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养生健身功法

中国古代养生健身功法
中国古代养生健身功法

中国古代养生健身功法

*导读: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与古代人们追求长寿的思想有关。关于长寿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有关商周史料的典籍《尚书》。《尚书洪范》中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修命。其中寿康宁考修命都是关于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也影响到养生的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的影响较大,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修其天命的思想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了养生之道张动和静的不同思想的争论。如苟子《天论篇》主张养备而时动,则天不能病;而《庄子在剧》中却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之说。前者主张要保养身体,就要经常运动,而后者则认为静以养生。战国时期,出现了吹向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术,从身体外形的锻炼,发展到呼吸吐纳的行气配合独特的健身方法,即气功。

养生术。秦汉至隋唐佛家和道家的养生术流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相信炼丹术和神仙术,热衷于仙丹妙法,使中国的养生术走了一段弯路。但是,即使在这一时期我国民间的养生术仍不间断地向前发展。例如,东汉末期的名医华伦,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创编了以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为素材的五禽戏,这是对导引术的发展,是一套流传至今的、具有很高价值的医疗体操。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提出了养生要身心并重,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

理生活,以求身心健康和长寿。孙思邈介绍了天竺国的按摩法(婆罗门十八势),这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操,今天我们练习的气功功法,其中有的就是源于他的有关著作。宋代由于程朱理学的泛滥,重文轻武,主静鄙动在部分人中有所发展,但民间流传的导引养生仍不断创新与发展,此间一套动静结合的健身法八段锦得到了完善与提高。明清时代,完善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养生术,有关的健身术和功法著作颇多,养生的理论也逐渐完整,实践的实效性很强。例如,这时的八段锦强调静思、集神以及行气(呼吸吐纳)等要求。特别是明末流传于清代的易筋经练功法,提出内壮神勇(即内脏器官的锻炼与坚实)与外壮神勇(即运动系统的锻炼与强壮),这近乎要求人的身体要全面发展。

中国养生文化有何独有特征-

中国养生文化有何独有特征? *导读: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 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终于以自己的聪明睿智创造出了一系列与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独特理论方法,逐渐使养生成了一种极具华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义就在于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 的和特征。就感应的中国养生文化而言,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一

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提醒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 中国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其理论体系本身具有这种学科所具有的双重特征。 具体来说,中国养生文化的社会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其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哲学存在着一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养生文化的自然科学性质则主要体现在它的传统医学发生一种血肉相联的关系。作为一种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文化现象,传统养生学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也积累了一整套实用、同时又充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睿智的实践方法。

养生文化的背景总述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背景

背景总述: 基于传统的养生方法与旅游健康养生二者来说是传统的大背景与时代发展的小背景、也就是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从最初仰首望见日月星辰的祖先起始,人们就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养生奥秘。已有学者有大量文献印证,早自春秋战国,思想深邃的哲人智者如老、庄、孔、孟等就曾投入养生研究。养生家可以是医家,而医家远非养生家的全部。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不仅讲祛病延年的医道,不仅讲健美方法,更讲究养生的境界,其间有着人生哲学、人生艺术、人生美学的丰厚意蕴。而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义就在于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的和特征。就感应的中国养生文化而言,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提醒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而且正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已深入中华民族的心中,还具有诸多关联性,所以在旅游开发中,旅游养生投资者和开发商可能需要考虑中国本土的养生文化对市场受众重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弃糟择优,扬长避短;所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为旅游带来一定的带来的启示性作用,在次将分两部分分别阐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背景和旅游业健康养生发展的背景。一、中国传统养生背景和方法简述:

1、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的背景: (1)疾病的折磨,瘟疫的肆虐使历代人们除了祈求神灵保佑之外也开始寻求养生保健之路; (2)自然灾害频发,威胁人们生命,天人合一的思想逐渐形成; (3)专制统治下,皇家对养生和长生不老的渴求推动养生文化的形成发展; (4)百家文化思潮争相绽放,为道德养性等养生方式提供了哲学依据; (5)中医盛行,在中国医药养生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形性成独特的养生体系; (6)西医落后,推动中医发展,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博大精深; (7)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孜孜不倦的摸索; (8)饮食文化的发展,是养生与饮食结合。 中国的传统养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还对旅游健康养生的开发起到一定的积极指导作用。 2、中国养生的典型方法:

