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对比阅读附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含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含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含答案)曹刿论战》与《孙子·军争篇》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XXX:“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XXX。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XXX。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赶去追击。

2)望其旗靡:旗帜倒下。

3)三军可夺气:士气易于动摇。

4)朝气锐:精神饱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XXX。

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所以我们战胜了齐军。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

3.甲文中XXX“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乙文中的中心句是“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研究和生活有借鉴作用,比如要善于分析问题,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运用正确的策略和方法等。

XXX译文】XXX接替XXX成为抵抗秦国的大将后,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进行了全面更改,还更换了军官。

XXX听到这些消息后,派出变幻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的军粮运输路线,使赵国军队陷入了分裂,士气涣散。

经过四十多天的时间,士兵们已经饥饿难耐,XXX带领着精锐的士兵亲自上阵战斗。

结果,秦军射杀了XXX,赵军大败,数十万士兵投降了秦军,而秦军则将他们全部活埋了。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 (2) 望其旗靡.(3)三军可夺气. (4)朝气锐.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乙文中的中心句是。

(均用句中原文回答) 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1.(1)驱车(追赶)(2)倒下(3)士气(4)锐利(饱满) 2.(1)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

(意思对即可)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4.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_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等等。

【乙文译文】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

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内外对比阅读三题(含答案 课外段译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内外对比阅读三题(含答案  课外段译文)

《曹刿论战》课内外对比阅读(一)【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⑪,不鼓不成列。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河流。

②既:尽,全部。

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

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⑥门官:国军的卫士。

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

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

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⑪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4分)(1)牺牲玉帛(2)肉食者鄙(3)门官歼焉(4)公伤股2.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指标一处)。

(2分)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8分)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1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公问其故./温故.知新又何间.焉/黑白相间.B.可以.一战/俭以.养德公将鼓.之/旗鼓.相当C.彼竭我盈./热泪盈.眶视其辙.乱/重蹈覆辙.D.衣食所安./安.之若素肉食者鄙./鄙.夷不屑12. 依据上下文,对文中四处画线语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翻译:他的乡人说:“居高官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理解: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写乡人的劝阻,能衬托出曹刿的爱国热情。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信任神灵。

理解:这句话表明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责本分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是尽到了当权者的职责,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中考典型对比阅读精编(含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典型对比阅读精编(含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

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间.焉间:()(2)小惠未徧.徧:()(3)战则请从.从:()(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 D.辍耕之.垄上3.翻译下列句子。

(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

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

阳城胥渠②住广门之馆,夜叩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 (2) 望其旗靡(3)三军可夺气 (4)朝气锐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乙文中的中心句是。

(均用句中原文回答)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1.(1)驱车(追赶)(2)倒下(3)士气(4)锐利(饱满) 2.(1)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

(意思对即可)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4.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_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等等。

【乙文译文】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

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训练(打印)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训练(打印)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2) 望其旗靡(3)三军可夺气(4)朝气锐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乙文中的中心句是。

(均用句中原文回答)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乙文译文】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

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

用我方的严整有序,对付敌方的混乱无序;以我方的沉着冷静,对付敌方的躁动不安,这是掌握军队心理的方法。

用我方的靠近战地,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的饥饿不堪,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用兵方法。

不要去截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不要去攻打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变的用兵方法。

(二)【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通过对比阅读,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分析,从而在差异中使认识更加深刻。

对比阅读也是中考文言文常见的考试题型。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曹刿论战》中考对比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材料原文2015年东营市中考语文(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④禽:通“擒”。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勍(qíng):强而有力。

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题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一、【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乙】凡主将之道.,知理①而后可以举兵,知势②而后可以加兵,知节③而后可以用兵。

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④。

见小利不动⑤,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夫然后可以支⑥大利大患。

夫惟养⑦技而自爱⑧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支百动。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心术》)【注释】①理:规律、道理。

②势:形势、趋势。

③节:节制。

④穷:困厄,处于困境。

⑤动:轻举妄动。

⑥支:支持,这里指应付。

⑦养:蓄养。

⑧自爱:这里指爱惜自己的军队。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公将鼓.之(2)故逐.之(3)凡主将之道.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知势而后可以加.兵/弗敢加.也 B.无敌于.天下/皆以美于.徐公C.故.一忍可以支百勇/故.自号曰醉翁也 D.一静可以制.百动/增其旧制.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①既克,公问其故。

②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13.【甲】【乙】两文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二、(09河南省)(10分)(一)十年春,齐师伐我。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

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

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释】:(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

