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故乡(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研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9课《故乡》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学海拾贝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4、环境:A :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 ;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预习检查。
1、鲁迅及作品简介:鲁迅(周树人)是大哥,是老二.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散文集《》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2、了解小说创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9故乡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
(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三(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7.完成表格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区别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板书设计故乡鲁迅线索: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回故乡 ----- 目的(景象萧条)(心情悲凉)在故乡----见闻感受(变)景物:神异的图画—萧索的荒村人物:闰土小英雄—木偶人杨二嫂豆腐西施—圆规离故乡----失望(寄希望于未来)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10、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件:第9课《故乡》(共49张PPT)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朝花夕拾》
《社戏》 选自《呐喊》 《阿长与<山海经>》
故乡老屋的厨房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 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这就是先生与闰土初次相见 的厨房
大竹匾和狗气杀
少年闰土用来捕鸟的 “大竹匾”。 杨二嫂从我家拿走的 “狗气杀”。
《故乡》中闰土的原型
闰土这个艺术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章 闰水为原型的。章闰水是贫苦农民,家住 离绍兴城60里的杜浦村,靠近曹娥江边。 闰水的父亲章福庆租种地主几亩土地,还 是个手艺精巧的竹匠,农闲时就上城来做 竹作,也来鲁迅家干活,鲁迅亲切的叫他 “庆叔”。1893年春节期间,闰水由他 父亲带到鲁迅家,鲁迅和他哥弟相称。 1900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放寒假归来,还 曾带他到大街和风景区游玩。章闰水一生 贫困。1934年大旱,在饥饿和愁苦中死 去。他的孙子章贵,解放后安排在鲁迅纪 念馆工作。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 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 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 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 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11号的住宅,于11 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 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当月24日, 与同校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 迅把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只把 三只书箱寄存在五云门外张栏生家里。4月24日下午,鲁 迅"以舟一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 回到北京。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故乡教案(2)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 故乡教案(2)新人教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 故乡教案(2)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 故乡教案(2)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故乡。
[精品]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和忧乐情怀是我们学习这一单元时所要关注到的。
单元梳理课主题阅读课痴狂总一人(第三单元山水清晖赏一方胜境,感一段人生课型:单元导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把握单元双线,确定单元学习基调与目标;2.勾画重点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3.体会排比、对偶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及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感受舒缓自如的风格。
学习过程:活动一:师生读、解析单元提示,理解单元双线,把握本单元学习的基调与目标;活动二:自读,勾画疑难字。
对疑难处组内交流、组间交流、老师答疑;并且各小组练习朗读,勾画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活动三:各小组朗读展示,分享阅读收获;活动四:测试字音、节奏、重点句子作业:熟读成诵知人世晓文意,汇文言读美感课型:单元梳理课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抒发的情感;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3.积累常用的文言词。
学习过程:活动一:交流作者及背景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补充并且老师辅助补充。
活动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以小组为单位,梳理汇报,各组共同解决疑难句,老师引导补充。
活动三:美读课文,《岳阳楼记》中体会排比、对偶等修辞效果;《醉翁亭记》中体会“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感受舒缓自如的风格。
作业:1.熟记文言词语2.流利翻译课文三节课任务分解建议:第一课时:《岳阳楼记》第二课时:《醉翁亭记》第三课时:《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心系苍生感疾苦,忧乐天下诉衷肠课型:主题阅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目标:1.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2.体会作者优乐天下、心系苍生的高尚情怀学习过程:活动一:美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思考:1.作者身处怎样的环境?2.作者却发出怎样的心声?作者拥有怎样的情怀?活动二:美读《岳阳楼记》思考:1.文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蕴含着什么样的心境?2.“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3.作者倾向于哪一种人?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活动三:对比阅读两文最后一段思考:两人同是抒写家国情怀,同是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然而两位作者的性格及形象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结:杜甫:心系苍生感疾苦范仲淹:忧乐天下诉衷肠作业:背诵课文观岳阳一楼,品人生百味课型:群文阅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陈与义《登岳阳楼》。
2018-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和忧乐情怀是我们学习这一单元时所要关注到的。
单元梳理课主题阅读课痴狂总一人(第三单元山水清晖赏一方胜境,感一段人生课型:单元导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把握单元双线,确定单元学习基调与目标;2.勾画重点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3.体会排比、对偶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及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感受舒缓自如的风格。
学习过程:活动一:师生读、解析单元提示,理解单元双线,把握本单元学习的基调与目标;活动二:自读,勾画疑难字。
对疑难处组内交流、组间交流、老师答疑;并且各小组练习朗读,勾画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活动三:各小组朗读展示,分享阅读收获;活动四:测试字音、节奏、重点句子作业:熟读成诵知人世晓文意,汇文言读美感课型:单元梳理课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抒发的情感;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3.积累常用的文言词。
