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第一章现代历史世界背景
01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概论开篇
家族起源于瑞士的鹰堡(哈布斯堡)
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
1356年,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皇帝为了谋 求诸侯对其子继承王位的承认,在纽伦堡制 订了著名的宪章“金玺诏书”,正式确认大 封建诸侯选举皇帝的合法性。 诏书以反对 俗世的七宗罪为宗教依据,确立了帝国的七 个选帝侯。他们分别是三个教会选帝侯:美 茵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 (只拥有选举权),和四个世俗选帝侯:波 希米亚国王、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维滕堡公爵,勃兰登堡侯爵。
薄伽丘 《十日谈》
但丁 《神曲》
彼特拉克 《歌集》
意大利文艺复兴后三杰(15世纪后期)
达芬奇 《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琪罗 《创世纪》 《大卫》
拉斐尔 《圣母的婚礼》 《西斯廷圣母》
Luther's 95 Theses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是 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 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 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 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 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人, 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一 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 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 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 伐利亚和约。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是分封制定义的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 下,国王向各类封建领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领主向 国王效忠,从而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国家治理结 构。根据领主们的封地规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国 王授予公、侯、伯、男、子爵位。地主阶级成为统 治阶级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 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的 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 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 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
现代国际关系史(1)
1942年12月《联合国家宣言》缔结反法西斯联盟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一支由欧洲国 家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其突出特点是在全世 界制造了东西方对抗的两极格局,并且把意识 形态之争掺杂进现代国际关系的复杂纷争里。 美苏竞相发展 起来的核武器, 更是把人类置 于有史以来最 危险的自我毁 灭的境地。
第一节 苏维埃俄国反对帝国主义兼 并弱小民族,争取和平的外交政策
一、苏俄建国初期的对外政策 二、《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 三、两次对华宣言和早期的中苏关系
一、苏俄建国初期的对外政策
1、苏俄建国初期的国内外形势:严峻——外:帝 国主义仇视;内:战争破坏。苏俄初期对外政策 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是退出战争,取得和平 的国际环境,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一批重要的对外政策文件, 宣布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新原则。 3、苏维埃政府不仅在宣言和文件中,而且在外交 实践中为创建新型的国际关系树立了典范。
5、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雅尔塔体系亦逐步 解体。目前的国际局面,就处于旧的国际格局 已经解体、新的国际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阶段 之中。(一超多强)
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以来国际格 局在几百年中的大变化反映了国际关系中 心舞台的转移。
三、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
1、古代 2、17-18世纪 3、20世纪以来
二、国际关系演变的基本脉络
(一)近代之前的国际关系
(二)近现代国际关系演变的脉络: 近代
以来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是一种很不稳定的、 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不过其演变还 是有着自身发展的明晰轨迹。
(一)近代之前的国际关系
在古代和中世纪,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交通困难,信息闭塞,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局限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之中。世界只是一个地理上 的整体概念,而即便是这个地理上的整体概念 也并不被当时的人们所认识。各个地域根据本 身的地理条件、文化环境逐渐形成了类型各异 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无论其存在于地球上哪 一部分,都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关系。
《简明国际关系史》框架
《简明国际关系史》框架第一编战后国际体系的建立第一章战后国际形势与国际力量对比第一节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第二节对战败国的处理1、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2、五国和约的签署3、四强分区占领德国4、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第二章冷战的形成第一节美国的全球战略1、罗斯福的世界蓝图(1)联合国家宣言(2)罗斯福的世界蓝图2、杜鲁门主义(1)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和遏制思想(2)丘吉尔富尔顿“铁幕“说(3)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3、马歇尔计划第二节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战后初期的苏联外交政策2、中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3、情报局和经互会的建立第三节德国的分裂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布鲁塞尔条约的缔结2、柏林危机和德国的分裂3、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1)《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的签订(2)北约的诞生(3)从普利文计划到巴黎协定(4)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第三章战后初期亚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第一节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1、三大外交方针的提出与确立2、中苏结盟(1)中苏结盟的背景和原因(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