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DOC)

合集下载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作者:张效梅来源:《商业时代》2010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在阐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外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应及时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建议。

关键词:国家竞争优势外贸随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世界贸易格局和各国贸易政策不断调整,一些后进国迅速取得一个又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原本落后于世界的中国外贸,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0%以上。

但是现在的外贸增长依然是量的增长,在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外贸增长方式日益呈现出不可持续性。

种种迹象表明,传统的以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的贸易理论已不适用于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以其优越性及现实性,在众多理论中脱颖而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经济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

一个国家的兴衰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

从宏观角度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

四个基本要素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两个辅助因素是机遇和政府。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图形解释如图1所示。

由于此图形看起来像一个菱形,所以又把它称为“菱形图形”或“钻石图形”。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完全的生产要素集聚能力,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直接投资逐渐增多以及世界知名的500强跨国公司有80%以上都在我国进行投资。

虽然我国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但由于多种原因,国内的消费需求尚未拉动,我国现在还不具备完全消费能力,对外贸易却发展得比较快。

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创新能力的滞后,影响了国家竞争优势发挥。

实践证明,竞争优势理论相对于比较优势理论而言,在多方面有重大突破,更符合当今国际贸易的实际,而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也使得我国需要竞争优势理论的指导。

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及对策

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及对策

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及对策引言国际贸易是一个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方式。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与演变。

新理论的出现不仅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解释和指导,对于我国外贸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启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经典基石之一。

它认为,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商品。

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如下:1.找准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在外贸发展中应该优先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

通过分析我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找到我国可以在全球市场上竞争的产业,并进一步加强其竞争力。

2.加强国内产业升级。

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优势。

因此,我国在外贸发展中应该注重加强产业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国内产业的竞争力。

二、新经济地理学的启示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地理位置和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对我国外贸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1.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我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中心位置,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庞大的消费市场。

因此,我国在外贸发展中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发展区域贸易、辐射周边市场,提高对外贸易的便捷性和效率。

2.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提高整个地区的竞争力和效率。

因此,我国在外贸发展中应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的扩大规模。

三、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启示全球价值链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已经从简单的商品交换演变为全球价值链的扩展和分工。

这对我国外贸发展提出如下启示:1.加强产业链的参与和优化。

我国在外贸发展中应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通过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参与到更高层次的产业链中,提高我国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浅析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启示

浅析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启示


波特 的国家 竞争 优势理 论
2 世纪 7 年代 以后 , o 0 随着经济全 球化发展 , 发展 中国家 和 经济转轨 国家 普遍 推行投 资 自由化政 策 , 国际竞争 1 激烈 。 3 益 如何 获取竞争优势是各个 国家必须面对 和思考 的问题 , 波特竞 争优势理论的提出反映 了时代 的需要 , 并对 2 0世纪 9 年 代美 o 国的对外 贸易政策产生了重大影 响, 因此受到广泛的推崇。 1波特对于竞争力的理解 . “ 国家层面上 , 在 竞争力 的唯一意义就是 国家生 产力” 。要 提高生产力水平 , 提高人民 的生 活质量就要充 分运用各种 生产 要素提高劳动生产 率。而产业分 工、 企业之 间的竞争 和高质量 的人力资源是提高劳 动生产率 的途径 , 竞争力 与廉 价劳动 力或 汇率优势之间没有必然联 系。 2 波特关于贸易优势 的理解 . 贸易方面 的优 势来 源 于经 济 规模 , 术领 先 和独 特 的产 技 品, 出口成本低 的国家 , 有大量 贸易顺差的国家以及在世界 出 口 贸易总额 中比重不断上升的国家都不一定拥有很强的竞争力。 3波特的“ . 钻石体系” 钻石体系用来分析一国如何创造竞 争优势 , 包括 四个要 它 素: 生产要素 、 国内需求 、 支持性产业和相关 产业 、 企业的战略结 构和相互竞争。—个 国家 如果拥有某一产业十分重要 的要素禀 赋或者高质量要 素禀赋 , 该国就 可能获得竞争优势 ; 一 国拥 如果 有和国际市场需求相似的需求或者该国对产品、 服务较内行, 则 有利于该国提升竞争优 势 ; 如果一 国在 国内具 有国际上 有竞 争 力的供应商产业和相关产业, 该国就很容易产生新 的有竞争力 的产业; 国内的激烈竞争能创造和保持一个国家的竞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启示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我国对外贸易得到持续性发展,防止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我国需要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现状,阐述了我国对外贸易可能存在的“比较优势陷阱”,最后探讨了新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来源。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逐步实现了出口去向从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向以发达国家为主,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制成品的比重已经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些都表明我国贸易结构在不断优化。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从出口总额来看,中国出口总额在近20年出现明显上升趋势。

