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汇总

合集下载

七上文言文知识归纳

七上文言文知识归纳

七上文言文知识归纳以下是七年级上册的一些文言文知识归纳:1.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

(2)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3)俄而:不久。

(4)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5)未若:不如,不及。

(6)因:由于。

(7)骤:急,紧。

(8)欣然:高兴的样子。

(9)何所似:像什么。

何,什么;似,像。

(10)胡儿:文言文中代指小孩。

(11)左将军:这里指左将军王凝之,是谢安的弟弟谢万的下属。

《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行,出行。

(2)日中:中午。

(3)过中:过了中午。

(4)不惠:不会变通。

惠,同“慧”,聪明;不惠,指做事做人不聪明。

(5)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去,离开。

(6)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至,到。

(7)元方: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

(8)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尊君,代词,这里指陈太丘;不,通假字,通“否”。

(9)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10)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1)君:对对方的尊称,你可以称这位君主的儿子为卿。

2. 《论语》十二章①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高兴;不亦……乎,这是古代常用句式,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也……吗”,通常以“不亦”开头,“乎”结尾,中间用正反相对的两种句式。

相当于“不是很好吗”。

②朋:同门师兄弟。

③就有道而正焉: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正,匡正、端正;焉,于之,向他学习;④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愠,恼怒、怨恨;⑤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忠,尽心竭力;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信,真诚、诚实;⑦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传,传授;⑧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按时去复习它;⑨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⑩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温故知新,通过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新,这里指新的理解和体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期末复习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期末复习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期末复习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理解性默写(一)《观沧海》(曹操)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阻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汇总(可直接打印)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汇总(可直接打印)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汇总(可直接打印)《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词释义: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词释义: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词释义: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外,小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走。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该怎样寄回家乡,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词释义: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七年级语文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年级语文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孙权劝学》(一)正确译文,并掌握标色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推辞。

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你)应该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寻阳的时候,跟吕蒙商讨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地的阿蒙!”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几天不见,就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告别。

(二)课文重点内容梳理。

1.文章主旨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从当下开始努力学习。

2.结构简析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3.重点问题探究(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答案: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孙权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吕蒙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

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答案: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3)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答案:①详写“劝学”“论议”,而略写“就学”“结友”。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1篇陈太丘与友期一、词语积累1.通假字尊君在不.(通“否”,读fǒu。

)2.词类活用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3.古今异义(1)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2)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3)期.日中(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4.一词多义不:①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

)②日中不.至(没有。

)5.重点词语(1)去后乃至..(乃:才。

至:到。

)(2)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3)君与家君..期日中(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5)相委而.去(而:表示修饰。

)(6)下车引.之(引:拉。

)二、主题思想本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

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

三、人物形象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元方:聪敏机智,有胆识,爱憎分明,明白事理、落落大方,正直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第2篇《论语》十二章一、文学(文体)常识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是我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之一,其中“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yì)(现在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后人尊为“至圣”“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二、词语积累1.通假字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②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③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④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饭)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趣)⑦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指“优点,长处”)3.古今异义①不亦君子..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一)《论语》十二章【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必背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必背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必背资料(一)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后友人才到。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您好久您都不到,他已经走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简直不是人啊! 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来拉他。

元方径直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日中:正午时分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2、期日中..舍:舍弃去:离开3、过中.不至中:正午4、太丘舍去..5、去后乃.至乃:才6、门外戏.戏:玩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8、尊君在不.不:同“否”7、尊君..在不?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9、相委.而去委:舍弃10、君与家君..期日中11、非.人哉非:不是12、下车引.之引:拉,牵拉13、下车引之.之:代词,他,指元方14、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二、内容理解:1、根据文段内容说说你对元方的评价。

答:元方年仅七岁,就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是一个聪慧明理、性格直率的孩子。

2、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从而使“友人惭”?答: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节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从信用方面,是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节方面,是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

