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 中医基础学
中医及中药的基础理论和辩证方法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是否正确。
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基础理论(一)阴阳五行学说1.阴阳的概念阴阳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2.阴阳学说内容阴阳相互对立、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消长、阴阳相互转变。
(了解)阴阳属性的归类3.五行的概念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世界上的一切事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
4.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学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将事物归属于五行,而是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5.五行相生概念:是指一种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滋生、促进和助长的作用。
相生规律:木→火→土→金→水→木。
6.五行相克概念:是指一种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克制、制约的作用。
相克规律:木→土→水→火→金→木。
7.相乘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与相克的顺序相一致。
8.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又称“反侮”。
与相克的顺序相反。
五行中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无法克制它,反而受其反向克制,说明五行之间的关系是A.五行制化B.五行相生C.五行相克D.五行相乘E.五行相侮『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又称“反侮”。
与相克的顺序相反。
(二)藏象藏象:藏,指内脏;象,指现象。
藏象就是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古代医家通过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外在生理表现和病理现象,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的验证,形成了中医独特的认识,人体内脏的理论——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
中医学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一、症、证、病的基本概念(一)症的基本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舌苔、脉象等,都属症的概念。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的主要依据,但其表现的是疾病的表面现象甚至假象,所以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的本质。
同一个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机不尽相同,也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中。
孤立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二)证的基本概念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如脾胃虚弱证,病位在脾胃,病性为虚。
证是病机的概括,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证所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
证候,即证的外候,是指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等,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如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黄,舌淡红苔白,脉沉缓,属于脾胃虚弱证的证候表现。
证具有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
其一,证的个体差异性。
由于人的体质差异,故感受同一病邪,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
即便同一病证,由于个体反应性差异,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其二,证的时相性。
同一疾病,由于所处于阶段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因而证也不同,如积聚,在初期、中期和晚期的不同阶段,证会发生变化。
其三,证的空间性。
如感冒,与不同地域的气候有关,形成风寒感冒证、风热感冒证、暑湿感冒证等。
其四,证的动态性。
由于疾病受内外环境多种因素影响,可不断发生变化,故证在疾病过程中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中医基础理论与辨证论治课件》
中医气血津液理论
气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血
血是供养全身组织和器官的营 养物质。
津液
津液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正常 运行的重要液体。
中医脏腑经络理论
1
经络
2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
可以改善身体的健康。
3
脏腑
脏腑是人体内部器官,与中医疾病发生 和治疗密切相关。
经络穴位
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 平衡和气血运行。
拔罐是一种通过借助负压吸附来 改善血液循环和消除疾病的疗法。
中医辨证论治中的治法
介绍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泻法、温法、补法等。
中医针灸疗法
介绍中医针灸的起源、针灸的原理和常见的针灸疗法。
中医药物疗法
介绍中医药物疗法的起源、分类和使用方法。
饮食疗法
介绍中医中的饮食疗法,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身体健康。
治气疗法
介绍中医中的治气疗法,通过调理气机来改善身体状况。
中医辨证论治的误区和注意事项
误区
不了解疾病的根本原因,只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注意事项
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服药,避免不必要的副 作用。
中医辨证论治新进展
介绍中医辨证论治领域的新思路和新疗法。
中医基础理论与辨证论治 课件
