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促统筹,“一区多园”模式争议的破解之道
促进行政争议跨部门协同化解的意见建议
促进行政争议跨部门协同化解的意见建议【主题】促进行政争议跨部门协同化解的意见建议【前言】政府内部的争议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可能会导致政策实施的困难,并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促进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化解政治争议,以实现政策目标的顺利实施。
【目录】1. 引言2. 分析政策制定中的政治争议现象2.1 了解政策争议的本质2.2 分析政府内部政治争议的原因2.2.1 各部门职权错综复杂2.2.2 利益冲突导致政治争议3. 促进部门间协同化解政治争议的建议3.1 加强信息共享和跨部门沟通3.2 设立中央协调机构3.3 强化决策评估和监督机制3.4 建立政策评估与矛盾分析的制度化机制4. 总结与展望【引言】政府的职责是为社会谋求最大福祉,但各个部门之间的政治争议经常成为政策实施的瓶颈。
跨部门协同化解政治争议,成为提升政府决策效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针对促进行政争议跨部门协同化解,提出一些意见建议。
【2. 分析政策制定中的政治争议现象】2.1 了解政策争议的本质政策争议是指政府内部在制定、实施和评估政策过程中出现的意见不一致或冲突。
政策争议不仅来源于各部门对政策目标的不同理解,还涉及各部门立场、职权和利益之间的冲突。
2.2 分析政府内部政治争议的原因2.2.1 各部门职权错综复杂政府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往往交叉重叠,导致政策制定过程中出现职权冲突。
不同部门为争夺自身利益,往往会对政策目标提出不同的看法,导致政治争议的产生。
2.2.2 利益冲突导致政治争议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复杂,特别是在涉及资源分配和权力配置的政策制定中,各部门之间往往存在利益冲突。
这种利益冲突可能导致政治争议的产生和激化。
【3. 促进部门间协同化解政治争议的建议】3.1 加强信息共享和跨部门沟通政策制定中,信息共享和沟通的不畅导致政治争议的加剧。
各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定期会议和沟通渠道,及时交换信息和沟通立场,以促进政策协同。
大部制改革的困境及破解之道
大部制改革的困境及破解之道金潇;薄飞飞;王雅峰;冯彬【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公共管理事务发展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基本确立了以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现代服务型政府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目标,并已取得一定成就。
随着改革的深入,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内容的大部制改革面临诸多困境,利益格局未能有效破解、部门重组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支撑等,导致大部制改革进程缓慢。
通过分析我国大部制改革进程中遇到的阻力,分析其原因,并借鉴西方国家大部制改革的经验,创新改革制度设计,推进和完善改革所需法律法规,妥善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破解大部制改革困境,为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打下坚实基础。
%As social public affairs in management are more diversified and complicated,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imed at establishing modern service government,and have already made some achievements.With the process of the reform,grand department system faces many difficulties,making the reform very slow.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obstacles and reasons,introducing foreign reform experiences,suggesting reform system design,perfecting the matched laws and regulations,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reform to build a modern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期刊名称】《北京城市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5页(P23-26,35)【关键词】大部制;改革;服务型政府【作者】金潇;薄飞飞;王雅峰;冯彬【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18;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18;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18;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0现代社会公共服务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对社会治理的主体即政府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诉求,旧有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已不能有效承担起社会治理的功能,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提高行政机构自身活力,处理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是必要而且重要的,我国确立以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得到普遍共识,大部制改革在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杭州市江干区不断释放机构改革红利深入推进建设项目“多审合一、多证合一”
国土资源LAND&RESOURCES13JUZHANGLUNTAN局长论坛为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江干分局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合并优势,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深入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全面实现“两书合一”“书证合办”“核验合一”。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由9个事项压缩至7个,办结时限由34个工作日压缩至17个,提交材料由65份压缩至34份,审批许可结果证书由10本减少至6本,实现全市首宗 “书证合办”“核验合一”项目办理。
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该局有力保障了全区120余个公共道路、医院、学校、安置房、公园绿地等民生项目提前落地。
一、突出“统筹+破除”,推进“多规合一”(一)“一本规划”强统筹,破解“部门藩篱”打破机构改革前城乡规划许可、建设用地审批等流转“多个部门”、依据“多部法律”、参照“多类规划”、按照“多套程序”办理的部门藩篱,坚持一类事项由一个部门统筹的指导原则,牵头集成规划和自然资源、环保、住建等10多个部门数据实现规划空间管控的多规合一。