揭秘古人房事养生的8个要点

揭秘古人房事养生的8个要点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非常注重养生的,房事养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的房事养生法也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学会了有利于夫妻生活和谐,更好的维系夫妻感情,下面,专家就来揭秘古人房事养生的8个要点,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古人对养生保健有他们自己的一套见解和方法,如果我们能够以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学习其中科学的部分,那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夫妻感情是很有帮助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下古人房事养生方法。 1.以静为强,心毋怵荡。性爱贵在宁心静气,排除恐惧、慌乱、烦躁等情绪。这可谓是性爱的“心理准备”阶段。 2.先戏而乐,神合意感。古人明确认识到,前戏是一种乐趣,是性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激起春情,提高性欲。 3.先肾后心,弗欲强之。任何一方未达到良好状态时,均不可勉强。男子不可自力不胜而强举妄为,更不可强迫女性。性爱要先有性的生理冲动,而后再根据心理冲动来实施,这就叫先肾后心。 4.五欲达交,三五至合。这说明性前戏要求男女达到最佳状态,即男子“三至”、女子“五至”呈“五欲”之征。“三至”、“五至”是指一种适合性爱的状态。对男性来说,就是阴茎充分勃起(肝气至),阴茎粗大发热(心气至),勃起坚硬持久(肾气至)。对女性来说,包括脸、口、唇、眉间红润(心气至),眼睑湿润、含情脉脉(肝气至),低头不语、鼻部微汗(肺气至),依偎男性、躯体依人(脾气至),阴户开辟、阴液浸溢(肾气至)。“五欲”即男方激发女方性欲的五种方法:一是缓缓呼气和亲吻,使女方面部发热;二是轻柔拥抱紧贴;三是舌尖相互吮吸,使口内津液增多而滑润;四是轻柔抚摸敏感区域;五是紧抱对方并缓缓摇动,使女方咽部感到干燥而吞咽口水。 5.徐徐迟久,以和为贵。从容安徐、抽送和洽、不疾不暴、柔舒持久,这是古人定义的实质性爱的理想状态和要求。 6.乃观八动,审察五音。古人一向强调,相爱双方都应该获得满足。达到性高潮时,女性会有八种反应动作和五种呻吟声,可供爱侣观察。 7.讲求法式,疗病益身。古代房中术包括许多性爱姿势,据说能治疗某些疾病。但我觉得更应该将之视为一种艺术。 8.弱入强出,行气补脑。性爱后,男性应该在生殖器还呈硬态(生态)时拔出,不能全部疲软(死态)出。这是古人讲究性养生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一、“养生”的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得养生焉?,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指人体生命,所谓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补养、积蓄的意思,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保养生命~已达长寿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 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policy, specific business requirements and author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nsent or denial of credit issued a clear opinion, agreed that approval for specific elements. 1) pre-loan investigation gang duty 2) loan review job responsibilities 3)

中国养生文化的产生和历程

中国养生文化的产生和历程 养生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又见于<庄子>,所谓养,就是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存生命生长的意思,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它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养生文化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组成部分。昔年,荛问舜:天下孰贵?舜对:生最贵。这充分反映着我国古代延续至今的贵生思想,即敬畏生命。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对健康的追求成为一种本能和一致的追求。传统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群众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在上古时期,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思考与实践,逐渐地发现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维持生存和种族的发展的方法。当时的养生方法也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手段。火的发现与应用,从树居到穴住,人们开始产生自我保护的意识,传统养生学至此有了萌芽,而传统养生思想的形成,则起于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哲学,文化与各种学术得到发展,使人们对于世界本源,生命现象等方面有了较客观的认识。在养生保健方面提出了改善个人环境卫生,合理调配饮食等措施,从而形成传统养生学思想。先秦时期哲学与养生是分不开的,如调和阴阳,清静无为,反朴归真及形神兼顾等思想,都是养生学的最为基本的法则。当时的代表作有《周易》《道德经》及《庄子》《论语》,而当时的《吕氏春秋》则是当时养生思想最为丰富的一部著作,涉及到去害毕数,顺应自然,动形达郁等养生法则。而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黄帝内经》,它是中医奠基之作,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实践经验,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的大成,为传统养生学的形成奠定基础。而到了汉唐时期,由于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医学和养生学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时的代表人物有东汉的张仲景,著有《伤寒论》奠定中医辨证学基础,并从病因学出发提出了养慎避邪,调和饮食,导引吐纳等著名的养生观点。而同时代的王充在《论衡》中首次将优生学与长寿联系起来,极大的丰富了养生学内容。三国时期华佗根据动形养生的理论创立了五禽戏。东晋葛洪从预防为主的思想出发,首先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长寿。到了唐代,孙思藐是当时的集大成者,著有《千金要方》,南朝的养生家陶景弘写成最早的养生学专著《养性延命录》。到了明清时代,传统养生学发展到最为鼎盛时期。,特别是在温补命门,五脏调养,饮食调养,运动养生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而当时吴又可的一部《瘟疫论》可以说是十七世纪的划时代之作。同时代的还有李时珍,李梃等著名医家均对后世养生有着巨大的影响。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由于西医及西药的引入否定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起,传统养生学发展遇到严重阻力,处于自发的缓慢的发展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医学获的新生,中医养生学也因此得到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医学科学研究重点已经开始由临床医学逐步转向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传统养生学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出现蓬勃向上的局面。

