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结合浅见
谈谈“文”、“道”关系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分合论争兼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谈谈“文”、“道”关系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分合论争兼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谈谈“文”、“道”关系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分合论争兼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古代,那些深受儒家传统思想浸染的士大夫们,竭力主张“文道统一”、“文以载道”。
当然,他们所谓的“道”,是封建伦理道德之“道”,儒家义理道统之道;而“文”,则是指旧时的辞章规范,甚至是八股的一种僵化了的程式。
1903年癸卯学制后,“中国文学”作为独立设置的学科,也涉及到了“文”、“道”关系。
起初,“道”的部分,有专门“修身”、“读经”之类科目予以灌注,而“辞章”或“中国文学”,其主要任务便是熟悉和探究各类文章及诗词歌赋的作法。
民国后,学校取消了“读经”,在“国文”、讲文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美育,“文”和“道”又由“分”而逐渐趋向于“合”。
“五四”时期,新旧两派的激烈文化斗争,在语文教育阵地也有过强烈反映。
革新派为了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一度曾以社会问题为中心自编讲义,在课堂中组织讨论;一批企图挽回封建道德颓势的遗老遗少们,又竭力鼓吹“读经”,想把语文教学重新引入宣扬和灌输封建伦理道德的歧路。
旧派固然割裂了“文”和“道”的统一关系,力图以陈腐的思想扼杀方兴未艾的国文、国语教学;新派则把“道”强调到了脱离“文”的不适当位置,“专重精神或思想一面,忽略了技术的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没有得到适量的发展,未免失掉了平衡”。
解放初期,“国文、”“国语”的学科名称被“语文”所取代。
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了全国统一的“语文”课本。
与辛亥革命后国文教材改编举步维艰的情况相比,建国初期,语文教材建设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
教材内容富有思想性,教学内容进步、健康、丰富、新鲜,清除了旧时国文课本中的陈腐、落后甚至反动的东西。
当然,由于时间仓卒,在巩固革命政权的特定历史时期又很难避免要特别强调政治因素。
随后,在全国开展“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热潮中,许多教师感到语言、文学混教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提出分科教学的意见;随着1953年苏联专家普希金教授关于《红领巾》教学意见的发表,要求语言、文学分科的呼声越来越高。
语文教学中文道结合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结合“文以载道,道在其中”。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文质兼美,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载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因此,我们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渗透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做到教书育人。
一、充分挖掘教材,确定渗透重点。
德育渗透的内容很广泛,它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百篇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这包括三个方面: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
如《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赞颂的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趵突泉》《迷人的张家界》描写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就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介绍了美丽而脆弱的地球,就借此教育学生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
如教学《草原》一课,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就没有把握准确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学生,作者在描写草原美景的同时,又写出了内蒙古同胞的热情好客,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全面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
例如学习《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有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老班长为什么不让小梁帮忙挖野菜,找蚯蚓呢?如果老班长平时也喝点儿鱼汤,吃点儿野菜,就不会牺牲在水塘边了,可是他为什么不这样做昵?”这时老师就需要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条件的恶劣和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拉回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文”与“道”结合初探
“文”与“道”结合初探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7-0104-02 语文集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为一体。
就其内容而言,或有服人的说理,或有动人的事件,或有感人的形象。
所以,文道合一就成为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但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必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有所升华。
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文”“道”的有机结合。
一、结合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从语文教材看,有的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奉献精神;有的课文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课文颂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为了教学的需要,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简介作品时代背景,激起学生和作者作品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例如,在教学夏衍写的《种子的力》一文时,提问学生:种子的力重点是什么?生:是力,指种子的力气、力量。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种子的力?在学生对这个问题不理解时,开始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明白以下几点:①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力抗击日寇的侵略。