建立数据标准规范、综合数据库、业务协同平台、协同机制,促进国土空间管控合起来、规划编制统起来,为“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做好顶层架构。
截至目前,该局已牵头组织“多规合一”前期项目审查44宗,并委托中介单位先行介入服务,高效保障辖区37个重点项目实现开工建设。
(二)“一张蓝图”强应用,破解“各自为政”以“多规合一”平台为基础,理顺各部门间规划期限、规划目标、规划内容、信息平台、协调机制等方面关系,对全区规划和重点区块杭州市江干区不断释放机构改革红利深入推进建设项目“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江干分局 戴志芳划准确到位。
三、下一步计划和举措一是强化多规融合,市域统筹,建立健全全市多规融合体制机制。
建立全域统筹、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统筹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传导和实施;建立健全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为支撑的统一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推进“多规合一”。
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南州加快推进产业园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南州加快推进产业园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10.08•【字号】黄政办〔2018〕155号•【施行日期】2018.10.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其他规定正文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南州加快推进产业园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人民政府,州政府各委、办、局:《黄南州加快推进产业园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州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8年10月8日黄南州加快推进产业园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全州工业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各类产业园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意见》(青政〔2018〕13号),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加快产业园区改革创新发展,是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省委“五四战略”“一优两高”战略和我州“三区建设”战略的具体措施,对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资源配置、扩大招商引资、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全州综合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州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先后规划建设了河南县有机畜牧业产业园、泽库县生态有机畜牧业产业园等绿色产业园区,对创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与省内其他先进市州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发展慢、规模小、档次低、同质化和带动能力差,主要原因是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园区管理体制不灵活、运行机制不够市场化、投资环境不够优化等。
当前,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没有园区经济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就难以实现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此,全州上下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切实增强加快产业园区整合优化的紧迫感,把改革和创新园区经济发展摆到突出位置,瞄准大目标,树立新观念,抢抓机遇、创新机制、加大投入,以更大的气魄、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奋力推动园区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破解区域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破解区域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旨在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区域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有效的破解之道。
首先,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北京以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业为主导;天津在制造业、港口物流等方面具有优势;河北则以传统制造业和资源型产业居多。
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了发展的不平衡。
为了破解这一问题,需要加强产业规划的协同,明确三地产业定位和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
例如,可以将北京的一些非首都功能产业有序疏解到河北和天津,同时,通过产业转移带动技术、人才和资金的流动,促进区域产业的优化升级。
此外,还应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和延伸,推动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
尽管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运输效率不高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包括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通达性。
另一方面,要加强交通管理的协同,通过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建设,实现交通信息的共享和交通流量的优化调控,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
由于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发展,京津冀地区面临着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
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需要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标准。
三地应共同制定环保规划,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合作,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同时,加大生态修复和保护的力度,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鼓励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京津冀三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存在较大差距。