解读老人日常养生秘笈

解读老人日常养生秘笈 关于《解读老人日常养生秘笈》,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录 第一章:老人长寿要有“十伴” 第二章:老年人性生活三误区 第三章:莫让“旱情”坑害你 第四章:如何应对夜间小腿抽筋 人到了老年,年龄的增长身体各机能的下降,老人生活就会出现诸多不便,因此,老人养生保健更为关键。那么,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盘点老人养生知识,揭秘老人日常保健宝典。 老人长寿要有“十伴” 寿与爱伴。

爱社会、爱家庭、爱生活、爱大自然。不仅满足于被别人所爱,更注重于自己奉献爱。爱能使人的心胸宽广,心态更健康,从而使童心不泯,能抗衰老、延年益寿。 寿与众伴。 老年人就是要走 出封闭的狭小生活空间,远离孤独,多与人交往和接触,彼此交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以增强安全感,促使心身轻松,达到健康延寿的目的。 寿与德伴。 加强道德修养,做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事事通达,心胸宽广,这必然会使心理平衡,神经和分泌系统调节功能也会处于最佳状态,使健康水平得以提高。 寿与说伴。 有话不说憋在心里,时间久了也会让人生病。无论是高兴的事,还是烦恼的事,无论是喜事还是愁事,都需一吐为快,因为说也

是一味通气化淤的良药。 寿与书伴。 经常读书看报,能使人天天用脑,心胸开阔,益智增神,使生活充满乐趣,延缓身心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寿与动伴。 常言道:“动则不衰,用则不退”。老年人经常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运动,如扫地、淋浴、慢跑、登楼、做操、打太极拳、户外散步、跳交谊舞、短程旅游等,可利关节、丰肌肉、通血脉,延缓各脏器组织的衰老。 寿与美伴。 目前,中外养生学家们普遍认为:“老来俏有益身心健康”老年人讲究一点穿戴、仪容之美,可增添愉快感、自信感和满足感,平添几分青春活力,能收到延年益寿之神效。 寿与笑伴。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姓名:江琴 学号:40702511 班级:周六上午一、二节时间:2009-6-26

浅谈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看法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何谓养生,就是如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顺应自然,改善自身的性和命的质量,达到健康长寿,益寿延年的目的,而且是独具中国文化背景的一种身心健康法。其基础理论是逆天地生成万物之序,夺天地造化之机,以气贯通先后,浑性了命以合大道。知道者,必知医——不是只有药物才能治病,也不是说养生就意味着与药物无关。但是,两者毕竟有明显的区别,一切有利于增强体质的努力都可以称之为养生,而医疗只是指人们为摆脱疾病而作的努力。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的理论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断,来探索生命的奥秘。

