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

合集下载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一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一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一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形成的。

2.掌握地质作用的概念,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质作用的概念,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教学难点:地质作用的具体表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表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形态。

(2)提问: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力量在塑造地表形态?2.探究地质作用的概念(1)讲解地质作用的概念:地质作用是指地球表层及其内部的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组成、结构和能量分布产生影响的全部过程。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地质作用的表现。

3.学习内力作用(1)讲解内力作用的概念:内力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能量对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

(2)展示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3)引导学生分析内力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过程。

4.学习外力作用(1)讲解外力作用的概念: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受到的太阳辐射能、地球重力能和生物能等能量对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

(2)展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3)引导学生分析外力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过程。

5.对比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巩固提升(1)布置课后作业:观察学校附近的地质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实例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地质作用的概念,掌握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使学生掌握地壳运动、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等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

1.2 教学内容地表形态的定义与分类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在地表形态形成中的作用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表形态变化的理解。

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1.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地壳运动、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等地表形态形成因素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地壳运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使学生掌握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地壳运动的概念与分类地壳运动的原因与动力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分析:地壳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变化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壳运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理解。

2.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认识。

第三章:风化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使学生掌握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风化作用的概念与分类风化作用的原因与动力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分析:风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形态变化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风化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理解。

3.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认识。

第四章:侵蚀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高一地理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一地理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一地理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②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难点1、综合分析说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2、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做好知识铺垫(一)印尼地震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在2005年1月8日,印尼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的各国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

而据地质学家的发现,这次发生在印度洋的强烈地震不仅造成了破坏力惊人的海啸,还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

使苏门答腊岛发生了移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可能发生了永久改变。

(二)我国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科学家在考察喜马拉雅山的时候发现了海洋的化石,说明那里曾经是海洋。

二、(师)播放图片(平原、丘陵、高原等)【承转】(师)教师组织和引导好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并指出:以上文字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地表形态是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学习新课】教师提问: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师)解释: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的作用,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即地质作用营造了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学生)观看视屏、图片,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②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③内力在表现形式上有何差异,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④内力作用中,哪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式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①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播放火山爆发录像,请学生观察并描述火山爆发对地表形态带来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高中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入新课】(放映幻灯片)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讲授】内力作用【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掌握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

4.认识到保护地形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及要点1.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4.保护地形的意义及措施三、教学重难点1.认识到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做五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采取问题导入、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3.通过询问方式、小组讨论和课堂演示等多种方式使用。

五、教学过程和设计1.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环节1.引入地表形态的概念,并回顾地表形态类型的基本知识。

2.通过问题导入,提出“地球上有那些不同的地形?”,让学生主动思考。

第二部分:学习环节1.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教师通过讲解和ppt演示的方式,介绍地球上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自然地理条件对不同地形类型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通过示范、视频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人类活动对不同地形类型的影响。

3.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

(1)以图示、多媒体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以多种角度、形式让学生对不同地形类型有更透彻、更全面的了解。

4.保护地形的意义及措施。

(1)通过示范、视频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保护地形的意义。

(2)引导学生制定保护地形的措施。

第三部分:总结环节1.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了解不同地形类型的形成原因和保护的意义。

2.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设计1.PPT展示:展示各种地形的图片及其特征;展示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2. 掌握各构成要素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要素。

2. 各构成要素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图,分析不同地形的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各构成要素的形成原因。

第二章: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掌握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1. 内力作用的定义及其表现形式。

2.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利用多媒体展示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如地震、火山等。

2. 引导学生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掌握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1. 外力作用的定义及其表现形式。

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利用多媒体展示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如风化、侵蚀、沉积等。

2. 引导学生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教学目标:1. 了解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

2. 掌握不同地形地貌的演变机制。

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

2. 不同地形地貌的演变机制。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形地貌的演变过程图,分析其演变机制。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表形态演变的规律。

第五章: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掌握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关系的实例。

教学内容:1.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关系的实例。

教学活动:1. 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如城市化、农业生产等。

2. 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第六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因素。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2)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地表形态变化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际地表形态变化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运用地理模型演示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地表形态演变过程中各种力量的作用及相互关系;(2)实际地表形态变化现象的解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演变;(2)提问:“地表形态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力量在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知识讲解:(1)讲解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如地壳运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等;(2)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地球内部力量的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部力量的风力、流水等。

3. 实例分析:(1)展示实际地表形态变化实例,如河流三角洲的形成、海岸线的变迁等;(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例中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4.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地表形态变化实例,分析其原因和过程;(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 总结提升:(1)总结地表形态演变的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影响;(2)强调地理知识在解释实际地表形态变化现象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地表形态演变的过程及内外力作用的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含反思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高二地理张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