为了缩小这些差距,需要加强公共服务资源的统筹配置。
加快改革突破 统筹资源要素 全面开创区镇联动发展新局面
加快改革突破统筹资源要素全面开创区镇联动发展新局面###高新区突出资源整合、功能共享、优势互补、产业集聚、民生和谐、集约发展,强化对接合作、融合互动,全面落实###高新区与巴城镇区镇联动、创新发展各项改革举措,在深化联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机制、解决新问题、形成新经验、开创新局面。
1.创新区镇联动机制。
按照“统分结合、逐步融合、资源整合、一体发展”原则,实施“以区管镇、联动发展”模式,理顺区镇联动整体设计与分步实施、全面推进与把握重点的关系,在现有行政、财税、考核机制不变基础上,充分发挥好区镇联动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分别制定经济统计、规划建设、科技创新、产业招商四个对接小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和实施步骤,每个对接小组下设若干分组,选派区镇精干人员组成,各尽其责,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对接工作。
先后召开###高新区、巴城镇联动发展工作会议以及巴城镇石牌工业区规划建设现场对接会,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发展规划、项目实施、沟通联系、并联审批、服务保障等相关制度。
2.统筹推进规划建设。
以大区理念统筹修编总体规划,合理调整产业发展布局和基本农田,整合发展用地规划空间,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加强区镇沟通,摸清家底,整合梳理现有规划及项目用地情况,绘制区镇联动规划图和招商专用图。
实施区镇联动规划论证,共同研究阳澄湖科技园教育配套项目、公共自行车布点规划以及巴城镇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老镇区城市设计等方案。
完善基础设施、绿地及水系专项规划,促进区镇交通、市政、公共服务等设施无缝对接和生态建设统筹推进。
研究环庆路、恒盛路延伸工程,实现与石牌、陆杨工业区以及巴城老镇区、周市镇交通规划贯通。
统筹玉湖地区教育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3.整合产业发展资源。
统筹区镇各项经济和科技统计数据,扩大统计口径,实现对上开发区评比扩量。
重新调整区统计月报,在主要经济数据中增设巴城数据和区镇联动后的合计数。
按照区镇产业特点、优势和布局,统一投资强度要求,把关项目引入质量,建立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项目联动20余次,其中3个项目意向落户巴城镇。
开发园区“去行政化”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开发园区〃去行政化〃改革脸佥与启示一、改革与探索(一)管理“流程再造”,推动从“机关化”到“扁平化”“市场化”的机制之变“去行政化”改革,关键在于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改革前的淮安高新区,机关化、行政化倾向较为突出,部门职能定位不够清晰、界限比较模糊,招商模式相对固化,服务效能仍需提升。
为此,淮安高新区真刀真枪地开展体制机制改革,从管理体制入手,以市场化、扁平化为方向,以打造“特种部队”为标准,全力构建更加契合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机关’的味道逐渐淡去,放开的是束缚、身份,提高的是动能、效率。
1 .系统谋划改革方案在学习借鉴南京等地经验的基础上,淮安高新区认真研究谋划,统筹设计改革方案、措施、步骤。
提请淮阴区委区政府专题研究高新区“去行政化”改革工作,印发《淮安高新区去行政化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对改革中涉及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绩效考核等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明确区直各部门支持高新区“去行政化”改革的职责分工,为改革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 .精准定位职能职责针对部门、平台、属地街道履职过程中出现的职责不清、边界模糊、推诿扯皮等问题,明确各方职责职能,即党工委管委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领导职能,内设职能机构统筹协调、产业引导、项目培育、营商优化的服务职能,平台公司开发建设、资本运营、招商引资的发展职能,属地街道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维护稳定、征地拆迁的保障职能。
推进“瘦身强体”,调整设置8个内设职能机构、6个产业园区管理办、8个议事协调工作组和6个派驻单位,整合设置5个科级事业机构。
突出园区经济发展主业,全面剥离社会管理职能,交由属地街道承担,让管理更精干、职能更聚焦。
3 .全面压缩管理层级针对机构臃肿、行政事业企业性质庞杂,以及综合管理部门人员多、经济一线人员不足的实际情况,淮安高新区党工委提请上级编制部门,精简机构数量,充实一线人员,实行员额管理。
成立高新区招商、“三资”管理等13个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由党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分别牵头、一线指挥,有效打破了部门壁垒,推动形成了“扁平化”管理体制。
我国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难题和改革思路
我国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难题和改革思路一、我国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难题虽然我国城市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已取得了明显进步,不断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现实难题,尤其是以下这5个“不能适应”的问题。
1.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不能适应新城新区发展的需要2.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不能适应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需要3.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不能适应城市空间管控的需要4.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不能适应县域自主发展的需要5.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不能适应立足更大空间尺度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二、我国城市行政区划的改革思路我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迈向新时代的改革应该着眼于解决现实的突出问题,从以下 6 个改革方向精准发力,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地方政府和微观主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
(一)因势利导启动新城新区的行政区划调整试点1.建立新城新区的行政区划调整体制。
2.促进行政区与城市功能区有机融合。
