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推荐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前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前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与外延、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将从主要研究方向和前沿问题两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一、主要研究方向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维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维度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基础方向。
这一维度主要关注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重要理论基础,探讨其科学性和历史地位,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当前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具体实践和创新,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这一方向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等问题的研究。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国际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进程的加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国际范围内的比较研究日益重要。
这一方向主要关注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探索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拓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国际话语权。
二、前沿问题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科技革命科技革命的发展对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读和引领科技革命,是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进程加速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与其他理论体系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全球化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前沿问题。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提供科学的指导和理论支持,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摘要】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展开探讨,首先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入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
接着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和发展,并指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最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性,并总结了本文的观点。
通过本文的阐述,将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的理解,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前沿问题、理论、历史、发展、挑战、未来方向、重要性、展望、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转化和发展过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确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的探索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热点议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化道路将成为本文分析的重要内容。
当前,中国面临着经济转型、社会变革等多重挑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
探讨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对于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部分的分析将有助于理清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脉络和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1.2 研究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一直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对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和基本精神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对于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特点和发展规律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吸收和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和具体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刘德军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的老师和本学科点研究生必须认真对待与搞明白的问题。
今天,我借学校论坛的机会,着重讲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前沿的几个问题,以供老师与同学们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展概况(一)学科发展现状中共中央决定: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
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中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
据了解,全国目前已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2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1个,总计46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点9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3个,总计168个。
如此庞大的研究队伍,如此众多的招生数量,再加上在各地的宣传部、党校、社科院、军队院校中,还有一支颇为壮大的研究队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成为研究人员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学科之一。
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会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搞得不好,则只能适得其反。
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含量亟待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建设亟待规范。
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
(二)学科建设总体思路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郭建宁教授,就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郭教授认为,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品位,规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他提出的总体思路主要有以下五点:1、以历史为线索。
即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从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发展格局、经验教训和当代走势。
2、以实践为基础。
即紧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当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热点问题介绍(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热点问题介绍(三)第三部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理论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对历史脉动作出敏锐的反映。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亲历着两场深刻的转变:一是国内的社会转型,即从封闭停滞到改革开放,从传统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世界的格局转变,即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以对话代替对抗,在政治多极化转变过程中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要求理论研究必须紧扣“时代性”,只有这样才能跟上世界历史前进的步伐;国情认知的新特点,要求理论研究必须立足“民族性”,唯其如此才能准确把握本民族在世界历史格局中的定位。
将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需要一种深透的世界历史眼光。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勾画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蓝图,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既避免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历史挫折,又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民族精神的瑰宝“,她作为社会转型期理论的自觉要求与积极成果,代表着改革开放20年来中华民族最大的理论收获。
一、世纪之交的理论视点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理论成为国内理论研究的视点中心,党的十五大以来,以邓小平理论为母题的研究工作更臻热烈,表现为主题更广泛,内容更深刻,成果更丰富。
究其原因,概要述之,主要基于下列三个条件。
