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实施方案及考核标准和质量指标

合集下载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医疗质量管理是指医疗机构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和满意度,通过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系统,强调医疗质量的全过程控制与优化,从而实现持续改进的目标。

下面是一个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一、制定质量管理政策1.明确医疗机构对医疗质量的要求和目标,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2.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或组织,负责管理和推动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工作。

3.制定医疗质量管理手册,明确各项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

二、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1.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程序,包括质量测评、质量报告、异常处理等。

2.建立医疗质量数据管理系统,对医疗质量信息进行收集、保存、分析和报告。

3.培训医务人员,提高其医疗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三、推动持续改进1.建立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定期对医疗过程、结果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估。

2.采用质量审核、自查和评审等方法,发现和纠正医疗质量问题,加强内部控制。

3.建立并推动医疗质量改进项目,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围绕关键问题进行改进工作。

4.开展持续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质量意识。

四、加强沟通与合作1.建立医患沟通管理机制,做好患者的满意度调查,及时处理患者反馈的问题。

2.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医疗质量管理的改进和提高。

五、建立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1.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贡献显著的医务人员进行奖励和荣誉制度。

2.建立医疗质量事故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对质量事故和责任事故进行追责和处理。

六、持续改进成果评估1.建立医疗质量改进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评估质量改进成果。

2.定期组织质量管理审查,对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

通过上述实施方案,医疗机构能够确保医疗质量的全面管理和持续改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安全性,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可推动医务人员积极参与质量管理工作,不断优化医疗流程,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质量意识,为患者提供更安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的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信任。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提高患者满意度,医院决定实施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方案。

本方案旨在通过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安全。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1. 全面质量管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

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2. 持续质量改进:医院医疗工作不应仅限于达到最低质量指标,而是所有成员都积极参与,不断提高质量,追求卓越。

3. 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4. 强化医疗核心制度及监督实施,如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三、管理体系全程医疗质量控制系统的人员组成可分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三级管理体系。

1.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和院委会成员组成,负责制定医疗质量管理的政策和目标,监督和评估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2. 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由科室负责人和医务人员组成,负责本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制定本科室的质控措施,并进行日常监控和持续改进。

3. 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医务人员应自觉遵守医疗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积极参与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

四、实施措施1. 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医疗质量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责任。

2. 设立医疗质量监控机构:建立医疗质量监控机构,负责对医疗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质量问题。

3. 加强医疗质量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医疗质量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意识和服务水平。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相关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相关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相关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及评价指标(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1.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2.药学部门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合理,管理规范,能为患者提供安全、及时、有效的药学服务。

3.建立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机制。

4.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制定、落实药事质量管理规范、考核办法并持续改进。

5.建立临床药师制,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健全临床用药的监督、指导、评价制度,开展药物安全性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监测和报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协助做好细菌耐药监测。

提供合理用药咨询服务,积极推广个体化给药方案。

6.加强处方管理,落实处方点评制度,提高处方质量,保障合理用药。

7.加强特殊药品的管理,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的购置、使用与安全保管。

8.不使用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技术工作,不使用无批号、过期、变质、失效药品,不生产、销售、使用未经批准的制剂。

9.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药学部门服务满意。

(二)相关评价指标1.处方合格率≥95%。

2.药品帐物相符率100%。

3.处方调配差错率<1/__。

4.取药服务窗口等候时间≤10分钟。

5.抗菌药物销售比率占全院药品销售≤25%。

6.药品报损率(按金额计):中成药与西药<0.2%,饮片<0.5%。

7.患者对服务满意度≥90%。

(三)质量考核标准项目质量考核内容及标准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5分;无考核印证扣2分;《处方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2分。

组织与制度独立设置调剂室、药库(含中西药库及特殊药品库)、临1处未独立床药学室、信息资料室。

2分。

建立药学专业人员健康档案且检查项目符合要求。

2024年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措施方案(2篇)

2024年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措施方案(2篇)

2024年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措施方案____年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医疗机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效果。

一、医疗质量管理方案:1.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标准化操作规范和质量评估指标等,并将其纳入到日常工作中进行执行和监控。