(二)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园区的行政区划调整我国绝大多数的产业园区现阶段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腾退纳新亟须园区发展功能调整,不宜继续停留于产业发展功能,而需要建立相应的城市配套功能。
具体而言,主要的思路是:1.支持面积较大、集中连片的产业园区设立行政新区。
2.探索设立功能型、分散布局的产业发展功能区。
3.撤并衰退的城区老工业区。
(三)从行政区划调整入手,完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空间治理1.撤并中心城区,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
2.合理调整郊区和远郊区行政区划,承接城市非核心功能分散疏解。
3.利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方法指导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行政区划调整。
(四)有保有压,调整撤县(市)设区审批政策长期以来,我国撤县设区和撤市设区审批政策争议较大,为此,我国民政部门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对现行的审批政策进行调整,以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1.稳妥有序推进撤县设区。
拓宽视野找差距 改革创新求突破 长三角考察学习体会
拓宽视野找差距改革创新求突破——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支撑带动海西建设”务虚会上的发言重点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角度,就如何在促进晋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支撑带动海西建设”大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谈谈几点看法。
一、江浙沪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启示城市建设应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与这个城市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人文习俗等息息相关,也与这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需求、政府规划引导等密切相连。
江浙沪一带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城市建设也走在全国前列。
七天的学习考察以及回来以后,我一直在思考它们城市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撇开地理、人文等这些客观因素外,我认为关键还有以下四个方面:1、规划适度超前。
象常熟、张家港等大部分城市很早就按照中等城市规模进行规划。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早在1993年就规划104.7平方公里,而到目前建成区的仅才34平方公里,后续的开发建设空间还很大。
2、集约节约用地。
有的地方相当大部分土地早就统一征用,有效解决了征地用地难题。
同时,注重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如绍兴县针对该县人多地少的状况,积极推进布局集中、产业集群和要素集聚;苏州工业园区鼓励商品房和标准厂房等各类建筑向高层发展,多年来共节约土地近2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到17亿美元。
3、城乡统筹发展。
如张家港通过连续三次的行政区划调整,全市城镇数从原来的26个减至8个,行政村从436个减至181个,形成了“一城四片区”的市域城镇体系。
苏州工业园区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全区累计新建动迁房近700万平方米,90%农户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
4、规范执行到位。
参观中的这些城市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制定了比较科学完备、规范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并持之以恒地加以贯彻执行。
最典型的是义乌市七届政府坚持以建设小商品市场来规划建设这座城市。
二、目前晋江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照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反思晋江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现状与不足,主要有“六个不相协调”:1、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不相协调。
“一区多园”发展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区多园”发展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作者:冯甜甜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第14期摘要随着创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加大产业规模,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能够高效生产创新价值的产业集群,国内外高新区开始积极采用“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
2014年武汉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一区多园”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在东湖示范区推行“一区多园”战略发展模式,但这种模式对高新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提出新要求。
本文将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探讨“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区多园自主示范区模式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随着创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加大产业规模,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能够高效生产创新价值的产业集群,国内外高新区开始积极采用“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
去年7月,武汉市政府在借鉴了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经验和做法后,出台了相应的“一区多园”政策,并确定江岸区的黄埔科技园、岱家山科技创业城等5大城区的7片产业园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的首批园。
这批专业园可享受东湖高新的财政、税收、科技、产业、人才、金融等九大政策红利,在东湖高新的辐射带动作用下,提高生产创新积极性和动力,实现互补共赢的目标。
虽然经过短短半年多的磨合与尝试,“一区多园”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在高新区协同创新机制、政府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本文将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探讨“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1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的现状分析1.1区位优势明显,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武汉东湖高新区是国务院正式批复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进程中的重要布局。