协议的主要内容(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3、新中国外交的开展(1)与友好国家建交并发展关系(2)清理在华帝国主义势力(3)中美关系第二节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和日内瓦会议1、朝鲜战争(1)朝鲜半岛光复与南北独立(2)美军介入并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3)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4)朝鲜停战谈判2、印度支那战争(1)八月革命(2)法国殖民统治卷土重来(3)中国的国际主义援助3、1954年日内瓦会议(1)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2)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讨论第三节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及其在亚太的同盟体系1、美国单独对日媾和(1)旧金山对日单独和约(2)《日美安全条约》和《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2、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1)《澳新美安全条约》的缔结(2)《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的缔结第四节亚洲国家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1、尼西亚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2、印巴分治(1)印度教徒同穆斯林发生教派冲突(2)蒙巴顿分治方案(3)克什米尔成为印巴冲突的根源第五节战后中东1、叙利亚与黎巴嫩获得独立2、巴勒斯坦问题和第一次中东战争(1)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81(二)号决议(2)第一次中东战争3、埃及共和国的建立第二编战后国际体系的变化第四章苏联对外战略调整机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第一节冷战对峙下苏联对外战略的调整1、苏联“三和”路线的确立2、美苏冷战政策的强化第二节苏联缓和与西方关系的最初努力1、奥地利国家条约2、四国首脑日内瓦会议3、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4、苏联与日本恢复邦交第三节美苏关系:从局部危机到有限缓和1、戴维营会谈2、U-2飞机事件与四国首脑会议的流产3、苏美首脑维也纳会议4、第二次柏林危机5、古巴导弹危机6、美苏“热线”的建立与《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第四节越南战争与美苏关系1、越南战争与美苏关系的“冻结”2、葛拉斯保罗会谈3、《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五节社会主义阵营:从内部危机到公开分裂1、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的恢复与反复2、波兹南事件3、匈牙利事件4、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勃列日涅夫主义5、中苏分裂第五章西方阵营的变化第一节西欧走向一体化1、战后西欧一体化的原因2、从《巴黎条约》到《罗马条约》3、欧共体的扩大第二节戴高乐主义1、法德和解2、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3、法苏关系与法中建交第三节从“哈尔斯坦主义”到“新东方政策”1、勃兰特与“新东方政策”2、《东方条约》3、《四大国协定》与两德《基础条约》第四节日本外交政策的调整1、《新日美安全条约》与日美关系2、无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第一节第三世界的形成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2、亚非会议的召开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4、77国集团的形成第二节亚洲国家的反帝反霸斗争1、印度支那人们的抗美救国斗争2、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第三节阿拉伯国家反帝反霸反侵略斗争1、苏伊士运河事件与第二次中东战争2、艾森豪威尔主义3、第三次中东战争4、第四次中东战争5、埃以《戴维营协议》第四节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反霸斗争1、英法葡殖民地的瓦解2、刚果事件3、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4、南部非洲人民反对百人种族主义的斗争(1)津巴布韦取得独立(2)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覆灭(3)纳米比亚取得独立第五节拉丁美洲国家维护主权反对霸权的斗争1、多米尼加反美斗争与美国的干涉2、巴拿马争取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3、拉美国家的联合自强与反霸斗争第六节第三世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1、南北对话2、南南合作3、发展中国家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第七章美国对外战略调整与东西方关系缓和第一节美国的内外困境第二节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1、尼克松主义的出台2、美国的战略收缩第三节东西方关系的缓和1、尼克松的对苏缓和政策2、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战略3、美苏首脑会谈4、《美苏贸易协定》5、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谈判(1)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2)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6、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7、中欧裁军会议第八章美苏争霸新态势第一节缓和背景下的美苏对外战略1、卡特政府与缓和战略2、苏联的全球性进攻战略第二节苏联的扩张浪潮1、苏联在南亚的渗透2、苏联在非洲的扩张3、苏联支持越南反华与侵略柬埔寨第三节苏联入侵阿富汗与卡特主义的出台1、苏联入侵阿富汗2、卡特主义的出台第四节里根上台与美苏新冷战1、新遏制战略2、美苏军控谈判失败(1)欧洲中程导弹谈判及其失败(2)裁剪战略核武器谈判及其失败3、“战略防御计划”与美苏军备竞赛的升级4、美国在第三世界的反击5、美国与波兰危机第三编战后两极体系的瓦解第九章走向多极世界第一节国际关系的新变化1、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新特点2、无第二节主要国家的改革与对外关系变化1、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欧共体的深化与扩大(1)政治一体化的发展(2)“尤里卡“计划(3)建立统一大市场3、日本追求政治大国地位与美日关系第三节第三世界的动荡1、两伊战争2、黎巴嫩战争3、柬埔寨问题4、中美洲动荡与拉美债务危机(1)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动荡(2)孔塔多拉集团与利马集团(3)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4)拉美债务危机第十章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与美苏关系第一节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第二节苏联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1、以让步推动裁军进程2、通过首脑会晤改善与美国的关系3、谋求建立“全欧大厦”4、减少对第三世界的卷入,改善苏中关系第三节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第十一章雅尔塔体系的崩溃第一节东欧剧变1、波兰:团结工会上台2、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围绕重评历史展开的变革3、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转变4、民主德国:柏林墙的坍塌第二节两德统一1、德国统一的内部进程2、关于德国统一的“2+4会议”(1)德国统一后与军事联盟的关系问题(2)统一后的德国与波兰边界问题(3)结束四大国在两个德国的“权利和责任“问题第三节苏联解体第四编向新的国际体系过度第十二章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政策第一节北美自由贸易区和美洲自由贸易区第二节克林顿政府的参