(2)浅:狭、窄小。

(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

(5)修:设置. (6) 饬:谨慎、恭敬。

1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又何间(参与)焉B、肉食者鄙(地位低)C、战则请从(跟随)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B、长跪而谢之曰C、辍耕之垄上D、小大之狱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完整版)《曹刿论战》对比阅读附答案.doc

(完整版)《曹刿论战》对比阅读附答案.doc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8 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 ? ”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 ?”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

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 2 分)(1 )又何间焉间: _____ ( 2 )小惠未徧徧: ____________(3 )战则请从从:_______ ( 4 )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____________10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 分)、A.肉食者谋之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C.长跪而谢之曰 D .辍耕之垄上11 .翻译下列句子。

( 2 分)(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2 .(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

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 2 分)(二) [ 甲 ]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答案(2022丹东市中考]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答案(2022丹东市中考]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答案(2022丹东市中考]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曹刿论战(一)(2022丹东市)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9—21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

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

②却:退。

③隐蔽:指屏障。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⑴肉食者鄙⑵神弗福也⑶而齐不听⑷苏秦谓齐王曰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

(4分)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21.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一)文言文(共10分)19.⑴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⑵赐福,保佑。

⑶但是,可是。

⑷对……说,告诉。

(每词1分,共4分)20.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分)⑵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

(2分)21.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2分)(如答说话讲究艺术只得1分)。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曹刿论战》中考阅读材料原文东营市中考语文《曹刿论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对比阅读(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④禽:通“擒”。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勍(qng):强而有力。

⑥儳(ch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题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12.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13.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2分)《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答案10.答案:①鼓:击鼓进军②歼:被杀死③重:再次④以:凭,靠评分:两小题1分,共2分。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2021年湖南益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2021年湖南益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曹刿论战》比照阅读2021年湖南益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那么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羯。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窥其夫。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妻日:“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③深矣,常有以自下④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⑤。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史记•管晏列传》)【注释】①御:车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马车。

③志念:气度。

④自下:谦虚而甘居人下。

⑤抑损:小心谨慎。

(1).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又何间焉从门间窥其夫• •B.故逐之夫问其故• •C.曹刿请见其妻请去• •D.公将鼓之晏子怪而问之• •(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B.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C.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D.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3).以下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2) 望其旗靡.倒下(3)三军可夺气.士气 (4)朝气锐.锐利(饱满)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乙文中的中心句是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均用句中原文回答)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使用准确的战略战术。

【乙文译文】对于敌人的军队,能够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能够动摇他的意志。

所以,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

用我方的严整有序,对付敌方的混乱无序;以我方的沉着冷静,对付敌方的躁动不安,这是掌握军队心理的方法。

用我方的靠近战地,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的饥饿不堪,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用兵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8 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

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 分)(1)又何间焉间:(2)小惠未徧徧:(3)战则请从从:(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 分)、A.肉食者谋之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C.长跪而谢之曰D.辍耕之垄上11.翻译下列句子。

(2 分)(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

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2 分)(二)[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

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 济。

司马4 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6 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7 伤,不禽二毛8。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 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河名。

2 成列:指摆好阵势。

3 既:尽,全部。

4 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

5 陈:通“阵”,指摆好阵势。

6 门官:国君的卫士。

7 重(chóng):重复,再次。

8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9 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 分)(1)神弗福也福:(2)公伤股,门官歼焉股: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每句只划一处)(2 分)(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弘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6 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 分)(三)【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

”既⑦济,未毕陈⑧。

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 宋公曰:“不可。

”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

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

④济:过河。

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

⑥迨:趁着。

⑦既:尽,完了。

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2 分)⑴彼竭我盈,故克之克:⑵然后襄公鼓之鼓: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⑵“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3 分)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分)(四)(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

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

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

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

待旦⑨ 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

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

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

②故事:按旧例。

③虏:敌人。

④移文:发文书。

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

⑥交缚:交叉缚扎。

⑦热火:点火。

⑧星列:象星一样布满。

⑨待旦:等到天亮。

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3 分)望其旗靡()会匈奴大入塞()范兵不敌()范乃令军中褥食()21.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

(1 分)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⑵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23.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之时,第二次是在之时(用原文填空)。

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

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可用原文作答,也可用自己的话)24.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2 分)答案:(一) 9.(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跟随(4)不是10.B 11.(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

12.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

(二)10、(1)赐福,保佑。

(2)大腿。

11(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1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及其未既济14.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三)10.(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11.C(ABD 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C 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12.(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13.示例一:鲁庄公“不鄙”。

(1 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

(1 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

因此,鲁庄公“鄙”。

14.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四)20.倒下正遇上抵挡就22.(1)第一次击鼓气士气大振,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消逝怠尽。

(2)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

23.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 分)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

(2 分)24.知己知彼或抓住战机。

(答出其中一点即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