迫在布鲁塞尔流亡期间创作了一部提纲式的巨著——《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诚然《提纲》只有11条,但却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重要标志,是其新唯物主义的萌芽。
《提纲》第6条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阐释人的本质,将人置于社会关系中去考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提纲》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将宗教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的做法,深入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脱离了费尔巴哈旧的、感性的唯物主义体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有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论述,他曾指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并在此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制度所产生的异化劳动进行批判。
这是从人的类本质,也就是从自然的角度,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来进行的阐发。
这两种论述都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问题的经典阐释,并没有对错之分。
但《提纲》中的“人的本质”更全面,侧重于社会角度,并且基于实践提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阐发历经了一条不断深化的道路,经过了几次较大的思想转变,这个历程也是其唯物史观确立完善、不断深化的过程。
人的本质的哲学探讨
人的本质的哲学探讨
人的本质的哲学探讨非常广泛,涉及众多哲学学派和观点。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哲学思想,用于探讨人的本质:
1. 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认为,人类的本质是灵魂的一部分,人通过追求智慧和真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状态。
2. 亚里士多德的功能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本质是理性的,人通过运用他们的理性来实现自己的最高目标。
3. 笛卡尔的认知论:笛卡尔认为,人类的本质是思考的存在,人通过思考来认识自己和世界。
4. 尼采的超人论:尼采认为,人的本质是成为超越个人欲望和社会约束的超人,通过创造自己的价值观和真理来实现自己的存在。
5.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和责任,人通过选择和行动来塑造自己的本质和意义。
6.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通过社会的斗争和变革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这些是一些主要的哲学观点,它们对于人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和探讨。
然而,人的本质仍然是一个复杂而主观的问题,因此不同的哲学学派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与自由的理解人的物质基础劳动创造自由意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与自由的理解人的物质基础劳动创造自由意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与自由的理解:人的物质基础、劳动创造与自由意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它对人的本质与自由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与自由的理解源自于对人类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与自由的理解展开论述。
一、人的本质:物质基础与社会生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存在的分析而得出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进程的产物,是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概括。
首先,人的本质的形成与物质基础密切相关。
人是一个社会的动物,而社会的存在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生产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劳动,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创造社会财富,并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因此,人的本质可以说是通过物质生产和社会劳动的实践活动而得到充分展现和实现的。
其次,人的本质还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仅仅是作为个体存在,更是作为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来理解。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被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通过社会交往、互动与合作,形成了各种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制度。
这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演化,不仅仅是对人类本质的实现和反映,更是对人的自由发展和解放的前提。
二、劳动创造: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劳动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而劳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物质生产本身,更在于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首先,劳动是人们实现自我发展和自由的重要手段。
通过劳动,人们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改造自然、创造社会财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劳动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手段,更是人们发挥自己主体性和创造力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必要条件。
其次,劳动也是人们实现社会意识和社会关系转变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界定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观点马克思基本原理专业周兰婷 2012020068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观点:一、劳动是人的一般本质;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具体本质;三、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表现。
关键词: 人的本质;劳动;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Abstract: Marxism contends that the viewpoints of human nature mainly have three: First, labor is human generic nature. Second, the total sum of all social relations is human material nature. Third, huma n’s need is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nature.Keyword: human nature; labor; the total sum all social relations; nee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学术界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都是可以找到一定的理论依据的。
马克思先后给人的本质作了三个界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别对人的本质做了不同的阐述。
一、劳动是人的一般本质这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去寻找人的本质,而且实践的基本形式就是劳动。
所以说,劳动是人的本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写到:“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这就明确地把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体现人的类本质和特性的活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马克思主义对人哲学上的理解为:人的内在生命物质本体与特定的大脑意识本体构成整体的自然人。
自然人通过劳动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形成系统的外在矛盾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人其总体的都是通过人的内、外矛盾关系形成自我解放的主体矛盾关系。
人的自然本质是动物的进化产物,人超越自然的创造是人本身。
人性就此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阐述:1、自觉是人的基本属性,其贯穿内外矛盾。
人是自觉必然的主体。
人的一切行为即为有意识认识、解放自我的存在。
意识的基本属性就是自觉的属性,人性的根本内容就是自觉。
2、实践是自觉的。
人产生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自然及社会关系的存在。
以实践发现自觉的认识,以实践解放自我的创造。
创造自我的实践是解放的基本路径。
3、解放自我的主体。
以实践的劳动创造人类自我存在,形成自我存在的发展。
人自然的受外在物质世界的约束,人类的产生是对于自然的解放,获得对于自然的相对自由。