东湖示范区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武汉市和周边城市的发展还可以辐射长江经济带乃至中部地区的全面发展,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6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
5.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加强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等相关机构建设,完善决策程序,规范高校内部权力运行,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全面落实校务公开,建立社会参与和监督高校办学的有效机制,加快形成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良性机制。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涉及面更广、关联度更高,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度更大,许多问题解决起来往往涉及多个部门职责,涉及多种政策配套,涉及多方利益调整,靠原来的单项改革办法或局部突破套路已难以奏效。教育改革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各地改革进展不平衡,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一些保障政策措施还不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重点在深化,关键在综合。要用系统思维、全局意识和全球视野认识改革,用普遍联系观点设计改革,用统筹兼顾办法推进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不断增强教育改革的自觉性、紧迫性、坚定性,在继续深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牢固树立改革意识,提振教育改革信心,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贯穿教育工作始终,扎实把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2.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小学、中学、大学语文和历史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基本建设,完成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语文、历史等学科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整合法制教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课标制定、教材使用与考试评价的衔接。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一区十六园”统筹发展现状、存在问
政策 覆盖北 京市十六 区 ,
形 成 了“ 一 区
十六 园 ”
发 展 格局 ,
空 间 面 积 达 到 4 88
平 方 公里 。 20 1 6 年 中 关 村 管 委会 印 发 《 关
于 推 动 中 关村 国 家 自 主 创 新 示 范 区 一 区
多 园 统 筹 协 同 发 展 的 指 导 意 见 》 , 示 范
投 资 I N V ES T B E J I I N G
北 京 33
前 沿 观 察qi
a ny
a
n
gu an
c
h a
新路 子 。
近五 年 来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
自 主 创 新 能 力 显 著 提 升 新 经 济 新 业 态 ,
蓬 勃 发 展 创 新 创 业 取 得 了 全 方 位 突
已 经 逐 步 形 成 了 轨 道 交 通 和 军 民 融 合 两
大 千 亿 级 特 色 产 业 集 群 。
二
(
)
科技 创新 资 源聚 集 ,
呈 现 创
新 驱 动 发 展
截 至 年 底 十 20 1 8
9月
区 “ 一
六 园 ”
,
聚 集 了 国 家 级 企业 技 术 中 心 、 国 家 工 程
。
201 8
9月 ,
一
区 十六 园 共 有 中 关 村 高新 企 业 2 64 7 1 家 。
其 中 海 淀 家 园 1 27 7 5 昌 平 园 4 29 2 家
,
,
,
亦 丰 家 朝 家 台 园 2 84 1 ,
阳 园 1 439
,
庄
家 全 市 排 前 共 计 园 1 00 6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十六园”统筹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要
做好 产 业 、 人 才 、 科技 资 源配 置等 专 项
规划 科学定 位各 园 区 的 主导产 业 合
,
,
理有效配 置资 源 从顶 层 设计人手 引 领 ,
各个园 区 实 现统 筹 协 同 发 展 。
坚持远 近结合 ,
着 长 远 近 期 眼
。
,
以统 为 主 加 大市 级层面统筹 协调力 度
互 促 进的 良 好 发展 态 势 。
坚 持合理 统 筹 ,
分类施策。
加 强
中 关村 管委 会对各 分 园 的 指导 和 协调 力
度 , 建 立 完 善 的统 筹 发 展 工 作机制 , 形
成 发展 战略 共 同 谋 划 、 重 大 事 项 共 同 研
究 、 利 益 分 配 共 同 协调 的 统 筹 机 制 , 着
前沿 观 察 q i a ny a n g u a n ch a
栏 目 责 编 徐力 生
六 区 十 “ 一
”
园
统筹发展现状 、
存 在
问 题及对策建议
下 (
)
投 资北 京 3 4
I N VES T B E J I I N G
四、
六 关 区 中
牛寸
“ 一
十
”
园
统
筹发 展 的 总体构 想
优化 ,
创 新驱动更 加 高效 ,
统筹 发展 更
有 力 十 加
十 四 五 期 间 区 “
。
”
“
一
,
六 园 ”
实 现高 效发展 、
特色 发展、
协 同发展 ,
为
中
关村实现核
心
目
全面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
全面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继续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发展战略,是对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进一步完善,是我们党不懈探索区域发展之路的科学总结,更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重大突破。
未来五年,我国“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这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全面认识和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对于我们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促进我省“两圈一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全面认识和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1.什么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