在这两方面友人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元方的父亲。

所以友人无言以对,感到惭愧。

3、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答: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向元方道歉,表示友好。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背诵篇目汇总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背诵篇目汇总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背诵篇目汇总
1.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
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第一讲:文言文考点:1、文学常识;2、内容理解;3、实词词义(重点实词义、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4、虚词用法;5、名句默写;6、句子断句;7、翻译句子第二讲:重点虚词用法1、之①助词“的”;②代词(他、它、他的……);③动词“去”、“到”;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⑥凑足音节,无实义,不译;⑦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2、而①表修饰;②表顺接;③表转接;④表并列;⑤表假设(如:富而可求也)3、以①用、用来;②来;③凭、靠;④因为;⑤把;⑥按照;⑦相当于“而”(如:卷石底以出)第三讲:重点课文复习第六单元21、《论语》六则1、通假字①不亦说乎(说—悦高兴)②学而不思则罔(罔—惘迷惑不解)③尊君在不(不—否表疑问)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邪—耶吗)⑤著我旧时裳(著—着穿)⑥火伴皆惊忙(火—伙伙伴)⑦对镜帖花黄(帖—贴)2、词类活用①不耻下问(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②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③父异之(异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惊异)④父利其然也(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⑤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宾客看待)3、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举例说明一、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

“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与思考要结合。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谦虚好问“学而不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随时随地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4、归纳成语,格言。

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2、《世说新语》二则第一则、《期行》一、古今异义词1、太丘舍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2、相委而去(委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委托)3、元方入门不顾(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二、一词多义期:1、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引:1、下车引之(拉)2、属引凄异(延长)信: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用)2、谓为信然(确实)3、与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三、文章主旨文章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

七年级上册古文复习.doc

七年级上册古文复习.doc

②知之为知之(它,指道理) ④人皆吊匕(他,指塞上之人) ⑥邑八景匕一也(结构助词,的)⑧鞭数十,驱本别院(它,指癞虾蟆)七年级上册古文复习一、文言虚词七年级上册文言虚词主要掌握以下五个即“可之 其而于 以”1、“之"的用法和意义:用作代词,它(它们),他(他们),她(她们),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

用作结构助词,的;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用在时间副词之后,辅助音节,没有实义。

用作动词到,去。

从“之”的三种词性及功能来看,可归纳出如下口诀: 之字用法辨仔细,词性三类要熟记。

一作代词用途广,代人代事代自己。

二作助词最复杂,十有八九不翻译。

结构助词译作“的”,宾语前置作标志。

后置定语作标志,这种用法可不译。

主谓之间无实义,凑足音节表语气。

三作动词好处理,译作“到,往”最相宜。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

见藐小匕物必细察其纹理(结构助词,的) ③心本所向(无实义)学而时习匕(它,指学过的知识) ⑦使不冲烟而飞鸣(它们,指蚊子)2、“其”的用法:用作代词,它(它们)的,他(他们)的,她(她们)的;自己的,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

用作副词,其中。

用作语气词,表反问语气,难道;表推测语气,恐怕,大概。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其”的意义。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基纹理。

某邻人之父亦云。

星汉灿烂,若出其中。

蹲其身,使与台齐。

(它的,所观察之物) (他的) (它,指沧海) (自己的)①使之冲烟而飞鸣③人不知而不愠⑤学即不思则罔⑦相委而去表并列表转折表转折表承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表承接)④温故而知新⑥而楼上人往来屑屑(⑧暮而果大亡其财(表承接表并列表承“于”在句中作介有“在”、“向”、“到”、“从”、“由于”、“被”、“给”等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