(-)党的十五大的召开开创了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新境界。
党的十五大的历史性贡献是把邓小平理论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对之作出了历史的科学的评价。
十五大之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实践过程中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回响。
以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以及邓小平理论的科学评价为起点和指针,邓小平理论研究在各个领域普遍展开,诸多研究、探索、阐发邓小平理论的作品纷纷面世,这其中既有郑必坚、龚育之、石仲泉等老一辈理论家的理论贡献,也有众多中青年学者的理论成果。
思想新高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沿探索
思想新高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沿探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探索。
这一探索成为了中国理论创新的源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思想的新高地,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沿探索,既是一次实践总结,也是一次理论拓展。
首先,思想的新高地体现在实践总结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一次次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推进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结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实践是立足点也是出发点,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的正确性。
实践总结的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逐渐走向中国化,即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创新。
其次,思想的新高地体现在理论拓展上。
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共产党人视为基本指导思想。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成为了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利用世界一流的理论成果和中国近代以来理论创新的实践,不断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这一理论拓展既与当今时代的现实需求相契合,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动。
第三,思想的新高地体现在实践成果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沿探索,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突破,更是一项可以落地生根的实践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下前进的。
例如,中国共产党实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严厉打击腐败现象,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一实践成果的取得,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的新高地的巩固,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成功运用。
思想的新高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沿探索,是中国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这一成果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有力的支撑。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指导下,中国将继续迈向更加繁荣和富强的未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一种富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有些甚至具有根本的挑战性,需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丰富和发挥。
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1.本体论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人们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也不过是在拒斥传统本体论的同时所实现的一种当代的“本体论复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不仅是研究本体论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解。
这里首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本体观。
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与本体论的关系,学者们见解不一。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有其“本体论”(“存在论”)。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就源于对传统本体论首先是传统本体观的变革。
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
这一本体论构成整个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
同时,它也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具有下述三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了生产力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主要特征;其二,它揭示和展现出物质对象与人类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内在关联,即将物质和实践这两者视为同构一体和密不可分的。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作为客体的物质则是实践化的物质。
因此,就此而言,物质的实践和实践化的物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三,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称为“存在论”,不仅符合“本体论”一词的固有含义,而且也更切合马克思哲学的主旨和本质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在多数场合沿用“本体论”这一概念,仅仅是考虑到既有的通行习惯用法)。
人们对本体论概念的理解颇具歧异。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从两个角度界定义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以及后人对它的发展。
我们现行党章上规定的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广义上说的。
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在我国,我们又把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经列宁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称之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二)21世纪为什么还要研究19世纪诞生的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是科学信仰。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怎么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1、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有重点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2、要认真研读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
3、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一)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实践最丰硕的时期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我国理论界从此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理论界最活跃、形成的成功也是最多的一个时期.2、特点:出现了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回归的趋势。
以20世纪70、80年代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起点,紧接着就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生产力的标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地探讨和较为深入地研究。
从90年代开始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激烈地讨论.世纪之交,理论界又就深化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调研。
当前伴随着我们党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等问题的研究继续升温。
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
社会文化探析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宋欢欢【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变了世界的发展潮流。
而马克思主义不只是对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现在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当前国际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五个重大问题上。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以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对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理论主题 实践唯物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哲学主题从世界何以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对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历史性的巨变。
它的影响到今天对世界的发展仍然经久不衰。