――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2. 为什么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我国快速发展的三十年中,沿海地区依靠扩大开放,依赖国外市场,大幅度提高了自己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但同时,由于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忽略自身产业结构提升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改造步伐,使得东部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始终处于产业结构的末端,其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东部地区的发展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经济发展的环境、资源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但由于地区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良好的互动发展格局没有形成,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加工型的产业不能合理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加快发展。
2020年深圳市公考《申论》题(一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深圳市公考《申论》题(一卷)一、注意事项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考试时限为15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方可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
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材料材料1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大局出发,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特区工作开创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材料240年来,深圳这座带有改革基因的城市敢闯敢试。
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工程招标制、住宅商品化、企业创办银行……经济社会各领域探索从这里起步,首创1000多项改革举措,从创造“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到如今跑出“三天一项制度”“一天51件发明专利”的创新加速度,“创”的劲头一以贯之。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确立深圳“核心引擎”的定位。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新的光荣使命,明确深圳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
一区多园的建议
一区多园的建议推动北部新城融入我县经济开发区,,一区多园的建议一.北部新城发展历史(一)北部新城开发意义重大 xx年9月8日,连云港市正式提出新机场规划选址工作,xx年7月,中国民用航空局批复确定灌云小伊场址为新机场首选场址。
开发建设北部新城是县委.县政府于xx年为更好地承接市区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xx年5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灌云北部新城建设的意见,成立了指挥部,从县有关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建“一办七部”专业组织机构,县政协主席任总指挥,下车镇党委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北部新城的开发建设工作。
(二)北部新城规划起点较高本着富规划的指导思想,指挥部聘请南京大学张鸿雁教授团队策划.市政协黄咏梅副主席为顾问,委托省东图城乡规划设计公司和市城乡规划设计院联合对北部新城进行深度规划设计,新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和公示。
(三)北部新城建设进展较好 xx年以来,指挥部根据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打造“港城靓丽南大门.临空美丽新城区”总体定位,全面拉开北至车轴河.南至石羊沟.西至盐河.东至四五河的9.7平方公里新城框架,累计完成投资2.38亿,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28亿,社会事业投资0.48亿,产业投资0.62亿。
一是规范化推进土地储备。
围绕新城总体建设规划,根据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需要,积极抓好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农民安置和规划区内建房管制,目前已累计拆迁农房140户2.1万平方米,已累计挂牌出让和已报批土地指标的待批建设用地达3959亩。
二是多层面建设市政配套。
累计实施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重点工程项目6项,其中规划“五纵七横”的新城道路框架全面拉开,乾锦大道.隆兴大道建成通车,隆盛大道.隆振路.机场路等正在全力推进;日处理3000吨.6公里长管网的新城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投资6200万元.3.5万平米的综合安置区石羊里北区交付使用,规划1.9万平方米的石羊里南区完成征地和招标并开始建设,投资1.2亿的幸福里小区建成5万平方米.投资1亿元的壹号郡府小区2.3万平方米封顶,均对外预售;仲集派出所启用,仲集法庭封顶,筑之金商务大厦完成土地征收和图纸设计,新城康养结合医院完成“三通一平”与施工围墙。
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数字人社建设行动具体实施方案》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数字人社建设行动具体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23.11.10•【字号】内人社办发〔2023〕188号•【施行日期】2023.11.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数字人社建设行动具体实施方案》的通知各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厅机关各处室、所属各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数字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行人社数字化改革,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数字人社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人社部发〔2023〕34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数字人社建设行动具体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23年11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数字人社建设行动具体实施方案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数字人社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人社部发〔2023〕34号)要求,为切实实施好我区数字人社建设行动,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