加入WTO 之后出现更大幅度的增长。

从1978年97.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9691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近20%。

从出口商品结构上来看,工业制成品比重明显高于初级产品比重,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1980年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仅45.9%,2005达到93.6‰从出口去向来看,我国出口发达国家的比例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出口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2006年与我国发展贸易往来的国家有228个,美国和加拿大、日本、欧盟是主要贸易合作伙伴,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地区与我国的贸易总额在上升。

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在逐年增加,从1999年占出口总额的16.7%到2003年的27.1%。

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比较优势陷阱”上述变化标志着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

无论在产品质量和规模上,都随着贸易成果的扩大而增强。

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比较优势不具备持续性。

我国能否保持外贸的持续快速发展仍然是一个焦点问题。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生产并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国际贸易论文--自由贸易理论概述与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贸易论文--自由贸易理论概述与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自由贸易理论概述与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运用——程康 A09经济 090801107摘要:对自由贸易理论进行总结,并通过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背景、国内应用现状和理论局限性的多角度反思,对我国使用比较优势理论的问题。

(一)自由贸易理论自由贸易理论,创始者是亚当斯密,其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

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分工学说,建立绝对贸易理论,以强大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理,最终让大家认清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0和游戏’规则的真实面目,使得自由贸易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得以发展。

纵观自由贸易理论,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在第一产业革命时期的古典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和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为发展主线。

绝对成本论认为一国应放弃成本绝对高的,而选择成本绝对低的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这样两国的劳动生产率都会提高,成本会降低,劳动和资本能得到正确的分配和运用,这样是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途径。

但它不足以解释一个国家若全面属于劣势的情况下,该如何进行贸易。

于是后来,比较优势理论就此产生了。

大卫李嘉图根据“两优相较择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的比较利益法则,选择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而放弃优势较小或劣势较大产品的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大卫李嘉图虽然解决了亚当斯密理论的尴尬,但仍有着“静态化”“完美化”的不足。

理论总是在不断的实践及学者的改善中越发成熟,此后,约翰穆勒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该理论从各国家自身的需求强度着手,认为两国交易的条件由相互需求强度决定。

相互需求理论仍然存在的诸多不足和响应时代的学者似乎并没有让自由贸易理论止步于此。

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诞生,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最终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劳动价值论。

自由贸易理论迎来了第二阶段---新古典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学说为发展主线。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1]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1]

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59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世界贸易格局和各国贸易政策不断调整,一些后进国迅速取得一个又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原本落后于世界的中国外贸,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0%以上。

但是现在的外贸增长依然是量的增长,在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外贸增长方式日益呈现出不可持续性。

种种迹象表明,传统的以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的贸易理论已不适用于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以其优越性及现实性,在众多理论中脱颖而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经济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

一个国家的兴衰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

从宏观角度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

四个基本要素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两个辅助因素是机遇和政府。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图形解释如图1所示。

由于此图形看起来像一个菱形,所以又把它称为“菱形图形”或“钻石图形”。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完全的生产要随■张效梅 副教授(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郑州 450002)◆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在阐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外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应及时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建议。

关键词:国家竞争优势 外贸素集聚能力,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直接投资逐渐增多以及世界知名的500强跨国公司有80%以上都在我国进行投资。

虽然我国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但由于多种原因,国内的消费需求尚未拉动,我国现在还不具备完全消费能力,对外贸易却发展得比较快。

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创新能力的滞后,影响了国家竞争优势发挥。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DOC)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DOC)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摘要:本文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得出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了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但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结论。

但这种优势不再是数量跟低价的优势,而是建立在与时俱进基础上的新的质量、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科技含量高的比较较优势。