但是它并不是马克思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马克思本人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得到的结论。
马克思提出了超越“政治解放”的“彻底革命”、“人类解放”的问题,同时他认为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的领导角色。
只能是无产阶级,哲学主题从世界何以能转化到人类解放何以能,是马克思主义逐步向前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马克思对世界发展的巨大贡献。
哲学主题的转化,对于世界哲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具有重大的作用。
在哲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
对后世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巨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理论不断的斗争中所形成的,其中特别强调的有两点:一是认识是对事物客观存在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也就是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二是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的发展的,实践是认识的前提,也就是要坚持认识的辩证法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它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实践为前提,所以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指导和依据。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与早期出现的唯心主义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作者:谭培文来源:《桂海论丛》2014年第02期摘要:学术前沿不一定就是研究热点,而是推进学术问题研究过程处在最为前端、最具有战略性与前瞻性的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处在最前端的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究竟是怎样的?什么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这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究竟是何以可能的?它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否需要、是否可能、究竟何以可能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如何时代化、大众化等问题;中国道路的价值与全球化时代如何建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等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2-0035-04前沿是指在战争中处在与敌相接的最为靠前的地方。
学术前沿不仅要看它是如何推进的,更为重要的还应该看这个问题是否能够引领某种学术研究思潮。
即便有些学术问题是靠前的问题,但那些不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不一定能够上升为学术前沿。
为此,黑格尔说:“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1]。
这不是说,哲学落后于时代。
而是说,哲学是反思的学问,反思的前提就是对时代的最为前沿的问题看它是如何历史地推进的。
反思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使智慧之神张开自己的翅膀,展翅向前飞翔。
换言之,哲学必须把握时代前进过程的学术前沿,而且这种前沿必须能够引领时代的学术研究方向。
所以,学术前沿必须是在推进学术问题研究过程中,那些处在最为前端、最具有战略性与前瞻性的问题。
那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是处在最前端或最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四大问题。
一、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接合。
要研究这个问题,首先第一个要研究的前提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是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第一个前提就是要搞清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样的。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扫描论文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扫描论文摘要:本文描述了近5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包括基本原理的内容与拓展、中国化、经典文本的研究、学科建设、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等方面。
这些方面代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向和最新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文本研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及其面临的挑战1、关于马克思主义体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理论体系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有学者认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首先要承认哲学是一门学科,哲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应当有许多经过实践检验而成立的原理且构成了一个前后一贯的完整严密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宇宙、人类社会、精神活动。
而有的学者希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能够消除以往教科书的“板块结构”,有意识地涉及自然哲学、社会理论、伦理学、美学、辩证逻辑以及中外哲学史研究等分支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从而建构一个以实践观点贯穿始终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
还有学者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区分为“内核”和“外围”两个部分。
一方面,适当放宽和调整对理论之外围的理解;另一方面,坚守对理论之核心内容的信念。
2、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虽然这不算一个新话题,但依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
有的认为应急需纠正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某些简单化、绝对化倾向,需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性观点,把握其基本精神,吸纳研究的新成果,搞清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思想路线。
有的指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特性,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前提。
另外,学者们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模式、马克思主义与解释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148理论纵横理论版引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应能够紧密围绕自身所具备的学科特色与科学性。
即便在当下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飞速发展的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具备极强的应用价值。
其所蕴含的与时俱进品质,促使我国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拥有更明确的方向。
相关学者需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能够进一步了解与研究社会发展规律。
带着创新视角,不断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进行再研究。
确保其能够充分发挥现实指导作用,将博大精深的内涵进行充分挖掘。
做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融入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并指导我国更有效的建设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相关学者必须能够着眼世界、放眼未来,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特色与基本国情,更加系统、全方位的探究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
结合学术研究领域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要点、难点等要素,能够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的特征。
并能够将其作为继续深度研究的核心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进行科学拓展与深化。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特征(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具备一定创新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需能以现代化的特点进行融合。
相关学者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如此才能对相关前沿问题特征进行全面解读。
在整个过程中,需摒弃落后的哲学思想,并充分汲取具有研究价值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知识。
与此同时,在对文化理论、生态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所具备的创新性特征。
而这种创新性,更多的是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巨著中所阐述的具有前瞻性的思想。