这份《中医基础理论与辨证论治课件》将全面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 治方法,帮助您深入了解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津液理论。
中医四大基本原理
阴阳
阴阳学说是中医的核心概念,用来描述事物相对 而言的属性和关系。
经络
经络理论解释了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相互联系和 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辩证 PPT
2、亡阳证 特点:阳气欲脱
病因病机:阳气衰微迅速亡失
主证:大汗淋漓,汗凉清稀, 呼吸气微,肌肤凉,手足冷, 精神萎顿,口淡不渴,面色灰 白,舌淡苔白润,脉微欲绝
注意
1、亡阴亡阳是 危重证候,除 原发病证加重 之外,均有不 同程度的汗出。
2、亡阴亡阳可 以相继出现。
五、 八纲 辨证 相互 关系
5、寒热真假——疾病的危重阶段出现一 些假象。
6、虚实夹杂——同一患者同时存在正虚 邪实的病变。
7、虚实转化
8、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9、八纲的交错关系
表里 寒热 寒热 表里 虚实 表里
虚实
虚实
寒热
阴阳:表、实、热——阳 里、虚、寒——阴
病因病机:①外邪侵入正气未 伤;②内脏功能失调,代谢障 碍病理产物。
主证:体形壮实,精神亢奋, 声高息粗,腹痛拒按,大便秘 结或下痢热重,小便短赤,舌 苔厚腻,脉实有力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病程
形态
疼痛 二便 舌象 脉象
虚证
多见 久病
表现为不足: 精神萎靡、身 倦乏力、气弱 懒言、消瘦。
隐隐 便溏、 舌淡 痛喜 尿清 嫩
按长
细弱
实证 多见 表现为有余亢 剧痛 便秘、 苔厚 实而
新病 盛、兴奋顽躁、
尿短 腻 有力
形体壮实、声
赤
高气粗。
四、 阴阳
阴阳—辨别疾病类别的纲领
阴阳是辨证的总纲,既概括整 个病情,又可分析一个证候, 并且可以概括其他六纲。
辨别阴证阳证的关键在于辨别 寒热。
寒热定阴阳 寒—阴 热—阳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寒热 渴否 面 四 小便 大便 舌象 色肢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
选择适宜的时间和环境、调整自己的呼吸和心情等,以保证诊断的准确
性。
按诊
按诊定义
按诊是医生通过触摸患者体表一定部位的触觉感受来诊断病情的方法。通过按诊可以了解 病变的性质、部位和程度等信息。
按诊应用
按诊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用其他诊法诊断的疾病,如肿 瘤、炎症等。通过按诊可以发现异常的肿块、疼痛、温度变化等,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 依据。
卫气营血辨证是根据卫气营血四种物质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作用,对疾病进行分类的 一种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包括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每种证候又各分为虚实两种情况。
卫气营血辨证主要适用于温热病的诊断,尤其适用于热邪深入人体内部的情况。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根据三焦的功能和病理变 化,对疾病进行分类的一种辨证方法。
望色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变化,判断病情 的寒热虚实。面色红润,可能表示气 血充盈,身体健康;面色苍白或萎黄 ,可能表示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弱等。
总结
望色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变化,可以初步 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位。
望形
望形
通过观察病人的形体变化,判断 病情的虚实。形体肥胖或瘦弱, 可能表示体内气血的盛衰和脏腑 功能的强弱。
03
闻诊
听声音
01
02
03
04
声音洪亮
表示正气充足,多见于实证、 热证。
声音低微
表示正气虚弱,多见于虚证、 寒证。
声音嘶哑
可能表示咽喉肿痛或者肺部疾 病,需要进一步诊断。
声音颤抖
可能表示精神紧张或者神经系 统疾病,需要进一步诊断。
嗅气味
正常气味
无特殊异常气味,表示 身体健康。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The Foundation of Treatment Based Up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课程简介《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从而确立治疗法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辨证和诊断综合运用等内容。
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等;诊断综合运用介绍中医辨病与辨证的诊断思路。
The Foundation of Treatment Based Up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curriculum concerning the examination of body,diagnosis of diseases,distinction of syndrome and thereby establish the basic theory,knowledge and abil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basic of TCM.The curriculum mainly includ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diagno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clude the eight principl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pathogen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qi-blood and body flui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viscer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diagnosis brief the diagnostic thoughts of diseases differentiation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CM.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二、总学时数及学分:27学时,1.5学分理论课27学时三、授课对象:硕士研究生,中医专业及中西医结合专业。
中医学基础电子书第九章 辩证