房事养生 学

房事养生学——养生第一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宋书功 所谓养生,似乎是保养生命,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但这种解释是含糊的,笼统的,还不能作为「养生」一词的完整定义。 科学的养生观应当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去认识。狭义的养生是生命个体的行为,亦即个人行为,是指个人的饮食起居、活动劳作、防病治病、药物滋补、房事调节等方面,以保证生命健康的质量,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这种个人行为的养生在养生学上称作后天养生。一般人多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或者是中年以后感到体质衰弱才行养生之事。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古今养生家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养生始于人之初,如古代的老子、嵇康,现代的谢觉哉、胡厥文、马寅初、冰心等,他们都是一生从小到老都注意养生的人。 广义的养生除后天养生外,还应该包括先天养生,即指父母辈的婚姻、房事、优生优育等,说得明白点,就是一个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个素质良好的生命体。 因此,从人类生命学的意义上来讲,先天养生就不祇是个人的行为,应该视作部落、民族、国家的整个社会的行为。每个人的后天养生,都是下一代的先天养生,这样才能使子孙兴旺、社会发达、国家康强。而在这诸多养生事宜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房事养生。所以说房事养生学是养生第一学。 人的生活享受是什么?性生活在人的生活中占什么位置?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往往避而不谈,祇是说物质生活的享受和精神生活的享受,而古人对这个问题却很直截了当。《孟子》曰:「食色,性也。」《礼记》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思是说,性生活是人的本能,它跟吃饭一样是人不可缺少的最大欲望。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谈到了人类的两大生产,一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二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殖。有学者认为人类自身的生产要比生活资料的生产更重要,因为生殖才能使人类繁衍,而饮食是服务于生命、服务于生殖的。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乱婚、群婚、纵欲甚至如现代式的「性解放」,也出现过性忌讳、性禁锢以及「灭人欲」等现象,这些都是对性的本质的扭曲。性既然是关系到子孙兴旺、民族繁荣、国家昌盛的大事,我们怎么可以不去严肃认真地加以研究呢?古人把这种研究称之为房事养生学,今人称之为性保健,其实质是一样的。它是养生第一学,应该成为人们的共识。 中国房事养生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广博,学术精湛,是人类文化园囿中的十分珍贵的瑰宝,是应该予以认真总结和研究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古代的贤哲们对于房事养生学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当今世界上无论在性学界还是医学界,无不为之赞叹。其主要成就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关于婚姻的研究 1、婚姻不取同姓 婚姻是一种文化现象,当先民从无婚姻到有婚姻,这是一种文明的走向。初民愚昧无知,成熟之男女,出于其性本能、杂交、乱交是很自然的事情,到了母系社会的一妻多夫,及父系社会的一夫多妻,虽然对上述杂交现象得到了限制,但其中的血缘婚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这种情况直接影响着人口的质量及生命的年寿。据考察,夏朝和商朝时期,人的平均寿命是18岁,跟牛、马、狗的寿数差不多。当然,生命的寿夭有多种因素,但其中最主要的当属人的先天素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又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直到春秋时期,才逐渐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认识和传承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

认识和传承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 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不仅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重要的是包含了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衍生和发展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外国人羡慕的文化宝藏。它融佛道儒医武等学派为一体,儒家的修身养性,仁义礼智信,道家的炼丹采药,佛家的参禅;医家的脏腑保养等。各家门派学说虽然独有其理论体系和修炼要旨,但在体育养生中主流观点竟殊途同归。主要体现为: 人天整体观 古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与天地位列三才,与自然界同生同源息息相连。人天整体观,研究的是“天”和“道”,天和道是自然整体规律,在社会,则为社会规律,在人身,则为人体规律。“天道常新,人道常明”,顺合自然规律,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人的康寿奥秘。 《黄帝内经》集我国秦以前人天观之大成,创立了中医学,提出的人天整体自然观,对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显然有重要的价值。《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这是中医人天相应的基本思想。道家认为“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

