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论语》十二章;(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掌握《论语》十二章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提高道德修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儒家思想的情感;(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谦虚谨慎,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论语》十二章;(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掌握《论语》十二章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涵;(2)如何将《论语》十二章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及孔子;(2)引导学生关注《论语》十二章的主题思想。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论语》十二章,感受文本的韵味;(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4.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补充;(2)教师重点讲解《论语》十二章中的儒家思想。
5.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作业布置1.背诵《论语》十二章;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4.作业布置注重实践性,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1.部分学生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2.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互动性。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论语》中的第十二章。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11《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交流,了解有关《论语》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
2. 通过自学,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基本意思,熟记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3. 能根据材料进行简单的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惑。
教学重点难点1. 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2.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朗读、品读和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合作探究法。
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在合作中探究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论语〉十二章》。
距我们两千多年的《论语》是中华文化的源头,那里有我们取之不尽的知识和文化。
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以自学为主,请大家认真完成讲义中的这些学习任务,然后在小组或班级内交流。
二、基础过关1. 知常识。
根据课文有关注释,整理文学常识。
关于《论语》和孔子,你一定还知道不少,请把你知道的在小组内交流。
2. 读准音。
翻开课文,先大声朗读一遍全文;再借助注释和词典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检查自己是否完全读对了,并把这些音注到课文上;再次朗读全文,要求准确流利。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3. 析字义。
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通译全文,把重要的注释注到课文上;然后合上书,挑战一下自己,看看能不能正确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解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六十..,五十而知天命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诫子书》》
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导入新课
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
忠 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
教师提问: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请问,你最喜欢哪
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
位英雄?为什么?
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倶发。于建兴十二年(234 年)
论证。
谆教诲。
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
教学过程
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重难点
1.资料助读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体会作
诸葛亮(181 -234 +,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
今 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课文,
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
不必逐字逐句地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
(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 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 谁?——诸葛亮。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
称 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孝亲敬老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孝亲敬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真正地从自己做起,孝亲敬老。如果对孝亲敬老还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孝亲敬老的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但如何将这一传统美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他们还存在一些困惑。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孝亲敬老的关注,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我感觉可能还可以通过更多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例子来增强学生的共鸣。
在理论介绍部分,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古今案例来阐述孝亲敬老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不过,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感,学生们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找到更具体、更生动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都进行得非常热烈。我发现,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孝亲敬老的具体行为,并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如何去实践。不过,我也观察到有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够积极,可能是我给予的指导还不够,或者是对他们的期待过高。下次,我会尝试调整策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孝亲敬老的基本概念。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指的是尊敬父母、关爱长辈的行为和态度。它在传承文化、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孝亲敬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课也进行了更新。
其中,以《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为主题的教学内容便成为了必修课程的一部分。
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本篇文章将针对《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这一主题的教案设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对《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的阐述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敬畏之心。
具体目标如下:(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2)体验传统的艺术形式,如古代音乐、书法、绘画等。
(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作品,如《红楼梦》等。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并鼓励学生从中汲取有益的知识和智慧。
2. 教学过程(1) 学生课前自学在正式上课前,老师将提前把相关的文化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行预习、阅读相关资料,并做好笔记,以便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参与讨论。