第九章辩证辨证就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各种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具体证名的诊断过程。
中医学的辨证方法有多种,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而成的。
本章重点介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脏腑病辨证、外感病辨证等方法。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适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辨证;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与脏腑病辨证主要应用于内伤杂病;外感病辨证包括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辨证方法。
其中六经辨证用于外感病中“伤寒病”的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用于外感病中“温病”的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指在掌握四诊收集的资料基础上,根据病位的浅深、疾病性质的寒热、正邪斗争的盛衰、疾病类别的阴阳等,运用八纲理论进行分析的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的内容早在《内经》中就有诸多的论述,为八纲辨证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汉·张机在《伤寒杂病论》中将八纲与脏腑经络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伤寒病与杂病的诊治中。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对八纲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他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以二纲统六变,并将其作为辨证的纲领。
明·王执中在《伤寒正脉》中亦说:“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
八字不分,杀人反掌。
”首次运用“八纲”概念的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祝味菊《伤寒质难》,书云:“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
”此后“八纲”被中医界广为接受,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来的共性,是各种辨证的纲领。
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着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用于临床各科。
尽管疾病的表现错综复杂,但可用八纲加以归纳和概括。
中医诊疗基础辨证课件
(五) 亡阴亡阳辨别要点
汗质稀稠
辨证要点
汗质冷热
面色赤白 身体温凉
脉微脉疾 结合病情 等等
五、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概括一方 面的病理本质。
• 用八纲来分析、判断、归类证候,并不是 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的,而是 相互间可有相兼、错杂,可有中间状态, 并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三) 亡阳证
【概念】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脱 的危重证候。
【证候】以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 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 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位证候特征。
【机理】是在阳气虚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或 阴寒盛极阳气暴伤;或大汗、失精、大失血等 阴血消亡阳随阴脱;或剧毒刺激、严重外伤、 瘀痰阻塞心窍而使阳气暴脱。
(一) 寒证
【概念】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的,因机 体活动机能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 候。有实寒证、虚寒证之分。
【证候】常见证候有恶寒、畏冷、喜暖,口不 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 大便溏稀,面色青白,舌淡苔白润,脉沉紧。
【机理】由于寒邪遏制阳气,或阳虚阴寒内盛。 形体失温,故见恶寒肢冷,喜暖蜷卧等症;寒 不消水,津液不化,故见口不渴,痰、涎、涕、 大小便清稀,舌苔白润。
第二节、 气血辨证
• 气血辨证,就是根据气、血的生理活动和 病理特点,从而分析、判断疾病中有无气 血亏损或运行失常证候存在的辨证方法。
• 一方面为气血的亏虚,主要有气虚、血虚, 属虚证的范畴;
• 一方面为气血运行失常,主要表现为气滞、 血瘀,一般属实证的范畴。
第二节、 气血辨证
• 辨气 (一)虚类证(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 (二)实类证(气滞、气逆、气闭) • 辨血 (一)虚类证(血虚、血脱) (二)实类证(血瘀、血热、血寒)
中医药学基础-第六章 辨证
鸣气喘,舌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药学概论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七)寒饮客肺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痰稀色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
,脉迟。
中医药学概论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八)大肠湿热 【临床表现】腹痛,下利赤白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迫 、色黄而臭,或腹泻不爽、粪质黏稠腥臭,伴有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六、脏腑兼病辨证
(一)心肾不交
【临床表现】心烦少寐,惊悸多梦,头晕耳鸣,健忘,腰膝
酸软或遗精,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或
无苔,脉细数。
中医药学概论
六、脏腑兼病辨证
(二)心脾两虚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
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见皮下出血,女子月经
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淡嫩,脉细弱。
中医药学概论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心血虚与心阴虚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是心血虚与心阴虚共有的症状。