2.加强医疗质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医疗信息系统,对医疗过程和结果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并通过数据的比对和统计,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3.加强医疗质量意识的培养: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医护人员的质量意识培训,提高他们对医疗质量的重视程度和主动发现问题和改进的能力。

4.制定和实施医疗质量评估标准:医疗机构应该明确医疗质量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对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和监控,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5.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反馈:医疗机构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并对患者的反馈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二、持续改进措施方案:1.建立持续改进的意识: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起持续改进的意识,将改进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通过定期的检查、评估和总结,不断发现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措施进行改进。

2.加强团队合作和跨部门协作:医疗机构应该加强不同科室和岗位之间的团队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共同完成各项改进任务。

3.制定改进目标和指标:医疗机构应该制定明确的改进目标和指标,对改进的内容和效果进行明确的规划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和措施,推动改进的实施和落地。

4.加强改进经验的分享和借鉴:医疗机构应该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的交流和学习,借鉴其他机构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并加以改进和应用。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目录第一节总则 (2)第二节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2)一、院、科两级责任组织体系: (2)二、其他相关专业委员会 (3)第三节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3)一、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4)二、各级医务人员具备的基本条件 (4)第四节医疗环节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9)一、严格执行法律法规风险预警机制 (9)二、临床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9)三、医技科室工作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0)第五节终末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2)一、终末病历质控 (12)二、质量指标考核 (12)第六节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保证措施 (14)院长行政查房制度 (15)医务科下巡下视制度 (18)制定与更新医院临床诊疗工作指南/规范的相关规定与程序.・・.20第一节总则医疗质量是衡量医务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效果的主要指标。

医院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出发,各项工作的效果都应体现在质量上,因此,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

一、医疗质量管理方针: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坚持质量第一、科学管理、标准管理、全面监控、奖惩结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建立健全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制订完善各科诊疗工作质量标准,明确质量是医院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使职工能自觉地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起医院的良好信誉,逐步实现医疗全程优质服务,做到全面质量管理,规范管理并持续改进。

第二节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紧紧围绕质量这个核心,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把医院的管理纳入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的正确办院轨道上来。

一、院、科两级责任组织体系:(一)院级:建立以院长为首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院长是医疗质量第一责任人。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医务科。

职责:1、负责全院医疗活动的质量监督和管理;2、负责制定和完善全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诊疗操作质量标准、指标,对各种诊断治疗、技术操作规程和各种医疗文件的书写进行规范;3、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临床、医技部门的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并提出整改意见;4、负责培训质量方针、质量指标、质量管理的有关知识,开展对全院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教育工作;5、协助完善管理体系,按医疗质量标准规范医疗环节,使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案、配套制度、考核标准

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案、配套制度、考核标准

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案、配套制度、考核标准一、引言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服务的质量。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医院必须不断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本方案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体系,通过制定配套制度和考核标准,确保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案1. 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架构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医疗质量管理政策和策略,监督医疗质量管理的实施情况。

下设医疗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工作。

2. 制定医疗质量管理计划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医疗质量管理计划,明确医疗质量管理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医疗质量管理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提高医疗质量意识: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质量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完善医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医疗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活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

(3)优化医疗流程:通过流程再造,简化医疗流程,提高医疗效率。

(4)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5)加强医疗安全:制定医疗安全管理措施,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3. 实施医疗质量管理措施(1)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检查:对医疗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建立医疗质量监测指标体系:通过监测指标,实时了解医疗质量状况,为改进提供依据。

(3)开展医疗质量培训: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培训,提高医疗质量意识。

(4)加强医疗质量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效率。

(5)建立医疗质量奖惩制度:对医疗质量管理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对存在问题的个人或科室进行处罚。

三、医疗质量管理配套制度1.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医疗质量管理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定医疗质量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程序。

2. 医疗质量监测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对医疗质量进行监测和分析。

3. 医疗质量培训制度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培训计划,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培训。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相关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相关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相关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是功能检查科室重要的工作内容,其目标是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确保疾病的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考核标准和评估体系。

一、目标:1.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水平。

这包括确保诊断准确性、治疗规范性、工作流程的高效性和服务质量的客观性等方面。

2.保障患者安全。

患者的安全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要使医疗服务更加安全可靠,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减少医疗风险。

