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内容摘要:

鲁迅的小说《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鲁迅身为中国的“但丁”,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研究这篇小说,发现孔乙己的手有如下作用:写字、喝酒、偷东西、甚至“走”路。鲁迅写的知识分子都是一些狂人与小人物。总之,在这些人身上,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中国人的劣国民性。鲁迅在描写旧知识分子时,批判了科举制和旧知识分子的愚昧。鲁迅同情旧知识分子,对造成他们不幸命运的封建社会进行了了鞭笞。鲁迅先生描述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具有如下思想:封建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以及知识分子的觉醒。

关键词:鲁迅小说形象知识分子

在鲁迅的《呐喊》与《彷徨》两部小说集中,共有14篇写知识分子题材的说。在这14篇小说中,鲁迅先生描述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具有如下思想:封建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以及知识分子的觉醒。

一、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1)

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绐终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在鲁迅的小说中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1、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孔乙己是一个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他的身上即有可悲的一面,又有可爱的一面。首先我们来看看他的可悲之处: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即使是生存成了问题,但这个孔圣人的门徒依然是整日里只

想“进学”,对造成自己如此狼狈生活的原因没有丝毫反省。“学而优则仕”一直是知识分子的目标。

我国封建思想教育下的旧知识分子们,又有多少孔乙己这样的呢!《白光》主人公陈士成为追求功名,而导致精神失常,与孔乙己的形象是多么的相似。

陈士成一个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利禄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一生追求着“携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经联捷上去……”但是摆在眼前的是第十六回的名落孙山。这一切的破灭,终于致使陈士成由“科举”梦变为“白光”梦。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封建科举对他的毒害,最终穷困潦倒。那个社会给他规定的人生道路就是那么狭窄,要么不计一切成为上等人,要么就被人踩在脚下。(3)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

2、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的高尔础等。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腹经纶,象个饱学之士,整日里说着伦理道德,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已完全堕落,满脑子男盗女娼,是一些不学无术的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

《肥皂》中的四铭。表面上四铭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组建“移风文社”为己任,鼓吹“专重圣经崇,祀孟母。”实际上他是一个无耻的无赖。

高尔础更是新旧两种文化夹缝中的恋态。他名高干亭,专门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他便追随俄国文豪高尔基改名为高尔础,于是他便由老杆一跃而变为高老夫子了”(4)他教课的动机是看女人,正如他的牌友所说:“外面看看还不够”,在备课过程中功夫全费在照镜子和如何遮住眉棱上的瘢痕上。”(5)鲁迅所写的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包括以上两种类型,即受害者和维护者。对于他们的刻画,鲁迅始终是抱着“启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说的题材“多采至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6)

二、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2)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因此在鲁迅小说里有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他们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投机者、消沉者。

1、具有革命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夏瑜,这个出现在《药》中的知识青年。不仅牢头无法理解,茶客们说他疯了。老百姓拿他当“人血馒头”的原料,甚至连他的母亲也不明白,因为儿子为革命牺牲。虽然夏瑜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但却是孤独与寂寞的。由此可见,夏瑜是多么的可悲。从而影射出当时的中华民族是多么的可悲——这是因为“华夏两家的姓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代称,所以说两家的悲剧命运正是当时中国的写照。”(7)那么像这种为革命而流血的志士,“也不免夹杂些讲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治疗的希望。”(8)。

2、投机取巧的知识分子形象。

假洋鬼子,一个被讽刺的“上等人”、一个善于见风使舵的人、一个会投机取巧的人。他留过洋,可是他在留过洋后,回国第一件事便是装上了一条已经在留洋期间就剪掉的大辫子。他整日里和那些遗老、地主们、买办们接近,目的无非就是想投机。

鲁迅先生之所会写他种人,就是让读者们认清像假洋鬼子种人的丑恶嘴脸。进而以互探讨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是消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端午节》中的方玄绰、《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以及《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而在这些人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他们又全都消沉了。

1、失落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酒楼上》是一篇充分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题材小说。,作者成功的塑造了吕纬甫这个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吕纬甫,是一个较早觉醒的知识分子。他在辛亥革命时期,还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战士。他和他的战友们曾经“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并且去“去拔掉神像的胡子”。都可以证明年青时的吕纬甫是一个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吕纬甫的

形象真实的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知识分子的彷徨、苦闷、动摇,批判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范爱农“终于这个社会妥协”(9)。

与吕纬甫相比,魏连殳的生活道路性格都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魏连殳所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社会上的矛盾尖锐。如军阀与人民,军阀与军阀等等。再者是魏连摩的个人生活细节也发生了变化,例如过去魏连殳称为“老太太”的,在他当了师长顾问后,蔑称为“老家伙”。

2、无标的知识分子形象。

相对于N先生的激愤,方玄绰显得那么平和。虽然他也对黑暗的现实不满,但是他却决不会去想怎样抗争,而是总用“差不多”来说服自己得过且过。即便是生活上困难重重,他也是继续保持“乐观的精神态度”,甚至会去赊上酒来进行自我安慰。《幸福的家庭》中,所写的是一个为了挣几个稿费养家糊口的穷苦的文学青年。他为了迎合时尚潮流,决定构思一篇名叫《幸福的家庭》。他的“幸福的家庭”梦消失了。作者之所以要用这种笔法来善意的嘲讽主人公的虚幻的理想,目的就是希望年轻的知识分子们能够从现实中吸取教训。

3、由觉醒变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伤逝》这篇小说中,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形象。涓生和子君是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他们在一定程度可以被认定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随着时代步伐,涓生和子君追求着婚姻自主,他们不顾世俗的偏见,冲破封建牢笼,结合一起。

鲁迅所描绘的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分为三小类:即革命者,投机者,消沉着。而对于这三种人的刻画,鲁迅先生则是采取了连自己也燃烧在里面。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鲁迅先生将自己融进了小说,以此来那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三、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觉醒的知识分子主要包扩《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与《一件小事》中的“我”,还有《长明灯》里的狂人。而在《狂人日记》与《长明灯》中的狂人属于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

1、已经觉醒的“狂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