心血虚兼有眩晕、健忘、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爪甲色淡、
脉细弱等; 心阴虚兼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咽干、舌红苔少 、脉细数等。
中医药学概论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三)心脉痹阻 【临床表现】
不通!痛!
心悸怔忡,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背或手臂,时发时止。
若痛如针刺,并见舌紫黯或有瘀斑、紫点,胸闷较甚,苔白
腻,脉沉滑,为痰瘀痹阻心脉;
若疼痛剧烈、突然发作、畏寒肢冷、得温痛减、舌淡苔白、 脉沉迟或沉紧,为寒邪内盛之象; 若疼痛且胀、发作多与情绪变化有关、舌淡红或黯红、脉弦 ,多为气滞。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辨证
营分证辨证
总结词
以烦躁不安、舌红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 为主要表现。
详细描述
营分证是营分功能失调的一种病理变化,多 由热邪内陷或阴虚火旺所致。其症状主要表 现为烦躁不安、舌红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等。治疗原则为清营解毒,养阴透热。
血分证辨证
总结词
以出血、神志不清、舌质绛紫、脉细数或芤 等为主要表现。
总结词
总结词
阳证多见于外感热病初期或体质壮实者,病情较重; 阴证多见于久病或体质虚弱者,病情较轻。阳证易转
化为阴证,阴证易转化为阳证。
详细描述
判断疾病预后
CHAPTER
03
脏腑辨证
心与小肠辨证
总结词
心主血脉,主神明,小肠主化物,主液
详细描述
心与小肠相互表里,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小肠主化物,吸收水谷精微,参 与水液代谢,同时也与心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状态。心火旺盛时可能出现口舌生疮、失眠等症状,小肠实热时可 能出现尿血、尿道涩痛等症状。
详细描述
卫分证是卫气功能失调的一种病理变化, 多由外感风寒、风热之邪所致。其症状主 要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 口微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等。治疗原 则为解表散邪,宣肺止咳。
气分证辨证
总结词
以高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主要表现。
详细描述
气分证是气分功能失调的一种病理变化,多由外感热邪或湿热内蕴所致。其症状主要表 现为高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治疗原则为清热泻火,利
阳明病辨证
阳明病是热邪炽盛的阶段,表现为高热、汗出、口渴、脉洪 大等。
阳明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泻火,代表方剂有白虎汤、承气汤 等。
基础中医学资料:辨证
八纲辨证气血津夜辨证1气虚元气虚神疲乏力;宗气虚气短息弱,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脉虚;卫气虚自汗易感冒心气虚:心悸、怔忡、胸闷肺气虚:咳喘无力、易于感冒、痰白清稀脾气虚:食少腹胀便澹肾气虚:二便、胎元、精关、经带不固,呼多吸少2血虚(一黄五白加病位)面色萎黄五白:面色、唇、睑、龈、甲淡白无华+脉细无力头目失养,头晕眼花;筋失所养,手足麻木;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冲任不足月经少、闭经心血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血虚证肝血虚(筋脉目爪失养+血虚证)头晕目眩,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视物模糊或夜盲,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润动,或见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舌淡,脉细3阴虚瘦-形体消瘦;红-颗红,唇红,舌红少苔;热-午后潮热或五心烦热,骨蒸劳热,盗汗;干一口燥咽干,便秘澳黄,舌苔少津;数-脉细数心阴虚:心血虚(心T季怔忡)+阴虚肺阴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阴虚内热肝阴虚:(头目筋脉肝络失于滋润,阴虚内热)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胸胁灼痛,手足蠕动,脉弦肾阴虚: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女子经少、闭经或见崩漏4阳虚气虚自汗,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寒象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便清,面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心阳虚:心悸怔忡,胸闷或胸痛,脉弱或结代,+阳虚证•脾阳虚:寒象+纳少腹胀,大便稀清+腹痛喜温喜按、•肾阳虚:性机能减退阳痿、宫寒不孕腰膝酸冷,形寒肢冷,下肢为甚等虚寒之象脏腑辨证心病辨证生理功能•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1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2心主神明,为人体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A心病的常见症状1心脏本身:心悸、怔忡、心痛、胸闷;2血:面色无华、暗晦;3神志: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躁狂、神昏、神识错乱;4舌:舌尖红、绛、起刺、舌疮;5脉:细微、结代或促B小肠病的常见症状1泌别清浊:大便失调、小便短赤;2坠入阴囊:疝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成熟于明代
如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二纲六变”,:“阴 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 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
王执中《伤寒正脉》:“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 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
4、定名于近代 如祝味菊《伤寒质难》:“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
(三)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1、寒热错杂
(1)上热下寒 如:胸中烦热,口臭喜冷,牙龈肿痛。 兼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
(2)上寒下热 如:脘腹冷痛,呕吐清涎。 兼见小便短赤涩痛。