新生个人都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在新的实践中发展自我必然与旧世界产生矛盾,人类通过扩展实践范畴,创造新型实践工具来解放人的内、外矛盾。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发展自我实践能力才可以发展自我的存在。
人的基本创造力即生产力是人类发现、创新具体自然及社会矛盾的总体总体。
生产力具体表现为劳动力。
扩展资料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的就是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或某种社会关系的重复。
这就要求我们用系统的、全面的方法从总体上,从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联系中把握人的本质。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1、引言马克思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被誉为现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人。
马克思以广泛而深刻的角度看待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他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论文将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进行探讨。
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包含两个方面:人的物质性和人的社会性。
人的物质性是指人类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并适应它的生存方式。
人的社会性则是指人类在社会性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集体现象,即是指人类自身相互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对社会关系的形成和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阐述人的社会性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类是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是人类生命和价值的根源,人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
人们的生产活动、交往与合作、意识形态、政治权力、文化娱乐等活动都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社会关系的本质就是随着人类不断的发展与变革而发生改变的,这种改变是一种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历史发展。
这种发展就是采取一种必然性的发展趋势,马克思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指出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由这种矛盾驱动着催生了人类社会的各种变革和进步。
一个人的生产活动、观念和文化都是受到其社会角色和历史环境的影响。
如果需要推动社会历史的进程,就需要深刻认识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以及现有的社会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3、人的本质和人的意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和人的意识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的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具体表现。
而人的本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人的意识是由社会现实所决定的,而人的本质则是由人的物质生存、物质需要和物质文化要求所形成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意识具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
人类的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推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本身包括有两方面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由于人是动物进化而来的,因而具有作为一般动物共有的自然属性,即人的生物性,例如生育、饮食、新陈代谢等等,这种自然属性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前提。
人的社会性,是指正常的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人总是劳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所以说,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
他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生产关系、性爱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
而其中的生产关系是各种关系的基础。
因此,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就成为人的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
人的本质属性就成为了人的社会性。
由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和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加上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差异,所以每个人的具体人性也是不断发个人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活动、生活经历、意识及其具有连续性的历史过程的构成物,是以其生命为其物质承担者的,在其活动中实现的同他人,同社会的社会关系之网的网上纽结。
每个人的自我,都要依赖于社会集体,通过同他人、同社会发生现实的关系而取得自己的存在,自我实现于人类社会的共同活动之中,为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所不断充实和改变。
“由于人们的共同生活条件,人的自我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人类的、国家的、民族的、集团的共性;又因为个人所处的生活条件和从事的活动不尽相同,每个个体的自我又具有某种不重复性和惟一性。
如果使人的自我脱离他的全部社会关系,脱离他的活动,脱离构成他实践和认识活动前提的客观世界,脱离他的生存条件,脱离他自己的肉体,这个‘自我’只能是虚幻的想像物。
”
正是对自我的认识与探索,才会促使人们进一步寻觅人的价值,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对人生意义的评价。
!" 世纪后期在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为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统治阶级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价值的说教行为,曾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提倡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这在当时有其进步作用。
但是,这些要求从根本上说,是在全人类的普遍的外观下,追求资产者的私利。
在随后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并不存在什么资产者和无产者共同的所谓人的价值。
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这个人值一万英镑,就是说,他拥有这样一笔钱。
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就属于‘上等人’,就‘有势力’,而且在他那个圈子里,在各方面都是领头们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来看人,必然把人的价值说成是一种脱离具体历史的、超阶级的、抽象的。
而当今,我们认为,对于人的价值问题的研究,必须立足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把人放在他赖以存在和活动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获得对人的价值的客观评价。
因此,历史上从来也不存在什么抽象的“人的价值”;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人的价值观。
所以,衡量一个女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她的存在和需要是否从社会、从他人那里得到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在于她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些什么责任,作了些什么贡献。
自我的价
值当然也要从这里去寻找。
因此女人要成为有价值的人,不仅要把自己追求的目标当作目的,还要将这种目的融在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目的之中,否则,个人的目标永远不能实现。
尤其当前,时代的步伐已进入!" 世纪。
整个人类经历了从蹒跚学步到能跑会唱的漫长岁月,进入了它的青春发育期。
这个人类伟大的青春化历程,它所引起的世界面貌的一系列深刻的嬗变,正在把现代文明进化的速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这种种持续发生的巨变,以多重角度的巨大冲击力,以执著而又威严的挑战姿态,为国家的、民族的、个体的生存,提供着瞬息万变而又无法逃避的背景。
在世界范围内,种种新旧矛盾的合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相互撞击、相互强化的矛盾运动,使人类生存的背景呈现着矛盾日益复杂、日益深刻的局面,同时,也使处于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具有不同文化建构的民族,和拥有不同素质的个体生存力,面临着远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严峻的考验。
所以,无论是国家、民族或个人,要想在当今世界体面存,展现出文明的风貌,必须重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创造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