与和扩展战略1、加强安全的战略(1)灵活的有选择的参与军事战略(2)新时期的同盟战略与整体的地区安全战略(3)美国参与的和平行动的指导方针2、促进美国经济繁荣的战略(1)战略贸易理论与国家出口战略(2)倡导自由贸易体制谋求对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3)公平贸易口号下的单方面强制手段3、促进民主战略(1)“民主和评论”与人权政策的提出(2)支出俄罗斯的民主改革进程(3)西半球民主共同体与对海地、古巴的制裁第三节乔治·W·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1、抨击“接触战略”:2001年美国《四年防务审查报告解读》2、“9·11事件”和布什政府的对外战略第十三章欧洲格局的重建第一节前南地区的动荡1、波黑内战2、科索沃战争第二节从“马约”、“阿约”到“尼约”: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经济一体化的发展2、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3、欧盟东扩第三节冷战后的北约1、北约重新整合2、北约东扩第四节冷战后俄罗斯外交的演变1、向西方“一边倒”时期2、“多极化外交”时期3、普京的“务实外交”第十四章冷战后的亚太地区形势第一节APEC的建立与发展1、APEC的建立和中国代表权问题2、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节冷战后的东北亚1、朝鲜半岛的核危机2、朝韩首脑《6·15联合宣言》和朝鲜对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3、冷战后的日本第三节冷战后的东南亚1、印度支那局势趋于平稳2、东盟地区论坛和“10+3”、“10+1”机制第四节南亚局势与印巴关系1、南亚局势2、印巴局势第五节阿富汗和中亚局势1、“9·11事件”前的阿富汗局势2、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3、冷战后的中亚形势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第十五章冷战后的中东和非洲局势第一节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核查危机1、海湾战争2、美伊核查危机第二节马德里和平进程起步1、马德里和平会议的召开2、多边谈判3、约旦河以色列问题的政治解决4、叙以和黎以谈判第三节奥斯陆协定和起伏跌宕的巴以谈判1、奥斯陆协定(1)巴解自治和以色列相互承认协议(1993年9月9日)(2)巴以《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1993年9月13日)(3)《加沙-杰里科协议》(1994年5月4日)(4)《关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过度协议》(1995年9月28日)2、巴以和平进程总体僵局、局部进展的阶段(1)《在希伯仑重新部署军队的议定书》(1997年1月17日)(2)《怀伊备忘录》(1998年10月23日)(3)《沙姆沙伊赫备忘录》(1999年9月4日)(4)巴以美戴维营首脑会谈(2000年7月11日至25日)3、巴以谈判全面停滞第四节冷战后的非洲局势1、冷战结束带来的冲击(1)前苏联“非资本主义道路”破产所产生的影响(2)西方国家的诱压(3)部族主义对国家的稳定提出挑战(4)宗教极端主义势力乘虚而入2、非洲发展的前景和中非合作第十六章联合国任重道远第一节联合国改革1、联合国机构改革(1)加利改革的挫折(2)安南《革新联合国:改革方案》2、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第二节第二代维持和平行动1、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2、《和平纲领》3、第二代维和行动(1)冷战后维和行动的特点(2)联合国索马里行动的挫折第三节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的进展1、《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正式生效2、《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署3、《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限期延长。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第一讲:绪论现代国际关系四个大的阶段性变化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第三编:“雅尔塔:美苏主导下的两极世界”;第四编:“全球化时代:转型中的国际关系”近代国际关系具有五大特征:•近代国际关系观念走向世俗化;•近代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近代国际关系以欧洲为中心向全球扩张;•均势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准则;•集团政治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一种行为方式;•强权政治表现明显。
•孙若彦.中国世界近代史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综述[J].历史教学,2005(1)第二讲三十年战争与近代国际关系的开始本章介绍的是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内容,体现出近代国际关系的端倪,解析了这一时期欧洲国际关系的走向与脉络。
其中包括17世纪初三十年战争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格局、英国的崛起、法国的称霸,以及英法之间的角逐与对抗,直至三十年战争后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英、法、荷三国之间同盟关系变化;三国之间的主要条约和战争;荷兰的兴起与衰落。
2、掌握:三十年战争的起因、进程与结果。
3、熟练掌握: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一、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到了中世纪末期,西欧各国出现了向民族君主国过渡的趋势。
民族君主国:是15世纪到17世纪在欧洲形成和出现的一种新的政治形式,它跟15世纪以前的城邦、王国、帝国都有很大的不同。
民族君主国与中世纪的专制国家不同。
它的出现改变了中世纪以来的欧洲政治生活。
1、英国经济:海外扩张,工商业较为繁荣,对外贸易扩展。
政治: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1558-1603)。
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
新教已确立国教地位。
对外关系:均势政策是介入欧陆事务的基本战略。
为维持欧洲均势及其在大陆的权益,在同欧陆国家交往时,保持独立姿态。
其表现:第一,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期始终将欧洲强国西班牙作为自己的首要敌人。
高中历史教案:现代国际关系
高中历史教案:现代国际关系现代国际关系是高中历史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了解现代国际关系对于学生了解当前世界形势、培养国际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围绕现代国际关系展开讲解,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背景知识、重要事件和主要影响。
一、背景知识1. 现代国际关系的概念现代国际关系指的是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
这种联系包括政治上的联盟与对抗、经济上的贸易活动以及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等方面。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之间建立起了备份秩序,即凡尔赛体系。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凡尔赛体系未能真正实现持久和平,反而为二战埋下伏笔。
3. 共产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散20世纪初,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共产主义思想迅速在全球传播,影响深远。
二、重要事件1. 冷战的爆发1945年二战结束后,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了一场冷战。
这场冷战持续了几十年,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2. 联合国的成立1945年,世界各国签署联合国宪章,在旨在促进国际合作与解决争端的平台上建立了联合国组织。
联合国成为现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多边合作机构之一。