其鲜明的与时俱进品质,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特征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构与研究的过程中,应能紧密围绕实时的文学理论、经济理论等要素,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构成要素,从而创新出新的解读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进行深入再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成就、问题与对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成就、问题与对策■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斌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学术界针对学科内涵、学科定位、研究领域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主要就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相对全面地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成就、问题和对策,旨在更好地推进该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全面发展。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问题,成为专家学者的重点研究领域。
学术工作者针对该学科建设中的学科内涵、学科定位、研究领域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在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就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全面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成就、问题和对策,旨在更好地推进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重点,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多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规律、特点和理论成果。
[1]近年来,一些科研单位和学者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
(一)学科定位精准,学科意义深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处于中心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标志性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和继承,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和保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学科意义主要体现在学术功能、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上,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政治宣传、社会服务等方面,既有助于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用辩证的思维发展马克思主义,又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特别是对于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确保正确稳定的社会发展方向都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量可 观 的著 述 , 但 其 中真 正能够 做到选 题新 颖 、 论 据
充分 、 分析精辟 、 方法科 学的成果较少 。 对很多 问题 的 研究往往滞 留在肤浅 的叙述 层面上 , 甚至是 只作一般
的通 俗性 宣传和解 读 , 对 其 中深 层次 的 内涵 、 逻 辑和 缘 由则 缺乏创造性 的探 究 , 有些研究 者的认 知水平没
的 问题。结合兰 州大 学“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 究” 学科建设 的实践和经验 , 当前 “ 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研 究” 学科建设 应主要从 强化 学科 问题 意识 、 明确 学科 方向定位 、 优化 学科 结构体 系、 规 划学科发 展战略 、 营造 学科 学术环境 方面
加强和改进。
关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 究; 学科建设 ; 思考 中图分类号 : G 4 1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9 7 4 9 ( 2 0 1 3 ) 0 1 — 0 0 2 0 — 0 3
在“ 马 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 究” 学科建设 上 , 众多理论 工 作者 始终 强调高 度 的理 论 自尊 ,保 持 高度 的学术 自 觉, 保有 高度的学科 自信 , 立足学术前 沿 , 以高度 的学
辨析 和实践检验 , 才能 出创新成果 。如果事先都 已经
有 了定 论 、 意 图和 口径 , 一 切只是 按照统 一 口径去 言
不具有 严格意义 上的学术水平 和价值 。因此 , 要加强
和改进 “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究 ” 学科 建设 , 首先要强
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 ” 。一门学科只有能够
诠 释现 实 问题 , 回应 时代需 求 , 才有其 价值 。一 般 而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
作者:石国亮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04期
〔主持人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一条根本经验,也是理论界始终关注的热点之一。
2005年国务院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二级学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
党的十七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系统的论述,不仅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依据,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作为改革开放十条基本经验之首,而且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同时,对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如何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如何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问题进行了战略部署。
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本专栏所刊发的几篇论文,有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概括作了有深度的分析;有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历程、新任务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有的从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新的探讨,其目的在于引起理论界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第三,我们在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质 时,应以青、中、老年马克思的著作贯通 起来。
-
6
二、如何认识“马克思—恩格斯问 题”
1、何谓“马克思—恩格斯问题”
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广义地说, 它既指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生平交往问 题,又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关系问题, 还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关系问题; 狭义地说,它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 关系和文本关系。
-
4
3、对待“两个马克思”问题的三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以青年马克思否定老年马克 思。
第二种态度:以老年马克思否定青年马克 思。
第三种态度:老年马克思统一于青年马克 思。
-
5
4、正确对待“两个马克思”问题
第一,在青年马克思和中、老年马克思的 哲学思想之间,确实存在着重大的转折, 这一重大转折的实质就是马克思创立了历 史唯物主义的学说。
卢卡奇可以说是第一个比较全面地关注、提出和 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关系的学者。
从国际范围看,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认为马 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本质上一致的观点仍然是学 术主流。从60年代起,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 根本对立的观点逐渐形成并占据了支配地位。进 入90年代以后,论证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本质上 一致的看法又在西方“马克思学”学者中流行起 来。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
2
一、如何看待“两个马克思”的问 题
1、“两个马克思”问题的实质 制造青年马克思与中、老年马克思的对立;
夸大两者之间的差别;颠倒两者之间的关 系。
-
3
2、“两个马克思”问题的缘起
“第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学术前沿问题综述
律 , 断推 进 马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进 程 ; 不 第 三 .不 断 拓 展 马 克 思 主义 理 论 研 究 的 领
域 和 深 度 . 力 实 现 学 术研 究 、 策 探讨 努 政 和理 论 宣传 的有 机 结 合 ; 四 , 力 提 升 第 努 马克 思 主 义理 论 研 究 的 国际 视 野 ,大 力
话 语 ” 。 华侨 大学 哲 学 与 社 会 发 展 学 院杨 楹 教 授则 从 反 思 的 角 度 探 讨 了 “ 总结 中 国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研究 ”这 一 范式 中存 在 的一 系 列 突 出 问 题 。 些 问 题 主 要有 : 这 第
理 论 .可 以拓 展 出研 究 美 国霸 权 衰 落 时 期 全 球 金融 动 荡 的 新 范式 。 四 、 关于 马克 思 主 义 理 论 教 育教 学
总 结 与 反 思 依然 在知 识 论 的平 台 上 进 行 , 乏 应 有 的 价 值 审 视 ; 二 . 能 缺 第 未 分 领 域 、 层 次 、 主题 地 进 行 反 思 性 总 分 分