(2) 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在课堂上,老师应该详细介绍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源头,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3) 讲解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文化内涵在讲解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文化内涵时,老师需要使用生动的例子和图例,以便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
(4) 演示古代音乐和书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演示中国古代的音乐、书法等艺术形式。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5) 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最后,老师可以结合《红楼梦》等传统文化代表作品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故事与人物,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人教版中学语文传统节日教学教案
人教版中学语文传统节日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2. 学习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故事和歌曲。
3.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分类和特点。
2. 分别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几个重要节日的传说、习俗和庆祝活动。
3. 学习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故事和歌曲。
三、教学流程1. 概述中国传统节日的分类和特点(15分钟)-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两大类别:农历节日和定历节日。
- 简要说明农历节日的由来和特点。
2. 学习春节(60分钟)- 介绍春节的由来和传说(如:年兽、红包等)。
- 讲解春节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如:贴春联、腊月二十三、舞龙舞狮等)。
- 学习与春节相关的诗词(如:《春联》、《过年》等)。
- 听唱与春节相关的歌曲。
3. 学习清明节(45分钟)- 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如:拜祖祭神、扫墓等)。
- 讲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如:祭祖、踏青等)。
- 学习与清明节相关的诗词(如:《清明》、《乡书难寄》等)。
4. 学习端午节(45分钟)- 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如:屈原、赛龙舟等)。
- 讲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 学习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如:《端午》、《闻笛瀑布》等)。
5. 学习中秋节(45分钟)- 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如:嫦娥奔月、赏月等)。
- 讲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如:赏月、吃月饼等)。
- 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如:《月夜忆舍弟》、《明月几时有》等)。
6. 总结与展示(20分钟)- 回顾所学的传统节日的知识点和相关内容。
-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体验。
- 制作传统节日主题的诗集或展板,展示学生创作的诗词、故事和画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观察评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的诗词创作、口头报告和展示作品的评价。
3. 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文化素养进行综合评价。
《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论语》中的两则原文及其翻译。
3、学习《论语》中两则故事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4、理解《论语》中的描写方式和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论语》的背景和作者,深入理解两则故事。
难点:剖析《论语》中一些深入理解的词汇、掌握其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学生最在意的事情,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逐渐转移到本课话题。
3、大致介绍一下《论语》和作者孔子的背景。
第二步:短文阅读1、分组阅读《论语》中“学而时习之”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原文,然后互相讲述各组的读后感。
第三步:交流讨论1、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寻找两则故事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重点讲授关于“学”,“友谊”的思想。
2、解释《论语》中一些比较深奥的词汇,比如“内省”、“认知”等词汇的含义以及重要性。
第四步:思考拓展1、让学生思考:“学习”和“友谊”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是什么。
2、让学生和家长们协作完成一份短篇作文,写出有关自己深受启发的人或学习经历,或者自己的友情经历。
第五步:巩固提高1、继续引导学生探索《论语》中的哲学思想,进一步扩充知识面。
2、分组进行口头演讲,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述能力。
让学生通过演讲来梳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掌握好足够的知识点。
四、教学后续1、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向学生展示如何实践《论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2、带领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探究,继续深入推进相关知识的探索。
3、通过反复讲授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记忆与消化能力本文针对初中生开展《论语》的教学,以学习与友谊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索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通过阅读原文、交流讨论、解释词汇、思考拓展和口头演讲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论语》中的思想,拓展知识面,提升表述能力和记忆消化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多彩童年11《论语》十二章高效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语言表达,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语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教案选自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多彩童年”中的第11课《论语》十二章,旨在通过深入解读经典文句,让学生领悟儒家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等核心价值观,并将这些思想融入日常生活。教学内容与人教版教材紧密结合,通过对《论语》中十二章经典语句的解读、讨论和应用,强化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水平,同时锻炼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想感情得到熏陶。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阅读和思考,拓宽知识视野。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文言文的词句、语法和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如模拟孔子与弟子对话,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言文的应用。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文言文进行深入理解。
- 文化比较:鼓励学生比较儒家文化与道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探讨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
七年级语文上册 10《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⑴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
(2)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3)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的一般原则,让学生初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X,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此外,《论语》是处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
3.中招考点中招考试中文言文的考查是每年必出题,有着固定的分值,主要考查字词句的理解,以及对文章的领悟。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所以不宜深入讲解,尽量引导学生加强对字词句积累理解。
多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培养语感,并增强理解能力,培养兴趣。
二、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识记后六章语录,结合课下注释能说出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句,能背诵、默写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能说出后六章语录所体现的孔子的思想主X。
3、通过跳读课文,制作“孔子语录”卡片能说出文中流传至今的成语、警句。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朗读识记后六章语录,结合课下注释能说出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句,能背诵、默写课文。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品读课文,能说出前六则语录所体现的孔子的思想主X。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跳读课文,制作“孔子语录”卡片能说出文中流传至今的成语、警句。