3.提高诊疗效果和满意度。

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务实的治疗手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增强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信任。

4.提高科室的竞争力和声誉。

良好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能提高科室的竞争力和声誉,增加患者的选择意愿,进而促进科室的发展。

二、质量考核标准:1.诊断准确性。

医疗质量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医生的诊断准确性。

通过比对病历和医学检查结果,评估医生的诊断水平,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

2.治疗规范性。

医疗质量考核还要关注医生的治疗规范性。

包括手术操作规范、药物使用合理与否、康复治疗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等。

通过对治疗方案的评估和患者康复效果的追踪,评估医生的治疗规范性。

3.工作流程的高效性。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还需要考核医疗服务的工作流程是否高效。

包括预约挂号的便捷性、检查等候时间的合理性、结果报告的及时性等。

通过对流程的测算和患者的反馈评估,评估工作流程的高效性。

4.服务质量的客观性。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还需要考核医疗服务的客观性。

即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手段,评估医生的服务态度、沟通能力、医疗费用合理性等方面,确保医疗服务的客观性。

三、质量改进措施:1.建立规范的病历记录体系。

加强对病历记录的监督和培训,确保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规范化病历记录内容和格式,加快病历填写进程,确保患者病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

【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

【关键字】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篇一: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考核标准、考核办法、质量指..一.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及实.. 1.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考核标准、考核办法、质量指标、持续改进措施..(1.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制度、考核.准、考核办法、质量指标..(2.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和管理流程..(3.落实医疗质量考核..(4.对方案执行、制度落实、考核结果等内容的分析、总结、反..及改进措施.. 2.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管理标准与措施..(1.医疗质量关键环节管理标准与措施..(2.重点部门的管理标准与措施..(3.主管职能部门监督..(4.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相关质量管理标准及措施, 并落实..(5.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 对各项管理标准与措施的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分析、反应, 有改进措施..二.建立与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将操作规范、..疗指南.1.根据法律法规、规整规范以及相关标准, 结合本院实际, 制定完善的覆盖医疗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并及时更新, 切实保证医疗质量。

.(1.医院制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及相关标准, 且符合本院..际..(2.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规章制度, 并有明确的核心制度..(3.能够覆盖本院医疗全过程..(4.对制度的管理规范, 对制度、审核、批准、发布、作废等有..一流程..(5.对制度能够定期修订和及时更新.. 2.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重点是核心制度..(1.落实各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重点是核心制度..(2.有医院及科室的培训, 医务人员掌握并遵循本岗位相关制度..(3.有主管职能部门监督..(4.院科两级对制度的执行情况有监督检查与整改措施.. 3.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1.有各专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2.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使医务人员掌握并严格遵循本专业岗位相关规范和指南开展医疗工作..(3.对规范、指南的执行情况有监督检查及整改措施.三.坚持“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 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与考核;每二年一次组织卫生技术人员考核.. 1.坚持“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 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与考核..(1.各专业、各岗位“三基”培训及考核制度..(2.根据不同层次及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的“三基”培训内容、要求、重点和培训计划..(3.与培训相适应的技能培训设施、设备及经费保障..(4.指定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实施..(5.落实培训及考核计划, 在岗位人员参加“三基”培训覆盖率≥95..(6.在岗人员参加“三基”考核合格率≥95..四.建立医疗风险防范确保患者安全的..制, 按规定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 不隐瞒和漏报.. 1.医疗风险管理方..(1.医疗管理方案包括医疗风险识别、评估、分析、处理和监控..内容..(2.针对主要风险制定相应的制度、流程、预案或规范, 严格落实..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3.建立不以处罚为原则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制度和工作流程。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考核标准考核办法质量指标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考核标准考核办法质量指标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考核标准.考核办法.质量指标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考核标准. 考核办法•质量指标一. 医学影像专业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评价标准项目分值基本要求缺陷内容扣分标准得分一. 质量管理(20) 81.科主任负责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落实“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内容要求,建立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及制度,制定科室质量控制标准,定期进行质量评价,体现全面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建立完善的影像信息管理系统1.科主任不了解全面质量管理内容或不清楚科室质量管理重点,对质量存在问题的改进缺乏计划性2.缺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及制度3.缺科室质量控制标准4.缺定期进行质量评价的记录5.科室质量管理小组未按PDCA循环开展有效质量管理活动6.科室质量存在问题改进力度不够,相同质量问题重复出现无改进7.未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111112132.每月召开1次科室质量与安全工作会议,每半年召开1次临床科室联席会,内容要体现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有记录1.未按规定召开科室质量与安全工作会议或临床科室联席会2.缺改进工作措施及督办记录3.未体现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11143.制定全员培训计划,有业务学习年度计划,有记录,突出“以患者为屮心”的服务理念,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全过程1.缺全员培训计划2.缺业务学习年度计划3.员工对总体质量监控指标与持续改进的措施4.缺培训记录111154.制定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计划,做到知识不断更新。