3. 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追求实现统一和稳定。
通过建立欧共体(欧洲经济共同体)等组织,欧洲一体化逐渐取得进展,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上实现更紧密结合。
三、主要影响1. 国际秩序的演变现代国际关系快速嬗变,从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欧洲秩序到以美国为领导者的国际秩序,再到当前涌现出多极化和全球化格局。
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使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
2. 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但也对传统主权观念与国家治理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各国需要思考如何在全球合作与竞争之间找到平衡点。
3. 区域冲突与合作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地区性冲突成为制约和影响全球发展的因素之一。
g1第一讲 步入近代国际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及开始前的世界状况
作为一个国际关系领域的概念,“东亚封贡 体系”的含义
作为一个国际关系领域的概念,“东亚封贡体系”的含义 封贡体系兼备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三重意义: 在政治上,封贡体系内国家间的基本关系是册封和被册封,朝 贡和被朝贡的关系,同时也有同盟的性质。 在本质上,这种关系虽然仍然是不平等的国家关系,但是,这 种不平等不是建立武力征服的基础上的。封贡体系中的双方承担 一种双向的权利和义务。
葡萄牙的殖民活动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教皇子午线”及其两次调整
“教皇子午线” 第一次调整 第二次调整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划分殖民地,开近代殖民列强 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之先河。 西班牙几乎独占了中南美洲,而葡萄牙虽占有 巴西,并许诺“有权”夺取亚洲非洲的广大地区, 但实际上只占有西非沿海一些殖民据点和印度南端 至马六甲的商站,显然,西班牙比葡萄牙占优势。
始于 16世纪上半叶 (即“地理大 发现之后”)
17世纪初
具体说,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葡萄牙 的殖民活动占优势
• 第二阶段:英国、法国、荷兰向西班牙、葡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阶段: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占优势 1、“地理大发现”期间的殖民活动 2、划分殖民地之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 “教皇子午线”及其两次调整 西班牙的殖民活动
历史解读——
日本属于封贡体系 VS 日本不属于封贡体系 解读历史,独立见解 敢于、善于怀疑(课本、老师)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部分 1500年前后的世界 二、穆斯林世界
国际关系史
7、美苏争霸
时间:20世纪50至80年代 目的:争夺世界霸权
阶段表现:20世纪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 表明争霸优势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苏联出 兵阿富汉表明优势在苏联,20世纪80年代苏 联放弃争霸计划
影响:威胁世界和平
7、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原因:经济发展多元化 特征:一超多强,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影响:地区性冲突、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5、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时间:1939——1945 开始标志:闪击波兰 扩大:太平洋战争爆发 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三大战场:欧洲、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 胜利的根本原因: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影响及教训:
6、美国的霸权政策
原因:战后美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表现: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实行 “热战”政策 影响:形成了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两极 格局
慕尼黑会议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1938
1943 1943
中英美
苏英美 苏英美
慕尼黑协定
《开罗宣言》等 开辟第二战场等
纵容法西斯
联合对日作战 联合对德作战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亚非会议
1945
1945 1955
苏英美
苏英美 29个亚非国家 和地区
成立联合国等
《波茨坦公告》等
为雅尔塔体系 奠定基础
加速日本灭亡 促进亚非的团 结
影响:世界局势极度紧张,第一次世 界大战一触即发
3、第一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时间:1914——1918 主要战线:东线、西线、南线 重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 姆河战役 加速大战结束的事件:美国参战等 影响:灾难、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 科技进步
国际关系史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三十年战争:1618年,新教联盟公开起义反对哈布斯堡王室。
三十年战争由此爆发。
在战争爆发之初,它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战争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波西米亚起义阶段(1618-1623);丹麦参战阶段(1624-1629);瑞典参战阶段(1630-1634);法国参战阶段(1635-1648)。
欧洲三十年战争是以宗教因素为起因的,但是很快就发展成欧洲各国出于自身利益而厮杀的一场实力较量。
欧洲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深远影响在于它们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进一步代替了神权。
《乌得勒支和约》: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北方大战的结果是签订了一系列的国际条约。
它们主要是《乌得勒支和约》,《赖斯塔得和约》与《尼斯塔得和约》。
1713年,英国和法国在荷兰的乌得勒支签订了和约。
主要内容:各国承认波旁王室的菲利浦为西班牙国王;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这一战略要地,并获得在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专卖黑奴的权利。
英国从法国取得纽芬兰、阿卡第亚和哈得逊湾等北美属地。
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
和约的签订使英国在海上和海外殖民地的势力大大增强。
法国称霸欧洲的计划受到严重挫折。
《乌得勒支和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将“势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这一概念正式写进了条约。
以法律条文形式将保持欧洲“均势”写进国际条约,《乌得勒支和约》是第一次实践。
从这一意义上说,它进一步发展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北方大战:18世纪初,曾在欧洲三十年战争中称雄一时的瑞典王国已开始衰落。
但是,它在北欧尤其是波罗的海地区还有相当的影响。
1700年,俄国向瑞典宣战。
彼得乘西欧各国忙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机,与南方的土耳其达成妥协,进而将俄国主要兵力投入北方大战战场。
在瑞典军队的败退中,俄军迅速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各省,占领里加并进逼芬兰。