①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在)③子又留蚊于素帐中②余常于士墙凹凸处(在④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精析咏雪一\课文译评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重点字词1寒雪:这里指在下着寒雪的季节;即寒冬..2与:跟;和..3讲论:讨论讲解..4文义:这里泛指诗歌文章等的创作与欣赏的理论..5俄而:不久;一会儿..6骤:急..7欣然:愉快的样子..8纷纷:指白雪纷飞的样子..9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10差:差不多..11拟:相比..12未:不..13若:像..14因:乘;通过..15起:飘起..16乐:高兴..17即:就是..18大兄:大哥..译文: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太傅谢安举行家庭聚会;跟他的子侄辈们谈论诗文..不久;大雪下得急了;谢安十分高兴地问:“白雪纷飞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像柳絮乘着大风飘起..”谢安大笑;非常高兴..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评析: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表明了他赞赏道韫的聪敏与才气..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与:和;跟..2期:约定..3日中:正午时分..4中:即前句的日中时分..5至:到..6舍:放弃..7去:离去..8乃:才..9时年:那年..10戏:嬉戏..1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12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13待:等待..14非:不是..15哉:语气助词;表感叹..16相:表示一方发出动作<行为;涉及另一方;可不译..17委:丢下;舍弃..18信:信用..19礼:礼貌..20引:拉..21之:代元方..22顾:回头看..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没来;陈太丘放弃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便发怒骂道:“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那人感到惭傀;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评析:本文记元方和来客的对话..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二<需掌握的字谢太傅fù柳絮xù雪骤zhòu 无奕yì女尊君在不fǒu五<多义词1.而1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2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2.因1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连词;可译为“因而”<“于是”等..黔之驴3.与1与儿女讲论文义:和;同..咏雪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与……相比较..六国论4.乃1去后乃至:才..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桃花源记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就是..陈涉世家六<重点实词<虚词一重点实词1.内集:内;这里指家庭内部..集;指聚会..2.骤:急..3.纷纷: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4.差:差不多..5.拟:相比..6.期:约定..7.去:离开..8.委:丢下;舍弃..9.引:拉..10.顾:回头看..二重点虚词1.与与儿女讲论文义:作介词用;可译为“跟”“同”“和”等..2.而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3.因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4.乃去后乃至:副词;表示时间相接或在前面的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可译为“才”..七<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八<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动词..今义为日期;名词..3.太丘舍去:离去..今义为前往..4.下车引之:拉..今义为引用..5.元方入门不顾:回头..今义为照顾或顾客..九<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2.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3.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子也..古汉语语法中“……;……也”是常见的判断句式;还有如“……者;……也”<“……;……者也”“……者;……”等形式..4.省略句①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②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略主语;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5.感叹句非人哉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十<文学常识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集;已佚..世说新语原为3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十一<背景知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着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3卷;按内容分为36门..十二<文章结构咏雪第一层开头到“……讲论文义..”:点明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人物谢太傅<侄儿谢朗<侄女谢道韫等;环境“寒雪日”“内集”..第二层从“俄而……”到“……公大笑乐..”:通过一次应答;体现了少年谢道韫的聪颖..第三层从“即公……”到结束:点明谢道韫的身份..陈太丘与友期第一层开头到“……去后乃至..”:写陈太丘的朋友失约..第二层“元方时年……”到“……入门不顾..”:元方以礼责问父友;体现了少年元方机智..十三<课后习题答案一1.本题是开放性的;应从整体感知;答案说出“融洽”<“欢快”<“轻松”的意思即可..文中“儿女”是子侄辈的意思;指家中年轻一代人..现在的“儿女”专指子女..2.“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就像我们今天称呼“您”一样..“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呼自己的父亲..第二问是探究性的;学生可发表不同见解..总之;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二1.俄:常和“而”“顷”等字连用;表示“片刻”的意思..欣然:然;……的样子..欣然;高兴的样子..2.拟:比;比拟..3.未若:比不上..4.乃:这里是“才”的意思..5.期:约会<约定..委:舍弃..三此题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总的来说;应该是“柳絮”比“撒盐”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的比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不能给人以美感..另外盐太重;撒盐没有飞雪之飘逸;而“柳絮因风起”则与骤雪神似;美感十足..山市蒲松龄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三、文学常识积累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一字 ;号 ;世称“”; 代家..答案:聊斋志异蒲松龄留仙剑臣柳泉居士聊斋先生清文学家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聊斋”是他的书房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山市”即山中蜃景;它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叫蜃景..