②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中国大片土地沦陷。
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求和,散布“亡国论”的悲观情绪。
③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借种子的生命力,借小草的顽强斗争精神唤起民众,激励人们的斗志,坚持抗战到底,夺取胜利。
并以此文来批驳那些反对抗战的奇谈怪论。
这样,使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对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文句含义、明白所述的道理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以读激情文章表情达意,有的比较明确,有的则较为含蓄。
由于学生受经历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往往对于显露于字面的意思容易捕捉和理解,而对一些“含而不露”的意思则需反复朗读、品味。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感情,与文章产生共鸣。
融文于情,融情于文,从中悟出“道”之所在。
语文论文语文教学要走出“文道结合”的误区_3863
当然,这不免使人担心会不会削弱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其实各科教学都担负有这种任 务,语文教学的特别之处并不是因为语言文字及其他语文知识本身包含有多少丰富的政治思想内容,而是在于 范文的内容。语文教学的德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主要不是靠教师灌输的,而是靠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这个 工具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去读,去感受,去体验,去思索,从而受到感染、熏陶和启发。如果不能象叶圣陶所 说的“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任何单方面的说教,都是无济于事的,生活中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当 然,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放弃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责任,恰恰相 反。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7月,第2版,第230页)里说得好:“语言是思维的一种 工具,是和思维密切联系着的。语言获得发展时,儿童的思维和智能就推进到更高的水平。所以,语言的发展 标志着儿童智能的发展。”“人类的文化遗产主要是用书面文字保留下来的。掌握了书面语言就可以打破时空 限制,接受和传递人类的知识经验;这样,书面语言就成为学习和认识的工具。所以,学生掌握书面语言后, 接受知识的范围扩大了,视野开阔了,不仅丰富了心理内容,提高了认识能力,而且也有利于陶冶感情,培养 品德,发展个性。总之,在促进心理各方面的发展上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刍议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
朱熹对文与道的论述
朱熹对文与道的论述
朱熹是中国宋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和文化人物,他的思想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等多个领域。
在朱熹的著作中,他对文与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许多论述。
朱熹认为,文和道是密切相关的。
他主张,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道德原则相一致。
朱熹提倡“诚实守信、道德正直”等在文学中的体现,强调文学应该有教化作用,能够提升人的品德和修养。
朱熹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能够表达和传达道德的内容和价值观。
他强调文学应当以“质朴之体、实际之用”为标准,认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那些可以启迪人们思考、推动道德进步的作品。
在朱熹的理念中,文学也是达到道德境界的一种重要途径。
他提倡在文学创作中注重“心性”的培养,认为通过文学的学习和创作可以培养人的情感和道德修养。
总的来说,朱熹认为文与道是相互关联的。
他将文学作为传递和倡导道德的工具,强调文学应该有教育和教化的功能。
他通
过对文与道的论述,提出了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中的一系列价值观和标准,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结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结合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识别真、善、美,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操、美好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这正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文道结合。
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是语文教学中文道结合的最大特点。
一.以语文学科特点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美。
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这样写道:“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语言是祖国的象征,都德在文章中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爱国热情。
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认为,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最具灵性。
据有关资料调查表明:运用汉字的人比运用其他语种的人更具有想象力。
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美,汉字的特点是方方正正,单从一个“人”字的写法上,就可以看出老祖先对我们人类寄予的厚望——做一个顶天立地、正正直直的人。
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汉字的创造空间非常大,我们知道,中国汉字不过几千个,词汇却浩瀚如海,并且词汇的内涵丰富、韵味无穷,我们会在阅读中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汉字的魅力,热爱祖国的语言。
在课外阅读时,我让学生朗读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初读这首诗,许多学生以为这是一首写景诗,实际上,这首诗还有着更深刻的寓意,就是做学问的人要多读书、读好书才可以心明如镜,明辨是非。
文字的表达往往是作者在特定情景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汉字又具有灵活性、凝练性,所以,是否找到开启这段文字的金钥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化,积累知识,充实自己,方能破译汉字中的“密码”,感受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活哲理。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关键词】文道统一思想情感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大体特点。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