四、教学过程五、限时训练1、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1)、通假字:说:同悦,喜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3)、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一词多义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2、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学习方法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学习态度________ __________品德修养______________-。
传统文化【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传统文化【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人文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让学生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教学内容1. 什么是传统文化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价值3. 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4. 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 培养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 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2. 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点。
2. 多媒体教学法:用图像、声音及视频等多种技术手段呈现传统文化相关的信息。
3. 问答式教学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念及其意义。
2. 阅读:学生阅读相关文章,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3. 讲解:讲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点,并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相关信息。
4. 讨论:引导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思考。
5. 总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问答及讨论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3. 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相互启发,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4. 评价方式:考试、课堂表现等多种形式,全方面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论语》十二章
11《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一、导入新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3.古今异义(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乐⎩⎪⎨⎪⎧不亦乐.乎(高兴)回也不改其乐.(乐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于我如.浮云(像)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 而⎩⎪⎨⎪⎧学而.时习之(连词,表并列,而且)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切问而.近思(连词,表递进,并且)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可以为.师矣(做)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明确: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目标导学三:概括每章内容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明确: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和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三、板书设计⎭⎪⎬⎪⎫重要字词重点句子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论语》十二章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学内容
《论语》十二章,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传统文化”部分。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论语》中精选的十二章经典语句,旨在让学生了解儒家文化精髓,感受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品质。具体内容包括: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进行得较为顺利。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仍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对《论语》中的道德观念理解不够透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鼓励学生更加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作为引导者,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时仍存在依赖心理,希望得到我的明确指导。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适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们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与《论语》中道德观念相关的实例,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似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为活跃。
然而,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论语》中的核心思想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情况,我特别强调了“仁者爱人”和“修己以敬”这两个重点,并通过举例和比较来解释难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真正领悟到儒家文化的精髓。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论语》中道德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如“说、知、朋、行、而、之”等。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襟,提高处世的能力。
3.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
重难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如“说、知、朋、行、而、之”等。
2.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二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提示及要求: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结合注释自学课文,分析本文所选每章的内涵。
明确:1.2.(略)3.第一章:讲了学习的方法、乐趣和个人修养三个方面。
第二章:讲述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第三章: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引申为修德进学的各个阶段。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的必要性。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六章: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
第七章:阐述学习乐趣的重要性。
第八章: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安贫乐道。
第九章:谈学习态度,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十章:感叹时光的流逝。
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二章:谈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问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文意1.本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个人修养的?2.文章论述学习方法时强调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如“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3.“温故而知新”中“温故”与“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明确:这一章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教案一: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2.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3. 能够表达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二、教学内容1. 古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范围;2.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3. 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影响;4. 古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和传承;5. 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三、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 老师简要介绍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本节课的内容。