分析我国贸易出口结构、农产品比较优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找到如何继续保持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对策。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启示一、比较优势理论概述(一)背景介绍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6--18世纪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想统治欧洲长达两个多世纪,其生存背景是以极度垄断和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重商主义已不再适应日益发展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提出以“经济自由主义”为思想中心的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专业生产自身所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以交换其他国家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最终达到使所有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国家增加物质财富的目的。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理论在18世纪的英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其理论并不能解释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劣势,这两个国家是否仍有参与国际分工的必要。

针对该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与1817年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

(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两个国家进行分工的依据不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即虽然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两种商品的优势或劣势程度有所不同,则该国在优势重、另一国劣势较轻的商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内外贸易中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内外贸易中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内外贸易中的应用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一项重要的理论,它解释了不同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以及贸易如何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在国内外贸易中,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国际贸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等。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较低时,就具有比较优势。

因此,该国应该专门生产这种商品,然后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交换所需的其他商品。

这样,该国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这种效应在国内也同样存在。

比如,在一个城市中,某些地区较擅长制作纺织品,而其他地区出产农产品。

如果各地区都专注于擅长的领域,走比较优势的路线,那么整个城市的生产效率就会更高。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可以促进国际贸易。

一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可以成为一个贸易大国。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以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高的经济收益。

同样,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也可以促进贸易。

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拥有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气候和地形,这就使得各地区生产的商品风格、品质、价格也会不同。

因此,各地区可以相互之间交换自己所擅长领域的商品,从而促进地区之间的贸易。

再次,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理论上,比较优势理论应该会导致一部分劳动力失业,因为他们在生产不能构成比较优势的产品方面缺乏竞争力。

但实际上,人们几乎总是能够在其他领域找到新的机会。

比如,在一个部门失去竞争力后,这些工人可能会在其他领域找到生计所需的新工作,这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再分配。

更进一步,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促进创新,刺激更多的新产业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新工作岗位。

总体而言,比较优势理论在国内外贸易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国际贸易以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尽管该理论有缺陷,但是它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仍然是有用的,因为它可以鼓励各国、地区之间在所擅长的领域中相互合作、竞争,从而实现经济的共同繁荣。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引言: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较优势理论为解释国际贸易提供了重要指导,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实践也充分展现了该理论的有效性。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世纪末提出,他指出每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相对成本最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差异使得它们在生产不同商品上具有相对的优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1.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依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大量出口的电子产品、纺织品等正是劳动密集型的代表。

通过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中国成功地融入全球价值链。

2.资源禀赋差异的利用中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具有显著差异。

比如,北方地区拥有辽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而南方地区则具备发达的加工制造业和先进的技术水平。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各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进行专业化产业布局,形成了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制造业、西部地区发展农业等地域性比较优势。

三、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挑战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一直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挑战。

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其他国家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受到一定冲击。

同时,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也使得中国需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加强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培养,鼓励企业实施技术升级和品牌建设。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多边贸易协定,拓宽市场开放度,寻找新的竞争优势。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价值链的变化,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位也在不断调整。

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指导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指导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指导意义第一篇: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指导意义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以及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指导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一般而言,中国现阶段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短缺,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产业,或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

但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可能成千上万,每个地方的资源不可能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所有产品都生产出来,这就必须做出选择。

具体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选择当地有传统的产业。

举几个例子:扬州有个杭集镇,是全国的牙刷之都,如果杭集镇牙刷厂不开工,全世界的牙刷都要配给。

这个镇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生产牙刷,有历史传统。

南昌有一个文港镇,是全国的铁笔之都,国内生产的70%的铁笔都出自哪个地方,文港这个地方也是从宋朝开始生产笔了,所以也有历史传统。

二是当地有国有企业。

上世纪50年代,国有企业在很多产业不具备比较优势,当时我国一穷二白。

改革开放26年,我国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9.4%,经济规模提高了10.3倍,现在,资本拥有量、技术拥有量和上世纪50年代已经改善非常多,许多原来不具备比较优势、需要政府保护补贴才能生存下来的企业,现在其实可以焕发活力了。