这里的“统一”不是文加道,而是文中寓道,道中显文,寓教于文,二者相辅相成,彼此增进:既要扭转语文教学只注重语言训练,而轻忽学生人格培育的片面做法;也不要只注重人文思想的贯彻,而轻忽语言的训练。
“道”,他不仅指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教育,还包括科学思维教育、人生哲理教育、劳动观点教育和爱漂亮情趣教育等等。
这种“道”,通过语言文字,寄与在一篇篇的课文当中;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
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道”的丰硕内涵,决定了语文学科“文道统一”必需寓教于文之法则,即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之同时,对学生进行“道”的教育。
但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文”偏离“道”,“道”远离“文”──要么彼此扼制,要么彼此离开。
那么,如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寻觅“文道统一”途径,从而渗透“思想情感”熏陶?一、抓住字词品出“道”每一篇文章,都贯穿着作者的思想,渗透着作者的观点,倾注着作者的情感。
这就是“道”之所在。
而这一切更集中、更突出的是包含在一些字、词、句、段中。
这些关键的字、词、句、段就是“文”与“道”的联系点。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联系点,使文道有机地渗透和统一。
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一名教师抓住“一寸”、“一声”大做文章。
邱少云被熊熊大火燃烧了半个钟头,也没移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一寸”“一声”无人不知,但在着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普通的“一寸”、“一声”又具有十分丰硕的内涵。
处于四面大火当中的邱少云,何尝不想打个滚(哪怕移动一寸),以求生存;何尝不想喊几声(哪怕哼一声),以减轻痛苦。
可是他想到的是战斗的胜利,宁愿捐躯自己也绝不暴露目标。
从“一寸”、“一声”中,不正可品出钢铁战士邱少云形象之高尚、精神之伟大,从而使学生受到庞大的感染和教育。
浅析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原则
浅析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原则临泉县前进小学李磊摘要:作为一名教师,平时我们关注的,往往是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总在“工”和“文”的天平上寻找平衡感。
其实,我们还忽略了语文课一个重要的属性——言语性,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过多关注了“写的是什么”,而忽视了“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语文教学不能违背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规律,那么到底不能违背什么规律,我们还是不清楚的。
我认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违背“文道统一”这一原则和规律。
我将从“文道统一”的内涵和特点、坚持“文道统一”的必要性和具体的举措几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文道统一内涵特点必要性举措前言《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里的“文质彬彬”我的理解就是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要和谐统一,不能相互背离。
以此为滥觞,儒家学者就积极倡导写文章要遵循“文(表达形式)道(思想内容)统一”的原则。
大凡好的文章和经典作品往往都坚持着这一原则——不光在思想上引人注目,更在言语形式上美不胜收。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师争论语文该如何教,其实都是在“文”和“道”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一、“文道统一”的内涵和特点:一篇文章是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的统一体。
文道统一,就要求语文教学根据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兼顾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两方面的因素,是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文道统一,简言之,便是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统一,教养与教育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二、语文教学坚持“文道统一”的必要性古代学者一贯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认为这是阅读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所谓文,即指文章的形式和语言,道指的则是文章的思想和内容。
文与道的关系,就是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
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过程。
浅谈“文道统一”中的寓言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2.01“文道统一”中的“文”是语言形式,“道”是思想内容,“文道统一”指的是文章的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提出“文者以明道”;元代的郝经在《原古录序》中称“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
现代语文教学中的“文”指的是语文教育,“道”是指思想教育。
对应到教学中,“文道统一”便是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寓言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
在寓言教学中坚持“文道统一”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一、寓言教学中“文道统一”的意义1.寓言文体的意义价值寓言故事蕴含了独特的教育意义,如体现诚实、友善、勇敢、平等、智慧等优秀品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真假美丑能力较弱,有时候直接讲道理反而适得其反。
但寓言含有深刻的人生道理,正如作家严文井所言:“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寓言语言精练活泼,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积累生动的语言,培养语感,为习作奠定基础。