(2)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内力作用以及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1.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2.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内力和外力的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2.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关系;3.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解法、表格归纳法、比较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及复习提纲教学过程:导入:传说中东汉仙女麻姑,早年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的还像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

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食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那么沧海真的会变成桑田吗?——用我们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说明(学生回答)教师: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主要有哪些形式?引入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能量来源。

(进入复习内容)一、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分类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类: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类型。

二、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而其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地壳物质循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大气和水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而且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但是,它们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地球表面与水和大气的功劳也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地表形态的形成还有着其他重要的因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板书)。

师: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

但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地球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那么是什么力量影响、改变着地表形态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板书)。

【教师精讲】师:是什么力量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改变呢?是地质作用,就是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呢?生(看书)回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师:很好!那么什么是内力作用呢?请大家思考: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什么?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程度、影响结果有何不同呢?(结合案例①播放录像“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的喷发”)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两种形式有什么共同点?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同?)师:请一个同学先来说一说他们小组讨论的共同点。

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 结合实例,说明地壳的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2)过程与方法1.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画出简单的岩石循环示意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①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②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难点:①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②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学过程:导入: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章节-第四章68页——地表形态的塑造老师现在对遵义还不是很熟,想周末去爬山,同学们可以给我介绍遵义有哪些出名山吗?生:金鼎山、凤凰山,,,,,(学生气氛活跃,从而达到吸引注意力的作用)师:除了有这些名山,我们的周围也是山,但是我们基本生活在相对较平缓的地区,山和平缓的地区就存在起伏,我们就把这种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称为地表形态——又称地形或地貌。

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起伏形态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山,有低地?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形成了这样的地貌?阅读大标题下的文字得出基本答案。

生:内力和外力。

我们就把营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合称为地质作用。

师:(用气球或者抹布演示内力和外力)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内力和外力是如何作用于地表,形成了多种多样地表形态。

进入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及案例一,勾画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基本的表现形式。

(2 min)(讲解法)阅读案例判断是那种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

高一地理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一地理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一地理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主题,着重介绍了地理力量的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在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还能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时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的总体特征。

2.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力量,以及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3.能够熟练掌握自然界中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沉积等。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过程。

5.能够熟练掌握操作实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从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地球的照片、气候和地形图,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信息和地面上的不同形态,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光。

2. 知识讲解1.地理力量的作用介绍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理力量的作用原因,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自然力量有风、水、重力等,剖析形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风化侵蚀介绍不同的风化侵蚀类型,如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让学生了解这些过程在地形形态中的作用。

3.山地与平原介绍山地和平原的形成过程和区别,包括构造抬升、岩石风化和沉降等常见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形态的形成原因和环境。

3. 实践操作进行地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模拟不同形态的形成过程,如岩石风化和沉积,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对理论的理解。

4. 总结与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所课上所掌握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总结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已经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进行自评。

四、教学要点1.注重理解和动手实验。

2.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3.加强学生对形成原因的理解。

4.在实践环节中加强师生互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

五、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和地理力量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也提升了实际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人们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大,或者变化快。

地理当中我们一般指的是海陆变迁。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海陆的这种变迁进而形成了美丽的传说。

现代科学考察发现的“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依据的。

【讲授】内外力作用概述我们把这两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导致地表形态出现改变的内外力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一、二小节,回答问题: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各来自什么?2、内外力作用各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3、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何不同呢?[学生]:①内力作用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②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高一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案例

高一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3.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形成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如地震、火山喷发、河流侵蚀等,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表面形态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力量在塑造地球表面?”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和外力作用(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以问题驱动为导向,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此外,针对本节课内容,我还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调查问卷、实验操作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在评价方式上,我将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力依据。
二、教学目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精选3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精选3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3篇)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把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2.能够通过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推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读图析图的力量。

3.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难点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引导同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形成地表形态的力气除了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力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来源老师提问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同学回答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积累四种方式。

转承过渡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四种方式,那这四种方式究竟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接下来我们详细一一学习。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老师讲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积累物的全过程。

依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图片展现老师出示风化示意图,更简单让同学理解风化的过程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绽开供应了条件。

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试验。

试验展现老师将预备好的试验器材展现给同学:一个托盘,一杯水,一杯沙子。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3.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表形态的特点,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形式,促进学生交流与分享,提高其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地理现象的欲望,树立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表形态的多样性,增强其对国家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
2.实践操作:学生利用GIS软件,对地表形态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如地形起伏、坡度、流域划分等,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在研究地表形态中的应用。
2.学生反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了解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使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表形态的变Fra bibliotek,增强学习体验。
-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和拓展学习。
4.结合实地考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安排野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地表形态,如山谷、河流等地貌特征。
-鼓励学生撰写考察报告,通过实践反思,加深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如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外力作用如风力、水力、冰力等。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如青藏高原的抬升、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沉积等。
5.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