2. 学生听取并记录关键信息。
教学步骤二:讲解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1. 老师以讲解的方式介绍古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范围。
2.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意见。
教学步骤三:学习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 老师介绍古代传统文化的五个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
2. 学生分组展开小组讨论,并共同整理出每个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重要性。
3. 学生进行展示并相互交流,老师做必要的补充和点评。
教学步骤四:探讨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影响1. 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2.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出相关观点和例证。
3. 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整理出古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步骤五:学习古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和传承1. 老师介绍古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领域,如教育、艺术、礼仪等。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应用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相关展示。
3. 学生进行展示,并互相评价与点评。
教学步骤六:表达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1.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2.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学生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老师做必要的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辅助手段1. 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小组讨论的教学工具;3. 学生学案和笔记。
初一语文教案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化
初一语文教案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古代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了解和理解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根据初一语文教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特点、艺术形式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审美素养。
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哲学、道德和美学观念。
同学们,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古代文化的特点。
古代文化追求的是“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些价值观念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规范。
古代文化的艺术形式也是其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
古代中国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独具特色,耳熟能详的诗词、乐曲、传统舞蹈等承载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民俗风情。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如《诗经》、《论语》等,领略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通过欣赏古代音乐作品,如《广陵散》、《梅花三弄》等,欣赏古人对音乐的崇高追求;通过学习传统舞蹈,如《京剧舞蹈》、《花鼓戏舞蹈》等,了解舞蹈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表现形式。
除了艺术形式,古代文化还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古代文化中强调的“孝敬父母”、“敬老尊贤”等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传统观念教导着我们要尊重、关心和支持家人和老人,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此外,古代文化中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也对我们的行为和人际关系产生了引导作用。
通过学习古代文化,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提高我们的修养和涵养,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文化的特点和艺术形式,还明白了它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同学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古代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作为初一的学生,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和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努力践行古人的思想和美学追求,用自己的行动去传承和弘扬古代文化。
人教版《核舟记》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材版本:人教版2. 学科:语文3. 年级:七年级4. 课题:《核舟记》5. 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核舟记》的内容;(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和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核舟的形象特点和寓意;(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和情感;(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核舟的形象特点和寓意;(2)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核舟的制作过程和艺术价值;(2)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3)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核舟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寓意;(2)简介核舟的制作过程和艺术价值;(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导入《核舟记》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2)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形象特点和寓意;(3)汇报讨论成果,共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和艺术价值;(2)分析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通过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品质和情感。
4. 朗读练习:(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2)指导学生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提高朗读效果;(3)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展示,相互评价、学习。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核舟的形象特点和寓意,以及重点字词的记忆;(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核舟记》;2. 整理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 分析核舟的形象特点和寓意,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看法;4. 选择一个核舟上的人物,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其品质和情感;5.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1. 教材:《论语》十二章,新人教版。
2. 辅助材料:相关注释、译文,儒家思想简介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能准确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首先,对一些生僻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可能存在困难;其次,对儒家思想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观点,如仁、礼、义等,可能难以深入理解;再次,学生可能在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把握文章逻辑关系方面感到挑战;最后,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学生可能在翻译和表达方面遇到困难。针对这些挑战,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5. 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如互动白板,展示思维导图、知识点总结等,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6. 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关于《论语》和儒家思想的优质网络资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 创新拓展: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与《论语》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如诗歌、散文、绘画等。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比赛或展览,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同时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和感悟。