寓言的寓意深刻,具有育人的功能,可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明辨是非善恶,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如果将寓言的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结合起来,就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2.教材的编排目标纵观教材中寓言类课文的分布,发现编者主要将其编排在一至三年级的教材中,其中三年级下册专门编写了寓言单元,并明确其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教材中的寓言编排在数量上是逐步递增,在要求上是从初步感知寓言到整体推进聚焦寓言。
一、二年级的寓言教学主要是抓关键句品读,读懂寓言内容,联系生活,感知寓意;到了三年级,寓言的教学则更注重学生“思辨力”和“批判性审辨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学,无一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集中体现。
如果能善始善终地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去,就是真正遵循了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学,无一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集中体现。
如果能善始善终地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去,就是真正遵循了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
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把握教材教材中字字句句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我们通过对字词句篇的分析,既传学语文之道,又传思想道德之道。
例如:鲁迅“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一个“忍”字大写了人际情感,在“忍”中抒情,辨明美与恶:一个“怒”字,奋写切肤之恨;一个“丛”字更是了得,它显示斗争环境的恶劣与艰辛,也反映革命者斗争的勇毅和无畏。
教师抓住这些字,传炼字之道,同时又使学生领悟到字中包含着的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感。
2教法得当教法实际是一种爱心的体现,是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再现,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另一种形式。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感情投入,有了教师感情投入,还必须有感情的释放,这就要借助教学语言,好的教学语言兼有演讲美和艺术表演美,它是教师情感的独白,是沟通教材和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春风细雨。
如果我们面对生动的教材和一个个活泼的学生,语言单调枯燥,甚或动辄训人、讥讽人,那学生哪里还有心思听你的讲解教育?所以好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思想道德的教育。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门技术。
在教学方法中除了感情的投入、语言的讲究和锤炼外,具体的教学过程也同样有不少思想教育的因素。
古人讲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其中就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
因为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爱心,爱每一个人,让受教育者有不同的要求。
跳起来都能摘到桃子,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这难道不是品格的培养吗?启发式是常用的教学方法。
善于启示的人,通常采用阴阳互补,刚柔相济之策,或雪中送炭,或火上加油,或旁敲侧击,或含沙射影,或语重心长,妙在移人不觉,让学生感悟不足而自强发奋。
谈语文教学发展中“文”与“道”的分合
谈语文教学发展中“文”与“道”的分合摘要:纵观历史,“文”与“道”在教学中时分时合,最后归结为合。
在语文教学中“文”与“道”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密不可分。
“文”与“道”的分合轨迹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文”与“道”的统一,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发展“文”与“道”分合语文教学特别强调“文道统一”的原则。
“文”即指字、词、句、章;“道”,即指文章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
纵观语文教学历史,“文”与“道”的发展轨迹十分曲折,它受着各个不同时代的影响,有其不同程度的分与合,给我们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启示。
一、历史发展中“文”与“道”的分合封建传统教育历来强调“文道统一”。
我国封建教育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那时还没有形成统一严密的学校体系,教育内容都是传授儒家经典,即四书五经和科场八(科)股等,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少数的、不同层次的封建官吏。
可以说封建教育在育人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的语文教育主张“文以载道”,讲究“义理”、“考据”、“辞章”。
清朝学者戴震曾提出把“义理”、“考覆”、“文章”这三者结合起来,散文家姚薡也主强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来阐扬儒家的“义理”。
其中“义理”是指对文章句法、章法和形式等的探究。
可见封建传统的语文教学讲究“文道统一”。
新式学堂教育制度使“文道分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王朝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在教学上,提出了“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方针,把改革教育制度看作是改革政治的一项重要措施。
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了“废科举,兴学堂”的口号。
新式学堂实行分科制,把过去属于“道”的部分,通过设立“修身”、“读经”等科目来完成,而“词章”或“中国文学”一科,则是通过读写各种各类的文章来完成。
这时,“文”与“道”便成了两股道上跑的车。
从民国以后到五四运动兴起又趋于“文道统一”,这个时期学校取消了“读经”,保留了“修身”、“国文”科,注重强调读文、讲文要注意思想、道德和美学的教育。
语文教学应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
语文教学应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是古人对文与道关系概括。
其观点就是:文是形式,道是内容;文是载体,道是内涵。
这是古人从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上进行的概括,在今天看来也是没有错的。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单纯地强调这个观点却有失偏颇。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有这样的现象:以分析课文的思想内涵为重点,从课文中挖掘思想品德教育的元素,总结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诚然,这是必要的,但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把挖掘思想内涵作为中心任务,恐怕就偏离了语文教学根本任务。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说的非常明确,语文教学要做什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到底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它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积累语言、丰富情感、掌握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这既是方法也是方针。