彼得大帝创建的俄国海军控制了波罗的海沿海地区并不断向瑞典炮击。
现代国际关系史
现代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绪论:国际关系史定义:国际关系史是研究什么的?第一章:名词解释三十年战争《乌得勒支和约》北方大战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问答题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发展中的意义是什么?试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战争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二章门罗主义克里米亚战争圣斯特法诺和约法俄同盟简答题试述维也纳体系形成与特点?试述普法战争爆发的背景进程及其结果。
简要说明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形成与解体。
第三章】名词解释两C计划中俄伊犁条约法绍达事件普资茅斯条约三国干涉还辽致克鲁格电报简答题简述19世纪后期欧洲主要大国的对外扩张政策。
试述19世纪后期日本在东亚侵略的开始与发展。
简述19世纪末在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战争及其后果第四章名词解释阿尔及西拉斯会议波斯尼亚危机意土战争萨拉热窝事件简答题试述19世纪90年代后期的英德矛盾及其主要表现简述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它的性质是什么?第五章名词解释热那亚会议(1923)洛桑条约《贝尔福宣言》《道威斯计划》《洛迦诺公约》简答题简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试述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在对外关系中的主要特点及其表现。
试述巴黎和会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及主要表现第六章名词解释胡佛宣言9.18事变柏林—罗马轴心《中立法案》张伯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答题简试述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
美国的中立主义和英法的绥靖主义政策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何异同?第七章名词解释: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珍珠港《开罗宣言》布雷顿森林会议联合国宪章简答题试述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所产生影响。
试述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形成的经过及作用。
在雅尔塔会议以及其他一些国际会议上盟国对战后世界秩序作出了怎样的安排?第八章名词解释乔治凯南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柏林危机板门店日内瓦协议舒曼计划万隆会议简答题试述杜鲁门主义出笼的背景及影响。
g1第一讲步入近代国际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开端及开始前世界状况讲诉课件
• 十六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达到极盛,是巴尔干半岛 和东地中海(相当于现在的中东)的征服者。 • 然而,从此以后帝国由盛而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各地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从来是不 平衡的,而这样的不平衡性往往引发矛盾和问 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思路——
三十年战争前欧洲(主要是西欧)的 状况(即三十年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三十年战争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的签订
战后的欧洲状况 (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状况)
一、三十年战争前的欧洲状况
(即三十年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三十年战争”前夕,欧洲各方势力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战争早已迫在眉睫。理顺这些矛盾是本节的重点和尤其是 难点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部分 1500年前后的世界 一、转折时代的欧洲秩序 (不平衡性)
此时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正走向衰落,但欧洲(主要是 西欧)各国正处于一个转折时代,这个时代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
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地理大发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文艺复兴运动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这一时期的代表事件——
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意义——
1、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权开始衰落。 2、英国积极加快殖民步伐: (1)在北美洲东部建立了许多基地,为 后来建立13个殖民州打下基础; (2)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致力于开辟 东方市场和侵略印度。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这一时期的代表事件——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如何解释“商业战争“的产生
“商业战争”产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分别解释: • 1、欧洲自“中世纪”以来封建大国之间的王朝战争连续 不断,这类战争的目的是扩张领土、奴役更多的臣民和榨取 捐税。从16世纪开始的商业战争是战争的形式。 • 2、英国、法国、荷兰向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位挑战而 发起了“商业战争”。
现代国际关系史1
交政策,以谋求国际和平,促进世界革 命。
1、发表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1917年11月8日,《和平法令》: (1)谴责的帝国主义战争,建议一切交战国就“民主的和平” 进行谈判,结束战争; (2)区别了“民主的和平”与“兼并”的不同; (3)强调人民群众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1917年11月15日,《俄国各族人民权力宣言》
19l9年5月7日, 由6人组成的德国代 表团前往凡尔赛宫听 取关于和约的报告。 图为代表团行前合影 留念。 德国代表团事前并未 得到有关条约内容的 正式通知,但是通过 新闻媒介和政治渠道, 他们对条约内容已了 如指掌。
凡尔赛和约的副本在众人环视下被携入会场。
德国代表团聚精会神地聆听克雷孟梭对凡尔赛和约草案的解释。
1917年12月3日,《告俄国东方全体伊斯兰教劳 动人民书》
2、公布秘密条约:在5-6周的时间里,出版了7卷秘
密文件,共计200多项。 3、承认芬兰、波兰独立,并从土耳其、伊朗撤军。
4、1918年3月31日,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托洛茨基;布哈林;列宁 列宁:‚交出了次要利益而保存了根本利益‛ 的妥协。
(1)关于德国领土和防止德国侵略问题: 法国与美英之间的分歧。 “枫丹白露文件”
(2)关于德国的赔款问题:
(3)关于德国的殖民地问题:
其中“山东问题”引起激烈斗争。
5、凡尔赛条约和凡尔赛体系
1919年,6
月28 日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镜厅 举行《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签字仪式。 德国外长H.穆勒等代表德国签字。 《凡尔赛和约》和其他和约的签订 《 凡尔 赛和约 》凡15部分,440 条。
凡尔赛条约签订之后,战胜国便着手同德国
的盟国谈判,又分别签订了《圣日尔 曼条约》、《纳伊条约》及《特里亚农条约》 和《塞夫尔条约》。这些条约的内容、 性质同凡尔赛条约相似,构成了战后凡尔赛 体系。 (对欧洲、西亚、北非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分 配。)
《国际关系史》教学日历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多极“均势”格局;