以重庆为例,重庆原来是老工业基地,现在则是全世界的摩托车生产之都,全国摩托车每年生产一千多万辆,重庆要生产400多万辆。

这是因为,过去的重工业基地,为此打下了许多装备业的基础,当地有国有企业形成的产业群聚,现在已经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思想在中国外贸思想史上的发展及其启示

比较优势思想在中国外贸思想史上的发展及其启示
优势 理论 的主 要思 想 是 : 个 国 家应 该 按 照 比较 优 各 势参 与 国际分 工 , 过 国 际 贸易 获 得 利 益 。通 常 情 通 况下应 该形 成发 展 中 国家进 口资本 和技 术密集 型 产
于 自己的外 国来 往 和相互 贸易 。尽 管 由此产 生 的天
朝“ 物不 有” 无 须对 外 贸 易 的 思 想对 统 治 阶 级影 无 , 响很 大 , 还是 有一 些 思 想 家对 中 国外 贸问 题进 行 但 了理 论论 证 。其 中对对外 贸 易动 因和 功能 的讨论在
内地 贱 菲 无 足 轻 重 之 物 , 至 番 境 , 同珍 载 皆
贝 。 [ 天颜指 出 :惟 番舶之 往来 , ” 慕 “ 以吾 岁出之货 ,
基金项 目: 上海市重点学科 ( 第二期) —— 开放 经济 与贸易资助项 目( 10 ) P 6 1
收 稿 日期 :0 60 —2 2 0—10

定 程度 上体 现 了以绝对 优 势为 特征 的 比较 优势思
品 , I劳动 密集型 和资 源密 集型 产 品 , 出: 1 发达 国家进 I劳动 密集 型和资 源 密 集 型 产 品 , I资 本 和 技 术 : 1 出: 1
密集 型产 品 的产业 结 构 和 贸 易格 局 , 这样 才 有 利 于
马 慧 敏
( 海立信会计学院 。 上 上海 2 12 ) 0 6 0
摘 要: 比较优势 思想在 中国对 外贸易思想史上主要经历 了古代 以“ 绝对优势” 为特征 的萌 芽阶段 、 近代 以“ 静态 比 较优势” 为特征 的形成 阶段以及 当代 以“ 动态复合优势” 为特 征的创新 阶段 在发展 过程 中体现 了“ 时代性” “ , 继承 性” 发 展性” 和“ 等特征 , 中国对外贸易实践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和指导作用。 对 关键词 : 比较优势 ; 中国外贸思想史 ; 发展 与启 示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批判吸收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支配国际贸易的永恒“规律”。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指导思想正是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战略。

但我国在践行比较优势理论时却遇到了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问题、比较优势陷阱。

如何正确认识,合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发展一:比较优势理论综述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包括内生比较利益说(绝对优势理论)和外生比较利益说(相对优势理论)。

外生比较利益说后来又发展引申出了:禀赋比较优势说(H-O 定理、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最早可追述至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从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

19世纪初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

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因此,这一学说亦被称为比较利益理论。

这一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和基石,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长期以来一直居于主流地位。

二: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就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自1978年中国采取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经历了近30年的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也从1980年的376.7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3.5万亿美元,增长了92倍多。

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80年的0.9%上升到2011年的8.0%,位次也从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3位。

比较优势及绝对优势对我国外贸的指导意义

比较优势及绝对优势对我国外贸的指导意义
两国劳动生产率
X的生产率 Y的生产率
A国 1/3 1/6
B国 1/12 1/8
分工:A国放弃一单位Y,将释放6单位劳动投入到X生产 中;同理,B国放弃一单位X,将释放12单位劳动投入到Y 生产中 分工结果 A国净变化 B国净变化 世界净变化 +2 -1 +1 X数量 -1 +1.5 +0.5 Y数量
9
14-9
俄林—赫克歇尔模型—理论假设
理论假设
有关生产技术的假设
生产函数一次齐次(即线性齐次)的; 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在生产中可互相替代; 没有要素密集型转变的情况; 调整是瞬时的,即经济总处于均衡状态。
有关贸易条件的假设
没有运输费;自由贸易;完全竞争
把问题变得容易处理的假设
只有两种商品,两种要素,两个国家 可供使用的要素量固定不变(即“禀赋”)
1416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图形解释1417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指导意义产品价格差异来自要素禀赋1418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第二篇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对中国对外1420竞争理论钻石模型解释了国家如何能在某个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这取决于四个环境因素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意义及 局限性
14-14
产品周期理论—基本思想
当某种产品最初为创新产品出现的时 候,是一种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技术 和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具有比较优势。随 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进,该产品变为资本密 集型产品的时候,比较优势就转移到资本相 对丰裕的国家。当产品进入生命周期的再 下一阶段,进入标准化生产生产时期,则成 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就 具有了生产和出口这种产品的比较优势。
没有考虑获得性生产要素
强调自然赋予的生产要素,而忽视获得性生产要 素(人力资本、技术能力等)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_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启示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_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启示