四、字词句积累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奂山邑八景之一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逾时倏忽如拳如豆连亘六七里直接xiāo汉窗fēi皆洞开则黯然piāo miǎo 山上人烟市肆sì念近中无此禅院chán答案:huàn yì míng méng yuán bì nì yú shū gèn霄扉缥缈二、重点字词解释1、然数年恒不一见2、高插青冥3、无何;见宫殿数十所4、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5、高垣睥睨;6、连亘六七里7、居然城郭矣 8、堂若者;坊若者 9、城市依稀而已10、惟危楼一座 11、直接霄汉 12、则黯然缥缈13、或凭或立 14、倏忽如拳如豆 15、逾时;楼渐低16、见山上人烟市肆答案:1、经常 2、青天;天空 3、不久;不一会儿 4、屋檐;明白 5、高墙6、连绵不断7、城市8、厅堂;街巷9、隐隐约约10、高11、云霄和天河 12、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13、靠着14、突然15、过了一会 16、店铺三、通假字1、一切乌有:同译为:2、裁如星点:同译为:答案:1、“乌”同“无”没有2、“裁”同“才”仅仅四、重点句子翻译1、然数年恒不一见2、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3、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4、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5、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6、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答案:1、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2、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3、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4、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5、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6、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五、一词多义1、若:中有楼若者若为佣耕若听茶声然2、顾:相顾惊疑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元方入门而不顾3、一:惟危楼一座或凭或立;不一状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4、然:尘气莽莽然然数年恒不一见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答案:1、好像;你;好像2、看;难道;回头看3、数词;一;统一;全;都4、------的样子;可是;这样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式: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译为: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2、省略句式: 1、“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等于“他们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译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2、“始悟为山市”等于“始悟这景象为山市”.. 译为: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3、“与同人饮楼上”等于“与同人饮于楼上”.. 译为: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七、词类活用1、窗扉皆洞开洞:名词作状语译为:像洞一样2、逾时;楼渐低低:形容词作动词译主:降低八、古今异义词1、高垣睥睨睥睨:古义:今义:2、惟危楼一座危:古义:今义:3、或凭或立或:古义:今义:答案:1、睥睨:古:指城墙上呈凸凹形的矮墙;今:斜着眼看;形容高傲的样子2、危:古:高;高耸;今:危险3、或:古:有的;今:连词;或者九、用原文回答:1表现山市独特的句子是:2说明山市罕见的句子是:3能够表现所见景物不是实景;而是山市的句子是:4能够证明山市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构的句子是:5初见山市目击者的心理反应:6总写山市的恢弘气象的句子是:7写出危楼清晰的原因的句子是:8能表现奂山山市面积之广大的句子是:答案:1、邑八景之一也2、然数年恒不一见3、念近中无此禅院4、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5、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6、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7、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8、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五、内容及写法理解1、作者描绘山市是以时间顺序来写的..三个阶段:1、初现阶段:从孤塔到宫殿的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如若问整个过程还有个4、消失阶段2、本文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夸张孤塔耸起;高插青冥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作用:使文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3、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结尾照应开头;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一、文学常识:1、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着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他着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2、塞翁失马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等着..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着作..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二、字词解释:1、一词多义:①亡: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②之:其邻人之父亦云/近塞上之人/近塞之人/此独以跛之故助词;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代词;他;代塞翁③而: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马无敌亡而入胡/堕而折其髀表承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④富:宋有富人富有的家富良马有许多2、古今异义:①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古;死亡今..②居一年:经过古;居住今.. ③死者十九:十分之九古;数字十九今..3、词类活用:①智子疑邻:智;形容词作动词;以……为聪明.. ②天雨墙坏:雨;名词作动词;下雨..③暮而果大亡其财:暮;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④家富良马:富;形容词作动词;有许多..三、内容理解:1、智子疑邻说明了什么道理或其寓意是什么点拨:寓言的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如果从积极方面就可以引申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或:教育人们不可因人废言; 要看意见正确与否..2、塞翁失马说明了什么道理或其寓意是什么点拨: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或: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七、课外拓展:1、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塞翁失马此篇..2、塞翁失马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2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3、关于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一、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8.门外戏.(玩耍)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10.下车引.之(拉,牵拉)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12.学而时.习之(按时)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23.非宁静..