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从军行3-部编版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三首《从军行》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从军行》。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英勇壮丽的军队生活。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诗歌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
2.2 教学重点(1)古诗的字词理解。
(2)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3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体会。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3.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3.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4.2 朗读古诗让学生齐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4.3 讲解字词解释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4 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
4.5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4.6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古诗中所表现的军队生活的艰苦与英勇。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古诗的主题和重点字词。
六、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从军行》。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写一篇关于古诗《从军行》的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在导入环节,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针对古诗《从军行》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初步感受边塞的雄浑与壮美。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语文《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够流利背诵并且默写《从军行》。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等方法体会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2.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教法】以读促悟、情境法【学法】朗读法、想象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导入:孩子们,爱国,是一种信仰,扎根在每一个人的内心。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祖国现在的一片大好河山。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看看诗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爱国情怀。
(一)出示课题,齐读课题1.解读诗题:诗的题目就是诗的眼睛,能带给我们很多信息。
《从军行》能让我们了解到什么?借助注释学习古诗可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孩子们,赶快看看注释1,你从诗题中了解了什么?预设:(1)描写军人的生活。
(2)这是描写边塞生活的诗。
教师点拨:①“行”,像题目中出现“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②你们对边塞了解多少?(黄沙漫天,环境恶劣,一般军人驻扎在那里保家卫国)③《从军行》写的正是军人们在边塞生活的现状。
2.指导朗读:如果是从未当过兵的少年,他要去边塞从军了,他会怎么读:(从军行)评价语:读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读出了好奇和欣喜之情。
如果是百战沙场,九死一生的将士,他会怎么读:(从军行)评价语:读出了艰辛和不易。
如果是誓死卫国的将军他会怎么读:(从军行)评价语:读出了沧桑和豪迈。
(二)简介作者过渡:了解诗人的生平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诗人王昌龄,著名的边塞诗人。
与高适、岑参齐名,被称为边塞诗人。
(三)创作背景公元274年,王昌龄赴河陇,出玉门,来到边塞,创作了这一组诗,全组诗共7首,今天学习的是第4首。
那么在王昌龄的眼中,边塞是怎样的风光呢?我们去诗中领略一番。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从军行》这首古诗。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争场景,引导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英勇。
2.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从军行》,让学生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时代背景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3.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通过角用音乐、图片等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诗文,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3.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把握诗文。
(三)小组合作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教师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教师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团队精神。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形成完整的认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4.教师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互相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从军行》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从军行》教案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景,表现了军人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英雄气概。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是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首优秀古诗。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学常识和诗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方面仍需引导。
此外,学生对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场景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朗读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感悟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军人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熟读并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领悟诗文中的意象,感受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场景,培养学生对军人的尊敬和敬意。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场景。
3.情感教育:结合诗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军人尊敬的教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文内容、边塞风景和军人生活场景。
2.图片:准备与诗文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3.视频:寻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边塞军人的生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从军行》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诗文,学生自读,理解诗文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交流感悟。
9 古诗三首《从军行 》(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9 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
2.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1.诗歌导入,经典诵读《长歌行》。
出示《长歌行》。
2.学生朗读、欣赏古诗。
3.了解乐府诗。
出示乐府诗介绍。
4.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
板书诗的题目,学生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从军行)5.介绍作者。
(板书:唐王昌龄)出示作者简介。
6.解读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
《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题目中有“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乐府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之中。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教师范读,学生用“/”在书上画出节奏。
出示诗句节奏划分。
(2)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3)教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 (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4)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想想整首诗的意思。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
2.根据交流情况,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1)引导学生关注“青海、雪山、孤城”这几个词语,读一读前两句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青海、长云、雪山)出示诗句和诗句大意。
(2)让学生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教师相机指导。
出示诗句和诗句大意。
3.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边塞的风景,后两句抒发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设计
要求:标注生僻字、词,初步理解诗意。
要求:字数不少于100字,内容充实,情感真挚。
3.知识梳理:整理本节课所学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制作成知识卡片,便于复习和巩固。