...........能力语文课就应该紧紧扭住这个核心不放松。
很多时候,我们把着力点放在了分析课文思想内涵上,而忽略了学生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把玩,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富有个性的阅读,忽略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从而也就忽略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那么,就背弃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如何在课文思想内涵和语言文字的学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可能是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我的观点是:突出学科特点,抓住中心任务,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根本。
......思想教育只是语文教学的副产品,是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基础上思想的自然状态,这个过程是水到渠成的,绝不是教师强加上去的,如果是教师强给学生,那也只能是隔靴搔痒,最终只是贴标签式的品德课。
我主张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语文的学科任务,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对语言材料的阅读、理解中获得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文道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文道结合”作者:武珊珊来源:《学周刊·上旬刊》2015年第03期摘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最终目的是教书育人。
因此,我们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做到文道一致,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德育的理解,有效地将德育思想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可以让学生一边学习语文知识,一边塑造自己的道德情操。
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浅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策略一、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把握课本内容中德育渗透的重点,从不同的训练内容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每节课的教育目的,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以便切实地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中接受德育教育的熏陶。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手段。
例如我们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上课一开始,语文教师就可以问学生:“有哪些同学读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你们知道小女孩最后为什么会冻死呢?”通过这几个问题拉开这节课的序幕。
当我们深入学习这篇文章的内容后,学生就会很快明白,文章中小女孩被冻死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和罪恶,同时还体会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语文教师此时在用激昂的语气讲道:“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里,这是多么幸福和温暖呀!因此,我们更要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通过对比学习,学生会更加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幸福,德育教育也很好地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渗透了。
(二)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的文章体裁广泛,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疏导,逐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例如,在学习《爱之链》一课内容的时候,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乔依”和“老妇人”的故事后,顺便组织学生也去寻找班级中的“小雷锋”的足迹,这样很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烈,罗列了很多雷锋做好事的例子。
小学语文教学文道结合点滴谈
小学语文教学文道结合点滴谈作者:程停停来源:《知音励志·教育版》2016年第01期摘要“道”靠文来阐发,文依“道”来显示其价值。
文道结合是语文学科的特点。
国家教育部在《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说明中指出:“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认真落实本纲要的要求,把思想教育同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由此看来,文道有机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原则。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道结合“道”靠文来阐发,文依“道”来显示其价值。
文道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国家教育部在《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说明中指出:“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认真落实本纲要的要求,把思想教育同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由此看来,文道有机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原则。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文道”结合呢?1 找结合点,渗透在字词句篇的品读中语文教材思想教育的特点是分散性、潜藏性,多种教育内容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分散在字、词、句、篇各项训练里。
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教育因素,找准文道最佳结合点,透过结合点细心品味揣摩,才能使“道”有机渗透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