诊断医师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要进行事先培训,有代表科室特色及水平的技术项目。

有本科工作统计数据资料,有与院外先进水平比较的项目1.无人员知识更新继续教育内容2.缺乏代表科室特色及水平的技术项目3.缺本科工作统计数据资料4.无与院外先进水平比较的诊治项目5.新技术新业务未进行事先培训&诊断医师学历不符合要求111 0.51 0.5二工作规范(50) 51.有常规.急诊的医学影像专业检查服务项目清单,能够提供24h急诊服务,专业设置及设备能够满足临床工作需要1.缺科室检查服务项目清单2.缺急诊服务项目清单3.不能提供24h急诊服务4.不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111262.有报告签发制度,有复核制度,能够按规定时间•中文形式出具正确报告。

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案、配套制度、 考核标准和质量指标.pptx

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案、配套制度、 考核标准和质量指标.pptx

二、核心制度及其他重要制度
质量考核内容及标准
评分方法
核心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
1.是否推诿病人
推诿病人扣 30 分;
2.危重病人是否派专人护送
危重病人未派专人护送扣 30 分;
3.执行是否到位
执行不到位,每次扣 30 分;
4.是否书写门诊病历
未书写门诊病历扣 10 分;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1.是否及时查房
3
学海无 涯
和总结,并定期向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和质控科汇报质量管理工作。
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1.对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规 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2.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 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
措施并指导实施;
3.对医院感染发生状况进行调查、统计 分析,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 疗机构负责人报告;
4.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 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提供
指导;
5.对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
指导;
科室所发生的院感扣分,院感小组成
6.对医务人员有关预防医院感染的职 员承担 50%。
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提供指导;
年终院感扣分,末五名扣除该科科主
7.对医院织有
未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分别扣住院医 师、主治医师 5 分,副主任医师以上
职责及经常性工作。
年终质控扣分,末五名扣除该科科主
2.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组织本科室 任院长基金的 35% 各级人员落实质量管理的各项规章
制 度,并结合本科室的质量教育、检
查等 与质量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执行 , 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收集汇总本 科质量管理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相关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相关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相关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是现代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的是通过专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相关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医疗机构需要确保医疗过程中不发生意外事件和意外事故,保证患者的安全。

2.提高医疗服务的效果和效率。

医疗机构需要有效地组织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医疗设备和人力资源,提供高效、高质的医疗服务。

3.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医疗机构需要提供便捷的预约和就诊方式,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

4.提高医疗服务的连续性。

医疗机构需要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能够得到持续的医疗服务,包括术后康复、复诊等。

在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中,还需要考核一些具体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以评估医疗机构的绩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质量考核标准:1.治愈率和有效率。

对于一些疾病,医疗机构需要确保治愈率和有效率达到一定水平,以证明医疗服务的效果。

2.不良事件发生率。

医疗机构需要及时记录和报告不良事件,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和改进,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3.患者满意度。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从而评估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4.医疗质量评估指标。

通过使用一些评估指标,如病情转归、并发症发生率等,来评估医疗质量的好坏。

5.医疗过程指标。

通过监测和分析医疗过程中的指标,如手术时间、药物使用量等,来评估医疗过程的合理性和效率。

6.科室间协作。

医疗机构鼓励科室间的合作,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连续的医疗服务。

以上是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相关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的一些例子。