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有点像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人天整体观强调人与天的基本物质是一到的,因此,养生要遵循天地的四时运变规律。对此,《皇帝内经·素问》曾有长篇论述。太极图是表现人天整体观的符号,内藏人天交会图、天地人的窍位、天道、地脉、脏腑五行运化,奥秘无穷。 阴阳互根观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古人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和人体养生活动。 “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存在阴阳两个方面。凡是运动、温热、兴奋、向外、向上、扩散和明亮的都属阳。凡是静止、寒冷、抑制、向内、向下、凝聚和黑暗的都属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换。阴阳的相互对立表现在它们之间相互的制约和斗争。例如,温热可以驱除寒冷,反之,寒冷可以降低高热。正是由于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阴阳的相互依存,是指以对方存在作为己方存在的条件。无上则无下,无阴不生,无阳不长,是“互根”的关系。阴阳的相互消长,揭示出事物的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 【内容摘要】不管任何时候,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 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 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何为养生?如何养 生?养生的意义何在?努力去保留它、传承它或许是 每个人或者说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和责任! 【关键词】养生、四季养生、意义、发展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断探寻生命的奥秘。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在我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中,有关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的论述十分丰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可见于有关养生专著及经、史、子、集中。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教化水平,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管任何时候,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不

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中国传统养生,其来源范围之广、内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了解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旨在表述养生对人类生命全方位的影响。它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也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养生要养好,一鳞半爪地学习一些养生方法是不够的,必须懂得养生理论,理解其思想真谛。 一、何为养生 养生,通常以词源释义为保养、养护生命之义。即营卫摄养身心,以期健康长寿。如果深究便可发现,养生的内涵几乎关系到大文化的所有领域,囊括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 养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养肜,即对身体的锻炼养护,营养卫生,亦称作养身;二是养神,关注的是人类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亦称养心;三是养性,即对道德品质、精神世界的修炼与维护,也即孔子所言:仁者寿的范畴。 养生学是研究养生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养生学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既有古老传承又有新的学术生长点的领域宽广的学科。其深刻的思想和系统的学说有待我们去继承和发展。

让你见识下真正的御女秘方,古今奇人陶仲文

让你见识下真正的御女秘方,古今奇人陶仲文 很多男人出现各种房事问题之后,转而寻求中药治疗,大方向没错,但往往收效甚微,其实所谓提高男性功能的中药方这么多,怎么可能每一个都有效,真正有效的,在本人看来还是那些所谓的秘方,特别是皇室宫廷用的东西。 其实男性问题确实在古代皇室就有研究,中国古代黄帝的三宫六院,其实并非完全出于好色目的,很大部分是为延续子嗣让后代接班,稳固皇权而考虑,历代黄帝都对房中术增强术颇为重视,当然也有不少皇帝以此为借口自己享乐。。。作为历史上有名的道教黄帝,嘉靖黄帝很早便开始运用道家的养气修身之法,为增强性能力延续子嗣,嘉靖帝在登位前20年采用道家邵元节呈献的秘方之术:利用未成年女性的处女经血杂合其他药粉进行炼丹,服之而增强性能力。这一秘术让当时无子的嘉靖帝在3年后“子嗣不断”,邵元节也因而大获宠幸。孰料,此秘炼丹药力过猛,服侍嘉靖帝之宫女往往不堪忍受,最后于嘉靖帝二十一年发生了宫女密谋杀帝事件,史称“壬寅宫变”。 此事一出,嘉靖帝开始对道教传统“采补法”产生怀疑,而随后出现的子嗣体弱多病甚至早夭状况出现更是让嘉靖帝意识到“采补法”的弊端之大,随即大开呈献之门谋求良性房事增强法。之前由邵元节引崇的陶仲文便逐渐崭露头角,直指邵元节所献古法“烈而不温,冲而不柔”,献上自己的秘方一一克服“采补法”之缺陷,让嘉靖帝赞不绝口。 再来说说嘉靖帝使用之后的情况,皇帝在服用之后,性功能变得异常强盛,每天晚上在和指定嫔妃行房过后,总会让太监偷偷带进宫女来继续偷欢,有时还不止一个,最多的一晚上找了9个。而有天皇帝在和一个妃子行房之后仍旧浑身冒火,想到平时御膳间于凌晨都有宫女在值班,便偷偷溜进御膳间,宫女看是皇帝临幸自己,高兴还来不及,就在御膳间和皇帝行起男女之事。无心栽柳柳成荫,那争气的宫女一下子就怀孕,还是个“神童”,诞下皇子之后顺理成章的封了贵妃。 至此,陶逸堂的配方开始流传于皇室或极少数大官宦之家,皇室都在陶逸堂的帮助下个个满面红光有一下子驾驭好几个女人的能力。直至近代因为清政府逊位,配方才流传于民间;而后陶仲文后代借助这一王室御用配方以陶仲文之遗志要求以“陶逸堂”之称开设养生会馆传承先人之配方,也因此这一配方得名“陶逸堂”。 当然类似这样的古方还有很多,例如本草纲目上也有几副根据阴阳调和原理的方子,和陶逸堂的原理如出一辙,有待现代医学的研究与开发。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目录: 一、导引行气 二、守静 三、挖掘生命体的奥秘 四、回光返照 五、呼吸停止后的神通 六、超人的养生法 七、遗精与走 八、睡功修炼 佛教称人生为一大苦难场,生、老、病、死都是人的一辈子必须承受的折磨,所以希望人看破红 尘,对人生不要有什么留恋。与此相反,道教则对现实的生命极为看重,因为它认为,人只有有了生 命,才能享受人世的种种乐趣。如晋代著名道教学者葛洪就说:“凡人之所汲汲者,势利嗜欲也。苟我身之不全,虽高官重权,金玉成山,妍艳万千,非我有也。”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更是直截了当 地说?“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正因为道教重视生命,所以他们特别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所谓生命质量的提高,就是让生命排除生、老、病、死的干扰,更好、更多地享受生命。