化 的主 体 是 谁 ; 四 , 六 十年 马克 思 主 第 这 义 中国 化 的 主题 是 什 么 ; 五 , 六 十年 第 这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的 主要 经 验 教 训 是 什 么 。针 对这 些 问题 , 他认 为 。 须 承 认 这 必 六 十 年所 取 得 的成 就 就 是 坚 持 马 克 思 主 义 指 导 的结 果 。 而且 , 应该 把 这 六 十 年 作 为 一个 完 整 的过 程 来 看 待 。否 则 就 割 断 了 毛泽 东 思 想 和 邓 小 平理 论 等 的 内在 联 系 。 所 以说 六十 年 是 一 个完 整 的过 程 , 之 其 理 由在 于 贯 穿 于这 六 十年 的是 同一 个 主题 , 即是 对 “ 么是 社 会 主 义 ” 什 以及 “ 如 何 建 设 社会 主义 ” 的探 索 。 这六 十年 来 推 动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 的主 体 当然 是 广 大 中国人 民 。 从 具 体 创造 过 程 而 肓 , 但 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向与前沿问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向与前沿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研究方法,在当代中国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和前沿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新动向和前沿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这一要求使得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更加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中国特色的体现。
研究者们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发展道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在当代中国,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话,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思想资源。
这种对话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主义之间建立起联系,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精神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需求更加迫切。
研究者们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理论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实践中,为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工具和理论支持。
四、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对话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开始与国际学术界开展广泛的对话和交流,吸取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先进成果,以丰富自身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这种对话不仅有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更能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更加开放、多元化。
五、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当代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这些现实问题相结合,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思想支持和政策建议。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摘要:马克思主义学说随时代的发展而与日俱进,在社会实践中经受考验而返本开新。
它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为当今中国和世界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诸多探讨与争论的话题。
人的全面发展是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的美好向往,更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思想和根本原则。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了展的理论,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从而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新的水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沿问题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63-0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认真学习和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是我们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理论前提,也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演出”的主角。
人本身的发展既是社会历史活动的结果,也是衡量社会历史进步的尺度。
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历代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其它仁人志士追求和奋斗的理想目标。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继承人类历史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优秀思想成果,而且在辨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和现实条件,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一个锐利的理论武器。
系统地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就会发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内涵:首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个人活动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只有使个人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需求,把不同的职业当作可以相互变换的生存方式来操作,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中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起点与丰厚土壤
三、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优良传统的深度结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章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第三章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第七章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展问题的若干分析与对策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一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二中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起点与丰厚土壤三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优良传统的深度结合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问题 • 第二章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第三章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第七章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展问题的若干分析与对策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
• 郭建宁,1990年于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马克
思主义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北京大学哲学 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著作:《艰辛探索的哲学轨迹——1956至1966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现代哲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二十世纪中国马克思 主义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主编,天 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视野》(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 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通关,1系电过,力管根保线据护敷生高设产中技工资术0艺料不高试仅中卷可资配以料置解试技决卷术吊要是顶求指层,机配对组置电在不气进规设行范备继高进电中行保资空护料载高试与中卷带资问负料题荷试22下卷,高总而中体且资配可料置保试时障卷,各调需类控要管试在路验最习;大题对限到设度位备内。进来在行确管调保路整机敷使组设其高过在中程正资1常料中工试,况卷要下安加与全强过,看2度并22工且22作尽22下可22都能2可地护1以缩关正小于常故管工障路作高高;中中对资资于料料继试试电卷卷保破连护坏接进范管行围口整,处核或理对者高定对中值某资,些料审异试核常卷与高弯校中扁对资度图料固纸试定,卷盒编工位写况置复进.杂行保设自护备动层与处防装理腐置,跨高尤接中其地资要线料避弯试免曲卷错半调误径试高标方中高案资等,料,编5试要写、卷求重电保技要气护术设设装交备备4置底高调、动。中试电作管资高气,线料中课并3敷试资件且、设卷料中拒管技试试调绝路术验卷试动敷中方技作设包案术,技含以来术线及避槽系免、统不管启必架动要等方高多案中项;资方对料式整试,套卷为启突解动然决过停高程机中中。语高因文中此电资,气料电课试力件卷高中电中管气资壁设料薄备试、进卷接行保口调护不试装严工置等作调问并试题且技,进术合行,理过要利关求用运电管行力线高保敷中护设资装技料置术试做。卷到线技准缆术确敷指灵设导活原。。则对对:于于在调差分试动线过保盒程护处中装,高置当中高不资中同料资电试料压卷试回技卷路术调交问试叉题技时,术,作是应为指采调发用试电金人机属员一隔,变板需压进要器行在组隔事在开前发处掌生理握内;图部同纸故一资障线料时槽、,内设需,备要强制进电造行回厂外路家部须出电同具源时高高切中中断资资习料料题试试电卷卷源试切,验除线报从缆告而敷与采设相用完关高毕技中,术资要资料进料试行,卷检并主查且要和了保检解护测现装处场置理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通关,1系电过,力管根保线据护敷生高设产中技工资术0艺料不高试仅中卷可资配以料置解试技决卷术吊要是顶求指层,机配对组置电在不气进规设行范备继高进电中行保资空护料载高试与中卷带资问负料题荷试22下卷,高总而中体且资配可料置保试时障卷,各调需类控要管试在路验最习;大题对限到设度位备内。进来在行确管调保路整机敷使组设其高过在中程正资1常料中工试,况卷要下安加与全强过,看2度并22工且22作尽22下可22都能2可地护1以缩关正小于常故管工障路作高高;中中对资资于料料继试试电卷卷保破连护坏接进范管行围口整,处核或理对者高定对中值某资,些料审异试核常卷与高弯校中扁对资度图料固纸试定,卷盒编工位写况置复进.