(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无以致远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30.将复何及.(来得及)31.一狼径.去(径直)32.屠暴.起(突然)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36.目似瞑.(闭上眼睛)37.狼亦黠.矣(狡猾)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39.一狼仍从.(跟从)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41.顾.野有麦场(看,视)42.积薪.其中(柴草)43.又数刀毙.之(杀死)44.一狼洞.其中(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屁股)46.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47.止.有剩骨(仅,只)48.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这里指攻击)50.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持,拿起)51.有人忧天地崩坠..(倒塌坠落)52.天果.积气(果然、果真)53.只使..坠(纵使,即使)54.充塞四虚..(四方)55.及.其家穿井(待,等到)56.国人道.之(讲述)二、重点虚词1.之 ⎩⎪⎪⎪⎪⎨⎪⎪⎪⎪⎧学而时习之.( 代词,指学习过的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代词,它 )夫君子之.行( 助词,的 )又数刀毙之.( 代词,它,指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的 )久之.(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复投之.( 代词,代骨头 )2.而 ⎩⎪⎨⎪⎧相委而.去( 表承接,不译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却 ) 3.盖:盖.以诱敌( 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 4.其⎩⎪⎪⎪⎨⎪⎪⎪⎧人不堪其.忧( 代词,这种 )仁在其.中矣( 指代某人的思想的一部分 )恐前后受其.敌( 指狼 )场主积薪其.中( 指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 指柴草堆 )一狼洞其.中( 指柴草堆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指屠户 )屠自后断其.股( 指狼 )5.以⎩⎪⎪⎨⎪⎪⎧静以.修身( 介词,用 )非志无以.成学( 介词,来 )投以.骨( 介词,把 )以.刀劈狼首( 介词,用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介词,来 )盖以.诱敌( 介词,用来 ) 6.乃⎩⎪⎨⎪⎧去后乃.至( 才 )屠乃.奔倚其下( 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 才 ) 三、通假字1.尊君在不.( 同“否”,读fǒu ,相当于“吗” ) 2.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4.其人舍.然大喜( 同“释”,解除、消除 ) 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 2.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 3.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 4.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5.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 6.饭.疏食( 名词作动词,吃 )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8.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 9.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 ) 10.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 ) 11.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挖洞 )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 13.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14.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盖上 )15.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户 )16.一屠晚.归( 名词作状语,傍晚 )17.弛.担持刀( 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 )五、一词多义1.日⎩⎪⎨⎪⎧日.中不至( 太阳 )寒雪日.内集( 天 )2.为⎩⎪⎨⎪⎧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3.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4.学⎩⎪⎨⎪⎧非学.无以广才( 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 学业、成就 )5.止⎩⎪⎨⎪⎧止.有剩骨( 仅,只 )一狼得骨止.( 停止 )6.意⎩⎪⎨⎪⎧意.暇甚( 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图 )7.敌⎩⎪⎨⎪⎧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盖以诱敌.( 敌人 ) 8.前⎩⎪⎨⎪⎧恐前.后受其敌( 前面 )狼不敢前.( 上前 ) 9.积薪⎩⎪⎨⎪⎧场主积薪..其中( 堆积柴草 )转视积薪..后( 堆积在那里的柴草 ) 六、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__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__今义:__指子女__2.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__文章的义理__ 今义:__文章的意思__3.去.后乃至 古义:__离开__ 今义:__到、往__4.相委.而去 古义:__舍弃__ 今义:__委屈、委托__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__回头看__ 今义:__照顾__6.与人期.行 古义:__约定__ 今义:__日期__7.下车引.之 古义:__拉,牵拉__ 今义:__引用__8.不亦君子..乎古义:__有才德的人__今义:__泛指品德高尚的人__9.可以..为师矣古义:__可以凭借__今义:__可能、许可__ 10.饭疏.食,饮水古义:__粗劣__ 今义:__疏通、疏散__ 11.饭疏食,饮水.古义:__冷水__今义:__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__12.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__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__今义:__无学识、无智谋的人__1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__多次__ 今义:__数词,三__14.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__精力集中__ 今义:__安静、不嘈杂__ 15.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__轻薄__ 今义:__危险、不安全__ 16.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__懈怠__ 今义:__速度缓慢__ 17.少.时古义:__稍微__ 今义:__数量小__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__多少__ 今义:__几何学的简称__19.止增笑耳.古义:__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__今义:__耳朵__20.屠自后断其股.古义:__大腿__ 今义:__屁股__21.身亡所寄.古义:__依附,依托__ 今义:__寄托__22.因往晓.之古义:__告知,开导__ 今义:__知道__七、文言句式1.省略句。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归类复习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归类复习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复习一、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jiāng) 通“僵”,僵硬。