学习过程:活动一:交流作者及背景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补充并且老师辅助补充。
活动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以小组为单位,梳理汇报,各组共同解决疑难句,老师引导补充。
活动三:美读课文,《岳阳楼记》中体会排比、对偶等修辞效果;《醉翁亭记》中体会“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感受舒缓自如的风格。
作业:1.熟记文言词语2.流利翻译课文三节课任务分解建议:第一课时:《岳阳楼记》第二课时:《醉翁亭记》第三课时:《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心系苍生感疾苦,忧乐天下诉衷肠课型:主题阅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目标:1.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2.体会作者优乐天下、心系苍生的高尚情怀学习过程:活动一:美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思考:1.作者身处怎样的环境?2.作者却发出怎样的心声?作者拥有怎样的情怀?活动二:美读《岳阳楼记》思考:1.文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蕴含着什么样的心境?2.“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3.作者倾向于哪一种人?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活动三:对比阅读两文最后一段思考:两人同是抒写家国情怀,同是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然而两位作者的性格及形象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结:杜甫:心系苍生感疾苦范仲淹:忧乐天下诉衷肠作业:背诵课文观岳阳一楼,品人生百味课型:群文阅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陈与义《登岳阳楼》。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0. 岳阳楼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准确理解重点字句含义;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方法和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诵读、品析、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题。
3、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并培养审美情趣,丰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写情,由情言志。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3、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二、讲新课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⑴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
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
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
著有《范文正公集》。
⑵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
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
2、范读课文,学习生字:谪守(zhé) 滕子京(téng) 予观夫(yú fú) 衔远山(xiá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 潇湘(xiāo xiāng)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fēi)怒号(háo) 樯倾楫催(qiáng jí) 山岳潜形(qián) 薄暮冥冥(bó míng)波澜不惊(lán) 沙鸥翔集(ōu)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月千里(hào)静影沉璧(bì) 宠辱偕忘(xié) 嗟夫(jiē)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故乡》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体裁的结构和特点,学习文章对比描写的手法,领会这一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分析本小说的主要人物,及其人物20年前后的变化及其根源。
2、仔细揣摩文章中议论性的语句,深入领会其哲理内涵。
3、深刻理解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大灾难,特别是给农民灵魂造成的深深毒害,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对比写法的作用。
2、概括人物形象.3、文中几处写景的段落及最后三段富有哲理的语言可重点品析。
教学难点:1、对文中主题的理解。
2、对文中难句的解读。
教具:录音机教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年少时,我们曾经追寻许多七彩的梦;年少时,许多美好的人生际遇使人流连忘返;年少时,更有许多怦然心动让人频频回眸……亲爱的同学,你是否也忆起了自己闪亮的日子,那么就请一起走进多彩的文学殿堂,体味文字的无穷魅力。
共享这精彩的人生。
在欣赏之余,请你想想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以及特殊的环境给了你哪些启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请同学们把单元导读齐读一遍。
二、引导学生筛选信息:1、学这个单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①理解小说的主题;②分析人物形象;③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语言。
)2、这个单元主要以什么为文体?(小说)三、引导同学们复习巩固小说知识,可点学生回忆总结。
(生可看《导与练》的知识卡片)1、同学们,你们认为阅读小说应从哪几方面入手?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把握人物形象是重要的一环,因为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主题的。
2、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几部分?四部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那么,小说按篇幅长短又可分为哪三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包括微型小说)四、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小说的知识。
故乡,一个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的地方!迅哥曾在阔别故乡二十年后回到了故乡,可故乡给了他短暂的惊喜后,便把他推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板书课题)五、鲁迅先生是十大文豪之一,如雷贯耳,同学们对他的文章也是多次接触,谁来谈谈鲁迅印象?可介绍他生平事迹及各类文体的代表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故乡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1)
9 故乡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阴晦.(huì)髀.间(bì)模.样(mó)潮汛.(xùn)B.秕.谷(bǐ)颧.骨(guán)恐吓.(hè)恣.睢(zì)C.瓦楞.(léng)惘.然(wǎng)鄙.夷(bǐ)獾.猪(huān)D.愕.然(è)嗤.笑(cī)黛.色(dài)伶仃.(dīng)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愕然凄凉亲戚装琼B.脾气圆规姿势皱纹C.惘然脊睢竹匾罩住D.阴晦嘴唇回旋蓬隙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无缘无故)B.“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惊慌恐惧)C.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D.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凶暴)4.请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 )(2)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 )(3)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 )(4)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 )(5)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 ) 5.判断下列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