44《商场现代化》2006年11月(上旬刊)总第484期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家优势的理论最早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以“地域分工论”作为其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提出了绝对优势说。

1817年大卫・李嘉图提出了相对优势说,指出即使一国在每种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只要各国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相对差异,就可参与国际分工。

相对优势的关键在于比较,其精髓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

20世纪20~30年代,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该理论认为,劳动不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各国生产要素禀赋(如劳动、资本和土地等)丰裕程度的差别,导致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这就使得具有相同要素构成比例(即生产函数相同)的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成本,国际贸易由此得以发生。

要素禀赋理论是对单一要素的古典贸易理论模型的修正和完善。

实际上无论是劳动生产率差异还是要素禀赋差异,其核心都是每单位产品中的要素含量的差异,也就是成本差异,只是二者对商品价值的来源理解不同,而且二者都认为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最直接原因,由于国际贸易导致的一国相对价格改变,也是该国获取利益的源泉。

因此,将建立在劳动生产率差异基础上的技术差异论和建立在要素存量不同基础上的要素禀赋差异统称为比较优势理论。

以后的一些学者对技术差异论和要素禀赋论加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古典贸易理论。

但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要素禀赋结构差异——要素相对价格差异——相同产品相对价格差异——国际贸易——产品相对价格变化——贸易利益的获得这样一条根本的推导思路中,其每一个环节都是以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这两个苛刻的假设为前提的,因而在现实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二、新贸易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保罗・克鲁格曼等人将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而提出新贸易理论。

该理论对贸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规模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

中国外贸发展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

中国外贸发展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

中国外贸发展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近年来,中国的外贸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然而,中国的外贸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外贸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来发掘中国对外贸易的潜力和优势。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它认为,在没有贸易障碍和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各国应该专注于自己的比较优势领域进行生产和贸易。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上的相对优势,即它能够以较低的机会成本、相对成本生产更多的商品或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二、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和庞大市场的国家,具有很多的比较优势。

首先,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且劳动力成本较低,这使得中国在生产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优势。

其次,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加工贸易生产基地之一,可以承担很多跨国企业的委托加工业务。

再次,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国内市场,对于某些特定的产业,如石油、钢铁、煤炭等,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最后,中国在技术、管理和制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可以帮助中国在未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三、中国的外贸优势和劣势中国的外贸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中国生产和出口的商品种类丰富,具有很高的竞争力。

其次,中国的贸易伙伴广泛,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新兴经济体。

再次,中国的外贸渠道和贸易方式多样化,既包括跨境电商、邮寄等新兴贸易方式,也包括传统的出口加工贸易。

最后,中国的商务环境逐渐改善,外贸企业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然而,中国的外贸也面临一些劣势和挑战。

首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增多,这对中国的外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中国的外贸企业普遍面临技术、品质、知识产权等问题,这直接制约着中国的外贸竞争力。