和数字中国的重要论述,强化人社业务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人社工作新形态,发展数字政务、赋能数字经济、助力数字社会,以数字人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把党的领导贯穿数字人社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人社数字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全过程,确保数字人社建设正确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着力破解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让数字人社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共同富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4.26•【文号】•【施行日期】2021.04.26•【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2021年4月26)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是从源头上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快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着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二)工作原则——保护优先、合理利用。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彻底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坚持以保障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为基础,增值自然资本,厚植生态产品价值。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充分考虑不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注重发挥政府在制度设计、经济补偿、绩效考核和营造社会氛围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改革促统筹,“一区多园”模式争议的破解之道长城战略咨询关于“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研究”系列→通常认为“一区多园”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指将跨行政区或地理上不连片的园区整合并入高新区,突破高新区原有的地理空间,形成“多园”;另一种是指同一功能区内部的多个专业园或产业集聚区。
本文仅讨论第一种“一区多园”形式。
01全国高新区普遍出现“一区多园”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关村、天津高新区、深圳高新区等发展较快的国家高新区为进一步推进产业规模扩张,在现有范围内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相继开展了“一区多园”模式的探索。
如1991年,中关村建立丰台、昌平两个科技园区,以弥补海淀区建成空间不足的问题后,走上了“一区多园”的道路。
到目前为止,中关村已经发展成了“一区十六园”。
此后,上海张江高新区、福州高新区、宜昌高新区、江门高新区等均实施“一区多园”模式,助推高新区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高新区进入新一轮“一区多园”模式探索期。
2017年,南京市集中力量打造15个高新园区,形成南京高新区“一区十五园”发展格局。
2018年,重庆市整合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北碚区、巴南区、江津区现有工业集聚区,组建为新的重庆高新区,形成高新区“一区多园”模式,辖区面积增至1031.2平方公里。
2019年,深圳市将南山园区、坪山园区、龙岗园区、宝安园区、龙华园区等纳入深圳高新区范围,形成高新区“一区两核多园”发展格局,规划面积扩大到159.48平方公里。
由此,“一区多园”成为诸多国家高新区发展模式,但与此同时,有观点认为,部分高新区采取“一区多园”模式后,高新区平均发展质量和水平有所下降。
如何通过优化“一区多园”管理体制,促进“一区多园”发挥正面积极作用成为值得探究的问题。
02“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包括三种类型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后,高新区管理体制会相应发生变化,原管委会升级,同时,各分园组建各自的管理机构,按照高新区管委会承担的职能和权限划分,形成建设主导型、非建设主导型(协调管理型)、半建设主导型三种类型:01建设主导型高新区管委会管理区域内人、财、物等所有事项,负责所辖区域的开发、建设、运营和管理,对所有园区形成“五统筹”,即统筹组织协调、统筹产业规划、统筹管理、统筹招商、统筹项目建设。
如成都高新区“一区四园”,高新区管委会职权集中,负责所辖区域开发、建设、管理和运营,人、财、物权统一。
图1建设主导型高新区管理体制示例02非建设主导型高新区管委会不负责各园区的开发、建设、运营与管理,对各园区的人财物也不具有决策权,仅是统筹、协调、指导各园区的发展。
如中关村实行“一区十六园”,中关村管委会负责整体的调研、政策研究和制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并不对十六园的具体开发、建设和管理负责,十六园所有开发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和社会管理事务都由该园所在区政府负责。
但十六园都能充分享受“中关村”的品牌溢出效应,同时申请中关村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图2协调管理型(非建设主导型)高新区管理体制示例03半建设主导型高新区管委会对主园区(直管园)进行直接管理,负责其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和管理运营,对分园管理权限相对较弱。
根据高新区管委会对分园的管理权限不同,借用国家结构的概念,又可分为邦联制与联邦制两种类型。
邦联制是指高新区管委会对各分园管理松散,对分园的管理权限仅限于数据纳统。
联邦制是指高新区管委会对各分园实施统筹管理和协调,具备资金支持、政策辐射、考核评价、数据纳统等统筹手段,但分园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等由分园负责,财政税收归属分园所在行政区。
如珠海高新区,高新区管委会对唐家湾主园区直接管理,对分园在“产业规划、创新要素、人才服务、建设标准、品牌打造”等方面全面统筹。
邦联制和联邦制本质上反映的是各分园与高新区管委会之间的亲疏程度。
图3半建设主导型邦联制高新区管理体制示例图4半建设主导型联邦制高新区管理体制示例03“一区多园”模式的现实意义与问题高新区“一区多园”模式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
从高新区和区域层面来看,“一区多园”模式促进了高新区和区域的发展。
“一区多园”能够有效地拓展发展空间,解决高新区土地资源不足的瓶颈;能够引导各分园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利于统筹开展产业规划布局,实现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能够迅速做大高新区总体规模,提升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位势和显示度;同时,“一区多园”是高新区发挥品牌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关键模式,有利于推广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和经验,复制高新区高效的管理运营模式,促使更多区域享受高新区政策红利,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金字招牌”凝聚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促进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等创新要素集聚。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审视,“一区多园”模式的推进直接或间接提升了国家高新区的战略位势。