文章中那些表义性的字(如“汗滴禾下土”的“汗”字),表现力强的词(如“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愤激的话的“喷”这个词),有形象感染力、情感震憾力、内涵凝聚力的句(如“‘哼!不要做出这样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
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方志敏淡淡地说”一句),有哲理启迪、美育熏陶的篇旨(如《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就是文与“道”的最佳结合点。
抓住这些结合点,进行剖析词语、推敲语句、琢磨标点、探索思路、提炼中心的训练,就能收到入境悟道,明理陶情的效果。
如《珍贵的教科书》中指导员牺牲前用“微弱的声音说:‘你样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句的教学,可启发学生琢磨三处省略号的作用,前两处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可见指导员没有力气说完一句话,却还要用尽最后一口气说下去,因为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下一代。
语以载道 文道统一
语以载道文道统一语以载道,文道统一,这是一种追求语言文学优美和思想深刻的境界。
语言是人类思想感情的表达工具,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化表现,而思想是文学的灵魂。
语以载道,就是通过语言的表达,传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文道统一,则是要求文学作品语言优美、思想深刻,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
语以载道,首先要求语言准确、生动。
语言是人类思想感情的表达工具,只有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才能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语言的准确性保证了思想的清晰度,使得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语言的生动性则使得思想和情感更加生动、丰富,让读者产生共鸣。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要求准确生动,这是确保作品感染力的前提。
除了准确生动外,语以载道还要求语言优美、流畅。
优美的语言让人心旷神怡,流畅的语言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
这种语言的艺术化表现,不仅是对作者语言功底的考验,更是对读者感官的享受。
文学作品语言要求优美流畅,这是让作品境界更高、感染力更强的关键。
在语以载道的文道统一要求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刻,内涵丰富。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表现,更是思想情感的传达。
深刻的思想能够引导读者思考,产生共鸣,使得作品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力;丰富的内涵能够使得作品更具魅力,让读者在思想情感的交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是确保作品永恒的根本。
语以载道、文道统一要求把语言和思想、文学和道德统一起来。
只有在语言艺术性和思想深刻性统一的基础上,文学作品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才能真正使人心灵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而这正是语以载道、文道统一的核心意义所在。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语以载道、文道统一的要求更加迫切。
信息的碎片化、快餐化,让人们更加需要优美、深刻的语言,更加需要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去滋养心灵。
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琐碎、纷繁,更需要文学作品的思想和情感来为人们指引方向、温暖心灵。
我们更应该铭记语以载道、文道统一的宗旨,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为社会、为人们的心灵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道结合浅见
“文道结合”,顾名思义即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的发掘,使“文道结合”落到实处,并达到一定的目的,是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通过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体会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落实字词教学进行思想导向低年级语文教学以字词为主,在进行字词教学的同时,尽量挖掘字、词潜在的思想因素,使学生思想品质、思想情操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
如:“火”,在让同学们理解本意的基础上,知道“火”对人类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用火,最终让同学们懂得不应玩火的道理。
再如,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革命”一词的理解,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们理解守旧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只有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才是进步的。
通过字词教学,在少年儿童思想形成过程中,经过老师的分析、强化好、坏、美、丑、善、恶的概念,为学生思想的正确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演化文章内容,形成是非观点儿童的观点有一定的直观性、局限性,在衡量是非的时候,往往受直观印象的制约和片面、不完全观点的影响。
要使学生获得相当的是非观点,应抓住文章内容的思想因素,尽量挖掘内容的深度,体味思想感情。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可以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强化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印象,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自己的榜样。
《别了,我爱的中国》,在授课时,我抓装我真是个罪人”一句话,引导学生讨论学生产生了否定、肯定两种不同看法,在这种情形下,找依据时代背景,说明他此时离开中国正是他热爱祖国的集中体现。
同学们理解后,都被他的爱国热情所感染。
三、注意朗读训练,升华道德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编入了许多情文并茂的文章。
如诗歌、散文等,对这类文章,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以诵读形式达到升华学生道德情感之功效。
如《林海》,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领略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开发情况,继而联想到兴国安邦之大业。
再如《种子的力》的第三自然段至最后,作者铿锵有力的词语写出了小草不屈不挠,不达目的不止的伟大精神,通过朗读,同学们体会到了文章中蕴藏的力量,理解了“这种草,才可以骄傲地嗤笑养育在花房里的盆花”的真正含义。
激发了同学们积极向上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