再次,外部环境不稳定,中国的经济增长也面临很多挑战。

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意义
• 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与其具有的农业资源察赋有很大 关系。我国农业的资源特点是耕地稀缺、劳动力丰富, 另一方面粮食的生产使用较多土地、较少劳动力,两者 结合起来就造成这样的结果:中国粮食生产缺乏比较优势。
•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另外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农村人口的贫 困问题。近年来我国的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一直没 有从根本上解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民的消费需求 长期上不去。农民增缓慢导致“买不起”问题的直接 表层原因是“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负担重,深层原 因则是农村改革滞后。
• 韩国在1966一1977年期间花了1年 • 日本1885一1919年期间花了34 年 • 美国在1839一1886年期间花了47年 • 1978一200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3%,是中
华人民共利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中国因而成为世 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二、对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现状的适用性
资本密集型的转变。应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政策支 持, 充分调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逐步形成我国外 贸的内生优势。在不完全竞争的世界中, 价格竞争优势不 仅来源于比较优势, 还可来自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 因此, 我们要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比较优 势, 发展我国产业的规模经济, 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 从而 达到控制产品的出口价格, 以扩大出口量, 发挥其比较优势。 在国际贸易中, 我们既要发挥自己的传统贸易优势, 又要发 挥自己新的贸易优势。只有这样,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才能 充分地利用我国的各种资源和各种要素, 从而保持我国的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1.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 与经济发展,生产规模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
2.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国贸贸易毕业论文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

国贸贸易毕业论文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将其视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但这一理论的应用却并非一帆风顺。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比较优势相当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充分利用好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

本文首先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和发展,重点讲述了当代影响比较优势的几个要素。

并根据比较优势的内涵的发展,将这一理论分为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当代比较优势理论三个阶段。

其次论述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最后论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借鉴意义。

以中国三类出口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变化趋势图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并对如何借鉴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的比较优势素质做出了一定的建议。

重视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能够加快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和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最终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策略建议 Abstract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gets the universal solicitude of academic circle fromits producing day,and it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ing theory. But the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is not plain sailing. For China such a developing country that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fairly obvious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comparativeadvantages beca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advantage and particularly narrates some essenti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present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accordance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connotation ofdevelopment this theory may be divided into 3 stages: the theoryof comparative costs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s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second part discusses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foreign trade i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status applicability. Finally discusses the reference of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Chinas foreign trade. Based on Chinas exports to the three dominant trend map changes incomparative advantage we analyze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nthe changes and how to us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make some recommendations in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China attaches importance to developing foreign trad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speed up the process of reform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nd transnational businessstrategy of eventu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Key words: Foreign trad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ategy of foreign trade 目录摘要............................................................. ............................................................... .............IAbstract ........................................ ............................................................... ................................................... II一、绪论............................................................. ............................................................... .. 1二、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1(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 ................................... 1(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 1(三)中国的比较优势论............................................................. ....................................... 3(四)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的含义............................................................. ....................... 3三、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 4(一)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 ................................... 4(二)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大大提高............................................................. ... 4(三)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初级产品比重下降 (5)(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 ............................... 6(五)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 错误!未定义书签。

析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贸易发展战略的启示

析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贸易发展战略的启示

国的成功。中国人 口资源极 为丰富 , 劳动力成本低 , 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 , 利益的 自 驱动使得具有 比较优势的劳 动密 发 集 型产业大量涌现 , 从而带动我国外贸 出口额的迅猛 增长。
业为例, 虽然我国服装出 口居世界第 一, 但利润却不足 2 单件盈 利不到 4 %, 美元 , 附加值 为 法 国、 意大 利等 国的
14 德 国的 127 %的出 口服装没有 自己的品牌 。 /, / ,0 缺乏知
名度。劳
动密集型产业进行 出口导向的作法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矛 盾 。原因就在于 比较优势理论 的局限性。 第一 , 比较优势 理 论所 依据 的一 些假 设 目前 已不适
[ 经贸论坛]
析 比较优 势理论对 中国 贸易 发展 战略 的启 示
任 蕾
[ 摘 要 ]由资源禀赋 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在我 国的外贸发展 中具有局 限性 , 合理利用 比较优 势是 中国经 但 济发展 的必然选择 。因此 , 现阶段 中国贸易发展 战略 应充分发挥 比较 优势 , 调整 劳动 密集型产 业申不利环 节, 为国 内产 业结构 升级 和外贸的可持 续发展 打下 坚实的基础 。
赶超 , 会欲速 不达 。如果 硬性 地 去发 展 一些 我 国并 不具
要素可以在国际间流动 , 并且技术的进步和对人力资本 在 比较优势基础上 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的发 展前途 。 投资的增加推动 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 新材料对资源
的替代 以及 劳动 力 素质 的提 高对 数 量不 足 的弥补 , 这使 得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 有 的 自然资 源和劳 动力 的 比较 优势 , 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再具有垄断优势 。 第二 , 容易落 入 比较优 势 陷阱 。指 依 据 比较优 势理