4.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边塞诗的介绍PPT,内容包括边塞诗的定义、特点、代表诗人等。
要求: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有创意。
5.家庭互动:与家长一起分享《从军行》的学习心得,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增进家校互动。
4.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练习
1.创意写作:让学生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或散文。
2.课堂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指导。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如搜集其他边塞诗进行欣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话题: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边塞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从军行》。
2.情境创活状况,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边塞士兵的情感和边塞风光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熟悉了古诗的基本韵律和部分修辞手法,对于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也有了一定的感悟。然而,《从军行》作为一首边塞诗,其特有的壮丽景色和战争背景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学生可能在学习中对地理名词、战争词汇的理解存在困难,对于边塞文化的背景知识也相对陌生。此外,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哲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情感共鸣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古诗内容、语言和情感的理解程度,适时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和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差异,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古诗三首《从军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从军行》。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了解古代边塞诗人的生活背景。
(3) 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学会通过想象、联想等方法,感受诗歌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 培养学生勇敢、坚韧、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王昌龄的生活背景,以及《从军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背诵《从军行》。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
(2) 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课件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王昌龄的生活背景,以及《从军行》的创作背景。
3.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4.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背诵诗歌。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从军行》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从军行》王昌龄内容: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七、作业设计1. 抄写《从军行》,注意字迹工整。
2. 分析《从军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写在练习本上。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诗歌背景介绍、内容分析、朗读与背诵等方式,让学生学习了王昌龄的《从军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
这首诗选自唐代诗人王昌龄作品,主要描述边塞军人艰苦生活和对国家忠诚。
教学内容包括诗全文解读,重点掌握诗中生词、诗句理解和赏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朗读《从军行》,理解并掌握诗中生词,解边塞军人艰苦生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军人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诗句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难点:边塞军人艰苦生活和诗中表现出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边塞军人故事,引发学生对边塞生活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韵律美。
3. 诗句解析: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中生词,讲解诗句意思。
4. 赏析诗歌:通过例句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人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句,用自己话描述边塞军人艰苦生活,进行课堂分享。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作者:王昌龄3. 诗句解析:罗布泊、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等生词。
4. 赏析要点:边塞风光、军人艰苦生活、爱国情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从军行》诗意,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描述边塞军人艰苦生活。
2. 答案示例:边塞军人生活在遥远边疆,他们不畏严寒酷暑,坚守岗位,保卫国家。
他们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心中充满对祖国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诗句解析、赏析等环节,学生对《从军行》有较深入理解。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提高学生参与度。
2. 拓展延伸:课后让学生收集关于边塞军人故事,解他们生活,增强学生对军人敬意。
同时,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提高学生诗歌欣赏能力。
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 古诗三首(从军行)》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 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从军行》的作者、背景和意境。
2.理解古诗《从军行》的意义和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古诗《从军行》的意义和内涵。
•难点:感悟古诗《从军行》中的情感与意境。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教具:课文《9 古诗三首(从军行)》的课文卡片、图片等。
3.辅助资料:关于古诗《从军行》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课文朗读引入《从军行》,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从军”意味着什么。
第二步:理解诗意(15分钟)•分段解读古诗《从军行》,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含义,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战争情节。
引导学生发表对古诗的看法。
第三步:赏析欣赏(15分钟)•介绍古诗《从军行》的作者、创作背景等。
请学生注意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忧国忧民之情、爱国爱民之心等。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让学生分组朗读古诗《从军行》,通过情感表达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与古诗相关的情感和思考。
第五步:归纳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古诗《从军行》的中心思想和主旨,提出对古诗的感悟和领悟。
五、教学延伸1.请学生针对古诗《从军行》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邀请学生背诵古诗《从军行》,提高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和感悟能力。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
七、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古诗《从军行》的表现、听取学生的读后感受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和思考。
八、教学反馈•教学结束后,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古诗《从军行》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针对《9 古诗三首(从军行)》的语文教学设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感悟古人的情感与智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育教学教案(带内容)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育教学教案(带内容)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描绘了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勇事迹。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节奏感,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将军的英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战争和英雄人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将军的英勇事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体会诗句的深层含义。
3.了解将军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4.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诗句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2.将军的英勇事迹的补充和拓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将军的英勇事迹。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战争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深层含义,分享自己的理解。
4.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从军行》相关的课件,包括诗句、图片、音乐等。