17、18世纪的欧洲与世界
阅读本章相关书籍
讲授
4
第四章 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的产生;
维也纳体系的多极“均势”格局;
维也纳体系的衰落;
“欧洲体系”的全球扩张
阅读本章相关书籍
讲授
5
第五章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
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与解体;
一、世界的转型
二、中国的转型
三、中国的机遇期
四、世界的问题
五、中国的问题
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阅读推荐书目
讲授
16
小型学术会议
围绕国际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热点问题进行研讨
准备会议发言
会议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解体
阅读本章相关书籍
讲授
9
第八章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1)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二战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
阅读本章相关书籍
讲授
10
第八章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2)
二战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阅读本章相关书籍
讲授
11
第九章 冷战:两极对抗下的国际关系
冷战的起源与东西方阵营的激烈对抗;
国际关系史教学日历
周次
教学进程
授课内容
课外作业
授课方式
备注
1
第一章国际关系史导言
国际关系史的内涵、专业属性、阐释视角学习方法与意义及文献资料
了解国际关系史的不同阐释体系
讲授
2
第二章 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
1500年前后的世界;
走出中世纪——西欧的兴起;
现代国Hale Waihona Puke 关系的孕育阅读本章相关书籍
历史教案:现代国际关系
历史教案:现代国际关系一、介绍现代国际关系的背景与定义在现代社会中,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日益紧密,国际关系因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现代国际关系是指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一种现象。
它涉及到国际政治、国家外交、国际经济合作等多个领域,呈现出复杂而多变的特点。
二、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演变1. 国际体系的演变:过去几个世纪中,国际体系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从封建体系到城邦体系,再到现代国家体系的确立,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平衡、联盟形成等机制也逐渐形成。
2. 世界大战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瓦解了传统的欧洲主导地位,导致了国际体系的重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成立,推动了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的建立。
3. 冷战时期的对抗:二战后,世界分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了冷战格局。
冷战期间,东西方两个阵营通过军备竞赛、政治斗争等手段进行对抗,国际关系表现出极大的紧张局势。
4. 个别国家的崛起:在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引起了国际关系的重要变革。
这些新兴国家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关系的焦点逐渐从西方转向东方。
三、现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1. 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现代国际关系中,国际力量的分布不再单一,而是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使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国际贸易与投资成为国家间联系的重要纽带。
2. 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国际法和国际组织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国际法规范了国家行为的规则,而国际组织则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和开展合作的平台。
3. 全球性挑战与合作: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发展,全球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贫困、恐怖主义等。
各国通过合作来应对这些全球性问题,推动构建公平、和谐的国际秩序。
4. 文化交流与民间外交:现代国际关系中,文化交流和民间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文化交流,各国可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从而促进和平与稳定。
中考历史专题世界近代现代史国际关系
08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国际关系【知识链接】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战争、和平。
和平时期主要进行国际会议、经济合作。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两次世界大战、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组织。
通过四方面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世界范围内了解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第一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建立:1919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署了一系列和约,与《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作用:因为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
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课件
这套课件将为您提供全面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知识,涵盖现代国际关系的定 义、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近现代背景,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影响, 最后探讨当代国际关系的特点和挑战。
现代国际关系的定义
了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定义,认识国际事务与全球化的紧密联系,以及国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
当代国际关系的特点和挑战
1 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
研究全球互联互通的程度,以及全球问题和挑战的复杂性。
2 新威胁
分析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和气候变化等新型全球威胁。
3 多边主义
探讨多边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国际组织和机制在解决全球问题中的作用。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1
现实主义
探索国际政治中权力和国家行为的重要性,强调利益和竞争。
2
自由主义
关注国际合作、民主和法治,强调经济相互依赖和国际制度。
3
建构主义
强调观念、规范和身份对国际关系的塑造作用,不局限于国家利益。
近现代国际关系的背景
了解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背景,包括工业革命、殖民主义的崛起以及民族主义的兴起。
核武器的崛起