《童趣》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愉快。

《〈论语〉十则》3、诲女知之乎“女”(rǔ) 同“汝” ,你。

《〈论语〉十则》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聪明。

《〈论语〉十则》5、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没有。

《山市》6、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只,仅仅《山市》7、尊君在不“不”(fǒu) 通“否”,没有。

《陈太丘与友期》二、词类活用1、鞭数十,驱之别院。

(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常)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形容词用作名词a: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b:新的知识,新的体会,新的发现)4、吾日三省吾身(日,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每天)5、天雨(下雨,名词用作动词)墙坏6、其家甚智(聪明,以……为聪明;意动用法)其子7、近塞上之人(形容词作动词)靠近8、家富良马(形容词用作动词) 有很多9、有善术者(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善于)三、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能够;可以凭借。

)2、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然后,这以后;今,连词。

)3、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古义:子侄辈。

今义:子女)(文义:古义:诗文。

今义:文章的意思。

)4、死者十九(总数十九;分数十分之九。

)5、烈士暮年(为革命而牺牲的人;有远大抱负的人。

)四、一词多义1、时余忆童稚时(时候)学而时(时常)习之元方时(当时)年七岁2、是则是.无信(判断动词,是)是.知也(这,此。

代词)3、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相顾.惊疑(看)4、故温故(旧的知识)而知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故(所以)又名“鬼市”云马无故(缘故,原因)亡而入胡。

数见宫殿数.十所(几,几个)数.至八层,裁如星点(指数,计算)5、亡大亡其财( 丢失)亡而入胡( 逃跑 )6、为为(因为)之怡然称快以丛草为林(以……为……:把……当做……)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为所……:表被动)吞为(替、给)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做、当)师矣始悟为(是)山市此何遽不能为祸乎7、然岁寒,然(这)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但是)数年恒不一见尘气莽莽然((……的样子))公欣然((……的样子))曰8、之使之(它,它们)冲烟而飞鸣为之(此,这)怡然称快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他们)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邑八景之(助词,的)一也下车引之(代词,他)人皆吊之(代词,他)9、以以丛草为林(以……为……:把……当做……)可以(凭借)为师矣以(用)亿万计此独以(因为)跛之故,父子相保五、重点词语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2、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01《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020秋季初中学习群9月25日晚19:30 正式开课原价799元,24小时内报名0元长按二维码免费入群△扫码后年级按钮仅能戳1次哦,请谨慎点击!ps:初一:数学+英语初二:数学+物理初三:数学+物理+化学△高中生入群免费听数/英/物/化/政/史/地课程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必背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必背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必背1.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 重点字词解释。

-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 文义:文章的义理。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 未若:不如,不及。

- 因:趁、乘。

3. 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 重点字词解释。

-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 日中:正午时分。

-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 乃:才。

- 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委,舍弃。

-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 引:拉,牵拉。

- 顾:回头看。

3.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仅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七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七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4.《论语》:①阐述学习与思虑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小题大做,教育弟子好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该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脚扎实地,不能够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阐述读书修业识的态度是以修业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⑦孔子惋惜岁月易逝,以激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修业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每日反省自己道德修养的句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为人做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⑧《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不胜其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成天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⑨当别人不认识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以为应该采用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⑩《论语》的“论”读l ún,它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的书。

文中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⑾AAPP 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能够表达这种欢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世说新语》中对雪的比喻最合适的一句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对付得体,据理力争的句子是: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论语十则》①阐述学习与思虑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考一轮复习】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常考内容汇总

【中考一轮复习】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常考内容汇总

【中考一轮复习】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常考内容汇总《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一《为政》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一《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一《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一一《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一《子罕》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一一《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一一《子张》文学常识1 .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瞰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着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2 .《论语》介绍《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要把它丁氏对日:应答,回答。