2.使先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方式,了解风化作用、腐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了解它们是如何推进地表形状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堆积岩、蜕变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进程,掌握各类岩石构成的地质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进程及其发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进程2.地表形状的变化及其缘由剖析,外力作用的四种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内力和外力的辩证一致,共同塑造地表形状3.地壳物质循环的进程三、课时布置1课时四、教学进程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起兴味〕传说中东汉仙女麻姑,早年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的还像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说〝我自从失掉天命以来,曾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沧海。

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约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沧海〞比喻人人世食物变迁极大,或许变化极快。

那么沧海真的会变成沧海吗?地壳和宇宙间的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状是如何营建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探求一:地质作用〔内力和外力作用〕课件展现图片。

哪位同窗可以例举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改动地表相貌的实例?先生讨论、回答以下效果。

教员在副板书上逐一记载。

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详细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结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师: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思索: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内力作用的表现方式有哪些?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能否平均?试举例说明。

生:分组讨论,填写表格同窗们回答的很好。

由于蜕变作用普通发作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状,岩浆也只要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状。

高一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高一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高一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本节教材所对应的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剖析形成地表形状变化的内,外力要素。

2.运用表示图说明地壳外部物质循环进程。

二、课程规范解读对上述课标的论述:第1条〔结合实例,剖析形成地表形状变化的内,外力要素〕:从本条〝规范〞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状变化的缘由剖析,以使先生从两方面看法地表形状。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念看待地表形状,即地表形状不时处于不时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念看待地表形状,即内力培育了地表形状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状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状是内,外力临时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剖析罕见地表形状及其变化的主要缘由。

第2条〔运用表示图说明地壳外部物质循环进程〕:依据本条〝规范〞的要求,先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外部物质循环表示图〞,同时能绘复杂的表示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进程。

这样的表示图不只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进程,如岩浆上侵上天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堆积岩,岩浆岩和堆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蜕变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

本条〝规范〞对地壳,岩石等未作明白要求,因此,可依据教学需求做灵敏处置。

三、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是如何表达上述课程规范的要求的?地表形状是地球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

地表形状是指地球外表的坎坷形状,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遭到的地球外表特征。

关于地表形状的概念,通常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微观形状了解的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其二是微观形状上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

从以上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三节书中,都包括了〝结合实例,剖析形成地表形状变化的内、外力要素。

〞这一条要求。

但在每一节书中对这条规范的学习侧重点是不同的。

教材第一节先从微观和中观的尺度论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构成了当今全球海陆散布的基本格式和地球的基本相貌,侧重剖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方式以及对地表形状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的进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状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本节教材所对应的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二、课程标准解读对上述课标的阐述:第1条(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2条(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

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等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可根据教学需要做灵活处理。

三、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是如何体现上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地表形态是地球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对于地表形态的概念,通常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宏观形态理解的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其二是微观形态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

从以上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三节书中,都包含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这一条要求。

但在每一节书中对这条标准的学习侧重点是不同的。

教材第一节先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

所以在第一节的教学中不应该涉及过多的微观的地貌形态的名称。

本节教材把地壳物质循环放在内、外力作用之后才来讲述,主要依据是: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

先讲述内、外力作用,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教材第二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与第二节山岳相对应,教材第三节则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三节教材之间体现了如下逻辑联系:综合以上课标要求、课标解读和教材等方面的内容,加上我们对这节课的教学思考。

我们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四、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对常见地貌景观进行成因的判断与分析。

3.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4.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五、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主要构思1、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策略。

本课教学中要重视联系学生初中学习过的海陆变迁的知识,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教材在解释内力作用时,并未引入板块构造的学说,而是在介绍褶皱时才提到,为了更好、更明了地解释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需要在此课补充板块构造学说。

2、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本课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力作用的各种表现形式,学生一般没有亲身的经历,可以找新近发生的事件作为案例,增强学生的亲近感;各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景观,多数高中学生外出旅游的经历不多,很多地貌景观没有亲眼见过。

为弥补学生感性认识方面的不足,本节课的教学应充分借助多种媒体(如图片、动画、录像、实验演示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在获得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对原理的学习。

3、尊重高中学生喜欢探究比较艰深的地理原理的心理特点,要注意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