探索原子弹的开发和使用,及其对全球安全格局的巨大影响。
国际组织的建立
分析联合国的成立和它在战后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1
冷战战略
2
了解相互威慑和平衡政策,以及代理
战争和区域冲突。
3
美苏对抗
探索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 核竞赛和间谍活动。
非对齐运动
分析第三世界国家的非对齐姿态,以 及南北冲突和殖民地解放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战争爆发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现代国际关系史1917-1945年的国际关系史第一章十月革命开辟了国际关系的新时代苏联建国初期的对外关系第一节苏维埃俄国反帝、反殖争取和平的外交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对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①一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几十年来政治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其推行重新瓜分世界政策必然结果。
一战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各主要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成熟,一战是世界历史从近代走向现代的转折。
②十月革命开辟了新的时代,即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促进着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发展。
③一战期间,由于军事订货的增加,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帝国主义强迫人民参加战争,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④十月革命开辟了国际关系的新时代,由于出现了苏维埃国家,国际社会不再是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社与资的矛盾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矛盾。
和平法令由列宁起草的苏维埃俄国政府公布的第一个重要对外政策法令。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农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
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规定”、“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和平法令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
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同德奥集团与1918年3月签订的结束战争状态的条约。
波兰、立陶宛等脱离俄国,乌克兰和芬兰独立,俄军退出卡尔斯等地,俄军完全复员。
《布列斯特和约》是一个非常苛刻的掠夺性的条约,它使苏俄丧失了约100万平方公里领土。
但和约的签订使苏维埃国家摆脱了战争赢得了和平环境来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加强国防。
德国站战败后,同年11月苏俄宣布废除该和约。
近代国际关系史12p
首先它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其次,和约确立了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为国际关系 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
第三,和约除了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统治西欧国家的神权政治 体制,把国际法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四,和约缔结之后,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走向确立。
三 战后欧洲均势的构筑
第三节 三十年战争和欧洲势力的交融
一 三十年战争发生的深刻背景
三十年战争既是德意志内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各
诸侯之间以及诸侯各邦之间为争夺宗教、经济、政体、 领土等权益的内战,也是西欧和北欧主要国家乘机浑 水摸鱼干涉德意志事务,争夺地区霸权的斗争
三十年战争前夕,欧洲大陆局势动荡,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各国的政 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志各邦诸侯尤其是新教诸 侯势力崛起,教皇和天主教势力受到冲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遭到 削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各邦诸侯尤其与新教势力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各支新教掀起了一场席卷欧洲大陆旨在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 新教诸侯为反对帝国皇帝的专权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称霸野心,于1609年7 月10日组成新教联盟,同天主教联盟相抗衡。欧洲国家密切关注德意志事 态的发展,并在两大对立集团之间选择自己的支持对象,从而使德意志国 内的矛盾扩张为国际斗争。三十年战争如箭在弦,国际关系也将发生重大 变动。
特别是西班牙于1580年吞并葡萄牙及其属地以后,成为统治欧洲 和垄断世界市场的超级霸主,并同教皇势力相勾结,被视为国际政 治中的反动堡垒和试图打入海上的商业民族的公敌。从而预示自中 世纪以来,封建大国之间争权夺利的王朝战争降至次要地位,以荷、 英、法等新兴国家向西班牙商业霸权挑战的商业战争上升为主导地 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斯与托马斯的《西方世界的兴 起》
中心论点: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 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 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通过制度安排和确立 产权对人的经济活动产生一种激励效应。
人口说
波斯坦,拉杜里,哈切尔等新人口论者 波斯坦模型: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因素包括土 地、人口、工资、物价、地租等,其中起决 定作用的仍然是人口因素,人口是历史发展 的动力。 有限的农业资源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需 要,从而引起社会经济发展的上升与下降。
奥斯曼帝国
1299年由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下君士坦丁堡 。 16世纪中叶达到全盛时期。 地跨欧、亚、非三大陆。 近代国际关系史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萨菲帝国
由波斯人建立 。 1502年由沙·伊斯梅尔一世建立 伊斯兰教的什叶派为国教 最杰出的统治者是阿拔斯一世,他建立火炮 部队,使波斯军队现代化 。
东亚封贡体系的瓦解
背景:晚清帝国衰落,无力应对东西方列强的侵略 和冲击;缺乏长远思考,没有建立一个适应时代发 展的新型周边关系。 类型:
琉球型——放弃型 越南型——举棋不定 朝鲜型——强化宗主权
影响: 消极影响:助长了列强对中国及其属国的侵吞和蚕 食;加剧了中国和东亚社会的危机;边缘化,殖民 地或半殖民地。 积极影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统治;推进外交 近代化。
马基雅弗利 (Niccolò Machiavelli) (1461-1527)
独裁者钟情的书
英王查尔斯五世对《君主论》“爱不释手”。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克伦威尔一直珍藏着一部《君主 论》的手抄本。法国国王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在遭 暗杀时,随身都带着一部《君主论》。普鲁士国王 弗里德里希一直把《君主论》作为自己每天睡前的 必读书。曾经在欧洲所向披靡的拿破仑最终在滑铁 卢折戟沉沙,而人们在打扫战场时,在他的用车中 发现了一部写满批注的法文本《君主论》。
1、东亚封贡体系 、