(1)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 ) (2)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 )(3)“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
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4)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
( ) 6.下列关于《故乡》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故乡》的作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本文是一篇小说。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故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9 故乡【知识目标】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学习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力目标】理解对比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情感目标】探究文章的主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旧中国日益破产的社会现实。
(难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导入一:故乡是飘零落叶的根,是漂泊游子的归宿,古人有许多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乡情已积淀为生命的血肉精魂,感人肺腑。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马致远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鲁迅先生的《故乡》。
导入二: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2.写作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反而日趋衰落。
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思想家的敏锐感觉,在《故乡》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透视。
3.字词积累:(1)字音字形:(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秕.谷(bǐ)鹁鸪..(bó ɡū)颧.骨(quán)折.本(shé)潺潺.(chán) 伶仃..(línɡ dīnɡ) 恣睢..(zì suī) 阴晦.(huì)脚踝.(huái) 嗤.笑(chī) 愕.然(è) 惘.然(wǎnɡ)(2)词语解释: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9 《故乡》
阅读选文“我日日夜夜盼望新年,新年到了,闰土也就 到了……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和“这来的便是闰土…… 老爷!……”,完成下面的题目。
8.少年闰土“见人很怕羞”,为什么“只是不怕我”, 而且“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 意?
孩子很怕生,但对同龄人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有共同的 兴趣爱好,容易沟通。这样写表现出少年闰土的纯真可 爱以及与“我”的亲密关系,与后文中年闰土对“我” 的“恭敬”形成鲜明的对比。
B.鲁迅是我心目中的偶.像.③。 ①_神__灵_____ ②自__己__的__希__望③_崇__拜__的__对_ 象 (2)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 的辛.苦.②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睢而生 活。 ①_劳__碌__奔__波_ ②__辛__勤__劳__苦 ③_处__心__积__虑_ 、挖空心思
9.二十余年后“我”见到闰土,“很兴奋”,但为什 么又“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见到少年时的好伙伴,“我”很兴奋,但是,眼前的闰 土变化太大,让“我”感到陌生,而且“我”从闰土的外貌 变化中预感到他生活的艰辛与困苦,“我”的心情变得复 杂,“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10.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两句中省略号的不同表 达作用。
B.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 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 呀眨的。(朱自清《春》)
理解:“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写出了草丛中的片片野花迎着阳光,灿烂绽
理解:“厚障壁”表明“我”与中年闰土由于长期不 见面,两个人之间产生了误会,关系越来越远。
D.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 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鲁迅》)
九年级语文上册 9 故乡学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第三单元》单元目标:1、揣摩小说语言,不断积累,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2、粗读与精读结合,感知人物形象,深刻理解主题3、学习、借鉴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提高写作水平4、举一反三,注重拓展阅读,提升鉴赏能力9 . 故乡学习目标:1.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前后对比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3.把握小说主题,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一、资料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2谈谈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3.写作背景:“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某某接母亲到,目睹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胯.下()祭祀.()五行.()鹁鸪..()()獾.猪()惘.然()潺.潺()恣睢..()()颧.骨()髀.()愕.然()嗤.笑()瑟.索()吓.()寒噤.()黛.()2.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萧索:无端:愕然:鄙夷:隔膜:恣睢:惘然:展转:3.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故乡教案新人教版
8 故乡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具有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教学重难点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对小说有所接触,他们能够做到对小说进行积极自主地阅读赏析,但他们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只愿意看生动的故事情节而不愿意探究丰富的内涵;只关注所喜爱的人物命运而不去做个性化评析。
因此在深入欣赏小说人物形象、正确品读小说内涵及生动丰富的语言等方面还需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点拨。
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播放PPT课件)“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二、整体感知(播放PPT课件)1.把握文中的小说的三要素:①课文出现了哪些人物?谁是小说主人公?②感知情节,分析本文的线索。
(播放PPT课件)③感知环境,判断全文的感情基调。
2.品味作品——神游《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播放PPT 课件)变——景变、人变、心情变(1)景变(播放PPT课件)(记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说明了什么?【交流点拨】现实故乡图景: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记忆故乡图景:物美——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景象特点——景美,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新人教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多样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分享阅读感受。
2.采用诵读的方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学习《月夜忆舍弟》【教学过程】一、解读文题,了解背景1.解读文题师:同学们,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学习诗人如何匠心独运地表达这份深挚的情感。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预设: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诗人想起他的弟弟。
教师补充: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舍妹、舍侄。
题目中的“舍弟”就是谦称自己的弟弟。