也正是为了提高这一生命质量,道士们在几千年的修炼实践中,摸索出了种类繁多、行之有效的道教 养生术。 道教养生术涵盖极广,诸如服食、行气、导引、存思、坐忘、内丹、外丹、房中等等都属于道教 养生术的范围。在道教看来,人的生命是一个奥妙无穷、潜能无限的机体,对这一生命体采取一定的 方式加以锻炼,便可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如行辟谷术,你就可以省去营求饮食带来的烦恼, 同时还能使你身轻体健;如行胎息术,你就可以不用呼吸,同时又能去除各种顽疾;如行内丹术,在 身体中就能充实生命根本,使你容光焕发…… 当我们以这种态度来看待道教养生术时,便会发现,行气导引对于强健筋骨、延缓衰老确实有其 神奇功效;静坐存思对于获得心灵的宁静,甚至对于一些常见病诸如失眠、高血压、心脏病等都有特 殊的疗效;内丹术对于打通大小周天、疏通全身筋络、防止疾病侵袭更是匪夷所思;房中禁忌则为我 们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性保健知识…… 我们希望,此书的出版,对于人们了解道教养生术的有关内容,澄清人们对气功的种种误解和迷惑,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导引行气 --激发体内生命力的捷径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一、起源:《十问》尧问于舜曰: “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一书。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二、发展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儒家养生思想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饣壹而饣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此“知者乐,仁者寿。”(《颜渊》)。《论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 至于被后世儒家称为“亚圣”的孟子,他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孟子·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从而颇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至于如何才能养“气”,孟子也提出了两点带有鲜明儒家色彩的独到方法:其一是“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儒家的所谓道义出发,理直气壮,从而使个体保持一种旺盛的精神状况;其二是“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意思是说养“气”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心地要光明坦荡,不能邪念存心。总之,孟子的养生思想具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色彩,堪称后世强调通过陶冶道德情操以养生流派的鼻祖。 道家养生思想老子,姓李,名聃,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实践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之所以能够活到160余岁,这首先得力于他本人主观上十分重视“长生久视之道”,甚至把养生治身置于治国平天下之上。老子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带有道教色彩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他所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的思想,既反映了道家的处世哲

中国古代养生著作辑要

中国古代养生著作辑要 《黄帝内经》――最早的流传于后世的医书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几千年前,《黄帝内经》就曾警告人们:饮食不节百病生。现代人的不当饮食习惯和由此带来的疾病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也提醒人们在饮食生活中要反璞归真,回归健康。 本书从现代人在饮食方面的需求和容易触犯的误区入手,以《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附以临床实例,详细剖析吃坏身体、吃出疾病的真正原因,从而正确引导人们怎样才能吃出健康,纠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良饮食习惯,力求使人们懂得适当适时地灵活运用《黄帝内经》中的食养之道进行自我养生保健,树立健康的饮食理念,更好地实现增强体质和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养生要集》