在封贡体系中,中国周边地区的君主作为 “藩属”必须得 到中国皇帝的确认(“册封”)才能拥有合法的统治地位;作 为回报,“藩属”必须承认中国皇帝对自己的宗主权。 封贡体系中的双方承担一种双向的权利和义务。 中国皇帝负有在周边国家中维持正当秩序的职责,他通过向 藩属国王派遣使节主持其册封仪式和颁发皇帝诏书来承认这 些国王的合法地位,当这些藩属遭受外来人侵时中国要给予 他们援助,当他们遭遇灾难时中国皇帝应派遣宣慰使节和颁 布安抚诏令。 在藩属国一方,向中国皇帝表示臣服的具体形式是按时向中 国皇帝“进贡”、请求册封其国王并奉中国的正朔——即按 中国皇帝的年号及日月来记录历史。
门德尔斯“原工业化理论”
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前农村工业德发展称为原工业 化过程,“工业化以前的工业化”:农村地区大 部分人口依靠跨地区、跨国界市场大量生产工业 品。 它为本地区以外的销售和出口市场生产;为乡村 提供了就业;原工业化与地区性商业化农业共生。 打破了传统的人口调节机制,导致人口增长和土 地边缘化;创造利润成为工厂工业化资本来源, 提供了技能和经验,引发农业商业化生产。
格劳秀斯 (1583-1645年) 年
在《海上自由论》一书中格劳秀斯抨击了葡萄牙对 东印度洋群岛航线和贸易的垄断;他认为,“海洋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领的;应向所 有国家和所有国家的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 时至今日,格劳秀斯的“公海自由”已作为一项国 际法原则。 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了六个方面的自由: 一、航行自由;二、飞跃自由;三、铺设海底电缆 和管道自由(须受关于大陆架条款规定的限制); 四、建造国际法所容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 由(须受大陆架条款规定的限制);五、捕鱼自由 (须受关于公海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条款规定限 制);六、科学研究自由。
马丁·路德 马丁 路德 (1438-1546) )
加尔文 (1509-1564) )
民族君主国
15世纪到17世纪在欧洲形成和出现的一种新 的政治形式 :民族君主国 (绝对主义国家) 在反对外族侵略和国内君主与贵族斗争的过 程中形成的 ,专制王权的确立是最关键的因 素。 税收体系,军队(雇佣军)
关于西方资本主义起源各种解释
第一章 现代世界的 历史背景
目的与要求
1、了解1500年前后的国际关系体系,把握东亚封贡体 系与欧洲秩序的特征 2、理解现代国际关系从欧洲产生的原因 3、分析现代国际关系产生对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1500年左右的世界 年左右的世界
1、 东亚封贡体系 、 2、 穆斯林世界 、 3、 欧洲秩序 、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 神》
理性的资本主义(一种经济活动形式,适合于一 个有规律的市场,适合于使用薄记莱保证严格的 预测,也适合于采取合理手段对利润的追求)需 要资本主义精神的支撑,一种特殊的社会精神气 质,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精神不但包括牟利赚钱 的动机,精于计划和计算、勤奋、诚信,而且还 包括禁欲主义的节俭生活方式。而这种精神就来 自于新教伦理中。 (法)费尔南多·布罗代尔说:“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认为,从字眼的现代意义上来讲, 资本主义不多不少就是新教(Protestantism)的 产物,或更恰当地说,就是清教主义的产物。” (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
3、欧洲秩序 、
中世纪(通常指公元500—1500年)的欧洲 存在着以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为中心的松散 的宗教、政治关系 。 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的突出特征。
二、西欧的兴起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欧洲从神权社会 欧洲从神权社会 走入世俗政治社会 民族君主国的出现 :缔造新的政治形式 经济技术的发展与地理大发现 :开启全 球时代
1、东亚封贡体系 、
一个相当精致的、稳固的、与近代欧洲体系迥然相 异的国际秩序 东亚的秩序源于中国人传统的世界观:中国人就一 直认为华夏处在世界的中心,而中国的统治者便是 全世界的统治者,即所谓“天下共主”。 中国皇帝努力构建一种统率周边国家的国际秩序, 即所谓的“封贡体 系”,或“朝贡体系”,也有将 之称为“华夷秩序”者。 到明朝和清朝初期, 封贡体系在西汉朝就开始出现 ,到明朝和清朝初期, 中国在东亚构建的封贡体系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中国在东亚构建的封贡体系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琼斯《欧洲的奇迹》
比较了东西方生态环境、人口、经济、政治的差别, 说明为何西欧能产生资本主义而东方不能。 欧洲地理环境复杂,国家间、地区间交易频繁,毗 邻海洋,贸易发达;远离游牧民族,少受侵扰;农 业落后,人口少,发展了耕牧结合的农业;政体多, 有利于竞争,民族国家兴起后保护贸易等。 亚洲河流多,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多,争战 多,破坏大,亚洲政治专制。
思考题
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2、简述西欧的兴起 3、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 4、东亚封贡体系的特征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把整个 世界作为研究单位。 16 16世纪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资本主义 世界性经济体系,后来随着扩展把世界其他 地区也纳入这一体系。这个体系由中心区、 半边缘区和边缘区连接而成一个整体结构, 不同的组成部分承担不同的经济角色。 影响这个体系建立起来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 个因素是:地理规模的扩张;劳动力管理方 法的发展变化;强大的国家机器的建立。
让·博丹
法国近代政治思想家,代表作为《论主权》 和《共和六论》。 “主权就是超越于一切公民与属民之上的不 受任何限制之最高权力”。
让 ·博丹 博丹 (1530-1596年) 年
胡果·格劳秀斯
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 。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法》、 《捕获法》和《论海上自由》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阐述了国 际法的概念;提出了公海自 由的经典理论。
莫卧儿帝国
突厥血统的蒙古人在印度建立的帝国 。 第三任皇帝阿克巴时期是莫卧儿帝国的鼎盛 时期 。
穆斯林世界的特征
(1)、伊斯兰世界的国家体系是通过长期的征 服战争形成的。向欧洲借用了火炮,在战争 中使用。 (2)、靠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来维系帝国。用 商人和传教士温和的布道来传教。 (3)、帝国中央政权的兴衰影响整个国家体系 的安危。
2、穆斯林世界 、
穆斯林世界是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 国家构成的一个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非帝国、印度 的莫卧儿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穆斯林 世界中的地位最为突出。 16世纪下半叶以后,奥斯曼帝国开始由盛而 衰,伊斯兰世界也在西方列强的侵扰和内部 动荡代表作是《君主 论》。军队和法律是权力的基础; 君主应当大权独揽,注重实力, 精通军事;君主不应受任何道德 准则的束缚,只需考虑效果是否 有利,不必考虑手段是否有害, 既可外示仁慈、内怀奸诈,亦可 效法狐狸与狮子,诡诈残忍均可 兼施;君主可以和贵族为敌,但 不能与人民为敌;君主应当不图 虚名,注重实际。残酷与仁慈、 吝啬与慷慨,都要从实际出发。 明智之君宁蒙吝啬之讥而不求慷 慨之誉。他所主张的政治权术思 想被后人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核心思想就 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绝对维护 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商业贸易说: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 史》,“远程贸易是推动力量”;斯威奇强 调商业和城市作用,封建庄园经济是为“使 用而生产”的体系,城市经济是为商品而生 产的体系。城市在向近代社会转变中居于主 动地位。 封建压迫说:多布和希尔顿认为封建主剥削 的加强、农民的反抗斗争导致封建社会瓦解, 资本主义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