从比较优势理论看现代国际贸易争端

从比较优势理论看现代国际贸易争端

从比较优势理论看现代国际贸易争端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国际贸易争端成为各国之间经济关系中的重要议题。

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国际贸易争端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什么是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强调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依据各自的相对优势和比较优势来选择生产和贸易的方向。

简而言之,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相对更有效率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贸易争端
然而,在实际的国际贸易实践中,贸易争端经常出现。

这可能是因为不同国家对于贸易规则、市场准入、补贴政策等方面存在分歧。

比较优势理论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考。

现代国际贸易争端的特点
现代国际贸易争端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多边化:国际贸易争端往往涉及多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形成复杂的多边争端格局。

多样性:贸易争端的形式多种多样,涉及领域广泛,如关税、非关税壁垒、知识产权等。

长期化:一些贸易争端可能长期存在,不易得到解决,对各方经济均会产生负面影响。

如何看待现代国际贸易争端?
对于现代国际贸易争端,我们应该以开放、合作的态度来解决。

各国应该遵守国际贸易规则,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共同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国际贸易争端的视角,同时也提示我们在处理贸易争端时应注重合作和共赢。

只有通过合作与协商,各国才能共同应对现代国际贸易争端,实现更加公平、开放、可持续的全球贸易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摘要:本文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得出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了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但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结论。

但这种优势不再是数量跟低价的优势,而是建立在与时俱进基础上的新的质量、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科技含量高的比较较优势。

分析我国贸易出口结构、农产品比较优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找到如何继续保持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对策。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启示一、比较优势理论概述(一)背景介绍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6--18世纪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想统治欧洲长达两个多世纪,其生存背景是以极度垄断和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重商主义已不再适应日益发展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提出以“经济自由主义”为思想中心的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专业生产自身所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以交换其他国家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最终达到使所有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国家增加物质财富的目的。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理论在18世纪的英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其理论并不能解释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劣势,这两个国家是否仍有参与国际分工的必要。

针对该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与1817年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

(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两个国家进行分工的依据不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即虽然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两种商品的优势或劣势程度有所不同,则该国在优势重、另一国劣势较轻的商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则就是“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

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就可以进行专业化的生、交换,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社会财富也会有所增加。

总之,比较利益学说,进一步分析,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国际分工的必要性。

它证明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能实现贸易的互利。

自其创立的一百多年来,它一直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是国际贸易理论政策的基础。

是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原理。

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更是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俄林赫克歇尔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俄林更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俄林认为,各国所生产的同一产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因此国际贸易中应遵循的原则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应该出口密集的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的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声场要素的产品。

赫克歇尔—俄林原理主张一国应充分利用它现有的资源而不是在即将到来的经济结构变化前抢先行动,同时在即将出现的新的产业中建立竞争实力。

这正迎合了许多政府的产业政策。

具有现实的生命力。

要素禀赋论解决了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中单一要素问题。

因而更能有助于我们分析,判断和预测世界各国的贸易模式,从而制定相应对策,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本国的贸易政策,掌握主动权。

(四)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二战以后,经济学家们从动态的角度对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动态比较成本理论、技术差距论、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由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于1995年提出,该理论强调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将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政府政策、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引进、开放等因素综合到贸易理论中,而一国经济的发展出了取决于资源的丰裕程度外,还取决于政府的支持,通过对幼稚产业的扶持,将比较劣势转化为比较优势。

技术差距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于1959年提出,这种理论认为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改变了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者在生产中的相互比例关系,提高了这三者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因此技术进展也决定着一国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该理论总的来说是对俄林赫克歇尔学说的补充和扩展,不过强调的重点在于技术扩展对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作用,实际上也是强调“研究与开发”要素的作用。

内生比较于是理论由澳大利亚华人杨小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和动态性,就是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或通过技术创新和积累人为的创造比较优势,这种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对比较优势的转换作用。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它解释了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原因,也是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战略的基础理论,指明了一个国家的贸易发展发展方向。