养生专著名。东晋·张湛撰。原书已佚。部分内容见于《养性延命录》、《医心方》、《太平御览》及所撰《列子注》等书中。 素食主义佚名撰医学书局, 民国(1912-1949) 铅印本 卫生要旨(美)嘉约翰译益智书会, 清光绪9年(1883) 刻本 医药卫生录岑炳璜撰上海: 济生堂参药号, 民国18年(1929) 铅印本 中外卫生要旨(清)郑官应编清光绪(1875-1908) 铅印本 中外卫生要旨(清)郑官应编清光绪16年(1890) 刻本 卫生杂录(清)澹然居士辑新安馀氏, 清光绪9年(1883) 刻本 卫生要术佚名撰苏州: 振新书社, 民国(1912-1949) 刻本 卫生要术(清)徐鸣峰编北京: 京都琉璃厂, 清(1644-1911) 刻本 卫生要术(清)徐鸣峰编,佚名撰清光绪2年(1876) 刻本暨抄本 卫生要术(清)徐鸣峰编清光绪2年(1876) 石印本 卫生要术(清)徐鸣峰编清咸丰8年(1858) 刻本 卫生集(清)题梧栖老人辑释客寰, 清同治13年(1874) 刻本 卫生集(清)华梧栖辑清道光18年(1838) 刻本 颐身集(清)叶志诜辑肖山华莲峰, 清光绪3年(1877) 刻本 养生三要(清)袁开昌辑袁氏润德堂, 民国8年(1919) 刻本 青年之摄生丁福保撰上海: 上海医学书局, 民国(1912-1949) 铅印本 卫生指南五洲大药房编民国(1912-1949) 铅印本 卫生指南项松茂撰五洲大药房, 民国8年(1919) 铅印本

《古传实用的养生健身术 附老中医养生秘诀》

《古传实用的养生健身术附老中医养生秘诀》 坛内一个师兄发布的,偶尔看了一眼,保存下来,经过三个月的实践,证明效果非常之好,治疗体虚非常有效,大力推荐给大家!!! 讲点民间实用的东西,管保比你吃什么大补药要强。这点东西,多是老师讲过的,很土,没有太多的理论包装,但很实用。 基本要求: 1.必须每天晚上11点前睡觉,最好在晚上9点钟睡觉。如果子时前不睡觉,用中医大师的话讲,叫“不给你治了”。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够按时睡觉,你得了病医家就不给你治了------不是不给治,而是治不好。睡觉,是人生第一件大事。熬夜的人,无论男女,伤肾伤肝,气血双亏,照镜子,脸都灰土一片。啥也别练了,等死吧。因此,早起没关系,但晚睡不行。特别是总感觉精神郁闷的人,肯定是睡的太晚,伤肝伤精伤胆。这样的人,眼睛往往也不好使,心情多阴天,快乐的时候不多(肺气也受影响,不渲)。睡的晚了,白天补不过来,补过来了也伤气血。信不信由你。

2.饮食:宁热勿冷。特别是夏天,不能吃冷物;冬天吃冷物没关系,但夏天不能吃,夏天如果天热,就喝热水,出汗后就舒服了。特别是夏天不能喝冰凉的啤酒。此为万病之源,喝完后,“五脏俱损,百病丛生”。煲汤也不要常喝,伤胃气。常喝汤的人,胃气受损严重。男方人的煲汤的办法其实不合理。偶尔喝点没关系,但常喝,身体反而虚的厉害。 3.睡觉前热水烫足。 4.早晨喝一碗热粥,就些咸菜就行,别吃别的东西。如果早晨没有粥,至少要喝一碗开水,越热越好。小口喝,烫不出毛病的。此是“炼津化精”的一种方法。你在书上找不到的。全是民间的东西。 5.保精。这一条要求的更是死。上边的要求,第一条和最后一条,是必须要遵守的。

底蕴深厚的中国养生文化特征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终于以自己的聪明睿智创造出了一系列与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独特理论方法,逐渐使养生成了一种极具华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义就在于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的和特征。就感应的中国养生文化而言,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提醒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 中国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其理论体系本身具有这种学科所具有的双重特征。具体来说,中国养生文化的社会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其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哲学存在着一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养生文化的自然科学性质则主要体现在它的传统医学发生一种血肉相联的关系。 作为一种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文化现象,传统养生学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也积累了一整套实用、同时又充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睿智的实践方法。 中国人的养生之道首重养心,讲究恬淡虚无;其次便是饮食养生。传统中国饮食不仅有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效果,其与西方迥然不同的饮食特点,更有助于减少西方社会日益严重的肥胖问题。