2.资料:收集关于将军的英勇事迹的相关资料。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战争场景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
然后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英勇的将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的主题《从军行》。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从军行》的诗句,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
接着,教师讲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将军的英勇事迹。
在此过程中,教师板书关键词,帮助学生记忆。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深层含义。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古诗三首从军行部编版
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9.古诗三首从军行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从军行》的主题思想和内容,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古诗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士兵的同情。
教学内容:1. 教学古诗《从军行》的内容,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从军行》的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理解诗的主题思想。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们的影响。
2. 引入古诗《从军行》的主题,告知学生将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从军行》,理解诗的内容。
2. 学生找出诗中的生字词,并自主学习其含义。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讲解与分析(10分钟)1. 教师讲解古诗《从军行》的内容,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解释诗的主题思想。
五、朗读与背诵(5分钟)1. 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军行》。
2. 学生尝试背诵古诗,教师进行评价。
六、巩固与拓展(5分钟)1. 学生回答与古诗《从军行》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2. 学生进行古诗改写或创作,拓展思维。
板书设计:1. 古诗《从军行》的2. 诗中的重点句子或修辞手法3. 诗的主题思想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从军行》3. 写一篇关于战争对人们影响的短文课后反思:1. 学生对古诗《从军行》的理解和朗读情况。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育教学教学设计(带内容)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从军行》的故事背景和情节,理解文章中的诗意表现手法。
–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能够正确朗读《从军行》。
–分析诗歌结构,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用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从军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从军行》中的诗意表现手法。
•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
•理解诗歌结构,把握其中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把握诗歌的内涵。
•对诗歌情感表达的把握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等多种方式引入《从军行》的背景,让学生对诗歌主题有个初步了解。
2. 学习课文(15分钟)•逐句讲解《从军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分组讨论,整理诗歌的情节,感受其中的人物情感和决心。
3. 朗读与讨论(15分钟)•教师示范诗歌的朗读技巧,引导学生朗读,并就诗句中的意境和感情展开讨论。
4. 诗歌赏析(20分钟)•分析《从军行》中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理解诗歌之美。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5. 创作与表达(20分钟)•让学生结合《从军行》的感悟,进行简短的写作或口头表达,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
•学生自我反思,回顾课堂学习的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评价:包括积极参与讨论、朗读情感表达等方面。
•课后作业评价:可以布置写作、诗歌赏析等相关作业,通过评阅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从军行》教学,学生不仅能学习到优秀的诗歌作品,还能培养其语文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操。
部编语文五下第三单元古诗《从军行》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五下第三单元古诗《从军行》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
(生读)①谁来读一读?(师点评指导)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些方法,默读这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1)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景物?(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②追问:什么样的雪山?(出示雪山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海拔4000~5000米,终年积雪,雪光闪耀。
祁连山因它的雪白而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
)③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
④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在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溅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
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设计部编版
教案设计: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从军行》这首古诗;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语文素养;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教学古诗《从军行》;2. 分析古诗的背景、意境和表达手法;3.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古诗所描绘的场景;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从军行》的内容,掌握古诗的朗读和背诵;2. 教学难点: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军事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军事在古代的重要性;2. 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古诗《从军行》。
二、新课教授(15分钟)1. 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2. 讲解古诗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历史环境;3. 分句解释古诗,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4.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古诗所描绘的场景。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默写古诗,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古诗中“从军行”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古诗。
板书设计:从军行边塞风光将士英勇保家卫国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从军行》;2. 写一篇关于《从军行》的读后感。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对古诗《从军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古代军事文化的陌生,教师应加强对此方面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兴趣较高。
一、导入(5分钟)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环节。
在导入《从军行》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军行 》教学设计 教案 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
本诗展现了古代战争的艰苦和边疆将士们保卫家园的豪情壮志。
整首诗意境深远,笔法雄健,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勇敢坚毅、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能理解并运用。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 了解诗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领略古诗的精妙之处。
难点:通过充分地朗读、反复的诵读,调动学生感官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领略古诗的精妙之处。
四、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王昌龄的生平简介和诗歌作品。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边塞诗。
提问学生是否还记得一些描写边疆战场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简要介绍王昌龄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诗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诗的背景和情感。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让我们一同感受这位唐代大诗人的风采。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简介(课件出示)王昌龄(约693-756年),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诗歌以雄浑豪放、意象深远见长。
他的边塞诗充分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和将士们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
代表作有《出塞》《从军行》。
教师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开元年间,繁荣景象达到了巅峰,但也存在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
王昌龄见证了这一切,他的诗歌也深刻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激化和民族关系的紧张局势。