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利用劳动力优势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当前的国际贸易产品结构中显示出了与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相一致的比较优势。

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劳动力已经上升到9.2亿,不仅总量上升,劳动力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中国未来的对外贸易战略仍然应建立在遵循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动态分析中国具备的比较优势,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研究(一)以低价和数量取胜的传统出口模式遭遇国际市场的困境在以往的传统出口模式中,企业主要使用了以低价和数量取胜的国际营销战略模式,采取粗放型的生产方式。

虽然这种在改革开放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为解决我国对外贸易逆差,增加我我国资本积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对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已经开始成为阻碍,单凭劳动力数量和价格的优势以及人力资源的便宜来实现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已成为过去,无法使我国获得长久的比较优势。

表1:2010年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出口产品规模和速度不断上升,尤其以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最大,增长速度最快,初级产品的出口仍占一定比重。

我国出口金额最大的仍然是服装类产品,高达1295亿美元,机电产品的出口逐年增加,反映我国目前出口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即便是机电产品的出口也多属于加工贸易这反应我国出口产品普遍存在的问题: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效益低,尤其在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未提高的前提下,过度依赖数量的扩张将会带来更多的国际贸易摩擦和外部不确定性。

根据WTO 统计,2008年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73起,反补贴调查10起,分别占全球案件总数的35%和71%。

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最多的成员,连续5年成为遭遇反补贴最多的成员,其中又以美国“油井管”和美国“轮胎”特保案为典型代表,涉案金额分别高达32亿美元和18亿美元。

此外,与我国发生贸易摩擦的国别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以美国和印度最为显著,涉及行业已从传统的化工、钢铁、原材料行业向整个产业链和高科技产品蔓延,导致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产品屡遭限制。

目前,我国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纺织品等行业属于被影响的“重灾区”。

(二)农产品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利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来分析我国农场品的比较优势,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是指一国某产品出口在世界该产品出口中的份额与该国所有产品的出口在世界所有产品出口中的份额比率。

一般认为,若RCA指数值大于2.5,表明该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值小于2.5而大于1.25,表明该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值小于1.25而大于0.8,则表明该商品国际竞争力一般,且处于不稳定状态;若RCA指数值小于0.8,则表明该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表2:2001—2007年我国部分农产品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资料来源:2008年3月联合国《统计月报》、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表3:中国四种主要农产品指标占世界比重单位:%资料来源:海关统计网: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总体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从2001年具有极强谷物竞争力到2007年竞争力一般。

谷物和大豆的显示优势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下降,到2006年后RCA指数已经低于1;大米和玉米优势整体也呈下降趋势,但RCA指数仍然保持在1以上,说明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水果和蔬菜是我国新兴的就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其走势比较稳定;小麦一直是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棉花比较优势由于受政策、价格、需求的一些影响,RCA数值波动较大。

同样的,从我国主要农场品指标占世界比重表上也可以看出,我国大豆、谷类从1978-2008年所占世界比重呈下降趋势;小麦在总体处于上升状态,但上升幅度不大,2005年与2008年所占比重有略有下降;玉米产量从九十年代起基本保持平稳发展趋势,所占比重基本保持在20%左右。

2008年整体值除玉米外都呈下降趋势。

(三)对外贸易中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商品主要是低层次商品表4 2001-2010年1-9月中国出口商品结构金额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我国出口产品很大的一部分属于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同时,中国目前出口竞争力强的工业产品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量最大的10类产品中有9类时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鞋帽、纺织、服装、玩具、及日用消费品占很大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比例小,服务贸易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通信等传统领域。

由此可见,我国贸易结构不合理的因素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出口商品对资源过度依赖,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

化工、钢铁、合金等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大量增加,已成为当前外贸结构中的突出问题。

2010年我国出口钢材4255.60万吨,同比增长73.62%。

出口钢坯14.20万吨,同比增长527.85%,出口钢材、钢坯折合粗钢出口量4541.43万吨。

焦炭出口335万吨,同比增长513.5%。

铁合金出口101.3万吨左右,同比增长65.8%左右。

;第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链条短,附加值低。

我国的原料制成品、工业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都是处于低端环节的加工或未加工,只属于产品链条的末端生产,没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机电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高新技术产品(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依附外资且所占比重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