古代养生文化期末

从理论上讲,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基本内容、特征 基本内容: 1、阴阳协调的辩证论 阴阳,原指日照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这是说明自然界(包括人体)相互关联着的、相互对立着的事物和现象的相反属性。其内容主要有:1)阴阳对立(指相互对立制约,消弱对方之意)2)阴阳互根(指任何一方 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存在)3)阴阳消长(指一方太过导致另一方不及、另 一方不及而导致对方太过) 4)阴阳转化(阴阳消长变化到极点时便各自 向对方转化,即阳转为阴或阴转为阳) 2、五行生克的系统论 五行的特性——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理性概念,是 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其五行特性如下:木、火、土、金、水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 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引申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均归于“火”。 土的特性——“土曰稼穑”,“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引 申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从”,顺也;“革”,变革。引申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润”,即滋润、濡注;“下”,即向下、下行。引申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 于“水”。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取象比类法——“取象”即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 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础,某种事物 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的归属。 如——自然方位配五行:日出东方,与木升发特性相似,故东方归木;南方 炎热,与火特性相似,故南方归属于火;日落西方,与金之沉降相似,故西 方属金;北方多寒冷,与水之特性相似,故北方归属于水;中原地带土地肥沃,万物繁茂,与土之特性相似,故中央归于土。

房事养生之几大基本原则

房事养生之几大基本原则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正常情况下阴阳总是保持平衡的,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也必须保持阴平阳秘,和合适调,才能有健康的身体状况。如果出现偏阴偏阳,即阴阳偏胜偏衰的现象,人就会得病。适度的性生活,正是调和人身阴阳的重要手段。性生活既不可缺少,也不可过纵,以保持人体阴阳平衡为准。所以圣人并不禁绝房事交合之事,贵在求得阴平阳秘,用来守护人体先天的真元精气。 古代房中书中甚至载有男女绝欲成病之事,说明健康的成年男女思求性生活是正常的,若强忍抑制,久当致病。 欲不可早 欲不可早旨在反对早婚,古代医家认为结婚年龄为男三十、女二十。若男子精未通(不满十七岁)而御女,女子未满十五岁而近男色,异日定有难以名状的疾病。 因此,我们今天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就必须注意性卫生教育,从生理、卫生、理想、道德、情操诸方面,帮助他们度过青春期,使之健康地走向成年。“童男室女,积想在心。思虑过当,多致疴损。男则神色先散,女则月水先闭。”古代著名医家李鹏飞的这句论述,应为世人的警言策语,为父母者,尤应操心之。 欲不可纵 “欲不可纵”,是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要点之一。古今中外,对性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主要有三种观点和流派,一是纵欲,一是禁欲,一是节欲,前二者走向极端是有害的,而“节欲”则是辨证地提出性生活的适度、节制,于人体有着重要养生意义。正如古人所言:“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这些话告诫世人,房事应该有所节制。 一、节欲保精的作用 首先,节欲保精是抗衰防老的重要一环,这在古医籍里到处可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养性延命录》:“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金匮要略》:“房室勿令竭乏,……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孙思邈指出:“人年四十以下,多有放恣,四十以上,即顿觉乏力,一时衰退,衰退既至,众病蜂起”,“所以善摄生者,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五脏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强,身体强壮,则健康长寿。反之,肾精匮乏,则五脏衰虚,多病早夭。节欲保精对于中老年尤为重要。孙思邈说:“四十已上,常固精养气不耗,可以不老”,“六十者闭精勿泄”,“若一度制得,则一度火灭,一度增油。若不能制,纵情施泄,即是膏火将灭更去其油,可不深自防”。从国内外长寿老人的调查情况来看,大多对性生活都有严格而规律的节制,这说明了节欲保精对健康长寿有积极意义。 其次,节欲保精有益于优生,保证生下的孩子健康、聪明。孙思邈指出:“胎产之道,始求于子,求子之法,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应平心定志以养其血”,明代万全亦说:“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阳精溢泻而不竭,阴血时下而不愆,阴阳交畅,精血合凝,胚胎结合而生育滋矣”,张景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