重点句子翻译(1)家无井而出溉汲。

翻译: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

(2)及家穿井。

翻译: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

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知识

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知识

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知识【七年级上册学问点】1、龟虽寿东汉• 曹操2、过故人庄唐•孟浩然3、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4、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5、如梦令宋•李清照6、观书有感南宋•朱熹7、《论语》十那么春秋• 孔子8、观沧海汉• 曹操9、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10、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11、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1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13、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14、泊秦淮唐• 杜牧15、浣溪沙宋• 晏殊【七年级下册学问点】16、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17、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淮南子》18、山中杂诗南朝•吴均19、竹里馆唐•王维20、峨眉山月歌唐•李白21、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22、逢入京使唐•岑参23、滁州西涧唐•韦应物24、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25、送灵澈上人唐•刘禹锡26、约客南宋•赵师秀27、论诗清•赵翼【八年级上册学问点】28、石壕吏唐•杜甫29、归园田居晋•陶渊明30、渡荆门送别唐•李白31、登岳阳楼宋•陈与义32、长歌行选自《汉乐府》33、野望唐•王绩34、早寒江上有怀唐•孟浩然3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36、黄鹤楼唐•崔颢37、送友人唐•李白38、答谢中书书(古文) 陶弘景39、秋词唐•刘禹锡40、鲁山山行北宋•梅尧臣41、浣溪沙宋•苏轼4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43、陋室铭唐• 刘禹锡44、爱莲说宋• 周敦颐45、望岳唐• 杜甫46、使至塞上唐• 王维47、记承天寺夜游宋• 苏轼48、三峡北魏• 郦道元49、桃花源记晋• 陶渊明50、春望唐• 杜甫【八年级下册学问点】50、赠从弟汉•刘祯51、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52、终南别业唐•王维5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54、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北宋• 范仲淹55、满井游记(古文) 明袁宏道5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 刘禹锡57、赤壁唐• 杜牧58、过零丁洋宋• 文天祥5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60、山坡羊•潼关心古元• 张养浩61、饮酒(其五) 晋• 陶渊明62、行路难(其一) 唐• 李白6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6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65、已亥杂诗清• 龚自珍6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67、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愈68、无题唐• 李商隐69、相见欢南唐• 李煜70、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71、杂说四•马说唐• 韩愈73、送东阳马生序明• 宋濂73、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74、岳阳楼记宋• 范仲淹75、醉翁亭记宋• 欧阳修76.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77.五柳先生传晋• 陶渊明【九年级上册学问点】76、隆中对(古文) 陈寿77、陈涉世家(古文) 司马迁79、唐雎不辱使命(古文) 选自《战国策》79、望江南(梳洗罢) 唐• 温庭筠80、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宋•李清照81、月夜唐• 刘方平82、商山早行唐• 温庭筠83、卜算子•咏梅南宋• 陆游84、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北宋•晏殊85、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 苏轼86、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 李清照87、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 辛弃疾88、山坡羊•骊山怀古元•张养浩89、朝天子•咏喇叭明• 王磐90、出师表三国• 诸葛亮91、渔家傲宋• 范仲淹92、江城子•密州出猎宋• 苏轼93、破阵子宋• 辛弃疾94、观刈麦唐• 白居易【九年级下册学问点】9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96、参军行唐•杨炯97、月下独酌唐•李白101、羌村三首唐•杜甫101、登楼唐• 杜甫101、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10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102、望月有感唐•白居易10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 王观104、别云间夏完淳105、鱼,我所欲也战国•孟子10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战国•孟子107、蒹葭选自《诗经》108、关雎选自《诗经》109、雁门太守行唐•李贺110、曹刿论战选自《左传》11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112、公输选自《墨子》113、惠子相梁选自《庄子》11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选自《庄子》115、愚公移山选自《列子》看了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学问还看:1.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2.人教版语文初中古文学问点复习资料3.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4.人教版语文古文总复习资料5.初中文言文为字的用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人教版)一、文言文实词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2. 与儿女讲论文义(谈论诗文)3. 俄而雪聚(不久)4. 撒盐空中差可拟(大致,差不多)5. 未假设柳絮因风起(凭借)6. 即公大兄无奕女(确实是)7.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到)(离开)8. 去后乃至(才)9.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10. 下车引之(拉)11. 元方入门不顾(转头看)12. 学而时习之(按时)13. 不亦说乎(通“悦”,愉快)14. 人不知而不愠(动气,发怒)15. 吾日三省吾身(检查,检讨)16.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老实)17.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18. 七十而从头所欲,不逾矩(越过,超过)19. 思而不学那么殆(有害)20. 不堪其忧(忍受)21.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22. 曲肱而枕之(胳膊)23. 于我如浮云(关于)24. 子在川上曰(河流)25. 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舍弃)26. 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27. 仁在其中矣(仁德)28. 水何澹澹(水波荡漾)29. 山岛竦峙(高起、挺立)30. 海日生残夜(夜将尽未尽)31. 虽有嘉肴(美好,用鱼、肉做的菜)32 不知其旨也(甘美)33. 虽有至道(达到极点)34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35.教然后知困知不足(不通,明白得不了)36.然后能自反也(检讨自己)37.然后能自强也(勉励)38.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河边)39. 山门圮于河(倒塌)40. 二石兽并沉焉(一路)41. 阅十余岁(通过,过了)42.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终于)43. 棹数小舟(划船)44. 尔辈不能究物理(情形的道理,规律)45. 湮于沙土,渐沉渐深耳(埋没)46.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侵蚀,冲洗)47.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48. 但知其一(只)49.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定)50 智子疑邻(以……为伶俐)51. 不筑,必将有盗(修补)52.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53. 马无端亡而入胡(逃跑)54. 此何遽不为福乎(怎么就,表反问)55.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通过,率领)56.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多)57. 堕而折其髀(大腿)58.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保全)二、文言文虚词之: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②曲肱而枕之(指代手臂)③学而时习之(代学过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ppt
14
是非木杮(古义:指示代词,这 ; 今义:判断动词,与“否”相)对
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语气词,表猜测 ;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
但知其一(古义:只 ;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
精选ppt
15
3.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用作名词, )
暴涨的洪水
5. 重难词语
智子疑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天雨墙坏(下雨 )
精选ppt
21
不筑(修补) 其邻人之父亦云(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
亦云,也这样说 ) 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 ;果,果然 ;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泛指多次 ;
省,反省 )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真诚,诚实 )
传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 )
四十而不惑( 迷惑,疑惑 )
不逾矩(逾,越过,超过 ;
矩,规矩,规范 )
精选ppt
9
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人不堪其忧( 忍受 )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精选ppt
13
河中石兽
1. 通假字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 2. 古今异义 渐沉渐深耳(古义:罢了 ;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 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阅十余岁(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4.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众服为确论(是 ) 啮沙为坎穴( 成为)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求 )
之地中”这件事
其反激之力( 结构精助选pp词t ,的 )
16
5. 文言句式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省略句,省略“于”)
求之地中(省略句,省略“于”)
精选ppt
17
6. 重难词语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河边 ) 山门圮于河( 倒塌 ) 二石兽并沉焉( 一起 ) 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
文言文 字词复习
精选ppt
1
《世说新语》两则
1.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同“否”,句末语气)
词,表询问。
2.一词多义 元方时年七岁 学而时习之
( 当时) ( 时常)
精选ppt
2
3. 古今异义 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统称; 今义:儿子和女儿 )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肴,用鱼、肉做的菜 ) 不知其旨也( 甘美 )
精选ppt
12
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 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强,勉励 )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
用在整数与零数
2. 一词多义
之间
人不知而不愠( 动词,了解 )
温故而知新( 动词,懂得)
学而时习之( 代词,学到的东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代词,它。这里)
精选ppt 指学问和事业 6
3.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名作状,按时 )
吾日三省吾身( 名作状,每天 ) 传不习乎( 动作名,老师传授的知识 ) 温故而知新( 形作名,旧的知识,新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于我如浮云(对,对于)
择其善者而从之( 好的方面,优点 )
逝者如斯夫(逝,流逝 ;斯,这,指河水)
不舍昼夜(舍弃)
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仁在其中矣( 仁德)
精选ppt
10
虽有嘉肴
1. 通假字
兑命(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
的贤相傅说yuè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带领)
但使龙城飞将在(大将 )
精选ppt
20
3. 词类活用
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近塞上之人(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接近
有善术者(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精通)
4. 字音字形
天雨墙坏(yù) 邻人之父( fǔ )
何遽( jù )
髀( bì)
弦(xián)
跛( bǒ)
2. 古今异义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古义:指示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与“否”相)对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
今义: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
境、条件的限制无法摆
脱;疲乏想睡
精选ppt
11
3. 词类活用 弗学,不知其善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4. 重难词语 虽有嘉肴(虽,即使 ;嘉, 好、美 ;
差可拟(差, 大致、差不多;
拟, 相比