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适合自身的质量目标和考核标准,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从而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疗机构医疗质量考核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医疗机构医疗质量考核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医疗机构医疗质量考核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一、背景及目的医疗机构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实体,其医疗质量的稳定和提升是保障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关键。

医疗质量考核与持续改进是确保医疗机构工作能够持续改进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方案旨在确定医疗质量考核与持续改进的实施流程,提供指导原则,达到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目标。

二、考核内容和标准1.医疗质量考核内容:包括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患者满意度,卫生环境以及医疗资源管理等方面。

2.考核标准: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医疗质量管理的要求和指南,制定医疗质量考核的标准和指标,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三、实施流程1.确定质量考核指标和标准:组织相关专家制定医疗质量考核的指标和标准,确保准确度和可操作性。

2.组织内部自评:医疗机构内部各科室和相关工作人员根据考核指标和标准进行自评,发现问题和不足,制定改进计划。

3.外部评估和第三方评价:依据考核指标和标准,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考核评估,包括对医疗机构的现场检查、档案资料审查和患者满意度调查等。

4.结果分析和总结:评估结果分析会议,与各科室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总结评估结果和存在的问题。

5.制定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和分析,制定医疗质量的改进措施,包括实施培训计划,设立相应的质控项目,优化医疗流程等。

6.执行改进计划:各科室和相关工作人员按照改进计划进行操作和改进,确保质量改进措施能够有效实施。

7.定期检查和监督: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质量检查和监督,确保医疗机构的质量持续稳定改进。

四、保障措施1.提供培训和教育:为医疗机构内部各科室和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医疗质量。

2.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明确相关工作职责,确保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操作性。

3.设立质量管理小组:组建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召开会议,负责质量管理的协调和监督,保证改进措施的执行和评估。

4.合理配置资源:医疗机构应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技术设备等,确保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相关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相关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相关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
及质量考核标准
病理科
一、质量治理相关目标及相关评判指标
〔一〕质量治理相关目标
1.病理部门布局、设施、设备、工作流程和人员结构合理,治理规范,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2.建立并执行病理质量治理制度,定期开展质量评判和改进工作,严格执行标本核对制度。

3.病理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

4.提高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的诊断符合率。

病理切片、蜡块储存符合规定。

5.环境爱护及人员防护符合规定。

6.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病理部门服务中意。

〔二〕相关评判指标
1.术中冰冻病理自送检到出具结果时刻≤30分钟。

2.尸检率≥15%。

3.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病理科服务中意度≥90%。

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案、配套制度、考核标准

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案、配套制度、考核标准

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案、配套制度、考核标准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医疗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

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是提高医疗质量的核心途径,通过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医疗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安全。

为了进一步改进我国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本方案。

二、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案(一)明确医疗质量管理目标1. 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率。

2. 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3. 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4. 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改善患者体验。

(二)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1. 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监督、评估和改进医疗质量管理政策及措施。

2. 设立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对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3. 设立医疗质量改进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医疗质量改进项目。

(三)制定医疗质量管理政策及措施1. 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医疗质量管理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2. 制定医疗质量改进计划,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3. 制定医疗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对医疗质量进行定期评估。

(四)加强医疗质量监控与反馈1. 建立医疗质量监控系统,对医疗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2. 建立医疗质量反馈机制,及时向临床科室和相关人员反馈医疗质量情况,促进医疗质量改进。

3. 定期分析医疗质量数据,发布医疗质量报告,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五)加强医疗质量培训与教育1. 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质量管理的认识和能力。

2. 开展医疗质量教育,强化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意识,提高医疗质量水平。

三、医疗质量管理配套制度(一)医疗质量管理制度1.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度: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医疗质量管理政策及措施,监督、评估和改进医疗质量管理。

2. 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制度:设立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对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实施方案及考核标准和质量指标

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实施方案及考核标准和质量指标

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实施方案及考核标准和质量指标医疗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方案需要配套制度、考核标准和质量指标。

以下是相关目标和评价指标: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1.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等。

同时,实行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

2.门诊布局要合理,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3.根据工作量及需求,要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落实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职责,提高门诊确诊能力,保障门诊诊疗质量。