改革开放以来,高新区一直就是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等战略的重要政策工具,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据统计,2018年169家国家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超过12%。
经济下行压力下,“一区多园”模式有利于持续提高高新区经济总量、增速及在全国经济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国家高新区的战略位势。
着眼于未来,要长期保持规模优势,支持“一区多园”发展势在必行。
同时,在推进“一区多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倾向,最大的错误就是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大,甚至是单纯追求统计数字的扩大,而没能用高新区的品牌、机制、政策去实质性的带动新纳入区域高质量发展。
这种现象既出现在众多新升级国家高新区里,也出现在很多老牌高新区里。
这些高新区迫于升级、评价排名等压力,或承接地方清理整顿园区的任务,将更多的区域纳入高新区,扩大了高新区数据指标,碍于众多的区域利益纠缠,实质的管理体制调整又没能真正到位,最终形成半建设主导型的邦联制治理模式。
由于新纳入区域先天不足,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且纳入后缺乏统筹规划与管理,对高新区整体发展质量造成影响,这也是“一区多园”模式引发争议的关键所在。
针对这种模式,要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引导其从邦联制向联邦制转变。
04“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改革的地方实践国家高新区在选择“一区多园”发展模式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管理体制。
半建设主导型高新区中,珠海高新区通过理顺领导体制、加强对各分园的统筹管理等方式,提升高新区管委会对分园的协调力与影响力,从邦联制向联邦制转变。
宁波高新区自实施“一区多园”战略以来,基本建立高新区与各分园以产业为纽带的联动发展机制,成为“一区多园”联邦制管理的典型。
非建设主导型高新区中,南京高新区明确高新区管委会与各分园管委会的职责,突出高新区管委会对15个分园的统筹协调、管理服务职能,推动“一区十五园”协同联动发展。
上海张江高新区则通过管理体制调整,由非建设主导型管委会向半建设主导型转变,有利于管委会更好地履行经济发展和开发建设职能。
同时,也有部分高新区在管理体制改革中,未充分考虑到自身发展水平等因素,单纯的将高新区管委会“悬浮”,高新区对分园的统筹管理力度降低,甚至失去对主园区的建设主导权,未来的发展极易受管理体制掣肘。
向上滑动阅览案例1:珠海高新区推动邦联制向联邦制转变珠海高新区于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1993年3月正式挂牌运作,规划面积9.8平方公里。
经过1999年体制调整,高新区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这一时期,各园区均由高新区管委会直接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新区分别于2006年、2012年、2017年进行了“一区多园”管理范围和管理模式的多次调整,高新区规划面积也从9.8平方公里调整到129.42平方公里,包括唐家湾主园区53.52平方公里,南屏科技工业园7.06平方公里,三灶科技工业园2.4平方公里,新青科技工业园10平方公里,富山科技工业园44.08平方公里,航空产业园2.91平方公里,横琴高新技术和科技研发园区9.45平方公里。
管理模式上,高新区管委会直接管理唐家湾主园区,负责其规划建设,各分园管理以所在行政区为主,高新区负责各分园产业布局、政策协调、科技统计等协调管理工作。
高新区管委会实行半建设主导型的邦联制管理模式,对分园的管理权限和统筹力度较小。
2019年,珠海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启一轮“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市级层面,成立珠海市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高新区“一区多园”重要事项,并在考核监督、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强对“一区多园”的统筹管理。
高新区层面,仍采取高新区管委会直接管理唐家湾园区,其他分园区以所在行政区(功能区)管理为主的形式。
分园所在行政区(功能区)分管领导兼任高新区党委委员。
此外,高新区大管委会全面统筹“一区多园”产业规划、创新要素、人才服务、建设标准、品牌打造,构建各园区联动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由此,珠海高新区在新一轮管理体制改革中,管委会对分园的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加强,形成“一区多园”邦联制管理模式向联邦制转变的正面示范效应。
案例2:南京高新区积极探索非建设主导型的联邦制管理模式南京高新区于1988年成立,199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总面积16.5平方公里,位于南京市浦口区。
1997年2月,南京高新区进行了区域范围调整,从国务院批准的16.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内,调减10平方公里给南京新港高新技术工业园和南京江宁高新技术工业园各5平方公里,南京高新区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但在管理体制上,南京市并未将新港和江宁高新技术工业园管理机构并入南京高新区管委会统一管理,而是新成立了“南京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办公室”,设在南京市科技局。
新组建的“南京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办公室”(相当于高新区大管委会)并未真正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三个片区完全独立运作,非但未形成合力,反而竞争关系加剧,使得南京高新区政策优势迅速弱化、区位弱势被放大。
2002年后,南京高新区与浦口区在领导层面交叉任职,两区联系加强,加之南京市“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新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7年,南京市提出建设创新名城,为充分发挥高新区创新名城建设的主阵地作用,市政府提出重整高新区,将全市83个各级各类园区整合为15个高新园区,统一品牌化管理,对外统称南京高新区,至此,南京高新区形成“一区十五园”发展格局。
园区整合后,南京市政府积极探索高新区管理体制创新,提出搭建“1+N”管理架构的思路,建立“1”个非建设主导型的高新园区管理服务机制,以加强对全市“N”个高新园区的统筹协调和促进服务。
明确南京高新区管委会为非建设主体,负责定期召开15个高新园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各高新园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承担“宏观规划、监测评价、品牌建设、政策支持、服务支撑”等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