2.了解背景课件出示: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
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他几个弟弟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月夜忆舍弟》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设计意图】创作背景,是作品生长的土壤,是作品内容的底色。
读背景,知文识人,有助于下一个板块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
解题,了解“舍弟”一词属于谦辞,复习古代的称谓,也能初步感受诗人所写之情。
二、描绘诗境,感悟诗情1.诵读想象,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师:同学们,秋夜本来是美好的,但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诗人在秋夜又看到了什么?请你用心朗读,展开想象,描述看到的内容。
(1)学生多种形式诵读(自由读—分组诵读—指名诵读)。
(2)想象描述。
(3)学生分享。
预设:生1:我看到了杜甫彷徨在城墙边,望着天上的月儿,泪水涟涟。
我听到,边防驻军的鼓声在夜空回荡,悠远又寂寞。
生2:恰逢白露时节,杜甫披着衣服走出小院,月光照着几个匆忙赶路的行人,他们是那样的瘦弱和疲惫。
孤雁悲戚的叫声划过天际,边防驻军的鼓声一声声敲击着诗人的心。
教师点拨:同学们靠丰富的想象和真情走进诗人的生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9课故乡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体味人物情感。
2.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
2.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中“我”的情感经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
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一)生字。
捏(niē) 胯(kuà) 祭(jì) 颧(quán) 酬(chóu) 潺(chán) 噤(jìn)(二)生词。
悲凉:悲哀凄凉。
伶仃:瘦弱。
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
惶恐:惊慌害怕。
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
茫远:渺茫、遥远。
三、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
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明确:情感基调——悲哀。
(板书)四、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概括悲哀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故乡之景和故乡之人。
)故乡之景1.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
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
朗读指导:读这一部分要低缓、哀伤,饱含震惊、幻灭之痛。
2.对比阅读“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色彩的词语。
朗读指导:读这部分要欢快、流畅,充满新奇、神往之感。
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板书:蓝天、明月;阴晦、萧索)故乡之人1.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小说展开细致深入的阅读。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三单元 第9课 故乡(鲁迅)
点拨:称杨二嫂表现出的是敬重,称“圆规”表现出“我”对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庸俗形象的不满、厌恶。
3、小说中“我”和闰土的感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点拨:小时候是好朋友,结下深厚的友谊。从下面语句看出来。“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
二十年后,两人相互怀念、牵挂。从下面语句看出来。“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这好极!他,——怎样?……”“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
但是,现在两个人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从“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看出来,两颗原本融合在一起的心灵被生生撕裂。
2、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有什么作用?
点拨:表达“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3、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内涵。
点拨: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点拨:“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9故乡(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备课班级九年级上课时间执教人
课题:故乡鲁迅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1.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2.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
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学情分析:《故乡》写的是少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贴近学生的心理,但是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且十三四岁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不够深刻,要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存有一定的难度。
课时
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2.速读课文,圈点勾画把握文章故事情节。
3.跳的课文,合作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速读课文,圈点勾画把握文章故事情节。
难点跳的课文,合作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炼课
题
把握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法学法
指导教法:讲授法启发法
学法:圈点勾画法自主、合作怀探究相结合。
教具
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
入
新课聆听,进入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
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
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
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
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
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激发学生兴趣,
快速走进文本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
二、整体感知,把
握故事情节
二、再读课文,把
握文章环境描写的
作用
1.重点字词
2.作者简介
1、情节把握----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
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
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
分:
(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杨二嫂”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
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1、故乡的景色怎样?
( 1 )、第二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
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
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学生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 2 )、十二段:深兰的天金黄的圆月碧绿的
西瓜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旨在检查预习情
况,积累重点字
词。
旨在锻炼学生默
读的速度,培养
血红色呢过筛选
信息的能力。
旨在小组交流的
基础之上掌握抓
关键词、中心句
的地方法了解环
境描写的作用。
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日益横征暴敛,酿成农业凋敝,农民破产。
一九一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