4、运用从个别到一般的教学策略。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学会提炼出一般的规律和原理,并能举一反三,形成迁移能力。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难点1、综合分析说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2、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七、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一)第一课时:地质作用的概念,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第二课时: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八、教学过程设计(一)第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黄埔港港口位置的历史变迁,并尝试解释海港位置变迁的原因。

(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为本课的学习积累感性知识)。

【学习新课】(一)创设问题情境,并做好知识铺垫(师)新闻发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一、哥德堡号能否“重返”黄埔古港?(南方日报2019年1月12日讯):为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瑞典的哥德堡Ⅲ号仿古商船明年将重访广州。

记者昨日从海珠区了解到,哥德堡的一个代表团将于下月底来广州进行先期考察。

这可急坏了广州的工作人员:“哥德堡Ⅲ号”是停泊在位于黄埔区的黄埔港好呢,还是停泊在位于海珠区的黄埔古港好?如果停泊在海珠区内,那是紧急清淤疏浚黄埔古港好呢,还是安排停泊在琶洲会展中心的现成港口,真诚地“骗一骗”老外好?260年前,哥德堡商船曾停泊于黄埔古港。

按照计划,“哥德堡Ⅲ号”明年将按照“哥德堡I号”的历史航线复航访穗。

位于海珠区东南部黄埔涌石基河边的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南宋时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

明清以后,黄埔古港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国设江、浙、闽、粤四海关,粤海关在黄埔古港设黄埔挂号口和税馆。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在全国撤销江、浙、闽三海关,仅保留了粤海关,指定广州为惟一对外贸易口岸。

据《黄埔港史》记载,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80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共计5107艘。

1864年前外商船只均停泊在现今位于海珠区黄埔村内的黄埔古港。

1739年至1745年,瑞典哥德堡商船的3次广州贸易之行,其锚地均在黄埔古港。

但随着中国通商口岸的变化,1864年后,黄埔古港则迁移到了现今黄埔区内的长洲岛一带,即现存的黄埔港。

二、印尼地震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新华网伦敦2019年1月8日电:地质学家最近发现,发生在印度洋的强烈地震不仅造成了破坏力惊人的海啸,还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

英国伦敦大学的地质专家麦圭尔教授对《自然》杂志记者说:“在几分钟之内,地壳发生了移动。

就苏门答腊岛而言,它已发生了移动。

” 麦圭尔表示,这些岛屿在地理上的平面位置不仅有所移动,它们的高度也发生了变化。

此前,印度尼西亚测绘协调机构的专家表示,印尼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可能发生了永久改变。

印尼海岸警卫队司令阿尼尔?波卡里亚尔说,他对该群岛进行的空中调查显示,灾难过后,一个岛可能已分成两半,另一个则一分为三,还有一个岛似乎已经变形。

(完)讨论:上述两则新闻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师)教师组织和引导好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并指出:地质作用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师)解释什么是地质作用?说明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学习新课】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讨论:印尼世纪大地震的巨大的能量从哪里来?导致印度洋上部分岛屿位置和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①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何差异,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哪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式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3、(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三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能理解,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

关于三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掌握,故在引导学生回答的时候穿插动画和视频以及演示来突破:①讲解什么是变质作用,结论: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由于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它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②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播放火山爆发录像,请学生观察并描述火山爆发对地表形态带来的影响。

结论: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岩浆喷发,经冷却凝固后形成岩浆岩,喷出地表的可形成熔岩流地貌和火山。

③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A、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图片,视频及背景资料:喜马拉雅山,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才成为今天的世界最高的山脉。

这个世界最高山脉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每年仍以0.5---1厘米继续升高着。

B、学生讨论:喜马拉雅山上升的原因。

C、播放六大板块及其褶皱山形成示意图,整理学生讨论结果,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是板块运动形成的褶皱山。

D 、请学生演示:用一张白纸当作地壳,演示它怎样运动才能形成喜马拉雅山?E、学生继续演示:如果把这张白纸向两边拉,地表会是什么样子?(举例:东非大裂谷)F、投影中国山脉分布图,讨论:①地壳作怎样的运动才会导致我国山脉形成图中的分布格局?挤压。

南北走向的山脉的形成,只要是地壳作东西方向挤压形成;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是地壳作南北走向的挤压形成。

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山脉以东西走向为多,所以,南北方向的挤压发生得较多。

②挤压运动的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方向与地表呈水平的关系。

G、小结: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是水平运动。

地壳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断裂带。

H、引导学生讨论课本活动1:图4.2意大利那不勒斯岸边的三根大理石柱。

思考:①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岸的地壳发生勒哪种方向的运动?下沉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