杂行保设自护备动层与处防装理腐置,跨高尤接中其地资要线料避弯试免曲卷错半调误径试高标方中高案资等,料,编5试要写、卷求重电保技要气护术设设装交备备4置底高调、动。中试电作管资高气,线料中课并3敷试资件且、设卷料中拒管技试试调绝路术验卷试动敷中方技作设包案术,技含以来术线及避槽系免、统不管启必架动要等方高多案中项;资方对料式整试,套卷为启突解动然决过停高程机中中。语高因文中此电资,气料电课试力件卷高中电中管气资壁设料薄备试、进卷接行保口调护不试装严工置等作调问并试题且技,进术合行,理过要利关求用运电管行力线高保敷中护设资装技料置术试做。卷到线技准缆术确敷指灵设导活原。。则对对:于于在调差分试动线过保盒程护处中装,高置当中高不资中同料资电试料压卷试回技卷路术调交问试叉题技时,术,作是应为指采调发用试电金人机属员一隔,变板需压进要器行在组隔事在开前发处掌生理握内;图部同纸故一资障线料时槽、,内设需,备要强制进电造行回厂外路家部须出电同具源时高高切中中断资资习料料题试试电卷卷源试切,验除线报从缆告而敷与采设相用完关高毕技中,术资要资料进料试行,卷检并主查且要和了保检解护测现装处场置理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召开多次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主要有: ①“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会议(全国性,60 多名专家学者)。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发展:“中国与西方”学术会议(全国性,近百名专家学者)。 ③“毛泽东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讨会(全国性,60 多名专家学者)。 ④“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全国性,40 多位专家学者) 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北京清华大学,2006 年 7 月) (四)涉及范围 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问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囊括了本学科的大部分领域。 主要包括: 1、基本原理研究 代表作: ①李吉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理论》,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6 月版, 14.3 万字。 ②汪青松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历史进程研究 代表作: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编:《寻乌调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年 5 月版,33 万字。 ②曾德祥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版,26 万字。 ③杨菲蓉等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版,26.5 万字。 3、理论成果研究 代表作: ①周金华等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概论》,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②詹小美等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概论》,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③王仕民等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④宋士昌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战略思想研究》,山东人民 出版社 2006 年 8 月版,38 万字。 4、理论机制研究 代表作: 罗本琦等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年 5 月版。 5、理论创新“道”的研究 代表作: 张森华著:《中国马克思理论创新之道》,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2 月版,39.6 万字。 6、教材与教育研究 ①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2 月 版,35 万字。 ②丁俊萍等主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7 月版,31.1 万字。 ③张荣华主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8 月版,35 万字 ④李辉等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概论》,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版,26.2 万字。 7、专门问题研究 代表作: ①吴东华著:《马克思主义党的纲领中国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 10 月版,22 万字。 ②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③雍涛:《毛泽东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 刘德军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的老师和本学科点研究生必须认真 对待与搞明白的问题。今天,我借学校论坛的机会,着重讲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前沿的几个问 题,以供老师与同学们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展概况 (一)学科发展现状 中共中央决定: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2005 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是其中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 据了解,全国目前已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 25 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含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21 个,总计 46 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点 95 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含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73 个,总计 168 个。 如此庞大的研究队伍,如此众多的招生数量,再加上在各地的宣传部、党校、社科院、军队院校中,还有 一支颇为壮大的研究队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成为研究人员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学科之一。 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会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增强马克思主义 的影响力。搞得不好,则只能适得其反。 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含量亟待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建设亟待规范。这既是马克 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 (二)学科建设总体思路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郭建宁教授,就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郭教授认为,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品位,规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已是当务 之急。他提出的总体思路主要有以下五点: 1、以历史为线索。即在 20 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和把握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并从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发展格局、经验教训和当代走势。 2、以实践为基础。即紧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 践,中国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当代特征。 3、以问题为中心。即认真研究与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重大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 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与文化反 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等。 4、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着力点。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新世纪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党 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重大战略思想。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的 主题和主旋律,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集中体 现,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应当加强研究。 5、以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为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研究,仅靠单一学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党史 与国史、科学社会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相互配合与协同,进行多学 科、多视角、多层次、多维度的总体性和综合性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高水平、有影响的创新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简介 (一)学术专著 初步查阅,从 1990 年以来,国内已出版此学科学术专著有 100 多种。其中,冠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专著,不下 50 余种。 (二)学术论文 初步查阅,从 1990 年以来,国内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在 1200 篇以上。其中,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的 相关杂志转载的,至少在 100 篇以上。 (三)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