4.门诊医疗文书要规范,有书写质量监控措施。

5.制定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处理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6.开展多种形式的门诊诊疗服务,满足患者不同就医需要,方便患者就医。

7.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和报告制度。

二、相关评价指标1.普通门诊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医师比例≥60%。

2.合格病历率≥90%。

3.处方合格率≥95%。

4.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10分钟。

三、门诊质量考核标准质量考核内容及标准:1.门诊布局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一处布局不合理扣2分。

2.是否落实首诊负责制。

3.是否落实科间会诊制度。

4.是否依据工作量及需求,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

配备不合理扣2分。

5.是否按规定设置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职责。

未按规定设置专科、专家门诊扣5分。

6.是否开展多种形式的门诊诊疗服务,满足患者不同就医需要,方便患者就医。

门诊诊疗服务形式不能满足患者需求扣2分。

7.门诊诊断与住院诊断符合率是否低于95%。

每低于1%扣5分。

8.是否违反门诊会诊或收入院制度。

违反门诊会诊或收入院制度每次扣10分。

9.是否按规范门诊书写医疗文书。

一处不规范扣2分。

10.是否有书写质量监控措施。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计划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计划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计划医院继续遵照卫生部“三好一满意”要求,对照浙江省精神病专科医院等级评审标准,继续推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医疗质量不断提高。

一、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质量指标、考核标准、考核办法、持续改进措施、完善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和管理流程,包括检查、考核、评价、反馈、监督等。

加强会诊管理和讨论交流。

加强危重、抢救患者报告和管理,完善相应的管理标准,落实管理措施,分析和改进医疗质量关键环节和重点部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二、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与考核完善各专业各岗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制度与流程,加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的“三基”培训,将心肺复苏技能、精神检查技巧、心理治疗实用技术、人文关怀与沟通技巧等作为医务人员年度培训的必修课程,实行培训与考核相结合。

三、加强门急诊管理与持续改进优化门诊就诊流程,落实门、急诊预检分诊及传染病报告、重症精神疾病保卡制度。

落实首诊负责制、医疗证明文书管理等制度。

定期开展门诊医疗文书书写检查,门诊处方点评,合理用药检查。

加强诊间结算和门诊预约工作。

利用网络建设空中导医台。

加强医护人员的急诊培训和设备配备,重点培训心肺复苏、除颤仪和呼吸机使用,定期模拟案例演练,强化分工合作。

完善急诊抢救工作流程与规范。

完善组织管理,明确职责分工。

四、住院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规范诊疗小组,明确岗位职责。

严格执行三级查房制度,落实科主任每周科室查房,落实对口主任医师病房查房制度。

开展教学查房评比、青年医师精神疾病检查比赛,病区轮流安排全院疑难案例讨论。

加强住院病历的质量监控与管理,将《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培训作为医师岗位培训的基本内容之一。

五、加强病案(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完善病历书写、管理、使用等方面的制度、规范、流程,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优化病历质控实施方案,根据《浙江省住院病历评分标准(2014 版)》,加强病历书写规范和评分标准的培训和学习,提高院、科两级病历质控人员的效率,重点加强现症病例、危重病历和死亡病例的质控。

(医疗质量及标准)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医疗质量及标准)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医疗质量及标准)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宁洱人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医疗质量是衡量医院人员素质、设备条件、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医疗保健服务效果的主要指标。

医院里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出发,各项工作的效果都应体现在质量上,因此,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

为切实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院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服务水平,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依据:1、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2、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2012年版)》3、卫生部《2008--2009年“以病人为中心”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方案》4、上级医政管理部门管理文件要求。

二、指导思想(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

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

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各种医疗技术相关制度,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度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三、健全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满足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需要。

健全院科医疗管理组织,实行院科二级负责制。

院长、科主任为院、科质量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要定期专题研究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工作。

健全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和质控网络,强化职能科室及医疗质量监管部负责人的管理责任,加大质量控制监管力度,扩大院质量控制办公室职能,设立医院管理评价办公室及专家督导检查组,科室设质控员。

医疗质量管理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负责指导、监督、考核、分析、评价医疗质量及安全工作,定期进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的检查分析并督导落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案、配套制度、
考核标准和质量指标
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及相关评价指标
( 一) 质量管理相关目标
1.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 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等。