精选ppt
4
未若柳絮因风起( 凭借 )
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 太丘舍去( 离开 )
去后乃至(乃,才 ;至,到 ) 相委而去( 丢下,舍弃)
下车引之( 拉 ) 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
精选ppt
5
《论语》十二章
1. 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 棹数小舟( 划船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讲学,教书 )
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你们;究,推究 ;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
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是 )
精当确切的言论
啮沙为坎穴(啮,侵蚀、冲刷 ;
坎穴,坑洞

转转不已( 停止 )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玩耍 ; 今义:戏剧,杂技 )
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 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
今义:照顾或顾客 )
精选ppt
3
4. 词类活用
友人惭( 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 )
5. 重难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家庭聚会 )
俄而雪骤( 不久,一会儿)
公欣然曰( 愉快的样子 )
理解与感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作动,喜欢,爱好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乐趣

名作动,吃饭
饭疏食饮水(
精选ppt

7
4.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
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精选ppt
8
5. 重难词语
学而时习之(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
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 ;溯流,逆流)
如其言( 依照他的话 )
但知其一( 只 )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
臆断,主精观选pp地t 判断
19
寓言四则
1.古今异义 马无故亡而入胡(古义:逃跑 ;
今义:死亡,灭亡 ) 居数月(古义:经过 ;今义:居住 ) 2. 一词多义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