(3)表寒里热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 烦躁,口渴,尿黄。
(4)表热里寒 发热恶寒,咽痛咳嗽。 四肢不温,大便溏泄 。
2、寒热转化 (1)由寒转热
2、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如实热→气阴两虚。 由虚转实:如脾气虚→水肿(多为虚实夹杂)
(四)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1、表虚证
(1)临床表现 发热,恶风,汗出,头项强痛,脉浮缓。
(2)辨证要点 以发热、恶风、脉浮缓为典型脉证 。
2、表实证 (1)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
(2)辨证要点 以恶寒、无汗、脉浮紧为典型脉证。 与表虚证的鉴别在于有汗或无汗,脉缓或紧。
重透发肌表。
二、寒热辨证
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一)寒证
1、临床表现 恶寒喜暖,面色恍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涕清 稀,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而滑润,脉迟或紧。
2、辨证要点 (1)寒证多见于外感病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也见于内伤
杂病阳气受损。
(2)有恶寒喜暖,舌淡苔白,脉迟或紧的典型临床表现。 (3)还应辨证表里虚实。
3、里寒证:见实寒、虚寒。 4、里热证:见实热、虚热。
三、虚实辨证 虚实辨证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一)虚证 1、临床表现
倦怠乏力,自汗气短,心悸失眠,眩晕肢麻, 畏寒肢冷,溲清便溏,五心烦热,颧红盗汗, 脉虚无力。
2、辨证要点 (1)多见于各种内伤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外感热
病后期。 (2)应结合具体病情辨清气血阴阳。
(二)热证
1、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
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尿黄便干,舌红, 苔黄,脉数等。
2、辨证要点 (1)多见于外感病感受温热邪气,外邪入里 化热,以及内伤病中情志化火,瘀血痰食化 火或阴虚生热等。
(2)有发热恶热,口渴喜冷饮,尿黄便干,舌红 苔黄,脉数的典型表现。
(3)应辨清表里虚实。
5、虚寒证 (1)临床表现
实是也。”
(三)八纲辨证的理论意义 八纲是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掌握八纲辨证即能把握疾病的基本病理机制,为治疗疾病 确立总的原则。有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理论意义。
八纲内容
一、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和病势的两个纲领。 表里辨证主要适用于外感病证。
(一)表证 1、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 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
如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 (2)由热转寒
如高热转为阳气暴脱的亡阳证。
3、寒热真假 (1)真寒假热(寒极似热)
内真寒:四肢厥冷。 外假热:身热(欲衣被),面红(戴阳),口 渴(不欲饮)。 (2)真热假寒 内真热:身大热,口渴。 外假寒:四肢厥冷(不欲衣被),脉沉(沉数 有力)。
鉴别要点: 假象多见于体表、四肢,真象多见于 脏腑、 气血、阴阳。 里证、舌苔、脉象应为重要依据。
(三)半表半里证
1、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 苦,咽干,目眩。
2、辨证要点 (1)见于外感病病位由表入里,尚未完全入里的阶段。 (2)有少阳枢机不利的典型临床表现。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 即表证里证并见,如:外有表寒,内有里热等 。
2、表里出入 表邪入里,如表寒证入里化热,转化为里热证。 里邪出表:如麻疹因诊治不当,疹毒内陷,经治疗又
(四)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1、表寒证
(1)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辨证要点:有恶寒,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的 典型临床表现。
2、表热证 (1)临床表现: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口干,舌
边尖红,脉浮数。 (2)辨证要点:有发热重,恶寒轻,舌边尖红,脉
浮数的典型脉证。
(二)实证 1、临床表现 高热,胸闷烦躁,呼吸气粗,痰涎壅盛,腹痛 拒按,大便干结,小便不利,舌质苍老,苔厚 而腻,脉实有力。
2、辨证要点 (1)实证症状较多,机能亢奋是基本病理特征。 (2)有形之邪如瘀血痰食、二便不通,在体内蓄
积。 (3)有典型的舌脉。
(三)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1、虚实错杂 实证夹虚:如实热→伤津。 虚证夹实:如脾虚→水肿。 虚实并重: 如小儿疳积:形削骨立,大便泄泻并 见舌苔厚腻。
第七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概说 (一)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纲领。 表里:病变的部位。 寒热:病变的性质。 虚实:邪正的盛衰。 阴阳:辩证的总纲。
(二)八纲辨证的源流
1、源出于《内经》。 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运用于《伤寒杂病论》。 如方隅《医林绳墨》:“仲景治伤寒……究其大要,
2、辨证要点
(1)多见于外感病的初起阶段,具有起病急,病程 短的特点。
(2)以恶寒发热并见,二)里证
1、临床表现 高热、恶热,或低热,烦躁神昏,口渴引饮或疲乏无 力,脉沉等。
2、辨证要点 (1)多见于情志内伤或饮食劳倦等引起的各种内伤杂病。 (2)也可见于外邪由表及里或外邪直中于里。 (3)无恶寒发热并见和脉浮等表证的特异表现。
3、虚热证 (1)临床表现
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 细数。 (2)辨证要点 有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及典型舌脉。
4、实热证 (1)临床表现
壮热恶热,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神昏,大便秘 结,腹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洪滑实数。 (2)辨证要点 A、有壮热恶热,口渴饮冷,腹痛便干及典型舌脉。 B、与虚热的鉴别 实热:高热、大汗、满面通红、舌红苔黄、脉洪数 虚热:低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苔、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