实行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

2.门诊布局合理, 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3.依据工作量及需求, 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 落实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职责, 提高门诊确诊能力, 保障门诊诊疗质量。

4.规范门诊医疗文书, 有书写质量监控措施。

5.制定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处理预案,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6.开展多种形式的门诊诊疗服务, 满足患者不同就医需要, 方便患者就医。

7.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和报告制度。

( 二) 相关评价指标
1.普通门诊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
院医师比例≥60%。

2.合格病历率≥90%。

3.处方合格率≥95%。

4.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10分钟。

( 三) 门诊质量考核标准
医疗质量指标:
1.门诊医师
(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 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 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处方书写合格。

(8)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 接诊医师应: a. 建议专科就诊;b.请上级医师诊视;c. 收住院。

(9)第三次就诊诊断仍未明确者, 接诊医师应: a. 收住院;b. 患者拒绝住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10)按专科收治病人。

(11)按病情需要, 注明特殊入院方式: 车送或陪护。

2.病房住院医师
(1)病人入院30分钟内进行检查并作出初步处理。

(2)急、危、重病人应即刻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报告。

(3)按规定时间完成病历书写(普通病人24小时、危重病人6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当班完成, 急诊病人术前完成)。

(4)病历书写完整、规范, 不得缺项。

(5)24小时内完成血、尿、便化验, 并根据病情尽快完成肝、肾功能、胸透和其它所需的专科检查。

(6)按专科诊疗常规制定初步诊疗方案。

(7)对所管病人, 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

(8)按规定时间及要求完成病程记录(会诊、术前讨论、术前小节、转出和转入、特殊治疗、病人家属谈话和签字、出院小节和死亡讨论等一切医疗活动均应有详细的记录)。

(9)对所管病人的病情变化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10)诊疗过程应遵守消毒隔离规定, 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医院感染病例发生。

若有医院感染病例, 及时填表报告。

(11)病人出院时须经上级医师批准, 应注明出院医嘱并交代注意事项。

3.病房主治医师
(1)及时对下级医师开出的医嘱进行审核, 对下级医师的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

(2)新入院的普通病人要在24小时内进行首次查房。

除对病史和查体的补充外, 查房内容要求有: ①诊断及诊断依据;②必要的鉴别诊断;③治疗原则;④诊治中的注意事项。

(3)新入院的急、危、重病人随时检查、处理, 并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

(4)及时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病历, 把好出院病历质量关, 并在病历首页签名。

(5)入院3天未能确诊或有跨专业病种的病例时应及时举行科内或科间会诊。

(6)待诊病人在入院1周内仍诊断不明时, 向主任请示病例讨论或院内会诊。

(7)按科室规定正确分级使用抗生素和专科用药。

(8)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并做好术后工作。

(9)负责治愈患者出院的审批手续, 并向上级医师汇报。

4.病房主任(副主任)医师
(1)对新入院的普通病人要求72小时内进行首次查房;危重病人至少每日查房1次;病人病情变化应随时查房;每周组织全科查房2次。

(2)查房内容除对病史和查体的补充外, 普通病人应有: ①诊断及其诊断依据;②鉴别诊断;③治疗原则;④有关方面的新进展。

未确诊病人应有: ①鉴别诊断;②明确的诊断思路和方法;③拟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危重病人应有: ①当前的主要问题;②解决主要问题的方法。

(3)疑难病例及入院1周未确诊病例, 组织科内讨论或院内会诊, 必要时向医务处申请院外会诊或远程会诊。

(4)指导和监督下级医师正确分级使用抗生素和专科用药。

(5)组织术前和重要治疗前病例讨论, 指导下级医师做好术中、术后医疗工作。

重大手术和重要治疗要亲自参加。

(6)审批未愈患者出院, 并指导病人出院后的继续治疗。

(7)审签主治医师审查的转科、出院病历。

5、其它:
(1)急诊抢救病人院后开始处理时间≤5分钟。

(2)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

(3)急诊检查一般项目报告出结果时间≤2小时。

平诊检查一般项目报告时间≤24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