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民族感,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关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出示全诗)1. 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读法和节奏。
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这首诗以边塞景象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壮阔的战斗场面,刻画了边疆战士奋勇杀敌的英勇气概。
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意境开阔,主题鲜明,通过对边疆风景和战斗场面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和民族尊严的关切。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含义和用法,掌握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特点。
2.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和探究,学生能够体会古诗的意蕴和美感,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领会战士的勇敢和坚强,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含义,掌握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PPT课件、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以便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古诗的背景、作者、历史背景等相关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五、教学过程1. 激趣导入(1)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边疆风光或战斗场面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方是哪里?你们觉得这些地方怎么样?引导学生畅谈感受,自然地引入课题《从军行》。
(2)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从军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诗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可以通过PPT课件或图片展示作者王昌龄的相关资料,如他的生平和诗歌作品等。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课文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同时可以展示诗歌的节奏划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节奏感。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和断句。
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朗读,并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对于较难读准的字音可以标注拼音,以便学生准确跟读。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古诗三首:从军行》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古诗三首:从军行》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概述《9古诗三首:从军行》是《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古诗课文,是古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所作。
该诗描绘了作者的离别之情和从军之志,表达了壮志凌云、奋发向上的主题。
1.2 教学目标•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境;•能理解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认识和欣赏古诗的美;•能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背后的哲理。
二、教学策略2.1 情感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热情的讲解和演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
2.2 视觉辅助结合诗歌中的描绘,通过图片或PPT展示相关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3 交流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促进思维碰撞,丰富文化底蕴。
三、教学流程3.1 温故知新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并复习相关的修辞手法和古诗鉴赏方法。
3.2 导入新课教师向学生介绍《9古诗三首:从军行》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氛围。
3.3 课文解读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课文,注重文字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
3.4 诗歌赏析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用意和情感抒发。
3.5 反思与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强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估4.1 课堂表现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朗诵、阅读理解、诗歌赏析等方面。
4.2 作业评定将课堂学习所获成果体现在作业中,评定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不仅仅是对《9古诗三首:从军行》的简单解读,更是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文化品位的过程中尽心尽力,希望每位学生在这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对古诗的理解有所提升。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积极互动、深入解读和共同探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9古诗三首:从军行》,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升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效果。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3.初步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戌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透过《从军行》,了解盛唐边塞诗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解读题目。
师:(语调平缓、深情)同学们,家国情怀是烙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情结,爱国是中华诗词的一个永恒主题。
回顾我们学过的爱国诗,有陆游“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和期盼。
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也有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的铿锵誓言。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有岳飞怒发冲冠,精忠报国的壮怀激烈——生: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师:还有文天祥用英雄之气书写的赤胆忠心,--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荡气回肠的爱国诗——《从军行》。
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从军行)齐读课题。
1.解读题目。
师:读懂诗题,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谁能说说对诗题的理解?生: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师:你是从注释中了解到的,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这个方法。
从军就是参军,诗题中加上“歌”如《敕勒歌》,“吟”像《游子吟》《石灰吟》,“行”如今天学习的《从军行》,这样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王昌龄曾以《从军行》为题写了一组边塞诗,共七首,今天我们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了解诗人。
师:对于王昌龄,你有哪些了解?生: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师:你说出了王昌龄诗的主要风格。
生:他早年曾漫游四方,在边塞生活很多年,与战士们情同手足,所以他写出许多流传千古的边塞诗,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师:你说出了王昌龄的生活经历。
生:我学过他的古诗《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
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
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解释“从军行”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3.简介作者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二、品诗句,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
(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读懂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三、想意境,悟诗情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同学读。
(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
(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在想些什么?
(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
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3.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
(1).一、二句的写景对表现边疆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 .小结: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
4.配乐朗诵,背诵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雄浑开阔的边塞诗让我们透过历史再次走进了那些弃家入塞,许身报国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2.简介其他的边塞诗人,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收集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此类资料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