- 讨论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论语》中的某一观点或名句展开讨论。可以邀请其他班级或老师参与讨论,提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名句解释:对学生的名句解释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如对文言文词汇理解不准确、解释不清晰等,并给出改进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论语》十三则:(一)《论语·宪问》(二则)目标定向: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入境生趣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
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
所有这一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
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
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2、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1、为什么说“有德者必有言”呢?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
勇和仁的关系也一样。
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
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有言者不必有德”一句。
它成了后世说“文人无行”的理论依据。
一个文人,一个著名作家,他当然是非常“有言”的了,有的甚至是“著作等身”,但却并不一定有好的道德修养。
这就是所谓“文人无行”的现象。
当然,说“文人无行’”并不是说所有的文人都没有德行。
这正如说“有言者不必有德”的“不必”是不一定一样。
不一定有德,也就不一定没有德,所以,也有“有言者”又有德的情况。
勇与仁的关系也是这样,“勇者不必有仁”,也不排除勇者也有仁的情况存在。
从愿望来说,我们当然是希望有言者又有德,有勇者又有仁的了。
2、“以德报怨”是道家思想,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你赞同哪一种抱怨方式?为什么?社会需要宽容,但是不能一味的宽容,而应该区别对待,这个社会上总是有很多阴暗的人与事,但是同样这个社会上还存在着善良与正义。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依靠着陌生人的善良,那么我们就用善良来回报这个社会。
还要用“以直报怨”的态度来对待这个社会上的丑恶与黑暗,而对于那些微不足道的伤害,统统一笑风云过吧,冤冤相报何时了,太过于计较的话岂不是很累。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1、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妙的言论,这是言行一致;但有精妙言论的人未必都是有道德的人,因为生活中难免有心口不一的奸佞之人。
一个仁者一定有大勇,无私无畏,见义勇为;而勇者却不一定有仁,有的人惊世骇俗,一朝之忿而不顾身家性命,这只是匹夫之勇,是血气方刚之辈。
“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在这里被孔子一言道破。
2、报德、抱怨是人们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
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1、读下列诗歌: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这两首诗壮怀激烈、气贯长虹、曾激励国人志士的悲壮诗,让后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和中国人人所不齿的卖国贼,大汉汗——汪精卫联系起来。
谁能够知道,这样的大汉奸,却能够写出这样的爱国诗?历史就是和我们开了这样一个大大的玩笑,也佐证“有德者不必有言”的正确性,质疑了“文如其人”的正确性。
在生活中,你能分辨言行一致、或心口不一的人吗?怎样才能成为言行一致的人?2、蒙牛乳业这两年通过成功的事件营销,行业地位逐渐建立起来了。
但当年牛根生和同事们创立的过程却是九死一生,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各种困难,而且,其中大多数困难还是竞争对手人为制造出来的。
所以,在采取什么竞争哲学这个问题上,牛根生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
他在阐述“小胜凭智,大胜靠德”的座右铭时,讲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其实就是’与自己较劲’!发生任何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因为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难。
假使矛盾双方的责任各占50%,那么,你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当你主动改变后,你会发现,对方也会跟着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不是同比例的,往往你改变10%后,他会改变30%,真所谓’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
万一你改变了50%以后,对方还是一点不变,怎么办呢?你还是要坚持’与自己较劲’,因为95%的情形不是这样的。
当你无数次地’与自己较劲’后,回头再看,大数定律的效能就显现出来了:你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了世界!”(《人力资本》)这不仅仅是不主动做坏事,而且是主动让步,近于主动做好事了,牛根生这个说法,其实是对以直报怨或以德抱怨战略的最好注解。
每天抱怨自己的经营环境恶劣,以至于无法让他们在经营中保持基本的诚信原则的人潜心读一读蒙牛创业的历史,应该会有所启示。
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以直报怨”或“以德抱怨”,宽容地对待别人?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论语》十三则:(二)《论语·卫灵公》(四则之1、2则)目标定向: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入境生趣《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含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它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1、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通“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1、孔子说:可以跟他交谈而不跟他交谈,这是失去了可以交谈的人。
不可以跟他交谈而跟他交谈,这是浪费言词。
明智的人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
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2、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重仁义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这关系到个人的修养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
当生与义矛盾时,孟子也说要“舍生取义”,对“杀身成仁”你是怎样看的?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孔子说:可以对一个人直言不讳,那人便是自己的朋友。
如果看到他发生错误,宁可对他下一个警告,即使他现在因此对自己不谅解都可以,但等到他失败了,就会想到我对他说的话是有益的,那就是对得起人。
你能做到“不失人吗”?从人生经验中知道,朋友之间这样,在家庭中亲人之间也是这样,正在对方不如意的时候,去提出问题来谈,谈了也是白谈,这是时机不对。
所以,人与人之间,说话真难。
学校里同学之间相处,经常会碰到这种事情。
你能做到不失言吗?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论语》十三则:(二)《论语·卫灵公》(四则之3、4则)目标定向: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入境生趣讲述《令狐荐贤》的故事:故事讲述了唐宣宗教界时,令狐绹任宰相,他想向唐宣宗推荐李远,因为唐宣宗听了别人的话,死活也不答应。
令狐绹认定李远有真才实学,对宣宗说:“我们不能因为谁言辞动听而提拔他,也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啊!”唐宣宗连连点头,李远去了杭州后,果然把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什么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听了花言巧语就上当,更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
孔子认为,在评价和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是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
孔子最初对人是听到人家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但是后来,他从弟子宰予白天睡懒觉这件事上认识到这种看法的偏颇,于是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认为,对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观其行”,也就是要考察人的实际行为。
历史上“以言举人”结果却坏了大事的例子很多,比如战国时的赵孝成王以言取人,任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老将廉颇,结果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四十万赵军被俘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